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的人性论反思

合集下载

论康德的人性思想-文档资料

论康德的人性思想-文档资料

论康德的人性思想伦理学是关乎人与人性的。

康德伦理学更是如此,因为他比他的前人更能彰举人的自由与尊严,更能凸显人性。

如果说,康德哲学是以思考人为核心和目的的话,如康德在《逻辑学讲义》中提到的四个问题( 我能认识什么?我应当做什么?我可以期待什么?人是什么?) ,那么,康德的伦理学就试图回答第二问题。

然而这个问题却是与人性论密切相关的,忽视了人性论的研究,不仅不能理解“我应当做什么”这一问题所触及的理论内涵和意义,同样也无法深刻理解伦理学。

而目前国内对康德人性思想的研究存在着两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一是对康德的人性思想作了中国式的理解,仅仅集中在人性是善还是恶的讨论。

其实西方对人性的理解是多维度的,不仅仅局限在善恶问题上。

二是仅仅从人与动物对比的维度理解康德的人性思想。

其实康德是在人与兽、人与神的双重维度中来理解人和人性的。

这些问题不可避免地影响对康德人性思想的正确理解,从而影响对康德整体的伦理思想的完整的把握。

正是基于此,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去梳理、挖掘康德的人性思想,以期有利于对康德伦理思想的正确而全面的把握。

、兽性与神性之间:人性的定位西方文化传统源于两希文明。

古希腊文化倾向于把人的理性作为人的本性,认识到理性与感性、灵与肉的冲突是人性的一个内在的属性。

这实际上从人与动物的比较中来审视人。

作为希伯 莱文明的最重要的体现的基督教则强调要在神与人的关系中来 审视和界定人。

所以西方文化倾向于在人与兽、 人与神的双重关 系中来界定和解释人,前者体现出人的优越,后者体现了人的有限性。

成长在西方文化传统中的康德难免不受其影响。

只不过在 康德审视人的视野中,上帝不再是人格性或具有位格性的神, 是一种形而上的、抽象意义上的存在,是哲学家思想中的为了道德目的所作的一种设定,仅仅充当道德的守护神的角色。

人置于兽与神之间,并从人与兽、人与神的双重关系维度去界定 人及人性,这不仅可以全面地、整体地认识人性,而且也为其伦 理学确定了基调:存在于兽与神之间的人在道德上的整体旨趣就 是克服或逃离兽性,趋向神性。

康德的伦理学和人类学思想的启示

康德的伦理学和人类学思想的启示

康德的伦理学和人类学思想的启示康德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其伦理学和人类学思想对于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本文将从道德的来源、人性的本质以及自由意志的观点三个方面阐述康德的思想,以探究其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

一、道德的来源:自律康德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道德原则- 它是纯粹道德律,它的含义就是:“行事应当以这样一个准则为基础:你的行为规则如果变成普遍行动规则的话,则你愿意在你自己的立场中被人家以同等的方式对待。

”这个道德原则要求我们都要按照规则行动,而这个规则必须是公平的,即可以普遍适用的。

道德规则的正当性是不是基于其实际后果,而是基于其是否可以普遍适用。

康德认为道德的源泉是人类自身,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人们应该理智,自律自己,不受外部压力和诱惑的影响。

这种自律是为大家谋求幸福的。

这点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也有启示意义。

在我们现在的社会中,道德问题似乎越来越被忽视,特别是在人们日益追求物质财富的时代,很多人都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违背道德。

康德的思想提醒我们,我们要从内部维持道德标准,自律自己,不只是在道德方面,也包括其他方面,为了我们以后的幸福,不能抵制短暂的利益诱惑,坚守自己的底线,As康德所说的“个人自律” 是一种强大的生活态度,对我们的健康和发展至关重要。

二、人性本质:理性康德认为人类在本质上是有理性的,和其他动物不同,人类有能力反思和做出决定。

人类有别于其他生物的不仅仅在于人类有思维和理性,而且是这种理性的运用使人类成为了人类,为了使人成为人,康德认为我们应该发扬理性,就张欣的名言:“做一件事情之前,你要确定它是否合乎逻辑大众营养餐怎么办”,遵循理性去决策,不再盲目从众,这将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发挥我们的潜能。

三、自由意志的观点康德认为人类有自由意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性决策,本质上可以做出选择。

康德所谓的自由的意志是指,我们不受内部和外部的限制可以自由的作出决策,而这个决策也可以自我彻底的接受和理解,我们可以批判自己的偏见和错误,并重新审视和改变自己。

《经济伦理学—康德的观点》读后感

《经济伦理学—康德的观点》读后感

本书以德国哲学家康德的观点为基础,探讨了经济伦理学的概念和其在现代经济社会中的作用。

康德认为,经济行为应该受到道德规范的制约,而不是单纯地追求自身利益。

本书详细阐述了这一观点,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首先,本书通过对康德哲学思想的介绍,使读者对康德的观点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康德认为,在道德层面上,人类应该追求自由、平等和尊重他人的价值。

这一基本观点贯穿了本书的全部内容,也为经济伦理学的理论框架提供了基础。

其次,本书着重探讨了康德的“目的论”观点在经济伦理学中的应用。

康德认为,人类的行为应该以一定的目的为导向。

在经济领域中,这个目的不应该是单纯的追求自身利益,而是应该考虑到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包括消费者、员工、供应商等等。

这一观点在当今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最后,本书还对康德的观点与现代经济伦理学的发展进行了比较和探讨。

现代经济伦理学主张,经济行为应该在道德原则的指导下进行,同时也要考虑到市场规则和效率等因素。

与康德的观点相比,现代经济伦理学更加强调市场效率和竞争力,但仍然承认道德规范在经济行为中的重要性。

总之,本书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康德的经济伦理学观点,并对其在现代经济社会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读完本书,我深刻认识到经济行为不仅仅是市场交换,也涉及到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

康德的人性与道德读后感

康德的人性与道德读后感

康德的人性与道德中的一些领悟11物理系一班雷嘉宝11101091011大致的度过康德的人性与道德这本书,虽然康德已经离我们很远,时代也已经改变。

到时里面他提到的内容,我认为对理解人性还是有非常大的帮助,有很多都是很经典的观点。

一、善意的意识在第一章中,善良的意志,“除了善意以外,没有什么可被称为善而无穷制。

”的确,一个如果拥有知识,才华,可以对社会甚至世界可以造成重大影响的人,而他有能力造成好的影响或重大奉献,同时也有能力造成坏的影响,混乱或造成破坏。

这就取决于这一个人是否有善意。

上述的这些观点,一般人应该也是可以想到的,但是书中还提到,善意是构成幸福不可或缺的条件。

而善的意志又不能是无节制的。

如果一个人无节制的善意,可能会被坏人利用成为帮凶,又或者被害,这都是有可能的。

我想起一个很典型的例子,那就是南郭先生。

他善意把一条冻僵的蛇放到怀里,可蛇,解冻了,却把他咬死了。

在这里,南郭先生不仅是受害人,也是帮凶。

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他没有把蛇放到怀里帮它解冻,那蛇根本伤害不了他。

所以有天赋的人要有善意,要不然可能对社会造成坏的影响,有天赋又有善意的人又必须要有理智,要不然有可能是好心做坏事。

二、道德的价值我们总说人要有道德,那么为什么要有道德呢?道德到底有它自己的什么价值呢。

道德的价值不能用具体的金钱来衡量。

有时候道德可以关系到人的性命,为什么这么说,这其中举一个例子,可以具体到商业道德这一范畴。

比如说现在我们中国,有很多药品,食品都存在很大的问题。

有死猪肉,有毒奶粉,有皮鞋胶囊药,等等等等。

多不胜数,这些人要生活就避免不了的食品,药品,因为商家的不道德行为会使很多人的健康,甚至生命受到威胁。

在这里,这个商业道德就涉及到人的性命,而不能用钱财来衡量这样做对别人带来多少损失。

三、心灵与义务在这一章里面,我看到了以前一直没有这样想的观点。

在看这一章以前我认为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和道德情感是每一个人必须要有的,而我不知道在道德品质和道德情感里面有分很多很多不一样的品质,而这些品质并不是每个人必须要具备每一条的。

康德教育思想归纳总结与反思

康德教育思想归纳总结与反思

康德教育思想归纳总结与反思康德(Immanuel Kant)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被视为现代哲学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的教育思想对于今天的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康德的教育思想中,他强调个人的自主性和理性的重要性,以及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自主、负责任的公民。

以下是对康德教育思想的归纳总结和反思。

康德教育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是“理性”。

康德认为,理性是人与其他生物的根本区别,是人类独有的能力。

他强调理性对于人的自主性和自由意志的发展至关重要。

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该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理性能力,并帮助他们用理性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只有通过自主思考和决策,学生才能真正地实现自己的潜力。

康德的另一个重要思想是“最高目的”。

他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自主的、道德上正确的公民。

康德将这个最高目的与知识获取区分开来,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应该通过培养学生的道德感和责任感来帮助他们理解什么是正确和错误的。

只有具备道德意识和责任感的学生才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康德教育思想的第三个重要概念是“普遍性”。

康德认为,教育应该超越个人的偏好和私利,以普遍的道德原则为指导。

他反对纯粹功利主义的教育观念,强调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公民。

为了实现普遍性,康德提出了“合法目的”和“合法手段”的原则。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和手段都必须符合道德原则,并以此来保护学生的权益。

康德的教育思想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首先,他的强调个人自主和理性能力的重要性,提醒我们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决策能力,而不是简单灌输知识。

其次,他的道德教育理念提醒我们,培养学生成为道德正确的公民是教育的首要任务。

教育者应该关注学生的道德发展,指导他们正确判断和处理问题。

最后,康德的普遍性原则提醒我们,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私利,而是为了社会的福祉。

我们应该教育学生成为具有广泛的视野和责任感的公民。

《康德评论》读后感

《康德评论》读后感

《康德评论》读后感
《康德评论》是一部关于哲学大师康德思想的深度剖析和评论。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康德的思想对于人类思维和道德观念的影响,同时也对于自身的思考方式和认知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

康德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他的思想被誉为“康德哲学”,对后世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康德评论》中,作者对康德的主要思想进行了系统的解读和评价,从康德的认识论、形而上学、伦理学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使我对于康德哲学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在康德的认识论中,他提出了“先验认识”和“经验认识”的区分,认为人类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只有通过先验的概念和形式才能理解经验世界。

这种观点对于我来说是一种全新的启发,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思考自己对于世界的理解是否受到了先验观念的影响。

在康德的伦理学中,他提出了“人类理性的王国”和“目的论”等重要概念,强调道德行为应该基于理性和自律,而不是基于感性和欲望。

这种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的道德观念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让我反思自己的道德选择和行为准则是否符合康德的理性道德标准。

总的来说,阅读《康德评论》让我对于康德哲学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也对自身的思维方式和道德观念提出了新的挑战。

康德的思想虽然诞生于18世纪,但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对于我们理解世界和规范行为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希望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康德的思想,提升自身的认知水平和道德修养,为建设一个更加和谐、理性的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读后感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读后感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读后感一开始接触的时候,我就感觉自己像是闯进了一个到处都是高深规则的迷宫。

康德提出的那些概念,什么纯粹实践理性啊,道德律啊,就像是迷宫里一个个神秘的指示牌。

先说说这个道德律吧。

按照康德的说法,道德律是那种绝对的、无条件的东西,就像宇宙里不变的定律一样。

我一开始想,这可有点太“轴”了吧,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哪有这么绝对的事情呢?比如说,有时候为了一个好的结果,可能得稍微违背一下常规的道德做法,就像善意的谎言。

但是康德可不同意这种想法,他觉得道德律就像一个超级严格的裁判,不管任何情况,都得遵守。

这就好比你在玩一个游戏,这个游戏有一套不能更改的规则,哪怕这个规则有时候看起来有点不近人情。

不过呢,慢慢地我也能理解一点他的想法了。

如果道德是可以随便根据情况改变的话,那不是就乱套了吗?就像交通规则,如果今天说为了方便可以随便闯红灯,那马路上肯定会变得一团糟。

再来说说纯粹实践理性。

这玩意儿就更抽象了。

我感觉康德是想在我们内心深处找到一种真正能指导我们行为的力量,而且这种力量不是来自于外界的诱惑或者欲望。

就好比我们内心有一个小天使,它知道什么是真正正确的事情,而不是被那些花花绿绿的利益牵着走。

可是啊,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多时候都被欲望打败了。

就像看到美味的蛋糕,我们的食欲(欲望的一种)就会让我们忘掉减肥这个理性的目标。

康德就像是在提醒我们,要听从内心那个纯粹理性的声音,不要总是被欲望控制。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还常常有一种感觉,康德就像是一个非常严谨的建筑师。

他精心构建了一个庞大的道德大厦,每一块砖(概念)都有它的位置和作用。

他不容许有任何一块松动或者错位的砖,因为那样可能就会导致整个大厦的崩塌。

这让我觉得既敬佩又有点小头疼。

敬佩的是他的这种严谨和执着,头疼的是理解起来真的不容易。

读《人性与道德》有感

读《人性与道德》有感

读《人性与道德》有感康德在他的书中谈到,人之所以有抵御外界诱惑的能力,那是因为人拥有道德存在。

外界诱惑之于人,是与人的身份地位相对的,人的身份地位越高,外界诱惑也越强烈,人类社会越是发展,能够对人构成诱惑的外界诱因就越多,如何才能抵御形色多样的诱惑,从根本上看,就是唤醒他的道德存在。

康德说,意志的自律是一切道德法则的唯一原则。

自律就是当你在完全没有人约束、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都能以高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廉洁自律是党和人民对党员的基本要求,也是每一个党员所应具备的起码品德。

廉洁一词最早出现在屈原的《楚辞〃招魂》中,其曰‚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尔未末沫。

‛东汉著名学者王逸在《楚辞〃章句》中注释说:‚不受曰廉,不污曰洁。

‛我们可以将廉洁理解为不接受他人馈赠的钱财礼物,不让自己清白的人品受到玷污。

就一个国家而言,‚清正廉洁之日,则国家昌盛;贪污腐败猖獗之时,则国事衰微。

‛所谓自律,就是要能够自觉地『遵循法度,自加约束』,不做犯法违纪的事情。

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就是能够按照党和国家有关廉洁从政的规定与纪律要求,自觉地做到清正廉洁,克己奉公。

作为一个领导干部要真正做到严于律己、廉洁从政,必须时时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慎独,切记伸手必被捉。

一个干部,处在严格的组织管理中和群众监督下,容易遵纪守法,不做(或者说不敢做)坏事。

而在缺少外力约束的情况下,靠自己管好自己就比较难。

这就要求干部能慎独,即在独处时也能够洁身自爱,谨慎不苟。

现在一些搞权钱交易的人,为了逃避监督,往往采取单独的、秘密的活动方式,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不露形迹,不留把柄,在侥幸心理的驱使下成交。

陈毅同志说过一句名言:‚手莫伸,伸手必被捉。

‛应当说,极少数腐败分子政治上与党离心离德,经济上贪得无厌,生活上腐化堕落,受到党纪国法的严惩,完全是咎由自取,罪有应得。

但一些严重违纪违法案件被一一查处,充分说明任何腐败分子不管他隐藏有多深,两面派手法有多高明,只要敢伸手,就一定会受到党纪国法的严厉惩处,大量事实证明,不管多么狡猾的腐败分子只能隐藏于一时,而不可能隐藏一世,那些心存侥幸而做了坏事的人,最终还是逃脱不了法纪的制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 把握他 的人性论 思想 。 1 康 德 人性 论 的价值

谈 到康 德 , 人们 自觉 地 就会 想 到 他 的三 大 批
和伦理学思想里都不 能够 给 出一个经得起推敲的
判, 即《 纯粹 理 性批 判》 、 《 实 践理 性 批 判》 和《 判 断 力 批 判》 , 可 在 他 的道 德 哲 学 思 想 里 , 却是形而上学 , 被誉 为 天才 般 的 思考 的 著 作就 是 《 道 德 形 而上 学 原
也 包含 了不 属于 动 物 性 的 理性 , 人性 就 是善 恶 并 存
史上和人类历史上最伟大 的哲学 家, 他 的思想可 以
说是 及其 深 奥难 懂 的 , 可 每 当人 们 一 懂得 他 思想 的 内涵 ,就 会 被他 高 深 的 思想 和 慎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的思 维 所 吸 引 。
的, 这可 以从很多方面来解决人在实 践的生活中为
无法摆脱 的; 人最好是不要有 自由意志 , 只须顺其 自 然就可 以为善、 成圣成贤 , , 【 。即善恶是先天规定
的, 人无 需 自由意 志 , 顺其 自然就 能 为善 。为善 的根 据 到底在 哪 里呢 ?古 代 西方 和 古代 中 国的哲 学 思想
有何种价值,在何种程度上对前人进行 的超越 , 其 人性论存在的局 限性在哪 里 , 如 此, 我们才 能真 正
中图分类号: B 5 1 6 . 3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编 号: 1 6 7 2 - 2 0 9 4 ( 2 0 1 3 ) 0 5 - 0 0 1 2 - 0 4
康德 ( I m m a n u e l K a n t ,1 7 2 4 — 1 8 0 4 ) 作 为 近 代 历
思想也从这里开始 。 而要评价康德人性论的价值当
然 也要 从 他 的形 而 上学 中找 出, 由此推 知 属 于 人 的 那 些属 性 。前面 我们 谈过 前 康德 时期 的两 种人 性观 及其局 限, 康德将其超越并提 出, 人性 是 兽性 与 神
性、 感性与理性 的矛盾存在和善与恶的统一体 。这
经验习惯指的是人们在社会实践生活中依靠自己的实践经验而形成的具有一定稳定性的东西从一些经验的例子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有道理性的说明既然人具有动物的属性这是人无法加以摆脱的人在实践中依靠自己的习惯却可以培养许多善良的习性比如一个人养成了不说谎的习惯或是看到别人帮助人是一件快乐的事他也跟着那样做慢慢地也就成为了一种好的习惯这当然会在经验的世界里培养出人的一种向善的习性
有所谓的人性 问题 , 由于在实践 中因为 自己的感性 本性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 才会使人有为恶的倾 向。 康德的人性论思想就从人 自身的角度 , 分析 了 人既具有 向善的原初禀赋 ,也具有趋恶的倾向, 克
己争取切身利益的最大化 , 在道德层 面而言, 天生 就具有恶 的性质 ,其根据当然就是人的 自然本性 。
康 德 在 人性 恶 是 ,列 举 了人 性 中三 种趋 恶 的倾 向 , 即人 心 的不 纯 正 、人 的本 性 的脆 弱 和人 心 的恶劣 ,
人 自身 的角度 来 看 ,人 身 上确 实 既 包含 了动 物 性 ,
论虽 然 在康 德 的 思想 里 谈论 的篇 幅 比较 少 , 但 对 于 康德 的道德 哲 学来 说 , 却 是 一个 基 础 性 的作 用 。本 文对 康 德 的人 性 论进 行 反 思 , 探 索他 的人 性 思想 具
为善的根据 。像中国古代 的人性观一样, “ 中国传统 伦 理 认 为人 之 善 恶 是先 天 规 定 好 了 的 , 是 自由意 志
从人 自身的角度进行 了剖析, 认为只有在人身上才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0 7 一 l 0 作者简介: 侯道娟 ( 1 9 7 7 一 ) , 女, 河南信阳人,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 研究生 。研究方 向: 伦理学 。
・ l 2 ・
侯 道 娟
康 德 的人 性 论 反 思
向善 的原初禀赋 , 因 为人身 上存在 着动物 性、 人类 性和 人 格 性 , 就 它 们 的 自然 本 性 而 言 , 就有 向善 的 禀赋 。 这就超越于人性性善论纯然从先天角度 的价 值, 而从人 自身谈人性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 。性恶 论在 康德的前 期主 要表现在 《 圣经》 的性恶论和近 代 启 蒙 思想 家提 倡 的人 性 自私 论 , 宗 教 的性 恶 论在 余下一段述说, 启蒙思想家想霍布斯 、 休谟等, 主张

观点, 都是建立在人之外 的假设上。而康德在谈到 人性是否善时 , 是从人 自身 的角度 出发, 从 内在 的
角 度 推测 人 是 否 具有 善 性 , 所 得 出的 结论 是人 具 有
这一本书却奠定了康德道德哲学的一个基调,
首 先提 出人 是一 个有 限 的理性 存 在 者 , 他 的 人 性论
就 凸显 了康德人性论的价值 ,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 来谈 。 1 . 1 超越 于单纯的善恶观而赋予人性新 内涵
人 是一个 有 限 的理性 存 在者 , 并不 是 完全 的理
性存在者, 这 就 决 定 了人 性 为 善 为恶 的属 性 , 这 从
人是天生利 己的, 或是天生就为 了保全 自我而为 自
善 为恶 的 问题 。而 单纯 的性善 论 , 在苏 格拉 底那 里 ,
人天生是善的, 没有人愿 意故意为恶: 在卢梭那里, 人是天生善 良的, 人们处在单纯 的 自然性上, 人性 也 是 善 的 。这 就 把 人性 假 设 在 先天 里 , 无 法 找 出人
本文只研究了康德思想的其 中最小的一部分 , 人性
Oc t . 2 0 l 3
康 德 的 人性 论 反 思
侯 道 娟
(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机械学院, 重庆 渝北 4 0 1 1 2 0 )
摘要 : 康德认为人既有 向善的原初禀赋 , 又有趋 恶的倾 向, 人性是善恶并存 的统一体 。其价值体现在超越于单纯 的善恶观 ,
指 出人性的理性本 质; 其局 限表现为忽略 了经验 习惯对于人性的培养 性与贬低 感性情感 对于人性 的作用性 。 关键词 : 康德 ; 人性 ; 理 性
第2 3 卷第 5期
v 0 1 .2 3 No . 5
四川职业技术学 院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S i c h u a n Vo c a t i o n l a a n d T e c h n i c a l C o l l e g e
2 0 1 3年 l 0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