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咏雪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合集下载

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咏雪》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咏雪》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世说新语二则之咏雪教学目标1、积累重点实词的解释,通过注释,读懂浅显的文言文。

2、理解言简意赅的文章里,蕴含着的丰富的人文内涵,高尚的道德情操。

教学重点积累重点实词的解释,通过注释,读懂浅显的文言文。

教学难点理解言简意赅的文章里,蕴含着的丰富的人文内涵,高尚的道德情操。

一、导入新课老师问:我国古代文献记录中就有很多聪明的少年儿童,他们的故事流传至今。

有司马光、曹冲、甘罗、王戎、孔融等,今天我们就随着南朝刘义庆再认识一位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

她是谁呢?请大家随我一同走进《世说新语》——《咏雪》。

二、教学新课1、文体知识介绍《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的。

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主要记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的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淡放诞的风气。

被鲁迅先生称作“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

全书有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

2、作者简介刘义庆(403年~444年),字季伯,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人永初元年(420年)封临川王,征为侍中。

文帝元嘉时,历仕秘书监、丹阳尹、尚书左仆射、中书令、荆州刺史等。

著有《徐州先贤传》《江左名士传》《世说新语》。

3、按节奏朗读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4、重点解释儿女:子侄辈。

俄而:不久,不一会儿。

骤:急,紧。

欣然:高兴的样子。

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

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

古今2、5、古今异义与儿女讲论文义。

古义: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今义:儿子和女儿。

未若柳絮因风起。

古义:趁,乘。

今义:因为。

6、师:学习文言文第二步要读懂意思。

请同学们对照注释,默读课文,疏通文意。

把不理解的词句勾画出来,做上记号,同学提出问题,小组研究相互解决。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初一上册世说新语二则《咏雪》教案+任务学习单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初一上册世说新语二则《咏雪》教案+任务学习单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初一上册世说新语二则《咏雪》教案+任务学习单一. 教材分析《咏雪》是世说新语二则中的一篇,主要描述了东晋时期王献之与羊昙两人咏雪的故事。

文章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了两人对雪的不同感受和审美情趣,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人风气。

本篇文章语言优美,富有诗意,适合初一学生学习。

二. 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对于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尚有一定的困难。

但是,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通过教师的引导,能够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

同时,学生对于新鲜有趣的故事具有较强的兴趣,教师可以以此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并背诵《咏雪》全文。

2.理解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能够翻译文中的句子。

3.了解并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4.通过对文章的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

2.重点字词和句式的翻译。

3.对文章意境的欣赏和感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故事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欣赏教学法:引导学生欣赏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PPT,展示《咏雪》的全文和重点字词。

2.准备翻译材料,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句子。

3.准备相关古代文学作品的图片或视频,用于拓展和欣赏。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雪有什么印象?然后简要介绍《咏雪》的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PPT,展示《咏雪》的全文,让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朗读。

然后,教师重点讲解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巩固对文言文的理解。

部编版初中语文《咏雪》优质课教案

部编版初中语文《咏雪》优质课教案

《世说新语·咏雪》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能读出语气、节奏的变化,进而掌握文言文特有的整体平缓、词语宕开的诵读特点。

2.积累重点词汇,能借助注释把握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3.能从文章结尾处品味出作者深沉含蓄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通过诵读,能读出语气、节奏的变化,进而掌握文言文特有的整体平缓、词语宕开的诵读特点。

教学难点:能从文章结尾处品味出作者深沉含蓄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朗读法、启发式教学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讲述谢安东山再起的故事,及他在淝水之战中的表现,激发学生兴趣。

总结:谢安在隐居东山期间,还承担起教育谢家子弟的重任,其中以谢道韫、谢玄兄妹最为出色,今天,我们将通过一次家庭聚会,去感受名门世族的风采(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正字正音1.朗读课文,检查学生的字音(俄、骤、奕的读音,似、差多音字的辨析)。

三、再读课文,掌握文言文诵读特点1.学生畅谈所了解到的古人读书法(摇头晃脑,语速较慢),并与现代文朗读比较(明白文言文通过语气、节奏的变化,形成特有的整体平缓、词语宕开的诵读特点)(板书)。

2.教师范读,做到整体平缓、词语宕开。

并以“撒盐空中差可拟”和“未若柳絮因风起”为例进行划分节奏及语气的变化练习(板书)。

3.学生划分节奏、诵读,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展示多种形式的诵读(个人、小组、分角色),相互点评。

四、借助注释,把握大意1.朗读是为了更好的理解文章,请借助注释把握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消除学生初次疏通文言文时的无措,提醒要善于利用注释。

2.学生讲述这个故事,引导学生关注注释并积累“儿女”、“俄而”、“差”、“拟”、“未若”、“因”这几个重点字词。

五、三读课文,把握情感1.学生讨论文章中哪个比喻更好。

谢安认为哪个比喻更好?(公大笑乐)(板书)2.编者认为哪个比喻更好?引导学生从文章结尾处品味出作者深沉含蓄的思想感情。

七年级上册语文《世说新语·咏雪》教案-统编版

七年级上册语文《世说新语·咏雪》教案-统编版

《世说新语·咏雪》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细读短文,把文章读通、读清,读美、读意。

2.学习比喻既要形似又需神似的意蕴特点。

3.感受古人的生活情趣和文化修养,欣赏古代少年的聪慧和方正,拉近与古人的心理距离。

4.引导学生关注优秀文学作品,激发阅读优秀文学作品的兴趣,增强文化底蕴,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难点把握本文语言简练、辞意隽永,学习比喻句既要形似又需有神似的意蕴。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

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读顺句子,读懂文意。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这两则短文都是叙事性的,但其中又包含着可议论的内容,这正是《世说新语》记事的特点。

我们应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来处理这篇课文,这就是利用它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多方讨论,交流看法,如《咏雪》中,你认为哪个比喻更好?师生互动与学生互动结合,自主合作探究与点拨相结合,提高教学效率。

四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板书学生:上网搜集有关《世说新语》与《咏雪》有关的资料。

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预习要求:朗读《咏雪》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疏通文意,准备细读课文。

教学步骤:一、导入:从“东山再起”“草木皆兵”两个成语典故说到谢安,引出课题《咏雪》。

二、新授学生任务:细读课文。

教学环节:读通;读清;读美;读意;读新。

(一)读通。

1.一读之“白文断句”。

学生齐读。

2.二读之“带标点竖文”。

学生齐读。

3.三读之“课文版”4.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二)读清。

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继续“探究课文内容”。

1.谢公的两次笑有什么区别,写出了怎样的心情?2.谢太傅更赞赏谁的比喻?3.通过“寒雪日内集”“欣然”“大笑乐”,可以看出,谢道韫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家庭氛围中?4.补充材料并播放视频,让学生深入了解《世说新语》这部作品。

(1)播放视频《世说新语》的介绍短片。

(2)播放《世说新语》中的小故事视频,激发学生阅读《世说新语》的兴趣。

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咏雪》(教学设计)-七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

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咏雪》(教学设计)-七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

小荷尖角,谢家玉树——《咏雪》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译读感知,积累文言知识,疏通文意,培养文言语感,赏宴会雅景。

2、处境析情,品析宴会雅言,小组合作探究语言妙处。

3、感宴会雅风,知人论世,感受古人的生活情趣和文化修养。

【教学重点】1、译读感知,积累文言知识,疏通文意,培养文言语感,赏宴会雅景。

2、处境析情,品析宴会雅言,小组合作探究语言妙处。

【教学难点】感宴会雅风,知人论世,感受古人的生活情趣和文化修养。

【教学方法】情境创设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导入新课某日,窗外突观雪花潇洒舞动,出门观之,似白羽之物落之以鼻,欣喜之时,仆人奉上家宴邀请函一封。

家宴邀请函久未通函,展信如唔。

今晓时分忽见窗外大雪盛景,兴味盎然,乃邀族内亲友莅临寒舍,行人间乐事,赏美景吟诗。

一赏乐景二品才情,为家中小辈学问指点迷津。

雪重路难行,切记小心。

顺颂时祺。

谢安亲笔作为谢氏家族成员,请你应邀出席宴会。

情境任务:任务一:译读感知,赏宴会雅景任务二:处境析情,品宴会雅言任务三:谢家玉树,感宴会雅风二、宴前准备早闻谢家叔父家学渊博,盛名在外,许久未见,你倍感压力。

故请搜集《世说新语》相关知识,了解亲友,盛装赴宴。

1、编者介绍:搜集相关资料,了解刘义庆。

刘义庆(公元403--444年),南朝宋(南北朝刘宋)王朝宗室,文学家。

字季伯。

他秉性简素,爱好文史,喜欢招聚文学之士,《世说新语》是他组织编写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是六朝志人小说代表作,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体小说代表作。

2、作家作品:《世说新语》原书八卷,今本作三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篇,主要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的名士的言行与轶事,较全面地反映出当时士族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

鲁迅称其为“一部名士教科书”。

3、走近亲友——谢安:谢安(320年-385年),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人,中国东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咏雪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咏雪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咏雪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咏雪教学设计第【1】篇〗【教材分析】本文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世说新语》中的一篇文章。

本单元单元导语表明“亲情”是该单元的人文主题,要在阅读中加深对亲情的感受与理解,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本单元导语承接第一单元,继续对“朗读”作出了要求,朗读时注意语气、情感、节奏的变化。

本单元课文,都从不同角度抒写了真挚动人的感情。

因此,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本课的重点。

从阅读技能的角度看,第二单元承接第一单元,继续学习朗读,训练朗读技能,包括外部语音技能和内部心理技能,其中外部语音技能包括对重音、停连、语气、节奏的把握,内部心理技能则包括“情景再现”和“把握情感基调”,后者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

从语文核心素养来看,语言基础知识与运用始终是基础素养,因此,识记和掌握基本字词,积累文言字词,发展言语能力,是本文的要点之一。

《咏雪》记叙了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鲜明地塑造了谢安、谢朗、谢道韫这三个人物。

“咏雪”成为流传千古的一段佳话,由此也有了“柳絮才高、咏雪之才、咏絮才”等典故。

《咏雪》选自《世说新语笺数》中的《言语》篇,因此本课可以试着让学生关注人物的言语之才。

【学情分析】学生刚迈入初中一年级,《咏雪》是初中文言文阅读的首篇,描写了寒雪日谢安一家人的生活情景。

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过《童趣》等三篇文言文,接触了文言文,积累了一些文言知识,了解了我们学习文言文的步骤,要读懂这个故事没有太大的困难。

所以,我主要是引导学生整理归纳文言知识,挖掘其文化内涵,并努力创造氛围,让学生真切感受“咏雪”的情境,鼓励学生去想象。

【教学目标】1)掌握“俄而”“骤”“急”“因”“差可拟”等文言词语。

2)了解《世说新语》的基本知识。

3)借助注释,学习文言断句,把握文章基本内容。

4)感受古代儿童的智慧和良好的家风文化。

【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电化教学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与预习检查(3分钟)师:课前我们已经了解《世说新语》的基本知识。

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世说新语》二则《咏雪》优秀教案

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世说新语》二则《咏雪》优秀教案

教师姓名×××单位名称×××填写时间×××学科语文年级/册七年级上册教材版本部编版课题名称《咏雪》难点名称评析两个咏雪佳句,掌握含蓄笔法的意义。

难点分析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咏雪》是一篇文言文,对于刚进入中学的七年级学生而言,结合课下注解,能够理解文章的大意,对于两个咏雪佳句能够作出适当的点评,但是文中对于谢家子弟咏雪的两个比喻并未加任何评论,作者的褒贬态度却很明确,这种含蓄笔法,学生还是不太懂,鉴赏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七年级的学生,虽然已经升到初中了,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学习知识和技巧,但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较弱,尤其是语义含蓄的句子,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难点教学方法1.本课主要采用赏读评议法、脚本批注法;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导入《咏雪》只是客观地写了谢家子弟咏雪的事,对“兄子”与“兄女”的两个比喻并未加任何评论,但作者的褒贬却已蕴含其中,一望便知,为什么?知识讲解(难点突破)1.含蓄笔法含蓄的笔法是作者不直接用抒情议论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而是把它融入其他的笔墨中,让读者去体会。

我们考察含蓄笔法的言外之意,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人物描写,作者通过人物的描写,表达情感的观点;二是环境描写,通过环境描写来烘托自己的情感;三是象征。

象征本身就是一种含蓄的笔法;四是补笔。

往往作者补充的一笔,有的是含蓄的表达的。

2.掌握含蓄笔法的解题技巧(1)从人物描写、景物描写、象征、补笔四角度找准“含蓄点”。

(2)仔细体悟作者所表达的言外之意。

课堂练习(难点巩固)“兄子”和“兄女”二人咏雪的比喻说完之后,“公大笑乐”,为什么乐呢?是乐“兄子”所说的笨拙,还是乐“兄女”所比的精妙?文中没有说。

而接着作者补充了一笔:“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它的言外之是什么呢?言外之意:说出精妙之句的人,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咏雪教学设计(推荐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咏雪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咏雪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咏雪教学设计第【1】篇〗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畅地熟读全文。

2.能说出“内集”“俄而”“差可拟”“未若”等词的含义。

并能将本文翻译成现代文。

3.知道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

学习重点:诵读课文,多角度拓展思维。

学习难点:对两个咏雪佳句的评析。

【知识链接】1.作家和作品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

此人爱好文学,喜招纳文士。

《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一部记述魏晋时期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

在内容上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

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

语言简练、辞意隽永,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2.谢道韫(349―409)“咏絮之才”的起源,魏晋时期的才女。

她自幼聪识有才辩。

是一代名将谢安的侄女,安西将军谢奕之女,成人后又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二儿媳,即王羲之二子王凝之之妻,可谓是出身于诗书富贵之家、礼乐簪缨之族。

【课前预习】(高效课堂从预习开始)1.给加点字注音:俄而()雪骤()差( )可拟 ( ) 无奕( )女2.参考注释或查阅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内集儿女俄而雪骤欣然差可拟未若3.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背景:《咏雪》选自,作者,朝家。

该书是小说的代表作。

4.熟读全文。

学习过程:【呈现目标明确任务】1.能正确流畅地熟读全文。

2.能说出“内集”“俄而”“差可拟”“未若”等词的含义。

并能将本文翻译成现代文。

3.知道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

【合作预习问题导向】美美地读(从读中感受)1.听范读:听字音、节奏和情感。

2.组员朗读展示。

认真地译(从译中探究)小组合作,结合课前预习中的重点词语翻译全文。

细细地品(从品中领悟)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下列问题: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一句总述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世说新语·咏雪》教学设计点击加入语文备课大师交流群一、读《世说新语》“咏雪”咏雪谢太傅①寒雪日内集②,与儿女讲论文义③。

俄而④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⑤曰:“撒盐空中差可拟⑥。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⑦,左将军王凝之⑧妻也。

①谢太傅,即谢安,字安石,晋朝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

做过吴兴太守、侍中、礼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

死后追赠为太傅。

②内集,家庭聚会。

③讲论文义,讲解诗文。

④俄而,不久,一会儿。

⑤胡儿,即谢朗。

谢朗,字长度,谢安哥哥的长子。

做过东阳太守。

⑥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

差,大致、差不多。

拟,相比。

⑦无奕女,指谢道韫,东晋有名的才女,以聪明有才著称。

无奕,指谢奕,字无奕。

⑧王凝之,字叔平,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二个儿子,做过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等。

一问:谢安为什么“大笑乐”?猜猜看,什么是“咏絮才”?“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谢两家,人才辈出,个个风流倜傥、才华横溢。

诗词、歌咏、书法皆流布后世,再读《咏雪》,你看出谢道韫的家庭氛围怎么样?二问:这样一个才女,名门闺秀,你想知道她后来的结局吗?通过这段文字你又读出一个怎样的谢道媪?《晋书》:“(道韫)及遭孙恩之难,举措自若,既闻夫及诸子已为贼所害,方命婢肩舆抽刃出门,乱贼稍至,手杀数人,乃被俘。

”三问:谢道韫小时候有文采,长大后风度如何?读下面一段文字,用现代汉语描述一下。

王夫人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风气。

(《世说新语》)二、《世说新语》一部有趣的书,1133个小故事,分36章,我们读几个小故事怎么样?△王仲宣好驴鸣。

既葬,文帝临其丧,顾语同游曰:“王好驴鸣,可各作一声以送之。

”赴客皆一作驴鸣。

(《世说新语﹒伤逝》)△何平叔美姿仪,面至白。

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与热汤饼。

既啖,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转皎然。

(《世说新语﹒容止》)△钟毓、钟会少有令誉。

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

”于是敕见。

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

”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世说新语﹒言语》)△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

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

左太冲绝丑,亦复效岳游邀,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委顿而返。

(《世说新语﹒容止》)△1.稽中散大夫嵇康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

(《世说新语﹒雅量》)2.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书至。

看书竟,默默无言,徐向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

”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世说新语﹒雅量》)分五个小组读、翻译、评论。

每小组选三个代表一个读一个翻译一个陈述简单的读感。

三、《世说新语》里面的人物上自皇帝贵族下至妇女儿童个个我行我素,个个不同凡响,短小精悍的叙述中蕴藏无限的智慧和感动。

《世说新语》产生了大量的成语,如:标新立异吕安题凤蒲柳之姿蒹葭玉树日月入怀一往情深七步之才代人捉刀覆巢无完卵口若悬河望梅止渴东山再起洛阳纸贵鹤立鸡群看杀卫玠坦腹东床教师选一例解释作示范,其他学生讨论自选成语解答。

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是否可以谈谈什么是魏晋名士风度?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时代。

——《宗白华》五、绝版魏晋遥远的绝响!《世说新语》两则[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了解有关《世说新语》的文学常识。

2.文言文词句的翻译。

(二)能力训练点阅读分析文言文中人物形象,并能概括其性格特征。

(三)德育渗透点从古人身上学习吸取做人的道理:人应谦虚;与人相处应落落大方,有礼有节,诚实守信。

(四)美育渗透点通过学习作者绚丽多彩的文笔,体会其遣词的隽永。

[教学重点]借助课文下面的注释,疏通文意,借鉴现代文人物分析方法分析古文中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1.教师介绍《世说新语》的有关知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

2.示投影让学生解决字、词问题,教师点拨分析形象。

3.学生认真预习、疏通文章大意。

[媒体设计]1.制作投影解决字词。

2.学生准备抽取三则中一则表演课本剧。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1.准确把握重点字、词。

2.流利地翻译全文,达到自动讲述故事的程度。

(二)整体感知《世说新语》亦称《世说》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笔记小说集,也是同类小说中的代表作。

有许多作品,批判黑暗,讽刺奢淫、表彰善良,全书语言精练,善于通过一言、一行来刻画人物肖像和精神面貌,意味隽永,今天我们一同学习《世说》三则故事,体会作者遣词造句,塑造人物的独特语言风格。

(三)教学过程1.介绍作者刘义庆的有关知识以及《世说新语》这部小说的特色。

2.检查预习出示字、词、翻译,点拨重点词义。

3.要求学生根据书后注释翻译三则的故事。

附:译文: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孔融十岁的时候,跟随父亲来到洛阳。

当时李膺元礼颇负盛名,担任着司隶校尉,到他们上拜谒的,都必须具有清望的名士和他本人的亲戚才能够通问拜见。

孔融到了李膺府第门前,对宋门的僚属说:“我是李太守的亲戚。

”僚属通报李膺,引他在李膺面前坐下。

李膺问他说:“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呀?”孔融答道:“当年我的祖先孔仲尼与大人的祖先老子有师徒之好,因此我与大人世世代代都有这样的友好关系。

”李膺和他的宾僚们没有一人不为他的聪敏感到惊奇。

太中大夫陈韪随后入堂,宾僚们把孔融的话讲给他听,陈韪说道:“小时候十分聪明的孩子,长大后未必聪明。

”孔融应声说:“想必您小的时候也一定十分聪明。

”陈韪被说得一时无言以对。

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陈实)和朋友约定正中午时见面,一同外出。

过了约定的时间,朋友仍然不来,陈太丘便径自走了。

他走后朋友才来。

他的儿子陈元方当时才七岁,正在大门外玩耍,朋友便问元方:“你父亲在家吗?”元方回答说:“等您很长时间不见您来,已经走了。

”这位朋友便发火骂道:“真不是人!和朋友约好一同外出,却扔下朋友自己走了。

”元方便说道:“您和家父约定正中午见面,到了时间您却不来,这是不守信用;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这是没有礼貌。

”朋友听后感到惭愧,便从车上下来向陈元方引咎道歉,元方进入大门不再理他。

魏武将见匈奴使魏武帝曹操准备接见匈奴的使臣,他自以为形貌丑陋,不足以雄震远国,便让崔琰代替自己,他却握刀站立在崔季珪的床头。

接见结束后派间谍询问匈奴的使臣说:“魏王这个人怎么样?”回答说:“魏王声望很高,非同凡响,可是站在床头那个握刀的人,这才是真正的英雄啊!”曹操听到这话,派人追赶杀掉了这位使臣。

4.教师再就每一则中重点的难以翻译的语句再重点检查落实到位。

(四)总结、扩展教师点评翻译的优劣,概括指导古文译法:变单为双,联想推敲补充省略,调整词序,忠实原意。

(五)布置作业课后练习二附参考答案:1.奕世:累世世世代代2.引:拉3.顾:理睬4.乃:才是思考1.三则故事分别表现主人公怎样的性格。

(用一句话概括)2.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3.体会三则故事的语言特点。

(六)板书设计一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明白、聪明)词:诣:前往,到。

通:通报,传达仆:我(谦称)奕世:累世,世世代代。

奇之:感到惊奇。

其语语之:告诉。

二陈太丘与友期:约会,约定时间。

词:尊居在不:“否”下车引之:拉三魏武帝将见匈奴使词:自以形陋:认为不足雄远国:称雄,震服别人。

第二课时(一)明确目标1.分析人物性格。

2.体会语言特色。

(二)整体感知《世说新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笔记小说集。

全书语言精练,往往通过寥寥数语就能把一个人的思想,面貌生动地勾画出来,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鲁迅称它“记言则玄远冷峻,记行则高简瑰奇,下至谬惑,一资一笑”。

(三)教学过程1.读课文,分析人物性格。

孔融:聪明机智陈元方:明白事理,落落大方。

曹操:好猜忌、嗜杀、残暴。

2.小说通过人物的哪些方面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孔融:语言描写对守门人所言:初步展示(开始)与李膺对话:逐步表现(发展)回陈韪之语:进一步表现(高潮)陈元方:语言描写曹操:行动描写使…代;自…立→今间谍问→闻之,追杀3.读《世说新语·排调·第二十五》这则故事,体会语言特色谢公(人名)始有东山之志(指优游山林的意愿),后严命屡臻(下达)势不获已(看情势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了),始就桓公司马。

于时人有饷桓公药草,中有“远志”。

公取以问谢:“此药又名‘小草’,何一物而有二称?”谢未即答。

时郝隆在座,应声答曰:“此甚易解:处则为易‘远志’,出则为‘小草’”。

谢甚有愧色。

桓公目谢而笑曰:郝参军此过乃不恶,亦极有会。

(话说得极有意味)思考:①谢安听了郝隆的话后感到惭愧的原因。

②本文语言特色。

附参考答案:①谢安始有东山之志,可后来毕竟出山为官了。

郝隆所志处山则这处山为“远志”,出山则为小草。

因此谢安“出山”则为小草。

②语言隽永,意味深长。

远志:名为药名,更指人的洁身自好的志向。

(四)总结、扩展1.《世说新语》善于通过特征性的细节勾勒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面貌,使之栩栩如生。

2.善于把记言、记事相结合。

3.语言精练含蓄,隽永传神。

(五)作业课后练习一(六)板书曹操:猜忌,嗜杀—行动刻画八、背景知识与课外阅读《世说新语》这是一部博大精深、体例完备的古典小说。

此书问世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悠久历史。

因该书取史翔实,记叙简练,启人之智。

为历代帝王所爱,也是专家学者研究,仿作的楷模。

鲁迅先生称之为志人小说之集大成者。

原书共八卷,刘考标注本分十卷,今传本分作三卷36门类计1130个故事。

全书分德行、言谈、政事、文学等36个门类,内容十分精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自然和社会各个方面,描绘出一幅多彩多姿的历史画卷。

人物塑造无不刻画入微,引人入胜。

刘义庆(403-444),他出身在一个在官宦家庭,为南朝宋的宗室。

叔父是宋武帝刘裕,父亲被封为长王,后刘义庆过继于临川烈王刘道规嗣子,袭封临川王。

刘义庆虽然生长在王室官宦的家庭,但他生活简朴、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受过严格的正统教育。

他爱好文学,著述很多。

以《世说新语》流传最广。

《世说新语》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②知识与能力: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③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课前准备学生:准备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上课交流。

熟读课文,复述课文。

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

教师: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