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的反思性与自反性的现代化

合集下载

贝克的_自反现代化_论

贝克的_自反现代化_论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2年3月Mar.,2012收稿日期:2012-02-12作者简介:钟一军(1982—),男,江苏丹阳人,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发展社会学。

①现代性指现代社会特征,指向一种状态。

与其相对应,现代化则是走向现代性的一种过程,二者是同一现象的不同方面。

所以,贝克的“自反现代化”理论可看作是对一种生成中的现代性的研究。

②贝克认为他的这一观点不能与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是其自身掘墓人”的观点等同,在他看来,马克思笔下资本主义转型的动力是资本主义的危机以及阶级斗争,而他认为的现代社会转型的动力是资本主义胜利的成果以及非暴力的进一步的现代化。

自社会学诞生以来,现代性一直是该学科关注的核心主题之一。

现代性有其时代内涵,毕竟,经典社会理论提出的现代性在当代起了变化。

在当代研究现代性的社会学家中,德国学者乌尔里希·贝克提出的“自反现代化”(reflexive modernization )理论①独具特色,本文试对这一理论作一番系统解读。

一、现代化的“自反”内涵贝克提出的“自反现代化”理论的核心在于现代化的“自反”(reflexive )特性,理解“自反”内涵成为理解贝克理论的关键。

关于“自反现代化”概念,贝克至少在两处作了较为明晰的说明。

在《自反性现代化》一书中贝克指出,“自反现代化应该指这样的情形:工业社会的变化悄无声息地在未经计划的情况下,紧随着正常的、自主的现代化过程而来,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完好无损,这种社会变化意味着现代性的激进化,这种激进化打破了工业社会的前提,并开辟了通向另一种现代化的道路。

”[1]6在《风险社会》一书中,他写到:“正如现代化消解了19世纪封建社会的结构并产生了工业社会一样,今天的现代化正在消解工业社会,而另一种现代性则正在形成之中。

”[2]3从这两段话可以看出,贝克指出了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特征,即“自反”特性,这种“自反”既是一种转型机制,又是一种转型过程。

吉登斯“反思性现代性”理论述评

吉登斯“反思性现代性”理论述评

吉登斯“反思性现代性”理论述评凿登魔犍现代犍理论逮"反思性"(reflexivity)在社会学中并非一个全新概念,自从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初创以来,它就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各派社会学理论中.然而,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有关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激烈争论的背景下,吉登斯等人的反思性概念与以往社会学所涉及的"反思性"有着截然不同的意义和内涵.吉氏关于反思性现代性(reflexivemodernity)的理论将反思性看作晚期现代性的一个内在特征,以及试图用"反思性现代性"来化解现代与后现代之争,都为我们理解当下社会生活的性质提供了诸多新的启示.一般意义上的"反思性"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是其反思性现代性理论的方法论基础.在这一理论中,他用"反思性"来描述行动与思想之间的交互关系.作为对所有人类活动的一种界定,反思性指"持续发生的社会生活流受到监控的特征"(吉登斯,1998:62).关于这种一般意义上的反思性有如下要点:1.这种对行动的反思性监控大多发生在实践意识层面,即行动者在生活的具体情境中无需明言就知道如何行动,而只在有限的程度上体现于话语层面;但不论体现在哪个层面,反思性监控都以行动的理性化为基础.2.尽管这种反思性监控是例行性的,但它却具有典型的意义,即行动者可以借由对自己身体姿态, 律的教育,检查和监督;(4)调解处理社会工作从业人员执业活动中发生的纠纷;(5)促进社会工作者之间的经验交流等等.(四)专业社会工作者自身的不懈努力.专业社会工作者应积极投身到社会研究,尤其是一线实务中,加强专业自律,有效满足社区和公众的需求,提高对公众服务的专业水准,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本土专业实践, 从而推动社会工作注册制度和执业制度的建立,为专业的发展和成熟作出自己应有的努力.口编辑/李聆(上海)张钰张襄誉衣着装饰,用语,表情和行为方式等各方面的有意控制和警觉来证明自己是一个具有能动作用(agency) 和资格能力(competency)的正常行动者.3.这种反思性监控并非仅仅指自我意识,即它不仅指向行动者自身,还包含着对他人行动的期待以及对共同在场的互动情景的监控,二者融合在同一个过程中.4.这种反思性与实践的连续性互为前提:没有行动者对自己,他人和互动情境的从不松懈的反思性监控,有意义的社会实践就不可能维系和延续;没有在时空向度上连续(不断重复)的社会实践及其产物——结构和制度,反思性监控就会失去中介而无所凭据.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吉氏说:"就社会实践循环往复的安排过程而言,最深入地卷入其中的因素,就是人类行动者认知能力所特有的反思性特征."(同上)反思性的概念在吉氏的结构化理论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被不断再生产出来的规则和资源的结构,既是反思性监控的中介,又是这种连续反思性行动的结果.如果抽掉了反思性概念,那么着名的结构二重性理论也就不能成立了.因为正如上文所言,没有了反思性监控,连续的社会行动将是不可想象的,这样结构也就无从产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可以把反思性概念视为结构二重性原理的一种动态表述,它展示了行动(实践)将能动者与结构,主体与客体联结起来的过程.参考文献:①李芹,《略论社区工作者的专业角色》,山东省社会学学会2002年年会论文.②孙莹,2001,《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制度建设的政策考虑》,(21世纪中国社会工作发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中国社会出版社.③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主办,2001,《中国社会工作教育通讯》第14期.④民政部网址www.Ⅱ40?社会2002?1O这种一般意义上的反思性是一切人类活动的内在要素之一,与现代性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它却构成了现代性的反思性的必要基础.现代性的反思性在吉氏的理论中,"反思性"的第二种涵义与现代性相联,被用来解释现代社会的制度逻辑.现代性条件下的反思性是指定期地把关于社会实践的新知识和新信息反过来应用于基于这些知识和信息而衍生的实践,从而在结构上不断改变社会实践的特征,并由此使得知识成为制度组成和转型中的一种建构要素.如果我们把作为反思中介的规则和资源视为由某种知识构成的话,那么不论是一般意义上的反思, 还是现代性的反思,都可以在"利用知识对社会活动进行监控"的意义上来理解.所不同的是,现代性的反思性是制度化了的反思性,它发生在跨越时空的抽象系统再生产的层面,而不仅仅是个体行动者对共同在场的互动情境的监控.在传统社会中,对行动的反思监控与社区的时一空组织融为一体.在这种社会中,时.空伸延(time-spacedistanciation)的范围极为有限,作为反思中介的所谓知识大多局限于行动者个人及其所属共同体的经验,习俗,惯例等,这些本地知识只能在特殊的情境中产生,发展和获得其有效性.尽管文字的发明大大扩展了时一空伸延的范围,使知识的跨时空传播成为可能,但反思在这时候仍然在很大程度上被用来解释传统,而非创造未来.在现代性条件下,反思性由于抽象系统的发展而得以制度化.社会功能分化和专业化的过程伴随着时.空延伸和脱域(disembedding)——社会关系日益脱离共同在场的情境而跨越时空进行重组——程度的提高.在这一过程中,各种各样的专家系统逐渐分割了原本完整的生活世界.由这些专家系统所生产出来的专门知识——新的理论,概念和发现,源源不断地输送给外行大众,成为对行动进行反思性监控的中介.换言之,个体行动者或集体行动者不再以本地的经验和传统为中介,而以来自不在场的专家系统的知识为中介对社会活动进行反思性监控.与传统相比,这些专业知识具有如下特点:1.它们是脱域性的,从根本上说是非本地和去中心的(deeentered),"因为它是建立在可以脱离情境而制定和发展的客观原则之上的"(贝克,吉登斯, 拉什,2001:107).2.它们依靠程序理性和以知识的可修正性为前提的科学理性而获得其合法性,而不是依靠仪式性的语言.3.它们本身的发展和积累依赖于专家系统内部的反思性过程,因此各子系统的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这有点类似于卢曼(NicolasI山mann)所描述的系统的自我塑成(autopoietic)和自我参照(serf-referentia1).4.它们对任何有时间,有条件,有才能去把握它们的人都是"开放"的,而并非被具有特殊身份的人所垄断.由于不存在所谓全面的专家,所以任何专家相对于其他专家系统又都是外行,因此不仅个体行动者,任何一个子系统的再生产在现代社会都必须以外来的专门知识的再嵌入(reernb~ding)为前提.在现代性中,几乎找不到哪一个实践领域不是由专家系统的知识参与建构的.所以我们说现代性的反思性主要体现在抽象系统层面,并且,专门知识在社会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嵌入还是系统有机整合的一个关键因素.正是在此意义上,吉氏把制度性的反思性(institutionalreflexivity)看作现代社会的一个典型特征:"现代性,是在人们反思性地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并通过这一过程)被建构起来的,……"(吉登斯. 2000:34).社会科学与反思性在现代性的反思性中.吉登斯特别强调社会科学,尤其是社会学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社会科学是对这种反思性的形式化(专业知识的一种特殊类型),而这种反思对作为整体的现代性的反思性来说,又具有根本的意义"(同上,p35).他甚至认为: "现代性,就其深刻和内在特性而言,本身就具有社会学的性质"(同上,p38).在这个问题上,吉氏引入了一个关键概念——"双重阐释"(doublehemleneu- tic),以此来说明社会生活世界与关于它的专业知识之间的交互作用.一方面,社会科学知识的发展依赖于外行行动者自己对生活世界的"理论"和"概念";另一方面,社会科学生产出来的高度抽象和专业化的理论和概念又持续不断地介入,脱离,再介入它们所由此得来并对其进行描述和解释的生活世界中去.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科学既重构着其自身的知识,又重构着作为该过程一个部分的社会生活领域.在这里,吉氏实际上是想要强调社会科学作为专业知识的一种特殊类型,作为反思性中关键的一个专家系统,在参与现代性反思的过程中,对现代性建构的深刻作用,即他所谓的社会科学的实践意涵.他曾举例说:以l7世纪欧洲思想家提出的主权理论为例.这些理论来自对社会趋势的反思与研究,又反过来卷社会2OO2?10?4l?入这些社会趋势.不借助以话语形式阐述的现代主权国家理论,就不可能产生现代主权国家.西方现代性的一个总体特征,就是国家政权在政治上"自我监督"方面明显的扩张趋势.这种趋势孕育出的社会气候与知识氛围,正是产生社会科学"专业化,职业化"话语的源泉,而后者在表述前者的同时,又推动着它们的发展(吉登斯,1998:55).同样的,如果不是所有的外行行动者都在实践意识层面掌握了诸如"资本","市场","投资","工业"等经济学概念及相关理论,并以此为中介反思性地积极建构经济活动,现代经济生活就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如果普通大众对有关家庭,婚姻,财产,两性关系,性知识等社会学的概念,理论及经验研究结果一无所知的话,现代家庭生活也就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了."这些话语,概念,理论和发现以此反思性地重新建构着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对象自身也学会了用社会学方式思考"(吉登斯,2000:38).反思性现代性的后果反思性作为现代性的一个内在特征,给现代社会生活带来了一系列深远的影响.第一,去传统化(de~aditionalization)和全球化.在结构层面,得益于时空分离和脱域的制度化反思成为现代性的动力机制,它促使传统全面而快速地从现代生活中撤离.吉登斯认为:"现代性毁灭传统"(贝克,吉登斯,拉什,2001:116).尽管任何人类活动由于其固有的反思性特征都具有潜在的变迁可能性,但只有当以可修正性为前提的科学知识成为反思中介的时候, 习俗和日常实践才能受到如此严重的改变,以至于日益快速地远离其地方性情境,而由不在场的抽象系统主导行动.这并不是说,在现代生活中任何意义上的传统都已经了无踪影,而是指即使现代社会生活出于合法化的目的,还在各方面依靠传统甚至不断创造出新的传统,但这时候"传统"的意义已经远异于前现代文明中的"传统".现代性中"传统"是可以并且必须不断接受质疑和推论式(discursive)证明的"传统",其权威受到民主对话的限制.如果不是'以前如此'正好与(人们根据新获知识发现的)'本当如此'在原则上相吻合.则日常生活的周而复始与过去就不会有什么内在的联系.仅仅因为一种实践具有传统的性质就认可它是不够的. 传统,只有用并非以传统证明知识来说明的时候,才能够被证明是合理的.……所谓已被证明为合理的传统.实际上已经是一种具有虚假外表的传统,它只有从对现代性的反思中才能得到认同(吉登斯, 2000:33—34).人类学像社会学一样直接卷入了现代性的制度化反思——即使是世界上最不开化的土着文明,其传统也由于人类学家的工作而得到重新证明,表现出现代性的特征:"在加拿大的不列颠哥伦比亚省, 如今的夸丘特尔人以博厄斯的专论为指南,忙于重建它们的传统文化,而澳洲的土着以及世界上其他的一些群落则正在根据人类学平行研究的成果争夺土地权"(贝克,吉登斯,拉什,2001:125).传统的撤离和全球化是发生在反思性现代性阶段的一个双重过程,二者依靠抽象系统的脱域而得以联系起来."从本质上说,全球化就是对'距离的行动';缺席主导在场,其中原因不是因为时问的积淀,而是因为空问的重构"(同上,p121).而传统则总是与"在场"和"本地"相联系.因此,现代反思性的制度化——即社会关系抽象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必须导致一个全球社会(迈克卢汉称之为"地球村")的出现;而跨越全球的知识传播也必须导致行动日益从其地方性传统的限制下脱离出来.具体来说:(1)抽象系统的发展随着晚期现代性的到来而跨越民族国家的界限;(2)人类学家的工作促进了知识的跨文化传播;(3)现代电子媒介技术迅猛发展.这一切共同导致了全球性知识对本地行动情境的再嵌入——对行动和系统再产生的反思性监控在现代性条件下再也不能脱离全球背景,全球化成为内在于任何现代社会实践的显着特征.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任何一个决策,其缘由和后果都可能因跨越遥远的时空范围而难以预料和控制.第二,一个难以预料的未来.尽管现代性的反思意味着动用越来越完备的知识,对行动进行越来越严密的监控和规划,但它本身发展的逻辑却必然导向一个难以预期的未来.虽然权力,价值和未预期后果等因素在其中也起着注1.吉登斯认为,尽管全球化使世界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单一"的.但却被不平等的权力严重地撕裂开了;尽管知识在社会变迁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知识却不能自然而然地使我们在不同的价值观念之间作出选择;由于社会系统和人类活动的复杂性.人们借以行动的知识总是不可能尽善尽美,于是便导致预期之外的结果发生.见《现代性的后果》, 第38—39页,第135页.42?社会2002?lO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反思性本身却是导致社会发展不可预测和控制的根本原因.在现代性的条件下,新知识总是不断地被嵌入到它所由以得来的社会领域中去,因此而不断地改变着社会世界的性质,使之转向新的方向,远离我ffJ的预期.这里的重点不是今天的生活变得比从前更不可预测,而是这种不可预测性的根源变了——"今天我们所面临的许多不确定性正是由人类知识的增长创造出来的"(贝克,吉登斯,拉什,2001235).这听起来似乎匪夷所思,因为启蒙理性曾经告诉我们,确定的知识的积累能够增加行动的合理化程度,从而更好的控制自己的命运.然而,这早已被证明是一个假命题.因为不仅社会知识大量地嵌入社会生活会改变原先预期所赖以实现的条件,并且即便是社会化的自然界,也可能由于社会知识的循环通过技术构成的变化而受到影响.例如,关于地球变暖的危险是否将成为事实,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究竟有多少人相信全球变暖这一前提并采取相应的行动."'未来',在现在依据知识对其赖以发展的环境的缓慢动员中被反思性地组织起来.而就是这同样的过程,以明显悖论的方式经常挫败这种知识所昭示的期望"(吉登斯,1998:31).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知识的这种反作用.首先,知识作为现代社会最主要的一种行动资源,它往往成为行动者作出决策的基础.新增加的知识往往使个体行动者改变自己原有的行动计划,以求得利益最大化,但行动者们集体的行为转向又可能使新知识的可能增效丧失其实现的条件,导致他们的期待集体落空,这便是所谓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之间似乎永远难以消除的矛盾.另一方面,行动者总是依据对他人行为的预期和对他人对自己的预期的预期来作出行为决策的.知识的增加使行动者们拥有更多的选择机会,从而导致他们对彼此的行为预期和对预期的预期增加落空的可能性.第三,"现代专家知识的专业化本质直接导致现代性的无规律的失控品质"(同上,p33).因为知识的高度专业化很有可能使它们之间彼此矛盾,行动者只好求助于知识之外的资源——比如信念,批评进行选择. 这时就没什么确定性可言了.第三,自我的反思性规划.现代性的制度化反思不仅遍布整个社会的结构层面,而且已经延伸到自我的核心部位."在后传统秩序的场景中,自我成为反思性投射(reflexivepro- ject,本文笔者认为以译为"反思性规则"为妥)."【同上,p35)在现代性的情境下,自我认同的形成越来越成为行动主体的一种积极建构过程,他们依据大量来自抽象系统的知识以规划理想中的自我及其发展."变化的自我作为连接个人改变和社会变迁的反思过程的一部分,被探索和建构"(同上).现代社会中自我的反思性一方面意味着个人对自己的决策和行为负有越来越大的责任,自我愈益成为个人关注的焦点,接近一个自我参照的系统而导致个人经验和情感的封闭.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反思性在自我层面的渗透又可以理解为日益加剧的个人化趋势.另一方面它也显示出抽象系统对生活世界入侵的分割."抽象系统主要的不仅包含在现代性的制度秩序中,而且包含在自我的形塑和连续体中"(同上,p36)."即便在最隐秘的私人领域,个人的决策和行为模式都受到专家知识的指导和干涉; 吉氏甚至还把公共领域的政治模式移植进来.指出有所谓"情感民主化"的可能性.心理学在这里同样起着异常关键的作用.现代人对"潜意识",焦虑" "自我"等心理学专业术语及其相关理沦的掌握,为他们的建构自我认同提供了参照系.吉氏甚至指出:"(心理)治疗不仅仅是应付新焦虑的手段,它也是自我反思性的表达"(同上).批评与讨论吉登斯的"反思性现代性"现论以结构和行动者之间的交互关系为核心,经验地描述了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他自己称为"晚期时代性")的现实特征.以广泛的政治支点和强大的分析能力处理了当代社会的诸多重大问题【贝克,吉登斯,拉什,2001:150),同时义和日常生活的变迁联系起来,是现代西方社会理论界中不容忽视的一家之言.更为可贵的是,它出现在现代与后现代之争正炽的时候,在一定程度上为化解争论提供了颇富教益的启示.现代主义者与后现代主义者之争归根结底还是对"理性"的阐释之争."在现代社会理论中,理性倾向于被概念化为社会理论的认识论基础,并作为一个超越文化的现代化工程的框架.在后现代社会理论中,理性被看作是文化的等价物,它得到权力的支持,因而它不是理论家理解世界意义的基础.而是对它的一个歪曲"(尼?多德,2002:5).而吉登斯认为,理性既不是不断增加的必然性的驱动力量,也不是完全依赖权力支持的偶然的东西,而是"一个讲究方社会2002?10?43?式方法的怀疑源"(同』二,p232).任何事物都得接受怀疑——这是一开始就包含在启蒙理性中的基本原则,也是现代性条件下的日常生活的基本原则.没有什么知识能够建立在毫无疑义的基础之上;任何确定的科学知识都必须以怀疑为前提,否则它们将倒退为教义,并且恰恰与理性本身相分离."从其自身的前提出发,科学可以而且必须被视为是有问题的.'任何东西都不是神圣的'这个原则本身是具有普遍性的,科学权威也不能例外"(贝克,吉登斯,拉什,2001:ll1).吉登斯称之为"理性的自我循环",它成为吉氏现代反思性理论的哲学基础.基于此,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在吉氏那里既非服从于普遍必然律的现代阶段,也非一个充斥着虚无,结构和纯粹游戏的所谓后现代,而是现代性自身的激进化,是现代性试图理解其自身,是对整个反思性的认定以及对反思性自身的反思.然而,也有不少人指出了吉氏理论的缺点:1.在拉什(ScottLash)看来,吉氏的反思性是以概念为中介的所谓"认知反思性"(cognitive flexivity),表现为自我监控;而拉什认为,随着产品越来越与形象(inmg~)联系在一起,而符号的象征意义更多地采取设计(design)而非认知的形式,因此反思除了控制以获得利益最大化这一实用主义维度之外,还增加了一个自我表现和阐释的维度,他称之为以"模拟"(allegory)为中介的美学反思性(aestheticreflexivity).2.在某些后现代主义者看来,吉氏的抽象系统和专门知识等同于具有权力效应的话语.从反思性的客体方面来说,尽管吉氏的反思现代性理论显示出个人的能动作用日益脱离社会结构的限制,行动者拥有越来越多的决策权,但这种增长了的自主权严重地依赖抽象系统的专业知识,因此这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的控制.用福柯的话来说,就是权力通过主宰人的心灵来控制人的肉体.从反思性的主体方面来说,抽象系统对人的心灵的占据不仅窒息了自由,而且通过瓦解生活世界中的共同体而抽空了存在的意义.3.吉氏关于有意识的反思性监控和知识在控制中的反作用的论述,模糊了他自己关于"反思性"的定义.而在这一点上,乌尔里希?贝克(UlrichBeck)曾经做过清晰的区分.他严格区分了反省(reflection)和反思性(reflexive)注2.在他看来,反省是注2.对于reflexive一词的翻译.目前国内学术界尚不统一,在<社会的构成》.《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现代性的后果》等书中译成"反思性",而在(自反性现代化》中译成"自反性",而把reflection译成"反思".在本文,笔者将前者译成"反思性",将后者译成"反省".指有意识,有目的的自我监控,表现为知识和科学化的增加,吉登斯的反思性(reflexive)主要是这层含义上;而反思性首先是指一种"自我对抗(self-confrontation),即"工业现代化的自我应用,自我消解和自我危害"(贝克,吉登斯,拉什,2001:。

_自反性现代化_与文学批评理论的_自反性_

_自反性现代化_与文学批评理论的_自反性_

第29卷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29第6期Journal of Hubei Nor mal University(Phil os ophy and Social Science)No.6,2009“自反性现代化”与文学批评理论的“自反性”谢龙新(湖北师范学院文学院,湖北黄石 435002)〔摘 要〕 贝克“自反性现代化”指现代化的自我对抗、自我改变、自我危害和自我终结,“自反性”不同于“反思性”。

它是风险社会的理论基础,当代文学批评理论也具有“自反性”,它为文学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关键词〕 贝克;自反性现代化;风险社会;文学批评〔中图分类号〕I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4733(2009)0620031204一 “自反性现代化”(reflexive modernizati on)的概念出现于吉登斯(Anthony Giddens)的《现代性后果》(1990)和《现代性与自我认同》(1991)两本专著中以及拉什(Scott Lash)的论文《自反性现代化:美学纬度》(1993)中。

在理论指向上,贝克的“自反性现代化”与吉登斯和拉什有很大的不同。

在贝克的理论视域中,“自反性现代化”是指“创造性地(自我)毁灭整整一个时代———工业社会时代———的可能性。

”[1]P5贝克将现代化分为简单(或传统)现代化阶段和自反性现代化两个阶段。

简单现代化阶段是对传统社会(前工业社会)“进行抽离,然后进行重新嵌合”,而自反性现代化则是对工业社会“进行抽离,然后进行重新嵌合”。

在贝克看来,这两个“抽离”和“重新嵌合”的过程是不同的。

通过比较这两个过程的不同可以进一步明确何谓现代化的“自反性”。

我们知道,前工业社会的毁灭是在资本主义已经获得充分发展,资产阶级要求获得政治权利的背景下发生的,其毁灭过程是通过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而达到的,其结果是一种社会结构取代了另一种社会结构。

也就是说,前工业社会的毁灭完全是一种可见的政治行为。

贝克的自反性现代性与吉登斯的反思性现代性

贝克的自反性现代性与吉登斯的反思性现代性
义, 也没有与此相反 的观点 ……” 贝克这句话 的
虽然贝克、 吉登 斯、 拉什 等社会 学家著作 中使 用的是同一个词 “ r e l f e x i v e ” 及其名词形式“ r e l f e x i v — i t y ” , 但他们 各 自所表 达 的理论 意涵 是不 同 的 , 对 于概念 的翻译应该根 据社会学家 的本意 进行有 区
摘要: 反思性现代性与 自 反性现代性是对现代社会转型具有较强解释力的两个概念, 但是在翻译和使用二者时 存在 着误 解和 混 用的状 况。这 两个概 念是 吉登 斯和贝 克 两位社会 学 家分别从 反 思性 和 自反 性对现 代性进 行 的 考察, 二者虽联 系紧密, 却有不同层次上的内涵。具体来说 , 二者在是否具有反 思意涵、 背后的理论范式和对未 来社会 的认 知 态度 方 面的观 点是相 异 的 , 而对 现代性 后 果 的看 法是 一致 的 。现代 性 的 自反 性 和反 思性 是 一 个 互补 的过程 , 正是 在 自反 性 与反 思性 的碰 撞 中 , 现代 社会 步履蹒 跚地 前进 。 关键词 : 自反 性现 代性 ; 反 思性现 代性 ;吉登斯 ; 贝克 中 图分 类号 : B 5 0 6 ; C 9 1— 0 6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1 6 7 1 — 5 3 6 5 ( 2 0 1 4 ) 0 7 — 0 0 2 4 - 0 5
和张襄誉在 《 吉登斯 “ 反思性现代性” 理论述评 》 一 文 中的注 释 2提到 “ 对于 r e l f e x i v e一 词 的翻译 , 目 前 国内学术 界 尚不 统一 , 在《 社会 的构成 》《 现代 性与 自我认 同》 《 现代 性的后果》 等书 中译成 “ 反思
性” , 而在《自反性现代化》 中译成 “ 自反性 ” , 而把

乌尔里希 贝克的主要著作

乌尔里希 贝克的主要著作

德意志译丛:德国的欧洲
《德意志译丛:德国的欧洲》是2014年4月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 书,作者是[德]乌尔里希·贝克。
“德国的欧洲”中的“欧洲的德国”,我们似乎目前就在经历这么一 种微妙的变体。
在德意志历史上,这是迄今为止最出色的德国。但偏偏此时,欧洲却 陷入了危机。这不仅仅是一场经济危机,更是一场社会和政治危机。这次 危机让德国一跃成为整个欧洲的教师爷,稳定的德国模式悄然成为了整个 欧洲的指导思想。
全球化时代的权力与反权力
《全球化时代的权力与反权力》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作者是(德)贝克。
麦克尔·哈特在《帝国》中宣言全球化使民族国家的主权不可逆转地 衰落了,形成了一种新的全球规则和全球结构--“帝国”;几乎同时, 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也论证了民族国家需要转型的事实,并提出 了主导全球化时代权力游戏规则的“世界主义国家”这一新的主权概念。 本书是乌尔里希·贝克的一部新作。作者在书中以独特的视角论述了第一 次现代化向第二次现代化的转型问题,审视了世界经济、国家和公民社会 运动之间的全球性权力游戏,分析了民族国家的传统观念在全球化时代遇 到的矛盾和挑战,提出了如何打破民族国家模式,在世界主义视角下发展 国家概念和国家理论的问题。贝克认为,民族国家是未完成的国家,将被 世界主义国家所取代。
《世界主义的欧洲:第二次现代性的社会与政治》在分析当今欧洲社 会面临的矛盾、风险韵基础上,构想了欧洲的世界主义化战略。
乌尔里希·贝克(U1r1Ch Beck):慕尼黑大学社会学教授,兼任英国 伦敦经济学院客座教授。主要著作有:《风险社会:走向另一种现代性》 (1986)、《风险社会的政治》(1991)、《政治的发明,论反思现代化 的方法》(1993)、《自由之子》(1997)、《全球化时代的权力与反权力》 (2002)、《词语的沉默论恐怖与战争》(2002)、《世界主义的欧洲:第 二次现代性的社会与政治》(2004)、《世界主义:相互依存的政治》 (2005)、《世界风险社会--寻找失去的安全》(2007)等。

现代性的反思性与自反性的现代化

现代性的反思性与自反性的现代化

现代性的反思性与自反性的现代化作者:李庆霞来源:《求是学刊》2011年第06期摘要:反思性是人类活动的特征,现代社会的反思性与传统社会有着显著的区别。

现代社会的反思性主要是指知识对社会生活形式的塑造。

现代性的反思性是自反性现代化的前提。

自反性现代化是现代社会的自我否定,是现代性向全球性生成的过程。

作为工业社会发展的结果,全球性是继现代性之后的一种新的生存方式。

关键词:反思性;自反性;全球化作者简介:李庆霞,女,哲学博士,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文化哲学研究。

基金项目:教育部2008年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项目编号:NCET-08-0669中图分类号:B5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504(2011)06-0023-06 收稿日期:2011-06-27西方现代性理论中的reflexivity具有三层含义:(1)行动中的反思性,是指对于现代化过程及现代化理论的批评性审视,如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后现代理论。

(2)双向互动,是指思想和行动总是处在连续不断地彼此相互反映和作用的过程之中,社会实践总是不断地受到关于这些实践本身的新认识的检验和改造,从而在结构上改变着自己的特征,吉登斯称之为制度性反思。

(3)自反性,自反性是指自我对抗(self-confrontation),是指由工业社会的发展导致了向全球化时代的转化,贝克称之为自反性现代化。

本文旨在揭示现代社会由于现代性的自我审视和制度性反思而走向自反性现代化的过程,从中分析出现代社会不同于传统社会的特征,研究现代性走向全球性的逻辑。

一、反思性:现代社会的突出特征反思性,是对人类活动特征的界定,从根本上说,所有的人类活动都包含着反思性。

不论人们具体做的是什么,人作为主体行动者本身就构成了他们所做事情的内在因素,人们总是对自身的行为及其情境进行监测。

作为一种怀疑和批判精神的启蒙理性就是一个反思监控的体系。

后现代社会理论梳理--贝克

后现代社会理论梳理--贝克
而风险社会的风险一般是不被感知的,并且只出现在物理和化学的方程式中(如核威胁和食物中毒)。换言之,在风险社会中,风险绝不是具体的物,它们是看不见的,也是人的感官感觉不到的。风险社会中,风险源于工业的过度生产,与早期工业风险相比,核物理的、化学的、生态的和基因工程的风险,既不能以时间也不能以空间被限制,又不能按照因果关系、过时、责任的既存规则来负责,与此同时,它们也不能被补偿和保险。因为它们是现代化的风险,是工业化的一种大规模产品,而且系统地随着它的全球化而加剧。
在四个阶段中,关于风险的争论经历了从专家和公众对技术和环境的关注到对社会的制度基础的关注的转变。这意味着风险不再是发生在局部领域中的问题,相反,它使人类社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并带来了整个社会结构的变化。换言之,在发达的现代化国家,工业生产的无法预测的后果转变为全球的生态困境,而这本来就不是一个所谓的环境问题,而是工业社会本身的一种意义深远的制度性危机。
(三)风险社会的理论要素
1.风险社会的焦点
贝克指出,从总体上说,风险社会指的是世界风险社会。就其轴心原则而言,它面临的挑战是现代文明制造的危险,它们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无法从社会的角度加以限定。因此,第一次的、工业现代性的基本状况和原则——阶级对立、民族的国家地位以及线性的、技术经济理性与控制的想象等,均被绕过和废除了。
2)风险概念扭转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关系。
贝克指出,作为对未来的威胁和诊断,风险拥有并发展出一种与预防性行为的实践联系。风险意识的核心不在于现在,而在于未来。在风险社会中,过去失去了它决定现在的权力,它作为当下的体验和行为之原因的位置被将来所替代,即被那些并不存在的、被建构和虚构的东西所替代。
3)风险陈述不仅仅是事实的陈述,也不仅仅是价值的陈述。
这一广义上的风险概念表明了人们创造了一种文明,以便使自己的决定将会造成的不可预见性的后果具备可预见性,从而控制不可控制的事情,通过有意采取的预防性行动以及相应的制度化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施战胜种种副作用。这种体现了控制要求的风险概念是以空间、时间和社会方面的明确界定的后果为前提的,这就是阶级社会的风险性质。由于阶级社会的风险及其后果是限于某个区域的,即只涉及有限的人员范围和有限的地区,因而也就可以通过保险手段予以地域。与此同时,阶级社会的风险是通过我们的感知可以明确感觉到的。

超越现代性的两条道路:马克思与阿伦特

超越现代性的两条道路:马克思与阿伦特
二、 现代 性 的危 机 : 从“ 人 的 异 化 ”到 “ 世 界 异化”
超越现代性 的两 条道路 : 马克思与 阿伦特
马克思和阿伦特都是 现代性的强烈批评者。 在马克思这里 , 现代性 的本质是 “ 资本统治” , 现 代性 的危 机是失 去 个性 和 自由的 “ 人 的异化 ” ; 而 在阿伦特这里 , 现代性 的本质是 “ 技术控制” , 现 代性 的危 机是 失去 公 共 政治 自由空 间 的“ 世 界 异 化” 。对 于现 代 性 的 批 判 和 超 越 , 阿 伦 特 走 的是 条 单纯 “ 复归 政治 生 活 ” 之路 , 而 马克 思则 走 的 是 一条彻 底 “ 变革生产关 系” 之路 。面 向人 类 现 代性 的未来 , 我们既需要阿伦特 , 更需要马克恩。 现代性 的本质 : 从“ 资本 统治” 到“ 技 术
社 科新 论
当代社 科视 野 2 0 1 3年第 3 期
力量 , 代表着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方向。 对于资本主义社会 中的其他受压迫 、 受剥 削 阶级 ,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则认为, 它们虽然也与资 本主义制度存在着矛盾 , 与资产阶级存在着对立 , 但它们所代表的生产力与生产方式从根本上来说 是 属 于落后 与 过 时 的 ; 随着 资本 主义 大 工 业 的 生 产方式与以机器为代表 的先进生产力的发展 , 它 们作为一个阶级注定是要丧失历史的必然性与现 实性 , 注定是要走 向灭亡的; 它们中的小部分人也 可能挣扎着攀爬人 资产 阶级 的行列 , 但绝大部分 人 会在 资本 的残酷 竞 争 中归人 破产 与进 入 到无 产 阶级 队伍 中来 。 马克思主义在为无产阶级 代言的同时, 实质 上也是在为社会发展 的历 史必然性代言 , 在为社 会历史 进步 代言 。 为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代言 , 为社会历史进 步代言, 是我们把握马克思主义体系的根本基点与 理论坐标。离开 了这个根本基点与理论坐标 , 马克 思主义思想体系就有可能被误读与误释, 就有可能 像人们通常所见到的那样 , 作为革命 的、 科学的马 克思主义被误读与误释为具有浓厚色彩的民粹 主 义 的马克思 主义 与道德 主义 的马克思主义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庆霞(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5)摘要:反思性是人类活动的特征,现代社会的反思性与传统社会有着显著的区别。

现代社会的反思性主要是指知识对社会生活形式的塑造。

现代性的反思性是自反性现代化的前提。

自反性现代化是现代社会的自我否定,是现代性向全球性生成的过程。

作为工业社会发展的结果,全球性是继现代性之后的一种新的生存方式。

关键词:反思性;自反性;全球化作者简介:李庆霞,女,哲学博士,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文化哲学研究。

基金项目:教育部2008年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项目编号:NCET-08-0669中图分类号:B5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504(2011)06-0023-06收稿日期:2011-06-27现代性的反思性与自反性的现代化2011年11月求是学刊Nov.,2011第38卷第6期SEEKING TRUTHVol.38No.6□文化哲学研究西方现代性理论中的reflexivity 具有三层含义:(1)行动中的反思性,是指对于现代化过程及现代化理论的批评性审视,如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后现代理论。

(2)双向互动,是指思想和行动总是处在连续不断地彼此相互反映和作用的过程之中,社会实践总是不断地受到关于这些实践本身的新认识的检验和改造,从而在结构上改变着自己的特征,吉登斯称之为制度性反思。

(3)自反性,自反性是指自我对抗(self-confrontation ),是指由工业社会的发展导致了向全球化时代的转化,贝克称之为自反性现代化。

本文旨在揭示现代社会由于现代性的自我审视和制度性反思而走向自反性现代化的过程,从中分析出现代社会不同于传统社会的特征,研究现代性走向全球性的逻辑。

一、反思性:现代社会的突出特征反思性,是对人类活动特征的界定,从根本上说,所有的人类活动都包含着反思性。

不论人们具体做的是什么,人作为主体行动者本身就构成了他们所做事情的内在因素,人们总是对自身的行为及其情境进行监测。

作为一种怀疑和批判精神的启蒙理性就是一个反思监控的体系。

这种反思并不是现代性的反思,但它是现代性反思的基础。

“随着现代性的出现,反思性具有了不同的特征。

它被引入系统的再生产的每一基础之内,致使思想和行动总是处在连续不断地彼此相互反映的过程之中。

”[1](P33)现代性是一个反思性的过程,这种反思性社会不断依据新的知识和信息对人的活动及其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作出阶段性的修正。

现代社会的制度性反思性特征表明它与传统社会有着显著的区别:传统社会中人们把君主制看做符合某种宇宙形式的、天经地义的,这种看法是非反思性的。

现代社会不再将传统文化与政治秩序的合法性前提看做天经地义的事情,现代人明确意识到政治形式具有人为构成的性质,政治形式是人们发明的、创造的、可变化的,换言之,传统社会可以直接依靠人们的经验或者过去的传统就可以从事经济、政治以及各种活动,它不需要理论及知识就可以得到解释,这是因为传统社会主要是依靠传统、习惯、经验生活的社会,社会体系不是很复杂,因此不需要反思性或很低的反思性即可。

反思性是人类活动的内在规定性,但是由于前现代社会具有以过去为定向的特征,因此,在前现代文明中,反思性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局限于重新解释和阐明传统。

而随着现代性的出现,反思性具有了不同的特征。

现代性的反思性是指知识对社会生活形式的塑造。

在现代社会,社会实践总是不断地受到关于这些实践本身的认识和知识的改造,并在结构上不断改变着自己的特征,大部分社会生活形式都是由行为者对社会生活的知识构成的。

科学知识特别是社会科学实际上比自然科学更深地蕴涵在现代性之中,成为对社会实践的不断修正的依据。

虽然自然界不受自然科学的影响,它不会因为自然知识的积累而改变自身,也不会由于新的自然科学发现在结构上或状态上发生变化,但是自然界与社会一样同样受到新知识和新理论的影响,“在现代性条件下,新知识不断被嵌入到社会中去,就其性质和作用而言,社会领域从来就不是一个稳定的环境。

新知识(概念、理论、发现)不仅更清楚地描绘了社会世界,而且也改变了它的性质,使其转向新的方向。

这种现象的影响,对那犹如猛兽的现代性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它既影响到社会化自然,同样也影响到社会制度本身。

虽然关于自然界的知识并不以直接的方式影响自然界,但社会知识的循环却能通过抽象体系中的技术构成而与自然要素发生碰撞”[1](P134-135)。

总之,现代社会受到社会知识的巨大影响,可以说,现代社会是在现代社会理论的构建中生成的。

社会科学作为专业知识的一个特殊类型,对现代性建构有深刻的作用。

知识、理论不仅塑造着现代社会生活,而且直接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依据。

现代社会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婚姻生活、教育以及日常生活无不是在各种相关理论的介入和参与下展开的。

吉登斯论述道:“社会学知识忽隐忽现地作用于社会生活的范围之中,在此过程中,它既重构社会学知识自身,也重构着作为该过程整体的一个部分的社会生活领域。

”[1](P13)没有亚当·斯密的经济学理论的现代经济是不可思议的,经济环境由于这些概念的参与而不断地变化着。

人们的婚姻状况无不受着关于家庭、婚姻等相关知识和众多信息的影响,甚至可以说家庭、婚姻就是在婚姻理论和政府公布的关于离婚率、复婚率、婚姻与经济的关系等信息的塑造下形成的。

在现代社会,人们认为可以获得关于社会的确定知识,人们依赖这些知识,相信这些知识可以控制社会朝着预想的方向发展。

现代社会离不开专家系统及象征标志,现代日常生活一刻离不开对抽象标志和专家的信任,或者说,失去了对象征标志和专家的信任,人们的生活将不可思议。

在现代社会中,多重抽象系统的信任是今天日常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

例如作为相互交流媒介的货币就是一种象征标志,生活中任何一个使用货币这种象征标志的人无不相信货币的价值。

专家系统和象征标志的存在表明现代性具有突出的反思性。

正如霍克海默在《批判理论》中所说的,“在18世纪,新社会已经在旧的社会结构内发展起来了。

那时的任务是把既存的资产阶级经济从封建束缚中解放出来,让它自由运行。

资产阶级的科学思想为了沿着它制订的路线前进,从根本上说,也只需要砸碎旧的教条主义锁链就行了。

相反,今天,在既存社会形式向未来社会形式转变过程中,人类将第一次成为有意识的主体,并将主动地规定自己的生活方式”[2](P220-221)。

吉登斯则进一步论述道:“一个反思性强化的世界是一个聪明人的世界。

我不是说,人们比过去更有智力。

在后传统秩序中,如果个人要在这个世界中生存下去的话,就或多或少必须参与更广阔的世界。

专家(包括科学知识)制造的信息不再能完全局限在特定的团体中,相反,普通人在自己的日常活动中习惯性地对它加以诠释并作为行动的依据。

”[3](P7)现代性的反思性不是指通常那种对于外在行动的内在反思监控过程,而是一种社会制度化了的社会生活本身的内在机制和动力。

这种机制通过社会理论与社会实践的循环作用来实现。

人们把关于社会实践的新知识和新信息反过来应用于基于这些知识和信息而衍生的实践,从而在结构上不断改变社会实践的特征,现代社会就是在理论的选择与建构中生成的。

这在吉登斯的现代性分析中得到了很好的说明。

吉登斯认为现代性有四个维度,它们分别是资本主义、工业主义、监督和军事力量,而这四个维度的发展或者说现代性的扩张可以导致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与上面四个维度相对应,一方面会出现超越匮乏体系、技术的人道化、多层次的民主参与和非军事化,另一方面则有可能出现经济增长机制的崩溃、生态破坏和灾难、极权的增长和核冲突及大规模战争。

吉登斯的理论分析不仅是对现代性实践的反思,同时对现代性实践也具有进一步的引导和预设作用。

人类为了避免第二种可能性结果的出现,一定要在各种分歧和矛盾中达成一致,在劳工运动、生态运动、民主运动与和平运动中促成现代性第一种结果的实现。

现代性的反思性就是指现代性的实践总是在理论的分析与引导中进行的。

二、自反性:现代性发展的必然结果自反性现代化这一概念首先是由贝克提出来的。

它主要指工业现代化正处于全面的自我颠覆之中。

当今世界所面临的自反性现代化是一种与工业现代化迥然不同的现代化。

作为第一次现代化标志性成果的民族国家、大型组织、阶级、阶层、核心家庭等都趋于衰落,工业社会的制度体系出现全面崩解的趋势。

自反性现代化一方面是由工业现代化的胜利推进导致的,另一方面则是由工业现代化的后果产生的,也就是说,它既是由现代性的成就带来的,又是由现代性的破坏性导致的,这就是所谓“自反性”一词的由来。

对此,霍克海默和阿道尔诺在《启蒙辩证法》中进行了深刻的分析。

“在机器发展已经转变为机器控制的地方,技术和社会的发展趋势总是相互交织在一起,最后导致的是对人的总体把握,这种落后的状态也并非是不真实的。

与此相反,对进步权力的适应既引起了权力的进步,又每每带来退化的结果,这种退化所展现的并不是进步的失败,而恰恰正是进步的成功。

势不可挡的进步的厄运就是势不可挡的退步。

”[4](P32-33)自反性是人类社会继现代性之后开始的又一发展过程,这一过程是人们反思现代性的结果,更是现代性自身发展的结果。

关于现代性的成就与自反性现代化的关系我将在下文中分析,现在我要探索现代性的危机如何导致了自反性现代化的发生。

随着现代社会鼎盛时期的到来,其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

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生物多样性正在消失;资本在全球肆意横行,金融风险不断威胁着这个世界,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不可避免。

风险的这种全球性和紧迫性促使各国之间的沟通不断扩大,全球意识和共同行动初见端倪,这些现象揭示了启蒙时代以来由西方创造并且在世界范围普及的基本价值和制度正在遭遇着一场空前的危机,换言之,现代化和现代性正经受着来自各方面力量的质疑和挑战。

众所周知,现代性是一个矛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理性与非理性、安全与风险、自由与孤独贯穿着生活的各个方面。

无可否认,现代性是一个理性化的过程,理性化原则和理性化精神不仅带来了生产率的提高和高效率的管理,也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

但是随着理性化的日益发展,它对人们的束缚也越来越牢固,致使人们像囚徒一样被囚禁在牢笼中,直至出现了科层化、极权主义,甚至大屠杀。

现代性的主要标志之一就是官僚体制组成部分的分工化、专业化,在这种官僚体制面前,人的个性、独立思维能力、反抗的意识成功地被压制了,结果是各种极权主义盛行,对此马尔库塞分析道:“当代工业社会,由于其组织技术基础的方式,势必成为极权主义。

因为,‘极权主义’不仅是社会的一种恐怖的政治协作,而且也是一种非恐怖的经济技术协作,后者是通过既得利益者对各种需要的操纵作用发生的。

当代工业社会由此而阻止了有效地反对社会整体的局面出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