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已公布
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方案

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方案
一、普查任务
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规定,开展的全国性农业普查工作。
普查任务的核心是全面掌握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通过普查,可以清楚地了解我国农村人口和劳动力的数量、结构和分布情况,以及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规模、结构和水平等方面的情况。
普查数据对于深入掌握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分析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和矛盾以及制定农业政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普查内容
本次普查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人口和劳动力
通过普查统计我国农村人口总量、城乡人口比例、劳动力结构和分布等。
(二)农业基本情况
通过普查统计我国农业面积、农业机械化水平、耕地和畜牧业种类和数量等情况。
(三)农业生产状况
统计我国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农民家庭经济收入等方面的情况。
关于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的自查报告

关于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的自查报告自查报告: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1. 背景介绍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是我国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全面进行的农业普查。
此次普查旨在全面了解我国农业生产状况、土地利用情况以及农业产业结构等基本情况,为制定农业发展和农村工作的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普查内容主要包括农业户口、耕地利用、农机具使用、农产品种植和畜牧养殖等各个方面。
2. 数据收集为了收集全国农业普查所需的大量数据,相关部门采取了多种方式进行数据收集。
首先是编制问卷,通过面对面访谈和电话调查的方式,向农户收集相关信息。
其次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互联网、手机APP等平台,便捷地收集数据。
此外,还通过现场观察和抽样调查的方式,对农业生产现场进行直接观察和数据统计。
3. 数据处理数据收集完成后,相关部门开始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首先要进行数据清洗工作,即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核实,排除错误和重复的数据,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接着,对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和汇总,在此基础上,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工作,生成相应的报告和图表。
最后,相关部门对数据的结果进行解读和评估,为制定农业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4. 数据分析与结果通过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可以获得丰富的信息和结果。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数据分析和结果:4.1 农业户口通过普查数据,我们可以了解到全国农业户口数量、结构和分布情况。
比如,农村人口数量、家庭人口结构、劳动力就业和流动情况等。
这些数据对于制定农村人口政策和解决农村人口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4.2 耕地利用农业普查还可以了解我国耕地的面积、利用状况和保护情况。
通过对全国耕地的分析,我们可以判断农业生产的潜力和发展方向,指导土地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4.3 农机具使用农业普查还包括农机具的调查统计,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农机具使用情况。
通过对全国农机具的分布和使用情况的分析,我们可以指导和推动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
渭南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渭南市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渭南市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2018年6月5日为摸清“三农”基本国情,查清“三农”新发展新变化,国务院组织开展了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
这次普查的标准时点为2016年12月31日,时期资料为2016年度。
普查对象包括农业经营户,居住在农村有确权(承包)土地或拥有农业生产资料的户,农业经营单位,村民委员会,乡镇人民政府。
普查主要内容是农业生产能力及其产出、农村基础设施及其基本社会服务和农民生活条件等。
农业普查采用全面调查的方法,由普查员对所有普查对象逐个进行了查点和填报。
渭南市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共组织动员了普查员、普查指导员和各级普查机构的工作人员2.8万人,登记了107.01万农户、2229个村级单位、110个镇、5786个农业经营单位;组织500多名工作人员对粮食、棉花等大宗农作物播种面积进行卫星遥感测量,实地调查了975个样方和195个抽中普查区,掌握了渭南市主要农作物种植空间分布,取得了渭南市及种植大县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数据。
在国务院农普办组织数据质量抽查的基础上,渭南市农普办组织开展了数据质量抽查,验证了普查数据质量。
抽查结果显示,渭南市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质量达到设计标准,基本反映了渭南市农业发展的全貌。
根据《全国农业普查条例》的有关规定,渭南市农普办和渭南市统计局向社会公布普查主要结果。
渭南市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共登记107.01万农户,其中有农业生产经营的100.76万户;2229个村级单位,其中2118个村委会,111个涉农居委会;9477个自然村;474个2006年以后新建的农村居民定居点;110个镇;5786个农业经营单位。
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生产经营人员渭南市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对100.76万户农业经营户及5786个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的农业生产经营人员情况进行了调查,其结果如下:一、农业经营主体2016年,渭南市农业经营户100.76万户,其中规模农业经营户2.93万户。
绵阳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绵阳市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二号)绵阳市人民政府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绵阳市统计局2018年3月2日农业经营主体、农业机械和设施绵阳市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对全市农业经营主体、农业机械和设施进行了调查。
现将主要结果公布如下:一、农业经营主体数量2016年,全市农业经营户109.31万户,其中规模农业经营户6447户。
有农业经营单位9193个。
2016年末,在工商部门注册的农民合作社总数4060个,农业普查登记的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为主的农民合作社2087个。
表1 农业经营主体数量单位:户、个注:农民合作社指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为主的农民合作社。
二、农业机械2016年末,全市有拖拉机1.21万台,耕整机3.39万台,旋耕机14.06万台,排灌动力机械21.42万台,机动脱粒机21.27万台,饲草料加工机械3.40万台。
表2 主要农业机械数量单位:台三、农田水利设施2016年末,全市调查村中能够正常使用的机电井3.39万眼,排灌站0.52万个,能够使用的灌溉用水塘和水库6.13万个。
表3 农田水利设施单位:眼、个2016年末,全市实际耕种的耕地中有喷灌、滴灌、渗灌设施的耕地面积2.67万公顷;灌溉用水主要水源中,使用地下水的户和农业经营单位占 5.1%,使用地表水的户和农业经营单位占94.9%。
表4 农田灌溉单位:公顷、%四、设施农业2016年末,全市温室占地面积174公顷,大棚占地面积1605公顷,渔业养殖用房面积19.42万平方米。
表5 设施农业注:1.农业经营户:指居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农、林、牧、渔业及农林牧渔服务业的农业经营户。
2.规模农业经营户:规模农业经营户指具有较大农业经营规模,以商品化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户。
规模化标准为:种植业:一年一熟制地区露地种植农作物的土地达到100亩及以上、一年二熟及以上地区露地种植农作物的土地达到50亩及以上、设施农业的设施占地面积25亩及以上。
第三次农业普查工作总结

第三次农业普查工作总结一、背景和目的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作为国家的基础产业,其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为了全面、准确地掌握我国农业发展状况,更好地制定和实施农业政策,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于2016年展开。
本次普查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农村人口、就业、基础设施、资源环境等方面的情况,为政府制定农业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工作开展情况1.组织筹备:成立了以国务院为主导的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领导小组,负责普查工作的组织和协调。
各级政府也相应成立了工作小组,为普查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2.方案制定:根据《全国农业普查条例》和国家统计局《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方案》,制定了详细的普查方案,明确了普查对象、范围、内容、方法和时间节点等。
3.培训与宣传:针对普查工作人员进行了全面的培训,提高了他们的业务能力和操作规范。
同时,通过媒体、宣传车、村广播等多种形式,对农业普查进行了广泛的宣传,提高了群众的参与度和配合度。
4.现场登记与数据处理:在普查期间,普查员们深入农村,对农户进行逐户登记,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同时,数据处理中心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整理和分析,为政府决策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
5.质量控制与监督:在整个普查过程中,实行了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同时,各级普查机构设立了监督电话和网络平台,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和举报。
三、成果与影响1.数据成果:通过普查,获得了全面、准确的农业数据,包括农村人口、就业、基础设施、资源环境等方面的信息。
这些数据为政府制定农业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2.社会影响:普查结果向社会公布,让公众了解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这有助于提高公众对农业的认识和关注度,为农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更广泛的社会支持。
3.政策影响:普查数据为政府制定农业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例如,针对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政府可以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年轻人回乡创业或从事农业工作。
针对资源环境问题,政府可以采取措施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什么是农业劳动力供给的决定因素

什么是农业劳动力供给的决定因素农村人口的规模和构成直接决定着农业劳动力供给资源的规模和构成农村人口的规模与农业劳动力供给资源的规模呈正相关关系,农村人口各年龄组人口数量的分布状况决定着农业劳动力的变动趋势。
农业部门经济效益的高低决定着农业劳动力的实际供给人们在就业选择中偏爱那些劳动报酬较高的产业部门,不愿意到劳动报酬较低的部门就业。
农业部门劳动所获得的经济收益的高低,决定着农业劳动力供给的多少。
农业劳动力供给资源的素质状况决定着农业劳动力有效供给随着农业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和推广,对农业劳动力供给资源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
在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青壮年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选择性转移,使女性和老人成为农业的主要劳动力,这一状况更加剧了农业劳动力有效供给的不足。
因此,在科技发展迅猛的时代,农业劳动力供给资源的素质状况决定着农业劳动力有效供给。
中国农业劳动力的供给现状我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农民工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农业劳动力数量不断减少和劳动力质量逐渐降低。
首先,我国农民工增速呈下降趋势,并且老龄化明显。
由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可知,2011年至2013年,农民工增速分别为4.4%、3.9%、2.4%,2013年后增速则下降至2%以下,2014年至2017年,农民工增速分别为1.9%、1.3%、1.5%、1.7%。
2017年,农民工平均年龄为39.7岁,比上年提高0.7岁,40岁及以下农民工所占比例为52.4%,比上年下降1.5个百分点;50岁以上农民工所占比例为21.3%,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自2014年以来其比例提高呈加快态势。
①这间接证明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供给在减少,能转移出的劳动力越来越有限。
其次,农业从业劳动力绝对数量在减少,且农业劳动力老龄化显著。
由第二次、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可知,2006年全国共有农业从业人员34874万人,2016年全国农业生产经营人员31422万人,农业从业劳动力不断减少。
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工作进展情况工作汇报

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工作进展情况工作汇报一、工作计划自2020年6月开始,我国展开了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工作,旨在掌握全国农业生产、经营和劳动力等基本情况,为制定农村发展战略和政策提供依据。
我作为普查工作的组织者和执行者,制定了以下工作计划:1.制定普查方案,制定普查表格;2.从各省市选择普查人员,进行统一培训;3.开展预试点普查,完善普查表格等细节问题;4.各地全面展开普查,确保普查数据信息真实有效。
二、工作进展(一)普查方案制定和普查表格编制在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的前期准备工作中,我根据上一次普查工作的经验,制定了新一轮普查方案和普查表格,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可比性和完整性。
经过多次修改,终于得到了有关部门和专家的批准,并下发至各地统一执行。
(二)各省市普查人员的选择和统一培训由于普查数据的准确性与普查人员的素质有很大关系,因此我对各省市普查人员的选拔要求较高,除了考虑其业务能力和普查经验外,还注重其责任心和纪律性。
通过层层筛选,最终确定了普查人员名单。
接着,我组织了对他们的统一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普查的操作技能、普查表格的填写规范以及普查工作的纪律要求等。
(三)预试点普查和细化工作在各省市普查人员培训结束后,我安排了一次预试点普查,总计约100个点位。
这次普查发现了一些表格问题和细节问题,例如表格是否完整、填写错误等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组织了专人对各个表格进行了细化,以达到完整、简便和准确的要求。
(四)各地全面展开普查经过前期的准备工作,各地普查人员开始进入农村,开展实际的普查工作。
这次普查中,我进一步加强了统筹协调和监督管理,为普查人员的工作提供了全面的保障和支持。
目前,全国普查工作已经进入到了冲刺阶段,我相信普查人员们会积极开展工作,确保普查工作的圆满成功。
三、工作总结1.此次普查经历了长达一年的筹备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它也为我更好地了解我国农业发展状况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
2.在工作中,我对各地普查人员的选拔、培训、督导等方面都进行了全面的规划和组织,保证了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
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三号)

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三号)
国家统计局2017-12-15 10:00
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第三号)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社会服务
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2017年12月15日
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对全国31925个乡镇和596450个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社会服务进行了调查,现将主要结果公布如下:
一、交通
2016年末,在乡镇地域范围内有火车站的乡镇占全部乡镇的8.6%,有码头的占7.7%,有高速公路出入口的占21.5%。
99.3%的村通公路,61.9%的村内主要道路有路灯。
村委会到最远
自然村、居民定居点距离以5公里以内为主。
表1 乡镇、村交通设施
单位: %
指标
全国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东北地区
有火车站的乡镇
8.6
7.6
8.3
7.7
18.0
有码头的乡镇
7.7
10.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7
·
16项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相关国标
2018年6月1日实施
日前,农业部公告第2630号发布,根据《中华人
民共和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规定,《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术语》等16项标准业经专家审定通过,现批准发布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自 2018年6月1日起实施。
(农业部网)
2017年全国棉花产量增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棉花产量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棉花产量548.6万吨,比2016年增加14.2万吨,增长2.7%。
其中,新疆总产量408.2万吨,占全国的74.4%,比2016年提高7.1个百分点。
2017年全国棉花播种面积为3229.6千公顷(4844.5万亩),比2016年减少146.6千公顷(219.9万亩),下降4.3%。
分地区看,我国最大的产棉区新疆棉花播种面积比2016年增加157.9千公顷(236.9万亩),增长8.7%;其他棉区受种植效益低和种植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延续了减少较多的趋势,其中黄河流域棉区减少215.1千公顷(322.7万亩),下降24.3%,长江流域棉区减少97.0千公顷(145.5万亩),下降14.9%。
全国棉花单产有所提高。
2017年全国棉花每公顷单位面积产量为1698.6公斤(113.2公斤/亩),比2016年增加116.1公斤/公顷(7.7公斤/亩),增长7.3%。
其中,新疆棉区由于小散种植户减少,规模种植面积增加等因素影响,每公顷棉花产量增加88.4公斤(5.9公斤/亩),增长4.4%;黄河流域棉区每公顷单位面积产量增加22.9公斤(1.5公斤/亩),增长2.1%;长江流域棉区每公顷单位面积产量减少39.5公斤(2.6公斤/亩),下降3.6%。
新疆棉花播种面积占全国的比例,从2016年的53.5%进一步扩大到2017年的60.8%,比2016年增长7.3个百分点。
因此,尽管2017年其他棉区棉花平均亩产比2016年略减,但由于新疆棉花每公顷产量达2079.3公斤(138.6公斤/亩),远高于国内其他棉区平均1108.6公斤/公顷(73.9公斤/亩),其棉花单产水平提高以及棉花播种面积占全国比重的提高拉高了全国棉花单产水平。
(国家统计局网)
种业资讯 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布 等
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已公布
为摸清“三农”基本国情,查清“三农”新发展新变化,国务院组织开展了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
这次普查的标准时点为2016年12月31日,时期资料为2016年度。
普查对象包括农业经营户,居住在农村有确权(承包)土地或拥有农业生产资料的户,农业经营单位,村民委员会,乡镇人民政府。
普查主要内容是农业生产能力及其产出、农村基础设施及其基本社会服务和农民生活条件等。
农业普查采用全面调查的方法,由普查员对所有普查对象进行逐个查点和填报。
全国共组织动员了普查员、普查指导员和各级普查机构的工作人员近400万人,登记了2.3亿农户、60万个村级单位、4万个乡级单位、200多万个农业经营单位;组织5万多名工作人员对粮食、棉花等大宗农作物播种面积进行卫星遥感测量,完成了10多万景卫星遥感数据处理,实地调查了11万个样方和2万多个抽中普查区,实施了2700多架次整村无人机飞行测量,掌握了全国主要农作物种植空间分布,取得了全国各省(区、市)及种植大县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数据。
按照国际通行做法,国务院农普办组织了数据质量抽查,评估了普查数据质量。
综合抽查结果显示,农业普查登记户的漏报率为0.19%,普查指标数据差异率0.40%。
数据质量达到设计标准。
(国家统计局网)
2017年我国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165万亩
2017年我国不断完善农田水利设施体系,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165万亩,超额实现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2000万亩的年度目标。
5年来,在超额完成“十二五”农村饮水安全规划任务的基础上,水利部门实施了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惠及9000万农村人口。
同时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发展有效灌溉面积8300多万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亿多亩,为粮食连年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