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以来中西文化交流对中国婚俗的影响
西学东渐文化交流下近代民间婚姻习俗的变迁

180西学东渐文化交流下近代民间婚姻习俗的变迁王金港 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摘要:鸦片战争后,随着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西方社会的一些文明成果也传入中国。
西学的传入既冲击了晚清的腐朽统治,同时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也冲击了社会生活,西方的社会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以及婚姻观念对近代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直接引起了该时期国人婚姻观念的变化,推动了中国由古老的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关键词:西学东渐;文化交流;婚姻习俗;变迁 自古以来婚姻便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鸦片战争后,随着西学传入,各派大力宣传要求变革传统婚俗的主张。
以王韬为首的早期维新派通过对乡里小民和西国夫妇现实比照,指出一夫一妇是家庭和睦的基础,而家庭和睦又是社会安定的基础,因此反对一夫多妻的习俗。
[1]清政府通过“预备立宪”修订法律,对旧的婚姻制度进行了一些变通,如废除不许“同姓为婚”、“良贱为婚”、“满汉为婚”的禁忌,规定“订婚须经父母允许,但男逾三十,女逾二十五者,不在此限”,这对其他阶层在各方面进行变革无疑起到了通行证的效应。
留洋学生的直接观察和感受,也为欧风美雨对中国婚姻观念和习俗的浸染起推动作用。
他们的思想在接受西方文明后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切身感受上受到自由择偶恋爱,并大大推进了近代婚姻礼俗的变化,促使中国婚姻礼俗从传统走向新的变革。
[2] 一、主婚权的转变中国传统婚姻习俗中,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没有这两个条件无法形成合法的婚姻。
因此男女双方即便已有心爱之人也没有自主选择权,严重影响了婚姻的幸福程度。
随着西方习俗的传入,晚清时期虽然婚姻的确立仍然需要有“父母之命”,但是必须得到男女双方当事人的同意。
“办理次序,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请愿于女子之父母,得其父母允准,再由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
[3]随着西学的深入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青年男女开始通过报纸征婚,使传统婚姻向近代婚姻又迈近了一步。
婚礼中西结合的历史

婚礼中西结合的历史
婚礼是人类社会中的一个重要仪式,用来确认两个人之间的感情
和承诺。
不同的文化和宗教有不同的婚礼传统,其中中西结合的婚礼
更是具有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早在13世纪,中国宋朝皇帝与法国国王之间的外交婚姻便促进了
中西文化的交流。
这种结合不仅仅限于王室,随之而来的还有商业、
艺术和婚姻等领域的交流。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西文化的交流逐渐深
入到人们的生活中,这自然也包括了婚礼。
在传统的中国婚礼中,传递的价值观更加强调家族和长辈的意见,而在西方婚礼中,更多的是关注新人之间的爱情和个人意愿。
这两种
文化的婚礼相结合,形成了新的婚礼形式,使婚礼仪式更加灵活多样化,并折射出新人之间更加平等和自主的关系。
此外,中西结合的婚礼也融合了各种特色的活动和仪式,包括:
欢迎仪式、见面仪式、宣誓仪式、交换戒指仪式、证婚仪式、团圆晚宴、蛋糕切割仪式、舞会、拍照等等。
这些仪式都是适应新人和家人、朋友的需求而组合成的。
尽管中西结合的婚礼有诸多优点,但仍然需要注意其内涵和目的。
新人和家庭在进行婚礼策划时,要慎重考虑婚礼的文化和宗教差异,
并尊重对方传统和习俗。
同样的,婚礼也不应把成功比作是一场铺天
盖地的盛宴和热闹,而忽略了对于婚姻本身的承诺和责任。
中西结合的婚礼作为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仪式,正日益受到人们的认可和欢迎。
在确保文化遗产的传承的同时,不断加强文化互动和交流,有力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中西民俗文化对比之婚俗对比

* 中西民俗文化对比――婚俗对比什么是婚姻?婚姻就是指将要共度一生的男女间的合法关系。
婚姻意味着夫妻双方已经正确认识了彼此的权力,包括物质权利,孩子在婚姻中也有着其特殊的地位。
此外,婚姻还能在两个陌生的家庭间建立直接的血缘关系。
正因为婚姻在两个家庭的关系中起着如此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古代,中国人对待婚姻是非常谨慎的,甚至把它看作是改变人生命运的捷径。
中国传统婚姻的主要目的是繁衍后代,壮大家族,维护并提高家族的声望和地位。
由于结婚意味着要娶进一位不同姓氏的女子,因此,为了不有损家族的声望,男方在选择结婚对象时是非常谨慎的,选择妻子的意义对家庭比对个人更重要。
结婚不再是个人的事,而是整个家族的事,爱情也不是婚姻的基础。
在中国古代,关于婚姻有许多约定俗成的规矩,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明媒正娶”“门当户对”等等。
婚姻,带给每个人关于幸福的无限憧憬和遐想;婚礼,也就成了生命里重要的里程碑。
自然也都会遵照当地的习俗举行婚礼。
不同地方、不同国度的人们采取的婚礼方式,自然也不会完全相同。
由此,就产生了各个国家,不同地区迥异的婚俗。
中西方婚礼的差距产生的原因: 1、思维模式:文化会影响人们对外界世界的看法和认识,不同的国家存在不同的文化,因此在思维模式方面必然存在差异,这一点在东西文化之间表现得有为明显。
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注重逻辑很分析,而东方文化的思维模式则表现出直觉整体性,这一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思维的特征。
由于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往往特别重视直觉,注重认识过程中的经验和感觉,在交往中也往往以这种经验和感觉去“以己度人”。
与西方人的思维模式相比,中国人的这种思维模式具有明显的笼统性和模糊想,久而久之,会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可以解释为识别和简化对外界事物的分类感知过程。
2、价值取向:人们的交际能力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产生的,必然与价值观联系在一起,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特有的价值体系,这套体系能够帮助人们区分美和丑,这就是人们的处世哲学,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但是它不能脱离具体的文化而存在,每一种文化的判断标准是不同,这种文化认为是好的,另一种文化可能认为不好,但是它们在自己的文化体系中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决不可以理解为一种价值标准先进,而另一种价值标准落后。
从婚俗透视中西文化差异

从婚俗透视中西方文化差异婚礼是结为夫妻关系的一种文化现象,婚姻习俗是伴随着婚礼的产生而产生的,它展示了民族群体的社会生活风貌,以及审美观、价值观、宗教观、性意识和民族心理的发展态势,是人类创造的文化积累和精神财富。
自古以来,几乎每一种社会文化中,都有举办婚礼的习俗。
用婚礼将丈夫和妻子的关系公开确定下来,婚礼的形式也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不断发生着变化。
婚俗一直是文化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因为婚俗反映出的时代背景与风俗民情对后代有重要影响。
中西婚俗研究也始终是研究的热点问题,因为它可以使我们更多的了解外国文化,对于不同文化间的传播与交流有积极意义。
传统的中式婚礼的主色调是红色,这也是中国的传统的代表喜气的颜色,这也就使婚礼变得喜气洋洋。
而传统的西式婚礼是属于纯洁浪漫型的,整个婚礼庄重严肃,从开始到结尾充满了浪漫的气息。
下面我就从以下四个方面对中西方的传统婚俗进行具体的对比。
一、.筹备婚礼古代中国,婚礼的准备过程是极其复杂的,有特定的步骤,称之为“三书六礼”。
通过“三书六礼”我们可以略窥一斑,中国古代婚礼的准备过程非常复杂、繁琐,十分注重礼貌,每一步都有具体的要求。
在整个过程中,从“纳采”到“亲迎”,都由双方父母安排,最后也由父母决定是否能够结婚。
这一切正是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结果。
相比而言,传统的西方婚礼的准备就简单的多,也更为浪漫,通常由四个步骤完成。
双方面见家长然后到政府登记,通知亲友,以及准备婚礼的有关事宜。
当然,这四个步骤并不像传统的中国婚礼要求的那样严格,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二、婚礼仪式在中国,传统上,迎亲之前,新郎要先向祖先行叩拜之礼,然后带着迎亲的队伍、抬着花轿到新娘家迎娶新娘;返回新郎家后,新人在婚礼大堂向天地、父母及亲朋行叩拜礼;礼节结束后,新人入洞房,喜宴开始。
为了增加喜庆的气氛,整个婚礼仪式过程都伴随着鞭炮和欢快的乐曲。
在古代的西方社会,结婚仪式的步骤是固定的、不能更改。
到教堂去举行结婚仪式是整个婚礼最重要的环节。
最新中国婚姻风俗的变迁

中国婚姻风俗的变迁发展对偶婚制:指一男一女在或长或短的时间内,过着相对稳定的配偶生活的婚姻形式。
即一个男子在许多妻子中有一个主妻,一个女子在许多丈夫中有一个主夫。
其产生于原始社会晚期。
是从群婚向一夫一妻制的过渡形态,从血缘结构上为父系氏族和一夫一妻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现居住在云南泸沽湖畔的摩梭人,其带有神秘色彩的“走婚”,其实就是对偶婚的开残留形态。
一夫一妻制:指一男一女结为夫妻的婚姻制度。
它既不是自然选择规律作用的结果,也不是男女性爱的结果,而是私有制确立的必然结果。
形成了以男子为中心的婚姻家庭。
它经历了长期的演变过程,包括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四个历史时期婚礼形式的繁简转化:1、就形式上来说,中国婚俗经历了由简到繁,由繁到简,继又由简到繁的过程。
2、“嫁妆”“聘礼”的增加。
对于不同年代的婚礼,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八十年代要三转一响,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和收音机。
九十年代要三电一轮,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21世纪要三子一本,手机,电脑,汽车,房子”。
透过这生动的婚嫁变奏曲,让人真切地感受到时代在变迁,社会在进步。
如今,婚礼越来越讲究情调,讲究个性,讲究排场,讲究浪漫。
豪华车队,高贵服饰都成了炫耀的资本。
婚前拍照,婚后蜜月。
所有的步骤都要花费上万。
这不得不说是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也是奢侈攀比之风的结果。
观念的转变:婚姻目的侧重点的转移。
古代:婚姻是家族的前提和基础,所以历代统治者都极为重视。
古人有云:“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措)” “婚礼者,礼之本也”;“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
这种观念反映了古代祖先崇拜、生殖崇拜的习俗,婚姻主要被作为可以祭祀祖先、延续后代的手段。
而现代人的观念显然有很大的转变,结婚的原因不再只是传宗接代那么简单了(甚至有的人宁愿一直过两个人的生活,这就是所谓的丁克家族)。
清代的中西文化交流及其影响

清代的中西文化交流及其影响清代是中国历史上激动人心的一个时期。
这个时期对中西文化交流的发展产生了一些影响。
中西文化交流在清朝的期间发生了令人惊奇的转变,这种变化对中国的文化、艺术、科技和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 太学堂的成立随着清朝的兴起,皇帝们开始关注外国文化的学习和研究。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这段时间内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中国的皇帝们认为学习西方文化可以提高国家的竞争力。
于是,太学堂这个机构在北京首次建立起来,这个机构的目的是为了传授和研究西方的知识和文化。
太学堂的建立代表了中国学习西方文化的转变,这个机构的开放为中国的传统教育制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能量。
同时,太学堂也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科学和技术发展。
二. 西医入华在清朝时期,西方医学开始进入中国。
清代医学家们对西方医学感到好奇和兴趣,并逐渐开始对西方医学进行学习和研究。
随着西医的逐渐流入中国,许多中国人认识到西方医学在某些方面上是中国传统医学所无法比拟的,例如在疾病防治和现代医学技术方面等。
西医的流入也加速了中国的现代医学事业的发展。
同时,中西医学的交流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例如,李时钊、王揖唐等人从西方医学中汲取了深度学术,他们研究并应用西方医学的理论体系和实际案例,为中国的现代医学开创了新的局面。
三. 神学入华西方的神学思想也随着西方文化的传播而传入中国。
随着传教士的逐渐涌入,这个新的思想也逐渐受到了中国人的关注和学习。
这些传教士不仅传播了基督教的信仰,也带来了一些新的思想和理念。
例如,他们带来了理性主义、民主主义思想等等。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中国知识分子认为这些西方的理论和思想可以促进中国社会的现代化。
他们也开始尝试将西方的理论和资料翻译成中文。
这些翻译作品为中国的现代化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也拓宽了中国人的视野和思路。
四. 艺术的转变在清代时期,中国的传统艺术经历了大的变革和转变。
西方的油画和雕塑技术开始被引入中国。
这些新的技术和手段使得中国的艺术创作开始出现了新的可能性,对于中国的传统艺术和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清代的文化互动与西方文化影响

清代的文化互动与西方文化影响清代是中国的封建王朝时期,它的文化在历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
中国与西方文化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也在这段时期内得到了加强。
这种互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了宗教、科技、经济和文化等方面。
本文将对清代的文化互动与西方文化影响做出一些讨论。
1.基督教传入中国在清代的时期,基督教在中国传教,这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一部分。
1522年,辛德德(Matteo Ricci)到达中国,开始传教。
当时传教士主要将基督教视为一种哲学和理论,他们的目的是将欧洲文化介绍给中国人。
随着时间的流逝,基督教在中国得到越来越广泛的传播。
基督教和中华文化相比有许多不同点,这也成为了交流与互动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基督教的信仰中,上帝是主宰一切的,而中国文化中,尊重祖先和宗教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这种不同也可以在中国基督教的发展中体现出来。
在传教过程中,宣传上帝的形象很难让中国人理解,因此中国文化中的一些元素也被整合到了基督教的的教义中,帮助基督教在中国传播。
2.技术交流在清朝时期,海外贸易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也促进了中西的技术交流。
最常见的技术交流体现在医学和制作。
欧洲的机器制造技术和精密制造技术对中国的技术领域有很大的影响。
机器制造技术包括纺织、手表、对铁路枢纽的控制、沿海航海等方面的技术,精密制造技术则包括钟表、筛子、手术仪器等方面的技术。
医学领域中的西方技术也得到了传播。
传统中医的理论认为,疾病是由人体内部的各种元素和作用组成的,而西方医学则会通过手术和药物治疗益达到治疗效果。
在中国医学中,药物是通过多种方式制作和使用的,而在西方医学中,药物被制作成精美的胶囊或糖果,更容易使用和管理。
3.文化交流清朝时期,西方文化在中国的影响并不局限于科技和医学领域。
在西方思想的影响下,一些中国思想也有所改变。
例如,在清朝中期,泛太平洋主义在中国兴起。
泛太平洋主义被认为是一种先进的思想,它的理念是要让中国成为世界第一。
这种思想思路推动了中国改革和开放,并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1898年-1919年间中国婚俗的变化

1898年—1919年间中国婚俗的变化摘要清末民初时期,随着西风东渐,西方的社会生活方式及婚姻家庭观念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冲击,同时对婚姻陋俗深刻的揭露和批判,直接引起了该时期国人婚姻与家庭观念的变化,推动了中国由古老的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主要表现在:结婚、离婚自由的出现,婚姻法规和契约的颁行,结婚礼仪和服饰的改变,以及婚姻介绍方式的更新。
虽然这种变化在其践履过程中因处于初始阶段而缺乏普遍性,但它在中国近代婚俗流变中却占有重要地位。
它既是维新变法时期“前识者”婚俗观演变的继续和拓展,也是五四时期婚姻文化变革的基础和必要环节。
关键词:清末民初,婚俗,变化The change of China’marriage customs from 1898 to 1919AbstractThe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 period, with the west wind east, west of the social life style and concept of marriage and family has a huge impact on modern Chinese society, and expose and criticize the marriage custom of deep at the same time, directly caused the americans during this period the change of the concept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promoted by the ancient Chinese feudal society to modern society transformation.Mainly displays in: the emergence of the freedom of marriage or divorce, enacted laws and regulations and contract of marriage, marriage etiquette and the changes of clothing, and the way the marriage introduction of updates. Although the change in the process of its practice, because at the initial stage and the lack of universality, but it is in China's modern marriage customs rheological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Before it is not only the reform period of qing dynasty "learning" in the evolution of the concept of marriage customs to continue and expand, is also the foundation of the may fourth period marriage cultural change and the necessary links.Keywords: the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 marriage customs, change一、历史背景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侵入,一方面,西方列强对中国进行着肆无忌惮的掠夺,另一方面,客观上也带来了西方社会的一些文明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2 文化视角下的英汉委婉语翻译探讨3 A Comparative Study of Oedipus Complex in Sons and Lovers and Thunderstorm4 浅析公示语的翻译5 论《宠儿》中象征主义的运用6 论《呼啸山庄》中耐莉•丁恩的作用7 An Interpretation to The Characters in Nella Lar sen’s Novel—Passing8 《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形象的解构与重建9 关于英语课堂中教师体态语的研究10 关于高中生英语阅读策略运用情况的调查11 The Interpretation to Captain Ahab in Moby Dick through Abnormal Psychology12 文化差异对英语阅读的影响13 菲尔丁小说《汤姆琼斯》中的戏剧因素分析14 论《爱玛》的反讽艺术15 清代以来中西文化交流对中国婚俗的影响16 中西方饮食文化对比17 英汉广告文化和翻译18 外语学习焦虑与口语成绩的相关性研究19 Judy’s Double Character in Daddy-Long-Legs20 英汉“悲伤”情感隐喻认知对比分析21 《傲慢与偏见》中英语反语的语用分析22 不伦,还是不朽?--从柏拉图的哲学理论视角解读《洛丽塔》23 Translation Strategy on Culturally-loaded Expressions in Prison Break24 从弗洛伊德理论解析《呼啸山庄》25 谈英语文学作品名称的汉译26 Jude the Obscure and Hardy’s World View27 中美广告语言文化异同研究28 从女性主义看《呼啸山庄》29 《看管人》下的“品特式”30 文化差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和应对策略31 从女主人公蓓基的人物塑造看《名利场》的社会意义32 从北京奥运会简析宝洁营销策略33 《永别了,武器》悲剧特征分析34 《夜莺与玫瑰》两中译本之比较:德国功能主义视角35 托尼•莫里森《宠儿》的哥特式重读36 哥特小说的魅力——《红死魔的面具》美学研究37 论象征手法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运用38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39 从功能对等和文化语境差异角度看商务英语翻译技巧40 汉英亲属称谓词的文化差异及翻译41 A Comparative Study of A Wordsworth’s Nature Poem and One by Tao Yuanming42 中国英语学习者道歉言语行为的中介语石化现象43 (英语系经贸英语)贸易壁垒下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突破之路—以华为为例44 中西方在养老孝道方面的差异45 国际商务谈判中礼貌策略研究46 简析文化意识在高中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47 会话含义理论在法庭话语中的运用48 《洛丽塔》的悲剧分析49 中美价值观比较50 从加菲猫看美国新个人主义价值观51 英语委婉语的内涵52 外贸企业的汇率风险规避53 教师在初中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54 情感教学在初中英语课堂中的理论和实践55 对《秀拉》中死亡事件的探究56 从“鱼”浅谈中西文化差异57 中西文化差异在家庭教育中的体现58 浅论《洛丽塔》主人公悲剧命运的根源59 中英礼貌用语差异60 孤独的神秘与永恒的自由追求——解读《法国中尉的女人》61 论《劝导》中女性角色的地位62 商务英语交流中委婉语的语用功能研究63 The Essence of Democracy and Freedom: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Animal Farm64 汉语语速性别对比研究65 《药》的两个英译本中翻译技巧比较66 Analysis of the Elements of Modernism of Wuthering Heights67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Context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Languages Reflected through Translation68 英汉死亡委婉语的文化差异及其分类对比69 商业意识对美国电影片名翻译的影响70 旅游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和处理策略71 电影《木兰》中的动物形象反映的中西文化差异72 浅谈提高高中生英语写作能力的途径73 On the Conflicts Reflected in the Character of Rebecca Sharp in Vanity Fair74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乔丹•贝克的人物分析75 The Glossology and Translation of Rhetorical Devices of Harry Potter76 跨文化因素对字幕翻译的影响77 《紫色》所体现的“黑人性”78 论女性的牺牲——对《儿子与情人》中女性形象的分析79 中美面子观比较及其对商务谈判策略的启示80 逆向思维在外语学习中的应用81 从传播美学分析国内畅销知名化妆品广告中的译文82 论《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形象83 《小妇人》中的家庭教育及它对现代家庭教育的意义84 An Analysis of Sexism in English Proverbs85 解析马克吐温《竞选州长》中的幽默讽刺艺术86 目的论指导下的报刊新词英译87 解析《永别了,武器》中亨利的人物形象88 英语委婉语的文化内涵及汉译策略89 化妆品说明书特征及其汉译技巧90 弗吉尼亚•伍尔夫《达洛维夫人》中印象主义创作手法探讨91 南方时代变迁中的胜利者与失败者——《飘》中主要角色的性格与命运对比92 课堂英语教学与网络英语教学的对比93 《蝴蝶梦》中的哥特式元素94 英语幽默语的语用研究95 英语新闻标题的前景化96 肯德基在中国成功的本土化营销策略97 模糊语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语用功能研究98 Exploring Effective Approaches to Translating Allusion in Ancient Chinese Poetry99 通过分析《德伯家的苔丝》中主要人物形象分析哈代的宿命论思想100 德伯家的苔丝中人类的欲望——悲剧的根源101 以学生为中心的英语词汇教学的研究102 顺句驱动原则下英汉同声传译中英语非动词转换为汉语动词的研究103 The Reflection of Virginia Woolf’s Androgyny in Orlando104 An Ecofeministic Approach to Ernest Hemingway’s “Hills Like White Elephants”(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105 析《虹》中的象征意义106 浅析父权体制下黛西的“他者”形象107 从目的论角度看英语广告中双关语的翻译108 论中学英语教学中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109 追求自然和谐的童真理想—解析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中的儿童形象110 政治委婉语的取效性行为分析111 美国黑人英语在电影中的应用研究112 从校园流行语看中美学生思维方式的差异113 新闻英语中的委婉语及其翻译策略114 论《瓦尔登湖》的超验主义思想115 对《红字》中罗杰齐灵沃斯的新认识116 从《瓦尔登湖》看梭罗的自然观117 马丁伊登的自杀根由118 A Research on University Students’ L Learn ing Motivation119 试析英语谚语中的性别歧视120 浅析英语中的“假朋友”现象及其原因121 《加里波利的坟墓》的反讽与对话122 从关联理论看《阿甘正传》的字幕翻译123 The Victims of Upper Class: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Two Heroes of The Great Gatsby and Tender Is the Night124 论莎士比亚《尤利乌斯凯撒》墓地演说中的人际意义的实现手段125 艾米丽狄金森和李清照自然诗写作风格对比分析126 交际教学法在当前高中外语教学过程中的实效性127 浅析简•爱的反抗性格及其形成过程128 命运与社会的牺牲品—苔丝的悲剧根源探析129 浅析《喜福会》中的母女冲突与融合130 商标翻译中的功能对等131 The Blacks’ Soul Under the Impact of the White Culture in The Bluest Eye132 中外大学校训对比研究133 从主角与配角之间关系的角度探讨《老人与海》中的生存主题134 概念整合对英语移就的认知解读135 论《亚瑟王之死》中的骑士精神136 西方饮食文化对中国饮食的影响137 英汉亲属称谓对比研究及其文化内涵分析138 逆向思维在外语学习中的应用139 女性哥特视角下的《蝴蝶梦》140 “欧亨利风格”在其短篇小说中的分析141 论海明威小说《老人与海》中对生活的反思142 A Comparative Study of Dragon Images in Chinese & Western Literary Classics 143 英文影片名汉译中的文化多元性初探144 英汉动物习语内涵意义的文化差异145 任务型英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讨146 对小妇人心灵成长历程的探索147 《了不起的盖茨比》叙述者尼克分析148149 An Adaptation-based Approach to Brand Name Translation150 中美体育报道的比较151 从卡明斯的L(a 看视觉诗的可译潜势152 英语流行语的文化内涵153 浅析商务金钱语汇的翻译154 论标示语汉英翻译中的等效问题155 <<格列佛游记>>写作风格分析-杰出的寓言讽喻体小说156 穷人的大团结,通往希望之乡的必经之路:《愤怒的葡萄》研究157 房地产广告的英译研究158 托尼莫里森《宠儿》的哥特式重读159 论《宠儿》中的母爱160 浅析对信用证软条款的防范161 《莎乐美》中的意象分析162 马克吐温小说的语言特征163 从数字的联想意义研究中西文化的差异164 英汉习语渊源对比及其常用分析方法165 宗教对传统:犹太新年与中国新年的对比研究166 解读《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麦琪的悲剧命运167 从目的论看电影《音乐之声》中对白的汉译168 语境与商务英语信函写作169 论《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的人物性格170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71 凯特•肖邦作品中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主题研究172 中国菜名英译的恰当方法173 苔丝悲剧中乌托邦情结的探析174 《哈利波特》系列里哈利波特与伏地魔的二元对立分析175176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77 论英汉植物词语的文化附加义178 英汉亲属称呼语与中西家庭教育模式差异179 Who Is Ishmael: Kantian Philosophy in Moby Dick180 从《老人与海》看海明威的硬汉精神181 中英称谓语的差异182 中美两国家庭文化差异183 《紫色》女主人公性格分析184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85 从许渊冲“三美论”看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的不可译和创造性再现186 中西幽默异同探析187 功能对等理论观照下《警察与赞美诗》译本评析188 Two Different Images of the Heroines in the Novel the Age of Innocence189 儿童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的教育语言学重估190 The Theme of Absurdity in The Scarlet Letter191 《麦琪的礼物》主题与写作手法分析192 中美跨文化交际中的高低语境文化对比研究193 Culture Teaching in College English Listening Classrooms194 Roger Chillingworth in The Scarlet Letter Viewed from the Humanistic Perspective195 苔丝的悲剧成因浅析196 论《飘》与《傲慢与偏见》中女性追求幸福的不同方式197 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永别了,武器》198 The Comparison and Translation of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199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Euphemisms and Influences o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200 Western and Chinese Marriage Differences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