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源性疾病及其防治终稿

合集下载

药源性疾病的防治与合理用药

药源性疾病的防治与合理用药
按表型分类可分为: 按表型分类可分为: 正常代谢型 活性缺乏型 超速代谢型 中间代谢型
药物代谢的遗传多态性
种 族 CYP2D6, % 无 非洲/非 非洲 非 裔美国 人 亚洲人 白种人 8 有 超快 92 ? CYP2C19,% 无 - 4-7 有 CYP2C9, % 无 有
- 93-96 0.003 >99
药源性疾病的治疗原则
A型药源性疾病:通过调整药物剂量,或改用 型药源性疾病:通过调整药物剂量, 型药源性疾病 选择性高的药物, 选择性高的药物,或加用对不良反应有拮抗作 用的药物。 用的药物。 B型药源性疾病:通常是确定病因后,必须立 型药源性疾病: 型药源性疾病 通常是确定病因后, 即停药,并告知病人今后也应禁用此类药物。 即停药,并告知病人今后也应禁用此类药物。 具体措施: 具体措施:
1 7
98 92
1 1
12-22 78-88 - - 3 97
0.08 0.36
>99 >99
Hale Waihona Puke 药源性疾病死亡位于前10位情况统计 药源性疾病死亡位于前10位情况统计
占总数% 疾病 例数 占总数% 73 16.08 过敏性休克 40 8.81 急性肾功能衰竭 27 5.95 中毒 3.75 大疱性表皮坏死松懈症 17 17 3.75 急性白血病 16 3.52 粒细胞缺乏 14 3.08 急性肝坏死 13 2.86 猝死 12 2.64 过敏 10 2.20 再生障碍性贫血 239 52.64 合计 454例药源性死亡的分析 85---92年文献综述 ---92年文献综述) 454例药源性死亡的分析 (85---92年文献综述)
药源性疾病的诊断原则
诊断与一般疾病的诊断原则基本相同, 诊断与一般疾病的诊断原则基本相同, 1)要完整的了解病史,特别应仔细询问服药史、 过敏 )要完整的了解病史,特别应仔细询问服药史、 史,必须要明确用药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时间的关 联程度。 联程度。 2)进行细致的体格检查,如过敏性疾病一般早期首先 )进行细致的体格检查, 出现皮肤粘膜改变,出现皮疹等,如此时明确原因, 出现皮肤粘膜改变,出现皮疹等,如此时明确原因, 常常可以避免严重ADR的发生。 的发生。 常常可以避免严重 的发生 3)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其中血药浓度监测是诊断 )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其中血药浓度监测是诊断 血药浓度监测 药物蓄积中毒或超量中毒的可靠依据, 药物蓄积中毒或超量中毒的可靠依据,也是与过敏 性疾病进行鉴别的最直接的证据。 性疾病进行鉴别的最直接的证据。

药源性疾病

药源性疾病

中药药源性疾病的预防与治疗药源性疾病又称药物性疾病,简称“药物病”,为医源性疾病的主要组成部分,系指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过程中,因药物本身的作用、药物相互作用以及药物的使用引起机体组织或器官发生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而出现各种临床的异常病状。

近年来,药源性疾病逐日增多,各种化学药品的副作用在经历时间的检验之后,暴露无遗。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目光投向以简单、方便、安全称著的中医药领域。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中药剂型已从传统的汤剂、丸剂、膏剂、粉剂等,发展到针剂、粉针剂等制剂;从口服药扩大到了肌肉注射、静脉滴注、血管介入等给药方式。

同样,中药在医疗领域的运用也逐渐扩展,中药药源性疾病也出现了增长势头,并已经有多种药物因致患者死亡而遭禁用。

对此,我们应清楚的认识到:无论天然药物还是化学药物均有其自身的特性,而药物的这种特性对人这个具有生物活性的机体必然会有一定影响,而这种影响是向好的方向转化还是向坏的方向转化,并不仅仅取决于药物本身的特性[1]。

2 中药药源性疾病的成因2.1对中草药物辨认不清:中药药品来源广泛、品种繁多,成分复杂,而不同科属的同名中药在毒性上也有相当差异。

例如:将关木通当作川木通、白木通用而引发的1993年比利时中草药肾病案[2],这就是是木通的科属不同造成的,关木通为马兜科植物,主要含有马兜铃酸亦称木通甲素。

实验证明人体静脉给药量大于lmg/kg可导致。

肾损害,长时间低剂量给药可在体内蓄积,有肾毒性。

而川木通为毛莨科植物小木通或绣球藤的干燥藤茎,主要成分为绣球皂苷和唐苷等;木通来源于木通科植物木通或其同属植物的干燥藤茎,主含木通皂苷,有利尿作用,无肾毒性。

再如:名为五加皮者,又有香加皮和五加皮之分,前者为萝蘼科植物杠柳的干燥根皮,辛、苦、温而有毒,后者为五加科落叶小灌木细柱五加和无梗五加的干燥根皮,辛、苦、温而无毒;若不明究里混用,则必引起中毒反应。

再有将外形相似的药物混用,如将有毒之山慈菇当作红慈菇用[3]。

药源性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药源性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药源性疾病的预防与治疗1重视药源性疾病的危害性目前人们获得药物的途径增多、方便、容易,部分人群医药知识缺乏,医护人员还没有完全认识药源性疾病的危害,这样就会增加药源性疾病的发生率。

因此,广大医药人员及社会各界必须重视药源性疾病的危害性,掌握药源性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及时排除药物的危害,用药过程中严密观察,适时调整治疗方案,减少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2加强药源性疾病的监督与管理工作2.1严格药品质量的监督和管理1963 年瑞典建立了国际药品监测合作中心,1965 年全世界成立了国际性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组织,我国80年代初开展此项工作。

《药品管理法》规定“发现可能与用药有关的严重不良反应时,相关单位必须在24 h 内向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要坚决杜绝假冒伪劣药品和不成熟药品上市或应用,按照《药品管理法》规定,“医疗单位发现假劣药品及药品中毒事故,必须及时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1999年11月颁布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有利于及时发现和终止药源性疾病。

2.2加强药物安全信息的收集和交流大力发展临床药学和临床药理学工作,加强药物流行病学研究,收集药物安全信息,提高信息的质量和数量,加速信息的交流。

目前临床药学的任务很重要,一方面对临床药师及医师提供合理和及时准确的医药信息,对于国家新药的种类、应用、临床实际用药情况分析,已有药物的质量及疗效、开发等;另一方面,要促进临床医师和药师相互促进、相互配合,共同开展临床用药的监测,指导临床合理用药,针对病人不同病情选用药物及剂量等,避免不合理用药和滥用药。

建立医院等用药单位系统的药物不良反应的调查分析制度。

当一种药物的严重不良反应报道后,及时向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和社会大众反馈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防止药品不良反应的重复发生,保护人民用药安全。

临床用药前要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制定药物不良反应监测,药物情报的收集、咨询等。

由于医学科学发展水平、新药临床试验规模等条件的限制,许多药品的不良反应情况在审批时难以完全了解。

中药药源性疾病成因及防治方法探析

中药药源性疾病成因及防治方法探析

中药药源性疾病成因及防治方法探析摘要:中药可以输欧式我国医学领域中非常核心的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们国家传统医学领域中的一个巨大的宝库。

笔者针对中药"药源性疾病"中涉及到的中药问题进行分析,需要对其给予准确的认识,并且掌握中药具备的毒副作用,通过这种方式总结中药药源性疾病具体的成因,针对具体的成因举出预防中药药源性疾病的方式,这种情况对于传承与发扬中医学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关键词:药源性疾病;中药;毒副作用伴随着近些年中医医学的发展,多种中医药物的使用降低了病人患病的痛苦、同时也对于病人疾病的预防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可是不管是什么样的药物在进行使用的过程中或多或少的都会具有一些毒副反应,因此在使用的过程中需要合理的使用并且对症下药,否者就会出现药源性疾病。

这里提到的药源性疾病,指的是在具体用药的同时,通过药物自身或者药和药彼此之间产生作用而导致的不良反应。

这部分不良反主要包含包了副作用和毒性以及变态反应,成瘾和致畸以及致癌等等。

它们和治疗最终目的并不存在联系,但是却会对人体某器官或者是组织造成损害,使其出现多种疾病。

一、药源性疾病成因产生药源性疾病的原因,主要包含以下几点内容:1.对药物的毒副作用认识不足自然界里的阴和阳之间是一种相对但是同时统一的关系,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大自然中的“药”和“毒”也应该是一种既相对又统一的关系。

我们需要看到毒药中不但存在对于人体十分不利的一面,同时也有能够治愈疾病的一面。

从一定的意义俩经,药物的毒性越强,药物起到的治愈效果也就越理想,越是好药,其中就会包含很多的有毒成份,而这些有毒成分同时也是由效成份,假如将其去掉那么久失去了其中比较有效的部分,如乌头里乌头类生物碱就包含很大的剧毒,马钱子里包含的番木鳖碱以及巴豆中的巴豆油等也具有很大的毒性。

在当前临床用药过程中,古人一般使用药物的炮制,君、臣、佐、使去进行配伍,先煎、包煎等方式去极大限度的减少药物产生的毒性,致力于提升治疗效果,减少患者使用药物产生的影响。

中药药源性疾病的预防

中药药源性疾病的预防

中药药源性疾病的预防摘要:本文叙述了中药药源性疾病的种类,如何认识中药的毒性、中药的不良反应,以及如何预防中药药源性疾病。关键词中药药源性疾病预防中药药源性疾病是指因使用中药致使肌体某(几)个器官或组织产生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而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症状与体征。包括正常用法用量情况下所产生的中药不良反应,也包括因超量、超时、误服、错用等不正确使用药物所引起的疾病。中药药源性疾病根据发生部位的不同可分为:循环系统的药源性疾病、呼吸系统的药源性疾病、消化系统的药源性疾病、泌尿系统的药源性疾病,造血系统的药源性疾病、神经系统的药源性疾病等。据北京地区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中心1993-1999年期间5900份北京地区ADR报表分析引起ADR的药物中,抗生素占首位(48.20%),中药以13.40%居第二位;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对1994~1999年10月因药源性疾病住院病例进行调查,发现在致病药物中,中药仅次于抗生素和解热镇痛药排在第三位。居于这种情况,如何正确认识和预防中药药源性疾病就迫在眉睫。1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1.1 中药本身的毒性俗话说是药三分毒,中药由于本身所含化学成分的差异,有的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就表现出这样或那样的毒副作用。有着上千年使用历史的中药大黄,在以美容为目的的排毒养颜胶囊,长期服用导致习惯性便秘,就是大黄中的鞣质所致,而桔梗中的皂苷可致心房纤颤,海藻中的肝素致急性喉头水肿,更不用说像川乌、草乌、马钱子、巴豆、蜈蚣、砒霜等具有强烈毒性的药物使用不慎时对人体产生的巨大危害。1.2 中药品种混淆或误用粉防己误用为广防己,造成比利时含防己的中药复方减肥药事件;在我国山西、四川、江西、湖北等省还曾出现把剧毒的小檗科桃儿七误做龙胆,造成中毒死亡或致残事件等。1.3 中药本身的质量问题,不但可影响疗效,还有可能增加药品的毒副作用。2 积极宣传中药不良反应知识2.1 中成药的说明书很少标明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就山东省日照市中医院,日照市第三人民医院和胶南市妇幼保健院三所县级医院现存第一批非处方中成药中的153种药品的标签和说明书(其中附说明书的只有64种)分析结果表明,在64份说明书中,只有8份有关于不良反应的内容,占12.50%,而对于禁忌症,153种非处方中成药中,仅有1种说明书有此项内容,占0.65% 。2.2 大多数人对药品不良反应知识缺乏,不能加以重视,也不能及时警觉,及时治疗。2.3 提高群众自我保护意识,消除中药是纯天然药物,无毒副作用的错误观念,防止医务人员和消费者对中药的滥用。3 宣传和普及如何正确合理的使用中药3.1 辨证施治,合理用药正确的辨证、合理的用药,不仅能够提高疾病的治愈率;还能切实有效地预防药源性疾病的发生。3.2 正确掌握剂量、用法和疗程中药中有些剧毒药品其治疗剂量和中毒剂量相差甚微;一些特殊的药品需进行特殊的炮制处理,如巴豆制霜;有的药品需先煎、久煎才可使用,以减少或消除药品的毒副作用;而有些中药长时间使用易引起蓄积性中毒,如安宫牛黄丸、天王补心丸、龙胆泻肝片等。3.3 剂型的合理选择如果药物成份易为肠道破坏或不被吸收,对肠道有刺激性,或因肝脏首过效应易失效的药物等均不宜选择口服剂型。3.4 合理配伍中医用药的一大特点,就是将不同药性,不同功效的药物配合使用,协同作用,发挥疗效。这样就使得有的药物因协同作用而增加疗效,这是临床用药时要充分利用的,如相须、相使;有些药物可能相互拮抗而抵消、削弱原有功效,用药时应加以注意,如相恶;有些药物由于相互作用,能减弱或消除原有得毒副作用,在应用毒性或烈性药品时须加以考虑选用,如相畏、相杀;一些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副作用,属配伍禁忌,原则上应避免配用,如十八反、十九畏。3.5 中西药复方制剂及中西药联合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如感冒通可引起血尿和急性肾功衰,消渴丸引起低血糖休克反应,严重者甚至引起死亡,是因为其中含有优降糖,较易引起低血糖反应;OTC中成药的中西药复方制剂,因大部分患者缺乏药学方面的专业知识,自行购买使用极易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造成药源性疾病;中药注射制剂不宜与其他药品混合注射和输注,否则易引起药源性疾病,如川芎嗪与低佑合用引起过敏性休克。4 保证原药材,药材炮制及中药制剂的质量规范用药品种,加快中药材种植质量管理规范(GAP)进程,加速中药炮制规范化、标准化进程,实行中药饮片规格标准化,确保中药质量,加强中成药产品的质量管理,确保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5 加强流通领域中医药商品质量管理规范(GSP)和优良药房工作规范(GPP)管理医院和药房开展药学服务,宣传合理用药知识,是促进合理用药、减少不良反应的重要环节。对中药市场的从业人员要加强管理,特别是对于假冒伪劣药品要加大管理和打击力度,大力开展中药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尽量减少和避免中药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的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有效。参考文献:[1] 中药鉴定学.上海科学出版社,1996,5.[2] 中药学.上海科学出版社,1996,6.[3] 药事管理.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1,6.。

常见药源性疾病及防治.

常见药源性疾病及防治.
考点 提示
1.常见药源性疾病;
2.药源性疾病的防治;
一、常见药源性疾病
(一)药源性肾病
急性肾衰竭
非甾体抗炎药、ACEI类、环孢素
急性过敏性间质性肾炎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磺胺类、噻嗪类(多与剂量无关)
急性肾小管坏死
最常见的药源性肾病; 严重程度与剂量成正比
氨基糖苷类、两性霉素B、造 影剂、环孢素
答案:E
谢 谢!
答案:ABCDE
二、药源性疾病的防治
原则:首先停用所有药物,然后采取抢救措施、应用拮抗药物、调整治 疗方案。
1.加强认识,慎重用药 2.加强管理 3.加强临床药学服务 4.坚持合理用药 5.加强医药科普教育 6.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
例题
单 选 题
药源性疾病因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程度较严重才持续时间过长,引起 下列药源性疾病的防治,不恰当的是 A. 依据病情的药物适应症,正确选用 B. 根据对象个体差异,建立合理的给药方案 C. 监督患者用药行为,及时调整给药方案和处理不良反应 D. 慎重使用新药,实行个体化给药 E. 尽量联合用药
一、常见药源性疾病
(三)药源性皮肤病
Steven-Johnoson 综合征和中毒性表 磺胺类、抗惊厥药、别嘌醇、非甾体抗炎药 皮坏死
பைடு நூலகம்
血管炎和血清病 血管神经性水肿
血管炎:别嘌醇、青霉素、氨茶碱、磺胺类、噻嗪类利尿药、丙 硫氧嘧啶、雷尼替丁、喹诺酮类和免疫抑制剂
血清病:头孢氨苄、米诺环素、普萘洛尔和链激酶
肾小管梗阻 肾病综合征
尿酸或草酸盐(抗肿瘤药引起肿瘤组织溶解形成尿酸)
药物引起的免疫机制介导
金盐、青霉胺、卡托普利
一、常见药源性疾病

药源性疾病的危害与预防

药源性疾病的危害与预防

药源性疾病的危害与预防分析药物作用的两重性,既有对人体疾病的治疗作用,又有对人体造成损伤的副作用。

如果用药不当,这种副作用发生率就会不断上升,从而导致人体新的疾病既药源性疾病。

了解药源性疾病的危害,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提高生命质量。

标签:药源性疾病;治疗疾病;造成损伤随着药学事业的飞速发展,可供临床用药的品种越来越多,人们对药物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然而因为用药的不科学对人体造成的危害也越来越严重,由药物引起的各种疾病、如心律失常、弥漫性肺炎、肺纤维化,暴发型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肾病综合征或肾功能衰竭、皮炎、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精神错乱、消化道出血和癌肿等,均为明确的病症。

1药源性疾病的概念药源性疾病又称药物诱发生疾病,是医源性疾病的最主要组成部分。

它是指由于药物作为致病因子,引起人体功能或组织结构损害,对人体造成的新的疾病,就是“药源性疾病”[1]。

一般不包括药物逾量导致的急性中毒。

近年来,药源性疾病有明显增多趋势,因此一定要重视各类药物可能产生的药源性疾病,合理使用药物,争取把药源性疾病的发生减少到最低限度。

2药物作用的两重性2.1药物的治疗作用凡符合用药目的或达到防治效果的作用称为治疗作用。

如对因治疗:针对病因治疗称为对因治疗,也称治本。

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

对症治疗:用药物改善疾病症状,但不能消除病因,称对症治疗,也称治标。

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

2.2 药物的毒副作用副作用就是药物在常用量时所发生的与治疗作用无关的不良反应。

毒性反应就是用药剂量过大或时间过长所发生的不良反应。

还有过敏反应由于受抗原或半抗原物质的刺激,引起机体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所发生的不正常免疫反应,继发性反应,耐受性,成瘾性,致畸作用,致癌作用等等。

3药源性疾病的危害3.1 药源性疾病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由于药物副作用、剂量过大导致的药理作用或由于药物相互作用引发的疾病。

第二类为过敏反应或变态反应或特异反应。

论药源性疾病及其预防

论药源性疾病及其预防

当代医学2010年4月第16卷第10期总第201期ContemporaryMedicine。

Apr.2010,V01.16No.10IssueNo.201doi:10.3969/J.issn.1009-4393.2010.10.018论药源性疾病及其预防钱永静【摘要】药源性疾病常见的有1o种类型,其诱发原因主要是患者因素和药物因素。

在临床实践中.要重视药源性疾病的危害性,提高临床安全用药水平,加强药物安全信患的收集和交流,增强药源性疾病的预防能力。

【关键词】药源性疾病,种类,诱发因素;预防药源性疾病又称药物性疾病,指药物在预防、诊断、治疗疾病过程中,因药物本身的作用,药物相互作用以及药物的使用引致机体组织或器官发生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而出现各种临床症状的异常状态。

据大量临床观察和研究资料证实,药物可引起100多种药源性疾病,有的可给患者造成不可递|生损害,甚至死亡。

1药源性疾病的种类根据药源|生疾病的病理变化特点,按其临床表现,大致可分为10种基本类型:(1)中毒型:细胞毒作用,酶抑作用,纺锤体毒性及抑制机体细胞分裂作用。

(2)炎症型:各种类型药物性皮炎。

(3)胚胎型:妊娠3个月内孕妇用药后,引起胎儿畸形发育。

(4)增生型:苯妥英钠等常可引起牙龈增生,尤以儿童患者为多见。

(5)发育不全型:如四环素引起牙齿釉质发育不全等。

(6)萎缩型:如注射皮质激素后,可使局部皮肤萎缩、变薄,表皮乳突消失。

(7)变性浸润型。

如D一青霉胺治疗可引起天疱疮样皮炎,组织学显示表皮细胞有浸润性变性。

(8)血管血栓型:药物性变态反应时可发生血管神经性水肿及充血,而多次反复使用血管造影剂可引起某些血管栓塞。

(9)功能型:胆碱类药物和神经阻断药应用不当,可发生无力|生肠梗阻。

(10)赘生与癌变型:如大量使用萘氮芥治疗时可引起膀胱癌,久用砷剂者可演变成鳞癌。

随着新药的不断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还会不断增多,新的药源性疾病也会随之出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