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散文攻略16
初中记叙文(小说散文)阅读题答题攻略模板

初中记叙文(小说散文)阅读题答题攻略现代文阅读在中考满分120分的卷面中占据较高比重,特别是记叙文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它需要语感和技巧两方面的配合,贯穿其始终的是一条基本的解题思维或者说答题思路,在此,将记叙文的答题技巧归纳分析,希望对同学有所帮助。
一、问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和作用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兼用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①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
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的感情。
②记叙文中恰当的穿插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
就是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
二、问记叙文段落作用(一)各段作用:第一段的作用:1.环境描写: 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2.其他: 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中间句段的作用: 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
结尾议论性句子的作用: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二)归纳内容要点的题型:提问方式: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
答题模式: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三步整合答案。
答题示例:母亲爱花,我也跟着爱起花来。
家住在石门乡间,前后有两个小小的院子,于是,也种了不少杂七杂八的植物,按着季节,也会开出不少好看的花。
有时候在廊前一坐,桂花送来淡淡的清香,觉得自己好像也安静古雅了起来。
夏天的傍晚,茉莉会不停地开,摘下两三朵放在手心里,所有青春的记忆都会随着它的香气出现在我眼前。
我想,我爱的也许并不是花,而是所有逝去的时光,在每一朵花后面,都有着我珍惜的记忆。
(节选自席慕容《花的世界》)问:本段写我爱花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三点,请概括写出。
分析:四句话中很显然前两句各是一层,后两句是一层。
2023届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复习16记叙文、散文及小说阅读(含答案)

专题十六记叙文、散文及小说阅读知识点讲解考点一、内容梳理及概括1.常见题型(1)请根据文章内容,将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情节发展、情感变化……)(2)文章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填空。
(3)文章的情节为什么将……安排成……(4)……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依次概括。
2.答题思路(1)从文章的线索入手一篇文章的材料要按照某种“依据”组织起来,这种贯穿全文、把人物或事件连缀起来的“依据”通常称为线索。
围绕文章线索,即可梳理出行文的思路。
寻找文章线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以时间为线索。
这类线索以事件发展为线索,把不同的时空、人物串联在一起。
如《故乡》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以“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事情发展顺序,连缀成文。
②以事件为线索。
如《社戏》一文,是以看社戏为线索,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③以某物为线索。
如《羚羊木雕》,以“羚羊木雕”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④以某人为线索。
在这类文章中,某人往往是贯穿全文的人物,不一定是文中的主角。
如《孔乙已》中的“我”。
⑤以见闻为线索。
《故乡》就是一例。
小说以“我”回故乡后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描述农村的破败及闰土、杨二嫂的巨大变化,揭示了辛亥革命后十年中农村破产和农民痛苦生活的社会根源,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⑥以地点的转换为线索。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作者从“百草园”写到“三味书屋”,回忆了自己童年的生活。
⑦以感情为线索。
如《我的老师》以“回忆、依恋、思念”蔡老师这一感情为线索。
(2)从段意、层意、句意入手①梳理全文的思路,要先理解每一段的意思,再看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②梳理文章局部的思路,比如某一段的思路,从理解句意入手,在段落内划分层意。
(3)从标志词入手①抓住时间标志的词语。
②抓住地点转移的词语。
③抓住特殊词语。
表示并列关系的“第一”“第二”“第三”;表示承接关系的“首先”“其次”“最后”;表示递进关系的“不仅”“而且”;表示因果关系的“因此”“所以”“由此看来”等。
散文记叙文阅读的要点

散文记叙文阅读的要点
散文记叙文阅读是语文学习中重要的一部分,这类文本主要关注叙述的情节、人物塑造、语言风格和情感表达等方面。
以下是散文记叙文阅读的一些要点:
1. 理解文章主题:阅读散文记叙文时,首先要把握文章的主题。
这通常涉及到对文章整体内容的理解,包括作者想要表达的主要思想或情感。
2. 分析情节结构:理解文章的情节发展是关键。
要关注事件的起承转合,以及如何通过这些事件来展示主题。
3. 人物塑造分析:在记叙文中,人物塑造是重要的元素。
要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行为动机以及在情节中的作用。
4. 语言风格鉴赏:散文记叙文的语言风格多样,包括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等。
阅读时要注意品味这些语言风格,理解它们是如何服务于主题的。
5. 情感表达理解:情感是散文记叙文的灵魂。
阅读时要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这些情感是如何通过文字表达出来的。
6. 写作技巧探讨:散文记叙文的写作技巧包括对比、比喻、象征等。
分析这些技巧是如何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的。
7. 联系实际生活:将文章的主题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思考文章给我们的启示和感悟。
8. 培养批判思维: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培养批判性思维,对文章的主题、观点和情感表达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质疑。
9. 积累词汇和句型:通过阅读散文记叙文,积累丰富的词汇和句型,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10. 反复阅读与练习:反复阅读优秀的散文记叙文,同时配合相关的练习,如总结段落大意、分析人物性格等,以提升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遵循以上要点,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散文记叙文,提升阅读效果。
中考复习专题十六 记叙文阅读:叙事散文:成长故事

5.(2018·吉林长春)阅读下文,回答问题那祥云缭绕的地方宗璞①图书馆,在一座大学里,永远是很重要的,教师在这里钻研学问,学子在这里发奋学习,任何的学术成就都是和图书馆分不开的。
我结识清华图书馆是从襁褓中开始的。
我出生两个月,父亲执教清华,全家移居清华园。
母亲在园中来去,少不得有时抱着我,或用儿车推着我。
从那时,我便看见了清华图书馆。
我想,最初我还不会知道那是什么。
渐渐地,能认识那是一座大建筑。
在上幼稚园时就知道那是图书馆了。
图书馆外面的石阶很高,里面的屋顶也很高,一进门便有一种肃穆的气氛。
说来惭愧,对于孩子们,它竟是一个好玩的地方。
不记得我什么时候第一次走进图书馆。
父亲当时在楼下,向南的甬道里有一间朝东的房间,我和弟弟大概是跟着父亲走进来的。
那房间很乱,堆满书籍文件,我不清楚那是办公室还是个人研究室,也许是兼而用之。
每次去不能多停,我们本应立即出馆,但常做非法逗留,在房间外面玩。
给我们的告诫是不准大声说话,于是我们的舌头不活动,腿却自由地活动。
我们把朝南和朝西的甬道都走到头,甬道很黑,有些神秘,走在里面像是探险或者是去爬楼梯,跑到楼上再跑下来。
有时还从楼下的饮水管中吸满一口水,飞快地跑到楼梯顶往下吐,听见水“啪”的一声落地,觉得真有趣。
我们想笑却不敢笑,这样的活动从来没有被人发现。
上小学时学会骑车,有时由哥哥带着坐大梁,有时自己骑,当时校中人不多,路上清静,慢慢地骑着车左顾右盼很是惬意。
我们从大礼堂东边绕过来,到图书馆前下车,走上台阶,再跑下来,再继续骑,算是过了一座桥。
我们仰头再仰头,看这座“桥”和上面的楼顶。
楼顶似乎紧接着天上的云彩。
云彩大都简单,一两笔白色而已,但却使整个建筑显得丰富。
多么高大,多么好看。
这印象还留在我心底。
从外面看图书馆有东西两翼。
东面的爬山虎爬得很高。
西面的窗外有一排紫荆树。
那紫色很好看,可是我不喜欢紫荆,对于看不出花瓣的花朵我们很不以为然。
有人说紫荆是清华的校花,如果真是这样,当然要刮目相看。
中考语文复习考点16记叙文阅读散文重点难点(原卷版)

记叙文阅读(散文)关于“散文阅读”的要求为:(1)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2)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已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一、散文阅读综合【考点讲解】一、知识点讲解1.散文的概念散文是泛指那些侧重于直接表达作者对生活的感受,注重于主观抒写的,不讲究骈偶押韵的文体。
狭义的散文,专指用凝练、优美、生动的文学语言写成的叙事、记人、状物、写景的短小精悍的文章。
2.散文的特点散文最突出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所谓“形散”,指的是散文的取材十分的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在同一篇文章中,可以从一个人物的某个侧面或者一个先进事迹的片段谈起,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作者可以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随意选择,精心安排。
“形散”还体现为表达方式的灵活多样,叙事、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都能在中心思想的统率下,得到尽情的发挥。
所谓“神不散”,指的是散文的立意高远,主题集中。
无论散文的内容如何广泛,表现方式多么灵活,都应围绕文章的中心展开,为文章的中心思想服务。
3.散文的分类(1)叙事散文:以写人叙事为主的散文,通过写人叙事抒发作者特定的感受和情思。
特点:通过某些生活片段,场景和细节描写以及人物最突出的性格特点,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揭示事件的审美意义。
如:朱自清的《背影》,鲁迅的《藤野先生》。
(2)抒情散文:主要是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等。
特点:寓情于景,寓情于物,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包含较多含蓄和象征的成分。
如:张晓风的《行道树》,茅盾的《白杨礼赞》。
(3)哲理散文:以议论为主,借助某种形象的说理,直接发表议论。
特点:议论、抒情和描写三者相结合,近似于杂文,但比一般的杂文更具有文艺性。
如:周国平的《落难的王子》。
4.散文的线索线索,是贯穿文章始终的脉络。
记叙文、散文攻略15

记叙文、散文阅读考点攻略三味课堂考点七:对文学语言的考查问题1、品味、理解文章重点词语作用?答题技巧:品味关键词语,主要是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即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
答题模式:(1)、解释词语的本意+(2)、词语的语境义+(3)、具体分析词语在此处的作用和表达的效果。
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1)、精确性作用。
指词语在表达概念上的准确、恰当(主要指动词、形容词);在表意上的精确、严密(主要指修辞、限制、补充性词语)。
(2)、形象性作用。
指词语在写人、叙事、绘景中的鲜明、具体生动传神(色彩性、音乐性)等作用。
(3)、情感性作用。
指词语表达喜好、热爱、赞美、颂扬或厌恶、贬损、批判、扬弃等思想倾向、感情色彩的作用。
注意把握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和双关义。
(4)、结构性作用:指词语在全篇(或某段)中的地位以及照应、过渡、伏笔、悬念、激发读者兴趣、推动情节发展,总领下文等方面的作用。
问题2、品味、理解文章重点句子的作用?(1)、从句子的修辞角度赏析。
(2)、从句子的表达方式赏析。
(3)、从句子的表现手法赏析。
(4)、从句子的句式角度赏析。
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也不同。
陈述句语气平缓,不温不火;疑问句吸引读者,制造悬念;设问句、反问句加强语气;感叹句抒情强烈;排比句层层深入,气势磅礴。
(5)、从句子蕴含的哲理,给人的启示角度赏析。
(6)、从句子遣词造句的精确传神与细致刻画方面赏析。
(通常是细节描写)(7)、从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赏析。
(见考点五)举例:麻三爷和他的鹰问:赏析文中画线句子及其作用。
答:画线句子运用了排比、夸张等手法,形象的写出了麻三爷离开林场前内心的复杂感受。
记叙文(含散文、小说)阅读技巧

记叙文(含散文、小说)阅读技巧考点导航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思路,把握文意,概括要点。
(1)概括文章(段)内容。
(2)归纳文章主题。
(3)理清文章结构思路,把握文章的线索、顺序及结构层次,故事情节等。
(4)理解文章题目含义、给文章拟标题。
2、结合具体语境,品析重点词语、句子、段落的含义及作用,赏析特色语句。
(1)理解、体味,推敲词语的意义,体会其表达作用。
(2)体味、感悟句意,体会其表达作用。
(3)理解文中重点段落的作用。
(4)鉴赏语句,品味其丰富的意蕴或独特的表达。
3、在阅读中分析叙述、描写、议论、说明、抒情等表达方式及作用,赏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及技巧。
4、分析、评价人物形象。
5、拓展延伸,创意表达。
(1)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2)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3)对作品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从中总结有益的启示。
(4)能根据作品所提供的情境进行合理的想象,有创意地表达。
方法引领一、整体感知文章内容1、理清思路(1)把握记叙的顺序及作用①顺叙:按时间的先后叙述。
作用:使文章的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②倒叙:先写结果,再写原因、经过。
作用: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增强文章生动性,引起下文内容的叙述。
③插叙: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暂时把叙述的线索中断一下,插进有关的另一件事情。
作用:补充交代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故事内容更加充实,为故事情节发展作铺垫。
(2)理清线索①注意文章的标题,不少标题就是线索。
②注意各部分之间的关联,有的是以时间变化为线索,有的是以空间转移为线索。
③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或事物:这种情况下往往是以具体的人、事、物为线索。
④注意抒情、议论句。
抒情议论句往往是文章的一条感情线索。
(3)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①按时间先后顺序划分。
②按地点转移划分。
③按事情发展的过程或思想感情的变化划分。
④按描述内容的角度划分。
⑤按“总——分——总”的结构特点划分。
中考记叙文、小说、散文(附阅读练习和答案)阅读答题技巧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1.问文章体裁?答:此文是一篇。
备选答案有:诗歌、小说(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议论性散文即哲理散文)——要求形散而神不散、剧本、说明文、议论文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3.文章内容?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强调三个部分: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作者怎么样。
答: A、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
即谁做了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答案。
B、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
C、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4.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5.划分层次?(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6.记叙线索及作用?线索(明线和暗线)———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时间、地点、作者的情感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7.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依据有(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8.品味题目可以从—— A内容上 B主题上 C线索 D设置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味。
示例:(1)主题上结合主旨必答,如象征性的散文题目,也可以这样回答: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实指…,突出主题,耐人寻味。
(2)说明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说明了……,点明了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点明了本文说明对象。
9.了解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10.记叙顺序及作用?(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叙文、散文阅读考点攻略
三味课堂
考点八:对表达方式的考查
常用的表达方式有5种:一、叙述、二、描写、三、抒情、四、议论、五、说明。
一、叙述作用:使读者对事物变化有比较清楚地了解。
二、描写作用:a、描写分类:1、人物描写;
2、环境描写;
3、场面描写;
b描写分类及作用:
1、人物描写:(1)、分类: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外貌)、神态、细节。
(2)、人物描写作用:塑造了…形象,表现了…性格,体现了…精神品质。
2、环境描写:(1)环境描写分类: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
(2)、作用:A、自然环境描写作用:交代人物活动的地点、时令和场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表现人物性格、预示人物命运;为情节发展做铺垫;深化文章主题。
B、社会环境描写作用:描写社会状况,交代故事时代背景;揭示社会本质。
3、场面描写:就是对特定的时间与地点内许
多人物活动的总体情况的描写。
作用:能表现出一种特定的气氛;是自然景色、社会环境、人物活动等描写的集中表现。
三、抒情作用:抒发作者…的情感,深化中心;画龙点睛。
四、议论作用:抒发作者…的情感,深化中心;画龙点睛。
(使读者提高对所叙事物的认识,增强文章思想深度。
)
五、说明作用:
举例:
猎手
贾平凹
①从太白山的白麓往上,越往上树木越密越
高,上到山的中腰再往上,树木则越稀越矮,
待到大稀大矮的境界,繁衍着狼的族类,也
住了一户猎狼的人家。
②这猎手粗脚大手,熟知狼的习性,能准确
地把一颗在鞋底蹭亮的弹丸从枪膛射出,声
响狼倒。
但猎手并不用枪,特制一根铁棍,遇到狼故意对狼扮鬼脸,惹狼暴躁,扬手一棍扫狼腿,狼的腿是麻杆一般,着扫即断。
然后挡腰直敲,狼腿软若豆腐,遂瘫卧不起。
旋即弯两股树枝吊起狼腿,于狼的吼叫声中趁热剥皮,只要在铜疙瘩一样的狼头上划开口子,拳头伸出去于皮肉之间嘭嘭捶打,一张皮子十分完整。
③几年里,矮林中的狼竟被猎杀尽了。
④没有狼可猎,猎手突然感到空落,他常常在家喝闷酒,倏忽听见一声嚎叫,提棍奔出去,鸟叫风前,花迷野径,远近却无狼迹。
这种现象折磨得他白日不能安然吃酒,夜里也似睡非睡,欲睡乍醒,猎手无聊得紧。
⑤一日,懒懒地在林子中走,一抬头见前面
三棵树旁卧有一狼作寐态,见他便遁。
猎手立即扑过去,狼的逃路是没有了,就前爪搭地,后腿拱起,扫帚大尾竖起,尾毛动,发一面旗子。
猎手一步步向狼走近,眯眼以手招之,狼莫解其意,连吼三声,震得树上落下一层枯叶。
猎手将落在肩上的一片叶子拿了,吹吹上面的灰气,突然棍击去,倏忽棍又在怀里,狼却卧在那里,一条前爪已经断了。
猎手哈哈大笑,迅雷不及掩耳将棍再要敲狼腰,狼狂风般跃起,抱住了猎手,猎手在一生中从未见过这样受伤而发疯的恶狼。
棍掉在地上,同时一手抓住了一只狼爪,一拳塞进弯过来要咬手的狼口中直抵喉咙。
人狼就在地上翻滚搏斗,狼口不能合,人手不放松。
眼看滚至崖边了,继而就从崖头滚落
数百米的崖下去。
⑥猎手跌落到三十米,在崖壁上的一块凸石上,惊而发现了一只狼,此狼皮毛焦黄,肚皮丰满,一脑壳的桃花瓣。
猎手看出这是狼妻。
有狼妻就有狼家,原来太白山的狼果然并未绝种啊。
⑦猎手跌落到六十米,崖壁窝进去一小小石坪,一只幼狼在那里翻筋斗。
这一定是狼子。
狼子有一岁吧,已经老长的尾巴,老长的白牙。
这恶东西是长子,还是老二老三?
⑧猎手跌落到一百米,看见崖壁上有一洞,古藤垂帘中卧一狼,瘦皮包骨,须眉灰白,一右眼瞎了,趴聚了一圈蚊虫。
不用问这是狼父了。
狡猾的老家伙,就是你在传种吗?狼母呢?
⑨猎手跌到二百米,狼母果然又在一个洞口。
⑩……
⑾猎手和狼终于跌落到了崖根,失掉在斜出的一棵树上,树咔嚓断了,同他们一块坠在一块石上,复弹起来,再落在草地上,猎手感到剧痛,然后一片空白。
⑿猎手醒来的时候,赶忙看那狼。
但没有见到狼,和他一块儿下来已经摔死的是一个四十来岁的男人。
第③节在文中有何作用?
答:结构上:承上启下,收束全文,为下文的波澜做铺垫;内容上:狼被猎杀尽,说明猎手杀狼数量之多,猎杀本领高超,才会有下文的失去对手的百无聊赖,才会有突遇对手的故事的波澜。
问:请从表达方式的角度鉴赏第⑤节划
横线的句子。
横线句子:猎手将落在肩上的一片叶子拿了,吹吹上面的灰气,突然棍击去,倏忽棍又在怀里,狼却卧在那里,一条前爪已经断了.
答:运用了描写(动作描写),形象再现了猎人面对狼时的气定神闲,以及猎杀手段娴熟残忍。
3你认为猎手是个怎样的人?请联系文中相关情节作分析。
答:猎手是一个残忍嗜杀,贪得无厌,人性扭曲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