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图文资料

抗日战争是年8月,中国人民进行的8年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也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这场战争是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有社会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广泛参加的全民族抗战。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1931年,侵华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完全侵占中国东北,并成立伪满洲国,此后陆续在华北、上海等地挑起战争冲突,国民政府则采取妥协政策避免冲突扩大。
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附近挑起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
1941年12月7日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后,美国的罗斯福政府正式对日宣战,同年12月9日国民政府对日宣战,中国战场成为二战的主战场之一。
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国无条件投降。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卫国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中国共产党面对民族危亡的严重形势,率先捐弃前嫌,主张国共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共同挽救中华民族。
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了《八一宣言》,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并就此同国民党进行了多次谈判。
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作为领导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根本方针。
在中国共产党的倡议和督促下,1937年9月,国共两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宣告成立。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深入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广泛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抗日游击战争(如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破袭战、围困战等),建立了大小十九块抗日根据地,取得了反“扫荡”、反“清乡”、平型关大捷、雁门关伏击战、夜袭阳明堡机场、百团大战等战斗战役的阶段胜利,形成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观。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1931年,侵华日军在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完全侵占中国东北,并成立伪满洲国,此后陆续在华北、上海等地挑起战争冲突,国民政府则采取妥协政策避免冲突扩大。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附近挑起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
在战争初期,中国投入大量军队以遏制日军的进攻;随后交战双方即转入相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力量逐渐发展壮大。
1945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8月15日,日本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同盟国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对中国造成了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但战争过程中民众的国家观念得到了增强,战争的胜利极大的提高了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
抗日战争

守。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全国军民 2.实现: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_________________, 奋起抗战。
3.概况(前期):
(1)敌后战场。
①抗战路线:1937年8月,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动员全民族一切力
人民战争 路线。 量、争取抗战胜利的_________ ②作战方式:八路军、新四军进入敌后,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 抗日根据地 。 击战争,建立___________ (2)正面战场。 淞沪会战 、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 ①国民政府先后组织了_________ 汉会战等重大战役,广大军民英勇抵抗日军侵略。
了基础。
(2)依据材料二,国共第二次合作的目的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提示:目的: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解放。 作用: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进行了八年抗战,打败了
日本法西斯,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尊心
和自信心。
(3)通过两次国共合作,你对中国共产党有什么认识? 提示:①中国共产党始终以民族利益为重。 ②中国共产党能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制定政策。
【深化点拨】全面认识抗日战争 (1)两个战场:正面战场、敌后战场。 (2)三个阶段:战略防御阶段、战略相持阶段、战略反攻阶段。 (3)战略战术:持久战;游击战、运动战和阵地战等。
(4)胜利保证: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5)五个特点:以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基础的全民族
抗战;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双重性);两个战
材料二
1937年8月18日,即“八一三”事变后的第五天,国民
党高级将领陈诚在南京研究抗战策略时,提出“我国军事落后 且未有充分作战准备,不宜实行迅速决战之战略,但因我国国土
广大、人口众多、经济资源散在各地,具有长期作战之条件。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两场重要的武装斗争。
这两场战争都是中国人民为了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而进行的,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伟大的荣光。
本文将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起因、过程和胜利的意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展示这两场战争的伟大历程。
一、抗日战争抗日战争是指中国人民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持续时间长达8年。
这场战争的起因是日本侵略者对中国的侵略行为,以及中国人民对侵略者所受到的严重压迫和屈辱的不满和反抗。
抗日战争的过程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保卫战”,从1937年抗战爆发到1939年底,中国军民以顽强抵抗的精神,阻止了日军的迅速扩张。
第二阶段是“相持战”,从1940年开始到1943年,中国军队和日本侵略者展开了长期激烈的战斗,形成了相持局面。
第三阶段是“反攻战”,从1944年开始到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军民展开了全面反攻,最终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抗日战争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抗争精神,对于维护中国领土完整,保卫民族尊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时,抗日战争也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解放战争解放战争是指中国人民解放军领导的对国内反动势力的武装斗争,时间跨越了1945年到1949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战争的最后一阶段。
解放战争的起因是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合作与斗争,并因此而积累起来的政治、军事和组织经验,使得中国共产党能够有效地领导人民军队和人民群众,发动全国规模的解放战争。
解放战争的过程可以归纳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反蒋保卫战”,从1945年到194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了激烈的军事斗争,成功地打退了蒋介石的进攻。
第二阶段是“战略决战”,从1947年到1948年,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发动了一系列战役,逐渐取得了战略优势。
第三阶段是“战略进攻”,从1948年到1949年初,人民解放军展开全面进攻,解放了许多省市。
《抗日战争》课件全面版

中国军队失利,武汉失陷。
百团大战和长沙会战
战役背景
1940年,为打破日军的“囚笼政 策”,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对日军 发动的大规模破袭作战。
参战方
中国八路军与日本军队。
百团大战和长沙会战
战役过程
八路军在多个地区对日军进行破袭, 包括正太路、同蒲路等铁路线及公路 、桥梁等。
战役结果
八路军取得重大胜利,打破了日军的 “囚笼政策”。
共产党领导敌后战场开辟
1 2
敌后战场的开辟
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武装力量,深入 敌后,开辟敌后战场,进行游击战争。
敌后游击战的作用
破坏敌人交通线、摧毁伪政权、配合正面战场作 战等,成为抗日战争中的重要力量。
3
抗日根据地的建设
共产党在敌后广大农村建立抗日根据地,实行民 主制度,发展生产,保障供给,为长期抗战创造 了有利条件。
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地位提升
战时外交
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加强与反法西斯国家的合作与交流。
国际地位提升
中国作为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和赞誉。
战后国际秩序参与
中国成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之一,参与了战后国际秩序的构建与维护 。
05
抗日战争胜利及历史意义
抗日战争胜利过程回顾
抗日游击力量的壮大,到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坚持到争取人民民主、团结一切爱国 力量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中国共产党始终奋斗在抗战的第一线,成为1938年以后坚持抗战的中坚力量 。 • 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是东方反法西斯的 主战场。中国的抗日战争得到了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的支持。
《抗日战争》课件

中国各个政治力量的团结与合作,形成了抗日民族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战线,为抗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抗战的进程
1
渡江战役的胜利
2
由中国军民取得的重要战役胜利,扭
转了战局,给中国注入了新的希望。
3
第二次国共合作和长沙会战
4
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合作,使抗日
战争迎来了历史性的转折点。
5
战争开始及初期的抗击
2 学习和传承抗战精
神的现实意义
学习和传承抗战精神, 对于当代中国具有重要 的现实意义,可以激励 人们为国家的繁荣发展 贡献力量。
3 国家未来发展的展
望
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中国 国家未来的发展奠定了 坚实的基础,为我们的 美好未来展开了无限可 能。
《抗日战争》PPT课件
抗日战争PPT课件,通过丰富的图片和简明扼要的文字,展示中国抗击日本 侵略的伟大历程。让我们一起重温这段光辉的历史!
一、背景介绍
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
混乱的政局、薄弱的经济和文化危机,成为日本侵略中国的契机。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行为和原因
日本军国主义的兴起及其对中国野心的渴望,导致了针对中国的侵略行径的发生。
世界反法西斯的影 响和意义
中国作为反法西斯战争的重 要参与者,为全球反法西斯 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对国际政治局势和 大国历史发展的影 响
抗战对国际政治局势和各大 国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为世界格局的改变打下了基 础。
四、抗战遗产
抗战精神及其传承
抗战精神是中国国民性格的重 要组成部分,其传承对于国家 发展至关重要。
英勇的中国军民抵抗日军入侵,标志 着抗战的开始。
百团大战和淞沪抗战
抗日战争

一、抗日战争的爆发
1、爆发标志 1937年7月7日夜间,日军借口一个士兵失 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 拒绝。日军随即进攻宛平城和卢沟桥。中 国军队奋起抵抗。这就是“卢沟桥事变”, 又称“七七事变”。全国的抗日战争由此 开始。
2、国共第二次合作
七七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发表抗日通电, 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国共两党亲密合作,筑 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蒋介石也发表庐山 谈话,“确定了准备抗战的方针”。 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威胁南京。史称 “八一三事变”第二天国民政府发表自卫宣言, 表示要“抵抗暴力”。至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 式建立。
1945年8月,苏联政府对日宣战,出兵中国 东北。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 的声明,号召全国一切抗日力量举行全国 规模的反攻。 8月15日,日本被迫无条件投降。 9月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
三、抗日战争的意义
1、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 略的完全胜利。 2、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野蛮的经济掠夺
日本侵略者采用把沦陷区的经济变成它的附庸经 济的的总方针,在农业、工矿交通运输业、金融 业、劳动力方面大肆掠夺。
(1)农业方面:抢占大量耕地,低价收购农产品。 (2)工矿交通运输业:将矿业、钢铁工业、交通运输 业定为“统制事业”由日本公司专营。将沦陷区 变为日本工业的原料基地。
豫湘桂战役是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向国民党正面战 场发动的最大的一次战役,历时八个月。国民党 战场的溃败,是国民政府执行消极抗日、积极反 共政策造成的恶果。
百团大战
为了振奋全国人民的抗日精神,克服投降危机, 争取抗战形势好转,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 八路军一百多个团,在华北发动一次大规模对日 作战,称百团大战。
第四章 抗日战争

2、共产党坚持抗战、团结、进步方针与斗争策略
1940 《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 《论政策》
第一,又联合又斗争是统一战线的总政策。联合与斗争是抗日民族统一 战线政策的两个不可缺少的方面。 第二,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这是统一战线的 策略总方针。 A.发展进步势力,就是发展共产党、八路军、新四军和无产阶级、农民阶 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力量,这是抗日的基本力量,是有效地争取中间势力和孤 立顽固势力的基本条件,是统一战线策略总方针三个环节的中心一环。 B.争取中间势力,就是争取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和地方实力派,这是 我们同顽固派斗争决定胜负的因素。 C.孤立顽固势力,就是孤立国民党党内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 级的势力。他们具有既有抗日的一方面,又有妥协的一面,既具有联共的一面、 又具有反共的另一面,因此,要坚决揭露和打击顽固派,妥协投降和反共的一 面,使其不可能实现,或者约束在尽可能小的范围之内。 第三,同顽固派作斗争必须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斗争是为 了团结抗日,团结是斗争的目的。 A.有理。即自卫的原则。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B.有利。即胜利的原则。不斗则已,斗则必胜。 C.有节。即停战的原则。在打退顽固派进攻后,要适可而止。
评价:
(1)抗战初期的国民党军队,作战是比较积极的,抗击了2/3以上的侵华 日军。 (2)国民党军事上实施以空间换取时间的持久战略方针,打破了日本帝 国主义“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3)客观上也掩护了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开辟抗日根据地,进行游 击战。 (4)但是国民党政府实行片面抗战路线,不进行抗日的政治动员,不给 人民以抗日的民主权利,单纯以军队抗战,使得军力与民力不能结合在一起。 而且又是处处设防、撤退的消极防御战。因此,既消耗了大量的抗日力量, 却仍挽回不了正面战场上的败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争酝酿背景1894年甲午战争后,中国与日本签署了《马关条约》,日本利用条约中从中国夺得的赔款2.3亿两白银中的80%来发展军事,开始走上对外侵略的道路。
1900年,因为庚子事变问题,日本作为八国联军的主力之一,占领天津、北京,并利用《辛丑条约》在京、津一带驻屯重兵。
1904年到1905年,日本在日俄战争中获胜,攻克俄国建立的旅顺口要塞,并于对马海战中重创俄国波罗的海舰队,从俄国手中夺取了在中国东北的特权,更加加强了日本的野心。
1910年日韩并合,更使日本有朝鲜作为侵略中国的跳板。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对德国宣战,入侵胶州湾的德国势力,进而占据山东。
1915年,跟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彻底取代德国在山东的特权。
1928年,日本以保护侨民为名,试图阻止国民革命军北伐,炮轰南城,与中国北伐军发生交战,造成济南惨案,杀害了中国外交部山东交涉员蔡公时等十六人。
最后,在蒋介石表面惩办参战主要军官之后,日军退出济南。
九一八事变1931年7月23日,蒋介石发表《告全国同胞书》,号召“攘外必先安内”九一八事变,“故不先灭赤匪,恢复民族之元气,则不能御侮;不先削平粤逆,完成国家之统一,乃不能攘外”。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趁张学良调动东北军主力入关参加中原大战留驻华北之机,由司令本庄繁亲自策划,在沈阳附近的柳条湖破坏了一小段南满铁路,诬蔑此为中国国民革命军所为,当夜向沈阳北大营之国民革命军发动进攻,标志着“柳条湖事变”,又称“九一八事变”的爆发。
驻防沈阳的中国东北军参谋长荣臻、张学良声称奉蒋介石“不抵抗”命令,严禁部下对日军作战(晚年张学良虽承认是他自己的决定,但究其根本原因,仍是迫于蒋介石及其“中央军”的压力),但团长王铁汉等仍率部进行了抵抗,黄显声领导的沈阳警察也成为东北为数不多的给予日军打击的武装力量。
但他们皆不敌日军,翌晨全城即告陷落,警察们在缴械之后大多被屠杀。
东北主要军事负责人张学良引咎降职,后赴欧洲躲避舆论谴责。
事变两个月内,日军占领中国东三省诸多主要城市,除在黑龙江遭到马占山部等的强烈抵抗之外,并未遭受重大损失。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东北民众自发组织了大量东北抗日义勇军抵抗日本军阀侵略,这些抵抗得到了关内民众同情和声援。
1932年3月,日本关东军在东北建立满洲国,其傀儡政府名义上的领导人是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
第一次淞沪战役1932年1月28日,日本海军陆战队进攻上海闸北,一二八事变爆发。
驻守上海的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粤军)在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的带领下展开回击,随后张治中率中央军第五军增援上海,双方陷入僵持。
2月28日,英国、法国、美国三国公使介入调停。
5月5日,中日双方签署《淞沪停战协议》,规定中国国民革命军不得驻扎上海,只能保留保安队,日本取得在上海驻军的权利,参与抗战的主力国军第十九路军不得不离开上海,赴福建剿共,第五军则撤退至苏州、南京一带,6月,日本军阀全部退回日租界。
华北事变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军阀在中国北方的军事行动并没有停止,反而将军队开进长城一线,进犯热河、察哈尔两省,史称“长城事变”。
1933年1月,日军进占山海关,开始向中国关内进攻。
热河省会承德遭到袭击,仅10余天即告陷落,驻守平津的西北军第二十九军宋哲元率部抵抗,中央军第十七军军长徐庭瑶率所部3个师北上参战,终不敌装备精良的日军和伪“满洲国”部队,长城抗战失利。
同年5月,日本军阀向察哈尔进攻,并一度占领察北重镇多伦,然而不久冯玉祥和吉鸿昌发起组织的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经过5天的激烈战斗,夺回多伦,并成功将日本军阀驱赶出察哈尔。
5月31日,中日签署《塘沽协定》,国民革命军退出热河和冀东,日本打开了通往华北的大门。
《塘沽协议》后,由于日军战略重点转向准备对苏作战和防范英、美,其侵略方针由单纯的武力征服改变为在继续准备发动武力进攻的同时,全力推行“华北自治运动”。
1935年1月中旬,日军制造了“察东事件”,迫使南京政府承认察哈尔沽源以东地区为“非武装区”。
5至7月,其华北驻屯军司令官梅津美治郎和关东军奉天(今沈阳)特务机关长土肥原贤二又借口“河北事件”和“张北事件”,胁迫南京政府批准北平军分会代理委员长何应钦与梅津达成的条件,即“何梅协定”,及察哈尔代理主席秦德纯与土肥原签定的“秦土协定”,接受日军所提取消冀、察两省境内的国民党党部等多项要求,使河北、察哈尔两省的主权大部丧失。
同年9月,日本再度制造舆论,要求“华北五省(察哈尔、绥远、河北、山西、山东)自治”。
10月20日,日军继“丰台夺城事件”后,再次收买汉奸、流氓发动“香河暴动事件”,并同时加紧进行以平津卫戍司令宋哲元为重点对象的上层策变活动。
11月11日,土肥原贤二向宋提出《华北高度自治方案》,诱其出任华北共同防赤委员会委员长,诱惑不成后转而策动滦榆区兼蓟密区行政督察专员殷汝耕在通县成立冀东防共自治委员会(一月后改称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同时继续对宋及南京政府施加压力。
经过日军、宋哲元、南京政府之间一系列的讨价还价,12月18日,终于在北平正式成立了既保存南京中央政府和宋的体面,又有一定“自治”之实的冀察政务委员会,在日本侵略者的压力下,南京国民政府特派宋哲元为委员长,王揖唐、王克敏等为委员。
在此期间,中国青年发起的反分裂、反割据爱国运动,要求保全中国领土的完整的一二九运动。
华北事变是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标志。
福建事变1933年12月,福建蔡廷锴、李济深及其十九路军组织“中华共和国临时革命政府”,与红军签署《抗日停战协定》,力图挽救危局,史称“福建事变”。
但由于蒋介石勾结日伪军对这支革命武装进行血腥镇压,加之当时中共领导人奉行的“左”倾关门主义政策,福建事变最终失败,蒋介石撤销了十九路军的番号,十九路军这支名扬四海的抗日部队的历史到此结束了。
西安事变国民政府对日本的态度激起了中国国内许多人士的不满,这给刚刚完成长征的中国共产党带来了扩大影响力的机会。
1935年底,中共中央召开了瓦窑堡会议,决定按照共产国际在西班牙的活动,以建立统一战线为方式抵御法西斯国家的侵袭。
该年底,毛泽东发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不仅确定了这条统一战线的确立方式和理论基础,也提出吸取中国大革命时期的教训,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权掌握在共产党人手中。
中共开始抛弃左倾的关门主义,主动和合围陕北根据地的东北军张学良、西北军杨虎城部磋商结成抗日反蒋的军事同盟。
并借助各种渠道与国民党中央试探妥协的可能性。
但蒋介石依然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意图,并调遣撤回关内的东北军和西北军继续围攻共产党的陕北革命根据地。
在此情况下,张学良及西北军将领杨虎城决定接受共产党的联合抗日主张。
1936年12月,蒋介石亲自来到西安“督战”,12日,张、杨发动了西安事变,对蒋介石实施“兵谏”。
这次事变最后在国民党、共产党和其他势力的协商下,得到和平解决,国共两党也达成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协定,成为日后影响抗日战争的关键因素之一。
西安事变后,红军、东北军、西北军的三位一体联盟被蒋介石瓦解。
张学良被蒋扣押,杨虎城被迫出国,东北军被调往兰州、河南、安徽等处,被完全拆散。
红军从陕北南下,占领了西安附近地区。
周恩来、叶剑英、博古代表中共中央开始和国民党中央展开关于合作的谈判。
大批在十年内战期间被关押的共产党政治犯被释放,中共中央派遣刘少奇到天津指导北方局工作。
同时,蒋介石开始全面加速抗战的政治、军事、经济准备,包括在上海至南京一带修建了三道国防工事,进口了大量德国装备武装中央军。
重大战役淞沪会战卢沟桥事变爆发37天后,日本侵略军又向上海发动了大规模进攻。
中国军队英勇抗击,进行了历时3个月的淞沪会战。
1937年8月9日,驻沪日海军陆战队官兵两人,驱车闯入虹桥机场进行武装挑衅,当即被中国守军击毙。
8 月13日,日军以此为借口,大举进攻上海(八一三事变)。
驻上海的中国军队第九集团军,在张治中率领下奋起抵抗。
国民党政府陆续调集6个集团军70余万人抗击,初战获胜。
从8月23日起,日军多次在长江口登陆,攻击守军左翼,遭顽强抗击。
随后,日军逐次增兵,加强上海派遣军的力量。
中国军队也陆续增援,不断调整部署,中国空军和海军也参加战斗。
9月11日以后,蒋介石自兼第三战区司令长官。
9月下旬至10月初,日军增援部队陆续在上海登陆。
9月30日拂晓,日本在四艘“航空母舰”支援下,日本海陆空三军近30万向中国军队发起猛攻,中国守备部队陷于苦战,加上没有强大的海空军支援和战术上的失误,伤亡惨重。
10月26日晚,守卫大场防线的中国军队第88师第524团第2营400余人(报界宣传称“八百壮士”),在副团长谢晋元、营长杨瑞符的指挥下,奉命据守苏州河北岸的四行仓库,掩护主力部队连夜西撤。
在日军的重重包围下,守卫四行仓库的中国军队孤军奋战,誓死不退,坚持战斗4昼夜,击退了敌人在飞机、坦克、大炮掩护下的数十次进攻。
11月5日,日军一部从杭州湾登陆,迂回守军侧后,合围上海。
守军被迫撤退。
11月12日,上海市区陷落。
日本帝国主义进攻上海,严重威胁到蒋介石的统治,国民党政府被迫实行抗战,从此,全国进入了抗日战争。
江阴海战江阴海战自1937年8月16日江阴大战拉开序幕开始至1937年12月2日江阴防线失守,前后共历时108日,是抗日战争中罕见的陆海空三栖立体作战,也是抗战期间唯一一次海军战役[4];长年威震中国海疆的舰队,一部份在烟台自沉,主力则全数沉在江阴,是中日甲午战争以来最重大的损失。
保卫江阴封锁线的战斗阻遏了日军沿长江西进的企图,粉碎了日军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保护了长江下游军政机关、工矿企业向四川大后方的安全转移,为国民政府以空间换取时间之持久抗战的最后胜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5]抗战时期的中国海军官兵,谈及江阴一役都有一种深及灵魂的悲痛。
中国海军的主力在这场战斗中几乎完全损失。
此后海军再也无法组织舰队迎战,转而退入内地实施布雷等消耗行动。
这导致绝大多数的相关著述或评论,干脆直接宣称二次大战时期,并无所谓“中国海军”。
江阴之战,中国海军的抵抗,不可谓不英勇、不可谓不艰苦,使日军遭受了相当损失,也在一段时间内保证了长江航道的畅通,使江苏、浙江、武汉等地的大量工厂、企业、人员得以退入内地,为长期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然而海军是战败了,且败的如此之惨:既没有能够阻止日军在中国沿海港口的登陆和沿长江向京都南京的进犯,自身也是损失惨重。
令人每每不忍卒读。
总结这一战的经验教训,不但有助于对抗战中中国海军战斗经历的分析,对我们今天的海军建设无疑也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台儿庄会战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军队和日本侵略军在山东南部台儿庄(今属枣庄市)地区进行的一次会战。
日本侵略军1937年12月13日和27日相继占领南京、济南后,为了迅速实现灭亡中国的侵略计划,连贯南北战场,决定以南京、济南为基地,从南北两端沿津浦铁路夹击徐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