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置管在儿科临床中的应用进展

合集下载

PICC技术在儿科的应用

PICC技术在儿科的应用

PICC技术在儿科的应用通过对62例儿童白血病患儿PICC置管的全面护理,重视前期培训准备工作,维护中强调无菌技术、冲管和封管技术、正确使用贴膜技术,维护后强调健康教育等安全管理措施的落实,对保证导管长期留置进行“一针式”治疗等,有效预防和控制了PICC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标签:PICC导管;并发症;护理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术在儿童疾病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泛,其操作较方便,导管柔软,不损伤血管,很大程度缓解了儿童因长期输液治疗而反复穿刺的痛苦,给患儿及护理人员带来很大便利[1],儿科主要用于:血液病、肿瘤化疗、需要提供静脉营养治疗、中长期静脉给药治疗的患儿,但是由于儿童的生理、心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大量研究表明PICC在儿童临床中存在一定的潜在风险及并发症,加之家长对穿刺的期望值高,对儿童PICC置管及维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加强PICC导管维护,我院为PICC置管的患儿及家庭提供全面的导管维护,有效预防和控制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选取2012年6月~2014年12月,经确诊为白血病需要长期化疗的患儿62例,年龄3~10岁,平均年龄4.7岁,均采用3F三向瓣膜式PICC导管。

2 置管及护理措施2.1导管的选择根据患儿情况选择1.9 F或3 F的硅胶管,柔软、弹性好、导管总长度为50 cm并以厘米为标记,可根据个体及治疗需要预先裁剪。

可通过X线确认导管及其尖端的位置。

2.2评估2.2.1患儿的评估了解患者用药给药方式、疗程、以往的手术、放疗、患者的个体状况,胸廓是否畸形是否手臂、肩部、胸部有外伤史,上腔静脉压迫综合症,患儿血细胞分析结果。

2.2.2静脉评估柔软、粗直、有弹性。

皮肤完整有弹性充盈、易触及易固定无静脉瓣,有无化学性的静脉炎。

2.3静脉的选择在穿刺点的选择上是根据上肢浅表静脉的直径来确定,一般选择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在临床操作及术后的护理工作中我们发现选择头静脉进行穿刺置管易出现送管困难并发症多的现象,选择贵要静脉和肘正中静脉进行穿刺置管成功率高于选择头静脉进行穿刺置管。

新生儿PICC临床应用进展

新生儿PICC临床应用进展
的研究与应用[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3);44—
45.
[8] 林苑清,崔其亮,陈丽萍,等.早产儿外周穿刺中心静脉 导管置管术后常见并发症与处理[J].广州医药,2002,
33(6):42—43. [9] 周雪贞,李利华,冯晓玲.儿科104例PICC置管并发症
高危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4A):
手臂外展与躯干成90。,测量穿刺点一胸骨上切迹一第3肋问 长度;穿刺颞浅静脉时,沿颞浅静脉及颈外静脉走向,测量穿 刺点一锁骨一胸骨上切迹一第3肋间长度。常规消毒铺巾, 穿刺成功后将导管末端送至预定长度,抽回血后用l一2 ml的 生理盐水冲管,透明胶布固定,导管口接可来福接头,再以 10U/ml的肝素液1 m1封管。术后拍X线片了解导管终端位 置,术中持续监测患儿生命体征,观察并记录患儿并发症发生 情况及导管留置时间。 2置管的维护
志,2002,18(11):1348 e 1349. [13] 陈丽萍,崔其亮,林冰清,等.新生儿外周穿刺中心静脉
导管的堵管原因及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 (10):781—783.
本文编辑:郭明兴 2009—05一lO收稿
国内护士职称晋升压力源研究进展
赵玉洁 (聊城市人民医院
山东聊城252000)
49
壶量塑堡苤查兰鲤2生筮!兰鲞箜呈Q塑
的发生呈正相关。许璧瑜等¨则认为PICC置管后发生机械性 静脉炎的原因与所选择导管的型号和导管材料有关。 3.3 PICC相关感染PICC穿刺术后继发感染是PICC最严 重、最常见的并发症,感染形式通常包括局部感染和全身性感 染。①局部感染:是指穿刺皮肤局部的化脓性感染,多数是由 于插管处皮肤上的细菌经皮下隧道移居到导管腔外而引 起¨“,常见病原体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或表皮葡萄球菌。主 要原因为反复穿刺和无菌操作不严所致。②全身性感染:全 。身性感染发病率为2%一10%,常见类型有败血症、脓毒血症。 其中,败血症是PICC最常见也是最严重的并发症,病死率为 3%。全身性感染与导管滞留时间过久,无菌操作不严格,病 情重机体免疫力低以及大量使用广谱抗菌素有关。何景然 等¨纠分析了72例新生儿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术后 感染情况,全身性感染占3例,均为重症感染患儿,其中2例 血液细菌培养阳性为白色念珠菌,1例导管培养为肺炎克雷白 菌,血液培养阴性但临床支持败血症。③PICC的相关感染的 预防:所有操作尽量在手术室内进行,严格无菌操作;导管留 置时间不要过长,原则上不超过2周;穿刺点每天消毒,更换 敷料;经导管给药、采血等操作时,应保持相对无菌。 3.4 PICC堵塞 导管堵塞的发生率较高,陈丽萍等¨副行 PICC术107例次,发生导管堵塞42例次(39.25%),导管堵塞 多发生在术后12 4-0.73 d。导管堵塞原因与输液浓度过高, 输液时间长,凝血功能障碍等有关。新生儿应用的导管管腔 细小,可因输液微粒、高黏稠度液体如脂肪乳、血浆、白蛋白等 而导致导管堵塞;导管近心端摩擦损伤血管内皮形成血栓性 静脉炎也是堵塞导管的原因之一。此外,血液回流凝固,导管 打折、受压,封管方法不正确也是常见的堵管原因。为防止导 管堵塞通常可采取以下措施:注意观察输液速度的变化,若输 液速度明显变慢,应及时检查导管是否打折、受压;在输入高 黏度液体时,若输液速度明显变慢,应及时更换生理盐水进行 冲管;注意及时更换液体,避免血液返流;输液完毕时,应用肝 素盐水封管,即100 fnl生理盐水中加入0.625万u肝素钠溶 液,用量为2~5 fIll,每隔12 h冲管1次。封管时将抽有封闭 液的注射器刺人静脉帽内推注,以边推注边退针的方法拔出 注射器的针头,以使导管内充满封闭液。一旦导管堵塞先试 以肝索稀释液通管,如无效马上应用尿激酶溶栓,方法是以5 rnl注射器抽吸含1万U尿激酶的生理盐水2 ml,接三通管,用 轻柔手法反复回抽注入,将尿激酶在导管内充满,停留30 min 至1 h后抽出。若未能复通,可重复使用,直至复通。 参考文献:

新生儿picc发展及临床应用

新生儿picc发展及临床应用

新生儿picc发展及临床应用新生儿PICC是指在新生儿体表的较大的静脉(如桡静脉、股静脉)穿刺导入封闭式intravascular catheter系统。

PICC的全称是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意思是周围插入中心静脉导管。

它具有无创伤性、无须手术、灵活性好等优点,在新生儿的护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新生儿PICC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

当时,PICC仅用于成人的静脉输液,而在新生儿中的应用还很有限。

然而,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和对新生儿临床治疗的需求增加,新生儿PICC得以逐渐发展。

随着PICC的发展,其在新生儿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不断增加。

首先,新生儿PICC 能够提供可靠的补液途径。

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身体较小,静脉较难穿刺,传统的静脉输液造成的局部炎症与血栓形成的风险也更高。

而PICC可以通过插入导管的方式,将药物和营养液输送至中心静脉,减少刺激和不适,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其次,新生儿PICC在临床上也可用于中心静脉压测定。

中心静脉压是对新生儿循环功能进行评估的重要指标。

使用PICC可以方便地进行中心静脉压监测,帮助医生及时了解患儿的心脏泵功能,从而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

此外,新生儿PICC还可以进行引流和采血。

引流功能可以使用PICC导管进行体腔引流,如经胸腔引流等,帮助排除积液和维持呼吸功能。

采血功能可以通过PICC导管方便地获取新生儿血液进行实验室检查。

当然,在使用新生儿PICC的过程中,也需要注意一些风险和并发症。

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包括血液感染和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

为了减少感染的风险,使用PICC前需要进行彻底的无菌技术操作,并严格监测感染指标。

另外,使用PICC也需要密切观察导管的位置和功能,避免误置、移位和导管堵塞。

综上所述,新生儿PICC通过其可靠的补液途径、方便的中心静脉压测定、引流和采血功能,在新生儿临床应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新生儿PICC发展及临床应用现状

新生儿PICC发展及临床应用现状

新生儿PICC发展及临床应用现状1. 引言1.1 背景介绍新生儿PICC(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是指经皮插入周围静脉到中心静脉的导管,用于输液、输血、药物治疗等目的。

随着新生儿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生儿PICC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在早产儿、危重患儿等需要长期静脉通道的患儿中,PICC已经成为一种较为常见的静脉通道方式。

新生儿PICC的应用,不仅可以减少患儿的疼痛和不适感,还可以确保药物的准确给药和输液的顺畅进行。

在新生儿PICC的发展历程中,随着材料、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完善,临床上对新生儿PICC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新生儿PICC的应用也不是完全没有风险的。

如不当的操作、感染等问题,都可能导致并发症的发生。

对于新生儿PICC的护理管理和预防措施也显得尤为重要。

只有做好新生儿PICC的护理管理工作,才能更好地保障患儿的安全。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新生儿PICC的历程、优势、并发症及预防措施、护理管理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新生儿PICC在临床中的应用现状。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部分需要详细探讨新生儿PICC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以及为什么需要关注新生儿PICC的发展和应用现状。

研究目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深入了解新生儿PICC的发展历程,探讨其在临床应用中的优势和价值,为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2. 分析新生儿PICC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其在临床应用中的优势和不足,为进一步改进和提升新生儿PICC的使用提供建议和方向。

3. 探讨新生儿PICC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为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提高患者安全提供参考依据。

4. 探讨新生儿PICC的护理管理和操作规范,加强对新生儿PICC 的护理与管理,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5. 探讨新生儿PICC的未来发展方向,为进一步促进新生儿PICC 的发展和完善提供思路和建议。

PICC在新生儿的临床应用及护理

PICC在新生儿的临床应用及护理

PICC在新生儿的临床应用及护理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新生儿的生存率也在逐渐提高。

在新生儿的临床护理中,脐静脉导管(PICC)的应用已经成为常见的护理手段之一。

PICC可以为新生儿输注药物、营养液和血液制剂等,同时也能监测和测量中心静脉的压力和氧合情况。

本文将详细介绍PICC在新生儿临床应用中的意义和注意事项,并探讨其在护理中的具体操作。

1. 提高输液药物的安全性:对于一些需要长期输液治疗的新生儿,PICC可以减少反复插管和损伤,降低感染的风险,提高输液药物的安全性。

2. 便于新生儿护理:PICC置管后,可以减少静脉置管次数,减少患儿的痛苦和焦虑,对于需要频繁血液检测、输液治疗的新生儿来说,大大减轻了患儿的痛苦。

3. 提高治疗效果:对于需要长期血液透析、抗生素治疗等的患儿,PICC可以提供稳定的导管通道,保障治疗药物的有效输注,提高治疗的效果。

4. 便于监测:PICC不仅可以输液,还可以监测中心静脉的压力和氧合情况,对于监测患儿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二、PICC在新生儿的临床应用注意事项1. 确保严格无菌操作:在进行PICC置管前,医护人员需要进行严格的无菌操作,避免细菌感染。

2. 确定PICC尺寸:在置管前需要根据患儿的年龄、体重和病情等因素,选择适当尺寸的PICC,避免过长或过短的导管带来的不适。

3. 注射药物前进行冲洗:在给患儿注射药物前,需要先用无菌生理盐水进行冲洗,避免不同药物间的相互影响。

4. 定期更换导管:PICC是一种长期留置的导管,需要定期更换,避免导管老化或感染。

5. 定期皮肤护理:PICC留置期间,需定期对导管周围皮肤进行清洁和护理,保持皮肤干燥和清洁,避免感染。

三、PICC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具体操作1. PICC置管操作在PICC置管操作中,需要保持患儿舒适和安全,医护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置管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在置管前,需要对患儿进行全面的评估,了解患儿的血管情况、疾病状况以及皮肤状态等,为选择适当的置管部位和导管尺寸提供参考。

新生儿PICC发展及临床应用现状

新生儿PICC发展及临床应用现状

新生儿PICC发展及临床应用现状
新生儿PICC是一种在新生儿静脉内插入的细长导管,主要用于输液、补液、营养支持、药物给予等治疗和监测。

随着PICC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新生儿PICC在临床上的应用
越来越广泛,成为新生儿常规治疗措施之一。

技术发展
新生儿PICC技术的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

当时的新生儿PICC主要采用的是血管
穿刺法,即通过直接穿刺新生儿的脐静脉、头静脉、股静脉或颈静脉来完成导管插入。


方法虽然操作简便,但穿刺风险较大,容易造成细菌感染、血管损伤等并发症。

随着PICC技术的不断改进,现在的PICC导管已经可以通过经皮穿刺法插入,即在经
皮穿刺的基础上经过彩超引导,将导管置入新生儿的脐静脉或头静脉。

相比于血管穿刺法,经皮穿刺法具有导管插入成功率高、穿刺并发症少、操作便捷等优点。

临床应用
1. 营养支持。

PICC导管可以用于给予混合营养液、氨基酸溶液、脂肪乳剂等。

对于
早产儿、低体重儿等高危患儿,营养支持对于其生长发育非常重要。

2. 药物给予。

PICC导管可以用于给予抗生素、镇痛药、血管扩张剂等药物。

对于病
情危重的新生儿患者,PICC可以更有效地控制药物浓度和给药速度。

3. 输液补液。

PICC导管可以用于输注生理盐水、葡萄糖液、电解质液等。

对于重度
脱水、低血糖、低钙等疾病,PICC可以更快速有效地进行输液补液治疗。

总之,新生儿PICC是一种经济、安全、有效的治疗途径,可以通过PICC导管进行药
物给予、营养支持、输液补液等治疗和监测,是目前新生儿常规治疗措施之一。

新生儿PICC发展及临床应用现状

新生儿PICC发展及临床应用现状

新生儿PICC发展及临床应用现状随着PICC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新生儿PICC的应用不断得到了拓展和改进。

最初的新生儿PICC导管是直径为1.4mm的多孔导管,用于静脉营养和输液治疗,但其安置难度大、易堵管等问题限制了其临床应用。

随着导管材质的不断更新,新生儿PICC逐渐发展为可以经皮贯穿入血管的无针式长期置管。

随着导管材质的不断改良,新生儿PICC具有简单易行、创伤小、高通量、低并发症的优点,成为新生儿治疗中的重要手段。

目前,新生儿PICC在临床的应用日趋普及。

对于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严重疾病儿童等高危新生儿患者,PICC成为了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其中,PICC在新生儿严重感染、输液、营养支持、血管造影等方面的应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首先,新生儿PICC在营养支持方面的应用尤为重要。

起初,新生儿PICC仅用于静脉输液,而如今,PICC已经广泛应用于静脉营养支持。

新生儿缺乏营养,往往需要长时间的营养支持,PICC的安置给予了营养支持依据。

研究显示,PICC可以有效且安全地提供全营养支持和脂肪乳剂的输注。

其次,新生儿PICC在血管造影方面也得到广泛应用。

血管造影技术是一种直接描绘人体内部血管系统各种构成的透视技术,对于新生儿诊断病情有着很大的作用。

由于新生儿的血管发育尚不完善,采用PICC进行血管造影不仅安全高效,同时无创伤,不会对新生儿造成过度侵袭。

另外,PICC的安置方式具有比较高的灵活性,适应多种输液途径。

相对于中心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而言,PICC的安置更加容易完成,管路更加稳定,且不容易引起感染等并发症。

因此,在新生儿临床应用中,PICC技术被越来越广泛地使用。

总体上来说,新生儿PICC技术的应用促进了新生儿医疗技术的发展,为新生儿输液、营养支持提供了安全可靠的输注手段。

但同时,应注意到PICC导管存在一定的并发症,如血栓、感染、移位等问题,应在医护人员的规范操作下进行安置和使用,以保证其安全有效地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PICC在新生儿的临床应用及护理

PICC在新生儿的临床应用及护理

PICC在新生儿的临床应用及护理新生儿在出生后的生活中需要得到充分的关爱和护理,而一旦出现意外情况,如突发的疾病或需要持续的药物治疗,医护人员就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确保新生儿得到最好的治疗和护理。

在这种情况下,静脉置管(PICC)成为了一种常用的临床治疗方法之一。

本文将探讨PICC在新生儿中的临床应用及护理。

PICC(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即经外周插入中心导管,是一种长期使用的中心静脉导管。

相比于传统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感染率低等优点,因此在新生儿的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PICC在新生儿中的临床应用。

新生儿由于年龄小、体表血管丰富,对于静脉置管操作和维持具有较高的要求。

而PICC的插管操作相对简单,不需要过多的手术操作,非常适合于新生儿的使用。

在一些需要长期使用中心静脉导管的情况下,如静脉营养支持、抗生素输注、化疗药物输注等,PICC能够提供一个更为便捷和安全的途径,从而帮助医护人员更好地进行治疗。

PICC在新生儿中的护理。

对于插入PICC的新生儿,护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是对PICC插管部位的护理,需要保持插管部位的清洁和干燥,定期更换敷料并观察插管部位是否出现红肿、渗出等情况,一旦发现异常,需要及时向医护人员报告。

其次是对PICC的使用和维护,需要保持通畅,避免堵塞;定期冲洗,避免血液凝固;及时更换输液管路,避免感染。

还需要对新生儿进行定期的体温、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监测,以及观察其皮肤、情绪等变化,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进行处理。

PICC在新生儿的临床应用及护理需要医护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以确保新生儿得到最好的治疗和护理。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加强对PICC的了解和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技术能力,为新生儿的健康成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