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文献等

合集下载

《老子》主要版本介绍

《老子》主要版本介绍

《老子》主要版本介绍历代学者研讨考释《老子》的版本不下千百家,但是留存下来的较少。

根据记录,较早的有战国末年喜黄老刑名之学的韩非著释的《解老》、《喻老》,西汉《老子邻氏经传》、《老子傅氏经说》、《老子徐氏经说》以及《刘向说老子》等,但这些版本均已散失。

现存的主要版本有:东汉时河上公著的《老子章句》、道教五斗米派代表作《老子想尔注》、魏晋时期何晏作《老子道德经》、王弼撰《老子注》,南北朝时,佛学和道教并盛,佛门亦耽玄理,释氏注解《老子》的很多。

据《隋书·经籍志》著录:刘宋时,释惠琳、释惠严各注《老子道德经》2卷,释慧观撰《老子义疏》1卷。

《旧唐书·经籍志》著录:姚秦鸠摩罗什撰《老子注》2卷。

梁武帝萧衍笃信佛法,誓为佛门弟子,亦著《老子讲疏》6卷。

下面笔者将介绍现存的几个主要版本。

竹简本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本老子(简称简本)是战国中期(或稍早)的传本。

它是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老子抄本。

竹简本老子的系统性不如帛本这两个版本的作者,可能是两个不同时期的人。

根据各版本的抄写年代,以及文字的字体出土的情况综合分析,可以推断竹简本老子基本上可以认为是老子一书的最原始的版本。

它没有像传世本那样流传下来,可能与它的杂乱无章,以及其文字过于古朴有关系。

而帛书甲本可以认为是传世本中,目前可见到的最古老的版本,帛书甲本,很有可能是作者帛书老子的作者,在竹简本老子的基础上发展扩充而来的。

部分简本中难以解释认识的文字,在甲本中有所改动。

而帛书乙本,则是源于甲本的一个写本。

但其中的部分文字,似乎又参照了竹简本老子进行了恢复。

我们现在实际上分不清甲乙两个写本谁优谁劣。

所以决定用竹简本的文字与甲乙本中相应的文字进行对比,希望能分辩出其中的的优劣。

汉帛书甲本乙本帛书《老子》甲本是马王堆帛书中最重要的出土文献之一,该卷帛书幅宽二十四厘米,共一百六十九行,每行约30字,由于存放问题,帛书损毁较为严重,首卷部分残破最为严重。

王卡先生敦煌本《老子》文献研究的学术成就

王卡先生敦煌本《老子》文献研究的学术成就

王卡先生敦煌本《老子》文献研究的学术成就刘固盛内容摘要:王卡先生是当代道教学术研究的大家,不仅在道教文献学领域造诣精深,成就卓著,对道教思想与义理的阐发也见识高超,令人信服。

敦煌道经是王卡先生用力极勤的领域,所著《敦煌道教文献研究》已成为敦煌学研究和道教研究的经典著作。

敦煌《老子》文献是敦煌道经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王卡先生不仅对其进行了全面的著录和整理,而且考释疑难,提出新见,取得了重要的学术成就。

关键词:王卡敦煌道经老子作者简介:刘固盛,华中师范大学道家道教研究中心教授。

王卡先生是当代道教学术研究的大家,不仅在道教文献学领域造诣精深,成就卓著,对道教思想与义理的阐发也见识高超,令人信服。

敦煌道经是王卡先生用力极勤的领域,所著《敦煌道教文献研究》①已成为敦煌学研究和道教研究的经典著作。

敦煌《老子》文献是敦煌道经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王卡先生不仅对其进行了全面的著录和整理,而且考释疑难,提出新见,取得了重要的学术成就。

对此,笔者拟进行一些归纳和总结,并以此文表达对王卡先生崇高的敬意和深切的怀念。

一著录和整理在《敦煌道教文献研究》一书中,王卡先生对敦煌《老子》文献进行了全面的著录,其中包括《老子道德经》五千文本(甲、乙两种)、《老子道德经》白文本、《太上玄元道德经》等经文本,《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老子道德经想尔注》《老子道德经节解》《老子道德经论》《老子道德经顾欢注》《玄言新记明老部》《老子道德经开题序诀义疏》《老子道德经李荣注》《老子道德经义疏》《唐玄宗老子道德经注》《唐玄宗老子道德经疏》《宋文明道德义渊》等注疏本以及《老子道德经序诀》等其他重要文本。

上述著录的《老子》经文及注疏本,大都具有极为珍贵的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

如《老子道德经》五千文本,又分为有字数注记抄本(甲本)和无字数注记抄本(乙本),《正统道藏》未收,是早期道教的重要传本。

王卡先生指出:相传东汉末五斗米道係天师张鲁在巴蜀汉中地区教化信徒,使传习《老子五千文》。

老子《道德经》德语世界最热的中国典籍

老子《道德经》德语世界最热的中国典籍

百年译介百种版本老子《道德经》:德语世界最热的中国典籍从左到右:波莱恩克那教士在1870年出版的第一部《道德经》德语全译本;德博在1961年出版的译本受到学术界广泛认可;汉斯-格奥尓格·梅勒在1995年出版的德语世界第一部帛书《老子》德译本;汉学家顾彬教授翻译的《老子·原文》于2011年出版,是首部由德国学者翻译的简本《老子》。

作为德语世界中传播最广、影响最大的中国典籍之一,《道德经》的德语译本众多:荷兰奈梅亨大学教授克努特·瓦尔夫主编的《西方道学目录》第六版中,收录的从1870年到2009年《道德经》德译本,计有103种之多。

直至1870年波莱恩克那教士和神学家史陶斯先后以“TAOTA KING——der Weg zur Tugend”和“LAO TSE’S TAO TA KING”为名出版了最初的两个《道德经》德语全译本后,老子学说才开始在德语世界迅速传播,在百余年历程中出现了数次“老子热”,《道德经》成为德语世界译本数量最多的中国典籍。

纵观德语世界对《道德经》的译介史,整体而言可分为德译肇始(1870年-1933年)、初步发展(1933年-1945年)、逐渐多元(1945年-1990年)和全面发展(1900年至今)四个阶段。

德译肇始:第一次“道”的热潮1870年至1933年是《道德经》德译的肇始阶段。

期间,德语世界出现了第一次传播和研究《道德经》的热潮。

这一阶段正是德国乃至整个欧洲饱受战乱折磨的动荡时期,知识分子们转而在东方思想中寻找精神的慰藉,探求解决社会问题的答案,东方文化研究成为包括德国在内的欧洲学术界的新热潮。

然而,来自遥远国度的东方思想要在基督教思想占主流的西方社会土壤上生根发芽并不容易。

正如远赴中国的“索隐派”传教士为了将基督教带入中国民众的生活中而将《圣经》和中国古代典籍进行类比,早期的《道德经》德译者们也同样希望找出老子学说与基督教之间的相似之处,以此为突破口,让德国读者更容易接受这部来自古老东方的哲学典籍。

国内外学者关于老子及其著作的研究和注解

国内外学者关于老子及其著作的研究和注解

国内外学者关于老子及其著作的研究和注解中国学者对老子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中国历史学家司马迁的著作《史记》,司马迁在其中对老子进行了简要的介绍。

而在汉代的《列子》中,对老子及其思想也有一定的记载。

宋代的理学家朱熹在《道德经注》中对《道德经》进行了深入的解释和注解,对老子的思想有了较为系统的理解。

在清代,王夫之等思想家也对老子及其作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解读。

20世纪以来,中国学者在对老子的研究中不断进行探索,从各个角度对老子的思想进行解读,使得人们对老子的思想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在国外,对老子及其作品的研究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在18世纪的欧洲,西方学者开始对中国古代哲学进行研究,对老子及其《道德经》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克思、恩格斯、胡塞尔等西方哲学家也开始对老子的思想产生了兴趣,并对其思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解读。

在20世纪中后期,随着中国对外开放和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开始对中国古代哲学进行研究,老子及其《道德经》也成为了他们研究的焦点之一。

在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中,对老子及其《道德经》的解读角度多样,主要包括历史考据、哲学思想、政治理论、宗教文化等多个方面。

在历史考据方面,学者们通过对古代文献、考古资料的梳理和分析,对老子及其著作的成书时代、作者身份等问题进行了研究,从而揭示了《道德经》的历史渊源和文本的真实性。

在哲学思想方面,学者们从性质、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悖论等方面对老子的思想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解读,使得人们对老子的思想有了更加深入和全面的认识。

在政治理论方面,学者们探讨了老子关于政治、社会和国家治理的思想,对世界政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宗教文化方面,学者们关注了老子的宗教观念和文化内涵,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影响产生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在对《道德经》的研究中,注解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道德经》的语言简洁、意蕴深刻,很多地方含义深刻,需要通过注解才能更好地理解。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文献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文献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文献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历史阶段,也是中国古代文献的丰富时期。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历史文献,为我们了解和研究这个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本文将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文献及其特点。

一、春秋时期文献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约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历时约300年。

这个时期的文献以史书《春秋》为主要代表,也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春秋》是西周末年之后,东周建立的国家齐国所编纂的,记述自齐国君主孤竹卒后到齐孝公二十九年的齐国历史。

二、战国时期文献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历时约250年。

这个时期的文献非常丰富,主要有史书、哲学文献和医学文献等。

其中,史书以《战国策》和《史记》最为著名。

《战国策》是战国时期各国史官编撰的记载战国时期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内容的史书,共传世13篇。

《战国策》以其简洁明快、文字生动的特点,深受后世文人和历史学家的喜爱和推崇。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西汉的史学家司马迁创作。

《史记》共分为纪传体和志传体两部分,纪传体记载了中国历史上一些重要人物的事迹,而志传体则记载了政治、军事、地理、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史记》在中国文学史和历史学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中国历史的百科全书”。

此外,战国时期还出现了大量的哲学文献,主要有《庄子》、《老子》和《墨子》等。

这些文献反映了当时哲学思想的发展和变化,对后世哲学家和思想家的思考和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历史文献的特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文献有着一些共同的特点。

首先,这些文献内容丰富多样,涉及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这为我们了解和研究这个时期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其次,这些文献往往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独立的史料地位。

它们是当时史学家和各国史官根据史实和历史事件编写而成,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权威性。

道德经的背景注释

道德经的背景注释

道德经的背景注释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哲学经典,被认为是道家思想的核心之作。

背景注释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作者身份:《道德经》的作者是老子,也被称为李聃。

他是中国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一位哲学家、政治家和文化名人。

2. 时代背景:《道德经》产生的背景是春秋战国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国家四分五裂,战争频繁。

这个时期的社会动荡和战争状态成为了《道德经》产生和发展的土壤。

3. 文化环境:《道德经》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当时社会思想多元,包括儒家、墨家、法家、道家等等。

这个时期的思想争鸣为《道德经》的创作和传播提供了广阔的背景和影响。

4. 作者观点:《道德经》主要阐述了老子关于人生哲学和政治道德的思想观点。

主要观点包括强调“道”的重要性,追求“无为而治”的理念,主张以柔弱克刚强,倡导谦逊和自然无为的生活方式。

5. 影响与传播:《道德经》虽然在古代被视为重要经典,但在创作之初并不广为人知。

后来随着儒道两家的交流和对《道德经》思想的借鉴,它逐渐被大众所接受。

现今,《道德经》被广泛阅读和研究,不仅是哲学领域的重要文献,也对当代人的思考和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综上所述,《道德经》背景注释主要涉及作者身份、时代背景、文化环境、作者观点以及影响与传播等方面,这些内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阐释这一古代经典的思想内涵。

《道德经》经典朗读篇目

《道德经》经典朗读篇目

《道德经》经典朗读篇目
《道德经》是一部极富哲学智慧的经典文献,由春秋时期的老子所著。

其内容广泛涵盖了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的指南。

以下是一些《道德经》中具有代表性和深意的篇章。

1.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这一章主要探讨“道”的本质和意义,并主张无欲观察事物的本质。

2. 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这一章用水作比喻,阐述了道家主张的无为而治的思想。

3. 第二十二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这一章通过各种生活中的常识来揭示道家的辩证法思想。

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献

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献

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献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献有很多,以下是一些相关的文献:1.《论语》:这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包含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和思想,是研究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资料。

2.《孟子》:这是孟子及其门徒的著作,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文献之一,与《论语》一起被认为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作。

3.《道德经》:这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包含了老子的一系列哲学思想和观点,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资料之一。

4.《诗经》:这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作品集,包含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重要遗产之一。

5.《史记》:这是中国古代的历史学巨著,由司马迁所著,记载了自传说中的黄帝时代至汉武帝太初四年的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古代历史文献中的珍贵遗产。

6.《资治通鉴》:这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编年体通史,由司马光主编,记载了自周威烈王至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的历史,是中国古代历史文献中的重要著作之一。

7.《四书五经》:这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的统称,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等九种著作,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遗产之一。

8.《左传》:这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由左丘明所著,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二十七年的历史,是中国古代历史文献中的重要著作之一。

9.《墨子》:这是墨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包含了墨子的言行和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文献之一。

10.《孙子兵法》:这是中国古代军事家孙武的经典著作,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重要遗产之一。

以上是一些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献,这些文献涵盖了哲学、文学、历史、军事等多个方面,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关于《老子》几种版本以及相关老学的研究史料介绍
•1、《老子注》魏王弼,清刻《二十二子》本,《诸子集成》本。

•2、《老子道德经》旧题河上公章句,《四部丛刊》本。

•3、《老子古本篇》唐傅奕,《道藏本》,《经训堂丛书》本。

•4《老子翼》明焦竑,清刻本,排印本。

•5、《老子道德经考异》清毕沅,《经训堂丛书》本。

6、《老子道德经考异》罗振玉,上虞罗氏刊本。

•7、《老子新译》任继愈.适合初学。

•8、《老子校诂》马叙伦,中华书局刊本。

•9、《老子古义》杨树达,中华书局刊本。

•10、《老子校释》朱谦之,中华书局刊本。

参考资料
• 1.陈鼓应:老子译注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
• 2.高明:帛书老子校译[M].北京:中华书局,1996.
• 3.熊铁基:中国老学史[M]. 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 4.熊铁基等: 二十世纪中国老学[M]. 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2、《道德经》其书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

”汉河上公作《老子章句》,分为八十一章,以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故有《道德经》之名。

但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老子》抄写本,《德经》在《道经》之前。

道教奉为主要经典之一。

道德经有多个版本,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乙本是最古的本子。

魏王弼《老子注》最为通行。

清魏源《老子本义》掘其意蕴。

近人马叙伦《老子校诂》则详于章句训诂。

今人张松如有参照马王堆帛书《老子》甲﹑乙本而作的《老子说解》。

相传老子修道德,著书上下篇。

春秋末期已有老子其人。

现在通行本《老子》,多数学者认为在孔子、墨翟之后,可能成书于战国中前期。

王弼注本、傅奕本上篇言道,下篇言德。

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乙本,则上篇为“德篇”,下篇为“道篇”。

在上下篇中分章次第,以及《道德经》的题名都是后人所加。

现存《老子》的版本,以帛书甲、乙本为最早。

甲本文字,不避汉高祖刘邦讳,可证它是刘邦称帝以前抄写的。

乙本避刘邦讳,但不避惠帝刘盈、文帝刘恒讳,可知它是刘邦称帝以后,刘盈、刘恒为帝以前抄写的。

甲、乙本皆分二篇,乙本篇末标出《德》3041字,《道》2426字,合计5467字。

甲本尾题残缺不明。

两本都不分章次。

•东汉时成书的《老子河上公章句》,分81章,上篇道经37章,下篇德经44章,河上本复于每章章次之首冠以“章题”二字。

魏王弼《老子注》,只分81章,并无章题名称。

唐初傅奕校定《道德经古本篇》,据宋代谢守灏《混元圣纪》记载:傅奕考核众本,勘数其字。

项羽妾本,齐武平五年,彭城人开项羽妾冢得之:安丘望本,魏太和中,道士寇谦之得之;河上丈人本,齐处士仇岳得之。

其中项羽妾本迄今仍有
相当高的学术价值。

另尚有题为西汉末严遵撰的《道德真经指归》,章句颇与诸本不同,今存残本,但有人认为是后人伪托。

现存《老子》的版本,除汉初帛书本外,还有许多版本流传。

约略统计,石刻14种,其中以唐太宋时虞世南校写的石刻《老子》为最古。

其次为唐中宗景龙二年(708)易州龙兴观道德经碑。

唐写本《老子》残卷,散见于各地保存的敦煌经卷中,为数颇多。

今见木刻诸本中,以宋刊《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为较古,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初编有影印本。

明正统《道藏》搜集《道德经》本文及汉、魏、唐、宋、金、元、明众注本,总计有41种之多。

•研究和考释概况历代学者研讨和考释《老子》的著作不下千百家,但存者少佚者多。

其中主要有:战国末年,喜黄老刑名之学的韩非,最早著《解老》、《喻老》,西汉《老子邻氏经传》、《老子傅氏经说》、《老子徐氏经说》以及《刘向说老子》等,均已散失。

东汉时,道教成立,河上公《老子章句》宣扬练气可以久寿长存;《老子想尔注》强调学道练形,能致长生。

魏晋时期,何晏作《老子道德经》,王弼撰《老子注》,阐发以虚为主、以无为本的玄学观念。

南北朝时,佛学和道教并盛,佛门亦耽玄理,释氏注解《老子》的很多。

据《隋书·经籍志》著录:刘宋时,释惠琳、释惠严各注《老子道德经》2卷,释慧观撰《老子义疏》1卷。

《旧唐书·经籍志》著录:姚秦鸠摩罗什撰《老子注》2卷。

梁武帝萧衍笃信佛法,誓为佛门弟子,亦著《老子讲疏》6卷。

唐代,因皇帝与老子同姓李氏,故大力提倡道教,设置崇玄学,令生徒论习《道德经》,道俗学人,先后注《老子》的名家有孙思邈、傅奕、尹知章、成玄英、唐明皇、李荣、强思齐、杜光庭等。

强思齐《道德真经玄德纂疏》20卷,以唐明皇御注并疏为主,集河上公、严君平、李荣注,成玄英和强思齐疏,弥补了成玄英《老子疏》已亡之缺。

宋代注解《老子》亦多名著,道士陈景元撰《道德真经藏室纂微》10卷,范应元撰《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2卷,有《续古逸丛书》影印宋刊本,明《道藏》未收,元明以来亦少引用,是书搜罗古本旧注颇多,亦足珍贵。

司马光著《道德真经论》,第一章无名、有名、无欲、有欲,皆于“无”与“有”字下断句,与先儒不同。

王安石喜读《老子》,作《老子注》,第一章句读与司马光相同,但王安石阐释“道”时,认为“道有体有用,体者,元气之不动;用者,冲气运行于天地之间”,以气一元论解释“道”。

司马光则认为“道生一”,道是虚无,即自无入有。

王安石子王雱、同党吕惠卿、陆佃、刘仲平皆有《老子注》。

彭耜撰《道德真经集注》18卷,所引注本,或存或亡。

其胪列解老者诸姓名,亦为珍贵的史料。

•到了元代,吴澄作《老子注》,更定为68章,独成一家言。

他在第一章,以无名、有名、常无欲、常有欲断句,与王安石、司马光不同;在第三十五章注“道生一”一节时说:“道自无中生出冲虚之一气,冲虚一气生阳生阴,分而为二,阴阳二气,合冲一气为三,故曰生三”。

在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时又说:“万物以气聚而有形,形生于气,气生于道,气形有而道则无。

”这些解释大抵合于《老子》本义。

明代焦竑撰《老子翼》,采集韩非以后解《老子》者64家,并附以焦氏《笔乘》,共成65家,各取精语,于诸家注中推为博赡而有理致。

并附《考异》,识其异同。

•清代毕沅撰《老子道德经考异》,以唐傅奕授定本为底本,参校河上公、王弼、顾欢、陆德明、彭耜、《永乐大典》、焦竑《考异》等,间有不合于古者,则折衷众说,以定所是。

但毕沅《考异》,详于宋元诸本,忽于唐本。

近人罗振玉针对毕沅这个缺陷,撰《道德经考异》,他根据景龙本、开元御注本、广明本、景福本等4个唐石刻本以
及六朝和唐写本残卷10种撰成。

他说,上下二经81章中,未见唐抄者才4章耳。

唐以后诸本,不复阑入,期与毕书相辅而行。

这是该书的特色。

罗本再加上马王堆汉墓帛书本、焦竑和毕沅《考异》,则汉、唐、宋、元、明诸本《老子》文字的异同,都可以考定了。

老子一书现在大致有3个主要版本,比较有代表性。

郭店本的核心显得很中性,以论述、证明为主,较少有主观文字,它最晚成型于战国时期楚国,是现有最早的版本,据说是楚国太子的老师摘录的用于教授太子的教材,郭店本的内容不完整,只有通行本的2/5左右;
帛书本出土于马王堆,最晚成型于汉初,它的走向是唯心和消极;
通行本是一个大的概念,是上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各种版本,内容差别不大,立意上介于两者之间,是我们最常见的版本。

庄子相关文献:
1、[晋]郭向、向秀:《庄子注》,注重发挥。

2、[清]王夫之:《庄子解》,中华书局1964年版。

3、[清]王先谦:《庄子集解》,《诸子集成》本。

4、[清]郭庆藩:《庄子集释》,收有郭象注、成玄英疏、陆德明音义以及清代学者关于庄子考订的成果。

中华书局标点本。

5、陈鼓应:《庄子今注今释》,中华书局1983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