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太奇与长镜头的运用—《阳光灿烂的日子》
《阳光灿烂的日子》影评案例

片中还有“文革”歌曲的穿插,体现出当时的社会背景。
孩子们在游泳时,通过全镜来表现他们的快乐俯视的角度拍摄,马小军站在跳台上,此时用俯视的角度拍摄,也就是摄像机仿佛就是马小军的眼睛。
马小军看到的都呈现在摄影机前。
在拍这一段时整个色调都是暗黄的。
同伴们弃他而走后,用一个远景和长镜头拍小军一个人躺在水池里,音乐慢慢响起,显得小军非常的孤单,很无助。
(注:
选自苏牧新浪博客。
苏牧: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荣誉》和《新世纪新电影》作者,在他的电影解读里都可以听见时代的脉搏,感受他对电影的热爱。
)主题阐释·初看影片,可以看出表层主题有两个:
一是友谊,二是爱情。
该片描写了一群从小玩到大的伙伴,他们从小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一起丢书包,一起逃学,一起旷课,一起打架,一起追女孩子„„同时,友谊也存在“嫉妒和背叛”。
影片中的色彩多采用红色和蓝色,整部影片的色调都很鲜明,似乎是永远在阳光的沐浴下,充满活力和激情,马小军第一次真正被请到米兰的家,外面强烈的阳光射进来,在他们中间似乎形成了一堵墙,此时米兰将窗帘拉住,似乎是打破了这堵墙,两人的关系更加亲密了。
在马小军从唐山回来,朋友们都开始隔离他,在游泳中,用了一个慢镜头,小军爬上跳水台,那悲壮的一跳似乎具有很强的仪式性,在水中,朋友们开始用手推、用脚蹬,影片用了一个慢摇的镜头,来表达当时的悲痛。
当马小军穿着米兰送给他的生日礼物,一条鲜红的游泳裤站在高台上的时候,与其说要再次向米兰证明自己,不如说他是要彻底摧毁自己美丽的幻想。
他绝望地从高台跌入水中,在池中浮游,那一刻马小军再也没有美丽的念头了。
他再次游向了米兰,刘忆苦、于北蓓这些昔日的伙伴,他渴望再次融入他们,然尔结果却又是摧毁,千万只脚一次次踏下来向他宣告他彻底的孤寂。
文本的重铸与回归--兼论《阳光灿烂的日子》电影语言叙事手法

摘要:近年来,影视圈涌入很多基于文本改编的电影作品。
例如影片《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嫌疑人X的献身》《流浪地球》等均改编自同名小说,以及2019年热度爆棚且极具话题性的电影《少年的你》,也改编自小说《少年的你,如此美丽》。
影视作品的改编热潮使得学界再次将研究视域投向由文本改编而来的电影作品,这些作品基于优秀的文学IP开发而来,本身具有一定的粉丝流量。
谈及此类作品对于文本改编的回归与重铸,便不得不再次提起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优秀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
本文以《阳光灿烂的日子》及其原著《动物凶猛》为研究文本,从特定的转场,情节的呈现,光位的布置,景别的框取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探求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对于原著文本重铸与回归的同时,兼论影片电影语言叙事手法,进而为我国影视行业工作者对于优质IP 的改编与再创造提供更为深远的致思路径。
关键词:影视语言;小说文本;改编;重铸;回归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自1995年上映之后,引起极大的社会轰动。
其因在当时尺度较大的影片内容被誉为中国第一部“青春期启蒙”电影,影响着一代青年人。
同时,影片也被誉为小说成功改编为电影的标志性案例。
《阳光灿烂的日子》改编自王朔的小说《动物凶猛》,影片还原了小说中近九成情节,其运用特定的转场方式,声画结合的情节塑造,恰当的景别取景及适宜的灯光光位造型,借助独特的影视语言展现手法成功地完成了其对小说文本的重铸与回归。
一、特定的转场:由文字转向画面的重铸转场即影视作品进行场面转换时,为增强视觉画面及故事情节转换的逻辑性、条理性、艺术性、视觉性,在场面与场面之间的转换中所用的特定技法。
转场的方法多种多样,但通常可以分为两类:无技巧转场(用镜头的自然过渡作转场)及技巧转场(运用特技手段作转场)。
无技巧转场即用镜头的自然过渡来衔接前后两场镜头内容,其主要适用于蒙太奇镜头段落之间的转换和镜头之间的转换,强调视觉的连续性。
[1]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在处理马小军从幼年过渡到青年的情节时就采用了无技巧转场的方法,从而自然的完成故事情节由文字语言转换为画面语言的二次铸造。
影片分析,阳光灿烂的日子

那时候,天空很亮。 那时候,莫名忧伤。 …… 那时候,夜里梦着白天, 清清楚楚。 可是,白天却行走在梦里。 ——《那时候》
• 说真话的愿望有多么强烈,受到 的各种干扰就有多么大,我悲哀 的发现根本就无法还原真实。
一、影片概述
• • • • • • • • • • 根据王朔小说《动物凶猛》改编 编剧:姜文 导演:姜文 摄影:顾长卫 主演:夏雨(饰马小军)/宁静(饰米兰)/耿乐(饰刘忆 苦)/陶虹(饰于北培) 获奖记录: 1994年威尼斯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 第33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 角、最佳摄影、最佳改编剧本、最佳音效六项大奖。 第7届新加坡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 美国《时代》周刊1995年度十大佳片第一名。
• 17、老莫欢聚: 打架后,马小军与“小坏蛋“等在老莫欢聚。(场 景35) • 18、冲头发:马小军在米兰家,为米兰冲头发。(场景36—39) • 19、跳烟筒: 马小军跳烟筒。 (场景40—43) • 20、父亲遇米兰: 马小军父亲遇到米兰。 (场景44) • 21、看电影: 马小军、米兰等看电影。(场景45—50) • 22、唱歌、送米兰: 众少年月夜唱歌。马小军清晨送米兰。 (场 景51—53) • 23、回老家奔丧: 姥爷死了,马小军回老家奔丧。 (场景54—55) • 24 、 米 兰 与 刘 忆 苦 在 一 起 : 米 兰 和 刘 忆 苦 在 一 起 , 二 人 关 系 亲 密。 (场景56—60) • 25、游泳池对峙: 马小军、刘忆苦等为米兰与流氓“彪子”对峙。 (场景61) • 26、老莫过生日: 马小军、刘忆苦在老莫过生日(两次)。 (场 景62—66) • 27、雨中示爱:马小军雨中向米兰表达爱情。 (场景67—69) • 28、强暴米兰:马小军绝望中强暴米兰 。(场景70—74“情节点 Ⅱ”。)
分析中国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

分析中国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导演:姜文原著:王朔编剧:姜文摄影指导:顾长卫录音师:顾长卫美术师:陈浩忠原著音乐:郭文景主演:夏雨(饰马小军)宁静(饰米兰)获奖:本片获1994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
[分析读解]一、人物分析〈阳光灿烂的日子〉中马小军们是一类新典型,它展示了革命家族内部的精神冲突。
马小军们不是一般的胡同串子和市井顽主,他们是大院里的孩子,是红色特权的享有者。
他们具有由衷的英雄理想和子承父志的革命自豪感,同时又充满反秩序、反常规的自由渴望,跟父辈的革命规范和伦理法则形成了激烈冲突。
父母不在身旁,学校管理秩序的失控滋养了他们的自由发展,青春的力量无处发泄,成长的迷惑无人导引,便很容易地发展为暴力。
这是“文革”期间政治迫害之外另一种残暴。
“文革”的大环境是它滋生的土壤。
同时,马小军的青春期又具有超越时代的一般特点:一个少年开始面对社会的艰难,其间不是为外人道,耻于为外人知的辛酸在影片中时有流露:如马小军从唐山回来,见到米兰与刘忆苦亲密神态的故作轻松;从派出所回家后对着镜子阿Q式的自我宜泄;对在老莫中与刘忆苦斗殴的想像。
躁动的欲望和让人绝望的失败折磨着他,阳光灿烂之下,阴影也必浓重。
二、个人化的叙述方式(阳光)故事的背景是“文化大革命”中的70年代。
但是,在这部影片里,我们看到的是一段完全不同于以往文艺作品的“文革”历史。
这里没有批斗,没有漫天的大字报,没有苦难和创伤,没有冤狱和流放。
有的是高亢的革命歌曲,灿烂的阳光,平静悠闲的大院生活,英雄主义的理想,兄弟般的友谊和爱情的萌动,失控的欲望和游戏一般的暴力斗殴。
这是姜文记忆中的“文革”,这是姜文的少年时代,姜文无意提供一段教科书一般全面、严谨的“文革”历史,他更感兴趣的是讲述一个少年在乱世中成长的故事。
他带给观众的,是他主观中的真实。
影片纯粹从个人观点出发,不带社会公共的价值尺度去处理这个题材,这就有别于以往人物行为背负公共道德和价值要求的作品。
电影作品分析:阳光灿烂的日子

电影具有实践上的跨 越,一个镜头可以穿 越时空的隧道,孩子 们在玩弄着,向上抛 书包来玩耍,此时用 了一个蒙太奇的手法, 换了一个镜头,小学 时光匆匆而过。 童年的
马小军与他的小伙伴们跑到一 块空地上,影片用了仰拍,让 孩子们围成一个象征团结合作 和伙伴精神的圆圈,把那些装 载着学校教育的陈腐知识的书 包奋力仍向蓝天——可以与自 由划等号的天空。
与谢晋文革影片的严肃深沉政治化和知青影视作品的悲怆苍凉边缘化不同阳光灿烂的日子的镜语风格热烈明快昂扬亢奋故事内容表现为中心化英雄欲反秩序和荒诞性的奇特结合脚部特写镜头顾长卫用了暖色调画面就像莫奈与雷诺阿的作品线条不明显色彩和质感在强光的环境中如雾般模糊晕散而在影像内涵表现上又较为张扬显示了主角内心肆亮很耀 眼的,这反映了米 兰在马小军心中的 一个地位,很神圣, 而且这段感情在他 心中很灿烂,很美 好。用光线体现主 体。
就像文革中的阳光在那 个特定的时代如此灿烂 以至于不真实一样,在 片中唯一的雨中场景在 全片暖洋洋的色调中显 得如此不真实。马小军 和米兰相拥在一起,这 是整个影片唯一一次令 人欣慰的拥抱;但却那 么的不真实,因为这场 雨是一场在阳光最灿烂 的日子里下的。
片尾马小军被伙伴们惩罚, 在游泳池挣扎浮沉是一个经 典蒙太奇。那略带畸变的广 角镜头的出色运用,光影变 幻中略偏青蓝色的水波,水 下与岸上镜头剪辑节奏的准 确呼应,以及水下机位拍摄 过程中自由舒展的“舞蹈” 性的镜语形态,远远超越了 影片情节的范围,体现出导 演对于电影本性的独到理解 和精益求精的美学追求。
孩子们在游 泳时,通过全 镜来表现他们 的快乐,马小 军站在跳台上, 此时用俯视的 角度拍摄,也 就是摄像机仿 佛就是马小军 的眼睛。
同伴们弃他而走后,用一个远景和长镜头
叙事作文之从叙事学角度浅析《阳光灿烂的日子》

从叙事学角度浅析《阳光灿烂的日子》【摘要】:《阳光灿烂的日子》是姜文由演员改行当导演的电影导演处女作。
影片以文革为背景,描述了在那一特定时期下生活于北京部队大院中的孩子们的生活故事。
影片根据王朔小说《动物凶猛》改编而成。
本文旨在以叙事学角度来剖析电影中独特的艺术语言,尝试解读出影片中所蕴含的不一样的“姜文”。
【关键词】:《阳光灿烂的日子》;文革;叙事学;解读引言某种意义上来说,《阳光灿烂的日子》亦是一部青春片。
姜文以其极尽个性的方式展现了青春中懵懂、迷惘、充满未知的一面。
同时,也以青春的视角向我们展现了一段不一样的文革。
和大多数的青春片相同,《阳光灿烂的日子》突出的电影主题主要有两个:带着朦胧感的诗意化的爱情和充满了英雄主义的纯洁的友情。
《阳光灿烂的日子》斩获了第51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及第33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剧情片奖。
虽然上映至今已有20年之久,但其艺术成就仍为人所乐道。
究其原因,除了演员不落俗套的出色表演和摄影师独到的拍摄视角之外,更重要的是影片中颇具意味的叙事艺术。
本文即是结合电影叙事学相关知识,对该片进行分析。
一、个性化的叙事主体不同于大多数的电影,以“上帝视角”(第三人称视角)来讲故事,本片则是以叙事者为叙事主体,一边“演故事”,一边“讲故事”,使得观众在不知不觉之中便被导演“牵着鼻子走”。
从影片的最开始,导演便以一种回忆的方式,巧妙地将第一人称的视角植入到电影之中。
这样的叙事方式,缺少了一种客观性与整体性,甚至会造成故事发展中的局限性,但恰恰是这种方式贴合了导演姜文所追求的真实感,所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故事通通带着一种主观的色彩,好像每个大银幕之前的观众即是自己又是电影中的那个“我”。
影片中还运用旁白很巧妙地创造了“两个”讲述者:一个是电影中我们所看到的马小军,另一个则是电影中看不到的第一人称的“我”——成年后的马小军。
这种非同寻常的叙事手法一方面带着强烈的主观意味来讲故事,使观众随着剧情的发展而投入其中;另一方面,又时不时地逼迫观众从影片中跳脱出来,形成自己独立的思考。
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叙事学分析论文

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叙事学分析论文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叙事学分析论文摘要: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1995年上映,改编自王朔的《动物凶猛》,是姜文导演的处女作,也是中国电影的经典之作,在国内外影坛上享有盛名。
故事虽然发生在60年代,但这个特殊的年代丝毫没有限制影片对青春的追逐和颂扬。
本文采用了独特的叙事方式,重构人物形象,运用一种更加人文的方式来阐述梦想和青春的意义。
关键词:《阳光灿烂的日子》;姜文;叙事学《阳光灿烂的日子》1995年上映,时间并没有让人们淡忘这部电影,而是散发出了更加耀眼的光芒。
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电影摆脱了以往的束缚和桎梏,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纵观全片,姜文和顾长卫的完美搭档使画面极富美感,加上改编自王朔的小说,使电影本身就有扎实的文学基础,夏雨、宁静等新人的表演更是可圈可点。
此外,还有一点是无法忽略的,那就是影片独特的叙事手法。
本文将从叙述本体、叙事时间、叙事空间这几个方面来浅析影片丰富的内涵和魅力。
1 叙述本体影片一开始,导演就试图用第一人称的叙事手法来引导观众,从而把银幕前的观赏者带入故事的情节节奏当中,与主人公一起回到青葱年少,去感悟青春的美好和张扬。
为了引领观众的思维,片中一开始就运用了旁白的方式:“北京,变得这么快……使得眼前一阵阵发黑。
”姜文富有磁性的声音以及富有时代感的背景音乐将人们一下子带进了导演为观众设计的故事情节中,不仅讲述了故事发生的背景,还点明了回忆与怀旧的青春主题。
这种画外音的形式在影视作品中随处可见,通常画外音看似是脱离了故事情节而独立存在的,实则不然,它通常作为桥梁存在于剧中人物和观众之中,推动影片故事情节发展,展现剧中人物性格,营造新的矛盾冲突。
在影片的后半部分,马小军的记忆总是出现偏差,分不清现实和幻觉,表面上看起来影片的旁白叙述者“我”对所有事情的.发展都了如指掌,但记忆一直“横生枝节”,不断推翻“我”的回忆,使讲述不得不被迫中断以及重构。
《阳光灿烂的日子》分析

• 红色代表了革命,象征强烈的革命情 怀和理想主义;也带又诱惑和激情, 带有强烈的性暗示;
• 绿色代表了生命和青春,代表着青春 期的觉醒和生命意识的萌芽
五· 运动镜头(摇镜头+跟镜头) 1 保证画面运动的流畅感,开拓画面空间,渲 染气氛; 例:胡同斗殴
2 制造悬念,摇出意外之物,制造意外之感; 例:马小军拿望远镜360度旋转式勘察房间,意 外地看到“画中人”; 3 交代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 例:马小军帮米兰冲头发
• 马小军雨中示爱,真情表露,释放苦闷, 深蓝色的色调便表明了他压抑、苦闷的 心境。
• 通过彩色时空和黑白时空的对比,表达 对青春美好的追忆和依恋,而现实沉寂、 毫无生机的痛苦和感伤。
3 象征意义
• 少年时期老照片质感的暖黄色象征着他们灿 烂而温暖的少年记忆,代表着少年时光的温 暖美好,天真浪漫。 • 成人时期的黑白时空沉寂,苍白,表明现实 生活“我们”的生活状态,无奈,毫无生机,脱 离叙事,达到升华主题的目的。
主题分析
1、成长记忆 1)文革时代:关于青春,关于成长 ,放任,肆意。 不是苦难,伤痛,而是浪漫,火热。 2)对青春的恍惚和留恋 2、成人视角:“文革”题材的另类表达 文革时期,马小军那一代人处于青春期,中国 也处在青春期。
片例:《阳光灿烂的日子》 一、人物塑造
1.马小军——青涩与迷乱的少年形象 1)暗恋米兰 • 爱表现自己 • 孩子气 • 羞涩,紧张 2)戏弄老师:不尊师重道,叛逆,贪玩,放荡不羁 3)对待父母:胆小,隐忍,懂事 ps:旁白贯穿:理性与真实的碰撞,通过成人口吻的头发丝昭示着“画中 人”的美丽,配合《乡村骑士》传达 马小军内心的浪漫和诗意; • (轮廓光)马小军帮米兰冲头发, 米兰的脖子,头发包括开水壶流出 的水柱,在逆光的造型下闪烁着, 跳动着,这无疑是女孩最好的讴歌 和赞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蒙太奇与长镜头的运用——《阳光灿烂的日子》赏析
那个夏天,阳光格外灿烂,那些有着阳光灿烂的日子,屈指可数,历历在目。
《阳光灿烂的日子》用134分钟追溯逝去的光阴,一闪而过,稍纵即逝。
故事讲述的是文革时期的北京,部队大院里的一群小孩正经历着成长的故事,父母被这个时代折腾的无暇看管好子女,稍大一点的孩子们又都上山下乡去了,这社会变得无法制约这批孩子。
他的青春锁定在两个不可分割的主题,权力与爱情,那也是马小军的追求,他和同性之间的较量,渴望成为老大,他追求米兰,期待爱情。
当外面的世界天翻地覆,他们却活在自己阳光灿烂的日子里。
在这部影片中运用了大量的蒙太奇与长镜头的表现手法体现那纯真的年代,现在就让我们从这两方面上分析影片的艺术意义。
一.蒙太奇表现手法
画面是蒙太奇实现的物质基础,然而单一画面或者单一的镜头都是难以独立的承担叙事表意的任务,意义的产生通过上下文关系由若干镜头组成的镜头段落来实现。
正如库里肖夫实验所证明的那两条蒙太奇定律:镜头组合产生意义,镜头组接顺序影响意义。
蒙太奇追求的是形声综合的集约效应,也就是我们常说"1+1>2"。
1.影片用到了心里蒙太奇,马小军幻想与米兰在一起的种种幸福甜蜜的场景,却终究只能是做梦,与现实生活的冷酷形成强烈的反差。
马小军讨厌余北蓓那种放荡随便的女人,用对比蒙太奇将米兰与余北蓓对比,更加深了马小军对米兰的疯狂迷恋,米兰就是他心中的天使。
岁月不饶人,当年胆小的马小军摇身变成了大老板,而当年的大哥刘忆苦却变成了傻子。
影片前后鲜明的对比,让人深思那个社会背景下愚昧的价值取向。
姜文巧妙的用对比,给观众出乎意料的结果,留给观众更多的想象空间。
2.在剧中,马小军的成长过程和那一时期许多人的经历都很相似,虽然他只是个人简单成长的青春梦,却以它的真实而震撼人心。
值得提到的还有影片中的配乐,影片中多次出现的暴力场景展现着这种凶猛:砖块、刀、榔头、铁链,血流满面的镜头频繁切换,伴随着这些场景的音乐,则多是文革时流行的“红太阳”歌曲。
这种画面与音乐的蒙太奇运用强烈地刺激着观众,使他们感受到了在疯狂中无止尽旋转的残酷的青春。
影片主旋律是歌剧《乡村骑士》的间奏曲(此曲也是《教父》的主题配乐),整段旋律抒情优美轻柔,使听者产生美好的遐想,它几次出现在主人公独处的时候,这正好与有点吵闹的文革歌曲形成对比,突出了主人公复杂的内心矛盾。
这种音乐对比的巧妙运用,也是影片的成功之一;又如马小军玩望远镜、避孕套,面对镜子“教训”民警的叙事组合段中,导演充分运用反差极大的不同焦距镜头,辅之以大跳接的剪辑技巧创造出新颖的蒙太奇电影语言,带给观众全新的视觉享受;而在《国际歌》的音乐背景中胡同里小团伙复仇及火车巨大的轰鸣声中卢沟桥下群体斗殴两段落中,对于声画关系、镜头剪辑节奏、运动方式以及复杂场面调度的出色把握均显示出导演卓越的影像意识。
3影片有一个镜头的转换形成了强烈的蒙太奇,由极动到极静,有同学们热烈欢迎军人凯旋时的奔腾,到米兰房间里的宁静。
影片中运用大量的蒙太奇来阐述时间的变迁以及身上衣服的变换来说明时间的流逝,第一次看到米兰,马小军是通过床底这个视角来偷窥的,此后,脚和小腿的就形成了马小军心中米兰的定格。
4. .片尾马小军被伙伴们惩罚,在游泳池挣扎浮沉的经典蒙太奇段落,可谓是目前国产影片中水下摄影最经典的范例。
那略带畸变的广角镜头的出色运用,光影变幻中略偏青蓝色的水波,水下与岸上镜头剪辑节奏的准确呼应,以及水下机位拍摄过程中自由舒展的“舞蹈”性的镜语形态,远远超越了影片情节的范围,体现出导演对于电影本性的独到理解和精益求精的美学追求。
二.长镜头表现手法
“长镜头表现手法”虽然减少了镜头组接,但是,它却得把更多的工作放到镜头拍摄时的场面调度中去,也就是把组接溶入到场面调度之中,或者说是把技巧溶入到了生活和自然之中。
因此,“长镜头创作方法”实际上是一种“不露技巧的技巧”。
1.镜头随着马小军的视角慢慢推移,随着米兰的小腿有节奏的前进而将画面缓缓展开。
梦境与显示的切换,把主人公马小军矛盾,懵懂,骄傲,迷茫,不知所措的心理刻画的淋漓尽致。
内部场面调度带动剧情,烘托主人公的青春历程及观众的时代记忆,引起了很多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的共鸣。
融合了现代主义特有的叙述上的模糊性,是电影呈现出浓郁的艺术特色,充满了艺术美感。
特别是有一段马小军骑自行车载着米兰在悠长的公路上前行,温暖的阳光尽情挥洒,两边的树木簌簌作响,他们微笑着,走过。
2.影片剪辑的节奏,对长镜头的的运用把握得很好。
其实运用了很多的长镜头,如人物的对话等等,但长镜头中却夹杂着短镜头,背景音,大量的对话和旁白,让画面不会空洞,也不会沉闷,如马小军在开妈妈的抽屉的时候,把避孕套吹大了在玩耍,开锁那一段镜头很长,接着是被吹大的避孕套在空中串来串去的极短镜头的衔接,再配上马小军嘴里哼着的声音,非常有意思。
长镜头之间的转换也协调和充满未知性,第一次看片子的人不知道下面会发生什么事,如马小军进了米兰的房间后想见真人,于是在附近的屋顶上爬来爬去,都是长镜头,有时是脚步的特写,有时是全身,但镜头交代清楚,貌似你就是旁人在看马小军,有时却是以马小军自己的视角往外面看,再配上旁白,非常的有意思。
3.影片中当马小军看到米兰从自己身边走过时,他立马跟在后面,这时,镜头采用长镜头,把两个人都含在镜头中,米兰发现有人在跟踪,回头转换镜头到米兰身上,然后在转换镜头在马小军身上,此时也体现了马小军的激动心情。
马小军看到米兰拎裤追跑时,镜头跟着他,房子遮住了马小军,但镜头依然在移动,给人一种空间感觉,让人感受它一直在跑,从未停止过,也体现了马小军想见米兰的急切心情和对爱情的向往。
马小军在米兰房中环绕四周时,从望远镜中运用了空镜头,让人把这间屋子看得很清,也至于发现那张照片,马小军用望远镜往外看时,发现了胡老师,胡老师从厕所里出来,镜头跟着他在移动,但画面是从望远镜里看到的,望远镜充当了镜头这个角色,这段画面也体现了马小军调皮的性格。
4.本剧以长镜头的表现方式将马小军的坚定和表白后的不安到最后与米兰的拥抱以“真实”方式表现出来,可是这是多么的不真实,这场雨也是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最不真实的雨。
沾上泥的自行车,就像今晚的爱情,洗干净后,就什么也没有了……
5. 孩子们在游泳时,通过全镜来表现他们的快乐,马小军站在跳台上,此时用俯视的角度拍摄,也就是摄像机仿佛就是马小军的眼睛。
马小军看到的都
呈现在摄像机前。
在拍这一段时整个色调都是暗黄的。
同伴们弃他而走后,用一个远景和长镜头拍小军一个人躺在水池里,音乐慢慢响起。
显得小军非常的孤单,很无助。
紧接着整个色调都变成黑白的通过音乐和小军的自述,我们知道他们已经长大,最后一个镜头是长镜头车子慢慢远去。
6. 本片以彩色的拍已往,以长镜头以及屋顶的取景角度组成敞亮清亮,生气精神旺盛的精彩画面。
又以流利轻快的剪接,天然的节拍以及感人的音乐使之正像音韵柔美的诗章。
再以昏暗的曲直短长片拍摄以凯迪拉克以及XO为标记的“此刻”。
加之情感颜色较着的手刺以及片头片尾那首歌《翻身的人儿驰念恩人毛主席》,布满浓浓的怀旧的情绪,它实际上是一部“芳华忆旧片”
电影承载了大量的信息,它又以充分个人化的视点来切入社会与历史。
每个人都要为了自己的人生,为了自己的心理平衡而努力。
而电影表现了各个时代各个方面的视点,让我们经历各种不同的人生。
我们或以剧中人为自己来经历生活,或以局外人的身份观看别人的人生,以此对照自己的思想,得到一种心理上的共鸣和平衡(或满足。
)面对好的电影,我们心陷其中,忘了现在的社会,打开心扉,让内心真实的自己冲出心房,进入虚拟又真实的世界,与剧中人同悲共喜,与创作者做最本质的原始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