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里夫人的故事
居里夫人的成功故事

居里夫人的成功故事玛丽·居里夫人,出生于波兰,法国物理学家和化学家,因发现放射性元素而闻名于世。
她是历史上第一个荣获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也是历史上第一个荣获两项诺贝尔奖的科学家。
以下是店铺分享给大家的关于居里夫人的成功故事,希望大家喜欢!居里夫人的成功故事居里夫人是在波兰出生、长大的。
那时的波兰正处在俄罗斯的统治之下,玛丽从小就尝够了做亡国奴的滋味,她私下里接受了许多抵抗侵略的思想,从心底热爱着自己的祖国,她发誓要为了祖国的解放而学习。
在玛丽很小的时候她妈妈就去世了,父亲因为亡国失去了工作,仅靠以前的一点积蓄和在家给别的孩子上课挣点钱养活她们,家里的生活非常艰苦。
艰苦的环境磨炼了玛丽姐妹的意志,在学校里,他们都是最优秀的学生,深受老师喜爱。
玛丽中学毕业了,由于才学出众,她获得了金质奖章。
可是她却不能继续上学了,因为沙俄统治下的波兰,大学里面是不收女学生的,到巴黎上学,家里又拿不出那么多钱。
要知道,同样获金质奖章毕业的姐姐已在家呆3年了,去巴黎上学的愿望还没有实现。
玛丽回到了家里,父亲因供不起女儿上学伤心地落下了泪,玛丽一边劝父亲,一边想着办法。
她和姐姐商量先由她做家教,供姐姐读书,姐姐毕业后有了工作就可以供她读书了。
就这样,姐姐拿着全家人凑起的钱迈向了巴黎,玛丽一边学习一边挣钱,终于在1891年也进入巴黎大学理学院学习。
玛丽到巴黎后,先是住在姐姐家,因为姐姐家离校较远,为了节省时间且有一个更为安静的学习环境,玛丽搬到了学校附近的一间小阁楼上。
阁楼条件相当艰苦,冬天又无法取暖,玛丽常常被冻醒,她不得不起来,把所有的衣物都盖在身上,有时甚至把凳子压在身上增加重量。
玛丽生活极其简单,每天仅以几片面包充饥,有几次连这也忘了,正在读书,突然昏倒,多亏同学发现通知了姐姐。
玛丽的姐姐为此操透了心,玛丽自己却为这事发笑了。
所有的艰苦条件,丝毫没有影响玛丽的学习。
她每天总是早早地第一个来到教室里在前排座位上坐下来,认真听老师讲课,晚上10点钟图书馆的灯熄灭了,她才依依不舍地离去,回到自己的小屋,煤油灯又常常是亮到了夜里两三点钟。
居里夫人的故事推荐

居里夫人的故事推荐1. 讲讲居里夫人的小故事一、居里夫人对时间很看重,她珍惜每一分每一秒。
1895年,居里夫人和比埃尔•居里结婚时,新房里只有两把椅子,正好两人各一把。
比埃尔•居里觉得椅子太少,建议多添几把,以免客人来了没地方坐,居里夫人却说:“有椅子是好的,可是,客人坐下来就不走啦。
为了多一点时间搞研究,还是算了吧。
”2.1932年5月,华沙镭研究所成立,居里夫人回国参加成立仪式。
许多名人聚集在她周围。
仪式即将开始时,居里夫人突然从主席台上跑下来,穿过捧着鲜花的人群,来到一位坐在轮椅上的老年妇女面前,深情地吻了她的脸颊,亲自把她推上了主席台。
这位老妇人是居里夫人小时候的老师。
在场的人都被这感人的一幕感动了,热烈鼓掌,老人流下了眼泪。
三、居里夫人读书非常专注。
一次,小伙伴们在她伏案读书的时候,悄悄地在她的座位背后垒起了一座椅子塔:10分钟过去了,20分钟过去了,25分钟过去了,居里夫人还没有发觉,仍在聚精会神地读书。
4.居里夫人的真名是马涅,马涅来到了巴黎大学理学院,开始了她向往已久的大学生活。
虽然住在姐姐家很舒服,但是因为姐姐家的病人和客人太多,影响了学习,曼雅说服姐姐在学校附近租房子住。
她学习如此努力,以至于忘记了照顾自己的健康。
一天,她晕倒了。
姐夫过来仔细检查她,问她吃了什么。
她第一天晚饭只吃了一把萝卜和半磅樱桃,一直学习到凌晨3点。
姐夫把她接回家,在姐姐一家的精心照顾下,她康复了。
就这样,曼雅努力学习了两年,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了物理学学士学位;第二年,她以第二名的成绩获得了数学学士学位。
五、从1913年起,居里夫人的年薪已增至4万法郎,但她照样“吝啬”。
她每次从国外回来,总要带回一些宴会上的菜单,因为这些菜单都是很厚很好的纸片,在背面写字很方便。
难怪有人说居里夫人一直到死都“像一个匆忙的贫穷妇人”。
一次,一位美国记者去拜访居里夫人。
他走到村里一个渔民家门口,向一个赤脚坐在门口石板上的女人打听居里夫人的住处。
居里夫人的三个故事

居里夫人的三个故事
居里夫人(Marie Curie)是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她是唯一一个在两个不同的科学领域都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
以下是关于她的三个故事:
故事一:简朴生活
居里夫人出生在波兰的一个贫苦家庭,尽管她后来成为了一个杰出的科学家,但她的生活一直非常简朴。
她经常用推车推着两个孩子过河,以节省一点车费。
即使在她获得了诺贝尔奖之后,她仍然过着简朴的生活,将大部分奖金用于科学研究,而不是用于个人享受。
故事二:勤奋好学
居里夫人在年轻时就是一个勤奋好学的孩子。
她的姐姐上音乐课的时候,她总是偷偷地听,并且尝试用纸片和炭笔在纸上写下音乐。
当她的父亲发现她在努力学习的时候,他感到非常高兴,并鼓励她继续努力。
居里夫人后来成为了一个出色的科学家,她的成就证明了勤奋好学的价值。
故事三:献身科学
居里夫人是一个为科学献身的科学家。
她发现了镭和钋两种元素,这些元素对治疗癌症和其他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在发现这些元素的过程中,居里夫人长期暴露在放射性物质中,这对她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很大的损害。
最终,她因患白血病而去世,享年67岁。
尽管她的健康状况很糟糕,但她仍然坚持在实验室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居里夫人的主要事迹

居里夫人的主要事迹居里夫人一生的伟大贡献在于和丈夫居里一起,在极其简陋、艰苦的条件下炼出了放射性物质——钋和镭。
下面带来居里夫人的主要事迹,欢迎参考!居里夫人的主要事迹【1】居里夫人是法国籍波兰科学家,研究放射性现象,一生两度获诺贝尔奖。
玛丽从小学习就非常勤奋刻苦,对学习有着强烈的兴趣和特殊的爱好,从不轻易放过任何学习的机会,处处表现出一种顽强的进取精神。
从上小学开始,她每门功课都考第一。
15岁时,就以获得金奖章的优异成绩从中学毕业。
她的父亲早先曾在圣彼得堡大学攻读过物理学,父亲对科学知识如饥似渴的精神和强烈的事业心,也深深地熏陶着小玛丽。
她从小就十分喜爱父亲实验室中的各种仪器,长大后她又读了许多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更使她充满幻想,她急切地渴望到科学世界探索。
但是当时的家境不允许她去读大学。
19岁那年,她开始做长期的家庭教师,同时还自修了各门功课,为将来的学业作准备。
这样,直到24岁时,她终于来到巴黎大学理学院学习。
她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全神贯注地听每一堂课,艰苦的学习使她身体变得越来越不好,但是她的学习成绩却一直名列前茅,这不仅使同学们羡慕,也使教授们惊异,入学两年后,她充满信心地参加了物理学学士学位考试,在30名应试者中,她考了第一名。
第二年,她又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考取了数学学士学位。
居里夫人的主要事迹【2】居里夫人,作为一位杰出的女科学家,曾在仅隔8年的时间内就分别摘取了两次不同学科的最高科学桂冠——诺贝尔物理学奖与诺贝尔化学奖。
她的长女伊伦娜,核物理学家,与丈夫约里奥因发现人工放射性物质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次女艾芙,音乐家、传记作家,其丈夫曾以联合国儿童基金组织总干事的身份接受瑞典国王于1965年授予该组织的诺贝尔和平奖。
居里夫人成功背后的故事战火下的童年激发了她求知的欲望,居里夫人幼小的心灵就懂得了“压迫会产生反抗”、“知识就是力量”居里夫人于1867年出生于波兰华沙市,当时波兰正在俄国统治之下。
居里夫人的故事

居里夫人的故事居里夫人,法国波兰裔的科学家、化学家、物理学家,历史上第一个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人。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居里夫人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居里夫人的故事居里夫人一生中得到的奖不计其数,可是名利对于她来说,只不过像一个玩具一下,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她将英国皇家学会的金质奖章送给六岁的女儿当玩具,那可是在一般人眼中相当珍贵的东西,对于英国的科学家来说,几乎每个人都是非常渴望的,这只是居里夫人的故事中的一个。
作为母亲的居里夫人,在教育女儿方面,那真的是天下母亲的楷模,居里夫人一家四代都是科学家,而且女儿也获得了诺贝尔奖,这与她的教育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对于孩子的教育,她从小就开始了,而且她去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将自己的实验室向孩子们开放,以此来提升孩子们的好奇心,而她在这方面也取得了极高的成就,有十多位人获得了诺贝尔科学奖。
居里夫人为了节省更多的时间来搞科研,她们新婚的房间里,只有两把椅子,都没有为客人准备椅子,原因就是怕客人坐着不走,耽误了她与丈夫搞研究的时间。
而且对于赴宴之后的菜单,她总是带回到家里,只因为那些菜单的纸张非常好,写字方便。
居里夫人的绯闻故事居里夫人生活的那个年代,正是欧洲重男轻女思想最为严重的时候,生活在男权主义下的人们,认为女人是丈夫的附属品,要全心全意为丈夫服务,不能有怨言,也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居里夫人第一次得诺贝尔奖的时候,虽然想法是她提出的,实验部分基本是她自己独立完成的,她的名字仍然写在最后,她甚至无法在科学院读自己的论文,就是在这样一个社会中,晚年的居里夫人做了一件“天理难容”的事情,这也导致她深陷舆论泥潭,社会的评价差点击倒这个伟大的女科学家。
居里夫人曾绯闻缠身,就是因为在丈夫去世后,她爱上了丈夫的学生,一个物理学家——保罗·郎之万,这在当时看来是绝对不可原谅的。
在当时人们的思想中,居里夫人是寡妇,就应该恪守妇道,而不是在丈夫去世后还跟别的男人在一起。
居里夫人名人故事(通用9篇)

居里夫人名人故事(通用9篇)居里夫人名人故事篇1艰苦求学玛丽·居里是家中5个子女中最小的,父亲是一位贫穷的中学数理教师,母亲患有严重的传染病,在她不满10岁的时候,母亲和大姐就相继病逝了。
生活的艰难和厄运磨炼出小玛丽坚强的性格。
玛丽从小学习就非常勤奋刻苦,处处表现出顽强的进取精神。
父亲对科学的热爱深深影响了玛丽,她从小就十分喜爱父亲实验室中的各种仪器,长大后又读了许多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更使她急切地渴望到科学世界探索。
但是贫寒的家境不允许她去读大学。
19岁那年,玛丽开始做家庭教师。
一直到24岁经济条件有所好转时,她才考入巴黎大学理学院学习。
她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学好每一门功课。
入学两年后,她参加了物理学学士学位考试,得了第一名。
淡泊名利居里夫人一生获得各种奖金10次,各种奖章16枚,各种名誉头衔107个,却全不在意。
她对个人的荣誉看得很清楚,她说:“荣誉使我变得越来越愚蠢。
当然,这种现象是很常见的,就是一个人的实际情况往往与别人认为他是怎样很不相称。
比如我,每每小声咕噜一下也变成了喇叭的独奏。
”一天,一位朋友来家做客,看见她的小女儿正在玩英国皇家学会刚刚颁发给她的金质奖章,大为惊讶:“得到一枚英国皇家学会的奖章,这是极高的荣誉,你怎么能给孩子玩呢?”居里夫人笑了笑说:“我是想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看得太重,否则就将一事无成。
”教女有方居里夫人有两个女儿。
她开发孩子智力的诀窍是“把握智力发展的年龄优势”。
女儿不足周岁时,她就引导孩子进行幼儿智力体操训练,让孩子广泛接触陌生人,去动物园观赏动物,让孩子学游泳,欣赏大自然的美景。
孩子稍大一些,她就教她们做一种带艺术色彩的智力体操,教她们唱儿歌、讲童话。
再大些,就开始智力训练和手工制作,让她们在庭园里栽花、种菜等。
她还抽出时间与孩子们一起散步,在散步时给她们讲许多关于植物和动物的趣事。
她的教育力求从实物开始,而且每天更新,以提高孩子兴趣。
居里夫人的故事名人事迹5篇

居里夫人的故事名人事迹5篇居里夫人的故事名人事迹篇11903年11月的一天,英国伦敦皇家学会把该会的最高奖赏——戴维奖章,挂在一对年轻夫妇的胸前,以表彰他们为人类发现了一种极其珍贵的放射性元素——镭。
这对年轻夫妇,就是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居里夫妇——彼埃尔·居里和他的夫人居里夫人。
夫妇两人望着纷纷前来祝贺的人们,同时流出了热泪。
人们只知道发现这种稀有元素的意义,可有谁知道他们付出多少艰辛的劳动。
尤其是居里夫人,她不仅是镭元素的主要发现者,更主要的是,她有着别人没有的艰难的历程。
居里夫人1867年11月7日出生在波兰,原名叫玛丽·斯可罗多夫斯卡。
少年的玛丽,虽然家境贫寒,但十分好学,16岁那年,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华沙女子中学,并获得金质奖章。
但那时的波兰,已被俄、普、奥三国瓜分,波兰女子没有上大学的权利。
家境贫困,又无力到国外求学,因此只好到乡下当了5年家庭教师。
在此期间,她省吃节用,积了一点钱准备到国外求学。
1891年的冬天,这个年轻波兰女青年只身踏上了去巴黎的旅途。
虽然这时天气很冷,但这位女青年的胸中,蕴含着一股渴望的烈火,因为,她马上要到著名的巴黎大学学习,这是她多年梦寐以求和为之奋斗的理想。
现在,她的理想就要变为现实,怎么能不激动呢!进入巴黎大学理学院之后,这位贫穷的波兰姑娘每天上课来得很早,总是坐在教室的第一排,全神贯注地倾听教授讲解。
下课之后,除吃饭之外,不是到实验室搞实验,就是到图书馆读书。
很快,便成为全班中最优秀的学生,备受教师的重视和同学的尊敬。
在生活上,玛丽因经济拮据,过着非常艰苦的生活。
她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又小又矮的阁楼,忍受着夏天的闷热和冬天的寒冷。
为了挤时间学习,常常几天不做饭,只吃现成的涂上黄油的面包。
晚上为了节省灯油,就到附近图书馆看书,一直到图书馆关门后,才回家点起小煤油灯,伏案学习直到凌晨两三点钟才去休息。
由于长期劳累,再加上营养不良,玛丽得了贫血症。
居里夫人-科学家的故事

居⾥夫⼈-科学家的故事 居⾥夫⼈是世界上伟⼤的发明家,历来科学家的故事有很多,⼩编为⼤家准备了相关科学家的故事,欢迎⼤家阅读! 居⾥夫⼈ 玛丽·居⾥(居⾥夫⼈)是法籍波兰物理学家、化学家。
1906年,彼埃尔·居⾥遭车祸去世。
这⼀沉重的打击并没有使她放弃执著的追求,她强忍悲痛加倍努⼒地去完成他们挚爱的科学事业。
她在巴黎⼤学将丈夫所开的讲座继续下去,成为该校第⼀位⼥教授。
1910年,她的名著《论放射性》⼀书出版。
同牟,她与别⼈合作分析纯⾦属镭,并测出它的性质。
她还测定了氧及其他元素的半衰期,发表了⼀系列关于放射性的重要论著。
鉴于上述重⼤成就,1911年她叉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成为历史上第⼀位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伟⼤科学家。
这位饱尝科学⽢苦的放射性科学的奠基⼈,因多年艰苦奋⽃积劳成疾,患恶性贫⾎症(⽩⾎病)于1934年7⽉4⽇不幸与世长辞,她为⼈类的科学事业,献出了光辉的⼀⽣. ⼩编为⼤家准备了相关的故事,欢迎⼤家阅读! 魏坤琳,“男神”科学家 刚刚过去的2013年,可谓“男神”当道。
进⼊2014年,这股“男神”的风潮有增⽆减,在《最强⼤脑》的舞台上,被公众亲切地称为Dr魏的北京⼤学⼼理系副教授魏坤琳被打造成了科学明星。
他总是在观众惊呼选⼿的特异功能之后,冷静地⽤科学理论给出分析。
这名新晋的“男神”,不再仅仅只有华丽的外表,智慧、理性成了他的代名词。
从⼩就是学霸 魏坤琳,现年35岁,湖南湘潭⼈,从⼩就是学霸级的⼈物。
“我初、⾼中的时候,不是第⼀就是第⼆。
”魏坤琳说。
学习成绩这么好,其实也没有特别的诀窍,全因为魏坤琳从⼩就爱学习。
这么说,很多⼈可能会觉得太矫情,但这却是事实。
魏坤琳说,他的爱学习不是死读课本、⾮要⼀⼼想着读书拿⾼分那种,⽽是觉得有很多知识想要了解,充满了好奇⼼。
魏坤琳的好奇涉猎领域很⼴,“包括⼋竿⼦打不着的历史,因为想从历史的⾓度,来看科学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魏坤琳⽗母都是普通⼯薪阶层,从⼩对他也没太多管束,平时交流多是⽇常琐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居里夫人的故事
热爱自己的老师
1903年,居里夫人发现了一种新的物质——镭,这一发现(震动、惊动)了全世界。
居里夫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金的女科学家。
从此,她享有盛誉,博得了人们的敬仰。
居里夫人的法语老师最大的(希望、愿望)是重游她的出生地——法国北部的第厄普。
可是,她付不起由波兰到法国的一大笔旅费。
回乡的(希望、愿望)总是那么渺茫。
居里夫人当时正好住在法国,她非常理解老师的心情,不但代付了老师的全部旅费,还邀请老师到家中作客,居里夫人的热情接待使老师感到像回到自己家里一样。
1932年5月,华沙镭研究所建成,居里夫人回到祖国参加开幕典礼。
许多著名人物都簇拥在她的周围。
典礼将要开始的时候,居里夫人忽然从主席台上跑下来,穿过捧着鲜花的人群,来到一位坐轮椅的老年妇女面前,深情地亲吻了她的双颊,亲自推着她走上了主席台。
这位老年妇女就是居里夫人小时候的老师。
在场的人都被这动人的情景所感动,热烈地鼓掌,老人也流下了热泪。
居里夫人就是这样,当她成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之后,仍旧没有忘记曾经(传播、传授)给她知识的老师。
荣誉就像玩具
对待荣誉,有的人刻意追求了一生,有的人却看淡了它,纵然降临到他的面前,也会像画家刘海粟那般,“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在科技界,这种品格高尚的大有人在。
玛丽·居里夫人便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有一天,一个平常的日子。
有位女士来居里夫人家作客,她是玛丽的好朋友。
一进门,她就看见居里夫人的小女孩在玩一枚奖章。
她仔细一瞧,发现是英国皇家学会发给居里夫人的金质奖章,感到十分惊讶,便不解地问:“居里夫人,现在能获取这枚奖章,是件不容易的事。
这是极高的荣誉!你怎能给小孩子当玩具玩呢?”
居里夫人淡淡一笑,平静地对女友说:“我想让孩子们从小明白一个道理。
”
“什么道理?”女友急切地问。
“正确对待荣誉。
在我看来,所有荣誉就像玩具一样,仅仅玩玩而已。
”
居里夫人友善地望着女友,说道:“孩子不能守着这种容誉。
不然,她将一事无成。
”
女友不禁赞同地点头。
“钋”与“波兰”
1897年7月,居里夫妇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在一种含铋的矿物中发现了新的放射性元素。
它的化学性质与铋相似,但其放射性比纯铀强400倍。
居里夫人惊喜欲狂,连连喊:“钋,钋!”
也许您会发问:为啥新元素叫钋呢?原来在进行实验之前,他们便商议新元素的名称。
玛丽说道:“皮埃尔,假如新元素存在的话,我想叫钋,以纪念我的祖国波兰!”
皮埃尔爽快地点头称赞:“这样好!波兰是您的祖国,也可以说是我的祖国。
”皮埃尔深知玛丽从小眷恋着自己的祖国,不忘被沙俄侵占时的悲惨情景。
他明白妻子的用意,为的是用新元素的名称来争得祖国的荣誉,人民的光荣。
想到这儿,皮埃尔也像玛丽一样,连连地喊:“钋,波兰!波兰,钋!”
玛丽幸福地扑向皮埃尔的怀里,两行热泪从脸庞滑下,落在皮埃尔的衣襟上。
这样,被居里夫妇命名为"钋"的新元素便问世了。
发现“镭”的故事
在居里夫妇发现镭元素之前,人们刚刚知道有一种稀有金属叫做铀,能发出具有穿透能力的射线,这就是X射线。
居里夫人知道这个消息后,马上想到也许还有别的物质也具有类似铀的放射能力。
为了证实这种猜想,他们开始做实验。
居里夫妇有一个用储藏室改造成的小实验室,这间实验室没有地板,冬天冷夏天热,屋子里只有一个坏了烟囱的火炉子、四张长短不齐的凳子和一块破旧的黑板。
他们就在这间实验室开始了艰苦的工作。
玛丽用仪器观测一种沥青铀矿,她认为里面还含有另外一种放射能力较强的元素,这是人们尚未发现的新元素。
她和丈夫决定要把这种元素找出来,他们先把这种新元素称作“镭”要证实镭的存在,就要从沥青铀矿中把它提炼出来。
为了节省费用,他们没有购买昂贵的沥青铀矿,只是购买了大量提炼过铀的沥青铀矿的残渣。
在院子里设有专门的提炼设备,但是夏天要顶着烈日,冬天又冻得发僵。
如果遇到大雨,两个人又要手忙脚乱地把机器往屋里搬。
玛丽和她的丈夫全身心投入到了工作中。
他们每天穿着沾满灰土、染着各种液体的工作服,守着锅中沸腾的矿物,不停地用手中的铁棍搅动。
煤烟和有毒的气体刺激着他们的眼睛和嗓子,使他们十分难受。
这种工作艰苦单调,就这样,一年、两年、三年地持续下去,镭还是没有出现。
因为太艰苦,丈夫想暂时停止工作,可是居里夫人说:“不,我决不会放弃,相信我们一定会成功的!”他们想像着镭会有一种美丽的颜色,工作累了他们就会坐在一起聊聊这种新元素镭,这让他们激动而兴奋。
终于有一天,玛丽和彼埃尔日思月想的镭出现了。
那天晚上,他们回到家中后迟迟不能人睡。
居里夫人的心里尤其感到一种不安定,她便站起来拉着丈夫说:“走,我们到那里去好吗?”
“那里”就是他们的实验室。
他们趁着月色急急地往实验室赶去,仿佛听见镭在轻轻呼唤他们。
夫妇两人沿着街道,走过工厂、空地,走过一片住宅区,最后走进了他们的小小的实验室。
门被打开后,玛丽轻轻地说:“亲爱的,别点灯!我们不是希望镭有美丽的颜色吗?”彼埃尔点点头,“那好,让我们来看看。
”
屋子里一片黑暗,在黑暗中若有若无地闪烁着一种荧火似的蓝光,它在黑暗中跳跃着,像是夜晚的一只萤火虫。
玛丽望着这美丽的蓝光,激动得握紧彼埃尔的手。
她知道他们成功了,这种美丽的光就是神秘元素镭发出的光。
经过四年的时间,居里夫妇战胜了艰难困苦,证实了镭元素的存在。
很多科学家原本不相信镭的存在,现在在事实面前不得不承认了。
他们对居里夫妇表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