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原因及护理对策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及护理对策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及护理对策1. 引言1.1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及护理对策静脉输液外渗是指输液液体从血管内渗出至注射部位或周围组织的现象。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输液速度过快、输液管路连接不密封、注射部位受压迫等因素。
外渗的危害主要表现为药物浪费、局部组织损伤、感染等不良后果。
为了有效应对静脉输液外渗,护理人员需要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
首先要确保输液管路连接牢固密封,注意观察输液情况及患者注射部位的情况,及时发现外渗现象。
护士在输液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情况,及时调整输液速度,避免输液速度过快造成外渗。
护理人员应定期更换输液器、输液管等器材,确保器材完好无损。
加强对静脉输液外渗的警惕,做好预防和处理工作,是保障患者安全的重要措施。
只有护理人员始终保持警惕、细心观察,才能有效预防和处理静脉输液外渗,为患者输液安全提供保障。
2. 正文2.1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静脉输液外渗是指静脉穿刺后,输液液体未正常通过静脉通道进入患者体内,而是渗漏到周围组织间隙造成的现象。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静脉穿刺技术不正确:静脉穿刺时,穿刺角度不正确或者穿刺过深、过浅都会导致静脉穿刺点周围组织受损,造成外渗。
2. 输液速度过快:输液速度过快会增加静脉内的压力,可能导致静脉破裂或溃疡,从而引起外渗。
3. 输液管路连接不牢固:输液管路连接处如果松动或漏气,液体就会从连接处外渗。
4. 静脉壁损伤:长时间的静脉导管留置或频繁的换针操作可能导致静脉壁损伤,增加外渗的风险。
5. 患者过度活动:患者在输液期间过度活动或不小心碰到输液部位也可能导致外渗。
需要注意的是,静脉输液外渗虽然看似只是一种小问题,但它可能会造成患者感染、溶液浓度异常等危害,因此在静脉输液过程中要格外小心,避免外渗的发生。
2.2 外渗的危害外渗是静脉输液中常见的并发症,其危害不容忽视。
外渗导致输液药物无法充分进入患者体内,使得治疗效果无法达到预期。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和护理对策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和护理对策静脉输液是指将药物或营养液等输送到静脉内,这种治疗方式在现代医疗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然而,由于输液时周围组织与输液管道之间的压力差异,导致输液外渗现象的发生。
不仅会影响药物的疗效,还会增加感染的风险。
因此,本文将就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以及预防和护理对策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1、静脉内压力过低:输液管道与周围组织之间的压力差是外渗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静脉内压力过低,不仅会导致药液输送不畅,同时也会促使药液渗入周围组织,从而引起外渗。
2、输液管道损伤:输液管道在穿刺或移动中容易受到损伤,管道损伤会改变管道周围压力,导致药液流入周围组织引起外渗。
3、输液速度过快:输液速度过快会导致静脉内压力增大,使药液通过输液点直接渗入周围组织,引起外渗。
4、输液部位不当:输液部位不当很容易导致静脉内的流速减慢,并同时造成药物积聚,压力过高等因素。
这些因素均会增加药液外渗的风险。
二、静脉输液外渗的预防和护理对策1、注重输液部位的选择:由于输液部位的选择会直接影响静脉输液的效果和安全性,因此护士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输液部位。
一般来说,选择靠近心脏的静脉更稳定,不易出现外渗或溃疡等问题。
2、严格控制输液流速:护士应根据医嘱要求,合理控制输液的流速,防止输液速度过快导致静脉内压力过大,增加外渗的风险。
3、注意输液管道的保护:输液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护输液管道,避免摆动、扭曲等损伤,防止周围组织与管道之间的压力差进一步加大。
4、定期更换输液管路和敷料:输液管道或敷料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出现老化和变形等问题,会直接影响输液的安全性。
因此,护士需要定期更换输液管路和敷料,确保输液的效果和安全。
5、及时发现和处理外渗现象:护士需要及时观察病人的输液情况,发现外渗现象后需要立即处理。
处理方法可以包括更换敷料、更换输液部位等,避免药液渗入周围组织带来的不良影响。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及护理对策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及护理对策静脉输液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治疗方式,可以给予患者及时的药物、液体等重要物质,对患者病情的控制和治疗效果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实际临床护理工作中,医护人员常常会遇到输液外渗的问题,使得静脉输液效果受到影响,给患者带来不良的影响和风险。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比较多样化,从患者本身因素到医护操作过程中的因素都可能导致输液外渗的发生。
下面就对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及护理对策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原因1、患者因素:患者的静脉血管状况是影响输液外渗的重要因素。
如果患者血管脆弱、血管壁弹性不足、血管周围组织水肿等情况都会增加输液外渗的风险。
2、液体渗漏:输液管路或连通器等装置破裂或脱落。
或者是输液瓶或袋等容器的密封不良,导致液体泄漏。
3、操作因素:操作不规范或粗暴也是导致输液外渗的一个原因。
如造成穿刺部位溃疡、炎症,或容量过大等反应,这样会破坏静脉包膜或带来炎症等不良反应,增加输液外渗的风险。
4、气泡:输液袋或瓶内残留空气泡,可以使液体内部压力增大,促使血管内液体向周围组织渗透,导致输液外渗。
二、护理对策1、加强护理技能培训: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技能培训,提高其正确的操作技巧和程序,降低输液操作失误率。
2、认真进行患者查房:及时观察患者的皮肤和输液部位,如有异常现象及时处理并记录。
3、注意穿刺部位消毒:穿刺部位消毒是防止感染和降低输液外渗的关键,医护人员应认真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4、监控输液系统:每次输液前都应将输液装置的电子秤调零,确保准确计量,防止输液超量。
5、正确闭合输液细管:每次接换药物或检查输液细管时,都应当正确闭合,在放气后翻转细管使药物液体充满细管,避免空气较多导致输液外渗。
6、定时更换输液容器:实施输液的容器一般在 24 小时内是需要更换一次的。
在更换时医护人员应确保输液瓶或袋的密封性,如果发现破损或泄漏,应及时更换。
7、减少压迫时间:穿刺点压迫的过程应逐渐减少,避免过度压迫造成血肿和引起静脉扩张,增加外渗的风险。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及护理对策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及护理对策1. 引言1.1 静脉输液外渗的定义静脉输液外渗是指在静脉输液过程中,输液液体发生渗漏至血管外组织、间隙或浮肿等现象。
外渗的发生可能导致药物浪费、局部组织损伤甚至感染等并发症,给患者带来不良影响。
外渗的程度可轻可重,轻则局部肿胀、皮肤变硬、渗液外溢,重则可能导致局部组织坏死、坏疽等严重后果。
静脉输液外渗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较为常见,护理人员需要掌握其发生的原因及相应的护理对策,以有效预防和处理静脉输液外渗事件。
通过合理的护理措施和严密的监测,可以有效减少外渗的发生率,提高输液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了解静脉输液外渗的定义及危害对于护理工作者来说至关重要。
1.2 静脉输液外渗的危害静脉输液外渗是指静脉输液管道中药液流入组织间隙,而不是进入血管系统的情况。
静脉输液外渗的危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药物浪费:由于药液流入组织间隙导致药物无法发挥应有的疗效,造成药物浪费。
2. 降低治疗效果:药物在血液中无法达到目标浓度,治疗效果降低,延长患者治疗时间。
3. 组织损伤:药物流入组织间隙可能导致组织损伤甚至坏死,造成患者疼痛和并发症。
4. 感染风险增加:静脉输液外渗会破坏皮肤的完整性,增加细菌感染的风险,对患者造成健康威胁。
5. 导致其他并发症:如静脉炎、皮下积液等并发症的发生,给患者带来更多的痛苦和不便。
静脉输液外渗的危害不容忽视,需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对策来预防和减少外渗的发生,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2. 正文2.1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静脉输液外渗是指输液液体从静脉内逸出至组织间隙或皮下造成的不良反应。
造成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有多种,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静脉穿刺技术不熟练:在进行静脉穿刺时,如果护士技术不熟练或者操作粗糙,容易导致血管损伤,进而造成输液外渗。
2. 输液速度过快:当输液速度过快,超过了患者的承受范围,血管内的压力会增大,这样容易导致液体通过静脉管逸出至组织间隙。
3. 静脉管插入不当:静脉管插入位置不准确或者插入过深也容易造成静脉输液外渗。
小儿静脉输液渗漏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小儿静脉输液渗漏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小儿静脉输液渗漏是指静脉输液过程中,输液液体或药物从静脉管道外渗出。
这种情况在小儿静脉输液过程中经常出现,对小儿身体健康和治疗效果有一定影响,因此,对小儿静脉输液渗漏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是安全、有效、稳定地完成小儿静脉输液的保证。
一、小儿静脉输液渗漏的原因分析1、穿刺点不当:小儿的静脉较小,且位置较难定位,如果穿刺操作不当,不仅会引起静脉炎症,也会导致静脉穿刺点溢液。
2、压力过大:当输液的压力过大时,静脉内液体和药物的压力会超过了管道的承受能力,导致静脉管道外渗液。
3、输液管道破损:输液管道在长时间使用后容易疲劳破损,这样就有可能导致输液管道外渗。
此外,若输液管道连接处松动、接口故障严重也会造成溢液。
4、输液部位受到挤压:如输液部位处于活动的手臂、腿部等,可能会被主动挤压,使得输液液体或药物从穿刺口或者输液管道外溢。
二、小儿静脉输液渗漏的护理对策1、穿刺技术:为了避免「穿刺点不当」过程中的穿刺伤害和静脉炎症的出现,护士需要在专业的培训下提高穿刺技术的水平,根据小儿年龄、体型调整合适的穿刺器材选取,确保穿刺部位准确,护理技巧娴熟,从而有效避免穿刺操作不当引起静脉穿刺点溢液的状况。
2、检查输液设备:护士直接负责输液管道和输液瓶安装以及仪器连接,因此护士需要认真检查输液挂架、输液瓶等相关设备,并仔细检查输液管道是否有破损或连接处是否严实。
护士需要遵循基本的消毒操作流程、保障安全连锁机制,确保输液过程顺畅。
3、避免压力过大:为了避免「压力过大」过程中的静脉管道破裂等情况,需要护士根据小儿年龄调整输液滴速和液压值,确保小儿承受范围不超过2/3血压水平,严格按照医嘱设定滴速和舒适值。
4、密切观察:在输液过程中,护士需要经常检查小儿生命体征、静脉穿刺部位、输液液体滴速和一些流畅性,从而及时发现并及时处理任何溢液、破损或者沉淀。
此外,护士需要密切于小儿沟通,避免小儿灵动不安引发输液路成为紊乱的特征。
小儿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小儿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静脉输液是儿科疾病在治疗抢救过程中的一项基本操作,小儿静脉输液外渗室临床上常见的护理问题,如何让小儿静脉输液一针见血是提高医疗质量保证治疗效果的关键技术之一。
所以认真分析发生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采取积极有效地预防措施及护理对策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标签:小儿;静脉输液;护理对于儿科的患者,因为患者的年龄较小,对疼痛的敏感性较强,容易在输液的过程中因剧烈的扭动身体造成输液外渗的情况,不仅增加了患儿的病痛,还导致家长对护理人员的严重不满,有时甚至会产生护患纠纷,因此要对小儿输液外渗的原因进行相关的分析并进行相应的预防措施,选取我院在2013那3月-2014年3月收治的100例进行静脉输液的患儿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3那3月-2014年3月收治的100例进行静脉输液的患儿进行分析,其中,有65例患者为男,有35例患者为女,年龄最小的患者有2个月,年龄最大的患者为5岁,平均年龄为3.1岁,进行头皮静脉输液的有40例患者,在足部进行输液的有30例患者,在手面背进行输液的有30例患者。
1.2 方法。
对出现静脉输液外渗的患者详细的记录,包括外渗的时间,使用的药物,外渗的程度以及原因,并将处理的方法也记录下来。
2 结果共有100例患者,其中出现静脉输液外渗的有45例患者,其中,静脉头皮外渗的有9例,手面静脉外渗的有7例,足部静脉的有5例;因为患者较为强烈的哭闹而造成的有12例,因为血管选择不正确而造成的有5例,因为固定失误而造成的有5例,因为药物原因而造成的有2例。
3 讨论3.1 原因分析。
3.1.1 患者因素。
因为患者的年龄较小,所以自我控制能力较差,而且对疼痛的感知度较强,所以患者会感觉到较大程度的疼痛,在输液的过程中患者会出现较为剧烈的哭闹,使身体大幅度的摇动,极易使静脉输液出现外渗的情况。
对于使用头皮静脉的患者,因为头皮的血管少而且细,患者在输液的过程中又极不配合,也加重了出现外渗的情况。
输液外渗原因及整改措施

输液外渗原因及整改措施
输液外渗是指输液过程中,药液从输液器或输液袋之外渗出。
输液外渗的原因通常有以下几种::
1. 输液器或输液袋故障:输液器或输液袋的连接不牢固或损坏,造成药液渗漏。
2. 输液管路故障:输液管路连接不牢固、接头松动、输液管路老化等原因,导致药液渗漏。
3. 患者血管状况:患者血管受损、血管脆弱或血管壁炎症等,使药液渗透出血管。
4. 输液速度过快:快速输液会增加输液压力,导致药液外渗。
为了减少输液外渗,可以采取以下整改措施:
1. 检查输液器和输液袋:确保连接牢固,没有损坏或漏液的情况。
定期更换老化的输液器和输液袋。
2. 规范输液管路操作:在插管和连接输液管路时,要注意操作规范,确保连接牢固。
及时更换老化、损坏的输液管路。
3. 细心观察患者血管状况:对于血管状况不佳的患者,如需进行输液,应减慢输液速度,避免过快输液导致血管渗漏。
4. 控制输液速度:遵循医生的嘱咐,不要超过规定的输液速度。
慢速稳定的输液可以减少药液外渗的风险。
5. 定期监测输液情况:对于营养输液、药物输液等长时间进行的输液,要定期观察输液情况,及时发现外渗并采取措施。
6. 加强护理培训:加强护理人员的相关培训,提高他们对输液管理的认识和操作技能,避免因操作不当而导致药液外渗。
总之,输液外渗是一种常见的医疗事故,给患者的治疗和护理带来一定的风险。
通过加强操作规范,定期检查输液器和输液袋,合理控制输液速度,以及注重患者血管状况的观察等措施,可以减少输液外渗的发生,提高输液的安全性和效果。
静脉输液药物渗出和外渗的预防及处理

静脉输液药物渗出和外渗的预防及处理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药物渗出和外渗问题时有发生,不仅影响治疗效果,还可能给患者带来痛苦和并发症。
因此,预防和处理药物渗出和外渗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药物渗出和外渗的原因、预防措施及处理方法。
一、药物渗出和外渗的原因1. 药物浓度高:高浓度的药物容易导致血管壁损伤,增加药物渗出的风险。
2. 输液速度过快:输液速度过快会使药物在血管内压力作用下渗出血管。
3. 药物引起血浆pH值及渗透压改变:药物本身的毒性作用、血浆pH值及渗透压的改变会导致血管壁损伤,增加药物渗出的可能性。
4. 血管选择不当:在有炎症、硬结、瘢痕或皮肤病的部位进针,容易导致药物渗出。
5. 穿刺技术不当:穿刺技术不熟练、固定不当等可能导致药物外渗。
6. 患者因素:患者的不合作、躁动不安、低龄儿童对疾病的认知程度较低等,也会增加药物渗出和外渗的风险。
二、药物渗出和外渗的预防措施1. 合理选择血管:避开有炎症、硬结、瘢痕或皮肤病的部位进针,评估静脉血管的弹性、粗细及位置,选择合适的头皮针。
2. 提高穿刺技术:熟练掌握穿刺技巧,确保一针见血,固定血管和穿刺部位。
3. 控制输液速度:根据患者情况和药物特性,合理控制输液速度。
4. 了解药物特性:用药前了解药物的特性和对抗机制,掌握相应的护理措施。
5. 提高患者意识:向患者讲解药物渗出和外渗的危害,指导患者在出现不良反应时及时报告。
6. 严密观察:输液过程中,密切观察穿刺部位的情况,如发现红、肿、痛等症状,立即停止输液,并采取相应措施。
三、药物渗出和外渗的处理方法1. 立即停止输液:发现药物渗出或外渗时,立即停止输液,避免病情加重。
2. 评估渗出程度:根据渗出程度,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轻微渗出可局部按摩、热敷;严重渗出需立即拔针,并报告医生。
3. 局部处理:根据药物特性,采取相应的局部处理方法。
如甘露醇、山梨醇等脱水药物外渗,可用50%硫酸镁湿敷;化疗药物外渗,可用生理盐水或解毒剂冲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原因及护理对策
发表时间:2014-07-28T14:09:05.70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4年第25期供稿作者:陈艳华1 张涵玉2 [导读] 静脉输液发生药物外渗是比较经常遇到的一个护理问题,出现药物外渗的患儿不但会感到十分痛苦。
陈艳华1 张涵玉2 (1吉林省九台市城子街镇中心卫生院注射室 130500) (2北华大学<东郊区>第一临床医学院2010级影像一班 132013) 【摘要】目的:探究导致小儿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因素并针对性的制定护理措施。
方法:对本院2011年小儿静脉输液发生药物外渗的事件以回顾性的方法进行分析,归纳潜在的风险因素。
随机选取本院2012年-2013年接受静脉输液治疗的患儿50例,设为观察组,该组患儿接受针对性护理方法,另选本院2011年接受静脉输液治疗患儿50例,设为对照组,该组患儿接受常规静脉输液措施。
对比2组患儿药物
外渗事件出现概率。
结果:引发小儿静脉输液药物外渗因素有:年龄、病情、穿刺部位以及护理因素;相对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发生静脉输液药物外渗事件概率要低很多,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了解导致小儿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原因并积极采取有效护理措施,最大程度保障患儿顺利完成输液和临床治疗,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值得重视。
【关键词】小儿静脉输液药物外渗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25-0202-02 在儿科临床上,静脉输液发生药物外渗是比较经常遇到的一个护理问题,出现药物外渗的患儿不但会感到十分痛苦,且其受感染的概率也会明显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量以及儿科科室的成本也会增加。
所谓静脉输液药物外渗指的是在血管穿刺或者输液的过程中,留置导管或者针头滑出患儿血管外导致液体进入到穿刺位置血管外组织的情况[1]。
了解导致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原因并针对性的制定护理措施,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现对本院近年来发生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本院2012年-2013年接受静脉输液治疗的患儿50例,设为观察组,另选本院2011年接受静脉输液治疗患儿50例,设为对照组。
男性患儿47例,女性患儿53例;年龄范围为20天-12岁,其平均年龄为(5.1±0.2)岁。
患儿病种主要如下:5例患儿为营养不良,18例患儿为腹泻,52例患儿为呼吸道感染性疾病,20例患儿为早产儿,5例患儿为肺炎。
2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种等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分析方法对本院2011年1月-12月小儿静脉输液药物外渗事故进行回顾性分析,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受护理人员性别、年龄、护理内容、护理事故内容以及相关因素。
根据调查内容制定针对性防范措施,并于2012年始开始执行。
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静脉输液护理,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应用风险护理措施。
1.3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x±s),计数资料用X2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原因分析经本次对静脉输液药物外渗事故归纳后,认为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患儿年龄。
年龄在3岁以内的患儿出现输液外渗的概率更高,该年龄阶段的小儿对注射有较强的心理反应,注射部位活动过于频繁;(2)患儿病情。
病种如营养不良、腹泻腹痛等患儿出现输液外渗概率较高,前者是由于机体循环不良导致血管通透性高,后者是因为病情导致的疼痛难以忍受,穿刺部位活动频繁所引发;(3)穿刺部位。
头皮静脉注射和眶上静脉注射发生药液外渗概率较高,大部分均在输液后30分钟内发生;(4)护理因素。
护士对穿刺技术没有熟练掌握,难以一次穿刺成功,穿刺后针柄固定处理不妥善,关节位置没有使用夹板固定等。
2.2药物外渗事件发生概率对照组患儿出现静脉输液药物外渗事件概率为34.0%(17/50),观察组花儿概率为6.0%(3/50),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3.1护理对策本次研究护理对策主要如下:(1)选择适当静脉。
小儿天性好动且自我约束力不高,因此年龄较小而患儿可选择头皮静脉穿刺,尽量不要选择眶上静脉和耳后静脉,年龄较大的则选择四肢静脉穿刺,尽量闭关关节周围静脉;(2)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
选择合适的血管和角度进针,针头和血管一般呈现为30°,进针速度要慢,见回血后再以适当的角度推进1毫米,保障针尖斜面完全在血管里面;(3)妥善固定。
穿刺成功之后使用通气胶带固定,一般选择3M胶带,将胶带做“S”型固定,但反折环不宜太大,如穿刺部位为头皮静脉穿刺的,则使用胶带再围绕头部一圈避免因外力的牵拉使得针头出现活动,如穿刺部位为四肢静脉的,则在手足功能位使用夹板固定;(4)健康宣教。
主要是让家长在输液的过程中主动配合以及了解需要注意的事项,如不随便调整输液滴速、抱患儿的时候要抱穿刺部位的对侧避免碰到针头;不要在患儿穿刺部位使用衣物覆盖以免影响到护理人员对穿刺输液的观察[2]。
3.2小结本次研究中接受针对性风险护理的观察组患儿,其药物外渗事件发生概率相对于接受常规护理对照组患儿要低很多,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该结果提示了了解导致小儿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原因并积极采取有效护理措施,最大程度保障患儿顺利完成输液和临床治疗,更好的保障患儿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提高护患满意程度,有助于构建和谐护患环境,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值得重视。
参考文献
[1]潘慧.儿科静脉输液常见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J].全科护理,2012, 25(04):136-137.
[2]陆琴,韩萍. 我国预防小儿静脉输液渗漏的研究进展[J].护理管理杂志,2012,18(01):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