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学】麻疹

合集下载

儿科学-温医大-【儿科学】麻疹

儿科学-温医大-【儿科学】麻疹
床型带病毒者) 病毒由鼻、咽和眼分泌物排出,尿中也可
排出病毒且持续数日 出疹前后5天、并发肺炎出疹后10天均有
传染性,以潜伏期末到出疹后1、2天传 染性最强
.
流行病学:Epidemiology
传播途径 : 主要直接经 呼吸道
借飞沫传播。 有可能通过密切接触,应用新污染的手
帕、毛巾
.
流行病学:Epidemiology
发热等
中枢神经系统
被淋巴细胞、巨噬细 胞带入血(第一次病 毒血症)
肝、脾、骨髓巨噬细 胞系统内繁殖
血液(第二次病毒血症)
营养不良 VA缺乏
皮肤粘膜
呼吸道粘膜 消化道粘膜
免疫系统
皮疹、柯氏斑(Ⅲ、 Ⅳ型变态反应)
充血、炎症 肺炎
发病机理.
消化道症状腹 泻食欲下降
Ts 、免疫
PPD转阴结核恶化原 有湿疹、哮喘缓解
1846年,Peter Ludvig Panum 对法罗群岛麻 疹的流行病学作了确切描述.
.
1898年,Henry Koplik提出粘膜斑对本病早期诊断的价值 .
全球麻疹流行情况
Due to widespread immunizations, the number of measles cases has steadily declined in the last 20 years. There were 4 million cases in 1980, but in 1999 there were just 500000.
.
情景3
接诊医师向怡婷妈妈详细地解释了病情,建议怡婷住院治疗,入 院完善检查,给与病毒唑抗病毒等治疗,辅助检查: 1. 血 常 规 +CRP : C 反 应 蛋 白 ( 快 速 ) 0.83mg/L , 白 细 胞 5.4×10^9/L,红细胞 4.42×10^12/L,血红蛋白 119g/L,血小 板 228×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 0.551×10^9/L,淋巴细胞计 数 4.666×10^9/L,异型淋巴细胞相对值 未找到。 2. 血 生 化 : 谷 丙 转 氨 酶 31U/L , 谷 草 转 氨 酶 62U/L , 尿 素 2.96mmol/L,肌酐 44.9μmol/L,磷酸肌酸激酶 46U/L,乳酸脱 氢酶 586U/L,钠 134.1mmol/L,钾 4.65mmol/L。 3.胸部X线平片:两肺纹理增多增粗,两肺野未见斑片状影, 4.痰培养:阴性。 5.麻疹病毒IgM (+)。

小儿麻疹ppt课件

小儿麻疹ppt课件
概述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出疹性呼吸道传 染病。临床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结膜炎、口腔麻 疹粘膜斑、全身斑丘疹及疹退后遗留色素沉着伴糠 麸样脱屑为特征
麻疹病毒在外界生存力弱,不耐热,对紫外线和 消毒剂均敏感.但在低温中能长期存活。
病因及流行病学
麻疹患者是唯一传染源,感染早期病毒在患者 呼吸道大量繁殖,通过患者的呼吸.咳嗽.喷嚏排 除体外经呼吸道进行传播。密切接触者亦可经 污染病毒的手传播,麻疹患者出疹前后的5天均 有传染性,有并发症的患者传染性可延长至出疹 后10天,本病好发年龄为6个月—5岁,四季均可发 病,以冬、春季多见。
“退热药”,可用温水擦澡,注意保暖,使体 温降至左右,预防高热惊厥,温度降太低时可 致循环不良,病情加重。
2.皮肤粘膜的护理:及时评估患儿透疹情况,保
持床单整洁干燥与皮肤清,在保温情况下, 每日用温水擦浴更衣1次(忌用肥皂),腹泻儿注
意臀部清洁,勤剪患儿指甲防抓伤皮肤继发感 染.如透疹不畅,可用鲜芫荽煎水服用并抹身, 以促进血循环和透疹,并防止烫伤.加强5官的 护理.室内光线直柔和,常用生理盐水清洗双眼, 再滴入抗生素眼液或眼膏,可加服维生素A预 防干眼病.防止呕吐物或泪水流入外耳道发生中 耳炎.及时清除鼻痂、翻身拍背助痰排出,保持 呼吸道通畅.加强口腔护理,多喂水,可用生理 盐水或朵贝液含漱。
护理措施
3.饮食护理:患儿发热期间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 饮食,如牛奶、豆浆、蒸蛋等,常更换食物品种并 做少量多餐,以增加食欲利于消化.多喂开水及热 汤,利于排毒、退热、透疹.恢复期应添加高蛋白、 高维生素的食物,指导家长做好饮食护理,无需忌 口。
4.病情观察:小儿麻疹并发症多且重,为及早发现, 应密切观察病情.出疹期如透疹不畅、疹色暗紫、

麻疹

麻疹

并发症
1.肺炎:最常见,多见于5岁以下患儿。发 生机制可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按病原可分为 病毒性与细菌性。 2.喉炎 3.心肌炎 4.神经系统 ⑴麻疹脑炎 ⑵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远期并 发症。 5.结核病恶化 6.营养不良与维生素A缺乏症
实验室检查
1.一般检查:血白细胞总数减少,淋巴细 胞相对增多。淋巴细胞严重减少提示预后不 好。 2.多核巨细胞检查 3.血清学检查 (1)抗体检测 (2)抗原 检测 4.病毒抗原检测 5.病毒分离
病因学
麻疹病毒(Morbillivirus)属副黏液病毒, 只有一个血清型.
流行病学
1.传染源:急性期患者和亚临床型带病 毒者。 2.传播途径:呼吸道。 3.传染期:出疹前5天至出疹后5天,如 合并肺炎,传染性可延长至出疹后10天。 4.传染性:极强
发病机制
飞沫 呼吸道粘膜 血液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繁殖
易感者
1~5岁儿童发病率最高
未接受疫苗的学龄儿童\免疫失败的儿童\
青少年 可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被消灭的传染病
29
麻疹的新进展
1.麻疹的发病年龄呈两极分化趋势:婴儿麻疹增多主要发生 在8个月初免以前,多为非典型病例,大年龄患者增多。 2.麻疹的发病高峰季节后移至3~5月份。 3.不典型病例增多。 4.二次麻疹发生率在1%左右,其中60%发生在第一次麻疹2年 以内。
红色斑丘疹,颈及躯干部多见,一天 出齐,次日消退
高热3-5天,热退疹 出
猩红热
乙型溶血 性链球菌
高热,中毒症状重,咽峡 炎,杨梅舌,环口苍白圈, 扁桃体炎
皮肤弥漫充血,上有密集针尖大小丘 疹,持续3-5天退疹,1周后全身大片 脱皮
发热1-2天出疹,出 疹时高热

中医儿科学24章麻疹

中医儿科学24章麻疹

精选2021版课件
13
三、证治分类
顺证
1.邪犯肺卫证(初热期)
证候:发热,微恶风寒,鼻塞流涕,喷嚏,咳嗽,眼睑红赤,泪 水汪汪,倦怠思睡,发热2~3天,口腔两颊黏膜红赤,贴近臼齿处可 见麻疹黏膜斑(细小白色疹点,周围红晕,累累如麻,由少增多), 小便短黄,或大便稀溏,舌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本期从开始发热 至疹点出现,为期约3天。
精选2021版课件
10
2.逆证:出疹期疹出不畅或疹出即没,或疹色紫暗, 并见壮热咳剧,痰声辘辘,呼吸气急,甚则鼻扇胸高, 口唇青紫,这是热毒闭肺,并发肺炎喘嗽的证候;
若伴见咽红肿痛,呛咳气急,心肝。
精选2021版课件
11
二、治疗原则
治法:养阴益气,清解余邪。
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常用药:沙参、麦冬、天花粉、玉竹滋 养肺胃津液为主,扁豆、甘草清养胃气,桑叶清透余热。
精选2021版课件
16
逆证
1.邪毒闭肺
证候:高热不退,面色青灰,烦躁不安,咳嗽气促,鼻翼煽动, 喉间痰鸣,口唇发绀,大便秘结,小便短赤,皮疹稠密,疹点紫暗, 舌质红赤,苔黄腻,脉数有力。
2
二、发病季节及年龄
本病一年四季都有发生,但好发于冬、春二季, 且常引起流行。
发病年龄以6个月至5岁为多。
精选2021版课件
3
三、证候分类与预后
麻疹的的病程,一般分为初热期、见形期、收没期三期。
若属顺证预后良好。
但年幼体弱,正气不足,或护理不当,再感外邪或感染 邪毒较重,正不胜邪,麻毒不能顺利外透,引起逆证、险证 而危及生命。
2.麻黄、芫荽、浮萍各15g,黄酒60mL,加水适量煮沸。让水 蒸气满布室内,再用热毛巾沾药液,敷头面、胸背。也可用西河柳 30s,荆芥穗、樱桃叶各15g,煎汤熏洗。均用于麻疹透发不畅者。

儿科学:麻疹及出疹性疾病

儿科学:麻疹及出疹性疾病

档文该请,示提该掉去想果如 / / : pt th是FDP速极成生器辑编,载下并问访:ww /麻疹及出疹性疾病麻疹(Measles) 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上以发热、咳嗽、结膜炎、口腔麻疹黏膜 斑、全身斑丘疹及疹退后遗留色素沉着伴糠麸 样脱屑为特征传染病的分类甲类(2种) 鼠疫、霍乱乙类(26种)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 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 热、猩红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 炭疽、细菌性/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副伤 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 伤风、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 血吸虫病、疟疾、甲型H1N1流感丙类(11种)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 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 包虫病、丝虫病、除甲/乙类以外的感染性腹泻、 手足口病2008年传染病发病率排名病种 病毒性肝炎 肺结核 细菌和阿米巴性痢疾 梅毒 新生儿破伤风 麻疹 淋病 猩红热 布鲁氏菌病 疟疾发病率(1/10万) 106.54 88.52 23.65 19.49 10.00 9.95 9.90 2.10 2.10 1.99病原学特点 核衣壳(RNA、蛋白质) M蛋白 双层脂质膜 糖蛋白H和F 缺乏神经氨酸酶病原学特点 属副粘病毒科,仅有一种血清型, 抗原性稳定 病毒在外界生存力弱,不耐热,对紫外线、 消毒剂均敏感,耐低温 人是唯一宿主 病后可产生持久免疫力全球发病及免疫接种情况全球发病及免疫接种情况麻疹疫苗接种率 新增病例 死亡人数2000年 72%853500 5480002011年 84% 355000 158000↑ 12% ↓ 58% ↓ 71%----来源于WHO统计数据全球麻疹新发病例情况流行病学特点 冬春季发病为多 传染源:麻疹患者 传播途径:呼吸道飞沫、密切接触 易感者:未接种麻疹疫苗者细胞免疫缺陷者 传染性:出疹前后5天有并发症者延长至出疹后10天麻疹病毒发病机制呼吸道上皮细胞 局部淋巴结组织血液第一次病毒血症 潜伏阶段单核巨噬细胞系统血液中的单核细胞皮肤、肝脾、骨髓、 肺、脑等全身各器官第二次病毒血症 出现临床症状(病 毒破坏各脏器细胞 及受侵部位炎症反应所致)病理特点 病变部位广泛单核细胞浸润、增生,形成多核 巨细胞(Warthin-Finkeldey giant cell,华-佛 细胞) 主要见于皮肤、淋巴组织、呼吸道黏膜、结膜病理特点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充血水肿单核细胞浸润皮疹及Koplik斑浆液性渗出皮疹处红细胞裂解疹退后色素沉着肺炎:间质性肺炎(Hecht巨细胞肺炎)脑炎:灶性出血、充血及血管周围的脱髓鞘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皮质及白质变性胞核/胞浆内包涵体临床表现典型麻疹 潜伏期 6~18天(平均10天) 前驱期 3~4天,发热,卡他症状,Koplik斑 出疹期 3天,皮疹特点,出疹顺序 恢复期 3天,留有色素沉着、糠麸样脱屑 “三三三”:发热3天出疹,3天出齐,疹退3天典型麻疹前驱期 Catarrhal stage典型麻疹表现Koplik 斑(麻疹黏膜斑): 位置:开始见于下磨牙相对的颊黏膜上,以后累及整个颊部并蔓延至唇部黏膜 形态:直径约0.5~1mm的灰白色小点,外有红晕 发展:1天内很快增多,出疹后1-2天消失典型麻疹表现Koplik 斑典型麻疹表现麻疹患儿的结膜充血及流涕症状典型麻疹表现出疹期 发热3~4天出疹 出疹时全身中毒症状加重,热盛疹出 出疹顺序:耳后→发际→额→面→颈部→躯干→四肢→手掌足底 红色斑丘疹,疹间皮肤正常,不伴瘙痒→部分融合成片,暗红色典型麻疹表现耳后 → 发际 → 额面 → 颈部。

小儿麻疹病

小儿麻疹病
• 其他辅助检查
• 鼻咽拭子分离麻疹病毒,肺部X线片可见大片融合病灶。心电图见低电压,T 波倒置、传导异常等。脑电图检查50%可见异常。
鉴别诊断
• 1.风疹
• 重点应与轻型麻疹相鉴别。风疹特点为:多见于幼儿及学龄前期小儿,成人少 见。前驱期短而症状轻,无热或低热,轻咳、流鼻涕,较少发生眼结膜炎,无 科氏斑。起病1~2天后即出疹,迅速见于全身。皮疹为稀疏色淡斑、丘疹, 1~2天内即消退,不脱屑、不留痕。同时耳后、枕后、颈部淋巴结肿大。很少 并发症,预后好。测血清特异抗体可助鉴别。
• (2)重症麻疹发热高达40℃以上,中毒症状重,伴惊厥,昏迷。皮疹融合呈 紫蓝色者,常有黏膜出血,如鼻出血、呕血、咯血、血尿、血小板减少等,称 为黑麻疹。皮疹少,色暗淡,常为循环不良表现。此型患儿死亡率高。
• (3)无疹型麻疹注射过麻疹减毒活疫苗者可无典型黏膜斑和皮疹,甚至整个 病程中无皮疹出现。此型临床诊断较难,只有依赖前驱症状和血清中麻疹抗体 滴度增高才能确诊。
• 5.其他
• 如败血症、斑疹伤寒、药物过敏、过敏性皮疹、川崎病(黏膜皮肤淋巴结综 合征)等亦须与麻疹鉴别。根据流行病学、临床表现、皮疹特点和实验室检 查可加以区分。
治疗
• 1.一般治疗 • 隔离,卧床休息,房内保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常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有
畏光症状时房内光线要柔和;给予容易消化的富有营养的食物,补充足量 水分;保持皮肤、黏膜清洁,口腔应保持湿润清洁,可用盐水漱口,每天 重复几次。一旦发现手心脚心有疹子出现,说明疹子已经出全,病人进入 恢复期。密切观察病情,出现合并症立即看医生。 • 2.对症治疗 • 高热时可用小量退热剂;烦躁可适当给予苯巴比妥等镇静剂;剧咳时用镇 咳祛疾剂;继发细菌感染可给抗生素。麻疹患儿对维生素A需要量大,世界 卫生组织推荐,在维生素A缺乏区的麻疹患儿应补充维生素A。

麻疹

麻疹

麻疹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麻疹英文名称:measles定义:以初热期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畏光等,2~3天后口腔颊黏膜粗糙,有细小白点(麻疹黏膜斑)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所属学科:中医药学(一级学科) ;儿科疾病(二级学科)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百科名片麻疹是儿童最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之一,其传染性很强,在人口密集而未普种疫苗的地区易发生流行约2~3年发生一次大流行。

临床上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症、眼结膜炎等而以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和颊粘膜上有麻疹粘膜斑及疹退后遗留色素沉着伴糠麸样脱屑为特征。

我国自1965年,开始普种麻疹减毒活疫苗后已控制了大流行。

目录[隐藏][编辑本段]中医辩证引起麻疹的病因为麻毒时邪,从口鼻吸入,侵犯肺脾。

肺主皮毛,开窍于鼻,麻疹病毒司呼吸,毒邪犯肺,早期表现为肺卫症状,类似感冒,此为疹前期。

脾主肌肉和四肢,麻毒邪入气分,皮疹出现全身达于四肢末端,属正气驱邪外泄,为出疹期。

疹透之后,邪随疹泄,热去津伤,为疹回期。

麻疹以外透为顺,内传为逆,正气虚亏不能托邪外泄,或因邪盛化火内陷,均可导致麻疹透布不顺,产生合并症。

如麻毒内归于肺,闭阻肺络,则发为小儿肺炎;麻毒内炽,上攻咽喉,可发为喉痹;麻毒逆传心肝,则神识昏迷,惊厥谵妄等;麻毒内灼阳明,循经上炎,发为口疮;麻毒移于大肠,引起腹泻不止;热传营血,迫血妄行,则引起鼻窍出血等。

少数患儿因正气不足,正不胜邪,可出现内闭外脱的险证。

麻疹有顺证和逆证。

顺证麻疹按正常顺序透发,自初热、透疹直到收没,经过良好,麻疹红润,无合并证;逆证麻疹透发艰难,疹毒内闭,不能外透,或疹出不透,一出即收,或疹色稀疏淡白,或紫暗成片等,常发生合并症。

[编辑本段]病毒分析麻疹麻疹病毒属副粘病毒科,为单股负链RNA病毒,与其它的副粘膜不同之处为无特殊的神经氨酸酶呈球形颗粒,麻疹病毒电镜下呈球形,直径约100~250nm,衣壳外有囊膜,囊膜有血凝素(HL),有溶血作用。

麻疹ppt课件【27页】

麻疹ppt课件【27页】

强化宣传教育
通过多种形式开展麻疹防治知识 宣传,提高公众对麻疹的认知度
和自我防护能力。
提高公众认知度和参与度
普及麻疹知识
01
通过宣传册、海报、公益广告等多种形式普及麻疹相关知识,
让公众了解麻疹的危害和防治方法。
加强健康教育
02
将麻疹防治知识纳入学校健康教育课程,提高学生和家长的认
知度和重视程度。
鼓励公众参与
04
治疗原则与措施
一般治疗原则
隔离患者
对麻疹患者进行隔离,避免病毒传播 。
对症治疗
针对患者症状进行相应治疗,如发热 、咳嗽等。
加强护理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注意患者皮肤、 口腔、眼部的清洁,提供营养支持。
药物治疗选择及注意事项
抗病毒药物
如阿昔洛韦等,可用于治疗麻疹病毒, 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止咳药物
03
鼓励公众积极参与麻疹防治工作,如参加疫苗接种、提供疫情
线索等,共同维护社区健康。
THANKS
尽量避免与麻疹患者接触 ,特别是在患者出疹前后5 天内,这是病毒传染性最 强的时期。
接种疫苗
及时接种麻疹疫苗,提高 自身免疫力,降低感染风 险。
社区防控策略部署
加强疫情监测
建立完善的疫情监测机制,及时 发现并报告疑似麻疹病例。
开展应急接种
在麻疹疫情暴发时,对易感人群 开展应急接种,迅速建立免疫屏
障。
发病原因
麻疹病毒属副黏液病毒科,为单股负链RNA病毒。直 径约100~250nm,衣壳外有囊膜,囊膜有血凝素( HL),有溶血作用。麻疹病毒有6种结构蛋白;在前驱 期和出疹期内,可在鼻分泌物、血和尿中分离到麻疹病 毒。麻疹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抗原性稳定。此病毒抵 抗力不强,对干燥、日光、高温均敏感,紫外线、过氧 乙酸、甲醛、乳酸和乙醚等对麻疹病毒均有杀灭作用, 但在低温中能长期保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病机制
麻疹病毒通过鼻咽部进人人体后,在呼吸道上皮细胞和局部淋巴组织中繁殖并 侵入血液,通过血液的单核细胞向其他器官传播,如脾、胸腺、肺、肝脏、肾 脏、消化道黏膜、结膜和皮肤,引起广泛性损伤而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在此 时期患儿全身组织,如呼吸道上皮细胞和淋巴组织内均可找到病毒,并出现在 鼻咽分泌物、尿及血液中。由于患者免疫反应受到损害,常并发喉炎、支气管 肺炎、脑炎或导致结核病复燃,特别是营养不良或免疫功能缺陷的儿童,可发 生重型麻疹或因严重肺炎、脑炎等并发症而导致死亡。
麻疹
时间:20XX年X月 汇报人:
概念
•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传染性极强的严重疾病。 • 在1963年引入麻疹疫苗之前,麻疹每年至少造成全球260万人死亡。目前
尽管已有安全有效的疫苗,但麻疹仍是造成全球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之 一。据WHO报道,2016年,全球有89780人死于麻疹,超过95%的麻疹死亡 病例发生在人均收入较低和卫生保健设施薄弱的国家。 • 该病临床上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结膜炎、口腔麻疹黏膜斑、全身斑丘 疹及疹退后遗留色素沉着伴糠麸样脱屑为特征。 • 病后大多可获得终身免疫。 • 死亡主要是由于肺炎、脑炎等严重并发症。 • 2000年至2016年期间,麻疹疫苗的广泛接种使全球麻疹死亡率下降了84%, 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消灭了麻疹,但国外输入病例仍是重要的传染源。
黏膜斑,皮疹稀疏、色淡,消失快,疹退后无色素沉着或脱屑,无并发症。 常需要靠流行病学资料和麻疹病毒血清学检查确诊。
临床表现-非典型麻疹
重型麻疹 • 主要见于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继发严重感染者。 • 常持续高热,中毒症状重,伴惊厥,昏迷。皮疹密集融合,呈紫蓝色出血性
皮疹者常伴有黏膜和消化道出血,或咯血、血尿、血小板减少等,称为黑麻 疹,可能是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一种形式。部分病人疹出不透、色暗 淡,或皮疹骤退、四肢冰冷、血压下降出现循环衰竭表现。此型患儿常有肺 炎、心力衰竭等并发症,病死率高。
病理
多核巨细胞(华-佛细胞,Warthin-Finkeldey giant cell)以及核内外均有病 毒集落的嗜酸性包涵体是麻疹的典型病理特征,主要见于皮肤、淋巴组织、呼 吸道和肠道黏膜及眼结膜。真皮和黏膜下层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充血水肿、增生、 单核细胞浸润并有浆液性渗出而形成麻疹皮疹和麻疹黏膜斑。由于皮疹处红细 胞裂解,疹退后形成棕色色素沉着。麻疹病毒引起的间质性肺炎为Hecht巨细 胞肺炎,继发细菌感染则引起支气管肺炎。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ubacute sclerosing panencephalitis,SSPE)患者有皮质和白质的变性,细胞核及细胞 质内均见包涵体。
临床表现-典型疹
出疹期
多在发热3~4天后出现皮疹,此时全身中毒症状加重,体温可突然高达40℃,咳嗽加剧,伴嗜 睡或烦躁不安,重者有谵妄、抽搐。皮疹先出现于耳后、发际,渐及额、面、颈部,自上而 下蔓延至躯干、四肢,最后达手掌与足底。皮疹初为红色斑丘疹,呈充血性,疹间可见正常 皮肤,不伴痒感。以后部分融合成片,颜色加深呈暗红。此期肺部可闻干、湿性啰音。
恢复期
若无并发症发生,出疹3~4天后发热开始减退,食欲、精神等全身症状逐渐好转,皮疹按出疹 的先后顺序开始消退,疹退后皮肤留有棕褐色色素沉着伴糠麸样脱屑,一般7~10天后消退。
临床表现-非典型麻疹
轻型麻疹 • 多见于有部分免疫者,如潜伏期内接受过免疫球蛋白或<8个月有母亲被动
抗体的婴儿。 • 主要临床特点为一过性低热,轻度眼鼻卡他症状,全身情况良好,可无麻疹
临床表现-非典型麻疹
异型麻疹 • 主要见于接种过麻疹灭活疫苗而再次感染麻疹野病毒株者。 • 典型症状是持续高热、乏力、肌痛、头痛或伴有四肢水肿,皮疹不典型,呈
多样性,出疹顺序不规则,易并发肺炎。 • 本型少见,临床诊断较困难,麻疹病毒血清学检查和麻疹病毒病原学检查有
助诊断。
并发症
呼吸系统
心肌炎
神经系统 结核病恶化
营养不良与维生素A缺乏症
并发症
常见喉炎、肺炎等。其中,肺炎是麻疹最常见的并发症,主要见于重度营

养不良或免疫功能低下的小儿,临床症状较重、体征明显,预后较差,占

麻疹患儿死因的90%以上。由麻疹病毒本身引起的间质性肺炎多不严重,

常在出疹及体温下降后消退。继发性肺炎病原体多为细菌性,常见金黄色

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易并发脓胸和脓气胸。部分为
临床表现
典型麻疹
潜伏期
前驱期
出疹期
恢复期
临床表现
非典型麻疹
轻型麻疹
重型麻疹
异型麻疹
临床表现-典型麻疹
潜伏期
大多6~18天(平均10天左右)。潜伏期末可有低热或全身不适。
前驱期
常持续3~4天。 主要表现为:①发热:多为中度以上,热型不一。②在发热同时出现咳嗽、喷嚏、咽部充血 等,特别是流涕、结膜充血、眼睑水肿、畏光、流泪等眼鼻卡他症状是本病特点。③麻疹黏 膜斑:是麻疹早期的特异性体征,常在出疹前1~2天出现。开始时见于上下磨牙相对的颊黏膜 上,如沙砾大小的灰白色小点,周围有红晕,常在1~2天内迅速增多,可累及整个颊黏膜并蔓 延至唇部黏膜,于出疹后逐渐消失,可留有暗红色小点。④部分病例可有一些非特异症状, 如全身不适、食欲减退、精神不振等。婴儿可有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偶见皮肤荨麻疹, 隐约斑疹或猩红热样皮疹,在出现典型皮疹时消失。
病原学及流行病学
病原学
麻疹病毒为RNA病毒,属副黏病毒科,球形颗粒,有6种结构蛋白,仅存在 一种血清型,抗原性稳定。人是唯一宿主。麻疹病毒在外界生存力弱,不 耐热,对紫外线和消毒剂均敏感。随飞沫排出的病毒在室内可存活至少32 小时,但在流通的空气中或阳光下半小时即失去活力。
流行病学
麻疹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感染早期,病毒在患者呼吸道大量繁殖,含有 病毒的分泌物经过患者的呼吸、咳嗽或喷嚏排出体外并悬浮于空气中,通 过呼吸道进行传播,与患者密切接触或直接接触患者的鼻咽分泌物亦可传 播。病后可产生持久的免疫力,大多可达到终身免疫。麻疹患者出疹前后 的5天均有传染性,如有并发症的患者传染性可延长至出疹后10天。以冬春 季节发病为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