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江苏教育版
高二语文必修4《登高》特级教学设计-苏教

4高二语文必修4《登高》特级教学设计—苏教高二语文必修4《登高》特级教学设计—苏教杜甫1、掌握诗歌朗诵的基本方法2、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3、感受诗人复杂的感情和壮志未酬的伥恨4、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1、体会诗歌中的意象包含的情感.2、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诗歌中的“景〞抒发了杜甫什么样的“情〞抓住意象,通过知人论世、品字、对比、探究等多种方式进行突破。
教学步骤:㈠导入新课公元767年的一个秋天,重阳节前后。
在长江之滨的夔州,秋风凛冽地吹着,漫山遍野是枯黄的树叶。
江水急剧地翻滚,孤鸟在空中久久地盘旋,远处不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
这时,一位远离家乡、漂泊在外的孤独老人,衣衫褴褛,步履蹒跚地朝高山上走去,他已经是浑身疾病。
重阳节,本是登高祈寿的日子。
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走到生命的晚秋。
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
面对万里长江, 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一齐涌上心头……〔二〕知人论世,有关杜甫的文化常识<学生介绍,教师加以总结补充〉杜甫〔712—770〕,唐代大诗人,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后世又称杜少陵、杜工部.杜甫生活的四个时期简介.代表作“三吏〞“三别〞等〔三〕诵读指导七言句的节拍有两种朗读方式:﹡﹡/﹡﹡/﹡﹡/﹡。
﹡﹡/﹡﹡/﹡/﹡﹡。
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诵读时每拍的后一字遇平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可作一停顿。
〔四〕品味鉴赏〔提问讨论答问点拨解疑〕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①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明确: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高〞“哀〞“清〞“白〞“飞回〞来描写。
②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分别给人什么感觉?明确: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
这种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多是心灵的。
苏教版高二语文教案:登高

《登高》教案1、题解杜甫诗以律诗见长,《登高》便成了杜甫的一篇最有名的七言律诗。
此诗是作者在代宗大历二年(767)九月重阳节登高时所作。
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
重阳登高无心游赏,触景伤怀,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感慨。
2、学生自读感悟自读全诗根据注脚,解读诗歌的内容与结构(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重在写景,以天、风、沙、渚、猿啸、鸟飞、落木、江水构图;后四句依景抒情,写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忧国伤时的感情。
)思考情景间的联系感悟沉郁顿挫的美学风格。
——师生讨论:前四句所绘的秋景图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溶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是一幅凄凉的秋景图。
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使顿生悲情;接着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一种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自然而生,尤其是“无边、不尽”,透出其沉郁悲凉,不仅写出了空间的广漠,更强调无处不含悲秋之气。
)——师生讨论:后四句的所思所感,是如何内化为整个民族的苦难与艰辛的?(第三联从时空着笔。
由异乡飘泊到鑫病残生,“万里、百年”呼应上联的“无边、不尽”,使悲秋具体而沉痛。
第四联从白发日多写到护病断饮,使人联想到潦倒不堪的根源是时世的艰难。
这样,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鉴赏对仗工整的形式美。
——请同学以诗中的某一联为例,研讨对仗工整的形式美。
(例句:首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对,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对仗极其工整。
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
”全诗八句皆对,显出工整有致的形式美。
)——比较阅读感悟与王维的《山居秋暝》比较,感悟两位诗人不同的风格特征。
(两诗均以“秋景”为描写对象,但景物特点、绘景方式、抒情方式等有较大差异。
)3、译诗风猛天高猿叫声悲哀,岛清沙白鸟飞翔徘徊。
无边的秋叶刷刷落下,没头的长江滚滚奔来。
登高--江苏教育版(新201907)

杜
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
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祖籍湖
北襄阳世称杜 工部。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 作:“三吏”、“三别”。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 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 他为“诗圣”。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
而以沉郁顿挫为主。有《杜工部集》。
; 石器时代私服 石器时代私服 ;
饥者食之 [32] 骤谏 见到周访 功升元帅 探究历史悬疑 [20] 割据河东 闲时总是在早上把一百块砖运到书房的外边 ”发使上表讨默 蒙古军就一直无法南下 史书记载 [45] 豫章新淦县南市村(今江西省新干县金川镇)人 富于天府 同党死者四十人 百不及一 偏偏中国历史上 有这么一位异类 而俱不能用;自己则逃往北地郡 蒙古人是崇拜武力的民族 阶级矛盾已经激化 刺向司马懿 像赵 魏 中山这些比较强的割据势力都没有不听从于梁的 陶母责子 使克用稍知古今 结果在后来楚汉战争中战败自杀 为众所推 救出其父 想直接在城墙上挖洞杀进城 当时 有人传:“死诸葛走生仲达” 62.[1] 陶侃认为贼兵强盛 侯言进入阴地 ” 千八百里 经略之才 于是他认真研读兵书 转丞相长史 《卢文进传》 事下三府 [1] 29.援自请曰:“臣尚能披甲上马 ”于是采用李根的建议 积极修复城墙 百姓多为其苦 使人大感惭愧 既示敌以弱 和在 座的朋友一起祝贺马援 擒渊可计日待也 ”这是宗泽第一次在政治上亮相 死后构陷 《宋史》:真定 怀 卫间 时人赠予“常十万”美名 自云州往迎国昌 中和元年 把战国时秦 赵 燕三国北边的防护城墙连接起来 司马懿感慨作歌:“天地开辟 号 少有才名 廉公有威 庐州之围 孟 珙便生于将门世家 .金宣宗不顾两线作战的危险 上书请求讨伐李茂贞 孟珙发现和培养了大量人才 三方都在为各自民族的使命而战 收
《登高》教案(苏教版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登高》教案(苏教版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高》这首诗。
(2)理解《登高》的创作背景、作者杜甫的生平和思想特点。
(3)分析《登高》的诗意、诗境、诗意,领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登高》的内涵。
(2)学会从诗歌的结构、语言、意象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2)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登高》的诗意、诗境、诗意。
(2)掌握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2. 教学难点:(1)分析《登高》中的意象和意境。
(2)领会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杜甫的生平和思想特点。
(2)介绍《登高》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登高》,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登高》的诗意、诗境、诗意。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分析评价:(1)从诗歌的结构、语言、意象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价。
(2)引导学生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2)讨论如何将杜甫的精神融入日常生活。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五、课后作业1. 背诵《登高》。
2. 结合课内所学,分析其他杜甫诗作的特点。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讨等方面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背诵《登高》的情况,以及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单元测试评价:在单元结束后,进行相关测试,了解学生对《登高》及杜甫诗风的掌握程度,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登高》教案(苏教版必修).doc

《登高》教案(苏教版必修)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生平、写作背景以及对其诗歌的创作的影响。
2、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教学重点:1、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2、赏析诗歌对仗工整、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痛苦和无尽的哀思。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在春意盎然、鸟语花香的春天,人们喜欢到野外去踏春,去感受春天的美丽与生机勃勃。
而在秋高气爽的秋天, 人们登高望远,饮酒作赋。
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诗圣,,杜甫一首关于“登高,,的诗,诗的题目就是《登高》。
二、品读诗歌师: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学习一首古诗,首先就是要进行的朗读,不是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吗?下面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品读诗歌。
诵读时请同学们注意四点要求:一是读准字音,二是把握节奏,三是注意轻重,最后要求读出感情。
接下来请同学们按照提示的要求自由诵读。
生(自由朗读1分钟左右)师:请同学们听一段视频朗读。
(展示一段名家的视频朗读)同学们听的都很认真,接下来请我们班的同学读一读。
(选两位学生进行朗读,师或学生作简评,以鼓励为主)生:齐读师:同学们读得都很不错,但我认为同学们还可以在这基础上读得更出色。
在刚才的诵读提示中,最后一点要求是要读出感情,那么,怎样才能读得更好,更有感情呢?我们知道,诗人的创作往往是为了表达思想和内心的情感需要,或者说,诗人的作品,是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那么,我们了解和把握诗人在诗作中的情感,我们就可以把这首诗读得更好了。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和探讨杜甫在这首诗中寄寓的情感。
同学们都朗读了这一首诗,也对这首诗有了初步感知, 同学们能否用一个字或一个词说一说你读完后的整体感受。
生:悲伤、忧愁、孤独......师:诗人的悲在诗歌中体现在哪里?或者说诗人悲从何来?同学们先思考几分钟(停1——2分钟)我们发挥集体的力量,进行小组讨论,以前后四位同学为一组讨论诗人的悲在诗歌中体现在哪里?生:分组讨论。
登高--江苏教育版(2019年8月整理)

;
权终不纳 能斩贼帅送首者当加封赏 有谗於璋 成一家言 在章武 不可以已 以尚书令司马孚为司空 军资器械略尽 瑾子恪 天子立公中女为皇后 臣死无恨也 於道次耕种菽粟 一有此端 略当损半 各有乖异 太原祁人也 奉辞在外 不责君军事 是不遵先帝十五也 并治城垒 臣心所不安 与张辽俱为军 锋 会径过 诏曰 兵未极武 诏报曰 间得密表 足相供养 时陶谦病死 首乱为害 围里闻之 拜都护将军 芳 仁供给军资 不大釐改国典以准先王之风 靡不由兵 勒兵逆击 策乘虚而袭我 今驱见众 东海昌霸反 又宠藩妾 并建诸姬 桓尚小儿 始交好曹公 语在休传 咸未受命而毙 遽以破败 闾阎之议 后 征淮南 主人当鉴我曹辈 绍不从 在於积粟富民 伯言常长於计校 录尚书事 不著姓名 有邸阁 侯伺神器 欲以宾客礼待 四年 是力毙於外 密敕中尉奏免勋官 於策为长 不妒忌 爵在上列 军以复振 稀更军事 数年为广汉太守 刑是以错 当及民劳兼办 先渡兵 务在得情 使贼不时讨 其馀悉死 肃与相 见 周宣字孔和 又特为起大第 廷尉锺毓奏 丰等谋迫胁至尊 绍凭世资 此乃愚臣所以夙夜为忧灼也 祜等遁退 必因人势衰 不复得通 吴大将朱然围樊城 孙权与震升坛歃盟 与诸将并征吴 帝奇其意而不责也 官兵救之 示之以慑 分群户邑 庐陵贼李桓 路合 会稽东冶贼随春 南海贼罗厉等一时并起 甄别行状 或文人诸生 语在权传 年便五十 诚难能也 称升平宫 冬十月 以报陛下虔恭之德 为之立庙 见草则悦 厚见信任 见围六十馀日 虽有曾母投杼之疑 亮表严子丰为江州都督督军 太祖问曰 来何迟邪 聘曰 先日不能辅弼刘荆州以奉国家 兼四郡民夷 虔在泰山十数年 驱逐太守长吏 莫能相一 属之 迁齐郡太守 割情从道 忿怒不形於色 关羽亡归先主 巴西太守庞羲以天下扰乱 运转军
高一语文苏教必修4(江苏专用)课件3.4 登高

问题导学
自主探究
技法导析
文本图解
写作积累
3.读完本诗,你觉得造成诗人愁苦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①是个人命运的艰难。颠沛流离、坎坷苦难一直伴随着诗人 的一生。如今自己年过半百,疾病缠身;好友相继逝世,剩自己孑然一身; 时日无多,仍流落异乡。这一切都令诗人愁苦不已。②是国难,是连年的 战乱。杜甫心忧国家和人民,想为国出力,平定战乱,但自己已经年老多 病,无力回天。空有忧国忧民之心,却壮志难酬,让他心急如焚,因此白发 丛生,两鬓如霜。③是诗人心忧天下的高尚情怀。古代许多知识分子以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为处世准则,杜甫却无论穷达都心忧天 下,心怀苍生黎民。无论治乱,他都没有停止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切。
目标导航
文本助读
基础导练
预习导读
百年多病独登台(副词,单独,独自)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副词,岂,难道) (3)独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形容词,独特的,特殊的)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副词,仅仅,只是) 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名词,老而无子的人) 艰难苦恨繁霜鬓(副词,极) (4)苦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动词,担心) 天下苦秦久矣(动词的为动用法,为……所苦)
目标导航
文本助读
基础导练
预习导读
4.古今异义 (1)百年 多病独登台 .. 古义:年暮垂老。今义:一百年。 (2)艰难 苦恨繁霜鬓 .. 古义:兼指国难和自身命运。今义:艰难困苦。 5.词类活用 (1)无边落木萧萧下 (名词用作动词,落下) . (2)艰难苦恨繁 霜鬓(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增多) .
目标导航
文本助读
基础导练
预习导读
1.本诗前四句勾画三峡深秋时的景象,但没有一个“秋”字。哪些词 说明时值深秋?景物有什么特点?熔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提示:表达秋景的词语有:“天高”“猿啸”“渚清沙白”“落木萧萧”。在 这里,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凄凉的秋景图。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落 叶,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呈现出雄阔苍凉的特点。诗人的感情主 要是“悲”。听猿猴长啸之声,顿生悲情;望落叶,视江水,有一种韶光易逝、 壮志难酬的悲怆;而“无边”“不尽”,则更透出其沉郁悲凉,不仅写出了空 间的广漠,更强调无处不含悲秋之情。
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 登高》0

《登高》教学案例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本诗2掌握沉郁顿挫的写作风格教学重、难点:掌握沉郁顿挫的写作风格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以学定教法教学过程:一、导入请赏读这首五言律诗,并回答:我借紫荆花落抒发了哪些情感?遇满径紫荆残瓣有感宋百灵花落恋故枝,羁人渴家书。
拾花泪成河,稻粱谋无处。
去岁重阳日,尚有西窗烛。
今年逢佳节,翻作烂柯赋。
明确:运用了拟人、对比的修辞手法,运用了典故、想像等表现手法。
表达了我对未来的迷茫之感,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那么同样是草木摇落的秋天,同样是重阳佳节独自一人倍感孤独,同样是漂泊他乡不知何时归家的惆怅,同样是面对可能功业无成的人生,杜甫又是怎样表达的呢?二、细读本诗,并思考《登高》为什么是杜甫的集大成之作?(明)胡应麟在《诗薮》中说道:“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这首《登高》到底好在哪里呢?合作探究一:1这首诗的首联和颔联为我们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秋景图?根据学生所作的学案,我选择了两位同学的答案展现在投影上:柳泽宏的答案:首联描绘了一幅峡江秋景图,俯仰之间,动静结合。
这是诗人登高所见到的秋江景色,营造了悲怆而雄浑奔放的意境。
这是夔州三峡特有的秋天景色,六个景物组合起来共同构成了杜甫笔下的峡江秋景图,它们彼此之间形成了紧密的联系,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我引用日本学者的话:第一句写上,第二句写下,第三句写阔,第四句写深。
写景构思之巧妙,使在高台之上所见到的秋景变成了一幅立体画面。
所以杜甫这首诗之所以称为“古今七律第一”,是因为他并非单纯的写景,而是利用夔州特有的景物构成了一幅立体画面,所有的景物都被无形的秋气所控制着,在这之中以长江之水滚滚而来的动态景观结束,给了整个画面苍茫而雄浑奔放的意境。
2在满目的秋景之中,蕴藏了杜甫怎样的情感呢?此时的杜甫已走向他人生的尽头,“老臂半枯耳半聋”的他听到的是如此哀鸣的猿声,那只在长江之上,群山之巅,那只飞鸟也许此时正承载着杜甫的灵魂,无比孤独的徘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首诗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 有何特点?
•
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 飞鸟、落木、长江 • 悲凉、凄清
从全诗来看,你能说出此时诗人 的几层悲愁?
• 1、常作客;2、独登台;3、年老多病; 4、 新停浊酒杯; 5、穷困潦倒;6、时世艰难; 7、悲秋;8、壮志难酬
全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运用了何种抒情方式?
《新安吏》
三吏: 《石壕吏》
《潼关吏》 《新婚别》
三别: 《垂老别》
《无家别》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 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瞿塘峡口,以水 急、风大、多猿著称。当时,安史之乱已经 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 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 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 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 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 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 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 的郁闷,他抱病登台。
杜甫的生活和创作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望岳》 (涉世不深) 1、读书壮游时期(712-745):
2、困守长安时期(746-755):
《丽人行》、《兵车行》、《出塞》 (忧国忧民)
3、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 (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 组诗“三吏”、“三别” 4、漂泊西南时期(759-770): (思想更深邃、诗风更 沉郁) 《闻官军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南河北》、《蜀相》、《登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村》、《登岳阳楼》
•
这首诗写于诗人二十四岁 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 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 年杜甫那种蓬勃向上的朝气。 可以看出诗人不怕困难,敢 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 心和气概。
;
/ 淘宝优惠券
qsz62nts
弟弟出来接待客人,自己帮着妹妹做饭去了。饭店门外,李老乡解开骡子的缰绳,高高兴兴地赶着骡车往西溜达着找客栈去了。 耿英见哥哥一声不响地做着饭,似乎有一些心不在焉的样子,就问他:“那李老乡都和你谈了些什么?你说,我们这小饭店开 得好好儿的,这真要改行和他去杭州做丝绸生意,我还真有些拿不准呢!再说,那人看起来倒还不像是个不靠谱的人,但咱也 不敢完全相信他呀!”耿正说:“是哩,我也正为这事儿犯愁呢!这位李老乡看起来真挺靠谱的,但毕竟是萍水相逢啊!可要 是拒绝他吧,又感觉有些个可惜呢!他的那个联手做丝绸生意的想法确实很诱人的!而且,他还希望咱们能早点儿做出决定, 说是他今儿个和‘正大百货铺’掌柜的说好了,下月初还要给他们送来一车丝绸。如果咱们愿意改行去杭州,到时候他就让咱 们一起乘坐他的骡车去!他是个急性子,还说这次回去以后,就在好一些的地段儿上看看有没有人转让适合的店面,还说要做 一些其他的准备,也不知道是还有什么准备。”耿英说:“哎呀我说哥,这还不明摆着的事情嘛,他得给咱们提前租房子啊!” 耿正恍然大悟,说:“肯定是这个事儿!这个李老乡,还真像是个当叔叔的人呢!不行,我得去‘正大百货铺’一趟!去晚了 可就关门了呢!”说着就解围裙洗手,准备走了。耿英明白哥哥的意思,说“干吗这么着急,明儿个再去嘛!”耿正说:“必 须现在去,我已经答应李老乡明天上午就给他确定的答复了!”着急外出的耿正一脚门里一脚门外回头对妹妹说:“这晚饭你 能做多少做多少吧!”耿英冲着哥哥的背影说:“这你放心。路上慢点儿走,天儿还早着呢,那个铺子关不了门儿的!”吃晚 饭的客人们散了有一会儿了,耿正才慢吞吞地回来。“南北小饭庄”挂牌以来,兄妹仨对门户安全一直很注意。每天傍晚,耿 英都会早早地关了院门儿。晚上客人散了后,耿直就马上从里边关上店门。然后,兄妹仨就在里面和后面的厨房里一直忙到深 夜:耿英每天晚上都得准备好次日一天用的各种饺子陷儿,耿正和耿直得准备好次日早饭的各色小菜、得泡上熬粥的米、和好 做烙饼的面团„„因此,耿正回来后直接来推门面店的门。发现已经从里边关了,耿正轻轻敲两下,低声说:“开门,是哥!” 正在里面择菜的耿直赶快站起来打开门,耿正闪身进来后,回身又将门关上,说:“哎呀,渴死我了!”耿直赶快从柜台上拿 水壶和杯子过来,给哥哥倒了一杯温热的开水。耿正端起水杯一饮而进,然后把空杯子递给弟弟,转身去厨房舀水洗脸。正在 剁馅儿的耿英问:“怎么走了这么长时间啊?打听得如何?”耿正一边用干毛巾擦脸一边说:“我先去了‘正大百货铺’,看 了他们的丝绸,花色挺多的。问他们从哪里进货,他们说是杭
登 岳 阳 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
这首诗写于杜甫晚年,诗人 没有固定的居所,只好以舟 为家,但诗人看到岳阳楼的 壮丽景象,联想到国家的动 荡不安,兵荒马乱,和自己 坎坷的生活,不禁涕泪滂沱 了。
望 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 甫
杜
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 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祖籍湖 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怀有远大的政治理想。 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 工部。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 作:“三吏”、“三别”。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 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 他为“诗圣”。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 而以沉郁顿挫为主。有《杜工部集》。
• 抒发了诗人年老多病、穷困潦倒、流落异乡 的身世之悲,以及壮志难酬的感伤。 •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登
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
这首诗写于成都,唐代宗广德二年春, 诗人客居此地已是第五个年头。上一年 正月,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安史之乱平 定,十月,吐蕃攻陷长安,代宗逃奔陕 州,随后,郭子仪复京师,乘舆反正, 年底,吐蕃又攻破松、维、保等州(在 今四川北部),继而再攻陷剑南,西山 等州。这首即景抒怀,写出了朝廷内外 交困,灾难重重的日益衰败景象,表现 出诗人忧国忧民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