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八古代诗歌阅读考点集训
全国通用近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专题专项突破演练26古代诗歌阅读专项练七大题材(20

(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专题专项突破演练26 古代诗歌阅读专项练七大题材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专题专项突破演练26 古代诗歌阅读专项练七大题材)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专题专项突破演练26 古代诗歌阅读专项练七大题材的全部内容。
专题专项突破演练26 古代诗歌阅读专项练·七大题材一、羁旅思乡诗1。
(2018·泸州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11分)夜行吴兆骞①惊沙莽莽飒风飙,赤烧连天夜气遥。
雪岭三更人尚猎,冰河四月冻初消。
客同属国②思传雁,地是阴山学射雕.忽忆吴趋歌吹地,杨花楼阁玉骢骄。
【注】①吴兆骞(1631—1684):清初诗人.字汉槎,号季子,吴江松陵镇(今属江苏苏州)人.少有才名,与华亭彭师度、宜兴陈维崧有“江左三凤凰”之号.顺治十四年科场案,无辜遭累,遣戍宁古塔23年.②属国:指汉朝的苏武,被扣匈奴19年,获释归国后曾任典属国。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
诗歌的第一联紧紧围绕“夜行”展开,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夜行中所见景物的特点.B。
“惊沙”“飒风飙”突出了西北的特点,“赤烧连天”是指烧野草的火焰在远处与天边相连。
C.颔联写三更雪原尚有人打猎,冰河四月才开始解冻,描写了当地的生活习性和物候特征。
D。
尾联中“杨花”“楼阁”“玉骢”三个意象,虚实相生,描写春天来临时江南繁华的生活场景。
202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与解析)

202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与解析)(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题弟侄书堂杜荀鹤【注】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注】杜荀鹤:晚唐诗人,曾经历黄巢之乱。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先叙侄子虽身处困境却能于世道纷乱之时谨守礼道,勤奋修业。
B.颔联上下两句形成对比,以弟侄静心好学、尚礼的行为反衬了战乱中社会的纷扰。
C.尾联是对弟侄的慰勉之辞,诗人以长辈的身份直抒胸臆,语重心长地鼓励了弟侄。
D.这首诗语言通俗浅近,平易自然,仿佛从诗人心中流出,没有雕琢的痕迹。
2.诗歌颈联情景交融,请简析其妙处。
(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问题。
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苏轼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
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
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注】。
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注】湘灵:湘水女神。
作为尧的女儿娥皇女英,二人均为舜妃,舜南巡时死于湘水,成为湘水女神。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凤凰”三句描写了诗人在湖上所见到的美景:雨后凤凰山下,水风清爽,晚霞明艳。
B.“一朵芙蕖”两句紧接其后,既实写水面荷花,又以芙蓉喻弹筝的美人,收到了双关的艺术效果。
C.“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将白鹭人格化,以白鹭有意倾慕来衬托演奏技术的高超。
D.“数峰青”一句回应词的开头“凤凰山下雨初晴”描写的雨过山青的景象,言有尽而味无穷。
2.本词下片是如何来描写音乐的?请作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次韵王定国马上见寄①苏轼昨夜霜风入夹衣,晓来病骨更支离。
疏狂似我人谁顾,坎轲怜君志未移。
但恨不携桃叶女,尚能来趁菊花时。
南台②二谢无人继,直恐君诗胜义熙③。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专题八 诗歌鉴赏(新教材新高考)诗歌讲练测练习(解析版)

诗歌鉴赏专题测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听筝柳中庸①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注]①诗人的族侄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南方。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诗写听筝的感受,“听”是此诗的关键,所写内容都是围绕“听”字铺开。
B.首联“悲怨”二字概括了听筝的总体感受,并为全诗奠定了悲怨的情感基调。
C.颈联诗人展开想象,用“谁家”“何处”连连发问,孤独寂寞之情溢于言表。
D.全诗情感非常丰富,诗人直抒胸臆,抒发了伤春之悲、怀人之愁、离别之恨。
2.古人描摹音乐颇有心得,请比较一下本诗颔联与《琵琶行》中“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两句在描摹音乐的不同之处。
【答案】1.D 2.两个诗句都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但各有特色各有千秋。
柳诗以形写声,通过描摹柳条伴着春风絮絮话别,啼鸟绕着落花声声鸣啼的场景,以通感的手法,将听觉转化为视觉,化无形为有形,形象地写出筝声中的悲怨之情;白诗则直接以声写声,以银瓶突破、水浆四溅、铁骑突出、刀枪齐鸣的声音比喻琵琶声的清越雄壮,使人感觉到琵琶声的铿锵有力。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直抒胸臆”错,颔联借景抒情,借想象的景象来表达悲怨之情,是间接抒情。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本诗颔联“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筝声像柳条拂着春风絮絮话别,又像杜鹃鸟绕着落花,娟娟啼血。
运用通感的手法,将听觉转化为视觉,以形写声。
诗人巧妙地把弦上发出的乐声同大自然的景物融为一体,顿时使悲怨的乐声,转化为鲜明生动的视觉形象。
那柳条摇荡、柳絮追逐、落英缤纷、杜鹃绕啼的暮春情景,仿佛呈现于读者的眼前;春风、杨柳、花、鸟,情怀毕露,更加渲染出一片伤春惜别之情。
白诗“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那“幽愁暗恨”在“声渐歇”的过程中积聚了无穷的力量,无法压抑,终于如“银瓶乍破”,水浆奔迸,如“铁骑突出”,刀枪轰鸣,把“凝绝”的暗流突然推向高潮。
高三语文古代诗歌专题练习八及参考答案

算山①
陆龟蒙②
水绕苍山固护来,当时盘踞实雄才。
周郎计策清宵定,曹氏楼船白昼灰。
五十八年争虎视,三千馀骑骋龙媒③
何如今日家天下,阊阖④门临万国开。
【注]①算山:位于今浙江宁波附近。
②陆龟蒙:晚唐诗人,一生都处于唐末藩镇割据、风雨飘摇的时局中。
③龙媒:骏马。
④阊阖:指宫门或京都城门,借指京城、朝廷等。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先写算山一带险固的地理形势,接着回顾三国时期的孙权借此有利地势割据一方的史实,
B.颔联叙述周瑜用计谋大败曹军的史实,“清宵定”与“白昼灰”对举,表现了曹军覆灭之快。
C.颈联承接上联,写东吴政权从三千骑起家、延续五十八年的历史,为结尾抒发感慨作铺垫。
D.尾联卒章显志,通过对唐王朝藩镇割据“家天下”的讽喻,委婉地表达了对动荡时局的忧思。
2.本诗与李白《蜀道难》都有对山川险固的描写,请分析这两首诗相关描写的意图有何不同?
【答案】
1. D(没有“讽喻”“忧思”,应是表达“期盼唐王朝再次出现万国来朝的繁荣局面”。
)
2.相同点:两诗写险固山川,都意在表明其有军事意义,可据险而守。
(2分,意思答对即可。
)
不同点:①陆诗的描写意在引出历史上在此盘踞的孙吴政权;李诗的意图有警醒当朝统治者提防有野心的军阀割据作乱。
②李诗写山川之险还为了突出蜀道艰险难行,
表达对奇险自然的赞叹,提醒友人早日还乡;陆诗无此意图。
(4分,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专题八 古代诗歌鉴赏 2 鉴赏诗歌的形象课后对点集训不分版本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 2 鉴赏诗歌的形象课后对点集训不分版本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 2 鉴赏诗歌的形象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对雪①杜甫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 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
②《世说新语·黜免》载:“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
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1)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自己的处境,抒发了诗人的悲凉之情。
B.“瓢弃樽无绿〞一句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的艰苦。
C.“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写出了诗人对温暖的渴望。
D.第四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E.诗歌塑造了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一位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而又壮志难酬的诗人形象。
(2)诗歌的第二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CE(2)诗歌第二联描写了黄昏云乱、风急雪紧的景象。
诗人借景抒情,通过描写飞雪的状态,表现诗人在战乱之中内心的悲凉;同时照应诗歌标题“对雪〞,为下文描写室内景象和抒发诗人感情作铺垫,有利于突出诗歌忧国忧民的主旨。
解析(1)C项,“‘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错误,这句诗是写炉火燃尽的情景;E项,“壮志难酬〞错误,诗歌中没有表达。
(2)此题重点考查诗歌的景物形象。
第二联先写黄昏时的乱云,次写旋风中乱转的急雪,照应诗歌标题“对雪〞,暗示诗人独坐室内,反复愁吟,从乱云欲雪一直呆到急雪回风,满怀愁绪。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训练:古代诗歌鉴赏(含答案)

专题十九古代诗歌鉴赏训练一鉴赏形象1.阅读下边这首唐诗,而后回答下列问题。
送邹明府游灵武①贾岛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说明】①明府:对县令的尊称。
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请归纳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做简要剖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阅读下边这首诗,而后回答下列问题。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阮籍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代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① 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② 使心伤。
【说明】①商风:秋风。
②怆悢 (li ng)à:伤心。
诗中“清代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表现了“凤凰” 如何的品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阅读下边这首诗,而后回答下列问题。
与歌者米嘉荣①(唐 )刘禹锡唱得《凉州②》不测声,旧人唯数米嘉荣。
近来时世轻前辈,好染髭须过后生。
【说明】①米嘉荣:中唐有名的歌唱家。
②凉州:是拥有奇异之调的曲子。
归纳米嘉荣的形象,并简要剖析。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专题八 古代诗歌鉴赏 6 诗歌选择题考点解读课后对点集训(2021年最新整理)

2018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6 诗歌选择题考点解读课后对点集训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6 诗歌选择题考点解读课后对点集训)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6 诗歌选择题考点解读课后对点集训的全部内容。
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 6 诗歌选择题考点解读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问题。
从军行(其四)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错误的两项是( )A.第一、二句描写青海湖上升起大片阴云,使远处的雪山显得暗淡,孤城戍守,四望荒凉,玉关屹立,显示边塞的荒凉艰苦,写景壮阔悲凉。
B.“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
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
C.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
三、四两句之间有转折。
“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给人的感受是雄壮有力的,而不是低沉伤感的。
D.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意识到战争的艰苦漫长的基础上发出更坚定深沉的誓言.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
E.本诗的结尾融情于景,更耐吟咏和思索。
答案AE解析A项,暗,遮蔽。
“使远处的雪山暗淡”是对“暗"的错误理解。
E项,结尾直接表明为国捐躯的大无畏精神和必胜的信心。
2.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问题.曲江对酒杜甫苑外江头坐不归,水精宫殿转霏微。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纵饮久判①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吏情更觉沧州②远,老大徒伤未拂衣。
全国通用近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专题专项突破演练29古代诗歌阅读专项练鉴赏表达技巧(

(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专题专项突破演练29 古代诗歌阅读专项练鉴赏表达技巧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专题专项突破演练29 古代诗歌阅读专项练鉴赏表达技巧)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专题专项突破演练29 古代诗歌阅读专项练鉴赏表达技巧的全部内容。
专题专项突破演练29 古代诗歌阅读专项练·鉴赏表达技巧一、表达方式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11分)春题湖①上白居易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注】①湖,即杭州西湖。
★(1)下列各句对原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
首联,作者在满心的愉悦中对春天的西湖做了集中而又概括的介绍。
B。
颔联和颈联,作者将远望近观、仰视俯瞰诉诸笔端,对西湖全部景点做了细致描绘。
C.颔联中“排”字形象、生动,用比喻的手法,写山峦起伏,环湖而绕,且排列整齐。
D。
尾联,作者借“一半勾留”来表达自己对西湖春色的喜爱,对西湖、对杭州的依恋。
E。
全诗以“湖”字开头,以“湖”字作结,以“湖”为中心,绘出了一幅西湖春景图.【解析】选BC。
B项,“西湖全部景点”概括不当;C项,颔联中“用比喻的手法”不当,“排”字没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2)在题写西湖春景时,为了突出画面中景物的某些具体特点,作者运用了一些写作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八古代诗歌阅读1.(2020湖北孝感统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安公子·远岸收残雨柳永远岸收残雨,雨残稍觉江天暮。
拾翠汀洲①人寂静,立双双鸥鹭。
望几点、渔灯隐映蒹葭浦。
停画桡②、两两舟人语。
道去程今夜,遥指前村烟树。
游宦成羁旅,短樯吟倚闲凝伫。
万水千山迷远近,想乡关何处?自别后、风亭月榭孤欢聚。
刚断肠、惹得离情苦。
听杜宇声声,劝人不如归去。
[注] ①拾翠汀洲:古代妇女喜欢到河滩上拾翠鸟尾羽作装饰品。
一说拾翠是采摘香草。
②画桡:装饰华美的船桨。
(1)对这首作品理解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远岸收残雨,雨残稍觉江天暮”,说明下了很长时间的雨,雨点逐渐稀疏,但天已近傍晚。
为全词营造了迷蒙冷清的气氛。
B.“拾翠汀洲人寂静,立双双鸥鹭”,以“双双”形容鸥鹭,衬托出抒情主人公的寂寞孤独,景中有情。
C.“停画桡、两两舟人语”,说明词人已到达目的地,听到身边人的谈话声,却不知自己该走向何方。
D.“自别后、风亭月榭孤欢聚”,回忆过往,嗟叹今夕,词人离愁更浓,唱出了全词的最强音。
(2)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感情,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答:2.(2020河南中原名校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西塞山①下作韦庄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
孤峰②渐映湓城北,片月斜生梦泽南。
爨③动晓烟烹紫蕨,露和香蒂摘黄柑。
他年却棹扁舟去,终傍芦花结一庵。
[注] ①西塞山:三国时东吴江防边塞,历代诗人多有吟咏。
②孤峰:指湓城北的庐山。
③爨(cuàn):烧火做饭。
(1)下列对这首诗歌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人行至西塞山这个东吴江防边塞,前望江水,历史往事等引起丰富的联想,但诗人并没有借西塞山势发盛衰荣辱的感叹。
B.颔联写诗人所见,前望是庐山,后看是斜月:“渐映”写月光逐渐明亮,“斜生”巧妙地写时间的推移、位差的变化。
C.颈联化实为虚,把西塞山一带异时生长成熟的植物做艺术的归纳,使得描绘的景物更加富有艺术魅力和生活情趣。
D.尾联,表现了诗人对西塞山的爱恋,他把芦花当作宁静恬适的生活伴侣,期望有一天独棹扁舟而来,依傍芦获结庵而居。
E.这首诗写诗人舟行至西塞山下时的所见所感,前两联暗示诗人的行迹,第三联写出对此地烹紫蕨、摘黄柑的乡间生活的赞美。
(2)首联“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写景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6分)答:3.(2020广东百所名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三月二十三日海云摸石①范成大劝耕亭上往来频,四海萍浮老病身。
乱插山茶犹昨梦,重寻池石已残春。
惊心岁月东流水,过眼人情一哄尘。
赖有贻牟②堪饱饭,道逢田畯③且眉伸。
[注] ①此诗写于作者成都任上。
时值暮春时节,成都市民都去城东的海云山上的海云寺观光游园,于池中摸石,以求吉祥。
②贻:带来。
牟:通“麰”,大麦。
③田畯(jùn):泛指农民。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写劝耕亭上游春的人络绎不绝,而“我”却四处漂泊,如今已老病缠身,将自己与游人进行对比来表现个人情感。
B.第二联点题,写在那满是春光的日子里,随意插山茶已然是昨日旧梦,如今再去海云寺寻池摸石已是暮春时节了。
C.第三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岁月”比作“东流水”,将“人情”比作“一哄尘”,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岁月的流逝和人情的淡薄。
D.第四联“堪饱饭”是原因,“且眉伸”是结果,一个“堪”字写出了作者的生活状况安逸,一个“且”字表达作者“又”一次心情舒展。
E.这首田园诗语言通俗易懂,不事雕饰,借民风民俗表达情意,通过晚年退隐后的闲适生活来抒发“宝刀不老”的感慨。
(2)整首诗中诗人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简要分析。
答:4.(2020河北保定摸底)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11分)西江月①苏轼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
障泥②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
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 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时作。
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枕臂醉卧少休。
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
②障泥:马鞯,垂于马两侧以挡泥土。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写词人濒临溪流,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鞯,即欲眠于芳草。
既侧面描绘出月下溪景之美,又表现了词人的喜悦心情。
B.“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琼瑶,本是美玉,这里代指月色,水月交辉,有如晶莹剔透的珠玉。
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
C.“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一句用“解鞍欹枕”这个特写镜头表现出词人的随意豁达,而“杜鹃春晓”写出空山春晨的喧闹和生机。
D.本词写词人爱惜一溪风月,不让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晓,描写了一个醉心自然、随性洒脱、乐观豁达的词人形象。
E.词人以空山明月般澄澈、空灵的心境,描绘出一幅富有诗情画意的月夜图,把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化到大自然中,忘却了世俗的荣辱得失和纷纷扰扰,表现了自己与造化神游的畅适愉悦。
(2)“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精妙,请简要赏析。
(6分)答:5.(2020湖北八校一模)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寄元中丞①刘长卿②汀洲无浪复无烟,楚客相思益渺然。
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
孤城背岭吹寒角,独戍临江夜泊寒。
贾谊上书忧汉室,长沙谪去古今怜。
长沙过贾谊宅③刘长卿三年谪宦此栖迟④,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注] ①这首诗是诗人在唐肃宗至德年间任鄂岳转运使后,出巡到夏口(今湖北武昌)一带时所作。
元中丞为诗人友人,当时被贬到岳阳。
②刘长卿(约726—约786),唐代诗人,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天宝年间进士,曾因事下狱,两遭迁谪。
③此诗作于诗人第二次迁谪路过长沙时。
④栖迟:居留。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第一首诗“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写诗人所见的暮景,远眺汉口,夕阳西下,鸟儿斜着翅膀渡过江去;洞庭湖秋水浩渺,鼓涨到远方,似与天边连在一起。
B.第二首诗“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所绘的秋草、寒林、人去、日斜,渲染出故宅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象。
C.第一首诗“贾谊上书忧汉室,长沙谪去古今怜”用贾谊之典,含蓄地表达了对元中丞此贬的不平,而“古今怜”三字,更隐含了自己曾遭贬南巴的同病相怜之感。
D.第二首诗“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运用反语和双关的手法,暗含了作者对李唐王朝不重视人才的不满和对前贤的深切凭吊后自己内心的无限愤懑之情。
E.第二首诗“三年谪宦此栖迟”中的“谪”字,写出了贾谊的身世,直贯篇末,奠定了全诗凄怆忧愤的基调。
(2)两首诗第二句中“楚客”各指谁?两首诗都写到了贾谊,有何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6.(2020山西太原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蝶恋花赵令畤欲减罗衣寒未去,不卷珠帘,人在深深处。
残杏枝头花几许,啼痕止恨清明雨。
尽日沉香烟一缕。
宿酒醒迟,恼破春情绪。
飞燕又将归信误,小屏风上西江路。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上片开头三句,“欲减”而实未减衣,显出身体的病态症状,“不卷”说珠帘垂挂却不卷,那人却躲在闺房深深处。
B.下片开头三句,写闭锁深闺的重要原因,说春情缭乱恼煞人,于是借酒浇愁忘忧,宿酒过量而醒迟,酒醒后,整日只有一缕沉香相伴。
C.下片“飞燕”句构思巧妙,将恼怨发向飞燕,它将夫君归家的喜讯传错,让自己空欢喜一阵,实烦恼一番,真是怨奇而情深。
D.下片末句以“小屏风”之景结思夫君之情,采用实写深闺思妇神往西江路怀念自己的方式,抒写了词人对闺中爱侣的深切相思。
E.全词语言婉约清丽,情致柔和缠绵,造语却深婉空灵,意象迭起,意境蕴藉含蓄,细腻地传达了思妇内心复杂的情感起伏。
(2)本词上片结尾两句和《琵琶行》中的“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都有描写,但两者的描写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答案全解全析1.答案(1)CD(2)①对前路的迷茫感。
“道去程今夜,遥指前村烟树”“游宦成羁旅”说明作者不知前路在何方。
②漂泊江湖的孤独感。
“自别后、风亭月榭孤欢聚”说明作者感到孤独。
③对故乡的思念。
“听杜宇声声,劝人不如归去”说明作者思念家乡。
④离别的痛苦感。
“刚断肠、惹得离情苦”说明作者对别离的痛苦。
(四点答出任意三点即可)解析(1)C.到达目的地”有误。
D.全词的最强音不是“自别后”句。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
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可以根据知人论世、抓关键词、抓关键句、抓意象等方法得出。
2.答案(1)BC(2)①“水似蓝”,表明水深莫测,西塞山势的峻峭,山间葱茏草色的映衬,使得江水的颜色蔚蓝;②“乱云如絮”写出了云层如轻飘的花絮,在山间起伏缠绕,非山势高峻难得有此景象,起伏的乱云弥漫江上,缠绕山间,使山势与水面通过乱云的衔接,而产生一种奇妙的效果;③运用比喻、对比的手法,把云比喻成飞絮,蔚蓝平静的江面与陡峭如削的山势对比,写出了西塞山的奇特地势,加以缈茫起伏的云絮飘飘,形成一种对比强烈又结合奇妙的艺术境界。
解析(1)B.“渐映”写舟行的渐见过程,不是写月光的逐渐明亮。
C.“化实为虚”说法错误,这里是由实景转入虚景,属“由实入虚”的手法。
(2)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
赏析诗句的妙处,思考角度有内容(句意、情感)和表达技巧(有时兼及意象、炼字)两个方面,然后再分析表达效果。
答技巧时,要准确使用术语点明技巧,然后分析其表达效果。
3.答案(1)DE(2)诗歌前三联体现了诗人的悲凉与寂寞之情。
诗歌尾联体现了诗人的感激和满足之情。
游春的人,往来频繁,人情世故,过眼云烟;而岁月似水,光阴易逝,况且诗人老病缠身,这就使得诗人悲伤寂寞之情顿生。
诗人依赖农民,衣食无忧,因此在路上见到农民心情非常愉快。
解析(1)D.“安逸”分析错误。
E.“宝刀不老”分析错误,于诗无据。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这首田园诗首联写四处漂泊、老病缠身,颔联、颈联写时光易逝、世事无常,而尾联写对农民的感激。
情感由哀转乐。
4.答案(1)BC(2)①侧面描写(或侧面烘托)。
写月下细浪涟漪层层涌起,空中云朵依稀,侧面烘托月光朗照,月色美好。
②借景抒情。
通过写景营造出清爽明丽的意境,凸显词人的愉悦之情。
③叠词。
“弥弥”“隐隐”表现了水之盛、云之淡,音律和谐,琅琅上口,声声悦耳。
④对仗。
“照野”对“横空”,“弥弥”对“隐隐”,“浅浪”对“层霄”,对仗工整,富于音韵之美。
(每点3分,答出两点即可)解析(1)B.应是借喻,不是借代。
C.“喧闹和生机”不对,应为表现了空山春晨的“万籁俱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