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商盛衰原因论
浅谈徽商衰落的原因

浅谈徽商衰落的原因09人文教育练月群 0911306115摘要: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孕育了徽州商人,作为一个商业集团,明清时期在中国商业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笔。
本文就从历史地理的角度解释徽商的衰落的原因。
关键词:徽商,衰落,历史地理徽商,是古徽州一府六县自宋以来先后走出大山,在本土和海内甚至海上所到之地经商做生意的所有"徽州朝奉"的统称。
历史的徽商,时间涵盖宋以来直至民国; 地域包括一府六县以及周边民众之为商者,也还包括在徽州本土之外的徽人经商者。
“徽商”是一个百业齐备、组成庞大而复杂、主要以血缘、地缘、人缘为纽带维系的地域商帮,是中国经济发展史上相对于晋商、粤商、龙游商等等而言的一个特定人物群体。
清道光以降,主宰商界三百余年的徽商无可挽回地衰落下去,究竟是何原因导致徽商衰落,不少学者进行了有益的探研。
徽商之所以衰落,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主观原因。
客观原因是清政府盐业政策的调整,由纲法改为票法,徽商主体盐商一败涂地。
咸丰年间的战乱又给了徽商沉重的打击,徽商多年积累起来的资本被掠夺一空,甚至身家性命也受到伤害,使得徽商的元气大伤。
从主观原因来看,徽商未能跟上时代的步伐,生产方式和经营念落后,没有完成角色转换,没有实现从封建商人向资本家的嬗变。
原因有:一、徽州的历史自然地理环境为徽商的初步兴起,提供了进行商品生产的可能性,而从事大规模流通交换的预演,也为后来徽商在长江三角洲取得经商的成功了历史条件"徽商的“兴”与“盛”,是两个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
历史地理学人地系理论认为, 即便是同样的自然地理环境,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地关系呈现的现象会有相同性,也会有差异性"徽商的起源时间,尽管有东晋说!唐宋说!明代中叶说等多家论点,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研究者都肯定徽州的历史然地理环境为徽州商人从事基于乡土资源的初期商品的加工!生产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徽州人从商成俗的养成,有赖于自然环境与其自身生存需要的互动"基于这样的因素考虑,当我们看到徽州府志中如明朝嘉靖《徽州府志》“以故中家而下,田可业,徽人多商贾,盖其势然也”及康熙《徽州府志》“天下之民寄命于农, 民寄之商”等反映徽州人忙于从商类历史记载时,有了对一个历史时期地理环与地域人群活动的认识,这样才能正确解读明清时期徽州府!县方志中关于山地产!交换!徽人从贾比例高的记载。
徽商的兴衰及对现代保险业经营管理的启示研究

徽商的兴衰及对现代保险业经营管理的启示研究徽商是中国商业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兴起和发展,不仅是中国商业历史中的佳话,也曾经对现代保险业经营管理有重要启示。
本文将从徽商的兴衰历史出发,探讨其在现代保险业中的启示。
一、徽商的兴起与经营特点徽商起源于明代时期,是一群居住在安徽徽州地区的商人。
他们因地理位置优越,乘河及道之便,不仅对周边地区的商品进行收购和销售,而且还发展了自己的工业和手工业,如茶叶、盐业和丝绸等。
在清代,徽商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经营特点,即“徽商敢做、有耐心、注重信用、勤俭节约、品质优良,且注重地产”。
这种经营特点让徽商在当时的商业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也赢得了社会的尊重和支持。
二、徽商的衰落与原因分析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变化,徽商也逐渐走向衰落。
具体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崛起19世纪后期,英、美、德等外国资本家开始侵入中国市场,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崛起,这些新的商人在资本、技术和管理方面都比徽商更具有优势。
(二)传统经营形式的局限性徽商主要依赖家族和亲族的力量进行管理,缺乏现代企业制度的规范,而这种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当时市场、技术和管理的需求,使得徽商在这方面面临着很大的困境。
(三)政治经济背景的变化近代以来,国家的政治经济背景发生了巨大变化,政府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大大改变了市场和商业环境。
三、对现代保险业经营管理的启示徽商对现代保险业经营管理有以下启示:(一)注重市场定位和创新徽商之所以能够成为当时的商业巨头,是因为他们注重对市场的定位,并在市场上创新。
这个启示对于今天的保险业来说尤为重要,只有通过不断创新和不断拓展市场,才能让保险业在激烈的市场中生存和发展。
(二)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徽商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对员工的培训和管理十分重视,这个启示让我们认识到,在现代保险业中,企业文化建设是十分重要的,必须立足于员工培训和管理上。
(三)注重信用徽商的经商之道中,信用占了很重要的位置,这个启示对于现代保险业来说更是重要。
徽商的兴盛与衰落

徽商的兴盛与衰落徽州位于新安江畔,辖境为歙县、休宁、祁门、绩溪、黟县和婺源(民国时期划归江西)。
徽州山路崎岖,陆行不便。
唯有新安江黄金水道可畅行无阻,由此至钱塘江再汇入大海。
外出经商已经成为徽州人代代传承的风习,以致“服农者十(分之)三,服贾者十(分之)七”。
他们走南闯北,即便是山陬海隅,孤村僻壤,亦不无徽州经商之人,如胡适所说:“一个地方如果没有徽州人,那个地方就只是个村落。
徽州人住进来了,他们就开始成立店铺;然后逐渐扩张,就把个小村落变成个小市镇了。
”萌芽成长三国时,吴国雄据江东,长江流域商业活动已呈繁荣趋势。
东晋建都建业(即南京),中原资财大半随之南迁,经济活动中心由北移南。
经济生产和物质生活的需要,刺激着江、浙、皖主要城市的商业活动。
早在隋代以前,宣城、毗陵(今常州)、吴郡(今苏州)、会稽(今绍兴)、余杭、东阳等地就已成商贾集中之地。
这些地区环绕徽州,商贸活动带动徽州与毗邻地区的物资交流,东晋时的徽州商人就这样乘势而起,萌芽成长。
唐时,徽州土特产资源极为丰富,除竹、木、瓷土和漆外,茶的运销遍布国中,甚至漂洋过海,运抵国外。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道:“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这里的浮梁就包括祁门西南乡。
唐咸通三年(862)歙州司马张途在《祁门县新修阊门溪记》中说,徽州“山多而田少”,山区“植茗,高下无遗土”山民“业于茶者七、八”“给衣食,供赋税,悉恃此。
”但凡茶叶上市,“贾客咸集,逾于诸方。
每岁二三月,赍银缗繒素求市,将货他乡者,摩肩接踵而至。
”清代徽商徽墨、歙砚,堪称徽州二绝。
徽墨首创于唐末奚超父子,南唐后主李煜盛赞徽墨,敕封奚超父子“墨务官”,并赐姓为李。
徽州每年须贡龙凤墨千斤。
歙砚取材于婺源龙尾山,故名龙尾砚。
歙砚苏轼有《龙尾砚歌》赞道:“君看龙尾岂石材,玉德金声寓于石。
”五代时,绩溪所产的龙须纸,质地洁白光滑,也可谓徽州名产。
南唐后主李煜将其收藏于澄心堂书殿,故名“澄心堂纸”。
最新徽商兴起和衰败原因探析

徽商兴起和衰败原因探析徽商兴起和衰败原因探析摘要:徽商,又称徽州商帮,即古徽州所辖歙县、休宁、祁门、绩溪、婺源、黟县六县商人的总称。
徽商经营范围普遍,“其货无所不居”,且经营方式多样。
纵观历史徽商的兴衰轨迹与明清时社会经济发展脉络有着同一性,具体说来,徽商的发展经历了兴起、暂时性衰落、中兴及衰落解体四个阶段,其兴起于衰败的原因值得我们去深思,并应该从中吸取该有的经验和教训。
关键词:徽商兴起衰败原因探析一、徽商兴起与兴盛的原因分析徽人从商的历史由来已久,然而作为一个整体,徽商萌芽于东晋,生长于唐宋,兴盛于明清。
具体说来,先有徽人从贾之风兴起于明代的成化、弘治年间,又因徽州商人经营有道,资本得以迅速积累,并在当时各种条件的推动下结成徽帮,逐渐发展成为全国十大商帮之一。
(一)徽人从贾之风兴起的原因徽州,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位于皖南山区,自然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多山多水,耕地面积较少,且土壤多呈酸性,决定其地质不适应粮食作物的生长,反而适于茶叶、竹木等经济作物的种植,并且距离全国大市场较近的地理优势也为徽人从事商业贸易提供了有利的地形条件。
此外,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和迅速增长的人口使得徽人不得不以经商以谋求生计。
从主观上来说,徽人从商之风的兴起,还有着深刻的人文和社会缘由。
徽民向来勤劳,不辞劳苦,经商容易致富。
自宋朝之后,有着“东南邹鲁”、“理学之邦”之称的徽州倍受人们关注;朱子理学和阳明心学勃发,这也导致了徽人对仕途的渴望。
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徽人唯有从事经商这一厚利之“末”业才能支撑其“本”业,为了“业儒”需要,徽民也往往选择经商之路。
此外,徽州耕地有限,地价极贵,单靠兼并土地这一手段很难满足豪门大族的奢侈生活之需,经营商业便成为他们扩大财源的一个重要途径。
除了有经商的动机,当时的政策也为其事商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例如张居正实行一条鞭法,地租大多由实物转为货币,这就大大促进了商品流通及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全国长途贩运业的发展。
徽商没落的思考

徽商没落的思考
一、商?儒?亦商亦儒?商人绝色的模糊便是最大的尴尬,是徽商
失败最深层的原因。
二、畸形消费:简朴抑或奢华
徽商资本的出路主要有四个方向:一是巨额捐输报效,二是文化事业建设,三是宗族活动喝封建慈善费用,四是奢侈性消费。
三、商场与官场的和谐与冲突
官吏在为徽商带来可观的垄断利润的同时带来一大隐患,既经济上的依附性以及资本实力的严重衰退。
四、徽商文化:儒家文化(短板)
阻碍徽商商业资本转向产业资本,阻碍徽商走向新的生产方式的根源在于儒家文化里的“有限自利性”。
文化成就了徽商,同时文化又毁了徽商。
(儒家文化)“有限自利性”可以用来理解人们对徽商财富的基本态度,无论是徽商家族还是封建政府,对商人都是毫不犹豫的伸手索要,这也是中国历来缺乏私有财产保护的社会心理基础。
五、政府的打压
明清政府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以及“海禁”
六、商,社会地位不高
从历朝历代延续下来的“仕”族文化,使商人找不到自己的社会地位,处于劣势。
同时,家族企业少,子承父业的少,造成管理经验的流失,甚至断层。
管理人才中空。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
书高”,既儒家文化的影响)
浙商从草根处生长起来的民本色彩是其特色所在。
相对与徽商的官本地位,浙商已经走出很远。
从对山东、江苏、浙江的经济发展做的一番比较,得出结论:中国商人官商色彩是由北向南越来越淡,山东国有企业较多,有鲁商近官的气息,江苏集体企业红又专的特色与浙江的民营经济形成很大反差。
徽商由盛转衰原因分析

徽商由盛转衰原因分析提要徽商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耀眼的商帮,他们从兴起到衰落历经几百年的时间,这其中主要的朝代更替有明清。
兴盛时,它曾富甲一方,修起了石牌坊和宗祠,办起了学校,并热衷于社会公益事业。
这里最有名的要说胡雪岩这个晚清徽商,他的胡庆余堂可以算得上是造福一方了;衰落时,它无回天之力,一座大厦顷刻间瓦解,跬积的基业付诸东流,而紧随其后的是当代浙商的兴起。
关键词:徽商;衰落;浙商兴起我国在明清的时候资本主义开始萌芽,特别是在杭州这样的城市,商业一时兴起,对于一个小农经济社会来说,要想从根本上革除其本身自闭特性的不利影响就得通过市场的力量,通过商业的运作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
而徽商正是在这个变革的时期兴起,它的很多商业文化都很大程度上迎合了现代市场经济的需要,但又为什么这么一个庞大的商帮未能承担起持续繁荣经济的重任而又难逃近乎瞬间消亡的厄运;相比之下,现时期的浙商又从很多方面与其相似。
一、兴起徽商是在六朝的时候就已经产生了,在明朝的时候兴盛而在清朝的时候达到了鼎盛。
它的衰落基本上是和中国的封建社会一道。
徽州自古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称,可见从地理特征来说这儿是一个极其不适合小农经济发展的地方,正是因为此,徽州人不得不世世代代地谋划着生存问题,只有走出去。
主要自然资源的稀缺必然导致了在没有商业往来的前提下出外谋生。
从经济角度看,小农经济最直接的根基是田地,其次是当时的制度,他们相互作用才能维持经济的稳定、社会的稳定。
倘若在人口增加的同时没有更高的生产力,又没有更多的生产要素,那么这多余的人口便很直接的成为了负担,而在封建的明清社会,种种因素限制了人口的自由流动,短期内来看,人们的生活很稳定,人们消费的物品很稳定,物品的市场价值(价格)很稳定,这也就从另一个层面说明经济是不灵活的,商业没有兴起,物美价廉的东西也就自然不容易直接进入市场;而地域的差别导致了各地之间的自然资源迥异,坐落于南方的徽州有山有水,还有一条直达杭州的新安江,于是刚刚沿着水路北上到杭州、无锡等城市的徽州人会发现这里的一些商业机会。
论徽商兴衰的原因

论徽商兴衰的原因论徽商兴衰的原因标签:杂谈绪论徽商,又称徽州商帮,即古徽州所辖歙县、休宁、祁门、绩溪、婺源、黟县六县商人的总称。
徽商经营范围普遍,鈥溒浠跷匏痪逾潱揖绞蕉嘌9诠赜诨丈痰难芯康男似鹗加谏鲜兰腿氖甏⒂诎耸甏笱杆偕拢汲晌幻畔匝В两褚哑木吖婺!6捎诨丈痰男怂ス旒S朊髑迨鄙缁峋梅⒄孤雎缬凶磐恍裕虼耍曰丈绦怂ピ虻难芯浚兄谖颐歉玫牧私饷髑迨逼谥泄缁峋梅⒄骨榭觯⒍韵纸癜不丈倘说尼绕鹌鸬揭欢ǖ慕杓饔谩>咛逅道矗丈痰姆⒄咕诵似稹⒃菔毙运ヂ洹⒅行思八ヂ浣馓逅母鼋锥巍1疚慕曰丈谭⒄沟幕韭雎缥撸云渌难巍⒌洹⒛尽⒉杷拇笞冢饕茄我岛筒枰滴岷暇咛迨妨霞跋喙匮芯砍晒氐惴治銎湫似鹩胨ヂ涞脑颍贸龌丈绦怂サ钠羰尽一、徽商兴起与兴盛的原因分析徽人从商的历史由来已久,然而作为一个整体,徽商萌芽于东晋,生长于唐宋,兴盛于明清。
具体说来,先有徽人从贾之风兴起于明代的成化、弘治年间(1465-1505年),又因徽州商人经营有道,资本得以迅速积累,并在当时各种条件的推动下结成徽帮,逐渐发展成为全国十大商帮之一。
下面将对徽州商帮形成的原因进行具体分析。
(一)徽人从贾之风兴起的原因徽州,晋时称新安郡,宋宣和三年(1121年)改称徽州。
其地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位于皖南山区,自然资源丰富,种类繁多。
正如其民谚所言,鈥溒呱揭凰环痔铩⒁环值缆泛妥扳潱罩荻嗌蕉嗨孛婊仙伲彝寥蓝喑仕嵝裕龆ㄆ涞刂什皇视α甘匙魑锏纳ぃ炊视诓枰丁⒅衲镜染米魑锏闹种病6罩葩準沉副匦胗删惩夤└敛锊荒懿缓土诮字换唬铰菲獒叫兴洳槐憷掳步夏痉ず托〈ㄐ形薨阋怨┥角镒试耸涞男枰[1],距离全国大市场较近的地理优势也为徽人从事商业贸易提供了有利的地形条件。
此外,据记载,徽州自然灾害较为频繁,明代灾害发生频率大约是八年一遇,清代则不足六年发生一次,而徽州人口增长尤为迅速,使得徽人不得不以经商以谋求生计。
这些皆为徽人从贾提供了客观条件。
徽人从商之风的兴起,不仅是因为其独特的地理环境,还有着深刻的人文和社会缘由。
徽商衰落2

为抵抗太平天 国运动收取的 厘捐
不适应新的市场
• 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五口通商,以上海 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五口通商, 为代表的通商口岸城市资本主义工商业开始 迅速发展, 迅速发展,周围地区的传统工商业城市开始 衰落;外国资本大量涌入, 衰落;外国资本大量涌入,徽商由于长期单 一经营和过分依赖于政治权利导致其严重缺 乏开拓性和适应性在激烈的竞争中站不住脚。 乏开拓性和适应性在激烈的竞争中站不住脚。
胡雪岩 田契
战争破坏
• 1853年3月太平军攻 占南京,改名天京并 定都于此 • 1864年6月 清军攻破 天京
徽商活动 区域 太平天国 区域
政治因素
• 封建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士、农、工、商 封建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士 • 清政府的盘剥————苛捐杂税 清政府的盘剥———— ————苛开始出现新安商人。 东晋开始出现新安商人。唐 代祁门茶市十分兴盛。 代祁门茶市十分兴盛。宋代 徽纸已远销四川。 徽纸已远销四川。南宋开始 出现拥有巨资的徽商。 出现拥有巨资的徽商。明清 两代是徽商发展最高峰, 两代是徽商发展最高峰,出 现徽商商帮。 现徽商商帮。徽商主要经营 典当、粮食、 盐、茶、木、典当、粮食、 布匹等。 布匹等。
• 徽商作为一个在历史上活跃长达三四百年的群体, 对我古代人们的思想观念、文化、经济、社会生 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古徽商创造的那许多的神 奇与辉煌虽然已与我们渐行渐远,但是古徽商那 种吃苦耐劳、积极开拓的精神将永存于世;也必 将成为推动我们后人不断奋发的精神动力。
谢谢大家观看!
徽商衰落的原因
1.文化因素 文化因素 2.战争破坏 战争破坏 3.政治因素 政治因素 4.不适应新的市场 不适应新的市场
徽商衰落文化层面的原因 • • • • 浓厚的官本位思想——“兴亦官商败亦官商” 兴亦官商败亦官商” 浓厚的官本位思想 兴亦官商败亦官商 根深蒂固的小农意识 固有的守旧观念导致缺乏创新 宗族伦理制度森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论文摘要 (1)一、徽商兴盛发展的原因 (2)(一)徽州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 (2)(二)经商的传统习惯 (2)(三)贾而好儒,儒道经商 (3)(四)与封建政治势力的关系 (5)(五)勤俭创业 (5)二、徽商衰落的原因 (6)(一)徽商自身内部原因 (6)(二)封建政府的政策 (7)(三)严重的社会战乱 (8)(四)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 (8)三、徽商对抑商政策的冲击及其衰亡 (9)结束语 (9)参考文献 (10)毕业论文写作日志 (18)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评定意见表 (19)论文摘要所谓徽商,是指以新安江流域为中心的安徽徽州府的商人。
主要包括徽州地区的歙县、祈门、休宁、绩溪、黟县五县以及与之相邻的江西婺源。
因为自然环境而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根基的商人团队。
其讲究商德,诚信当先。
成为商贾中信誉最高的团队。
也是其能够鼎盛的主要原因。
明清时期的徽商称雄商界数百年,以致留下“无徽不成镇”之说。
到了清朝,清政府的多重压榨之下,苛捐杂税、各种饷银等等使得徽商财力消弱并逐步走向衰落。
到了晚清时期,社会动荡,加之西方资本的不断侵入都加速了徽商的衰落步伐。
但徽商也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在封建社会中,徽商的发展壮大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是一次强有力的冲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徽商是一个封建性质的商帮,它是在封建社会中生长起来,并且浸透着封建文化的封建商帮。
这样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牢牢依傍于封建势力,并从心底高度认同封建价值观念。
当近代中国社会日益衰微到寿终正寝时,它的命运只能无可挽回地衰落下去。
因此,它的衰亡是必然的。
关键词:明清徽商兴盛衰落原因重农抑商徽人经商,源远流长,早在东晋时就有新安商人活动的记载,以后各代又有所发展,明成化、弘治年间形成商帮集团。
明中叶以后至清道光年间的三百余年是徽商最为鼎盛的时期。
作为中国商界中的一支劲旅,徽商曾活跃于大江南北、黄河两岸,以至日本、暹罗、东南亚各国和葡萄牙。
其商业资本之巨、从贾人数之众、活动区域之广、经营行业之多、经营能力之强,都是其他商帮所无法匹敌的,在中国商界称雄数百年,使中华大地出现了“无徽不成镇”的奇迹。
所谓徽商,是指以新安江流域为中心的安徽徽州府的商人。
主要包括徽州地区的歙县、祈门、休宁、绩溪、黟县五县以及与之相邻的江西婺源。
那么,在封建政府始终不渝地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情况下,徽商为什么还能够崛起称雄?一、徽商兴盛发展的原因(一)徽州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徽州素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称。
徽州处于崇山峻岭之间,山高坡陡,使徽州的可耕地变得非常少。
而且,土地又以黄壤和红壤为主,土质大多较为贫瘠,与其他地方相比,居民耕种起来,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和劳力。
徽州山区面积占其大部分地域,平均气温较低,多云雾,寡日照,降水丰富,但四季不均,夏季无酷暑,冬季无严寒,对农作物生长不利,尤其是粮食生产,因此徽州不适宜种粮。
高山挡住了徽州人经商的道路,但这里的水路非常便捷,而且,“上接闽广,下接苏杭”,这就刺激了徽州人外出经商的积极性。
又因其地处崇山峻岭中,每当战乱,难民纷纷逃来此地,以避战祸久而久之,徽州人口不断增加。
持续紧张的人口压力给徽州人的生存带来了很大困难。
土地贫瘠,及不利于农作物生长的气候所造成的产量低下,更加重了这一困境。
史料称,徽州一年所产的粮食,只能养活全境10%的人口,百姓为粮食所迫,外出谋生的十之八九。
因此,可以说,徽商是徽州自然环境制约的产物。
(二)经商的传统习惯徽人从商的历史,见诸文献记载可追溯至东晋。
东晋定都建业(今南京),使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北方的大批士族豪强也携带宗族纷纷南迁,其中有不少士族识中了徽州这块离建业不远的土地。
故早在《晋书》中就有描绘新安商人最早的形象。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中说到徽州风俗时这样写道:“却是徽州风俗,以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著。
”[1]徽州“以商贾为第一等生业”风俗的形成,另一个原因就是把经商活动作为一种宗族行为来运作。
“徽商”一词也是由此而来,是指以乡族关系为纽带所结成的徽州商人群体,不是泛指个别的零散的徽州籍商人。
(三)贾而好儒,儒道经商虽说徽州人以“商贾为第一等生业”,但“其俗不儒则贾”。
表明徽州人还是把业儒与仕进摆在经商之上的,只不过是儒不成则就贾而已。
清末徽州人倪人穆说:“人生贵自立耳,不能习举业以扬名,亦当效陶朱以致富,奚甘郁郁处此乎!”[2]可见,在明清时期人们眼中,儒贾二业各有所长,难分高下,即所谓“贾为厚利,儒为名高”。
因此,“弃儒从贾”者屡见不鲜。
“(程维宗)早有大志,潜心于学,年才十九,常一赴乡试,不捷而归。
……既而遭时革运,无复荣念,从事商贾。
”[3]这就是因科举不得志而从贾者的典型一例。
正因为如此,许多徽商都掌握一定程度的文化知识,受到过较深的儒学教育。
因而,在经商活动中,他们善于运用心计,精于筹算,审时度势,决定取予。
徽商能够在明清两朝兴盛数百年,以致留下“无徽不成镇”之说,少不掉儒学对商业的影响。
徽人的儒道经商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1)讲究商德,诚信当先徽商是一支贾儒结合型的商帮,“虽为贾者,咸近仕风”,因此,比较讲究商德修养。
徽商在经营活动中,历来看重“财自道生,利缘义取”“以儒术饰贾事”。
在商场上,有人以“诈”生财,有人以“信”致富,在“信”与“诈”之间,徽商吴南坡态度十分明朗:“人宁贸诈,吾宁贸信,终不以五尺童子饰价为欺。
”[4]主张诚信为本,以义取利,是徽商一以贯之的儒商品格,也使其获得了良好的市场信誉,从根本意义上说,讲诚信作为经商从贾的道德规范,正是徽商获得成功的要诀所在。
徽商崇尚信义,诚信服人,反映了他们在商业上的远见,不惑于眼前小利。
这种经商作风,当然能深深赢得广大顾客的信任。
(2)薄利竞争,甘当廉贾这也是徽商成功的秘诀之一。
江次公有一段话很有代表性,他教导从商的儿子说:“余闻本富为上,末富次之,谓贾不若耕也。
吾郡在山谷,即富者无可耕之田,不贾何待?且耕者什一,贾之廉者亦什一,贾何负于耕?古人病不廉,非病贾也,若第为廉贾。
”[5]在他的眼里,农耕只能获得什一之利,经商若也只取什一之利,就不会受到人们的诟骂,心理上也能得到平衡。
徽商中的少人正正是抱着这样的宗旨,甘当商场上的廉贾。
例如,明代在南京城内有当铺500余家,主要由徽州人和福建人经营,利息三分四分,徽商则不同,利息仅一分二分,有利于贫苦农民。
竞争的结果,自然是徽商赢得了顾客。
从经营的角度看,商家与顾客的关系是互惠互利,相互依存。
只取不予,贪图大利,一味只是“利用”、敲诈顾客,虽然能给自己带来暂时的利益,但却毁坏了双方长期合作的基石。
大多数徽商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自觉地薄利经营。
(3)宁可失利,不愿失义义和利,是时刻摆在商人面前如何看待和处理的问题,商场中见利忘义的现象屡见不鲜。
但也不乏有“义利双行”的。
婺源商人朱文炽曾贩新茶去珠江,抵达后却错过了大批交易的日期,这样新茶也就不新了。
在后来的交易中,朱文炽必自书“陈茶”两字,以示不欺,从而大大影响了茶价。
伢侩力劝其将“陈茶”二字去掉,朱文炽坚执不允,尽管他损失了一大笔利润,但却在顾客心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很多商人在义利不能两全的情况下,舍利取义。
明休宁人汪平山在安庆、潜阳、桐城间经营粮食生意,正德某年闹饥荒,粮价猛涨,而汪平山正蓄积了大批谷粟,如果按时价抛出,可多获利几倍,但他不愿乘人之危来牟取暴利,而是将所积之米“悉贷诸贫,不责其息”,帮助众人度过了难关。
清休宁商人吴鹏翔也在汉阳从事粮食贸易,某年他从四川运米数万石至,正值大灾,米价踊贵。
面对嗷嗷待哺的饥民,他并没有见利忘义,而是“减值平粜,民赖以安”。
又一次,他批发胡椒800斛,忽发现该胡椒有毒,买主愿意全部收回胡椒,但吴鹏翔仍照价买回,然后付之一炬。
他之所以这样做,是担心若退了胡椒,买主很可能转售而坑害更多人。
可想而知,这样的商人怎能不赢得人们的称颂。
(4)注重质量,提高信誉徽商在经营中十分注重商品的质量,确保商业信誉,以增强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清代后期崛起的制墨商号胡开文就是如此。
据载,胡开文的第二代传人胡余德曾造出一种墨,在水中可久浸不散。
一次一位顾客慕名前来购买一袋此墨,返回时,墨袋不慎掉入河中,捞起后发现此墨已开始溶化了。
顾客去见胡余德,经调查,发现该批墨锭在生产中未按规定去做,胡余德一面道歉,一面以一袋“苍佩室”名墨相赠。
同时告诫所属各店各坊,立即停售停制此批墨锭,并高价收回业已售出的这批墨锭予以销毁。
此举虽在经济上受了损失,但却保住了商品的信誉。
清末创办的绩溪“同德仁”中药店也十分重视质量和信誉。
他们除了采取一系列措施保证本店所产中药材的质量外,还对自制的“百补全鹿丸”进行大力宣传。
每年秋末冬初,他们都要邀请各地客户前来观摩“百补全鹿丸”的制作全过程,从活鹿缢杀到制作全丸,大家有目共睹,从而使该店信誉大大提高了,产品销路很好。
良好的商业信誉是靠长期艰苦的努力建立起来的,信誉本身就是商品价值的一部分,所以不少商人都极力维护这种信誉,视之比金钱更宝贵。
徽商中的一些大贾就是凭信誉起家的。
(四)与封建政治势力的关系明清时期已是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然而封建君主专制主义则达到顶峰,封建势力的触角伸向社会的各个角落,所以徽商足迹所至,势必与封建政治势力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
依附是徽商对封建政治势力所持的基本态度。
其中最主要的一个表现就是明清徽商热衷于捐纳。
(1)为保护自身正常商业活动免受政治势力压迫,攫取高额商业利润,徽商必须依附于封建势力,这样,它才能求得生意亨通,财源茂盛。
“具体地说,要投靠盐政衙门,同时,也要设法提高自身的政治地位,以利于与盐政官员乃至封疆大吏直至天子相往还。
徽州盐商明了这种政治与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于是通过种种手段,以跻身封建士大夫行列。
”[6]制度无疑为徽州盐商提高其自身政治地位提供了方便之门。
在清代两淮盐场,徽州盐商执诸盐商之牛耳,“两淮八总商,邑人恒占其四”,而这些“总商”其实就是官商,他们的“官衔”就是通过捐纳的方式得来的。
(2)由绅而商以保障其个人财产及在地方的权益。
在中国古代传统社会,对于始终处于四民之末的商人而言,他们的财产得不到明确而切实的保障,他们不得不通过入仕的方式进入统治阶层,从而获得特权,以此来有力地保护自己的财产。
获得的较高的身份地位使徽商有能力调解商业纠纷,抗衡官吏的敲诈。
(3)捐纳为士以免除赋役。
据明清法律,“纳粟义民”亦得“赐以冠带,荣其终身,免其杂泛差役”。
[7]徽商也因为如此走上捐纳之路,如歙县徽商黄蛟蜂“童时从父贾宣州,即能贾。
归丧,母受室,值里胥催租,辞色凌厉,先生奋曰:‘予岂不能为士以免役哉?’”[8]通过捐纳获得了免役特权。
(五)勤俭创业徽商的成功离不开徽人的勤俭创业。
勤劳节俭是徽州人的传统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