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李白古意二首
李白最著名的十首诗的经典赏析

李白最著名的十首诗的经典赏析李白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具才华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才华横溢,意境深远,给人留下了许多经典之作。
下面是李白最著名的十首诗,以及它们的经典赏析。
一、《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是李白最著名的短诗之一,表达了诗人在他人熟睡之时,独处夜晚时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诗中的明月既是夜晚景色的描绘,又是引发了思乡之情的媒介,通过诗人的情感抒发,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李白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
二、《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将进酒》是李白的长诗之一,其气势恢宏,豪情澎湃。
诗中诗人借饮酒为主线,咏史抒怀。
通过描述自然景观、人物形象和生活哲理,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美好时光的追求,寄托了诗人的理想和才华。
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送别好友孟浩然的一首长诗。
诗中抒发了作者的离愁别绪,通过描述黄鹤楼和长江的景色,表现了对友情和时光流逝的思考。
诗人借黄鹤楼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自己对友谊的深厚追忆之情。
四、《行路难》金谷园中花满蹊,水边行路已无泥。
自知行处最寻常,衣冠不整还内顾。
落叶堆积晚纷纷,独行脚下生莓苔。
十步乡闾十步戎,不得到处心鬼来。
《行路难》是李白的七言绝句,描绘了诗人在行路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表现了对世俗人事的疲倦和厌恶。
通过描述自然景物和行路经历,诗人抒发了自己对社会现实的思索和对人生的感慨。
五、《蜀道难》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李白的经典诗词注释及赏析

李白的经典诗词注释及赏析李白的经典诗词注释及赏析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李白的经典诗词注释及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李白的经典诗词注释及赏析1《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释】⑴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山形上合下开,状若门。
⑵远:远自。
⑶楚国:楚地,今湖北、湖南一带。
其地春秋、战国时属楚国境域。
⑷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⑸江:长江。
大荒:广阔无际的田野。
⑹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
下:移下,下来。
⑺海楼:海市蜃楼,海市蜃楼,亦称“蜃景”,是光线经过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发生显著折射时,把远处景物显示在空中或地面的奇异幻景。
这里状写江上云雾的变幻多姿。
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⑻仍:依然。
怜:怜爱。
一本作“连”。
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
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⑼万里:喻行程之远。
【赏析】这首诗是借景抒情之作。
构思巧妙。
脉络井井有条,结构波澜起伏,颇有层次。
在艺术上,写得曲折含蓄、波澜起伏,忽而写地面上的山光水色,忽而写太空的奇异景象;忽而写白天对山峦起伏、江流奔腾的大自然的欣赏,忽而又写夜晚对太空景象变幻的享受。
最后才用拟人化手法,曲折含蓄地表现诗人离乡惜别的情思。
我们透过诗人对大自然景象的细致观察和欣赏,就能体会到青年诗人刚刚走向社会的那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及其兴致勃勃的无穷活力。
尤其"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两句,逼真地描写出诗人乘船穿过三峡,崇山峻岭,逐渐消失在广阔的原野上;汹涌澎湃的万里长江,随着山势的消失,在一望无际的平原上缓缓东流,诗人就使用这种白描的笔触,淡淡的色彩,描绘出一幅非常真实的山水画卷,给后代人们留下了领略不尽的审美感受。
精选李白古诗加赏析【十首】

精选李白古诗加赏析【十首】1.精选李白古诗加赏析静夜思李白〔唐代〕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赏析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
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
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
“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
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
“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
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
“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
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
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
”(《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
李更自然,故居王上。
”(《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
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
李白相逢行二首赏析翻译

参政意识,所谓“平交诸侯”,“不屈己干人”的思想性格,而不应简单地理解为对功名富贵的醉心。
至于马鞭,常常是李白实现政治理想的一种工具象征。如《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十一)“试借君王玉马鞭,指挥戎虏 坐琼筵,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他的“试借”,豪迈俊逸,出语惊人,盖世英雄式的自我形象跃然纸上,与此诗 的“高揖黄金鞭”有精神气质上的相通之处。
第一首诗就写一种相逢情形。“朝骑五花马,谒帝出银台。”李白朝见大唐天子离开皇宫之后,偶然遭遇了一场艳遇。“秀 色谁家子,云车珠箔开。”谁家这么漂亮的女孩子,坐着香车缓缓而来。“金鞭遥指点”,是这个少女在告诉他到哪个地方去。 “疑从天上来”,体现了李白的个人喜好,他特别喜欢说“天上来”,因为他觉得自己就是天上来的,看到这个少女也说人家是天 上来的。“蹙入青绮门,当歌共衔杯。”是说他们一见钟情,就马上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欢乐开怀了,多么香艳的美丽相遇啊。 “衔杯映歌扇,似月云中见。”是形容这个漂亮的女孩子好像云中的月亮,李白最宝贵的东西是月亮,碰到一个心仪的美女,就
“万户垂杨里,君家阿那边”,二句渲染一种环境气氛,似是相逢问候的答语:我就住在杨柳重重繁华热闹的街市里啊。宣 扬居处的热闹繁华在于映衬主人的富有和高贵,这情景似直又曲,遮蔽中有开阔,很惬意很自豪。“阿那”即“婀娜”,柔顺美好
的样子。诗的结尾在垂柳飘拂,余韵萦绕的柔美画面中为相逢后意趣相投的探访留下想象的空间。
李白搁笔
在黄鹤楼公园东边,有一亭名为“搁笔亭”,亭名取自“崔颢题诗李白搁笔”的一段佳话。唐代诗人崔颢登上黄鹤楼赏景写下 了一首千古流传的名作:“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 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唐代李白的诗歌和意思

唐代李白的诗歌和意思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继承和发展传统诗词是中华文化的需要,传统诗词文化是世界文学史上最独特表现形式和文学遗产。
小编在此整理了唐代李白的诗歌和意思,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唐代李白的诗歌和意思11忆秦娥·箫声咽李白〔唐代〕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玉箫的声音悲凉呜咽,秦娥从梦中惊醒时,眼见秦家楼外一轮清冷明月。
清冷的明月,每一年桥边青青的柳色,都印染着灞陵桥上的凄怆离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又是一年重阳佳节,登上乐游原,秦娥遥望咸阳古道,可叹那人了无影踪、音信断绝。
良人不见啊音信断绝,只有西风萧瑟,残阳似血,拂照着那汉家帝王的陵阙。
2南陵别儿童入京李白〔唐代〕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白酒刚刚酿好时我从山中归来,黄鸡在啄着谷粒秋天长得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呼唤童仆为我炖黄鸡斟上白酒,孩子们嬉笑着牵扯我的布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一面高歌,一面痛饮,欲以酣醉表达快慰之情;醉而起舞,闪闪的剑光可与落日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苦于未在更早的时间游说万乘之君,只能快马加鞭奋起直追开始奔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有很多像会稽愚妇轻买臣一样轻视我,但是尽管轻视我,我今天也辞家西去长安。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仰面朝天纵声大笑着走出门去,我怎么会是长期身处草野之人?唐代李白的诗歌和意思21上李邕李白〔唐代〕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大鹏总有一天会和风飞起,凭借风力直上九霄云外。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即使待到风停下来,其力量之大仿似能将沧海之水簸干。
时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时人一作:世人)世人见我好发奇谈怪论,听了我的豪言壮语皆冷笑不已。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孔圣人还说后生可畏,大丈夫可不能轻视少年人啊!2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春夜宴桃李园序李白〔唐代〕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李白的诗及其赏析

李白的诗及其赏析李白的诗及其赏析导语:唐诗宋词。
唐代以诗歌为盛,而诗中通达者无非诗圣诗仙。
诗仙李白的诗歌多潇洒隽永,下面就跟着小编一起来赏析一下,这位大神的作品吧|!1、《春思》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作品赏析【简析】:燕,指今河北北部的辽宁一带,当年是戍边之地;秦,今陕西一带,系征夫们的家乡。
作品将少妇的心态刻画的逼真细腻。
李白有相当数量的诗作描摹思妇的心理,《春思》是其中著名的一首。
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春”字往往语带双关。
它既指自然界的春天,又可以比喻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
诗题“春思”之“春”,就包含着这样两层意思。
开头两句:“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可以视作“兴”。
诗中的兴句一般是就眼前所见,信手拈起,这两句却以相隔遥远的燕、秦两地的春天景物起兴,颇为别致。
“燕草如碧丝”,当是出于思妇的悬想;“秦桑低绿枝”,才是思妇所目睹。
把目力达不到的远景和眼前近景配置在一幅画面上,并且都从思妇一边写出,从逻辑上说,似乎有点乖碍,但从“写情”的角度来看,却是可通的。
试想:仲春时节,桑叶繁茂,独处秦地的思妇触景生情,终日盼望在燕地行役屯戍的丈夫早日归来;她根据自己平素与丈夫的恩爱相处和对丈夫的深切了解,料想远在燕地的丈夫此刻见到碧丝般的春草,也必然会萌生思归的念头。
见春草而思归,语出《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首句化用《楚辞》语,浑成自然,不着痕迹。
诗人巧妙地把握了思妇复杂的感情活动,用两处春光,兴两地相思,把想象与怀忆同眼前真景融合起来,据实构虚,造成诗的妙境。
所以不仅起到了一般兴句所能起的烘托感情气氛的作用,而且还把思妇对于丈夫的真挚感情和他们夫妻之间心心相印的亲密关系传写出来了,这是一般的兴句所不易做到的。
另外,这两句还运用了谐声双关。
“丝”谐“思”,“枝”谐“知”,这恰和下文思归与“断肠”相关合,增强了诗句的音乐美与含蓄美。
唐诗三百首之李白解析

唐诗三百首之李白解析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
他的诗作深受后世诗人的推崇与传颂,被尊称为“诗仙”。
在唐诗三百首中,李白的作品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
他以其豪放的情感、奔放的想象力和丰富的形象语言,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文将对李白的几首著名作品进行解析,探究其艺术特点和内涵。
一、《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是李白最为人熟知的作品之一。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夜晚中的孤寂情境。
诗人通过描绘床前明月的光景,唤起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李白运用对比手法,把夜晚中的明月与故乡的思念相对照,营造出深情的氛围。
这首诗以简练的字句、鲜明的形象和情感真挚的表达,成为了李白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二、《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将进酒》是李白的一首豪情壮志的作品。
诗中李白以酒为象征,表达了对人生的豁达态度和对追求人生价值的坚持。
他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生活细节,展现了宏大的胸怀和豪放的个性。
这首诗以激昂的语言和热烈的氛围,表达了李白不畏困难、追求自由的人生态度。
三、《悯农》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诗人李白的创作中既有豪放的情感表达,也有关注社会现实的内容。
《悯农》是他关注农民命运的作品之一。
通过强烈的绘景描写和煽情的语言,诗人生动地表现了农民辛苦劳作和生活险境。
他以农田为背景,表达了对农业生产状况的关注和对农民处境的同情。
李白《相逢行二首》原文译文赏析

李白《相逢行二首》原文|译文|赏析《相逢行二首》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借乐府旧题创作的组诗作品。
这首诗写的都是一种诗人李白式的精神面貌,是全无隐忧的醇酒美人之外的出仕建功的体貌气质。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相逢行二首》原文唐代:李白其一朝骑五花马,谒帝出银台。
秀色谁家子,云车珠箔开。
金鞭遥指点,玉勒近迟回。
夹毂相借问,疑从天上来。
蹙入青绮门,当歌共衔杯。
衔杯映歌扇,似月云中见。
相见不得亲,不如不相见。
相见情已深,未语可知心。
胡为守空闺,孤眠愁锦衾。
锦衾与罗帏,缠绵会有时。
春风正澹荡,暮雨来何迟。
愿因三青鸟,更报长相思。
光景不待人,须臾发成丝。
当年失行乐,老去徒伤悲。
持此道密意,毋令旷佳期。
其二相逢红尘内,高揖黄金鞭。
万户垂杨里,君家阿那边。
译文及注释译文其一早晨,谒见过皇帝之后,从银台门出来,乘上五花马去郊外野游。
路上遇到一驾云车。
车窗开处,从里面亮出一个姑娘美丽的脸来。
我摇动金鞭,来到车前,停住了马儿,上前相问:你是何方仙女,下得凡来?于是便邀她一道进入青绮门的一个酒家,与她一起唱歌饮酒。
此女歌扇半掩,含羞而饮,扇遮半面,如同彩云遮月一样美丽。
相见而不得相亲,还不如不相见。
但与她一见情深,虽未言语而灵犀已通。
她为什么要独守空闺呢?长夜孤眠的滋味,可真是令人难涯啊。
她说,与君幽会的日子请待以来日。
可是,现在不正是春风和煦的好日子吗,为什么要待以来日呢?愿托王母的三青鸟,为我捎去相思的思念信。
就说光阴荏苒,时不我待,转成之间,黑发而成白丝。
少壮时不及时行乐,老大时就会徒然伤悲的。
请将此中密意转告给她,不要令良辰佳日白白地浪掷虚度啊。
其二与君在喧闹市井中相遇,手挽着马鞭相互作揖问好。
请问老兄,在那一片高楼垂杨之中,哪一处是君家的宅院?注释相逢行:乐府旧题。
《乐府诗集》卷三十四列入《相和歌辞·清调曲二》,又名《相逢狭路间行》或《长安有狭斜行》。
五花马:唐代名马名。
唐宫内厩有五花马。
或云五花是剪马鬃为五花,或云马身有花如梅花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笔者发现李白以《古意》为题的诗歌有两首。
笔者冷月剑客认为《古意》两首都是天宝元年所作。
之一:《南陵别儿童入京》原名《古意》南宋咸淳本所改。
内容如下: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着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南陵别儿童入京》为南宋咸淳本所改。
对于南陵的解释,学术界意见不同。
有人认为南陵为今安徽省的南陵。
笔者认为是沙丘城(今兖州段泗河)以东今曲阜管辖陵城,陵城在曲阜城南,也称南陵。
因为那里当时有李白房产和田地。
七四二年(玄宗天宝元年)玉真公主等人向皇上推荐李白。
皇上天宝元年征召李白入京。
李白漂流不定,送诏书的人快马加鞭,随着李白的足迹追赶,从任城追到泰山,再追到徂徕山,然后在鲁城(今曲阜)城南李白的家里相遇。
南宋咸淳年间的好事者也绝对不会胡编乱造,他把《古意》改为《南陵别儿童入京》一定有他的道理,从天宝元年到咸淳年间有二百七十余年,他应该比我们有更多的历史记载,甚至于几代人的言传都知道李白是在南陵入京的,他所以把《古意》改为《南陵别儿童入京》以便后人更容易更具体的领会李白的诗意。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李白从山中游玩归来时,白酒正好酿熟,秋天里黄鸡啄黍吃得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李白叫仆人杀鸡准备好酒,可能是招待送诏书的人,也可能是乡亲们给李白入京践行。
孩子们很高兴,牵着衣服嬉闹。
或许是在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吧。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高歌一曲,今天高兴喝个大醉,手舞足蹈,明天就要启程进京了,起舞落日争光辉,应该有双层含义,一是本意,二是更含蓄的意思,把自己理想与日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着鞭跨马涉远道。
”游说:战国时,有才之人以口辩舌战打动诸侯,获取官位,称为游说。
万乘:君主。
这里指唐玄宗。
为理想奔走晚了多少,多想快马加鞭,疾奔远道,由东鲁西入长安。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当年会稽愚妇看不起贫穷苦读的朱买臣,李白我也要辞家去长安,平步青云。
“会稽愚妇”指李白的第二老婆刘氏(刘小纪),刘小纪是个年轻漂亮的寡妇,心肠很坏。
很可能是李白喝醉的时候做了出格的事情,被人家黏上了。
刘小纪对李白的儿女是一个不称职的后妈。
对李白是一个不称职的妻子。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仰天大笑”,可见其得意的神态。
蓬蒿人,草民百姓。
也就是没有当官的人。
蓬、蒿:都是草本植物,这里借指草野民间。
仰面朝天大笑,走出门去,像我这样的人哪能在草野乡间虚度时光?显示了无比自负的心理。
这两句把诗人踌躇满志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解读李白《古意》之二前,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历史资料和李白的第三次婚姻爱情的生活背景。
根据《李翰林集序》:“白始娶于许,生一女一男曰明月奴,女既嫁而卒。
又合于刘,刘诀。
次合于鲁一妇人,生子曰颇黎。
终娶于宋。
”说明李白一生先后娶有四位妻子。
这是李白的第三次婚姻爱情。
李白四十一岁的时候在任城有诗《咏邻女东窗海石榴》曰:鲁女东窗下,海榴世所稀。
珊瑚映绿水,未足比光辉。
清香随风发,落日好鸟归。
愿为东南枝,低举拂罗衣。
无由一攀折,引领望金扉。
读完这首李白的诗,我们知道,鲁女东窗下种植了一株世上罕见的海石榴。
映照绿水的珊瑚也没有石榴的绿叶滋润。
海石榴散发的清香随风飘洒,黄昏时候鸟儿纷纷回到树上的巢穴。
愿意变为海石榴树上那朝向东南的枝条,低低地垂下,时时牵拂你的绣花衣裙。
没有机会与你一起共攀同折花枝,只好伸长脖子看望你闺房描金的门窗。
恐怕不是鸟儿伸长脖子在看闺房,而是李白对“邻舍鲁女”有了好感吧!
这个“邻舍鲁女”应该就是魏颢《李翰林集序》说的“鲁一妇人,生子曰颇黎。
”
李白与鲁女结合后,为李白生了次子颇黎。
李白《古意》之二:
君为女萝草,妾作冤丝花。
轻条不自引,为逐春风斜。
百丈托远松,缠绵成一家。
谁言会面易,各在青山崖。
女萝发馨香,兔丝断人肠。
枝枝相纠结,叶叶竞飘扬。
生子不知根,因谁共芬芳。
中巢双翡翠,上宿紫鸳鸯。
若识二草心,海潮亦可量。
几乎所有的版本都把这是一首定性为怨妇诗(怨妇,指丧夫或丈夫别离很久的妇人。
被男人冷落的女人。
)确切地说这应该是一首爱情诗。
笔者认为是李白接到诏书西去长安以后写给爱妾“鲁一妇人”的情诗。
表达爱情缠缠绵绵海枯石烂。
题为“古意”,标明是一首拟古诗。
古诗《冉冉孤生竹》:“与君为新婚,兔丝附女萝。
兔丝生有时,夫妇会有宜。
”李白可能拟于这首古诗。
笔者对李白《古意》诗句详细的解读如下:
“君为女萝草,妾作冤丝花”。
女萝,植物名,即松萝。
多附生在松树上,成丝状下垂。
《诗?小雅?頍弁》:“茑与女萝,施于松柏。
”毛传:“女萝,菟丝,松萝也。
”《楚辞?九歌?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薛荔兮带女罗。
”王逸注:“罗,一作萝。
”《汉书?礼乐志》:“丰草葽,女罗施。
”唐元稹《梦游春》诗:“朝蕣玉佩迎,高松女萝附。
”古直《哀朝鲜》诗:“女萝附松柏,妄谓可始终。
”另一说亦泛指菟丝子。
参阅《广雅?释草》、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木部四?松萝》。
雄为女萝,雌为菟丝。
同一植物。
古人常以“冤丝”、“女萝”比喻新婚夫妇,优美贴切,因而传诵千古。
冤丝花为曼生植物,柔弱,茎细长略带黄色,常常缠绕在其他植物之上;女萝草为地衣类植物,有很多细枝。
诗人以“冤丝花”比作妻妾,又以女萝草比喻夫君,意谓新婚以后,妻妾希望依附夫君,让彼此关系缠绵缱倦、永结同心。
轻条不自引,为逐春风斜。
女萝的枝条不是为自己而攀引,而是为了为逐春风斜出细细的枝条。
表达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百丈托远松,缠绵成一家。
依托松树结为一体,成为了夫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