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商的勃兴与衰落
徽商的兴衰及对现代保险业经营管理的启示研究

徽商的兴衰及对现代保险业经营管理的启示研究徽商是中国商业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兴起和发展,不仅是中国商业历史中的佳话,也曾经对现代保险业经营管理有重要启示。
本文将从徽商的兴衰历史出发,探讨其在现代保险业中的启示。
一、徽商的兴起与经营特点徽商起源于明代时期,是一群居住在安徽徽州地区的商人。
他们因地理位置优越,乘河及道之便,不仅对周边地区的商品进行收购和销售,而且还发展了自己的工业和手工业,如茶叶、盐业和丝绸等。
在清代,徽商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经营特点,即“徽商敢做、有耐心、注重信用、勤俭节约、品质优良,且注重地产”。
这种经营特点让徽商在当时的商业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也赢得了社会的尊重和支持。
二、徽商的衰落与原因分析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变化,徽商也逐渐走向衰落。
具体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崛起19世纪后期,英、美、德等外国资本家开始侵入中国市场,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崛起,这些新的商人在资本、技术和管理方面都比徽商更具有优势。
(二)传统经营形式的局限性徽商主要依赖家族和亲族的力量进行管理,缺乏现代企业制度的规范,而这种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当时市场、技术和管理的需求,使得徽商在这方面面临着很大的困境。
(三)政治经济背景的变化近代以来,国家的政治经济背景发生了巨大变化,政府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大大改变了市场和商业环境。
三、对现代保险业经营管理的启示徽商对现代保险业经营管理有以下启示:(一)注重市场定位和创新徽商之所以能够成为当时的商业巨头,是因为他们注重对市场的定位,并在市场上创新。
这个启示对于今天的保险业来说尤为重要,只有通过不断创新和不断拓展市场,才能让保险业在激烈的市场中生存和发展。
(二)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徽商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对员工的培训和管理十分重视,这个启示让我们认识到,在现代保险业中,企业文化建设是十分重要的,必须立足于员工培训和管理上。
(三)注重信用徽商的经商之道中,信用占了很重要的位置,这个启示对于现代保险业来说更是重要。
徽商的兴盛与发展历程

徽商的兴盛与发展历程徽商是指起源于徽州(今安徽省徽州区)地区的商人,以其在中国封建社会内外贸易中的活跃和卓越表现而闻名于世。
徽商兴盛与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初,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以下是徽商兴盛与发展历程的主要阶段:1.隋唐时期(581年-907年):徽州作为一个重要商贸中心开始形成,并且在隋唐时期达到了鼎盛。
徽州商人以纺织业为主,经营丝织品、绸缎等商品,与中原地区和海外进行贸易,取得了丰厚的利润。
2.宋元时期(960年-1368年):徽商在这一时期进一步发展壮大。
徽商的兴盛得益于徽州地理位置的优势,作为交通要冲和军事重镇,徽州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徽商开始经营茶叶、盐业、铜器、瓷器等商品,并且由于在宋金两朝之间进行的频繁贸易,徽商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3.明清时期(1368年-1912年):明清时期是徽商的鼎盛时期,徽商的商业网络扩展到了全国范围。
徽商的贸易活动涉及到了盐、茶、纺织品、银杂、蜡烛、化学制品等多个领域,在多个城市设立会馆、商号和分支机构,形成了庞大的商业帝国。
4.近代时期(1840年-1912年):由于清朝的内外部问题,徽商的发展开始受到一定的限制。
然而,在这一时期,徽商仍然保持了很高的活力和创新能力。
他们参与到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中,并逐渐转型进入现代企业经营领域。
徽商在近代银行业、保险业、纺织业等行业中崭露头角,成为中国近代商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总的来说,徽商的兴盛与发展历程是一个漫长而辉煌的过程。
他们以勤劳、敬业和诚信的商业精神为基础,通过与中原地区和海外贸易的活跃,获得了巨大的商业利益。
徽商的兴盛给徽州地区带来了繁荣和发展,也为中国商业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徽商的兴盛与衰落

徽商的兴盛与衰落徽州位于新安江畔,辖境为歙县、休宁、祁门、绩溪、黟县和婺源(民国时期划归江西)。
徽州山路崎岖,陆行不便。
唯有新安江黄金水道可畅行无阻,由此至钱塘江再汇入大海。
外出经商已经成为徽州人代代传承的风习,以致“服农者十(分之)三,服贾者十(分之)七”。
他们走南闯北,即便是山陬海隅,孤村僻壤,亦不无徽州经商之人,如胡适所说:“一个地方如果没有徽州人,那个地方就只是个村落。
徽州人住进来了,他们就开始成立店铺;然后逐渐扩张,就把个小村落变成个小市镇了。
”萌芽成长三国时,吴国雄据江东,长江流域商业活动已呈繁荣趋势。
东晋建都建业(即南京),中原资财大半随之南迁,经济活动中心由北移南。
经济生产和物质生活的需要,刺激着江、浙、皖主要城市的商业活动。
早在隋代以前,宣城、毗陵(今常州)、吴郡(今苏州)、会稽(今绍兴)、余杭、东阳等地就已成商贾集中之地。
这些地区环绕徽州,商贸活动带动徽州与毗邻地区的物资交流,东晋时的徽州商人就这样乘势而起,萌芽成长。
唐时,徽州土特产资源极为丰富,除竹、木、瓷土和漆外,茶的运销遍布国中,甚至漂洋过海,运抵国外。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道:“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这里的浮梁就包括祁门西南乡。
唐咸通三年(862)歙州司马张途在《祁门县新修阊门溪记》中说,徽州“山多而田少”,山区“植茗,高下无遗土”山民“业于茶者七、八”“给衣食,供赋税,悉恃此。
”但凡茶叶上市,“贾客咸集,逾于诸方。
每岁二三月,赍银缗繒素求市,将货他乡者,摩肩接踵而至。
”清代徽商徽墨、歙砚,堪称徽州二绝。
徽墨首创于唐末奚超父子,南唐后主李煜盛赞徽墨,敕封奚超父子“墨务官”,并赐姓为李。
徽州每年须贡龙凤墨千斤。
歙砚取材于婺源龙尾山,故名龙尾砚。
歙砚苏轼有《龙尾砚歌》赞道:“君看龙尾岂石材,玉德金声寓于石。
”五代时,绩溪所产的龙须纸,质地洁白光滑,也可谓徽州名产。
南唐后主李煜将其收藏于澄心堂书殿,故名“澄心堂纸”。
浅谈中国金融史之徽商的兴亡

浅谈中国金融史之徽商的兴亡徽商,这个中国金融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历来是众多史学家钻研的对象,针对它的问题也是众说纷纭。
它从何时萌芽,是如何一步步发展壮大,又是为何渐趋衰落,最终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在近代,中国屈辱与抗争交织的艰难历程中,徽商究竟起到什么样的作用?目前的学术界,关于徽商的相关论文有很多,这为我们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历史如画,让我们共同欣赏徽商这幅色彩斑斓的画卷。
一徽商的兴起徽商始于南宋,此时开始出现拥有巨资的徽商,如祁门程承津、程承海兄弟经商致富,分别被人们称为"十万大公"、"十万二公…‟ ;朱熹的外祖父祝确经营的商店、客栈占徽州府的一半,人称"祝半州"。
一些资本雄厚的大商人还在徽州境内发行"会子"。
元末,歙县商人江嘉在徽州发放高利贷,牟取暴利。
元末明初的徽商资本,较之宋代大为增加,朱元璋打江山缺少饷银,歙人江元一次捐助10万两。
成化年间,徽商又打入盐业领域,大大打击了重要的竞争对手——晋商的势力,至此,徽商可谓是绝无敌手。
明代中叶以后至清乾隆末年的三百余年,是徽商发展的黄金时代,无论营业人数、活动范围、经营行业与资本,都居全国各商人集团的首位。
这时徽商的活动范围遍及城乡,东抵淮南,西达滇、黔、关、陇,北至幽燕、辽东、南到闽、粤。
徽商的足迹还远至日本、暹罗、东南亚各国以及葡萄牙等地。
同时,徽商的经营行业也很广泛,其中以盐、典当、茶木为最著,其次为米、谷、棉布、丝绸、纸、墨、瓷器等。
徽商除了从事多种商业和贩运行业外,还直接办产业,他们边生产边贩卖,合工商于一身。
如休宁人汪福光在江淮之间从事贩盐,拥有船只千艘。
在徽商的诸多成功因素中,知人善用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这一点在红顶商人胡雪岩的发迹史上可见一斑。
更重要的是,徽商大多是兄弟、宗族共同经营,这就保证了它有一个庞大的网络相互联系、支持。
徽商又有儒商之称,贾而好儒,讲究商业道德,提倡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义利兼顾,以勤奋和吃苦耐劳而著称。
徽商的兴盛与发展历程

徽商的兴盛与发展历程徽商是徽籍人的商帮,它崛起于南宋,鼎盛于明清,衰落于清末,历史达六、七百年,其中鼎盛期领中国商界之风骚达三、四百年,影响至深至大。
一、徽商的兴起徽商当年是被逼出来的。
徽州介于万山丛中,八山一水一分田,山多地少土瘠人稠,所谓“即富者无可耕之田”;即使是有限的田地,也正如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所说的,是“土田依原麓,田瘠确,所产至薄,独宜菽责红虾灿,不宜稻梁。
壮夫健牛,曰不过数亩,粪龚缉栉,视他郡家力过倍,而所入不当其半。
又田皆仰高水,故丰年甚少,大都计一岁所入,不能支之一。
”本土经济长期以来都是赖以山林的山戍经济。
粮食从来不能自给,所需粮食皆“仰四方之米”。
特别是到了唐宋以后,“黄巢之乱”和“靖康南渡”连续两次的外地移民于徽州的高峰,使徽州人口大增,人多地少的矛盾更为尖锐,民众的生存空间更小。
于是,徽人“非经营于四方,绝无治生之繁矣。
”拓展生存空间,找寻徽州的再向外移民,就成了徽州人当时的当务之急。
同时,又由于徽州本土的主体经济结构是山林经济,它本身是盈缺待补和不平衡的,如,徽州山出美材,而美材于林只为柴;境内多茶叶,但茶叶过多也只为草,因此需要输出去,通过商业贸易,方才能换取徽民的所需。
于是为治生计,徽民们多选择了经商作为自己的一大治生之道。
除一方面他们感慨自己“生在徽州”是“前世不休”外,另一方面,又总是毫不犹豫把自己在“十二、三岁”时“往外一丢”。
“天下之民寄命于农,徽民寄命于商”,徽人经商就这样千呼万唤要出来了。
而正在徽民要外出经商之时,恰好又碰上了“靖康南渡”,宋王室偏安江南,迁都临安(今杭州),从而带来了整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向南转移,江南经济开始充分活跃。
这一历史契机,被徽州人牢牢地把握住了。
徽民们充分利用了自己紧靠临安,有横贯徽州全境地的新安江水路直通临安的极大交通便利,极尽本土物产丰富、名产特产多的优势,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使徽商在南宋后全面崛起,走进历史大舞台,并获得极大的成功。
最新徽商兴起和衰败原因探析

徽商兴起和衰败原因探析徽商兴起和衰败原因探析摘要:徽商,又称徽州商帮,即古徽州所辖歙县、休宁、祁门、绩溪、婺源、黟县六县商人的总称。
徽商经营范围普遍,“其货无所不居”,且经营方式多样。
纵观历史徽商的兴衰轨迹与明清时社会经济发展脉络有着同一性,具体说来,徽商的发展经历了兴起、暂时性衰落、中兴及衰落解体四个阶段,其兴起于衰败的原因值得我们去深思,并应该从中吸取该有的经验和教训。
关键词:徽商兴起衰败原因探析一、徽商兴起与兴盛的原因分析徽人从商的历史由来已久,然而作为一个整体,徽商萌芽于东晋,生长于唐宋,兴盛于明清。
具体说来,先有徽人从贾之风兴起于明代的成化、弘治年间,又因徽州商人经营有道,资本得以迅速积累,并在当时各种条件的推动下结成徽帮,逐渐发展成为全国十大商帮之一。
(一)徽人从贾之风兴起的原因徽州,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位于皖南山区,自然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多山多水,耕地面积较少,且土壤多呈酸性,决定其地质不适应粮食作物的生长,反而适于茶叶、竹木等经济作物的种植,并且距离全国大市场较近的地理优势也为徽人从事商业贸易提供了有利的地形条件。
此外,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和迅速增长的人口使得徽人不得不以经商以谋求生计。
从主观上来说,徽人从商之风的兴起,还有着深刻的人文和社会缘由。
徽民向来勤劳,不辞劳苦,经商容易致富。
自宋朝之后,有着“东南邹鲁”、“理学之邦”之称的徽州倍受人们关注;朱子理学和阳明心学勃发,这也导致了徽人对仕途的渴望。
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徽人唯有从事经商这一厚利之“末”业才能支撑其“本”业,为了“业儒”需要,徽民也往往选择经商之路。
此外,徽州耕地有限,地价极贵,单靠兼并土地这一手段很难满足豪门大族的奢侈生活之需,经营商业便成为他们扩大财源的一个重要途径。
除了有经商的动机,当时的政策也为其事商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例如张居正实行一条鞭法,地租大多由实物转为货币,这就大大促进了商品流通及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全国长途贩运业的发展。
徽商的发展历程

浅谈徽商的发展历程(作业2)徽商是中国十大商帮之一,鼎盛时期徽商曾经占有全国总资产的4/7,亦儒亦商,辛勤力耕,赢得了“徽骆驼”、“绩溪牛”、“一代儒商”等美称,“无徽不成镇”这一说法曾流传于大江南北,可见徽商影响之大。
本文将对徽商的发展历程及其原因进行简单阐述。
一、萌芽:东晋徽人经商,源远流长,早在东晋就有新安商人活动。
经商是需要具备一定条件的,纵观历史,中国所有商帮的形成都具备自己独特的地理、人文因素。
徽州地处皖南山区, 正如其民谚所言“七山一水一分田自古以来”, 徽州多山多水,耕地面积较少,且土壤多呈酸性,决定其地质不适应粮食作物的生长,且徽州自然灾害较为频繁,而人口增长却尤为迅速,粮食未能自给自足,徽人不得不以经商以谋求生计,这些皆为徽人从贾提供了客观条件。
徽商的繁荣还得益于徽州自身便捷的水利交通和丰富的物产。
徽州山区交通不便, 但其境内有新安江, 其支流可与徽州六邑相连通,沿江东下可达杭州,水上运输却十分便捷。
而且虽然徽州虽然“人稠缺粮”,但是茶叶、竹木等经济作物却异常丰富,这些特产在国内有着广阔市场,徽人将这些物产输送出去,便可换回徽民们的粮油盐等生活资料。
这就内在刺激着徽商的萌芽。
二、初步形成:晚唐五代晚唐五代时期,北方战乱不断,人口大规模南迁,不仅使江南得到了充分的开发,而且带来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
徽州地处江南,相隔不远的建业(今南京), 是东晋、齐、梁、陈的建都之地, 大批北方来客寄寓建业,长江中下游地区变成了一个人口稠密、经济富饶的地方,对于徽州特产,如木材、茶叶的市场需求量极大,这些都刺激了徽州人经商的热情,徽商初步形成。
三、形成时期:南宋南宋王朝曾把“杭州作汴州”,明朝把南京作为都城,从而带来了整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江南经济开始充分活跃。
徽州地处江南,紧靠杭州、南京,承受着时代大潮的冲击。
徽州人还抓住当时经济重心南移和徽州与经济发达地区毗邻苏杭、南京等这一机遇,发展商业经济。
徽商的兴衰史

徽商的兴衰史徽商,那可是咱中国商业史上的一颗璀璨明星啊!曾经辉煌无比,就像夜空中最亮的星。
你想想,在古代,徽商们那是何等的厉害!他们从徽州那山山水水之间走出来,挑着担子,带着货物,一步一步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那劲头,就跟咱现在创业的年轻人一样,充满了激情和勇气。
徽商为啥能这么牛呢?这就得说说他们的本事了。
他们特别能吃苦,不怕山高路远,不怕风餐露宿,只要能赚钱,啥苦都能吃。
这就好比那蜗牛,虽然爬得慢,但一步一个脚印,坚定地向前爬。
而且啊,徽商还特别讲诚信,答应别人的事,那绝对说到做到。
这诚信就像是他们的招牌,一亮出来,大家都信得过。
徽商的经营范围那叫一个广啊!啥都卖,从盐巴到茶叶,从丝绸到瓷器,没有他们不卖的。
这不就跟咱现在的大超市似的,要啥有啥。
他们的船队在江海上航行,他们的马帮在古道上穿梭,那场面,多壮观啊!可是,徽商也不是一直都顺风顺水的呀。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新的商业模式出现了,徽商就有点跟不上趟了。
就好比一辆老马车,跑着跑着就累了,跑不动了。
再加上一些其他的原因,徽商慢慢地衰落了。
这多可惜啊!但咱也不能光叹气啊,得从徽商的兴衰里吸取教训。
咱得像徽商一样能吃苦,讲诚信,但也得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
不能像那只守着自己窝的兔子,得像那只不断奔跑的狼。
徽商虽然衰落了,但他们的精神还在啊!那股子拼搏劲,那股子诚信劲,咱可不能丢。
咱得把这些好东西传承下去,让它们在咱这代人身上继续发光发热。
咱现在的社会多好啊,机会多多。
只要咱肯努力,像徽商一样勇往直前,还怕不能成功吗?徽商的故事就像是一面镜子,照着咱前行的路。
让我们一起加油,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辉煌吧!难道我们还比不上当年的徽商吗?肯定能行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徽商的勃兴与衰落
明清时期是中国社会的转型期,而起源于东晋的徽商在此期间经历了由盛而衰的转变。
明中叶至清乾隆末年的三百年间是徽商发展的黄金时代,徽商活跃于大江南北和黄河两岸,甚至活跃于日本和东南亚各国,有着非常雄厚的商业资本。
其经商人数之多、活动范围之广、延续时间之长在全国商人群体中都是佼佼者。
其勃兴、其衰落对现代企业管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明成化、弘治年间,徽商以经营盐业为中心,雄飞中国商界。
究其勃兴之因,多山少地的生存环境、俭朴的生活、商业中的诚信、儒家思想的影响都是重要因素,但作为徽商群体来说,显然远不止这些。
充分利用地理优势,稳占以长江三角洲为主的市场。
影响商业繁荣的第一要素是市场。
我们来观察一下徽商活动的主要区域,康熙《徽州府志》称:“徽之富民,尽家于仪、扬、苏、松、淮安、芜湖、杭、湖诸郡,以及江西之南昌、湖广之汉口,远如北京亦复挈其家属而去。
”归结徽商的活动范围,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这要得益于徽州所处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
从徽州出发的交通路线非常方便,沿新安江而下,经富春江、钱塘江,即可到达杭州,进入浙江最富庶的杭嘉湖地区。
通过内河航道,还可连接江苏的苏松、常、太各府州。
另一条路线,经青弋江等水路进入长江,顺流而下就可至南京、镇江、扬州,经京杭大运河沟通各地。
由于都是顺流而下,便于将徽州的土产如竹、木、石料、药材、纸、茶叶等外运,回程则可运输丝绸、百货等相对价高质轻的商品。
由于这个市场人口
众多, 生活富裕,木料、石料等建筑材料有稳定的需求。
在一个文化发达、读书成风区域,以竹、木为主要原料生产的纸、墨,以石材加工的砚,都有很大的需要量。
茶叶和药材更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有了这样一个稳定的大市场, 徽商的生存和发展就不再受到徽州本地的制约。
葛剑雄教授对此也从市场角度指出:“对徽商来说,最幸运的是,在离徽州不远处就是全国经济和文化最发达的、人口最稠密的一个大市场——长江三角洲。
”
抓住契机,垄断两淮盐业市场。
明朝洪武时期为了防卫瓦剌和鞑靼对中原的袭扰,设立九边进行防御。
为了解决九边后勤补给问题,由山西商人向几大边关要塞输送粮食,官府给予“盐引”(垄断运销盐的凭证)补偿,运多少粮食给多少盐引,然后拿这个盐引到盐场去领盐、去销售,商人赚的是差价(输粮换引),这个叫开中制。
山西商人获得了合法贩卖“官盐”的资格。
开中制实施以来,丰厚的售盐利润,导致各种特权盐引数量惊人,引发了明中叶的“盐壅”现象,即商人手中有盐引却长时间领不到盐,开中制已经无法维持下去,明政府陷入财政危机。
于是弘治五年(1492 年)八月,明政府实行“折色制”来克服财政危机,只需交纳白银即可领盐引,故许多资金雄厚的商人蜂拥而至,尤以徽商为盛。
徽商凭借靠近两淮盐场集散地——扬州,垄断两淮盐业经营,积累了巨额财富。
至清乾隆时期,徽商的事业达到极盛,“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
钱与权结合,利用政治势力发展商业。
徽商的商业经营活动处于政治势力控制之下,徽商要取得垄断地位,也需要利用政治权力,结交官府,取得政治权力的庇护和合作。
在市场经济不发达、商业受政治权力左右的明清时期,商人这种做法是不可避免的,也是获得成功的不二法门。
《意园文略·两淮盐法要序》亦记载,“官以商之富也而朘之,商亦官之可以护己也而豢之”,从而说明徽商于封建社会环境下往往与官僚进行结合,以保证徽商取得利润。
由于徽商“贾而好儒”,拥有相当高的儒学修养并热衷于结交士人,因此,与山、陕商人相比,徽商更擅长于与官府打交道以实现钱与权的结合发展商业。
清道光中叶以后,兴盛一时的徽商在社会环境变迁中开始逐渐衰落。
“这是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清政府的腐败、经济政策的变化、咸丰年间的兵燹,以及近代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等等,无一不是封建性徽州商帮衰落的原因”(张海鹏,王廷元《徽商研究》)。
徽商因长江三角洲而兴,最终也因长江三角洲而衰落;徽商因与政治势力的结合而兴盛,也因此失去了当初的开拓性和应变性;徽商因“贾而好儒”而成就了徽文化,又因“贾而后儒”而使贾事衰落。
成也萧何败萧何!葛剑雄说,“历史上的徽商由徽州社会历史环境而生,因社会历史环境而兴,最后又因社会历史环境而衰,从中可以看出徽商与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变
迁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