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水文效应
森林植被变化的水文生态效应探讨

森林植被变化的水文生态效应探讨作者:王国辉来源:《现代园艺·下半月园林版》 2018年第10期摘要院森林是陆地上覆盖面积最广,组成结构最复杂的生态系统,对改善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从水文生态角度对森林植被变化影响降水量、径流量、水质和泥沙等、多个方面做了细致分析。
关键词院森林植被;水文生态;环境保护1 森林植被变化影响水资源森林植被是一个完善的生态系统,对改善生态环境起着重要作用,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
人为因素越来越多地影响着森林植被的变化,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使得森林植被减少,生态环境恶化,因此保护和恢复森林资源已经成为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议题。
而另一方面,水资源的匮乏和分布不平衡也使得水文生态得到更多人的关注。
1.1 森林植被影响降水一个流域内的降水并不直接受该流域内森林植被的影响。
但是降水量的局部差异或多或少地受到森林植被的影响。
降水量增加,该区域内森林的绝对蒸发散也会相对增加,另外,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结构层次,如森林枯落物层、森林土壤,对水文生态效应显著。
1.2 森林植被影响径流国内相关试验表明,半干旱地区森林植被覆盖率上升,而该流域内的年径流总量有所减少。
相反,当森林植被覆盖率下降,有可能增加该流域内的年径流总量,虽然这一观点并未得到一致性认同,但无法否认森林植被的变化会对区域内径流产生影响。
另外,森林植被在枯水期对径流的影响更是一个热点问题。
枯水期是冬春旱季,地表径流中断,而森林植被对枯水期径流的影响主要是指森林植被可以有效减少地面蒸发,增加水分下渗,使降水有效进入土壤。
1.3 林冠截流影响水资源在降雨量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森林植被在生长过程中,林冠截流问题也会随之产生。
另外,很多水文系统在水资源的利用过程中,水资源从草本节流进程中进行林冠截流。
在分析林冠截流的过程中,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也会对水资源的变化产生多种影响,因此森林资源在截流性因素作用下会发生变化,最终导致水资源产生较大的变动系数。
森林对水文的影响并不是积极的

森林对水文的影响并不是积极的12环境科学朱云浩 20121070171我方认为森林对水文的影响并不是积极的,理由如下:第一,森林对水质的影响并不是积极的。
众所周知,植被地表植物不足以影响大气环流,但会影响局部小气候,所以片面说森林对水质有积极影响是不对的。
迄今的森林水文学研究过于强调森林的水文效应"缺乏对影响森林水文过程各要素的综合分析。
并且,不同植被类型下的林内降雨、树干茎流,pH大都低于大气降水,呈酸化趋势。
也就是说森林对林下降雨是有酸化的影响的,这当然是不利的影响。
据华中农业大学2007届硕士学位论文--兰陵溪小流域不同植被类型对水文过程及水质影响研究大气降水经过5种植被类型后TURB、EC值升高,DO含量下降。
不同植被类型下的林内降雨、树干茎流,pH大都低于大气降水,呈酸化趋势。
据研究发现,森林增加水中钙镁含量和有机污染物含量,如鼎湖山地区气温较高,雨量丰富,森林植被保存完好,凋落物量及本气候带的分解速率较高,较多的有机质被分解和淋溶,使鼎湖山林区水体有机碳含量较高,这种情况在海南的热带雨林、亚热带井冈山保护区的地表水也存在。
可见,在热带亚热带森林丰富的地区地表水有机碳含量较高是较普遍的一种现象。
还有就是,森林会增加水中pb含量,据在秦岭辛家山锐齿栎林生态系统对水质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大气降水携带各种物质进入锐齿栎森林生态系统并与冠层作用后,所形成的穿透降水中Pb的浓度有所提高。
穿透降水穿过枯枝落叶层时,枯穿水中Pb的浓度进一步升高,经过土壤层并以径流输出时,Pb径流中的浓度均降低。
研究表明pH 值为6.51的大气降水在经过系统的冠层和枯落层时变化不大,但在经过了土壤层后,径流水的pH 值升高了0.78,为7.29 E。
第二,森林对土壤蓄水量的影响比不是积极的。
根据生态学报 2003年半干旱区人工林草地土壤旱化与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 23卷第8期的内容可知:土壤水分条件越好、植被群落密度愈大、植物个体生物量越大、单位面积产量越高、耗水量越多,而植物过量的蒸腾耗水造成根系分布范围出现土壤干旱,植物根系分布范围内土壤水分供应不能满足植物群落生长需求,致使土壤水分收支出现负平衡,因此,在水资源贫乏的半干旱区,森林对土壤蓄水量起着消极作用。
试论森林水文效应趋向

1 森林水 文效应 的研 究概况
11 森林对降水量的影响 .
1 . 森林对水平 降水的影响 国 内外学术界对这方面 的研 究结论比较一致 ,认为森林在 相当程度上能增加水 .1 1 平降水 。因为森林的层次结构 多而复杂 ,枝叶茂盛 ,对雾 等凝 结水具有较强的捕获能 力 ,当这些凝 聚水落到地 面上时 , 就相 当于降雨 。 比如 , 吕炯估计 , 据 我国云南南部热带 雨林地 区在旱季 1 月至次年 3月的 4个多月 中, 1 林 区每天午前均为浓雾 笼罩 ,草木枝 叶阻 留大量水滴 ,每天平 均可达 0 i 左右 ,整个 旱季内达 5 i 以上 , .ml 5 l 0m l l
变成了灌木和 幼林 ; 他们在泰 国北部也进行 了模型模拟 , 模型 中用的参数都是森林采伐后土地覆被的实际参数[, 4 1
但是 ,结果并未发现看起来好像是 由伐木 引起 的区域降水的减少是 由土地 利用变化 引起的 。
1 - 森 林 对 径 流 的 影 响 2
1 . 森林对年径流量 的影响 .1 2
维普资讯
第2卷 6
第3 期
浙
江
林 业
科
技
Vo . 6 NO 3 12 . Ma , y 2 006
2 6 5月 0 年 0
J 0UR. 0F ZHEJ G F L 0R. S . & TECH CI
文 章 编 号 :10 .7 6( 06)0 .0 60 0 13 7 2 0 306 .7
收稿 日期 :20 .30 ;修回 日期 :2 0 .40 0 60 .3 0 60 .8
作者简介 :杨清平 ( 9 6 17 一),男 ,江西波阳人 ,在读硕士 , 从事水土保持和林业生态工程等研究。
文峪河中游主要森林类型水文效应比较研究

异表 现 显 著 , 其 他 林 分 各 土 壤 层 之 间并 没 有 表 现 出较 大 的差 畀 ;4 6种 林 分 类 型 枯 落 物及 土 壤 的 水 文 效 应 表 现 为 : 而 () 华 北 落 叶松 人 工 林 最 大 , 次 为灌 木 林 , 其 山杨 天 然 林 , 白桦 天 然 林 和 油松 天 然 林 , 油松 封 山 育 林 最 小 。 ( ) 于 不 同 而 5处 演替 时期 的林 分枯 落 物 层 和 土壤 层 具 有 不 同的 水 文 效 应 不 同 , 造 演 替 中期 的 混 交 林 群 落 将 有 助 于 提 高林 分 的 水 文 营
JS . HANXIAGRI UNI ( t r lSc e c C. V. Na u a i n e Edii n) to
留目I嘲 —匿函
学 (然 学 ) 134 报自 科 版2 oo o .(
O 6 08 20
文峪河中游主要森林类 型水文效 应 比较研 究
郭 跃 东 , 悦 燕 , 晋 平 孙 郭
效应 。
关 键 词 : 源 涵 养 林 ; 落 物 ; 壤 ; 大持 水 量 ; 替 水 枯 土 最 演
中 图分 类 号 : 7 5 7 S 1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6 1 8 5 ( 0 0 0 — 3 0 0 1 7 — 1 1 2 1 ) 40 4 — 6
Ab ta t An i v s i a i n o y r l g c l fe to o e tl t ra d s i f rsx k n s o t rc n e v t n f r s s wa s r c : n e t t n h d o o ia f c ff r s i e n o l o i i d fwa e o s r a i o e t s g o e t o
森林植被变化的水文生态效应研究进展

森林植被变化的水文生态效应研究进展王礼先 张志强(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北京100083)摘要 从森林植被变化对水量、径流泥沙和水质的影响等方面介绍了国内外森林植被变化水文生态效应研究进展。
从世界各国的研究来看,普遍的研究结论认为森林减少可以增加流域年产水量;森林植被可以较大幅度地减少径流泥沙含量;森林植被参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可以有效地改善溪流水质状况。
由于影响森林水文生态效益的环境异质性的普遍存在,森林植被变化水文生态效应影响程度在不同水文生态区差别很大,因此,要想将一个地区森林植被水文生态效应研究结果可靠地外推到其他地区其他流域,必须重视森林水文生态过程动力学机制的研究。
关键词 森林植被变化 流域水量 径流泥沙 水质随着人类对自身生存来自环境的压力与日俱增的认识逐渐加深,森林作为工业社会的主要材料来源之一的生态学后果的突现,人们对森林与林业对人类生存与发展显示的重要作用产生了新的认识,使得林业经营与发展进入更为注重生态与社会效益的经营利用观。
森林生态效益的产生与其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动力(能量)与介质(水文循环与大气循环)的影响密切相关,揭示森林植被变化(森林采伐、森林火灾、开垦、造林等)的水文生态效应,可以为森林经营、流域管理、景观管理、自然保护、山地防灾、水资源利用和土地利用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拟从森林植被变化对水量、径流泥沙和水质的影响等方面介绍国内外森林植被变化的水文生态效应研究进展。
1 森林植被变化对水量的影响集水区具有特定的系统边界是水文循环和水量平衡研究的天然场所,在森林水文生态效应研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另一方面,从森林植被对降水—汇流过程的影响出发,森林植被对水量的影响又可分为林冠截流、枯枝落叶层截持水、林地土壤水分入渗及贮水、林地蒸发散等方面。
1.1 流域试验研究森林与水的关系的科学研究始于本世纪初,森林水文研究从其早期发展阶段来看,主1998 世 界 林 业 研 究 WO RL D F OR EST RY RESEA RCH N o .6a 收稿日期:1998-10-12要集中在森林变化(主要是森林砍伐而不是造林)对流域产水量的影响。
浅谈森林水文效应的研究进展

浅谈森林水文效应的研究进展我省全面启动生态省建设,根据其功能划分,主导生态功能为保持和提高源头径流能力与水源涵养能力,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保持水土。
保护和发展方向主要是:搞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建设水源涵养林。
森林植被具有涵养水源、调节径流、改善水质、保护土壤和水环境等水文功能,现已成为共识,但森林对河流总径流量的影响却长期存在争论,国内外专家几十年的研究积累了大量正面和反面的例子,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但综合性的多因子森林水文效应定量研究较少,按流域进行的综合性研究分析还很薄弱。
应该认为,由于各地流域面积、植被类型、气候特征、地质地貌条件、土壤结构等因素的差异,森林对河流年径流量的影响也因地而异,一个地区所获得的结论不能外推,以采伐森林来获得河流径流量增减的措施更不能盲目引用。
本文对多年降雨、水文和森林覆盖资料进行分析,评估该流域森林覆盖率对河流径流能力的影响,对指导实践生态省建设有积极意义。
森林水文效应是森林环境效应的组成部份,也是森林生态效益计量与评价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1.水资源的挑战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之一。
从人类出现之日起,就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影响地球上的水文系统,利用它,又同它斗争。
水的消耗量同人口增长,经济发达程度,以及文化进步等有密切关系。
我国人均耗水量约为600多立方米/年。
据外国专家估算,20世纪初,全世界耗水量大约是4×1011立方米/年,到1950年11×1011立方米/年,1975年为3×1012立方米/年。
2000年为6×1012立方米/年,为20世纪初的15倍。
虽然增长速度有增快趋势,但世界总耗水量这个数字同地球上水圈的水总贮量15×1017立方米相比较,所占比例很小。
第一,我们通常所称的“水资源”并不是水圈的全部贮水,而是指和人类生活及工农业生产有密切关系的,能直接利用的一部分淡水,包括浅层地下水,湖泊(淡水),河川径流及土壤水等,这部分水的贮量约占地球上总水量的千分之三。
流域森林植被水文生态效应研究展望

第3期2008年9月 山西水土保持科技Soil and W ater Conservati on Science and Technol ogy in ShanxiNo .3 Sep.2008 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70605),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2001090) 收稿日期:2008206206囗综合论述流域森林植被水文生态效应研究展望白晋华 郭晋平(山西农业大学林学院景观生态研究所)摘 要:对流域森林植被的水文效应及其与流域水资源关系的研究,多少年来受到各界学者关注,并取得了显著成果。
但森林与水的关系问题十分复杂,二者的关系除受到流域森林植被本身高度异质性的影响外,地形、地质、土壤类型、植被等的空间变异性,气象通量诸如降雨、入渗和蒸发等的时空变化性,以及研究方法和尺度对研究成果也有着限制性影响。
在综述近年来相关方面研究的基础上,就当前森林水文研究中的若干定论与争议做出分析,并对今后的研究做出展望:进一步完善流域内各类型森林景观要素的水文效应研究,探索水文效应敏感型流域森林植被景观格局及其动态特征指标,深入研究流域河岸带森林植被的水文生态效应,加强森林植被水文效应的区域性对比和跨尺度整合研究。
关键词:森林植被 水文效应 流域中图分类号:S715;X1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0120(2008)0320001205 森林作为陆地上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组成结构最复杂、物种资源最丰富、适应性最强、稳定性最大、功能最完善的生态系统,在资源、基因、水、碳、养分、能源等储存和调节的同时,对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方面同样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
但由于人为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引起森林植被减少,生态环境恶化和资源消失,保护和恢复各种森林植被已成为人类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另一方面,全球水资源的分布极不平衡、水资源缺乏及各种污染引起的水质下降,使得解决水资源问题成为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
从流域的尺度上开展森林景观的生态水文研究,越发受到关注。
森林对水文形成过程的影响分析

森林对水文形成过程的影响分析大兴安岭森林作为我国重要的林业保护区,在我国生态环境和水资源保护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下是小编搜集的一篇探究森林对水文形成过程影响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查看。
1、森林地理特征和水文特征1.1森林地理特征阿尔山隶属于内蒙古兴安盟市,地处大兴安岭脊背中段,东邻呼伦贝尔,西与蒙古接壤,南至兴安盟科右前旗,北达鄂温克自治旗和新巴尔虎左旗,被科尔沁、锡林郭勒、呼伦贝尔和蒙古4大草原环抱。
东西长140多km,南北长110多km.总面积7400多km2,是苗族、汉族、回族、满族、蒙古族等十几个民族的聚居地。
它位于东经119°~121°和北纬46°~47°之间,平均海拔1000多m,是中国纬度最高的城市之一,以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
这里冬季漫长,没有夏季,常年寒冷潮湿,年平均气温在零下3.3℃左右,年平均降水量为448.6mm左右。
1.2森林水文特征大兴安岭阿尔山是一个火山群,火山活动造就了阿尔山举世罕见的矿泉区域,并且这里具有丰富的堰塞湖、天池和火山温泉,为阿尔山森林植被生长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是我国着名的旅游胜地。
而大兴安岭境内河流纵横,流域面积广阔,主要有盘古河、甘河、多布库尔河等,位于嫩江和黑龙江两大河流源头。
整个大兴安岭水资源总储量将近161亿m3,地表水约156亿m3,由于大兴安岭森林面积广阔,其中大部分地表水位于森林之中,对该地区水文的形成过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森林对水文形成过程的影响2.1降水对水文过程的影响根据对大兴安岭阿尔山森林降水多年数据统计显示,阿尔山森林月降水量存在较大差异,整体分布情况为1~3月降雨或降雪量偏小,4月中下旬~5月冰雪开始融化,6月降雨量急剧增加,至7月份达到1年之中的高峰期,8月份降雨量虽有所下降,但也是1年12个月份中除7月之外最多的1个月份,9月份之后降雨量迅速减少,11月与12月降雪量处于较低水平,1月与2月是降水量最低的2个月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森林水文效应
解释
森林水文效应hydrological effect of forest
森林对蒸发、降水、径流等水平衡要素及河流、地下水、泥沙等水文情势的影响。
又称流域森林影响。
对蒸发影响
森林地区的降水,为林冠枝叶和林下枯枝落叶层截留。
截留作用主要发生在降雨初期,一次降雨最大截留量有一定的数值。
林冠枝叶截留的雨量最终消耗于蒸发,它与散发量(通过根、茎、叶向大气逸散的水量)、林内地面蒸发量共同构成林地蒸散发。
林地蒸散发中散发量占很大比重,地面蒸发量较小。
气候湿润,有充沛水分供给蒸发的地区,森林对流域的蒸散发影响不大;气候干燥,水分供应不足的地区,林区蒸散发比非林区大。
对降水影响
各家看法出入很大,一般认为由于林冠大量蒸腾,林区上空水汽含量增多,湿度大;大气中水平气流经森林阻碍被迫抬升等,都有利于降水;林区内多水平降水。
苏联卡明草原58年观测资料表明,森林地区降水量比空旷地区大9%。
中国的野外调查及实验资料也有这样的现象。
但亦有不少资料表明,森林对降水没有影响或影响甚微。
林下土壤的下渗强度一般比非林地要大得多。
这与林地落叶层能减缓地表径流流速、森林土壤中根系发育、土壤中有机质多、团粒结构发育等有关。
据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在陕西省黄龙林区的测定,林地的稳渗率比周围的耕地和草地都大。
对径流影响
包括对洪水、枯水、年径流量和径流年内分配等的影响。
对于一次孤立的洪水,森林有明显的降低洪峰、减少洪水流量、延缓洪水过程的作用。
对于连续洪水,林区洪水流量通常比非林区大。
在一般情况下,流域内林区枯季径流量比非林区大,年内分配也较均匀。
森林对年径流的影响比较复杂。
森林流域年径流量比无林流域小,森林砍伐后会使年径流量增加。
大面积森林随气候和下垫面性质不同,其结果也大不相同。
苏联在喀尔巴阡山南北坡36个流域内的调查表明,年径流量随林率的增大而增加。
中国通过对比流域分析表明,北方干旱地区年径流量随林率增大而减小(石质山区除外),南方湿润地区则相反。
从热带到温带,年径流量均因森林砍伐而增加,造林后则使年径流量减少。
对地下水影响
较为复杂,一般认为山区森林下渗的水量对地下水补给有利;平原森林对地下水影响随气候条件不同而异。
对生态环境影响
森林能防止土壤侵蚀。
流经林区的河流通常含沙量低,水质好。
森林砍伐后河流含沙量、有机物等增加,主要表现在硝酸
盐含量大为增加。
森林对人类生态环境的显著作用,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森林水文效应的研究对开发和营造森林,对环境质量的控制和改善均有重要的意义。
20世纪初,瑞士、美国和日本等国就开始进行有林地和无林地的对比试验及森林砍伐对径流影响的研究。
中国除进行试验流域对比分析外,还采用了流域模拟等方法。
森林水文效应涉及到森林、水文、气象、土壤等多方面的问题,关系复杂,不同自然条件差别甚大,很难以一概全。
尤其是在精确的实验测定基础上得出的局部地区的水文效应,很难推广。
今后会通过对各地区、各种自然条件下的水文效应实测资料,在水量平衡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找出一般规律,为改善人类生态环境,提供依据。
正确评价森林水文效应
在森林与水的关系中的一些主要问题上一直存在着较大争议。
在我国,尽管从1981、1982 年那场全国性的关于“森林的作用”的大讨论以来,在这方面的研究已有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森林生态系统结构的复杂、功能的多样;而且我国幅员广阔,要获得不同区域不同类型之间必要的可比性存在相当大的难度;加之在组织研究项目时还缺乏相关学科间的紧密协作,特别是在研究途径和方法上的统筹协调。
因此,这些分歧仍然存在。
随着西部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战略的实施,近两年来,水资源紧缺的矛盾使这些分歧再次突出显现。
为此,及时组织全国性的、多学科参与的讨论是非常必要的。
而且,更有必要在充分利用已有的定位研究所积累的大量数据的基础上抓紧组建多个相关学科紧密协作的、包含生态系统各个组织层次的大型综合研究。
本文对这些分歧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
1 确立系统观是根本
在任何条件下都应肯定:森林是一种结构复杂、功能多样的生态系统,它符合系统论的基本原理,即:系统功能决定于系统结构;合理的、优化的结构,可以产生良好的效应(正效应);不合理的结构则会降低功能,甚至产生负效应。
森林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气候、土壤和地质地貌条件等)的组合因地域而不同,因而不同地域不同森林类型所表现出来的生态功能也有差异,有时甚至相反。
因此,某一地域的研究结论不宜贸然外推。
在森林与水的相互关系中也充分反映了上述基本规律。
在森林水分循环的各个环节中,既有共性的一方面,又因地域和森林类型的多种多样而表现出差异,甚至结论相反。
2 森林在水分循环中的作用
2.1 林冠能够截留大量降水
降水进入森林即行再分配。
第一步即林冠截留,截留率(截留量占同期降雨量的百分比值)主要受降雨量与林冠郁闭度的影响。
在郁闭度越高、降雨量越少的情况下,截留率越大,甚至可达100%。
在降雨强度很大,或降雨持续时间很长、林冠已饱和的情况下,则截留率趋于0。
2.2 树干径流(干流、茎流)量不大
森林的干流量通常很小,占降水量的比值通常在5% 以下,很少超过10%,在我国东部的主要针阔叶树种中,栎类的干流量较大。
例如:黑龙江省的蒙古栎干流率可高达15.45%,这是它能适应干旱、瘠薄立地条件的重要原因。
2.3 林冠层使雨滴动能增强
雨滴动能决定降雨对地表土壤的冲蚀力。
根据秦岭地区华山松林、亚热带杉木林及热带北缘桉树林的降雨过程的研究,当林冠高度超过7m,降雨量超过5mm 的情况下,林冠层就不能有效地降低降雨动能,当降雨量再增大(林内开始出现因枝叶汇集作用而产生的大雨滴),林内降雨动能亦随之增大,并超过同期林外雨的降雨动能。
这就是在暖温带刺槐林、热带桉树林等结构不良林分(缺灌草层,特别是缺凋落物层)内均出现地表侵蚀的原因。
这也说明,为保证森林的水土保持作用,必须保护林下的灌、草层,尤其是凋落物层,使雨滴不能直接冲击土壤,从而免除水蚀危害。
2.4 森林的蒸发散能力很强
蒸发散包括两个过程:蒸发是指林地土壤和植物枝、干、叶表面的水分蒸发,这是个物理过程;蒸腾是指森林中所有植物通过叶片气孔和皮孔散发出水分的生理过程。
蒸发散是森林生态系统的水分循环中最主要的输出项,又由于在蒸发散过程中要消耗大量热能,因此,它又是森林生态系统热量平衡中最主要的过程,这也是森林能调节局域温度和湿度的机理所在。
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复杂,对其蒸发、蒸腾过程极难直接测定。
通常采用水量平衡法、能量平衡法和水热结合法间接测算。
通过对我国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各主要森林类型的测算,它们的蒸发散/降水比值多在40%~80% 之间,最低的是冷杉林(30%~40%)。
森林的蒸散量与叶面积密切相关,因此,通常森林群落的蒸散量/降水量比值高于灌丛和草地。
如山西吉县试验区的测算结果为:油松林67.3%、刺槐林64.5%、虎榛子林53.1%、沙棘林52.8%、草地42.8%、荒地34.4%。
森林采伐后,庞大林冠消失,蒸散量亦随之下降。
如小兴安岭原始红松林蒸散量/降水比值为84.1%,相邻采伐迹地(灌丛草地及杨桦幼林)为71.4%,下降了12.7%。
在高温地区,结构简单的森林群落其蒸散量远低于裸地。
如热带北缘广东小良地区的裸地上,无植被覆盖,其热量输入是邻近的阔叶混交林和桉树林的 1.6 倍,其蒸散/降水比值高达75.1%,复层的混交林为69.6%,而单层结构的桉树林则只有46.6%,这与高温抑制了植物的蒸腾而使土壤蒸发增强有关,也因为林冠的遮蔽,使林内气温降低,从而减少了蒸散量。
内蒙古乌兰敖都沙区的试验也出现类似结果
森林生态系统所具有的这些多种多样的综合的调节功能是任何其它工程无法替
代的。
尤其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人类赖以生存的绿洲、农田、草牧场等等,一旦失去林网林带的护卫,都将难以存在,更谈不上可持续经营。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水是主要限制因子,并由水导致整个生态环境极为脆弱,环境承载力很低。
破坏容易,恢复极难。
在西部开发中,生态环境建设应该放在首位,各项产业的统筹安排和科学规划均应考虑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因此,所有产业都应该以“适度发展”为首要原则,“林草植被建设”也不例外。
以保证生态安全为主,在水资源科学分配总体方案中占有其合理的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