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作
英国田园诗译作

英国田园诗译作
英国田园诗的译作可以根据不同的版本和翻译者的风格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英国田园诗的译作:
1.威廉·华兹华斯的《绿山雀》译作:
绿山雀,穿花衣,
展翅高飞过天际。
自由自在何处去,
远走高游乐无边。
2.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的《古舟子咏》译作:
海面漂荡一孤舟,
主人高卧弄清讴。
风吹浪打天欲晓,
古舟摇曳返港汊。
3.乔治·戈登·拜伦的《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译作:
青春作伴好还乡,
漫步原野意气扬。
春风吹拂心如醉,
心旷神怡乐未央。
这些译作都是一些经典的英国田园诗歌,不同的译者通过自己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将这些诗歌呈现给读者。
1。
中外翻译简史

中外翻译简史一、中国翻译简史从现有史实来看,中国翻译史始于东汉末年安世高的佛经翻译。
大体经历了五个高潮。
1. 佛经翻译(公元148年至1111年)佛经翻译始于东汉,盛于唐朝,式微于北宋,元以后为尾声。
起始阶段(公元148—316年)的译家及译作主要有:安世高,译籍30部,41卷,现存22部,26卷;支谦,译有《大明度无极经》。
兴盛阶段(公元317—617年)的译家及译作主要有:释道安,编有《众经目录》,在《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钞序》中提出著名的“五失本、三不易”理论,倾向于直译;鸠摩罗什,共译74部,现存39部,如《妙法莲华经》、《大智度论》、《金刚经》等,倾向于意译;真谛,共译64部,现存26部,如《摄大乘论》等;彦琮,共译23部。
全盛阶段(公元618—906年)的译家及译作主要有:玄奘,通称“三藏法师”,629年前往印度那烂陀寺求学,带回梵文经典657部,十九年中共译经论75部,1335卷,主持了译场,提出“既须求真,又须喻俗”和“五不翻”原则。
2、明末清初科技翻译主要是耶稣会士和中国士大夫相结合进行的,汉译17世纪西方自然科学,古希腊哲学、科学等。
从事或组织翻译的代表人物有:马礼逊(Robert Morrison)、利玛窦(Matteo Ricci)、汤若望(Jean Adam Schull von Bell)、林则徐、魏源、李善兰、徐光启、徐寿等,主要译作有《几何原本》、《泰西水法》、《奇器图说》、《四洲志》、《西艺知新》及续编等。
另外,还设有我国最早的培养翻译人才的外语学校——四夷馆(明代),创办了同文馆、京师译学馆、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墨海书馆、益智书会、文会馆、广学会等翻译编译机构。
3、清末民初的社科、文学翻译清末民初的社科翻译属严复最为著名。
严复(1854—1921),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字几道。
译西学颇多,影响深远,如:《天演论》(T. Henry Huxley, 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原富》(Adam Smith, Inquiry into theNature and Cause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群学肄言》(H. Spencer, Study of Sociology),《群己权界论》(John Stuart Mill, On Liberty),《社会通诠》(E. Jenks, History of Politics),《法意》(C.D.S. Montesquien, Spirit of Law),《穆勒名学》(John Stuart Mill, System of Logic),《名学浅说》(W.S. Jevons)等。
译作的出版及版权问题如何划分

译作的出版及版权问题如何划分在知识经济盛行的时代下,图书领域也越来越受到知识青年的重视。
除了自行编写书籍,翻译书籍也成为一个热门的行业。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语言之间的交流变得十分重要,这也就催生了大量的翻译作品。
那么,完成一本译作后,很多人会意识到它的出版以及版权问题,在此,树上微出版()作为一个专注于个人品牌打造的图书策划营销机构,可以为你提供完美的解答。
首先,针对译作的出版,版权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翻译是一个语言转换的过程,所以它涉及的版权划分比较复杂,总体来说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如果翻译的作品为已有版权的作品,则需要获得著作权人的同意和授权。
这是原著作权人享有的权利,所以翻译者在翻译的同时也要注意尊重原作者的权益。
树上微出版在此方面,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可以帮助广大的译者合理地处理好版权问题。
二,在完成一部翻译作品之后,翻译者就已经享有了新作品的著作权。
但翻译作品在行使时不得侵害原作品的著作权,在对作品进行翻译或者改编,以及以出版、播放、表演、摄制等形式对翻译作品使用时,翻译作品的著作权人授权应以原作品著作权人为限,而不能超出原有授权的范围。
三,在实际使用翻译作品时,作为使用方的第三方应当取得原作品著作权人和翻译作品著作权人的双重授权。
而且第三方还可以根据授权范围和授权期限的不同,分别行使这两种不同的授权。
除此之外,树上微出版认为,译者还需要尽量规避一些可能发生的版权纠纷。
如:引用已有的文献时注意合理使用原则,杜绝抄袭的现象,注意外文著作权的保护期限等等,这些问题在出版译作时都需要着重了解。
树上微出版在出版领域有着多年的实践经验,与数百家知名出版单位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在其中和树上微出版合作的数百位的作者通过出书获得了巨大的品牌影响力和数十倍的经济效益。
树上微出版巨资投入设立写手公司、美工公司、视频公司、网媒公司,就是为了给广大作者群体提供更优质,更专业,更全面的服务。
林译翻译理念与其译作赏析

林译翻译理念与其译作赏析引言钱钟书先生说“译、诱、媒、讹、化这些一脉连通、彼此呼应,引申出文学翻译所向往的最高境界。
”(1997:269)在严复的“信达雅”和傅雷的“神似”之外,为文学翻译提出新的标准:化境。
“化境说”要求译文既要不能露出牵强附会的痕迹,又能传达原文的味道。
得其“意”比较容易,不过得其“味”确实困难。
钱谷融先生认为一切文学作品都应该是诗,都应该有诗的意味。
要再现它的“诗的意味”译者必须充分发挥其创造性,“得意而忘言”,不能拘泥于原文受原文的束缚太大。
钱先生认为‘诱’、‘媒’说明了翻译的跨文化交流作用以及译作对读者的感召作用。
它是个居间者或联络员介绍大家去理解外国作品,仿佛做媒似的,使不同国家的人们缔结了‘文学姻缘’。
他指出“彻底和全部的‘化’是不可能实现的理想,某些方面、某种水准的‘讹’又是不可避免的毛病。
”佛经翻译家道安提出了“五失本,三不易”之说。
中国古代翻译理论家赞宁说“翻也者,如翻锦绮,背面俱花,但其花有左右不同耳”。
所以,因为文化等方面的不同,译文总有和原文不符的地方。
但是不能否认译文在某些地方也有超越原文的可能。
1林译小说的“媒介”与“诱导”作用林纾的翻译是我国翻译史上的奇葩,他翻译的小说被称作“林译小说”。
一生翻译了180多种,数量之多,影响之大,可谓“前无古人”。
第一部译作《巴黎茶花女遗事》出版后一时洛阳纸贵,国人就如同呼吸到了新鲜空气。
它使中国人第一次接触到了西方文学的瑰宝,对中国近代文学家和新文学都产生了“诱导”和媒介的作用,开启了翻译外国文学的先河,架起了一座沟通中外文学的桥梁。
首先,林译小说对中国近代文学家有很大的影响。
林纾是大量把西方小说介绍到中国的第一人,林译小说让国人感受到了西洋小说的魅力,之前中国的文化人总以为科技西方超过中国,但是文学中国优于西方。
林译小说改变了中国人对西方小说的偏见,“五四”新文学时期的作家大多通过它的诱导和媒介开始接触外国文学,如鲁迅、周作人、郭沫若、钱钟书、冰心等,都曾有过一段嗜读“林译小说”的经历。
常见虚词

之(一)代词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涉世家》)③肉食者谋之。
(《曹刿论战》)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
如: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上枢密韩太尉书》)(二)助词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如: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3.音节助词。
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如: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公输》)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
(《满井游记》)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②北顾黄河之奔流。
(《上枢密韩太尉书》)(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如: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者(一)结构助词,译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
如: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愚公移山》)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③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④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二)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
如: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②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隆中对》)而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余光中译作

余光中译作
余光中是台湾作家,同时也是一位重要的文学翻译家。
他的翻译作品被广泛认可和赞赏,为了向读者传递他所译作品的精髓,我特意为您整理了一些余光中的译作,并用中文进行介绍。
余光中的翻译作品包括了许多经典的文学作品,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他所翻译的《红与黑》,这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作品,被视为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之作。
由于余光中深入细致的翻译方式,他成功地将这部作品的内涵和情感传达给了台湾读者,使他们能够深入地理解法国文化和思想。
除了《红与黑》,余光中还翻译了其他一些重要的文学作品,如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以及《卡拉马佐夫兄弟》,这些作品都是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作,通过余光中的翻译,台湾读者得以享受到了这些作品所带来的思想和情感上的震撼。
此外,余光中还翻译了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庄园》,以及法国著名小说家维克多·雨果的《巴黎圣母院》,这些作品都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人性关怀,通过余光中的翻译,读者能够体味到其中的深刻内涵和情感体验。
在余光中的译作中,他注重准确地传递原作的情感和思想,同时又注重文学的美感和艺术性。
他的译作不仅得到了读者的赞誉,同时也获得了文学界的高度肯定,被誉为独具魅力和深度的翻译艺术。
总之,余光中是一位杰出的文学翻译家,通过他的翻译,许多经典作品得以引入台湾,并被读者真正理解和感受。
他的译作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艺术价值,为台湾文学界作出了卓越贡献。
名家古诗英译

《水调歌头》名家英译版两首昔胡仔曾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认为这是写中秋最好的一首词,此说是一点也不过分的。
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
既有理性,又有情趣,很是耐人寻味。
或许,早在我们从课本上学到《水调歌头》之前,就已经在王菲的歌声中,在各类影视剧中接触到这首词了吧。
今天,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这首词的两个英译版吧。
分别是许渊冲先生以及林语堂先生的译作,大家更喜欢哪一个版本呢?《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许渊冲先生译作:How long will the full moon appear?Wine cup in hand, I ask the sky。
I do not know what time of the year’Would be tonight in the palace on high。
Riding the wind, there I would fly,Yet I’m afraid the crystalline palace would beToo high and cold for me。
I rise and dance, with my shadow I play。
On high as on earth, would it be as gay?The moon goes round the mansions redThrough gauze-draped window soft to shedHer light upon the sleepless bed。
Why then when people part, is the oft full and bright?Men have sorrow and joy; they part or meet again;The moon is bright or dim and she may wax or wane。
林纾译作作品

《巴黎茶花女遗事》,法国小仲马,林纾、王寿昌合译(1898-1899[9])《吟边燕语》,莎士比亚着,林纾、魏易合译。
(1903)《伊索寓言》,希腊伊索,与严培南、严璩合译。
(1903)《利俾瑟战血余腥记》,法国阿猛查德着,林纾、曾宗巩译(1904)《黑奴吁天录》,即《汤姆叔叔的小屋》,美国斯托夫人,林纾、魏易合译(1905)《迦因小传》,英国哈葛德着(1905)《埃及金字塔剖尸记》,英国哈葛德着,林纾、曾宗巩合译(1905)《英孝子火山报仇录》,英国哈葛德着,林纾、魏易合译(1905)《鬼山狼侠传》,即《百合娜达》,英国哈葛德着,林纾、曾宗巩合译(Nada the Lily, 1905)《斐洲烟水愁城录》,英国哈葛德着,林纾、曾宗巩合译(1905)《玉雪留痕》,英国哈葛德着,林纾、魏易合译(1905)《埃斯兰情侠传》,英国哈葛德着,林纾、魏易合译(Eric Brighteyes, 1905)《拿破仑本纪》,洛加德(John Gibson Lockhart)原着。
林纾、魏易合译。
(History of Napoleon Bonaparte, 1905)《撒克逊劫后英雄略》,沃尔特·司各特着,即《艾凡赫》(Ivanhoe, 1905)《鲁滨孙飘流记》(RobinSon Crusoe),英国丹尼尔·笛福,林纾、曾宗巩译。
(1905年)《美洲童子万里寻亲记》,增米·亚丁着,林纾、曾宗巩合译。
(1905年)《肉券》,林纾着。
与魏易合译。
(1905)《女师饮剑记》,布司白(Guy Boothby)原着。
(1905)《洪罕女郎传》,英国哈葛德着,林纾、魏易合译(1906)《雾中人》,英国哈葛德着,林纾、曾宗巩合译(1906)《蛮荒志异》,英国哈葛德着,林纾、曾宗巩(1906)《橡湖仙影》,英国哈葛德着,林纾、魏易合译(1906)《红礁画桨录》,英国哈葛德着,林纾、魏易合译(1906)《海外轩渠录》即《格理弗游记》英国乔纳森·斯威夫特,林纾、魏易合译(1906)《拊掌录》,即《见闻札记》,美国作家华盛顿·欧文的短篇小说集,林纾、魏易合译(1907)《金风铁雨录》,阿瑟·柯南·道尔着林纾、魏易合译(1907)《滑稽外史》,即《尼古拉斯·尼克尔贝》,英国狄更斯,林纾、魏易合译(1907)《十字军英雄记》,英司各特着,魏易口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花,是季节的译作集锦。
玉兰,是译作里最出彩的那一篇。
枝枝杈杈的洁白如玉,让小院融入清雅氛围中。
漫步,脚下沾满花色;吮吸,心肺盈满花香;探寻,袖畔纳满花影。
在枝头摇晃似呢喃,若离枝伏地如低语。
每一瓣可观可赏,每一朵芬芳诱人。
暖风里,新开的游丝样散着,先开的抱着余魂遍地落英,茬茬轮轮新瓣压着旧瓣,当旧话题引出新话题时,一棵树就老了。
榆钱,是译作里最市井最俚俗的一篇。
一瓣钱币买油盐,一朵钱币兑酒喝,一树钱币购置百平米的安居乐业。
榆钱不能晃,苛求来的钱不经花,唯熟透落进兜里的钱花的舒心。
暮晚喜欢在瓣隙里流连,爱在枝版图上弹唱乡情。
槐花,在译作里素颜恬静,串串如葡萄粒粒如碎玉,漫漫花香浸胸润肺,漾漾花阵缭绕馨香。
轻轻弯折一枝,细嗅蕊间靠过来的丝丝甜,译文的中心句一下子弹跳出来。
把悠悠香捋到手心里,我视如珍珠紧攥热捧。
清风吹过,甘甜在周边弥散开来,拽出喜欢的线,垂钓鱼群般的唼喋声,心情被抬高。
紫藤,是篇充满瑰丽与想象的佳作。
花繁而密,依篱笆成一方披巾。
藤盘曲扭绕,依棚靠墙成一片锦绣景。
浪漫悠闲的紫一嘟噜一嘟噜地嬉闹;微声柔语的紫,沿廊迂回顺架绵邈。
阳光若阵阵掠拂,风清温软迷人。
小雨若蹦跳着敲击,惊喜会莫名地多起来。
枝繁叶茂的穿行,给感觉以秀媚柔婉及旖旎脱俗,小资情调涨幅增大。
水仙的译作大多隐逸清寂,爱素瓣掩香,也爱踩着一汪水烟视媚行,月色黄昏的一剪闲逸里,还爱抚弄星弦。
我的心被它系着,近了怕惊扰远了怕冷落,好在我能熟诵它,一字一句围着纤细与轻盈,用来调整与平衡,最缠绵悱恻的爱驻留在花萼间。
屋里的这几朵水仙,是遗落的标点符号,清灵灵地像邻家妹子,抱着一摞温暖名片,引领我走在春的岸堤上。
一篇篇译作语言清丽意境悠远,一种种花儿婆娑至心底摇曳入心扉。
读之,馥郁醇香,念之,颊齿绕香。
开花,是大地的好声音,也是季节的热门翻译。
精心研读这本译作集锦,有很多柔软的触动碰碰我,痒痒的酥酥的,突然有书写的冲动。
纸的中央,我活成一株蔷薇,借阳光雨露借笔墨盛事,借昂贵的动名词和亲民的形容词,微笑攒蕾拈花,按晨昏数良辰按节令流过年华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