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教案
本科文化课教案范文模板

课程名称:本科文化课授课班级:XX级XX班授课教师:XXX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特点及代表性成就。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鉴赏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 中华传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2. 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及代表性成就。
教学难点:1. 对传统文化中的某些概念和术语的理解。
2. 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本次课程的主题和目的。
2.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传统文化?为什么我们要学习传统文化?二、讲授新课1. 中华传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介绍中华传统文化的起源,如古代的农耕文化、游牧文化等。
- 阐述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如先秦诸子百家、汉唐盛世、宋元明清等。
2. 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及代表性成就- 分析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如博大精深、包容性、独特性等。
- 介绍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性成就,如书法、绘画、诗词、戏曲、建筑等。
三、课堂讨论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 问题:如何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 小组讨论:结合自身实际,提出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具体措施。
四、案例分析1. 教师选取典型案例,分析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
- 案例:传统节日庆典、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统工艺传承等。
五、总结与作业1. 教师总结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强调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2. 布置作业:- 撰写一篇关于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论文。
- 参观一次传统文化展览,撰写观后感。
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
2. 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
3.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及时给予解答和指导。
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
本科教案模板范文

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提高阅读速度和准确性。
2. 增强学生的英语词汇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重点:1. 阅读技巧的掌握,如略读、寻读、精读等。
2. 词汇的积累和运用。
3. 文章结构和主题的把握。
教学难点:1. 阅读速度和准确性的提高。
2. 词汇的积累和运用。
3. 文章结构和主题的把握。
教学准备:1. 教材:大学英语教材2. 教学课件:PPT3. 学生预习材料:课文、相关背景知识教学过程:一、导入1.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2. 介绍本节课的阅读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课文阅读1. 学生阅读课文,注意理解文章大意。
2.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略读和寻读,快速找到文章的主要信息和关键词。
3. 学生进行精读,分析文章结构和主题,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
三、词汇学习1. 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帮助学生理解词汇含义和用法。
2. 学生通过造句、翻译等方式练习词汇,巩固记忆。
四、课堂讨论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2. 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
3. 教师点评学生的讨论,纠正错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五、总结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学生回顾所学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
六、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讨论、总结等环节,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词汇量和批判性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学生充分的关注和指导。
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在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成果,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本科中国古代文学授课教案魏晋南北朝文学

一、本科中国古代文学授课教案-魏晋南北朝文学二、授课目标:1. 让学生了解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历史背景。
2. 使学生掌握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主要特点。
3. 培养学生对魏晋南北朝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4. 提高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整体认识和理解。
三、教学内容:1.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历史背景介绍。
2.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主要特点解析。
3. 代表性文学作品选读和分析。
4. 作品背后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探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历史背景和主要特点。
2. 案例分析法:选读代表性文学作品,进行深入分析。
3.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作品背后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4. 小组合作法:分组进行文学作品的欣赏和讨论。
五、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提问的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情况。
3. 文学作品分析报告:学生对选读作品进行分析的报告。
4. 期末考试: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知识和能力考核。
六、第二章: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背景与特点1. 历史背景:介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状况,分析其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2. 文学特点:解析魏晋南北朝文学的独特风格和主要特点,如诗文的豪放与婉约、小说和戏剧的兴起等。
七、第三章:魏晋南北朝诗歌欣赏1. 代表性诗人:介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著名诗人,如曹操、曹植、陶渊明等,并选读其代表作品。
2. 诗歌分析:对选读的诗歌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主题思想、艺术手法和审美风格。
八、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散文与辞赋1. 散文特点:讲解魏晋南北朝散文的特点和成就,如清新自然的文风和深刻的哲理思考。
2. 辞赋选读:选读代表性的辞赋作品,如曹植的《洛神赋》等,并分析其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
九、第五章:魏晋南北朝小说与戏剧1. 小说兴起: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小说的兴起和发展,分析其对中国小说史的影响。
2. 戏剧选读:选读代表性的戏剧作品,如元杂剧《汉宫秋》等,并分析其剧情结构、人物塑造和艺术特色。
本科生的课堂教案模板范文

---课程名称:管理学原理授课教师: [教师姓名]授课班级: [班级名称]授课时间: 2023年10月26日授课地点: [教室名称]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理解管理的定义和基本职能。
- 掌握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管理的基本过程。
- 了解不同管理风格和领导理论。
2. 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管理理论分析实际管理问题。
- 提升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管理学的兴趣和热情。
-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意识。
教学内容:1. 管理的基本概念与职能- 管理的定义- 管理的职能- 管理的普遍性和特殊性2. 管理过程- 计划- 组织- 领导- 控制3. 管理风格与领导理论- 权变理论- 行为理论- 领导特质理论教学方法:- 讲授法- 案例分析法- 小组讨论法- 角色扮演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提问:什么是管理?为什么学习管理学?2. 引导学生思考管理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二、讲授新课(40分钟)1. 管理的基本概念与职能- 讲解管理的定义和基本职能。
- 通过实例说明管理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2. 管理过程- 讲解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管理的基本过程。
- 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不同管理过程的应用。
3. 管理风格与领导理论- 介绍权变理论、行为理论、领导特质理论等。
- 通过案例,分析不同领导风格对团队绩效的影响。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分组讨论:如何提高团队凝聚力?2. 各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 强调管理学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价值。
五、课后作业1. 阅读相关教材,深入了解管理风格与领导理论。
2. 撰写一篇关于团队管理的论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授、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管理学的核心概念和基本职能。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继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本科生优质教案模板范文

课程名称:管理学原理授课对象:本科二年级学生授课时间: 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管理的定义、职能和原则。
- 掌握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管理职能的基本概念和操作方法。
- 理解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提高学生运用管理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增强学生对管理工作的兴趣和职业认同感。
-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责任感。
教学内容:1. 管理的定义与职能2. 管理的职能与原则3. 计划与组织4. 领导与沟通5. 控制与改进教学重点:- 管理的职能和原则- 计划与组织的基本方法- 领导与沟通的技巧教学难点:- 管理职能的实践应用- 领导风格的识别与选择- 控制与改进的有效策略教学方法:- 讲授法:系统讲解管理理论。
-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 角色扮演法:模拟实际管理场景,让学生体验管理过程。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 提问:什么是管理?管理有哪些职能?- 引导学生思考管理的重要性。
2. 讲解管理的基本概念- 定义管理- 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管理的原则:目标原则、系统原则、人本原则、创新原则3. 讲解计划与组织- 计划的定义和类型- 组织的结构和设计- 组织变革4. 小组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制定有效的计划?- 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第二课时1. 讲解领导与沟通- 领导的定义和类型- 领导风格的识别与选择- 沟通的定义和类型- 沟通技巧2. 角色扮演- 学生分组扮演管理者与下属,模拟实际管理场景。
- 观察者评价,教师点评。
3. 讲解控制与改进- 控制的定义和类型- 控制的方法- 改进的原则4. 总结与反思-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教师总结。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提问、回答问题、参与讨论等。
大学本科教育学教案怎么写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研究方法。
2. 培养学生对教育问题的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教育素养。
3. 引导学生关注教育改革,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教学重点:1. 教育学的概念、发展历程和研究方法。
2. 教育问题的分析及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1. 教育学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2. 学生对教育问题的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高中阶段所学的教育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出问题:什么是教育学?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二、新课讲解1. 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教育规律和教育问题的科学。
2.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从古代的教育思想到现代的教育学理论。
3.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等。
4. 教育问题的分析及解决方法:以教育公平、教育质量、教育改革等为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三、案例分析1. 选择典型案例,如教育公平、教育质量等,让学生分组讨论。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讨论1. 提出问题:如何提高教育质量?如何促进教育公平?2.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讨论。
五、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教育学的概念、发展历程和研究方法。
2. 总结教育问题的分析及解决方法。
六、课后作业1.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我国教育改革现状。
2. 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篇关于教育问题的分析报告。
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讲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研究方法,使学生了解了教育学的基本框架。
2. 通过案例分析,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关注教育问题。
3. 课堂讨论环节,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4. 课后作业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教育学的概念、发展历程和研究方法有了较深入的了解。
2. 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教育素养得到提高。
3. 学生能够关注教育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大学本科教育学教案范文

标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法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热爱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 通过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二、教学内容1. 教材:《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 课文:《麻雀》三、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案例分析法:以课文《麻雀》为例,分析阅读技巧和理解方法。
3. 小组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阅读任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a.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b. 简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2. 自主阅读a.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麻雀》。
b. 学生分享阅读过程中的感受和困惑。
3. 课堂讲解a. 讲解课文《麻雀》的基本内容,包括字词、句子、段落等。
b. 分析课文中的阅读技巧,如猜词义、找关键词、理解句子等。
c. 引导学生运用阅读技巧,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 小组讨论a.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阅读心得和感悟。
b. 各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总结讨论成果。
5. 课堂练习a. 针对课文内容,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b.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批改并及时反馈。
6. 总结拓展a.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b.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c. 引导学生关注课外阅读,拓展知识面。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阅读测试:定期进行阅读测试,检验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问题进行调整和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以上教案,教师可以有效地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xx学院本科课程教案

xx学院本科课程教案一、课程概述1. 课程名称:xx学院本科课程2. 课程代码:3. 学分:2学分4. 学时:32学时5.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6. 先修课程:无7. 后续课程:无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xx领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培养学生掌握xx领域的基本技能和应用能力;(3)帮助学生熟悉xx领域的发展趋势和前沿动态。
2.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的能力;(3)训练学生口头表达和学术写作的能力。
3. 素质目标:(2)增强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3)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章节一:xx领域基础知识(1)xx概念及其发展历程;(2)xx领域的基本原理和方法;(3)xx领域的应用领域和案例分析。
2. 章节二:xx技能训练(1)xx基本技能的培养;(2)xx实践项目的操作流程;(3)xx技能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
3. 章节三:xx领域发展趋势(1)xx领域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2)xx领域的前沿动态和热点问题;(3)xx领域的发展对相关产业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授课方式:讲授、讨论、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2.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教材、实践项目等;3. 课堂管理:采取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4. 考核方式:平时成绩+中期考核+期末考试。
五、教学进度安排1. 章节一:共计4学时,第1-4周;2. 章节二:共计4学时,第5-8周;3. 章节三:共计4学时,第9-12周;4. 期中考试:第13周;5. 期末考试:第17周。
六、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xx领域经典教材,用于系统地传授知识。
2. 辅助材料:提供相关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案例分析等,以丰富教学内容。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资源,如在线课程、学术论坛、行业资讯等,拓宽学生视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科教案第一临床医学院外科教研室学科名称:中医外科学题目:第六章疮疡概论、疖、疔教学目的:1、概述疮疡的分类、病因、病机。
疮疡发生后的发展和转归。
2、举例说明疮疡发病时的特殊形态。
3、小结疮疡的内治原则和外治原则、阳证、半阴半阳证、阴证的外有药选择。
4、讲述疖的定义、病因病理、诊断、鉴别诊断、辨证论治。
教学重点:如何将常见疮疡的特殊形态与其疾病相关联。
教学方法:课堂讲述和讲解为主,辅以提问等形式。
教具:多媒体、幻灯。
上课班种:中医专业98级上课时间:2001年9月17日任课老师:郑泽棠教学进程:一、概述疮疡的分类、病因、病机。
(5分钟)二、疮疡发生后的发展和转归。
(5分钟)三、举例说明疮疡发病时的特殊形态。
(5分钟)四、小结疮疡的内治原则和外治原则、阳证、半阴半阳证、阴证的外有药选择。
(5分钟)五、讲述疖的定义、病因病理、诊断、鉴别诊断、辨证论治。
(20分钟)六、小结:(5分钟)第一节疖一、明确疾病定义及发病特征及分类:(5分钟)二、病因病理:(5分钟)(一)病因病理:利用示意图幻灯讲述疖的内因和外因。
内有湿火、外感风邪,或夏秋感受暑毒;或因天气闷热汗出不畅,暑湿热蕴蒸肌肤引起痱子,复经搔抓,染毒而成。
三、诊断(3分钟)共症:局部红肿热痛,可伴有发热,口干,便秘等症状。
(一)有头疖:患处皮肤上有一个红色肿块约3cm大小,灼热疼痛,突起根浅,中心有一脓头,出脓即愈。
(二)无头疖:患处红色肿块约3cm左右,无脓头,表面灼热,触之疼痛,2~3天化脓后为一软的脓肿,溃后多迅速愈合。
其它:1、可转为疔疮。
2、可成蝼蛄疖。
3、可转为发。
(三)蝼蛄疖:多发生儿童头部。
临床常见两种类型(单发型,多发型)。
(四)疖病:好发于项后,背部、臀部等处,数目较多,反复发作,此愈彼起。
[鉴别诊断] (2分钟)(一)痈;(二)颜面疔疮;(三)有头疽;(四)脂瘤染毒;(五)囊肿型粉刺;(六)沥青皮炎;[辨证论治] (5分钟)(一)内治1.热毒蕴结:治宜清热解毒,方用五味消毒饮加减。
2.暑热浸淫:治宜清暑化湿解毒,方用清暑汤加减。
3.体虚毒恋:治宜养阴清热解毒,方用防风通圣散加减。
(二)外治1.初起:小者用千膏盖贴,大者用金黄散或玉露散,以金银花露或菊花露调成糊状外敷;遍体发疮,破流脓水成片,用青黛散麻油调敷。
2.脓成:切开排脓,掺九一丹,太乙膏盖贴;深者用药线引流。
袋脓者或相互窜通成空壳者,宜作十字形剪开;有出血者,可用绷带缚扎压迫止血。
3.脓尽用生肌散收口,若有死骨待松动时用镊子钳出。
小结:(5分钟)课堂教学内容简要小结概论和疖。
本科教案第一临床医学院外科教研室学科名称:中医外科学题目:第六章疔。
教学目的:1、概述疔定义、分类、病因、病机、疔的危害性。
2、讲授颜面疔疮的病因病机、诊断、鉴别诊断、辨证论治。
3、讲授手足部疔的病因病机、诊断、鉴别诊断、辨证论治。
4、讲授红丝疔的病因病机、诊断、鉴别诊断、辨证论治。
5、讲授烂疔的病因病机、诊断、鉴别诊断、辨证论治。
6、讲授疫疔的病因病机、诊断、鉴别诊断、辨证论治。
教学重点:如何掌握颜面疔疮的危重性和多变性,掌握手足部疔疮成脓期切开排脓的方法的方向。
掌握烂疔的诊断的伤口处理原则。
教学方法:课堂讲述和讲解为主,辅以提问等形式。
教具:多媒体、幻灯。
教学进程:1、概述疔定义、分类、病因、病机、疔的危害性。
(2分钟)2、讲授颜面疔疮的病因病机、诊断、鉴别诊断、辨证论治。
(8分钟)3、讲授手足部疔的病因病机、诊断、鉴别诊断、辨证论治。
(9分钟)4、讲授红丝疔的病因病机、诊断、鉴别诊断、辨证论治。
(8分钟)5、讲授烂疔的病因病机、诊断、鉴别诊断、辨证论治。
(8分钟)6、讲授疫疔的病因病机、诊断、鉴别诊断、辨证论治。
(5分钟)7、小结(5分钟)分步教程如下:总计45分钟第二节疔一、定义:(1分钟)疔是指发病迅速而且危险性较大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多发生在颜面和手足等处。
若处理不当,发于颜面者很容易走黄而危及生命,发于手足者则可以损伤筋骨而影响功能。
二、分类:(1分钟)分为颜面部疔疮、手足部疔疮、红丝疔、烂疔、疫疔五种。
颜面疔疮一、定义:(1分钟)颜面部疔疮是指发生在颜面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相当于西医的颜面部疖、痈。
其特点:是疮形如粟,坚硬根深,如钉丁之状,全身热毒症状明显,病情变化迅速,易成走黄之变。
[病因病机](1分钟)主要因火热之毒为患。
因恣食膏粱厚味、醇酒辛辣炙煿,脏腑蕴热,火毒结聚所致;或皮肤破伤感染毒邪,蕴蒸肌肤,以致气血凝滞而成。
[诊断](3分钟)1.好发部位;2.局部症状及全身症状;3.辅助检查:血常规。
症状严重者应做血细菌培养。
4.变证:1)走黄;2)流注;3)内痈;4)附骨疽;[鉴别诊断](1分钟)1.疖;2.有头疽;3.疫疔;[辨证论证](2分钟)(一)内治1.热毒蕴结:治宜清热解毒,方用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加减。
2.火毒炽盛:治宜凉血清热解毒,方用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加减。
并发走黄或流注或附骨疽者,参照有关各病治疗。
(二)外治:参总论。
手足部疔疮[概述]:(2分钟)1.定义:手足部疔疮是发生在手足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2.特点:是手部发病多于足部,若治疗不当容易损筋伤骨,影响手的功能。
3.分类:蛇眼疔、蛇头疔、蛇腹疔、托盘疔、足底疔等,分别相当于西医的甲沟炎、化脓性指头炎、手指化脓性腱鞘炎、掌中间隙感染、足底皮下脓肿等。
[病因病机](2分钟)由湿火蕴结,血凝毒滞,经络阻隔,热胜肉腐而成。
常有外伤诱因,感染邪毒。
内因脏腑蕴热蓄积,两邪相搏,以致气血凝滞,经络壅阻而热胜肉腐。
甚则腐筋蚀骨,或热毒内传而导致疔毒走黄。
托盘疔还可由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火毒炽盛,气血凝滞而成。
足底疔多由湿热下注,毒邪塞结,气血凝滞而成。
[诊断](2分钟)(一)蛇眼疔1.指(趾)甲周围炎;2.甲下脓肿;3.局部症状及全身症状;指(趾)甲脱落。
(二)蛇头疔局部红肿热痛,功能障碍。
易损骨,溃后难愈合。
(三)蛇肚疔局部红肿热痛,功能障碍。
若损伤筋脉,则愈合缓慢,并常影响手指的活动功能。
(四)托盘疔整个手掌肿胀高突,失去正常的凹陷,形如托盘之状,手背肿势明显,甚至延及手臂,痛剧。
伴全身症状。
约2周左右成脓,因手掌皮肤坚韧虽已化脓,但不易外透,可向周围蔓延,损伤筋骨或并发走黄。
(五)足底疔局部红肿热痛,功能障碍。
伴全身等症状。
偶可并发红丝疔。
辅助检查,X线摄片检查可确定有无死骨。
[鉴别诊断](1分钟)类丹毒[辩证论治](2分钟)(一)内治1.火毒凝结治宜清热解毒,方以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加减。
2.热胜肉腐治宜清热透脓托毒,方用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加皂角刺、炙山甲等。
3.湿热下注治宣清热解毒利湿,方用五神汤合萆解渗湿汤加减。
(二)外治参颜面疔疮。
红丝疔定义(1分钟):红丝疔是发于四肢呈红丝显露,迅速向上走窜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可伴全身症状,邪毒重者可内攻脏腑,发生走黄,相当于西医的急性淋巴管炎。
[病因病机](1分钟)内有火毒凝聚,外有皮肤破损感染毒邪,以走致毒流经脉,向上窜而继发本病。
[诊断] (2分钟)1.多发生于四肢内侧。
四肢远端有化脓性病灶或创伤史。
2.继而有红肿热痛。
3.红丝症状及浅表淋巴结红肿疼痛。
若伴有高热神昏,是走黄征象。
[辩证论治](2分钟)(一)内治1、火毒入络治宜清热解毒,方用五味消毒饮加减。
2、火毒入营治宜凉血清营,解毒散结,方用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加减。
(二)外治。
1.砭镰法; 2.成脓则切排。
小结:(2分钟)烂疔概述:(2分钟) 1.定义:烂疔是发生在皮肉间,容易腐烂,病势暴急的急性感染姓疾病。
相当于西医的气性坏疽。
2.特点是起病急骤,局部焮热肿胀疼痛,皮色暗红,然后稍黑或有白斑,迅速腐烂,范围甚大,疮形略带凹形(如匙面),溃后流出脓液,稀薄如水,易并发走黄,可危及生命。
[病因病机](1分钟)皮肉破损,感染特殊毒气,以致毒聚肌肤,气血凝滞,热胜肉腐而成。
湿热火毒炽盛,走窜入营,则易成走黄重证。
[诊断](2分钟)1.职业:患者多为农民和战士。
2.发病先兆、好发部位及潜伏期。
3.局部症状:4.全身症状(略)。
预后:1.渐收口而愈。
2。
若肿势蔓延,腐烂不止,持续高热,神昏谵语,黄疸,是为走黄之征象,危险。
[鉴别诊断]流火[辩证论治](2分钟)(一)内治1.湿火炽盛治宜清热解毒利湿,方用黄连解毒汤合三妙丸加减。
2.毒入营血治宜凉血解毒,清热利湿,方用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合三妙丸加减。
三宝丸随证加减。
(二)外治:确诊后立即手术。
预防与调摄及小结(1分钟)临床要注意烂疔是一种急性感染性传染性疾病。
(1分钟)疫疔1、定义:(1分钟)疫疔是接触疫畜染毒所致的急性传染性疾病。
相当于西医的皮肤炭疽。
2.其特点:是初起如虫叮水疱,很快干枯坏死如脐凹,全身症状明显,有传染性、职业性,可并发走黄。
[病因病机] (1分钟)由于感染疫毒,毒邪蕴结而成。
1、定义:(1分钟)疫疔是接触疫畜染毒所致的急性传染性疾病。
相当于西医的皮肤炭疽。
2.其特点:是初起如虫叮水疱,很快干枯坏死如脐凹,全身症状明显,有传染性、职业性,可并发走黄。
[病因病机] (1分钟)由于感染疫毒,毒邪蕴结而成。
[诊断](1分钟)(1)职业:多见于畜牧业、屠宰或皮毛制革等工作者。
(2)先兆:常在接触疫畜或其皮毛后l~3天发病.(3)好发部位:好发于头面、颈项、手、臂等暴露部位。
有传染性。
(4)局部症状。
辅助检查血液培养或抱液涂片培养可发现革兰阳性炭疽杆菌。
[鉴别诊断] 和[辩证论治](1分钟) (一)颜面疔疮;(二)丹毒;(一) 内治参照“颜面疔疮”; (二) 外治参书小结:(1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