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声门下吸痰(于红静)

合集下载

声门下间歇吸痰在预防危重症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疗效评价

声门下间歇吸痰在预防危重症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疗效评价
关键词:实时荧光核酸恒温扩增技术;液体培养法;解脲脲原体
doi: 10. 3969/ j issn. 1004-4337. 2021. 07. 013
男性非淋菌性、非衣原体尿道炎患者中约有30%〜40% 是解脲脲原体(UU)感染所致,其传播途径为性传播,随着 UU感染性疾病患病率和传播范围的提高,已经发展成为公共 卫生问题[]。在临床中要进行有效的治疗,首先要进行准确 的鉴别诊断,以往是应用液体培养法进行检测,利用培养液颜 色变化来判断是否有UU生长,但是对样本时效性、转运条件 等有着较高要求,所以灵敏度不高,而且检测时间长药。而实 时荧光核酸恒温扩增技术(SAT)为临床检测带来了新的方 法,我院为了进一步明确SAT法在UU检测中的效果,与液 体培养法展开了对比研究,现报道如下。
郑敬业 (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人民医院检验科 许昌461200)
摘 要:目的:研究在解脲脲原体(UU)检测中实时荧光核酸恒温扩增技术(SAT)和液体培养法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141
例2018年6月〜2019年6月间前来某院就诊的疑似解脲脲原体感染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集2份拭子样本,其中1份拭 子样本进行SAT检测,分拭子样本进行液体培养,匕较两种检测结果。结果:SAT法检测阳性率低于液体培养法(P<0. 05)SAT 法检测灵敏度高于液体培养法(P<0. 05)特异度高于液体培养法(P<0. 05) o结论:解脲脲原体(UU)检测中SAT法比液体培养法 灵敏度和特异度高,而且低污染、时间短、样本采集方便、反应稳定,检测结果更加准确。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Medicine 文章编号:1004-4337(2021)07-0980-03
Vol. 34
中图分类号:R4;R563 文献标识码:A

气道异物取出术麻醉专家共识

气道异物取出术麻醉专家共识
对于稳定的气道异物患者即气道异物位 于一侧支气管内、无明显呼吸困难的患 者,可将手术推迟到工作时间进行
麻醉前评估
患者一般情况 不合作的小儿可采取七氟烷吸入诱
导,小于10月患儿置入喷射通气导管可影响支气管镜 的置入和操作视野,可选择保留自主呼吸或经支气管 镜测控通气方案
判断有无气道异物以及气道异物的位置、大 小、种类、存留时间 存留时间长可加重肺部炎症
C.10分钟后停七氟烷吸入,调整右美托咪定速度为2.55ug/(kg.h),喉镜暴露声门,利多卡因表麻。
D.继续吸氧(含七氟烷)数分钟至呼吸平稳、氧饱和度稳 定于满意数值(原则上95%以上,特殊情况下达到患者能 达到的最佳值)时开始手术,置入支气管镜后,将支气管 侧孔连接麻醉机供氧,氧流量5-8L/min。
病程
异物进入期 憋气、剧烈咳嗽。异物嵌顿于
声门可发生极度呼吸困难,甚至窒息死亡; 若异物进入更深的支气管内,除轻微咳嗽或 憋气外,可没有明显临床症状
安静期 异物停留支气管内某处,可无症状
或仅有轻咳
刺激期或炎症期 咳嗽、喘息、肺不张、肺
气肿的表现
手术方式和手术时机
硬支气管镜为最常用的手术方法,纤维 支气管镜常用于检查、诊断或排除异物
对医疗团队的评估
麻醉前准备
1.气源、电源、麻醉机、监护仪检查
2.药品准备 七氟烷 阿托品0.1mg/L 地塞米松或甲强
龙 芬太尼 丙泊酚 琥珀胆碱 右美托咪定 瑞芬太尼 利 舒卡喷剂 2%利多卡因注射液(接喉麻管) 其他抢救 药品
3.器械和物品准备 手动喷射通气装置、连接麻醉
机和支气管镜侧孔的连接管、喉镜、插管钳、气管导 管、吸痰管(代替喷射通气导管)、喉罩、鼻咽通、 面罩、听诊器、胶布、注气空针、负压吸引器、气管 切开包等

声门下吸引技术

声门下吸引技术

二、操作流程
气囊的放气、充气步骤在一个呼吸周期内完成。 • 6、操作者即刻用吸痰管经患者鼻/口腔正常的生
理曲度轻轻插入将滞留物吸出。可反复操作2~3 次,术后将患者体位恢复至半卧位,测量并维持 气囊压力于25~30cmH2O.
三、注意事项
• 1、医护三人全套操作要准确、迅速、配合协调。 若患者滞留物不易吸除,可重复操作2~3次,但 每次要让患者休息2~5分钟并给予适量浓度的氧 气吸入。
• 3、准备简易呼吸器连接储氧装置,氧流量调至810L/min,待储氧袋充满。
• 4、在患者吸气末时将简易呼吸器与气管导管连接
二、操作流程
轻轻挤压简易呼吸器球囊,达到球囊送气和患者 自主呼吸相协调。
• 5、待患者呼吸平稳之后,在患者吸气末时,操作 者双手挤压简易呼吸器球囊(以患者潮气量2~3 倍的通气量送气),以使患者肺部膨胀达到饱满, 同时助手将气囊放气,在患者呼气时,使球囊送 入的气体顺从气管导管与气管内壁之间的腔隙由 下向上冲出,将气囊上的滞留物随加大的呼气流 速吹飘至咽部,助手将简易呼吸器球囊复张,即 于患者呼气末时立即充盈气囊,防止滞留物向下 坠流入肺内,必须将简易呼吸器的送气,
声门下-气囊上分泌物与VAP相关性
• 建立人工气道后所造成的VAP,其病源菌多 数来源于口咽定植菌的吸入及胃肠道定植 菌逆行吸入。
• 气管导管气囊上方常有多量分泌物积存于 气囊上方形成“粘液糊”。
• 随吞咽和呼吸动作,气管管径发生变化, 分泌物沿气囊壁流向下呼吸道,若气囊充 气不足或气囊漏气,更易发生VAP。
声门下吸引技术
主要内容
• 概述 • 声门下吸引的临床意义 • 声门下滞留物清除方法 • 声门下吸引方法及注意事项 • 应用简易呼吸气囊清除

声门下吸引规范操作

声门下吸引规范操作

3.对于间歇声门下吸引的间隔时间,尚未 形成共识,相关文献报告从1~6小时不等,以2 ~4小时居多。也有研究认为按需声门下吸引为 宜。相关研究方案尚待进一步实施以确定最佳 吸引频率,且若得出结论为按需吸引,应制定 按需吸引的客观判断标准。
4.持续声门下吸引和间歇声门下吸引均存 在一定不足,国内外学者不断深入研究,探索 出声门下冲洗技术,即用注射器将冲洗液定时 定量注入声门下吸引导管内,停留数分钟后再 抽吸,可在一定程度上稀释细菌的浓度同时防 止堵管的发生。研究显示,不同的声门下吸引 方 式 联 合 声 门 下 冲 洗 可 降 低 VA P 发 生 率 , 减 少 堵管的发生,提高吸引效果。冲洗液的选择多 为生理盐水、0.02%洗必泰溶液等。
临床可根据患者声门下分泌物的量和性状 等选择不同的吸引方法,有研究显示根据引流量 的多少和黏稠度来决定吸引方式:引流量稀薄且 大50ml/24h选择持续吸引;引流量小于 50ml/24h选用间歇吸引。
2.关于声门下吸引负压的选择,国外在 VA P 预 防 相 关 指 南 综 述 中 推 荐 持 续 声 门 下 吸 引 使用20mmHg的负压,间歇声门下吸引使用 100~10mmHg(1mHg=0.133kPa)的负压。
1.声门下吸引主要包括持续声门下吸引( CASS)和间歇声门下吸引(IASS),均能降低 VAP的发生率。
持续声门下吸引可保证分泌物被及时抽吸 出来,防止气囊上方分泌物滞留,但容易导致气 道黏膜干燥、易出血、影响局部血供。
间歇声门下吸引对气道黏膜刺激小,使气 囊上面的黏膜得到充分休息,气道温、湿度变化 小,缓解负压对黏膜的损伤作用,但不能保证吸 引量,易堵管。
• 6.遵守无菌原则:严格无菌操作,接触患者前后严格执行手卫生,每日更换 痰液收集器如吸引量多时应及时更换,并在吸引间隙期用纱布包裹接头。

开放声门深部吸痰法20131129

开放声门深部吸痰法20131129

浅层吸痰
吸痰之前通过翻身拍背、体位引流、雾化 等措施将痰液排到口咽部,然后再吸痰。 口鼻腔有痰者,先进行浅层吸痰。 浅层吸痰指吸口咽部的痰,非气管内。 就是在插入吸痰管时已经通负压,一边吸 一边进,还没遇到阻力前就把吸痰管拔出。 若痰液深而粘稠,不易吸出,并伴有肺部 感染,才予深部吸痰
深部吸痰操作步骤
开放声门方法
无呛咳反射的患者: 刺激病人咳嗽,增大声门口瞬间的 吸力,使吸痰管被吸入气道,与吸 气相时插入道理相同 令病人深吸气或发“呓”的声后, 顺势插入。 若病员不合作,可将吸痰管在声门 附近拨动,刺激病人呛咳,趁呛咳 末深吸气时插入。
开放声门方法
不配合患者: 一边观察患者有无吞咽反射或头部摆 动等不适感,观察患者的喉结。 原理:根据鼻咽部气道、食管分叉处 局部解剖构造及功能进行分析,当喉 结向下时正值声门打开,吸痰管易进 入气管内;反之则易入食道
刺激或挤压气管
将右手食指、中指同时按压于患者的喉结 部,先旋转按摩数圈,如不咳,然后向下 按压l Cm挤压胸骨上窝气管(天突穴) 可刺激患者咳嗽,引起腹肌强烈收缩,对 抗扁平膈肌。在肺内形成强大的压力,当 会厌的声门突然打开时,气体冲出,从而 促使分泌物向上运动或被咳出
操作步骤
3、(快速)插入:声门开放 时(患者吸气时),快速插入 气管内;对鼻道较狭窄的病人 也可采用慢速的插入法
1、过鼻咽后壁: 吸痰管不接负压管 吸痰管伸入鼻腔5-6CM,差 不多顶到鼻咽后壁稍停,有 阻力时,待患者最好平静呼 吸时比较容易通过,如果这 时侯吞咽或发声,软腭会抬 起关闭,吸痰管可能会反转 向下顺着软腭滑入口咽,鼻 咽部增加插入的困难
操作步骤
2、过声门关:
吸痰管入到会厌时暂停:当鼻导 管尖端到达咽部时,耳垂至鼻尖 的距离,相当于鼻孔至咽部的距 离(10-15CM)

声门下吸引技术解读

声门下吸引技术解读
声门下吸引技术
主要内容
• • • • • 概述 声门下吸引的临床意义 声门下滞留物清除方法 声门下吸引方法及注意事项 应用简易呼吸气囊清除 气囊上滞留物技术
定义
• 又称为声门下滞留引 流(SSD),气囊上 滞留物引流,是指应 用附带于气管导管壁 内的引流管路对气囊 上滞留物进行持续或 间断负压引流的一项 操作技术。
声门下吸引方法
• 持续声门下吸引 • 间歇声门下吸引 • 方法:将气管导管附加吸 • 冲洗式气管导管连接间歇 吸引泵(ISU) 引管腔连接一次性痰液收 集器,收集器的另一端连 • 吸引导管与墙式负压吸引 接于墙式负压吸引装置, 装置连接,以恒定负压间 用恒定负压进行持续吸引。 歇吸引(吸引间断时间: Q1h-Q4h )。
• 2009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临床预防指南: 建议推荐临床医师考虑应用声门下分泌物引流 • 2013年VAP预防、诊断、治疗指南: 推荐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应行声门下吸引
人工气道与VAP的相关性
• 人工气道直接损伤咽喉部,破坏气道的直 接防御功能,削弱气道纤毛清除系统和咳 嗽机制。
• 人工气道本身还抑制吞咽活动,易使胃液 返流,外界的细菌可以绕过上呼吸道防御 系统直接进入下呼吸道。
声门下吸引研究发展史
• 1992年,世界上第一 根可冲洗式气管插管 在美国诞生。 • 导管背侧有一单行腔 道,下端开口于气囊 上方,为引流入口。 上端在到达气管导管 之前出一导管,可接 注射器或吸引器。
100 50 0 第一季度 东部 西部 北部 第四季度
声门下吸引的临床意义
• VAP是最常见和严重的院内获得性肺炎,病死率 高达30%-50%,国际健康促进机构(IHI)将预防 VAP作为挽救生命运动中的一项。
二、操作流程

《声门下吸引技术》课件

《声门下吸引技术》课件

03
声门下吸引可以及时清除呼吸道内的分泌物,有效降低 肺部感染的风险,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康复效果。
声门下吸引的、电源和控制部分组
成。
吸引管负责插入患者气道内,负 压泵产生负压,储液罐收集吸出 的分泌物,电源和控制部分提供
动力和控制功能。
声门下吸引装置应具备高效、安 全、便携等特点,方便医护人员
适用场景
在ICU、呼吸科、神经科等需要进行呼吸道护理的科室中广泛 应用。
02 声门下吸引技术原理
声门下吸引的工作原理
01
声门下吸引通过吸引装置将声门下的气道内分泌物吸出 ,保持气道通畅,预防和治疗吸入性肺炎、肺不张等并 发症。
02
声门下吸引利用负压原理,通过导管将声门下方气道内 分泌物吸出,同时避免对咽喉部及气管粘膜的刺激和损 伤。
引技术。
04 声门下吸引技术的实践与案例
声门下吸引技术的实践经验分享
实践经验总结
分享实际操作声门下吸引技术的经验,包括适应症选择、操作技巧、注意事项 等。
实践效果评估
对声门下吸引技术的实践效果进行评估,包括患者症状改善、并发症发生率等 。
声门下吸引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案例
案例选择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声门下吸引技术应用案例,进行详细介绍和分析。
历史与发展
历史
声门下吸引技术最早起源于20世纪 50年代,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 技术不断完善和发展。
发展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人们 对呼吸道护理要求的提高,声门下吸 引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临床护 理中的重要手段。
适用人群与场景
适用人群
适用于需要保持呼吸道通畅的病人,特别是昏迷、咳嗽无力 、呼吸道分泌物潴留等病人。
降低死亡率

声门下吸痰MicrosoftWord文档(2)

声门下吸痰MicrosoftWord文档(2)

2.护士:洗手、戴口罩。
3.环境:安静、舒适。
1.了解病人年龄、意识状态、病情及呼吸道分泌物的量、粘稠度、鼻饲时间
(大于 0.5 小时)、回抽胃液(小于 50ml)。
评估 2.了解病人的鼻腔、口腔状况。
3.了解病人的合作程度、心理反应。

4. 进行肺部听诊,做到适时吸痰。
1.携物至床旁,核对后向病人解释目的及方法,取得合作。
2.吸痰前可根据病人情况吸氧或加大氧浓度来增加病人供氧量,倒 0.9%生理
盐水适量,检查一次性吸痰管的有效日期及密封情况,打开放入吸痰盘内。
3.检查吸引器性能,各管及接头连接是否正确,调整负压维持在
0.02-0.04Mpa(150-300mmHg)。
4. 摆放体位:摇低床头,将吸痰枕放在患者肩胛下方。
10.对于痰液粘稠者,可先行稀释痰液或使用变换体位、拍背等方法,使痰液
易于咳出。
11.吸痰后,冲洗电动吸引器的吸引管,将用过的吸痰管、一次性弯盘放入治
疗车下层的污物筒内,擦净面部。
12.进行肺部听诊,观察吸痰效果、气道通畅情况,有无口腔、鼻腔黏膜损伤。
1.帮助病人取舒适卧位,整理床单位后洗手。
操作后 2.记录吸痰效果及痰液性状、量。 3.整理用物,将贮液瓶及吸出的痰液用 2000mg/L 的消毒液浸泡 1 小时倒掉。
声门下吸痰技术操作程序
项目
技术操作程序
仪表
仪表端庄、服装整洁、佩戴胸卡。
1.物品:负压吸引装置、
治疗车:上层:治疗盘(无菌弯盘内有镊子一把、纱布、压舌板)、棉签、开
操作前准 口器、舌钳,一次性吸痰管数根、手电、弯盘、口咽通气管,0.9%生理盐水。
备 下层:污物桶(套好医用垃圾袋)、污物桶(套好生活垃圾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于红静
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Aspiration of Subglottic Secretion
声门下
No Suction
Suction
分泌物往往积聚在声门与气囊之间,随着患者的呼吸,一过性气囊压力下降,以及体位变动、气道管径改变等原因,分泌物从气囊的边缘流入,进传统声门下吸引的主要原理
声门下吸引导管
气管
套囊上吸引口
吸痰口
•应用带有声门下吸引装置的气囊套管可以通过负压吸引直接吸出积聚在气囊上方的分泌物。

声门下吸引技术
囊上段的连续或间歇引流来控制分泌
TaperGuard 气管导管,锥形套囊设计可显
著减少咽喉部微少吸入,与最常用的
Mallinckrodt Hi-Lo 气管导管上的传统圆桶形PVC 套囊相比,平均可减少90%。

before suctioning the ETT, before repositioning the ETT, before deflating the cuff, and before repositioning your patient to
prevent aspiration of pooled secretions
•吸痰前、调整气管导管位置前、
•拔管前均应先行Hypopharyngeal Sucti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