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必然灭亡之理论辨析资料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思想及现实意义-精选文档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思想及现实意义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论证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简称“两个必然”)这一重要结论。
马克思在1859年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简称“两个决不会”)这一重要思想。
这两个著名的科学论断共同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构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核心。
一、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发展决定了“两个必然”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通过对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产生、发展及其相互斗争过程的分析,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发展趋势。
“两个必然”的思想既不是出自于痛恨资本主义的道德义愤,也不是源于向往未来共产主义的善良愿望,而是基于对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的科学认识。
社会化的生产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必将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所代替。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到机器大工业阶段以后,使以生产资料使用社会化、劳动过程社会化和劳动产品社会化为主要内容的生产社会化的程度日益提高。
这是人类社会物质生产前所未有的进步。
社会化的生产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便发生了对抗性的矛盾。
这个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集中表现。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越是占统治地位,越是不断发展,“社会的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的不相容性,也必然越加鲜明地表现出来”。
[1]这种基本矛盾,第一,反映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
资产阶级占有生产资料,并把生产资料作为剥削雇佣劳动者的手段,而与生产资料分离的无产阶级,只能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商品出卖,遭受资本家的剥削。
第二,反映在生产上,表现为个别工厂中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中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
论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21世纪重大事件启示

二、2011年占领华尔街运动
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灭亡的阶级条件。表现为: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不仅受资本家的剥削和压迫, 而且还受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借贷资本家和大 土地所有者阶级的剥削和压迫。 无产阶级处在社会的最底层,具有革命的彻底性和坚 定性。 社会化大生产使无产阶级日益成为有机的整体。
——二十一世纪重大事件启示
选题背景
150年前,马克思 恩格斯在《共产党 宣言》中提出了 “两个必然”。 时至今日,资本主 义并没有灭亡,反 而得到了很大的发 展。
一、2008年金融危机 二、2011年占领华尔街运动
三、2010年阿拉伯之春
一、2008年金融危机
以全美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破产为标志,以美国金融系 统的全盘崩溃为起点,对世界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导致了 全世界工业生产急剧下降,大批企业破产,国际贸易急剧萎缩, 和无数的工人失业。
一、2008年金融危机
资本积累是推动资本主义灭亡的物质条件;
通过资本积累,一方面资本的规模得到了扩大, 对于单个资本而言,可以提高竞争力,获取超额利 润,所以,资本主义具有强烈的积累冲动。另一方 面,资本积累客观上使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加快, 推动了生产社会化,有为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消亡奠 定了物质基础。
一、2008年金融危机
快速加大的贫富差距推动了资本主义的灭亡。
资本积累就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随着资本积 累社会将产生两极分化,一极是资本家财富的积累, 另一极是无产阶级贫困的积累。
二、2011年占领华尔街运动
占领华尔街是2011年9 月开始主要发生在纽约的 集会活动,其目标是要持 续占领纽约市金融中心区 的华尔街,以反抗大公司 的贪婪不公和社会的不平 等,反对大公司影响美国 政治,以及金钱和公司在 全球经济危机中对法律和 政治的负面影响。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论断认识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论断理解一、“资本主义必然灭亡”论断产生的理论依据1、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波动和经济危机有规律地发生马克思、恩格斯(以下简称“马恩”)在相关著作中详尽阐述了资本家的个人本位和金钱至上的价值取向,为获取高额利润和剩余价值而不择手段,最大限度地榨取巨额财富,而整个社会又提倡完全自由竞争主义,由此导致了两个方面的矛盾:个人企业生产高度组织化和整个社会生产无序状态,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生活消费资料购买水平相对缩小。
由此引起的直接结果就是经济危机的频繁发生,从而产生社会生产力的极度破坏和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
“社会所拥有的生产力已经不能再促动资产阶级文明和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的发展;相反,生产力已经强大到这种关系所不能适合的地步,它已经受到这种关系的防碍;而它一着手克服这种障碍,就使整个资产阶级社会陷入混乱,就使资产阶级所有制的存有受到威胁。
资产阶级的关系已经太狭窄了,再容纳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财富了。
———资产阶级用什么办法来克服这种危机呢?”[1]这种危机的最终避免只有一个办法,即用一个更先进的社会形态来代替资本主义社会。
2、资本主义的发展使阶级对立简单化资产阶级的持续发展,造成了生产资料的高度集中,他们为了谋取高额剩余价值,不得不招募大量的雇佣工人,并加重了对工人的剥削。
他们通过法律、权力、资本等等使越来越多的自由职业者、农民、妇女甚至儿童走进工厂,为了生计而承受高强度的体力劳动,遭受非人的剥削与压迫。
整个社会日益分化为两大敌对的阵营: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在资本主义财富的快速增值中,这两大阶级的矛盾却持续积累,激化,对抗,甚至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
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使用这种武器的人———现代工人,即无产者。
”[2]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依附它而生的无产阶级在同一水准上也得到很大发展。
在资本家统治的社会中,随着工业的发展,无产阶级结合成更大的集体。
另外,工人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
现代大工业发展的影响和职业属性,现代工人具有其它阶级所没有的组织性、纪律性和集体性,是当代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正确认识“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辩证关系——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谈起

正确认识“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辩证关系——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谈起“两个必然”,即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马克思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得出的基本结论。
马克思一生对社会主义理论的最伟大贡献,就在于他揭示并阐明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此前,社会主义作为人们追求的一种理想,一直处在空想社会主义阶段。
19世纪30—40年代,由于机器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益暴露,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在欧洲登上了历史舞台。
这就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提供了客观条件和历史依据。
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在继承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优秀成果、总结工人运动的丰富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证明了社会主义不是什么幻想家的主观臆造,而是资本主义矛盾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从而把社会主义理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两个决不会”是马克思于1859年1月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
他指出:在人类历史上,“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两个决不会”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它纠正了马克思、恩格斯在参加1848—1849年欧洲革命时提出的一些不正确想法,指明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和艰巨的历史过程,从而为“两个必然”奠定了更加科学的理论基础。
一、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二战结束以来,资本主义的发展可谓是一波三折,既赢得了较长时期的稳定和发展的繁荣时代,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也经历过衰退与萧条的危机时期,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推进导致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社会危机和经济危机。
面对越发严重的危机,资本主义并没有束手无策、一撅不振,而是通过对内调整与改良和对外转嫁的方式谱写着资本主义新的篇章,呈现出新的发展特征。
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

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马克思主义认为两个必然: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一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必然趋势,二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必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1]两个决不会:一是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二是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辩证关系:两个必然的思想和两个决不会的思想是统一的。
根据科学社会主义来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认识和把握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必须把马克思恩格斯的两个必然思想同两个决不会思想联系起来。
两个必然论证的是社会主义代替遵义历史必然性,两个决不会强调的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历史必然性实现所必需的条件。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历史过程。
[2]“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的联系和区别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即科学社会主义,以阐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而成为科学。
“两个必然”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
马克思的其他社会主义理论都是围绕这一“必然性”展开的。
二战以来资本主义的繁荣发展和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社会主义的严重挫折致使人们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和社会主义的前途感到困惑和疑虑。
这些困惑和疑虑集中到一点就是,社会主义制度到底还有没有优越性和生命力?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究竟能不能成立?不能否认,当代资本主义确实发生了一系列耐人寻味的重大变化。
但是,这些变化在总体上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规定性,并没有解决资本主义固有的内在矛盾,并没有消除资产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
因而,这些变化也就不能最终改变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
当代资本主义的种种新变化,也是在保持资本主义基本制度的条件下发生的。
资产阶级接受或者促成这些变化,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治统治,维护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
它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仍然是当今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主要依据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揭示了资本主义将不可避免地灭亡而共产主义将获胜的客观规律。
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演示:
1.根据所有记录下来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一事实,从“现代资产阶级社会没有消除阶级对立”的观点出发,得出结论,资产阶级的灭绝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和奴隶主阶级,封建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一样不可避免。
2.根据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拥有之间的基本矛盾,可以得出结论,资产阶级的灭绝是不可避免的,因为资产阶级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即资产阶级的历史进步与阶级的局限是矛盾的,现代生产力抵抗了现代生产关系。
3.根据无产阶级是真正的革命阶级和伟大工业本身的产物这一事实,可以得出结论,无产阶级的胜利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无产阶级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独立运动。
人民并为绝大多数人民的利益。
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替代是通过生产力发展及其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来实现的。
这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过程,不依赖于人的意志。
当旧的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时,它将最终被新的,更先进的生产力所取代。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资产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用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大进步。
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它已逐渐演变成一个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绊脚石,不再能代表新的先进生产力。
因此,资本主义社会迟早会被一种新的社会形式所取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资本主义灭亡的历史必然性

人类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这是社会发展的巨大进步,但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就会不再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需要,而最终退回历史舞台。
那么是什么东西决定着资本主义必然走向灭亡呢?就是资本主义本身固有的、不可调和的矛盾!一讲到资本主义的矛盾,许多人就说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并说现代西方社会建立了社会福利制度,已经解决了这个矛盾,这些人对于社会发展规律是不了解的,资本主义最基本的矛盾并不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而是: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矛盾。
以及由这个矛盾所产生的生产的无限扩大与产出产品的相对过剩之间的矛盾。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有句非常著名的话,社会主义的胜利和资本主义的灭亡同样是不可避免,无产阶级的胜利和资产阶级的灭亡同样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这个话现在我们来看,应该说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也不是几十年,甚至也不是一两百年就能够完全实现的。
因为资本主义作为一个制度,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从现在来看,它所发挥的作用还没有完全发挥完。
在某种意义上,资本主义还在不断地发展和前进,尽管步子很慢,有时候也遇到挫折(比如现在的金融危机)。
但总体来讲,资本主义还在向前走。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对资本主义要有一个认识,就是说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确实是——社会主义必然要代替资本主义。
这个代替的过程里面有一个阶段,就是社会主义国家要和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存在。
马克思原来设想的是社会主义社会在全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胜利,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只是在个别国家获得了胜利。
这样就有一个问题,社会主义国家一定有一个阶段要和资本主义国家相处,同时存在。
很多人在读《共产党宣言》都说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做了批判,这一点是不错的。
但是,同时要看到在《共产党宣言》里面,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对资产阶级的历史作用,给了非常高的评价。
资产阶级思想家自己都没有对这个阶级的历史做的评价像马克思做的那么准确和确切。
浅析资本主义必然灭亡论 马克思论文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论摘要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资本累积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等三方面论证资本主义必然灭亡。
正文从社会发展的长河看,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取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首先,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表现在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包含着一系列矛盾: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的。
要想获得商品的价值,就必须放弃使用价值,要想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两者是对立统一不可分割的。
具体劳动反应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
抽象劳动反映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市劳动的社会属性。
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
这一系列矛盾,归根结底是由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的。
为什么商品的各种矛盾导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呢?在私有制的条件下,各个商品生产者都是具有独立的财产或产权、独立的经济利益、自主决策并对决策后果负责的市场主体。
因此,他们的劳动是私人的事情,是私人劳动。
商品生产是以社会分工为前提和基础的。
每个商品生产者在社会分工体系中只从事某种或某几种产品的生产,而他们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因而需要互相交换其产品。
这样,各个生产者在客观上都是为社会需要而生产,他的劳动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
简单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包含着资本主义矛盾的胚芽。
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商品不再是小商品生产者独立进行的私人劳动的产品,不仅社会分工更加深化和细化,形成庞大的、复杂的社会分工体系,而且生产商品的活动已经由有一定规模的、有严密内部分工的企业有组织地进行。
但是生产资料和产品仍旧是私人财产。
这样,简单商品经济中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就发展成为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于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也就会以更加激化的形式表现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之理论辨析所谓‘资本主义’是指资本主导社会经济和政治的意义。
资本主义并没有准确定义,不同的经济学家也对资本主义有不同的定义,一般而言资本主义指的是一种经济学或经济社会学的制度,在这样的制度下绝大部分的生产资料都归私人所有,并借助雇佣劳动的手段以生产工具创造利润。
在这种制度里,商品和服务借助货币在自由市场里流通。
投资的决定由私人进行,生产和销售主要由公司和工商业控制并互相竞争,依照各自的利益采取行动。
(II)、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论述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是根植于生产社会化与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这一矛盾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有的形式中又被规定为生产的价值量、利润的增加与利润率下降之间的矛盾。
它在自身结构发展下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
阿尔都塞将其称为“运动”,并在马克思所分析的社会总资本领域中的若干运动之间建立一种严格的理论等值关系。
这些运动是:资本(生产资料所有权)的积聚;(通过应用科学和发展合作而实现的)生产力的社会化(马克思主要理解为生产的集中化和大型化);资本主义社会关系向所有生产部门的扩展以及世界市场的形成;产业后备军(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平均利润的下降。
1[10]这些“运动”都体现在资本主义积累的绝对的、一般的规律中。
首先,马克思从资本构成的双重性将资本分为了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即是生产资料的价值和劳动力的价值(工资总额)。
在一般条件下,每一次交易产生的剩余资本并入原资本,从而使资本进入新一轮的积累过程。
这些并入原资本的剩余价值将分配给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可变资本归入两种途径:其一,提高雇佣劳动力的工资;其二,雇佣更多的工人。
投入不变资本的,比如增加设备、扩大生产规模等,投入不变资本的如新技术的采纳,提高劳动生产率,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商品价值低于市场价值,便可以得到差额价值2[11]。
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资本家更加倾向于后者。
在这种情况下,资本积累从单纯的量的扩大演变为质的变化。
这一变化恰恰是资本家通过改变投入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来实现的。
为什么资本主义必然灭亡资本主义灭亡有一个过程,完成这个过程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渐进式的方式完成资本主义灭亡的过程。
完成这种渐进式过程的时间非常缓慢,这是资本主义社会在没有外力作用条件下进行的,完成这一过程的时间可以是几百年甚至几千年。
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中,奴隶制社会的全部发展过程,封建制社会的全部发展过程,都非常明确的证明了这一点。
在人类社会没有出现马克思的时代,资本主义社会将按照渐进式的方式完成资本主义的全部发展过程,进入死亡发展阶段。
完成资本主义灭亡过程的另一种方式,它是以阶跃型的方式完成资本主义灭亡的过程。
阶跃型方式完成资本主义灭亡过程的时间非常短,少则几年或几十年,多则几百年时间。
能够使资本主义社会实现阶跃型快速完成全部发展过程的重要条件,能够使资本主义快速死亡的重要条件,就是人类社会出现了最伟大的未来社会的首席设计大师——马克思。
马克思最伟大的贡献,向全世界人们宣布了替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完整设计内容。
这是一副最强有力的催化剂,当人们把这副催化剂注射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弱处,资本主义社会立即死亡。
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中,已经有十多个不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在短短几年或几十年时间内,突然死亡进入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阶跃型方式有两种加速资本主义社会灭亡的方法,一种方法是非常恐怖的方法,它是人们在初步掌握了马克思关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以后,对资本主义社会实施无产阶级专政手段的做法,这种做法的结果使资本主义社会突然死亡。
另一种方法是非常平和的方法,这种做法是给资本主义社会输入一种催化剂,使资本主义社会阶跃型快速进行自身的发展,使资本主义社会只用几十年时间就要完成几百年时间才能完成的发展过程。
人类社会出现社会主义社会以后,虽然这种不健全的社会主义存在各种各样的弊病,但它同样是一副强有力的催化剂。
资本主义社会为了生存下去,必须接受这一副不愿意接受的催化剂,快速进行自身的发展过程,使资本主义社会用了几十年时间,就完成了需要几百年时间才能完成的发展过程。
资本主义的这一过程是资本主义社会从少年发展阶段,快速进入到中年发展阶段。
如果当代人们能够实现马克思论述的科学社会主义社会,这将是置资本主义社会快速死亡的最强有力的催化剂。
当人们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为了生存下去,必须接受这一副不愿意接受快速死亡的最强有力的催化剂,以最高速度快速进行自身的发展过程,使资本主义社会用几十年时间,必须完成需要几百年时间才能完成的发展过程。
资本主义的这一过程是资本主义社会从中年发展阶段,快速进入到老年发展阶段。
处在老年发展阶段的资本主义社会,稍有不慎立即死亡。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当然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
问题在于这个生产力不能悬浮于半空,总要措置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之中。
神话所要遮掩的,恰恰是这个要害。
首先是怎样才能掌握科学技术。
掌握科学技术要有足够的人力和财力。
第三世界国家积累足够的人力和财力,只有在摆脱被盘剥、被掠夺的条件下才能做到。
旧中国的科学技术比世界水平落后甚远,根本原因不在于那时的中国不重视科学技术,而在于当时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可能积累起足够的人力和财力;新中国的科学技术得到飞跃发展,根本原因也不在于我们重视科学技术,而在于我们摆脱了西方列强的盘剥和掠夺,得以积累起必要的人力和物力基础。
其次是科学技术带来的财富怎么分配。
事实上,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如果你不在生产关系中居于支配地位,即使掌握了科学技术,也不能摆脱被剥削的地位而成为富者。
仅以著名的美国微软公司为例:1981年开发磁盘操作系统,利润5000多万美元;1995年“windows95”投产,当年利润60亿美元,1997年利润110亿美元;2000年“windows2000”上市,利润230亿美元。
利润的飙升,自然体现了高科技的巨大力量,但是这个巨大力量是谁发挥的呢?请看公司雇员人数的变化:1981年128人,1995年1.7万人,1999年3.1万人。
利润与雇员人数同步增长说明,超额利润仍然来自剥削。
例如“windows2000”,就是5000名编程人员历时三年设计出来的,上市之前又经过上千人耗时一年的修改。
他们有时一周要工作100小时以上。
但是,雇员中只有少数担任经理者工资较高,并持有公司股票,绝大多数雇员的收入总和只是他们所创利润的一个零头。
不能说那些编程人员没有掌握科学技术,但是他们怎么就不能成为比尔.盖茨那样的富翁呢?再次是科学技术怎么发展和利用。
作为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具有社会化的性质,然而垄断资本家却竭力据为己有。
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是一个有16国参加的巨大工程。
各国科学家按照《人类基因组宣言》的精神,强调人类基因组研究的成果为全世界共享,但是美国塞莱拉公司却以发明基因测序仪为借口,与国际基因组计划争夺,力图使这一造福整个人类的成果变成自己的私产。
资本主义的这种贪婪的私人占有性,不但阻碍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在本刊今年第4期已有所论述),而且使它的利用受到极大限制并且往往走到反人性、反自然本性的邪路上去。
由于技术进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汽车年生产能力已达到两亿辆,但在世界市场上只有9000万辆的销售量。
贫铀弹之类的杀人武器,毫无疑问是高科技的产物。
结论非常明确:一、穷人和穷国要发展,自然要掌握并发展科学技术,而要真正掌握并发展科学技术,首先要选择先进的社会制度;二、要使科学技术成为天下之公器,服从于造福全人类的目的,就必须把它从资本主义的束缚和扭曲中解放出来。
另一个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神话。
对于这个神话,此前我们已有比较充分的揭露。
为了进一步加深认识,不妨再作一番比较。
一个是资本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比较。
痴迷资本主义的人说:资本主义是人类最美好的社会制度,是改变贫困落后的唯一出路。
只要实行了资本主义制度,就可以坐收漫天的钱雨。
如果你表示怀疑,他就会劝你到欧美转一转。
为什么偏去欧美呢?因为欧美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就是这样,论者有意无意地掩盖了一个常识范围的事实:欧美不是资本主义世界的全部,也不是资本主义世界的多数。
资本主义世界的绝大多数国家并不发达,相当一部分甚至很不发达。
世界上48个最不发达国家,绝大多数都是资本主义和效法资本主义的国家。
100年前,世界强国就是美英法德意日;100年后,世界强国仍是美英法德意日。
100年间,一百几十个国家先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毕竟无一出类拔萃,挤进世界强国的塔尖。
原因何在呢?就在于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
“唯辟作福,唯辟作威,唯辟玉食”,资本就像暴君一样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贪婪、专制的本性。
不知餍足地增殖自身,是它生存的唯一目的;凌驾于一切之上,是它行为的唯一方式。
这种本性决定了它与团结互助、扶危济困之类的美德无缘,决定了资本主义世界大鱼吃小鱼的秩序。
你要进入强势资本统治的世界么?那就必须安于国际垂直分工的底部,就必须为强势资本的进一步增殖打工出力,除此之外别无选择。
不错,东亚、东南亚某些国家的经济增长曾被世人艳羡不已。
但是现在人们已经明白,它们绝不是依靠资本主义致富的典范,而是特定国际环境中美英帝国主义特定政策的产物。
这个特定的国际环境就是冷战,这个特定的政策就是要在社会主义的门口树立资本主义发展的样板,以建立遏制社会主义的桥头堡。
既然要派它们用场,就不能不给些甜头。
即使如此,也没有改变其打工的地位,充其量不过是“薪水”高一些而已。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冷战结束、苏东解体,社会主义力量严重削弱,而且亚洲经济呈崛起之势,对美英帝国主义的利益构成了某种妨碍。
于是,大鱼吃小鱼的悲剧又一次重演。
杀手锏就是那个著名的“新自由主义”。
美英利用其出口依赖性,诱迫它们放弃国家干预、管制,推行贸易、金融自由化,导致工业投资下降,金融投机热钱猛增,泡沫经济恶性膨胀。
混乱之间,这个地区数十年的经济积累被美英投机资本洗劫一空。
面对垄断资本的这种贪婪、残忍和疯狂,法国总理若斯潘在1998年撰文指出:“既然狂风暴雨的时代已经来临,人们也就不再可能否认无控制的资本主义可能带来的危害了,即使是那些最能吹捧经济自由主义、不受边界限制的全球化以及市场法则的人也无法做到这一点。
”“资本主义最坏的敌人可能就是资本主义本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