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师赵幸 我在史家“修胡同”
从建立共同认识到直面复杂问题——北京老城白塔寺地区保护更新的

从建立共同认识到直面复杂问题一北京老城白塔寺地区保护更新的实践探索From Building Common Understanding to Confronting Complex Problems: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Conservation and Renovation in the Baitasi Area of Beijing赵萃,卩5斐用,叶楠/ZHAO Xing,FENG Feifei,YE Nan以“古丿]同-四合院”传统格局构成的传统平房街区是北京老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这种独特的街区肌理和居住形态不仅承载着老城传统城市营建的文化底蕴,亦展现蓿千年古都绵延至今的旺盛生命力.、门新中国成立以来,随舂城市发展阶段、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不断演进,随着人们对于羌好生活的向往越发强烈,传统平房区的保护和更新始终作为老城规划建设中最为重耍的核心问题,在不断想考和探索中寻找着方向。
尤其近3()年来,老城传统平房区从以房地产开发为导向的大拆大建,彻底转向了老城整体保护下的有机更亲斤,形成了越来越强烈的保护共识、越来越丰富的实践成果和越来越多元参与的共治局面。
作为北京市第一批公布的历史文化街区,白塔寺地区在过去3()年中经历了商业幵发的威胁,也得到了及时的保护,近年来更在整体保护和有机更新思想指导下大胆尝试技术创新与机制创新,不断实现地区文化魅力复兴与品质提升,为保护苗都金名片和落实老城整休保护贡献了有益的思路和宝贵经验。
1老城整体保护的思路与政策演变速国初期,老城内除重要文物外,大部分是以居住功能为主的传统平房区,总的来说保留希完整的平房四合院风貌格局。
然而,受城市人口增长、房屋衰败和“文化大革命”、知青返乡、唐111大地盛等一系列加史审件影响,老城平房区人居环境不断恶化。
为解决紧迫问题,北京市政府陆续出台了“见缝插针”“滚書球”“推、接、扩”等一系列以解危排险为目的的指导措施,导致平房区内岀现大"插建,四合院沦为大杂院,老城的城市布局与古都风貌被严遭破坏C随看:改芋开放后国民经济发展步入止轨,人们对历史文化遗严保护的意识幵始初步鎚立。
北京:让胡同“活着”

71决策探索2018.1上北京:让胡同“活着”文/刘欣 孔祥鑫由于以往过度开发和不当利用,北京许多胡同失去了清、静、雅的舒适模样,低端的小商铺、小餐馆野蛮生长,环境杂乱不堪。
为唤回古都风韵,改善居民生活环境,2017年9月底公布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以下简称《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提出:要保护1000余条现存胡同及胡同名称,“老城内不再拆除胡同四合院”,实施胡同微空间改善计划,提供更多可休憩、可交往、有文化内涵的公共空间,恢复具有老北京味的街巷胡同,发展街巷文化。
胡同改造,居民意见不能少胡同居民的意见,对恢复古都风貌必不可少。
“他们对生活了几十年的街道最有感情,也只有他们才能准确说出胡同原有的样子。
”北京市东城区东四街道办事处副主任蒋召顺说。
2015年起,东四街道与城市规划部门、东城区政府邀请建筑设计公司制定恢复古都风貌的方案,并由清华大学建筑系专家指导。
目前已围绕胡同和古建修缮与保护制定实施了七套方案。
蒋召顺说:“每一套方案都有居民代表直接参与的意见。
”改造胡同社区公共空间,必然涉及居民的居住利益。
“恢复胡同原始风貌,需要对私人违章建筑进行拆除,也因此遇到抵触。
”金大钧说,街道、设计公司、居民代表挨家挨户征求意见,“有的方案甚至历经30多次讨论才敲定”。
东四街道向南两公里的朝阳门街道,有包括东四南文保区在内30余条胡同。
2014年,街道办事处与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工业大学合作,成立了“史家胡同风貌保护协会”,以历史文化街区风貌保护为切入点,通过广泛的公众参与,探索出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结合的建设与治理模式。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师赵幸说,由于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涉及居民切身利益,所以要调动他们成为合作者、参与者。
目前,协会已完成胡同内7个大杂院的内部公共空间改造方案,每个环节都同居民讨论并得到认可。
恢复原貌,胡同静下来自2017年4月动工,东四街道已修复了74个门楼,其中东四四条胡同清理了54个低端业态商铺。
胡同文化教案【优秀10篇】

胡同文化教案【优秀10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计划报告、合同协议、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条据文书、策划方案、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lan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insights, speeches, policy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胡同文化教案【优秀10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北京菊儿胡同

菊儿胡同新四合院工程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左川菊儿胡同是北京旧城内鼓楼东南约500米的一条东西走向的胡同。
从1987年起,吴良镛教授带领师生组成的课题组选择这里开始了新四合院危房改造的试验工程,到1994年末在拆除出的1.255公顷用地上共建成了两期共2万余平方米面积的、拥有13个新四合院院落建筑的建筑群。
原有的236户居民居住情况得到根本改善。
菊儿胡同新四合院住宅工程创造了若干个“第一”:首批被拆除的原41号院居民成立了北京第一个组织危旧房改建的住宅合作社;第一期工程是北京第一批危改结合房改的试点;获国内外奖项最多,其中1992年世界人居奖和1992年亚洲建筑师协会优秀建筑金奖是我国建筑师在国际首次获得的此类奖励。
一、菊儿胡同的成就是清华建筑学院师生继承梁思成、林徽因先生的学术思想,重视住宅研究与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持续进行综合研究实践的结果1947年早在创系之初,梁思成先生就提出“住者有其房”林徽因先生以带病之身开设西方国家战后住宅建设课程,并大声疾呼保护北京这一“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
在他们的引导下,吴良镛教授主持推动了一系列研究。
—1950年吴良镛作了崇文门外花市地区胡同与四合院研究。
—从1978年开始,建筑学院对北京市旧城整治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当时一方面着手进行北京市总体规划研究,另一方面进行了什刹海地区的规划研究。
这两部分工作同时开展,意在将其整体与局部互相配合进行系统研究。
—在1979年由吴良镛教授带领研究生完成的什刹海规划研究已基本形成居住整治的“有机更新”和“新四合院”住宅设计方案的思路。
—1983年,清华城市规划教研组张守仪、李德耀教授带领学生在北京法华寺一带对“危、积、漏”地区作了调查与探索。
这项工作对推动破旧危房的研究很有影响。
—从1986年起,继续对北京旧城“整体保护”的全局性战略进行了探讨,并在旧四合院的利用与整治方面继续进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定进展。
1987年在伦敦举行了“城市规划与文物保护”(Planning and Conservation)国际学术会议,吴良镛教授是这次会议的副主席,受北京市人民政府及文物局委托负责准备北京旧城保护整治展览,在此会议上展示了北京旧城整治及新四合院的专题研究,图版及模型先后在英国、西德、加拿大展出。
关于强制性保护现存北京老胡同的建议

关于强制性保护现存北京老胡同的建议
佚名
【期刊名称】《北京规划建设》
【年(卷),期】2007()3
【摘要】问题:随着现代化城市建设的推进,北京大量的文物古迹亦遭到人为破坏的同时,北京的老胡同也无法逃脱一浪高过一浪的北京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大潮。
根据首都规划委员会原主任、北京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赵知敬的计算,1949年,北京的胡同有3050条。
据调查,在上世纪80年代初,北京保存完整的老城胡同有3000多条,到了1990年有2250条,2003年大约有1600条,2004年直接称为胡同的有1300多条,2007年初直接称为胡同的还有1000条左右。
换言之,如今的北京老胡同的数量与1949年相比已经减少了近三分之二。
【总页数】2页(P136-137)
【关键词】北京;胡同;城市现代化建设;强制性;保护;城市规划;城市建设;人为破坏【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241.5
【相关文献】
1.老胡同的新问题北京胡同 [J], 赵铮;
2.北京“八大胡同”的前世今生老胡同里的新秘密 [J], 李东兴;
3.老胡同里的“新风景”——如何发展北京胡同的涉外旅游 [J], 崇雅楠;张雪;温殿荣;徐奕;
4.胡同作为公共文化的传播实践研究——以北京老胡同为例 [J], 董世斌; 张怡斐
5.北京老城胡同街巷的适老性设计建议——以崇雍大街改造设计为例 [J], 孙书同;钟曼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那些设计师,到底是在替谁做旧城改造?|老北京死了吗(2)

那些设计师,到底是在替谁做旧城改造?|老北京死了吗(2)设计师和地产商们可能习惯了在半完成的房子里进进出出,但居民和其它参观者不是这样。
在白塔寺住了 37 年的戴立莹觉得,这些房子是在“浪费钱”。
在她的印象里,旧城改造的首要目的应该是“改善居民生活”。
而胡同居民们需要的“不是漂亮的样板房”,而是“把房子改大一点”“水管通一通”“电暖供多一点”。
“白塔寺再生计划”五彩旗子挂起来没几天,戴立莹就去宫门口四条看了看几个改造后的屋子。
“就是个样板间,能有什么用?那个不是给老百姓盖的,我再也不会去了。
”这个改造让她想起,去年北京设计周期间鲁迅博物馆所在的阜成门内北街胡同搭起了摆满花朵和盆栽的展示架,“半个月就拆了。
这难道不是浪费钱?搞这些事不问一问周围居民的意见?”戴立莹有个 33 岁的女儿,一家三口住在原本只有 8 平米的屋内。
2008 年花 8 万块把屋子改成了 2 层共 50 平米,觉得住得很舒服。
政府找到她腾退时,她拒绝了。
“西二旗的两居室,谁要?我住在这里,女儿在楼上,我在楼下,大家都有私人空间。
这附近有医院、菜市场、养老院、图书馆,到哪儿都方便。
我为什么要搬到那么远?”她不愿意搬还有个原因。
“我买这房子的时候,是地和房一起买的。
现在说是让腾退,但他们只按房本上的 8 平米算,而且只给房钱,不给地钱。
这谁愿意搬?”戴立莹的房子是私房。
她的先生原本在前门开了个红旗厂,56 年工厂交了公,作为回报可以在胡同买房,就花 800 块“办了一间”。
这间屋子在文革时又被充了公,虽然文革后退了回来,“但已经被用得和原来完全不是一个样子,破破烂烂的。
” 隔壁 20 号和 22 号两个院子在充公期间被打通,门也被封住,所以到现在这两个院子的人还从戴立莹这边的门进进出出,她对这事感到很苦恼。
“我 79 年嫁过来,1983 年换房本的时候才发觉这两个院子应该是分开的。
2005 年我参加了房屋普查,可以查看档案,看到了之前的图纸,就找法院和他们(指邻居)打官司,但是法院不让调取档案。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800字《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1近日央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走红网络,不少年轻人因此对文物修复心驰神往,向故宫投放简历。
然而,并非有了向往之意就足够了,文物修复是一个长期坚守的过程,若没有对这份职业的热爱与痴迷专注,即使有高文凭高学历也是徒有其功。
心向往之未足可,须以坚守品其足。
坚守本心,实现自我价值。
“这里的条件很艰苦,只要知识才能帮助这里的人摆脱贫穷,才能改变这里的落后面貌。
”1978年,24岁的常根元放弃在城镇当老师的机会,到山东省大田集镇苇子园村小学支教,这一去就是几十年。
大山里的条件艰苦,但在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他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几十年如一日,用自己的师德和人格魅力引导教育学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学生和青年教师。
回想当初决定支教的初心,他很庆幸自己没有违背心愿,始终坚守在大山深处。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他赢得了乡民们的普遍尊重,被誉为师德高尚、桃李满园的乡村特级老师,唯有坚守本心,方能实现人生价值。
坚守如一,获得心灵的安宁。
20XX年科比退役的消息犹如一个重磅炸弹,引起科粉的一阵骚动。
篮球界传奇的科比,是无数篮球迷心中的英雄,然而如今他要离开篮球界,这无疑是一件让人悲伤的事情。
但这并不意味着科比不再热爱篮球,他在采访中说道:“由于我的身体原因,我不得不离开了,但我会永远热爱我的篮球,我的梦想。
”从成名到退役,科比一直坚守着对篮球的热爱,也始终坚守在事业的.最前方。
即使退役后,他仍钟爱篮球,几十年的汗水,几十年的非人般的拼搏,如今,这个传奇将永远成为我们的记忆。
对于科比本人来说,这也会是一次身体的解脱,他也可以从世俗的喧嚣中释放出来默默坚守着他对篮球的热爱。
世间万物,人世百态,各有不同,而身处世间的我们,需要有内心最原始的坚守,坚守本心,得到心灵的安宁,实现自我人生价值。
心向往之未足可,须以坚守品其足。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2自央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意外走红网络后,不少年轻人开始对文物修复心驰神往,并且作出了这样的选择,对于传统文化不受重视,崇洋媚外的态度普遍存在的今天,这个现象无疑是令人欢喜的。
“寻找”史家胡同

“寻找”史家胡同作者:宰飞来源:《畅谈》2018年第04期北京有句老话:“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似牛毛。
”这些胡同中,有一条,13世纪元大都营造之初,就已标注在图纸上。
700多年来,一个又一个名角儿在此登台,谢幕。
仅仅近几十年,这里就接纳过荣毅仁、徐向前,走出过傅作义、章士钊,也聚集过北京人艺众多艺术家。
有人甚至说,它吞吐了“半个中国”。
它就是史家胡同,位于北京东城,隶属朝阳门街道,总长不过756米。
往事如水长逝。
在这条东西走向的胡同里,两侧院落中,上演过怎样的人间故事,如今竟很少有人说得清。
“有时候家里来客人,询问四合院的历史,年轻一些的住户往往以讹传讹。
”朝阳门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李哲说。
历史文化不仅仅是胡同、四合院等空间上的存在,还是生活在其中的人和他们背后的喜怒哀乐。
为找寻失落的胡同文化,这些年,北京人王兰顺敲开史家胡同—扇扇大门,访问众多居民,写成《史家胡同》,并于日前出版。
这是首部融汇口述历史、档案资料和现场调查的胡同专著。
熟视无睹的宝贝今年54岁的王兰顺关注胡同历史,始于20年前一次遭遇。
那年,他还是建国门街道办事处一名宣传干部。
他說:“当时没有觉得胡同有多稀罕,胡同文化有多宝贵。
”那会儿建国门附近在拆胡同,也就是现在北京市政协、全国妇联所在地块。
破房子即将拆除,而新楼还没开建。
老居民走了,进城务工的建筑工人、环卫工人临时占据了这片画满“拆”字的胡同。
王兰顺说:“有一次我从那儿过,发现有人扛着大摄像机拍胡同,非常大,我还是搞宣传的,都没有见过这种摄像机。
他们挨家挨户敲门问这儿的历史。
因为住着的都是外地人,扛摄像机的人什么也问不出来。
”王兰顺是街道干部,自然要过问,一问才知,对方是一家台湾电视台。
电视台记者告诉王兰顺:他们喜欢胡同,以前在这儿拍过,不是这个样子。
现在胡同变得破破烂烂,想问问居民为什么,但他们都不知道这个胡同的历史。
北京城胡同数量的减少在主管部门日后的文件里一览无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规划师赵幸我在史家“修胡同”
东城区东四一带的胡同里,经常会有一群年轻人穿梭其间,他们不是游客,也不是居民。
在他们眼里,胡同的一砖一瓦都如同“宝贝”,再破旧的大杂院经过他们的改造,也会“化腐朽为神奇”。
他们就是参与东城区胡同风貌保护和社区营造的责任规划师。
在这群规划师中间,来自北京市规划院的“85后”规划师赵幸算是资深大姐大。
一直居住和生活在清华校园的赵幸作为课题组的成员,第一次走进史家胡同,古仆的院落,悠久的?v史,有趣的方言令她着迷,“对于北京的胡同,自己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归属感。
”她说。
通过对胡同的深入调研,她又觉得胡同没有想象的那么美好:十几户人家合居在一个大杂院,人均面积有时只有几平方米;院子里没有下水,没有独立的厕所,没有私密的空间……作为一名专业研究老城保护的规划师,赵幸觉得应该发挥她的专业特长,为胡同做些事情。
她的这个想法得到朝阳门街道办事处的支持,在规划完成之后,她和同事应邀继续跟踪史家胡同周边地区的保护和更新。
就在此时,史家胡同一座民国时期的四合院被拆除,看着精美的门楼等建筑荡然无存,赵幸在惋惜之余,内心的触动更大。
于是,她与居民一起成立了史家胡同风貌保护协会,
协会理事长是社区书记,她出任秘书长。
后来,她又邀请一批志同道合的规划师、设计师加入进来,胡同保护的民间力量逐渐发展壮大起来。
身为责任规划师,赵幸也会参与一些院落的改造设计。
比如改造那7个大杂院,设计师们挨家挨户上门与居民沟通改造事宜,再把居民从家里请出来,到院子里坐在一起,共同讨论公共事务。
“这样居民的心理状态也就不一样了。
有的私下里会跟你讲条件,到了公共场合,他也就不好意思提过分的要求了,大家也就达成了共识,要把自家的居住环境改造好。
”
演乐胡同一个改造院子,赵幸回忆,一位大爷在院子里有一小块违章建筑,当时赵幸和来自中央美院的设计师们打算把这个违章建筑给拆了,但是得跟大爷做工作。
考虑到大爷的情感和心理状况,设计师们发动情感攻势,没事就去找大爷聊天。
最终,大爷被说动,同意拆了违建。
不过,设计师们也为大爷着想,知道他喜欢下棋,就给老人在院子里设计了一个棋桌,大爷腿脚不便,就在他的房前设计了无障碍通道,还给他院门口建了一个小花池。
设计师们的这一系列小举动,在一定程度上也帮助大爷缓和了邻里矛盾。
如何将存在于居民脑海中的记忆挖掘出来?赵幸和她
的规划师团队想到了口述史项目。
她用“口述史1.0版”来形容最初所想的办法,就是征集志愿者,深入到街巷胡同里挨家采访老居民,将他们的口述整理出来。
后来,史家胡同
博物馆成立了老照片工作坊,赵幸团队不断发动居民将自己家里的老照片拿出来扫描打印办展览。
“居民们翻箱倒柜,
把自己家里的全家福、重要的人生合影都拿出来扫描了,一边扫描,一边跟我们讲述照片里的故事。
”这样,又有一段
段鲜活的记忆被记录了下来。
这就是“口述史2.0版”。
而现在的“口述史3.0版”则通过举办老胡同照片展,吸引居民
自己走进展厅,看图引发联想,自行重拾记忆,从而记录老北京胡同生活的点点滴滴。
在史家胡同博物馆的一个展厅内,数十张黑白老照片被一一陈列,这些照片均出自当年专业摄影师之手,还原了上世纪50年代北京城的模样。
东四大街、史家胡同……熟悉的街巷里,理发店、文具店、百货店、菜市场,黑自画面里的种种生活,真实而又温暖。
赵幸说,她做的胡同社区营造项目也得到北京市规划院团委的大力支持。
“院团委特别成立了青年创新基金,鼓励
大家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据赵幸介绍,北京市规划院团委
先后组织了规划师进校园等活动,还在史家胡同博物馆开设课程,向青少年普及城市规划和老城保护。
他们改造史家胡同的实践也将编制成社区规划启蒙教材,方便更多的人学习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