11动物的采食量

合集下载

《畜牧学概论》动物营养饲料家禽历考试题

《畜牧学概论》动物营养饲料家禽历考试题

综合练习动物营养饲料部分综合练习一一.选择题1.动物体内含量最丰富的成分是<1)①水②碳水化合物③脂肪④灰分2.尿素在动物生产中应用属于下列那一类物质<4 )①碳水化合物②蛋白质③维生素④非蛋白氮3.那种营养物质产生的热增耗最大<3)①碳水化合物②脂肪③蛋白质④维生素4.我国评定禽饲料营养价值的能量体系是<3)①总能②消化能③代谢能④净能5.蛋氨酸属于下列哪一类物质<3)①矿物元素②维生素③必需氨基酸④纤维素物质6.蛋白质饲料的特点是<2)①粗纤维大于20%,粗蛋白小于20%②粗纤维小于18%,粗蛋白大于20%③粗纤维小于18%,粗蛋白小于20%④粗纤维大于18%,粗蛋白小于20%7.猪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3)①蛋氨酸②精氨酸③赖氨酸④组氨酸8.常量矿物元素在体内的含量<2)①高于0.1% ②高于0.01% ③高于1% ④低于0.01%9.产蛋鸡在生长期其饲料中适宜的钙磷比例为<2)①5~6:1 ②1~2:1 ③3~4:1 ④1:7 10.反刍动物体脂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低,其原因是饲草中不饱和脂肪酸在反刍动物瘤胃中被<4)的结果①氧化②皂化③水解④氢化11.下列不属于必需脂肪酸的是<3)①а—亚麻油酸②花生四烯酸③草酸④亚油酸12.碳水化合物的主要营养生理作用是<1)①供能②合成体蛋白③合成维生素④抗过敏13.按国际饲料分类法将饲料分为几大类<2)。

①3 ②8③12④2014.棉籽粕中的主要抗营养物质是<2)①蛋白酶抑制剂②游离棉酚③葡萄糖硫甙④粗灰分15.下列属于营养性添加剂的是<4)①抗氧化剂②防霉剂③诱食剂④维生素16.总能与粪能之差为<3)①净能②代谢能③消化能④热增耗二.多项选择题1.按常规饲料分析,构成饲料的化合物为< 1345 ),粗纤维和水分等六大养分。

①粗蛋白质②葡萄糖③无氮浸出物④乙醚浸出物⑤粗灰分2.属于抗营养物质的有<1234)①棉酚②蛋白酶抑制剂③硫葡萄糖苷④植酸⑤叶酸3.哪些属于脂溶性维生素<34 )①VC②VB1③VA④VD⑤VB4.下列饲料原料中,属于能量饲料的有<234)①尿素②小麦籽实③大豆油④淀粉⑤花生粕三、名词解释1、消化能:从饲料总能中减去粪能后的能值。

11动物维持与生长的营养需要

11动物维持与生长的营养需要

第十一章 动物维持与生长的营养需要思考题1. 名词解释:维持需要基础代谢绝食代谢随意活动内源尿氮代谢粪氮体表氮损失维持需要:维持状态时,所有营养物质仅用于维持生命的基本代谢及必要的活动。

此时,动物对能量和其它营养素的需要即为维持需要。

基础代谢:指维持生命最基本活动(呼吸、循环、泌尿、细胞活动等)的代谢,即动物在适宜温度和绝对安静环境中,空腹、清醒、静卧、放松状态下,维持自身所必要的最低限度的能量代谢。

绝食代谢:有时也称饥饿代谢或空腹代谢,指的是处于适温环境条件下,健康和营养状况良好的动物绝食到一定时间后,达到空腹条件时所测得的能量代谢。

随意活动:或称逍遥运动,指的是动物为了维持生命必须进行的活动。

内源尿氮:指动物在维持状态下,体蛋白质净分解代谢经尿中排出的最低生理限度的氮。

代谢粪氮:指动物采食无氮饲粮时经粪中排出的数量稳定的氮。

它主要包括①脱落的消化道黏膜上皮细胞;②胃肠道分泌的胆汁、消化酶等;③部分体蛋白氧化分解经尿素循环进入消化道的氮。

体表氮损失:指动物在维持状态下,经皮肤表面损失的氮,主要包括①皮肤表皮细胞脱落;②毛发衰老脱落;③体蛋白分解代谢的尾产物经皮肤汗腺排泄等。

2.理解生长肥育牛对瘤胃可降解蛋白和非降解蛋白需要的估算过程?每食入1MJ代谢能,瘤胃微生物可合成8.4g微生物蛋白质(MCP),可降解蛋白质合成瘤胃微生物蛋白质的效率在80%到100%之间,瘤胃微生物粗蛋白质中的真蛋白质含量为75%,微生物真蛋白的小肠消化率85%,饲粮非降解蛋白的小肠消化率64%,可代谢蛋白质(实际上就是小肠可消化蛋白质)用于维持的效率为100%,可代谢蛋白质用于产奶的效率为68%,可代谢蛋白质用于增重的效率为59%,用于产毛的效率为26%。

如,一头体重250kg的小公牛,日采食干物质6kg,日增重800g,每千克增重含蛋白质150g,饲粮每日供应代谢能(ME)40MJ,计算其RDP和UDP的需要。

a.维持可代谢蛋白质需要(g/d)=(内源尿氮损失蛋白质+皮屑损失蛋白质+代谢粪氮损失蛋白质)÷维持的利用效率=(2.19×2500.75+0.1125×2500.75+30×6)÷100%=324.8 g/d可代谢蛋白质需要(g/d)=日增重×增重内容蛋白质含量÷增重的利用效率=0.800×150÷59%=203.4 g/d白质总需要量(g/d)=维持可代谢蛋白质需要+增重可代谢蛋白质需要=324.8+203.4=528.2 g/dd. 瘤胃微生物粗蛋白质合成量MCP(g/d)=代谢能日采食量×8.4=40×8.4=336 g/de. 可降解蛋白质合成瘤胃微生物蛋白质的效率在80%到100%之间,本例题按照80%计算,瘤胃可降解蛋白质RDP(g/d)=MCP/0.8=336/0.8=420 g/df. 瘤胃微生物粗蛋白质提供的可代谢蛋白质数量(g/d)=MCP*真蛋白质含量*微生物真蛋白小肠消化率=336*75%*85%=214.2 g/dg.未降解蛋白质需要量UDP(g/d)=(TP-瘤胃微生物粗蛋白质提供的可代谢蛋白质数量)÷非降解蛋白小肠消化率=(528.2-214.2)÷64%=490.6 g/d即每日需瘤胃可降解蛋白质RDP 420 g/d, 未降解饲粮蛋白质UDP是490.6 g/d。

动物营养与饲料每章习题

动物营养与饲料每章习题

动物营养与饲料每章习题11.有机体的营养过程就是营养物质在机体内的代谢过程。

(√ )11.在第(B )阶段,动物营养学进入实际应用阶段。

A)一B)二C)三D)四解释:现代动物营养学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在第二阶段的1875年,美国成立全球第一家饲料厂标志着动物营养学进入到实际应用阶段。

11.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是研究营养物质摄入与动物生命活动(包括生产)之间关系的科学。

第一章动物营养生理11.各种动物对饲料中营养物质的消化均为物理消化、化学消化及微生物消化的综合结果。

(√ )11.某饲料新鲜基础含CP 5%,水分75%,在饲料风干基础(含水10%)下含蛋白质(A )A)18% B)2% C)6% D)25%解释:(将某一干物质基础下的养分含量换算成另一基础下的养分含量,须按养分占干物质的比例不变的原则来计算。

)设为x,则x∶90%=5%∶25%x=(5%×90%)÷25% =18%11.猪和鸡等单胃动物以胃酶和小肠酶的化学性消化为主,对粗纤维的消化能力较弱;反刍动物具有四个胃,以瘤胃微生物消化为主,可以大量利用粗饲料,氮胃草食类动物的大肠和盲肠与反刍动物的瘤胃相似。

第二章11.限制性氨基酸一定是必需氨基酸。

(√ )蛋白质、肽和氨基酸营养解释:限制性氨基酸是针对饲料而言,必需氨基酸是针对动物而言的。

而必需氨基酸是必须由饲料提供的。

11.(C )可以干扰精氨酸在肾小管的重吸收而增加精氨酸的需要。

A)蛋氨酸B)胱氨酸C)赖氨酸D)色氨酸赖氨酸与精氨酸两种氨基酸之间存在拮抗作用。

11.谷物作为猪饲料时,第一限制性氨基酸是赖氨酸;谷物作为家禽饲料时,第一限制性氨基酸是蛋氨酸。

第三章碳水化合物的营养11.按照近似养分分析法,植物性饲料中的碳水化合物是由单糖和多糖构成的。

(× )解释:按照近似养分分析法,植物性饲料中的碳水化合物是由无氮浸出物和粗纤维构成的。

11.单胃动物小肠对饲料中碳水化合物消化的最终产物是(D)。

《畜牧学概论》动物营养饲料家禽考试题

《畜牧学概论》动物营养饲料家禽考试题

综合练习动物营养饲料部分综合练习一一.选择题1.动物体内含量最丰富的成分是(1)①水②碳水化合物③脂肪④灰分2.尿素在动物生产中应用属于下列那一类物质(4 )①碳水化合物②蛋白质③维生素④非蛋白氮3.那种营养物质产生的热增耗最大(3)①碳水化合物②脂肪③蛋白质④维生素4.我国评定禽饲料营养价值的能量体系是(3)①总能②消化能③代谢能④净能5.蛋氨酸属于下列哪一类物质(3)①矿物元素②维生素③必需氨基酸④纤维素物质6.蛋白质饲料的特点是(2)①粗纤维大于20%,粗蛋白小于20%②粗纤维小于18%,粗蛋白大于20%③粗纤维小于18%,粗蛋白小于20%④粗纤维大于18%,粗蛋白小于20%7.猪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3)①蛋氨酸②精氨酸③赖氨酸④组氨酸8.常量矿物元素在体内的含量(2)①高于0.1% ②高于0.01% ③高于1% ④低于0.01%9.产蛋鸡在生长期其饲料中适宜的钙磷比例为(2)①5~6:1 ②1~2:1 ③3~4:1 ④1:710.反刍动物体脂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低,其原因是饲草中不饱和脂肪酸在反刍动物瘤胃中被(4)的结果①氧化②皂化③水解④氢化11.下列不属于必需脂肪酸的是(3)①а—亚麻油酸②花生四烯酸③草酸④亚油酸12.碳水化合物的主要营养生理作用是(1)①供能②合成体蛋白③合成维生素④抗过敏13.按国际饲料分类法将饲料分为几大类(2)。

①3 ②8③12④2014.棉籽粕中的主要抗营养物质是(2)①蛋白酶抑制剂②游离棉酚③葡萄糖硫甙④粗灰分15.下列属于营养性添加剂的是(4)①抗氧化剂②防霉剂③诱食剂④维生素16.总能与粪能之差为(3)①净能②代谢能③消化能④热增耗二.多项选择题1.按常规饲料分析,构成饲料的化合物为( 1345 ),粗纤维和水分等六大养分。

①粗蛋白质②葡萄糖③无氮浸出物④乙醚浸出物⑤粗灰分2.属于抗营养物质的有(1234)①棉酚②蛋白酶抑制剂③硫葡萄糖苷④植酸⑤叶酸3.哪些属于脂溶性维生素(34 )①VC②VB1③VA④VD⑤VB4.下列饲料原料中,属于能量饲料的有(234)①尿素②小麦籽实③大豆油④淀粉⑤花生粕三、名词解释1、消化能:从饲料总能中减去粪能后的能值。

蛋种鸡剩余采食量与部分经济性状的相关研究

蛋种鸡剩余采食量与部分经济性状的相关研究

蛋种鸡剩余采食量与部分经济性状的相关研究目录1. 内容简述 (2)1.1 研究背景 (2)1.2 研究意义 (3)1.3 研究目的 (4)1.4 研究方法 (5)2. 蛋种鸡的饲养管理 (6)2.1 饲养环境 (8)2.2 饲料配方 (9)2.3 其他管理措施 (10)3. 剩余采食量测定与分析 (11)3.1 剩余采食量的定义 (12)3.2 剩余采食量的测定方法 (13)3.3 剩余采食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14)4. 部分经济性状与剩余采食量的相关性研究 (15)4.1 体重增长率与剩余采食量的相关性分析 (16)4.2 蛋重与剩余采食量的相关性分析 (17)4.3 产蛋率与剩余采食量的相关性分析 (18)5. 结果与讨论 (19)5.1 各指标之间的关系分析 (21)5.2 不同处理组之间的比较 (22)5.3 结果解释与讨论 (23)6. 结论与建议 (24)6.1 主要研究结论 (25)6.2 实践意义及建议 (26)6.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27)1. 内容简述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蛋种鸡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剩余采食量与其部分经济性状的相关性,从而为蛋鸡的饲养管理和生产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蛋种鸡剩余采食量与其产蛋率、蛋重、饲料转化率以及存活率等经济性状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发现蛋种鸡的剩余采食量与产蛋率呈现出正相关,即采食量较高的鸡群产蛋率也相对较高。

剩余采食量与蛋重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采食量较多的鸡产出的鸡蛋重量也相对较大。

与饲料转化率之间的关系则较为复杂,采食量与饲料转化率并非一成不变的正相关关系,这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鸡只的品种、饲养管理条件、环境因素等。

在存活率方面,剩余采食量较低的鸡群表现出更高的存活率,这表明在保证充足营养供应的同时,对饲料摄入进行适当控制对于延长蛋鸡的利用年限和提高生产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的发现有助于养殖者通过合理调控蛋种鸡的采食量,优化生产性能,提高经济效益。

鸡饲养标准

鸡饲养标准

目录术语和定义蛋用鸡:人工饲养的、用于生产供人类食用蛋的鸡种。

肉用鸡 :人工饲养的、用于供人类食肉的鸡种。

这里指专门化培育品系肉鸡。

黄羽肉鸡: 指《中国家禽品种志》及省、市、自治区地方《畜禽品种志》所列的地方品种鸡,同时还含有这些地方品种鸡血缘的培育品系、配套系鸡种,包括黄羽、红羽、褐羽、黑羽、白羽等羽色。

代谢能:食入饲料的总能减去粪、尿排泄物中的总能即为代谢能,也称表观代谢能,英文简写为AME。

蛋白能量比CP/ME: 每兆焦或每千卡饲粮代谢能所含粗蛋白的克数。

氨酸能量比Lys/ME: 每兆焦或每千卡饲粮代谢能所含赖氨酸的克数。

粗蛋白质CP:粗蛋白质包括真蛋白质和非蛋白质含氮化合物。

无论饲养标准还是饲料成分表中的蛋自质含量,都由含氮量乘以而来。

表观可利用氨基酸:食入饲料的氮基酸减去粪尿中排泄的氨基酸即为表观可利用氮基酸.非植酸磷:饲料中不与植酸成结合态的磷,即总磷减去植酸磷必需矿物质元素:以百分数(%)表示者为常量元素,用毫克/千克(mg/kg)表示者为微量元素维生素:一族化学结动物的结构成分不同、营养作用和生理功能各异的有机化合物。

维生素既非供能物质,也非动物的结构成分,要用于控制和调节物质代谢。

以国际单位(IU)或毫克(mg)表示。

排版说明:页边距上下右均为,左边距为,纸张方向为纵向表3 生长蛋鸡体重与耗料量表6 肉用仔鸡体重与耗料量表7 肉用种鸡营养需要表8 肉用种鸡体重与耗料量表9 黄羽肉鸡仔鸡营养需要表10-1 黄羽肉鸡仔鸡体重与耗料量(公鸡)表10-2 黄羽肉鸡仔鸡体重与耗料量(母鸡)表11 黄羽肉鸡种鸡营养需要表12和表13 黄羽肉鸡种鸡体重与耗料量(生长期和产蛋期)表14 鸡日粮中矿物质元素的耐受量表15 全价日粮中最高限量(家禽)。

动物采食量

动物采食量
400 维持(%)增重
玉米秸
100%干草 67%, 33% 50%, 50% 33%, 67% 17%, 83% 100%精饲料
2.51 3.40 4.22 4.99 5.72 6.42 6.63
2.11 2.86 3.55 4.20 4.82 5.41 5.89
96.9
73.2 58.8 50.2 44.9 41.8 40.4 40.6
肉牛采食量及最大日增重
不同体重的生长育肥牛每日的干物质采食量(Kg) 饲料 体重(Kg) 最大日增重 250kg
(日粮)
稻草、麦秸 玉米秸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1.80
400 (估,Kg) 精料/增重
0.03
2.45 3.03 3.59 4.11 4.62 5.10 < 维持
2.59 3.51 4.36 5.15 5.91 6.63 7.33
100%干草
67%, 33%
2.89 3.92 4.86 5.74 6.58 7.93 8.17
3.20 4.33 5.37 6.35 7.28 8.18 9.04
0.29
0.58 0.85 1.8 2.5
83%干,17%精 3.09 4.19 5.20 6.15 7.05 7.91 8.75
lwg为活体日增重kg肉牛采食量及最大日增重不同体重的生长育肥牛每日的干物质采食量kg饲料体重kg最大日增重250kg100150200250300350400估kg精料增重稻草麦秸180245303359411462510维持玉米秸259351436515591663733003100干草28939248657465879381702983干17精30941952061570579187505818673332043353763572881890408525505032043453963773082090610830336731342452662271380088412434178329740249959067776084013437100精饲料27337146054462370077413640不同体重的生长育肥牛对不同代谢能浓度日粮维持需要量及自由采食时的维持和增重所需饲料的比例饲料不同体重kg维持饲料kg占自由采食量的比例100150200250300350400维持增重稻草麦秸自由采食满足不了维持需要玉米秸25134042249957264266396931100干草21128635542048254158973226883干17精1822473063624154665155884126733160217270319366410554502498505014419524028632836940744955133671311772202602893343694185821783120162202238273307339404596100精饲料11115018722125328431440659415产奶高峰通常发生在产后48周最大干物质采食量发生在产后114周泌乳早期能量的负平衡日粮质量差或日粮蛋白质低于最适值或蛋白质降解率较高干物质采食量更难以增加

动物的采食量

动物的采食量

三、饲喂技术
⑵限制饲养
目的:控制动物生长速度,提高饲料转化率,提高产品品质; 目的:控制动物生长速度,提高饲料转化率,提高产品品质; 常用于动物的后备期、产蛋期、妊娠期和育肥后期; 常用于动物的后备期、产蛋期、妊娠期和育肥后期; 限饲的方式: 限饲的方式: 量的限饲: 量的限饲:控制动物接触饲料的时间或控制饲料的供应量 质的限饲:通过改变饲粮的养分的平衡来减少动物的采食量。 质的限饲:通过改变饲粮的养分的平衡来减少动物的采食量。 在饲粮中加入低能饲料,降低能量浓度, 在饲粮中加入低能饲料,降低能量浓度,降低能量的摄入 降低饲粮中CP水平或AA平衡性变差,FI下将。 降低饲粮中CP水平或AA平衡性变差,FI下将。 CP水平或AA平衡性变差 下将
三、采食量的意义
2.采食量是配制动物饲料的基础 2.采食量是配制动物饲料的基础 3.采食量是合理利用饲料资源的依据 3.采食量是合理利用饲料资源的依据 4.采食量是合理组织生产的依据 4.采食量是合理组织生产的依据
第二节
影响采食量的因素
一、动物因素
二、饲粮因素 三、饲喂技术 四、环境因素
一、动物因素
三、饲喂技术
⑶饲喂时间
鸡早、晚采食较多; 鸡早、晚采食较多; 猪主要在白天采食; 猪主要在白天采食; 草食家畜白天、晚上都采食。 草食家畜白天、晚上都采食。
4、饲喂的连续性
从全局的观点来决定动物各阶段的采食量和 饲养方式。 饲养方式。
四、环境因素
1、温度、湿度、通风及有毒有害气体 温度、湿度、
⑴动物处于最佳生长温度,其生产性能最好。 动物处于最佳生长温度,其生产性能最好。 ⑵ 动物处于比较差的环境,温度过高,湿度过 动物处于比较差的环境,温度过高, 大,或温度过低,都会影响采食量,而且,湿度加 或温度过低,都会影响采食量,而且, 大温度的影响( 大温度的影响(环境温度对采食量的影响见第十五 章)。 ⑶通风状况不好,或产生氨气、硫化氢等有毒有 通风状况不好,或产生氨气、 害气体,对小动物的影响特别大。 害气体,对小动物的影响特别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中葡萄糖和挥发性脂肪酸是最重要的 因素。
动物营养学理论教学课件
二、参与采食量调控的化学信号
(二)激素 参与调节的主要激素有:性激素、 胰岛素、生长激素、甲状腺素、胆囊收 缩素等
动物营养学理论教学课件
三、采食量的调控方式
(一)短期调节
采食量的短期调节主要控制每次采食的开始和终
止。 通过物理调节和化学调节来实现。 (二)长期调节 用脂肪稳衡理论来解释采食量的长期调节机制。
3.饲料形态
(1)对单胃动物,颗粒料可提高其采食 量; (2)对反刍动物,粗饲料磨碎或制粒, 可增加采食量; (3)任何降低饲料粉尘的方法均可提高 采食量。
动物营养学理论教学课件
一、影响采食量的因素
4.饲喂的连续性
如母猪妊娠期的采食量不仅影响
妊娠期母猪的增重、胎儿的发育,也
会影响泌乳期的采食量,从而影响产
调节采食量,其中,胃肠道紧张度最重要。
(1)胃肠道紧张度
动物胃肠道中存在压力受体,能够感受
紧张度变化。并将信息通过神经传递到饱中
枢,控制采食行为。
动物营养学理论教学课件
一、参与动物采食量调节的器官
(2)体内温度变化 动物体内广泛分布着热敏感受体,能够 感受体温而调控采食量
体内温度升高,采食量下降
热稳衡理论 体内温度降低,采食量提高
动物营养学理论教学课件
一、影响采食量的因素
7.饲料添加剂
⑴饲粮中加入少量的抗菌素,可提高 动物采食量的7%-15%; ⑵大量添加尿素会降低采食量;
⑶风味剂,提高动物的采食量。
动物营养学理论教学课件
一、影响采食量的因素
(三)环境因素 温度、湿度、气流、光照、饲养密 度、有毒有害气体及应激状态
动物营养学理论教学课件
一、影响采食量的因素
4.脂肪 对于反刍动物,饲粮的脂肪含量高,会 干扰瘤胃的正常功能,大大降低采食量。 单胃动物能够耐受更高水平的饲粮脂肪, 但随脂肪水平提高,采食量也会大大下降。 5.中性洗涤纤维 NDF含量和消化率是影响反刍动物采食 量的重要因素。
动物营养学理论教学课件
一、影响采食量的因素
6.矿物元素和维生素 ⑴任何矿物元素的缺乏,都会造成采食 量的下降。 ⑵维生素过多或缺乏,都会造成采食量 下降. ⑶硫胺素、叶酸、泛酸、食盐、锌的缺 乏和钙、碘、铁、锰的过量造成动物采 食量下降。
动物营养学理论教学课件
一、影响采食量的因素
2.生理阶段 妊娠、泌乳和产蛋能刺激食欲,提高采食 量。 3.生理状况 患病和处于亚临床感染的动物常表现出 食欲下降。动物过度疲劳,采食量也会下降。 4.感觉系统 感觉系统是调节采食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听觉——鱼;味觉——猪;视觉——鸡。
动物营养学理论教学课件
动物营养学理论教学课件
思考题
1、采食量、适口性的概念。 2、影响采食量因素有那些? 3、如何根据具体情况调节动物的采食量? 4、采食量的调节方式。
动物营养学理论教学课件
The End
动物营养学理论教学课件
三、采食量的意义
一、采食量的概念
▲采食量:通常是指动物在一定时间内(24h) 采食饲料的重量。 (一)随意采食量(Voluntary Feed Intake,VFI) 指单个动物或动物群体在自由接触饲 料的条件下,一定时间内采食饲料的重量。 ●VFI是动物在自然条件下采食行为的反 映,是动物的本能。
动物营养学理论教学课件
一、参与动物采食量调节的器官
2.化学受体 3.肝脏和胰脏 4.肌肉和脂肪组织
动物营养学理论教学课件
二、参与采食量调控的化学信号
(一)化学因素
消化道食糜成分和吸收的养分通过其浓度的变 化,参与采食量的调节。 调控采食量的化学因素有: 葡萄糖、挥发性脂 肪酸、氨基酸、矿物元素、游离脂肪酸、渗透压、 pH值、激素等。
四、各种动物采食量调节机制的异同
一、参与动物采食量调节的器官
(一) 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rm, CNS)
是调节采食量的关键,使动物产生饥饿感和 饱感,调节食欲的大小,控制采食量。
1.饱中枢:抑制摄食的中枢,饱中枢兴奋时, 饿 中枢受到抑制,动物产生饱感,采食停止。 2.饿中枢:刺激摄食的中枢部位,饿中枢兴奋时, 动物的食欲旺盛,刺激采食。 人们通常把饿中枢和饱中枢合称为摄食中枢。
一、影响采食量的因素
(3)饲料的滋味包括甜、酸、鲜和苦四 种基本味。 ●许多动物均喜好甜味;
●猪、牛特别喜爱甜味;
●鸡怕酸,不怕苦。
(4)饲料的香味来自许多挥发性物质
动物营养学理论教学课件
一、影响采食量的因素
2.能量浓度
饲粮能量浓度是影响采食量的重要因素
●恒温动物要保持能量的平衡,即: 采食能量=散失能量+产品能量 ●家禽具有较强的“为能而食”的本领 ●饲粮能量浓度高,降低采食量;能量浓度下 降,提高采食量。 ●生产中要保持饲粮中适宜的能量浓度。
动物营养学理论教学课件
一、采食量的概念
(二)实际采食量 指在实际生产中,正常健康的动物 在一定时间内,实际采食饲料的总量。
(三)规定采食量 指动物饲养标准或动物营养需要中 所规定的采食量的定额。
动物营养学理论教学课件
二、采食量的表示方法
(一)用采食饲料的重量来表示 通常用24小时内采食饲料的重量来 表示。但因饲料干物质和营养浓度不同, 故采食量相同,并不意味着摄入的养分 数量相同。 (二)用能量的摄入量来表示
一、影响采食量的因素
(四) 饲养管理 1.饮水 水是影响采食量的重要因素。饮水得到保证, 采 食量才能达到最大。 2.饲喂方式和时间 (1)自由采食、少喂勤添可提高其采食量。 (2)饲喂时间:鸡早、晚采食较多; 猪主要在白天采食; 草食家畜白天、晚上都采食。
动物营养学理论教学课件
一、影响采食量的因素
一、影响采食量的因素
(二)饲粮因素 1.适口性 ▲(1)定义:一种饲料或饲粮的滋味、香味和 质地特性的总和,是动物在觅食、定位和采 食过程中动物视觉、嗅觉、触觉和味觉等感 觉器官对饲料或饲粮的综合反应。 通过影响动物的食欲来影响采食量。 (2)对慢性咀嚼动物影响特别大,猪、反刍动 物比较敏感。
动物营养学理论教学课件
动物营养学理论教学课件
一、参与动物采食量调节的器官
(二)感觉器官 动物的视觉、嗅觉、触觉、味觉、听 觉等感觉器官能够感受到饲料的色、香、 味、质地、声音,从而参与采食量调控。 其中味觉器官对采食影响很大。
动物营养学理论教学课件
一、参与动物采食量调节的器官
(三)消化道
1.机械受体
通过胃肠道紧张度、体内温度变化等来
第十一章 动物的采食量
目 的 要 求
学习并掌握采食量的
概念,影响采食量因素 及实际生产中调节采食 量的措施。
动物营养学理论教学课件


第一节 采食量的概念和意义
第二节 采食量的调节 第三节 影响采食量的因素及其调控技术
动物营养学理论教学课件
第一节
采食量的概念和意义
一、采食量的概念 二、采食量的表示方法
将影响采食的各种因素与能量的摄 入量建立回归公式,可以预测采食量。
动物营养学理论教学课件
三、采食量的意义
(一)采食量是影响动物生产效率的重要 因素 (二)采食量是配制动物饲料的基础
(三)采食量是合理利用饲料资源的依据
(四)采食量是合理组织生二节
采食量的调节
一、参与动物采食量调节的器官 二、参与采食量调控的化学信号 三、采食量的调控方式
●通过改变能量浓度来实现对采食量的调控, 进而调控动物的生产性能。
动物营养学理论教学课件
一、影响采食量的因素
3.饲粮蛋白质和氨基酸水平 (1)蛋白质 ●蛋白质缺乏会引起采食量下降;
●蛋白质过高,也会降低采食量。
(2)氨基酸
●饲粮氨基酸的含量和平衡情况,都会 影响动物的采食量。
动物营养学理论教学课件
反刍动物:能量浓度低 物理调节为主;
能量浓度高
动物营养学理论教学课件
化学调节为主
第三节 影响采食量的因素及其调控技术
一、影响采食量的因素 二、提高采食量的调控技 术
一、影响采食量的因素
(一)动物因素 1.遗传因素 采食量是一个低遗传力性状,故在以 生长速度和瘦肉率为选择性状时也提高了 采食量, 这也是猪易过食的主要原因。 不同的动物,其采食习性不同:鸡早、 晚采食较多;猪主要在白天采食;草食家 畜白天、晚上都采食 。
乳量。因此,应从全局的观点来决定
动物各阶段的采食量和饲养方式。
动物营养学理论教学课件
二、提高采食量的调控技术
(一)提供营养平衡的饲粮 (二)提高饲料的适口性 1.选择适当的原料 2.防止饲料氧化酸败:添加抗氧化剂 3.防止饲料霉变:添加防霉剂 4.添加风味剂 甜味剂:蔗糖、糊精、果糖和乳糖 ; 香味剂:乳香味、香草味等。 (三)改进饲养管理技术,降低应激反应。
动物采食是为了保持体内有一定量的脂肪储备, 若动物体脂处于亏损状态,则动物的采食量趋于提高, 以弥补体内脂肪的损失。
动物营养学理论教学课件
四、各种动物采食量调节机制的异同
(一)共同点 猪、禽和反刍动物的采食量调控都由中 枢神经统一控制, (二)不同点 猪:化学调节为主;
禽:化学调节为主,为能而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