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_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教案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第5课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教案(

第5课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一、“异端”思想家李贽1.背景(1)政治:专制统治腐朽,农民起义频繁发生。
(2)经济:在商品经济浸润下社会拜金逐利风气盛行,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猛烈冲击。
(3)思想:以程朱理学为标准的科举考试使思想界因循守旧。
(4)不少士人冲破传统儒学的束缚,蔑视礼法,追求个性发展,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了重要波澜。
2.思想(1)鞭挞程朱理学,否认孔孟学说是万世之至论。
(2)认为人皆有私,要顺“自然之性”,使个性得到自由发展。
(3)提出男女平等的观点。
(4)提出“万物皆生于两”,从根本上否定了“天理”的存在,摇撼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基础。
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1.王夫之(1)特点:系统地批判宋明理学,建立起较为完整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体系。
(2)思想①本体论:强调“理在气中”,即天地万物的规律体现在物质世界之中。
②认识论:宣扬“形、神、物三相遇而知觉乃发”,即通过考察客观事物可以得到正确认识。
③伦理学:提出“私欲之中,天理所寓”,充分肯定作为人本能要求的情感欲望和私利的合理性。
2.黄宗羲(1)特点:反对专制暴君政治、鼓吹早期民主思想。
(2)思想①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者”。
②认为臣对君的关系是平等的“师友”,从根本上否定了陈腐的伦理纲常。
③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
倡导言论自由,建立自下而上的监督机构。
3.顾炎武(1)特点:倡导“经世致用”。
(2)思想①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唤。
②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经世致用”“明道救世”。
(3)影响①其重视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博学考据的治学方法开清代考证学术之风气。
②立足现实、学以致用的观念也为后世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
4.明清之际进步思潮的影响(1)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对理学的反思、批判,植根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工商阶层的兴起,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2)带有早期启蒙性质,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5课《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教案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5课《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教案第5课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教案)编者: 李颖秋 教 学 过 程 【课标要求】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知道其主要思想和对后世的影响。
【 进入新课 】 探究2:“异端”思想家李贽 问题1:李贽思想产生的主要背景是什么? ◆以程朱理学为标准的科举考试使思想界因循守旧、陈腐不化;◆商品经济发展使社会风尚变化,拜金逐利风气盛行;◆一些士人试图冲破束缚、蔑视礼法、追求个性,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重重波澜。
问题2:李贽的思想主张有哪些?◆鞭挞程朱理学,否认孔孟学说是万事之至论,人人都有权做出自己的判断,不应以“四书五经”【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李贽思想产生的背景、主要内容及评价;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主张;进步思潮产生的原因及评价。
…………………………………………☆★ 过程与方法 讲解李贽思想产生的背景,学生归纳李贽的思想主张,讲解李贽思想【 教学重点 】李贽思想产生背景及主张;明末清初进步思潮产生的背景及历史意义。
———————————————————— 【 教学难点 】了对专制统治和纲常礼教的怀疑批判;◆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近代科学的传入,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为思想界注入了崭新的时代气息;◆一些先进知识分子顺应大势,代表新兴市民阶层利益,重科学,讲实际,提出经世致用的主张,要求个性解放、平等、自由,形成进步思潮。
问题2: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代表人物都有谁?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问题3:王夫之的代表作及思想主张有哪些?代表作:《船山遗书》主张:◆系统批判程朱理学,建立比较完整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体系。
◆强调“理在气中”,即事物的规律体现在物质世界之中;◆在认识论方面,主张通过观察客观事物得到正确认识,颠覆程朱理学“道在气先”唯心主义先验论的理论根基。
◆肯定人的情感欲望和私利的合理性。
问题4:黄宗羲的代表作及思想主张有哪些?代表作:《明儒学案》《明夷待访录》主张:◆反对专制暴君政治,鼓吹早期民主思想,认为君主是天下之大害,君臣应该是平等的“师友”关系,从根本上否定伦理纲常。
【优编】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5课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教案含解析(岳麓版必修3)

第5课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课程标准: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思想,了解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
一、“异端”思想家李贽1.背景(1)经济:商品经济蓬勃发展。
(2)政治:封建王朝统治更加腐败,人民起义风起云涌。
(3)思想: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儒学走向僵化和因循守旧;拜金逐利风气盛行,传统道德观念受到冲击。
(4)文化:八股取士使文化专制加强。
(5)个人:不少士人蔑视礼法,追求个性发展。
2.主张(1)鞭挞程朱理学,否认孔孟学说是万世之至论。
(2)批判封建伦理道德,提倡个性自由发展。
(3)提出男女平等观点。
(4)提出“万物皆生于两”。
3.评价(1)否定了“天理”的存在,摇撼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基础。
(2)表现了鲜明的反传统、反权威、反教条精神。
二、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1.三大思想家的思想和特点(1)重视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博学考据的治学方法,开清代考证学术之风气。
(2)立足现实、学以致用的观念也为后世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
三、评价1.体现了时代要求,即反思批判理学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市民工商阶层兴起的需要。
2.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3.带有早期启蒙性质,冲击了君主专制统治,给后世民众以深刻启迪。
1.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局限性(1)没有提出新的社会制度。
(2)未能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
(3)没有超出儒家思想的范畴。
(4)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2.明清之际的民主批判思想未能实现中国社会转型的原因(1)经济:重农抑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脆弱,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2)政治:高度强化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压抑了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缺乏政治基础。
(3)思想文化:礼教纲常严厉,推行文化专制,阻碍了早期民主思想的传播,缺乏思想文化基础。
(4)国人风貌:人们深受礼教毒害,迷信愚昧,难以接受新思想。
缺乏群众基础。
[史料探究]材料一其实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两汉400余年,它渐渐由孔孟时期的原始儒学衍化为掺杂了诸子思想和古代迷信的庞杂思想体系,……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
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 第5课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教学教案学案(岳麓版)

第5课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复习目标】掌握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思想主张,了解这些思想主张的影响,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复习讲义】一、明朝晚期的“异端”思想家李贽(一)李贽“异端”思想产生的背景1.明代晚期,以程朱理学为标准的科举考试使思想界呈现出因循守旧、陈腐不化的习气。
2.在商品经济冲击下,社会风尚发生巨大变化,人们竞相逐利。
3.不少士人试图跳出“四书五经”的窠臼,他们蔑视礼法,冲破传统儒学的束缚,有着强烈的追求个性和发展经济的要求。
●教师点评: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明朝末年出现了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说明当时有特殊的政治经济状况。
明朝时期在政治上封建专制制度已经走向极端并日益腐朽;经济上,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工商业者队伍扩大,他们要求反对封建束缚,发展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的冲击和程朱理学丧失活力,是明清之际思想领域发生巨大变革的根源。
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出现,是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李贽的主要思想主张1.否定孔孟权威,鞭挞程朱理学。
李贽对程朱理学大加鞭挞,否认孔孟学说是万世至伦,他反对绝对的思想权威,认为人人都有权做出自己的判断,不应以“四书五经”作为统一的思考标准。
●教师点评:在儒家思想一统天下的局面下,否定孔孟权威和动摇程朱理学地位,是思想解放的基本条件。
李贽的思想切中时弊,在社会下引起强烈的反响,对以后的反封建斗争有着较大的影响。
2.抨击道学伪善,强调个性发展。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逐利拜金风气盛行,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猛烈冲击。
尊奉礼教的士大夫们鼓吹“存天理,灭人欲”,从思想上扼杀这些叛逆理学的“异端”意识。
他认为人皆有私,“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追求物质享受乃是“秉赋之自然”。
每个人都可以顺其“自然之性”,“各从所好,各骋所长”,使个性得到自由发展,而不应该被强迫顺从统治者的利益和愿望。
●教师点评: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社会逐利风气盛行,直接冲击了儒学“重义轻利”的观念。
广东省肇庆市实验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三:第5课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高效课堂教学设计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是不是儒家学者?和儒学什么关系呢?(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思想主张分析归纳)关系:批判性继承
(1)批判:
①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②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提倡“经世致用”。③思想上: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2)继承:
①主张和谐发展,民本思想
①鞭挞程朱理学,否认孔孟学说是万世之至论,认为人应该独立思考。
②倡导个性自由,主张男女平等。
③提出“万物皆生于两”,否定了天理的存在,动摇了 的理论基础。
比较程朱理学与李贽的思想,从而推断李贽思想的特点:
反传统、反权威、反教条;追求个性发展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追求物质享受乃是“秉赋之自然”
“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赞扬汉代卓文君私奔再嫁司马相如“正获身,非失身”,“当大喜,何耻为?”
重点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思想主张。
难点
探究进步思想主张形成的原因与进步思想的评价。
课型
□讲授□习题□复习□讨论□其它
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设计
因材施教
【导入新课】 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明清之际,儒家思想会有怎样的变化?假如你不幸穿越到了明末,你会读什么书?你敢挑战理学吗?本节课我们走进几位思想斗士,了解他们的思想主张。
②敢于探索,强调力行
三、思想特点:反传统、反教条;反封建专制,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四、影响:①为儒学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②带有早期民主启蒙性质,对君主专制造成强烈冲击
③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
【探究】
早期启蒙思想推动中国向近代社会演变了么?说明原因。
第5课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第5课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了解明末清初以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为代表引领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潮,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明清之际儒学思想的发展,培养自己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还应该激发自己学习明清进步思想家站在时代前列,不畏强权、勇于斗争、敢于承担历史重任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内容、代表人物难点: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出现的原因【教学课时】1【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方式一:利用《西游记》中孙悟空的一句经典的名言:皇帝轮流坐,明年到我家。
和孙悟空的自封的“齐天大圣”的称号反映了什么问题?学生答后提示:《西游记》是明朝时写的,反映了作者借孙悟空之口对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的不满,对旧的儒学进行的批判。
方式二:位于成武县张楼乡徐老家村申氏节孝坊,此牌坊是怎样获得的?从一而终,夫亡不嫁,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一生孤苦,直到坟墓【讲授新课】一、探究学习:中国自古以来说是一个君叫臣死,臣不死不忠的社会,为何明清时期却出现了“君主是天下之大害者”的叛逆之言?这是为什么呢?1、政治——君主专制加强,吏治腐败,阶级矛盾激化。
2、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人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开始变化。
3、思想——明清时期文化专制、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儒学因循守旧、走向僵化。
近代科技的传入使一些知识分子开阔了眼界,追求个性发展,对传统儒学进行批判和反思。
不少士人试图摆脱“四书五经”的束缚,蔑视礼法,追求个性解放。
小试牛刀:(一)、李贽的主要思想主张(展示材料,进行探究)材料一:“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给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乎?”材料二:“人之是非,初无定质,人之是非,亦无定论”。
材料三:富贵利达,所以厚吾天生之五官,其势然也。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5课《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教案-word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5课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一、课程标准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情况。
二、教情学情分析(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中的第5课,主要讲述了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对儒学进行批判地继承,是儒学的新发展,是中国思想界的又一活跃时期。
它上承宋明理学下启近代民主思想,同时又由于它与西方的文艺复兴几乎处于同一时期,故其思想与西方近代的思想也有着一定的联系。
所以本课内容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必修一专题一《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和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的内容,有助于其理解政治、经济对思想意识的作用,从而明白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形成的原因;学生通过必修三本专题前三节的学习,了解了儒学发展的基本脉络:先秦儒学的形成、汉代独尊地位的确立及发展——宋明理学的出现,从而有助于理解本课实为儒学的继续和变异。
但学生还存在对五位思想家的思想相似度高而难以区分的困难。
三、教学目标根据本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参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确本文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掌握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主张。
结合当时时代特征,把握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脉络;并在此基础上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二)过程与方法以人物为中心,选取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相关史料,适当补充相关史实,引导学生探寻他们之所以成为思想巨人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理解他们的思想观点;进而认识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提倡个性”、“批判专制”等主张的思想价值。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既继承了前代优良传统,又对正统理学作出批判,并有所创新,使儒学思想更趋务实,更靠近国计民生,是儒学的新发展,开创了具有新颖的哲学观点、政治见解和爱国、批判精神的进步思潮。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站在时代前列,不畏强权、关注民生、敢于承担历史重任的优秀品质。
(岳麓版)大赛获奖教案 第5课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教案 岳麓版必修3

第27课新中国的科技成就【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建国后科技成就、取得科技成就的原因难点:取得科技成就的原因【教学方法】1、采用设置情境、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模式,由浅入深,用有效的策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升华情感,也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采用比较法,通过比较建国前后我国科技方面的变化,揭示新中国取得巨大建设成就的原因。
3、师生共同准备课前材料,让学生从准备的过程中,体会新中国以来的伟大成就,增强学生的自豪感,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4、采用互问法小结、巩固本课内容。
【教学资源】岳麓版实验教科书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课本。
学生课下提前准备好的材料(分成四组同学,分别从原子能技术、生命科学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等四个方面查找建国后的成就资料,由一人汇总演示、一人总结发言。
)【板书设计】第29课新中国的科技成就一、科技成就1、原子能a成就:原子弹、氢弹、导弹核武器、核电站b背景:美苏核垄断c影响:巩固国防、能源利用、综合国力2、生物技术a成就:杂交水稻(袁隆平)b背景:地少人多c影响:解决吃饭问题3、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a成就:银河一号、三号、神威号巨型计算机b背景:国际信息技术日新月异c影响:国家工业生产人们的日常生活4、航天技术a成就:长征一号、东方红一号、神州五号b背景:苏联、美国空间技术发展迅速c影响: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二、科技成就原因和影响(一)原因:1社会主义发展2经济发展3第三次科技革命(二)影响:“科教兴国”【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复习前两节内容——出示图片和材料。
请同学们根据图片回忆上节课的内容。
电子计算机:美国第一台计算机;生物技术、遗传工程:克隆羊多利;空间技术、航天技术;苏联的东方一号、阿波罗11号载人上天;原子能:美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日本爆炸成功。
以上我们从四个方面回顾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后世界上主要的科技成就,这节课我们把目光转向同时期的中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课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肇庆市实验中学高二历史备课组
课标要求: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分析明清之际思想批判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概括并理解明清之际思想批判四个进步思想家的思想主张,正确评价明清之际思想批判四个进步思想家的思想。
了解并掌握经世致用的内容、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影响;了解并掌握“工商皆本”思想产生的背景。
了解并掌握批判君主专制的思想内容、影响。
2、比较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的四个进步思想家的思想主张。
培养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分析、理解历史人物和历史史实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了解经世致用的含义。
学会分析明清之际思想批判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其评价。
学会正确评价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四个进步思想家的思想主张。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主要内容,认识进步思想家们反封建思想和经世致用思想,培养学生立足现实、实事求是、学以致用的思想观念。
通过对“亡国”、“亡天下”内涵的区分,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主要内容及评价。
难点: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产生的社会背景。
学情分析:
本节课知识学生初中阶级基本上没有接触过,学生对理论思想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较低,为此本节教学应将课本内容通俗化、简单化。
使其更贴近学生。
教学过程:
一、时代背景:【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1、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工商阶层的兴起,人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开始变化。
2、君主专制加强,吏治腐败,阶级矛盾激化
3、文化专制、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儒学因循守旧、走向僵化。
4、西学东渐,近代科技的传入使一些知识分子开阔了眼界,追求个性发展,对传统儒学进行批判和反思。
二、“异端”思想家李贽
1、背景:
(1)程朱理学为标准的科举考试使思想界呈现了因循守旧、陈腐不化的习气
(2)商品经济冲击社会风尚,盛行拜金逐利风气,传统道德观念受到猛烈冲击。
(3)不少士人试图摆脱“四书五经”的束缚,蔑视礼法,追求个性解放。
2、思想主张:
(1)否定孔孟权威,鞭挞程朱理学。
李贽对程朱理学大加鞭挞,否认孔孟学说是万世至伦,认为人人都有权做出自己的判断,不应以“四书五经”作为统一的思考标准。
(2)抨击道学伪善,批判礼教纲常,强调个性自由发展。
【道学:宋代儒家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等的哲学】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逐利拜金风气盛行,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猛烈冲击。
尊奉礼教的士大夫们鼓吹“存
天理,灭人欲”,从思想上扼杀这些叛逆理学的“异端”意识。
李贽极为痛恨这些满口仁义道德、维护传统礼教的卫道士,指斥他们借道学这块敲门砖,为自己谋取高官厚禄。
他认为人皆有私,“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追求物质享受乃是“秉赋之自然”。
每个人都可以顺其“自然之性”,“各从所好,各骋所长”,使个性得到自由发展,而不应该被强迫顺从统治者的利益和愿望。
(3)提出世界源于“阴阳二气”的观念,否认“天理”的存在。
李贽用夫妇生育比喻人类社会发展,提出“万物皆生于两”,源于矛盾着的阴阳二气,而“不生于一”,并非生于“三纲五常”天理。
这种“更不言一、亦不言理”的观点,从根本上否定“天理”的存在,摇撼“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基础。
3、评价:
在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明代,李贽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正统思想强调个性发展,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反封建的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
推动人们思想的解放,有利于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
4、著作:《焚书》、《藏书》
三、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一)背景:
明末内外交困,危机四伏。
士大夫面对危机,寻求改革方案。
他们猛烈批判君主专制统治和宋明理学,倡导“经世致用”,开创了一股要求个性解放、平等、民主的,具有批判、务实精神的进步思潮。
(二)三大思想家:
1、王夫子:(世称“船山先生”;著作《船山遗书》)
(1)批判宋明理学,建立起较为完整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体系。
①强调“理在气中”;宣扬“形、神、物三相遇而知觉乃发”;颠覆理学“道在气先”理论根基。
②提出“私欲之中,天理所寓”,充分肯定作为人本能要求的情感欲望和私利的合理性。
(2)鼓吹“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也”
2、黄宗羲:(世称“梨洲先生”,著作《明儒学案》《明夷待访录》)民主思想、工商皆本
(1)反对专制暴君政治,鼓吹早期民主思想:
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者”;认为君臣应是平等“师友”;根本上否定陈腐的伦理纲常。
(2)提出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
①最主要的观念是倡导言论自由,建立自下而上的监督机构。
②提出用“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
(3)主张“工商皆本”,批判“重农抑商”
3、顾炎武:(世称“亭林先生”,著作《天下郡国得病》《日知录》)因地制宜、发展工商业
(1)针对明代严重脱离社会现实的空疏学风,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唤。
(2)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以世致用”、“明道救世”。
(3)身体力行,长年考察山川关隘、民族风谷和民生疾苦,写出许多与实际问题密切相关著作。
☆三位思想家与李贽不同的是:
把斗争的矛头从传统儒学进一步延伸到君主专制制度,并且在揭露和批判的同时还提出了改革现实时弊的主张------“经世致用”的思想。
☆四位思想家反映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要求:
(1)李贽:提倡个性自由;
(2)黄宗羲:提出民主思想,主张工商皆本;
(3)顾炎武:主张因地制宜,发展工商业。
(4)王夫之:鼓吹“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也”
(三)经世致用思潮影响:
(1)重视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博学考据的治学方法开清代考证学术之风气。
(2)立足现实、学以致用的观念为后世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提供了重要思想源泉。
四、明清进步思想家的共同特点:【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归纳】
1、反传统、反教条。
李贽反对孔孟教条,痛恨维护传统礼教的卫道士.对封建正统思想发出大胆挑战。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也对传统的纲常礼教进行了强烈的批判。
2、反专制、倡民主。
李贽主张个性得到自由发展.不应该被迫顺从统治者的利益和愿望。
黄宗藏认为君主是“天下之大害”,顾炎武提出“众治”取代“独治”.黄宗羲提出建立“天下之法”,建立监督机构。
3、反映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
李贽痛斥传统道德观念和“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提出人皆有私。
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王夫之鼓吹“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也”,他们的思想闪烁着革新的光芒.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
五、明清进步思想的影响:
1、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对理学的反思、批判,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2、这股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在其后数百年间具有启蒙作用,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
学以致用的观念为后世提供思想源泉。
3、实质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批判,仍属于儒家思想的范畴。
中国明末清初的批判思想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波澜壮阔的现象:
(1)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使得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2)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要深蒂固。
(3)高度强化的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使早期民主思想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
课堂小结: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儒学思想创立及其发展历程
发展阶段时期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创立春秋孔子“仁”、“礼”;为政以德;、教育思想
形成战国孟子仁政;“人性本善”;“浩然之气”。
战国荀子“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性恶论;礼法并施。
发展完善西汉董仲舒“大一统”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新儒学宋明二程、朱熹“理”是世界本原,是万物遵循的普遍规律;三纲五常;格物致知
陆九渊、王阳明心即理也,心是万物的渊源;“发明本心”;“致良知”
新发展明清李贽挑战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揭露道学家的虚伪;强调个性的发展。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批判君主专制;提倡经世致用;提出工商皆本。
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与学生课业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