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东西部高等教育布局结构研究

合集下载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区域发展不平衡演化研究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区域发展不平衡演化研究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区域发展不平衡演化研究作者:邱月来源:《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2013年第11期摘要:运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模型,对2005-2009年时序立体数据进行处理,发现我国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演化不平衡加剧,地区间差距仍在不断扩大,并出现明显的极化效应。

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在提高效率的同时应注重教育公平,避免两极分化,应当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使不同区域的高等教育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关键词:高等教育发展;区域高等教育;全局主成分分析(GPCA)一、引言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的是区域均衡发展战略,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也有所缩小。

改革开放后,伴随区域经济社会的非均衡化发展,区域高等教育均衡发展局面被打破,逐步转变为非均衡发展的态势。

特别是1999年以来,区域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显凸,地区之间的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均在不断扩大。

区域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不仅意味着高等教育的空间分布不均衡,而且带来不同地区高等教育的不公平发展。

20世纪90年代末进行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使我国高教体制步入了“两级政府管理、以省级政府为主”的新阶段。

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高校扩招政策的双重影响下,对各个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演化规律研究,有利于正确认识和评价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和差距,为高等教育发展决策提供依据。

二、研究设计1.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本世纪初,为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及其《实施意见》,按照“合并、合作、共建、调整”八字方针,我国高等教育扭转了长期以来形成的部门和地方条块分割、重复办学的局面,完成了由部门办学向中央和地方两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管理的转变。

“两级管理,以省级管理为主”,“省一级高教管理权力和责任越来越大”,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的完成,为合理高效配置高等教育资源、完善高等教育规模与体系、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与水平、实现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可以认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后的发展,正是我国区域高等教育逐步走向成熟与完善的过程。

我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

我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

我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一、概述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趋势的加强,高等教育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我国高等教育在规模迅速扩张的同时,也面临着质量参差不齐、结构不合理、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等问题。

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进行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已成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

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是指在高等教育领域中,通过调整教育资源的供给结构,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

这一改革涉及教育理念、教育制度、教育资源、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多个方面,旨在实现高等教育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的转变,从同质化竞争向特色化发展的转变,从封闭办学向开放合作的转变。

本文将从我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背景、必要性、目标、策略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我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同时,本文还将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具有可操作性和针对性的改革建议,以期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

1. 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背景随着全球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以需求为导向,侧重于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和经济结构的深度调整,高等教育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

一方面,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持续增长,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存在产能过剩、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导致高等教育质量的参差不齐。

在这种背景下,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应运而生。

它是对传统高等教育模式的反思和创新,旨在通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增强教育创新能力等方式,解决高等教育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结构性失衡问题。

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不仅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教育领域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的重要举措,也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分析

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分析

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分析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分析我国高等教育的结构是在50年代借鉴苏联模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整体结构式在比较落后的经济水平、科技水平和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

但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呈现出一些问题。

对于高等教育结构的分析,首先要对高等教育结构有一个整体的感知。

要了解高等教育的结构,那么就要先知道结构是什么?所谓结构指的就是物质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方式。

任何客观事物都以一定的结构形式存在。

而对于高等教育结构的内涵,目前我国存在着多种定义。

郝克明教授将其定义为高等教育系统的内部构成状态;郑启明教授认为高等教育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各组织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柏昌利教授则将其定义为高等教育系统内部个要素之间相对稳定的构成状态和比例关系。

由此可以看到,随着对高等教育结构的不断深入研究,对其基本概念的定义也更家严密,归纳个学者的定义,可以找出两点共性的东西:高等教育的结果是相对高教系统而言的,它研究的是该系统内部各要素见的“构成状态“。

一般认为,高等教育结构可以分为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

宏观结构指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构成,主要有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布局结构以及体制结构,而微观结构指高等学校内部的教育结构,主要由课程结构、师资结构、基础设施结构等。

本文主要从宏观角度对高等教育的结构做分析研究,目的是为构建更优化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提供参考,以期更好发挥高等教育的功能。

一、从高等教育类型上看我们可以将高等教育划分为两大类即科学教育和职业教育。

科学教育在我国可以认为是普通高等教育,它培养的主要是研究开发类的应用型人才,包括两种类型:一是理论性人才,是以研究和发现客观规律并将其成果表现为科学原理为己任;二是工程性人才,以把科学原理演变成涉及、规划决策及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为己任。

它所培养的人才是为知识为价值取向的知识人,以知识传授为中心,基础理论要求宽厚,学科理论要求系统、完整。

中国当代的高等教育、精英形成与社会分层

中国当代的高等教育、精英形成与社会分层

中国当代的高等教育、精英形成与社会分层一、本文概述《中国当代的高等教育、精英形成与社会分层》这篇文章旨在探讨中国当代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以及它如何塑造和影响社会的精英形成和社会分层。

文章首先概述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包括教育政策的变革、高校数量的增加、招生规模的扩大以及教育质量的提升等方面。

接着,文章分析了高等教育与社会精英形成之间的关联,探讨了高等教育如何成为培养社会精英的主要途径,以及精英在社会分层中的作用和影响。

文章进一步深入探讨了社会分层现象在当代中国的表现形式,分析了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性和固化趋势。

文章也关注了高等教育在社会流动中的作用,特别是在帮助个体实现社会上升流动方面的重要性。

文章还对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和问题进行了讨论,包括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教育质量的不稳定、教育公平的问题等,以期为未来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参考和启示。

通过对中国当代高等教育、精英形成与社会分层的综合分析,本文旨在揭示教育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复杂关系,为理解中国社会变迁和发展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本文也希望能引起对高等教育公平、质量和效率的深入思考,以推动中国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中国当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概况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中国当代高等教育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与发展。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型,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大幅提升,为更多公民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目前,中国已经建立起包括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高职高专院校等多层次、多类型的高等教育体系。

在教育政策上,中国政府不断推出新的教育改革措施,如“双一流”建设、“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等,旨在提高教育质量,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

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日益紧密,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提升。

在高等教育结构上,中国高等教育逐渐形成了学科门类齐全、专业布局合理的教育结构。

高等教育发展不均衡[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分布不均衡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高等教育发展不均衡[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分布不均衡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高等教育发展不均衡[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分布不均衡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获得长足发展,各种因素的影响也使高等教育出现了很多问题,其中非常明显的一个问题就是我国的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分布不均衡,无论高校数量还是教育质量,各个地区之间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一、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分布不均衡的原因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分布不均衡问题是由多种原因所造成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人口等多个方面的综合作用,其中历史、经济和政治方面的原因占主要地位。

(一)历史方面的原因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就已经建立了205所大学,这些大学主要位于北京、上海、南京等重要城市。

而这些城市都具有历史悠久、人口密集、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政治地位显赫等共同特征,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新中国成立之后,这些大学大部分都保留了下来,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又得到了巩固和提升,基本上都发展成为全国著名的重点大学。

(二)经济方面的原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仅影响高校分布,也是影响地区内高校建设质量和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

地区的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发展之间相互影响,既可以相互促进也会相互抑制。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有更多的资金投向高等教育事业,而且也有对高等教育更高的需求;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能够吸引全国各地的优秀学生,网络人才,进而推动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反之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与高等教育的关系则是互相抑制的。

(三)政治方面的原因主要体现在国家出于政治的目的从而制定相关政策对高等教育的宏观调控方面。

区域政治地位与区域高等教育资源的分布有密切关系,一般来说区域政治地位越高其高等教育资源就越丰富。

高等教育资源的分布格局还与国家的方针政策紧密相关。

二、缓解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分布不均衡的对策(一)在高等教育薄弱地区增设高校我国高等教育分布的调整工作,重点应该放在尚无高等教育或高等教育十分薄弱的中小城市及县级市。

在目前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不宜再强调平衡中西部的高等教育投入。

加快推进西部地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

加快推进西部地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

龙源期刊网
加快推进西部地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
作者:罗霞
来源:《教育与职业·综合版》2011年第08期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欠账较多,加之西部地区长期以来经济和文化水平相对滞后,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相对于东部等经济发达地区仍有明显的差距和较多问题,突出表现在:一是历史欠账多,发展起点低。

二是受地方经济水平制约,教育投入不足。

三是高校教育趋同性严重,特色不足。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为了“优化区域布局结构”“加大对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支持”,拟“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

为促进实施该计划,特提出以下建议:
1.结合西部大开发趋势,扩大对西部高等院校的教育投入。

具体实施方面,鉴于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足,可采用近期国家投入作为增长的主要来源,远期则由地方经济支持的分阶段投入模式,力争短期内生均预算内拨款达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的80%以上。

2.借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东风,优化人才培养结构。

“十二五”期间,在国家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大背景下,拥有绝佳机会建立起包含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的多层次人才培养结构。

可尝试在西部地区加以试点,力争建立起职业教育—一般高等教育—精英型高等教育的高教金字塔结构,促进产业架构调整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3.紧扣地方需求,创办特色高等教育。

建议国家在宏观层面通过建立相关考核制度,引导和促进西部地区高校着力发展适应当地特点的专业和学科方向,强化相关实验室以及实践基地的建设;同时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地方与高校联合发展、共同合作,做到地、校共荣,解决区域发展人才缺乏和高校学生就业难题。

罗霞全国政协委员,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副院长。

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现存问题透析

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现存问题透析

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现存问题透析作者:杨洋,王凤秋来源:《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2012年第09期摘要:高等教育结构是否合理,关系着学生个人能否在高等教育中找到恰当的定位,高校能否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同时也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与发展。

本文主要针对我国高等教育结构中的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域结构以及管理结构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找出各个结构问题存在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对各结构提出优化策略。

关键词:高等教育;结构;优化策略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2)09-0051-02在《教育部关于“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中,提出:“优化高等教育布局与结构,引导高等学校合理定位,办出特色,进一步促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

”[1]我国高等教育入学率在2002年达到15%,正式进入马丁·特罗教授所提出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为了在高等教育的变革期,完成“十二五”期间对高等教育结构优化的要求,本文针对我国高等教育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并提出结构优化策略。

一、高等教育结构现存问题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尚不完善,具体表现为:在层次结构上,虽然经过不断的调整已经缩小“两头小、中间大”的不平衡比例,但本科教育比重仍然过大,专科教育薄弱,研究生教育未来发展趋势并不乐观;在科类结构上,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存在结构性失衡,一方面,大批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许多岗位人才紧缺;在形式结构上,普通高校与成人高校被割裂开来,造成资源的浪费。

相对普通高等教育来说,其他形式的教育教学质量欠佳;高等教育的能级结构,主要指具有不同办学条件、办学要求和培养目标的高校间的比例关系。

一些院校急于发展,盲目追求“全面”与“综合”,渐渐淡化自身原有的职能,培养目标缺乏针对性和教育内容趋同使培养对象呈现“千人一面”的状况,无法突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地域结构上,各地区之间存在着不均衡发展。

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分布研究

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分布研究

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分布研究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资源在各地的分布情况成为了研究热点。

尤其是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分布的不均衡问题引起了广泛。

本文将对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分布进行研究,探讨现状、问题及对策。

中国高等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

这些城市的高等教育机构数量、师资力量、科研水平等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然而,中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区域分布不均衡的问题依然突出。

为了更加详细地了解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分布情况,本文采用了以下研究方法:数据来源: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的官方数据,以及各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的官方公布。

区域划分: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标准,将中国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地区,分别进行统计。

统计方式: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对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分布的特点、规律及问题进行分析。

根据统计数据,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分布的特点如下:区域差异明显:东部地区的高等教育资源明显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表现为高校数量多、师资力量强、科研水平高。

中心城市集中:大城市的高等教育资源丰富,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而中小城市的高等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发展不均衡:虽然近年来中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有所发展,但与东部地区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针对以上特点,本文对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分布的原因和对策进行深入探讨:原因分析:东部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较好,主要得益于其经济发达、人才聚集效应强。

而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导致高等教育资源不足。

对策建议:为改善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分布不均衡的问题,需要采取以下措施:加大政府对中西部地区的投入,提高其高等教育资源水平;鼓励优秀教师和科研人员到中西部地区的高校任教,提高其师资力量;加强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合作与交流,推动高等教育资源的共享。

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分布不均衡的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和高校共同努力,采取综合措施加以解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5卷第11期2005年11月数学的实践与认识M A TH EM A T I CS I N PRA CT I CE AND TH EO R Y V o l 135 N o 111 N ove .,2005 我国东西部高等教育布局结构研究潘璐璐1, 张 炜2, 赵红星3, 古元亭1, 叶正麟1(1.西北工业大学理学院应用数学系,陕西西安 710072)(2.陕西省教育厅,陕西西安 710003)(3.陕西省榆林学院数学系,陕西西安 719000)摘要: 关于我国东西部高等教育布局均衡性问题,目前国内的研究观点和结论大相径庭,研究方法各不相同.一种观点认为,东西部高等教育无论从规模还是从质量上都有相当大的差距;另一种观点认为,在某种意义下,高等教育并不存在东西部分布的不均衡.本文针对我国高等学校地理(空间)布局的不平衡问题及目前研究方法的缺陷,采用国际上通用的衡量分布不平衡的G I N I 模型,对基本衡量指标作相对化处理,分析了东西部高等教育的差异及变化趋势;提出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对策及建议.关键词: 高等教育;分布均衡性;空间分布;G I N I 模型0 引 言收稿日期:2004212222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资助(03JK 057) 我国东西部的经济和人才资源存在着日趋严重的不平衡,即东部经济发展水平高、速度快,人才聚集;而西部经济发展相对水平较低、速度较慢,人才较为匮乏.众所周知,在影响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诸多因素中,教育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高等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承担着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任,与经济发展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目前关于我国东西部高等教育布局均衡性问题,研究结论和观点大相径庭,研究方法也各不相同.一种代表性的观点(胡鞍钢[1])从绝对数量出发,认为无论从规模上还是从质量上,东部和西部的高等教育之间都有相当大的差距,应该加大对西部高等教育的投资力度.另一种较为新颖的观点(清华大学薛颖慧,薛澜[2])从相对数量出发,认为高等教育的空间分布并不存在东西部分布的不均衡;相反地,相对于经济而言,西部高等教育反而具有一定的优势.本文针对我国高等学校地理布局的不平衡问题及其目前研究的缺陷,采用国际上通用的衡量不平衡的基尼(G I N I )模型;建立关于高等教育相对于地理分布、经济分布、人口分布等各指标的数学模型和综合数学模型;对高校在校学生数、GD P 、人口总数,以及省市面积各指标都进行标准化处理;从量化上分析东西部高等教育的差异及变化趋势;提出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对策及建议,为西部高等教育发展决策提供依据.1 数学模型及指标体系111 GIN I 模型和GIN I 系数本文采用G I N I 系数作为基本度量工具.G I N I 模型及G I N I 系数是对一个集合中的数据点分布不均衡性的数学描述.模型的具体表达公式如下:G IN I =1ΛN (N -1)∑i >j ∑jy i -y j (1)其中:G IN I 为G IN I 系数;Λ为待考察集合内数据的算术平均数;N 为待考察集合内的数据个数;y i ,y j 为待考察集合内的数据,称为衡量指标.表1 GI N I 系数分布和数据分布平均状况的评判标准G I N I 系数分布区间数据分布平均状况0.0~0.2绝对平均0.2~0.3比较平均0.3~0.4相对合理0.4~0.5差距较大0.5~0.6较不平均0.6~1.0绝对不平均G I N I 系数在0和1之间取值.国际上通用的对G I N I 系数的评判标准见表1.0.4被作为公认的危险警戒线.112 整体分布不平衡性与特定区域分布对比不平衡性概念本文所要研究的高等教育在东西部地区之间分布的不平衡性和通常意义下高等教育在全国分布的不平衡性是两个很不一样的概念,即所谓的整体分布不平衡性概念和特定区域分布对比不平衡性概念[4].“整体分布不平衡性”是指每个个体相对于其所属集合整体而言,“区域分布对比不平衡性”是指各个子集之间的相对不平衡关系.G I N I 模型和G I N I 系数原用于衡量一组数据之间的不平衡性.要处理类似本文研究的东西部地区分布不平衡的两极分化问题,不宜直接使用公式(1).计算本文选取所研究的两个子集的各自的代表值(取加权平均值)作为本子集的代表,然后对这两个代表数据值进行比较,应用G I N I 公式(1)得到的G I N I 系数作为比较结果.113 高等教育发展状况的衡量指标考虑到数据采集的可行性、准确性和对教育发展衡量指标的权威性,本文采用通用的高等学校每年在校学生数作为基本衡量指标.仅仅使用各地区高校在校人数的绝对数量作为衡量东西部高教布局情况的基本因素,忽略各个地区高校学生素质之间的差异,无异增加了西部高校在校学生的权重,缩小了东西部高等教育之间的差距.在相同的高教人数前提下,高等教育质量之间的差异会给社会带来不同的贡献值.本文采集了近年来对高校综合评估的排名得分情况,分别计算出东西部各省高校综合总分,对其进行归一化处理,将得出的权重做为东西部各省高等教育的贡献因子(见表2),作为对基本衡量指标的一个修正.由于教育是在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发展,所以对它的衡量不能仅仅考察教育发展程度的绝对数量,还要综合考虑教育发展在不同地区的背景差异,只使用一种指标就难以完全准确的概括.本文综合考虑地理、人口、经济等因素,对基本指标进行修正,建立了高等教育发展的指标体系.2 东西部高等教育区域分布不平衡性的GIN I 度量本文旨在衡量东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即考察两组数据间不平衡性的度量.G I N I 公式(1)简化为:G IN I =y 1-y 2y 1+y 2(2)其中,y 1表示东部地区指标数;y 2表示西部地区指标数.3911期潘璐璐,等:我国东西部高等教育布局结构研究表2 东西部各省高等教育贡献因子东部各省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海南权值0.25820.03880.02430.09100.11280.11220.02770.03100.05470.05850.01050.0055西部各省西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权值0.07490.00400.01640.00100.05680.01360.00080.00100.0063y 1,y 2的计算公式分别为:y 1=∑12i =1mi ×p i , y 2=∑9j =1n j ×p j其中,m i 表示东部各省高校在校人数;n i 表示西部各省高校在校人数;p i ,p j 表示东西部各省对应的高等教育影响因子.211 东、西部高等教育地区分布不平衡性的单因素GIN I 衡量把东西部各个省高等学校在校加权学生数作为衡量指标,暂时不考虑地理、人口、经济等因素(本文采用文献[1]中东西部划分方法).数学模型采用G I N I 公式(2),公式中y 1为东部各省高校在校加权学生数的平均数,y 2为西部各省高校在校加权学生数的平均数,计算各年的G I N I 系数.为了考虑东西部高等教育在地理、经济、人口等各个因素影响下的布局,以及这三个因素对东西部高等教育综合影响下的布局,我们还对基本衡量指标(高校在校加权学生数)分别作了相应的修正,即相对化处理,形成了4个新的指标.212 相对地理因素的高教分布GIN I 系数变化情况要考察地理分布的影响,就必须考虑各个省所占有的地域面积.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西部地区的总面积为5,317,900平方公里,是东部地区的4倍,二者差异非常显著.因此,仅考虑东、西部地域的绝对面积,而不考虑东、西部高校在校学生人数所处面积的大小,是不合理的.因此我们把每个地区单位面积上的高校在校加权学生人数作为该地区的相对于地理分布的衡量指标,即:y =本地区高校在校加权学生数本地区面积则在G I N I 模型(2)中,y 1表示东部地区单位面积高校在校加权学生数;y 2表示西部地区单位面积高校在校加权学生数.213 相对人口因素的高教分布GIN I 系数变化情况在衡量东、西部高等教育分布时,除了地理因素外,还需要考虑地域上的总人口因素,即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占该地域总人口的比例.因此,我们把每个地区每百万人口的高校在校加权学生人数作为该地区的相对人口衡量指标,即:y =本地区高校在校加权学生数本地区总人口数 相应地,在G I N I 模型(2)中,y 1表示东部地区每百万人口高校在校加权学生数;y 2表示西部地区每百万人口高校在校加权学生数.49数 学 的 实 践 与 认 识35卷214 相对经济因素的高教分布GIN I 系数变化情况教育与经济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我国地区之间高等教育分布相对于经济的研究,我们选取每个地区每亿元GD P 的高校在校加权学生人数作为衡量该地区相对经济的指标,即:y =本地区高校在校加权学生数本地我GD P 总值 在G I N I 公式(2)中,y 1表示东部地区每亿元GD P 高校在校加权学生数;y 2表示西部地区每亿元GD P 高校在校加权学生数.2.5 相对地理、人口、经济等综合因素的高教分布GIN I 系数变化情况在分别考虑了东、西部高等教育相对于地理(面积)、总人口、经济的分布情况之后,我们进一步考虑这三个综合因素的影响,定义如下的综合指标:y =本地区高校在校加权学生数本地区面积×本地区人口数×本地区GD P 在G I N I 公式(2)中,y 1表示东部地区综合因素y 的值;y 2表示西部地区综合因素y 的值.3 计算结果与讨论以上我们分别给出了单因素下东西部高等教育分布的衡量方法以及指标选取,同时也给出了多因素下东西部高等教育相对地理、人口、经济及相对这三个因素及其综合分布衡量方法和指标选取方法.本文采集了1990—2001年十二年的数据,编程计算各个G I N I 系数变化情况,作图分别表示如下:本文所采集数据均来自国家统计局网站分析和结论:1)仅用东西部高校在校加权学生数衡量的东西部高教分布G I NI 系数大致分布在018940—019027之间,根据表1中对G I N I 系数判断标准,1990—2001年间东西部高等教育分布绝对不平均.就变化趋势而言,1990至1998年G I N I 系数呈震荡趋势;在1998至2001年间G I N I 系数呈下降趋势,不平衡性有所减弱.图1 东西部高教分布的单因素G I N I 系数图2 东西部高教分布相对地理分布的G I N I 系数5911期潘璐璐,等:我国东西部高等教育布局结构研究图3 东西部高教分布相对人口分布的G I N I系数图4 东西部高教分布相对经济分布的G I N I系数图5 东西部高教分布相对综合因素分布的G I N I系数图6 东西部高教分布相对各类因素的变化曲线对比2)用东西部单位面积上高校在校加权人数作为衡量指标作出的东西部高等教育相对地理分布的G I N I值,大致分布在0.9797—0.9815之间,这表明东西部高等教育相对地理分布呈现出绝对的不平衡分布;由曲线的变化趋势来看,这种不平衡现象自1998年以来有所好转.3)东西部高等教育规模相对总人口来说分布也非常不平衡,其G I N I系数分布在018574—018714之间;就曲线的变化趋势,1998年以前呈现震荡趋势,1998年后不平衡程度有所减轻.4)东西部高等教育相对经济分布的G I N I系数大致分布在0.6885—0.7720之间,其反应出来的不平衡性非常悬殊;从1990—2001年,G I N I系数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其中1994—1998年变化较为平稳,1990—1994年及1998—2001下降较为明显.5)东西部高等教育相对地理、人口、经济分布的G I N I系数大致分布在0.9119—0.9381之间,它反映出的不平衡性相当悬殊.G I N I系数总体呈现下降趋势,1994—1998年下降幅度较为明显.综上所述,我国东西部高等教育分布相对地理、人口、经济分布具有非常明显的不平衡性,即东部高等教育明显强于西部;虽然这种不平衡状况在近十二年来有所改善,但其分布情况仍然显现出绝对的不平衡;值得一提的是,自1999年扩招以后,东西部高等教育分布不均衡的情况有所改善,各个G I N I系数都有了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但其下降数值范围过小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69数 学 的 实 践 与 认 识35卷表3 各因素下GI N I 系数分布及变化情况G I N I 系数变化范围G I N I 系数变化幅度值单因素G I N I 系数0.8940~0.90270.0087相对地理分布G I N I 系数0.9797~0.98150.0018相对人口分布G I N I 系数0.8574~0.87140.0140相对经济分布G I N I 系数0.6885~0.77200.0835相对综合因素G I N I 系数0.9119~0.93810.02624 建 议1)国家应加大对西部高教的投资力度国家的政策导向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西方发达国家数年的发展史,以及为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所采取的一切政治的行政的措施都证明了政府在缩小地区差距重的绝对主导作用.从全国范围来看,西部高等教育相对地理、经济的分布处于绝对的劣势.增加教育投入是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基本条件.近几年来,西部不少省份的教育投入虽然逐年增长,但由于西部地区的经济基础薄弱,教育存量太少,再加上人口增长、自然灾害频繁等原因,教育的投入远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从西部地区教育投入与中部、东部地区教育投入的比较来看,西部地区的教育投入不仅绝对量少,而且在全国总的教育投资中所占的比例极低,与西部教育以及西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很不适应.2)加快西部高等教育布局结构调整西部高等学校基本都集中在省会城市和中心城市,各省会城市和中心城市集中了本省区80%以上的高等学校.它虽然是西部历史发展和经济文化发展的结果,但已不能适应未来西部社会经济和科技教育的协调发展.从现代区域经济和社区经济发展的趋势审视,其布局结构明显失衡.调整与改变目前这种不合理布局,可以采取多种方式,一是发展社区(或地区)高等学校,主要是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二是企业地方联合办学,三是发挥社会力量创立地方民办高校,四是有条件的重点院校到边远地区去办分校,逐步合理布局西部各省区高教.对西部来说,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可以继续进行,各省区应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通过联合、改组等途径调整和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形成规模效益.同时,根据各地的产业结构特点,改造和调整专业结构,集中力量办好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社会急需的重点学科,形成具有西部各省区特色的高等教育.3)西部地区应确立自立为主、引进为辅的人才发展模式我国东部经济的腾飞,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大量优秀人才的引进.但西部要大量引进人才,受到各方面条件的制约.在市场经济时代,教育资源、人力资源的分配,首先受到市场的左右.人才流向经济发达地区,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自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地区人才流失日趋严重.国家数十年来在西部积蓄起来的人才,随着东西部差距的拉大,流失的速度亦在加快,而且具有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流失更严重.造成西部人才大量流失的原因很简单,最主要的就是日益拉大的经济收入.面对优秀人才大量流向东部地区的情况,西部发展所需要的各类人才必须主要依靠西7911期潘璐璐,等:我国东西部高等教育布局结构研究89数 学 的 实 践 与 认 识35卷部高校自己来培养;同时制定多方面优惠政策,引进国内外优秀创新人才,以调整人才结构不合理状况,促进西部社会经济与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而要做到这一点,根本的还是待遇问题.国家应给予西部高校更优惠的倾斜政策,在留住现有人才的基础上,吸引更多的人才流入西部,投身西部高教事业.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西部高校的作用.参考文献:[1] 胡鞍钢,熊义志.我国知识发展的地区差距分析:特点、成因及对策[J].管理世界,2000,3:5—18.[2] 薛颖慧,薛澜.试析我国高等教育的空间分布特点[J].高等教育研究,2002,7:44—49.[3] V inod T hom as,Yan W ang,X ibo Fan.M easurng Educati on Inequality:Gini Coefficients of Educati on[M],2000.12.[4] X iaobo Zhang.W hat D ifference Do Po larisati on M easures M ake?A n A pp licati on to Ch ina.[5] 朱佳生,李开荣,陈敏良.教育发展影响因素和模型的研究[J].上海高教研究,1995,2:63—66.[6] 陈晓红,杨娅,孟自强,邓超.高等教育多目标规划模型研究[J].中南工业大学学报,1996,10:628—632.[7] 张乐天.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政策创新[J].高等教育研究,2002,6:11—15.[8] 刘智运.多样化:21世纪初叶中国高等教育的基本走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3,2:52—55.The D istr ibution of Ch i na′s H igher Educationbetween East and W estPAN L u2lu1, ZHAN G W ei2, ZHAO Hong2x ing3GU Yuan2ting1, YE Zheng2lin1(1.D ep t.of A pp lied M athem atics N o rthw est Po lytechnical U niversity,X i′an Shaanxi710072,Ch ina)(cati on Bureau of Shaanxi P rovince,X i′an Shaanxi710003,Ch ina)(3.A pp lied M athem atics of Yulin Co llege,X i′an Shaanxi719000)Abstract: T he issue of balance of distributi on in Ch ina′s h igher educati on suffers concernsfrom num erous experts and scho lars.But their research m ethodo logies,standpo ints andconclusi ons are w idely divergent.O ne standpo int th ink s that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Ch ina′s h igher educati on betw een the eastern regi on and the w estern regi on,w ith respect toeither the scale o r the quantity.T he o ther standpo int th ink s that there is no i m balance in h ighereducati on betw een tw o regi ons.T h is paper,firstly,ai m s at the i m balance p roblem of spatialdistributi on in Ch ina′s h igher educati on instituti ons considering draw back s of p revi ous study,and app lies G I N I model to establish the m athem atics model fo r the scale of h igher educati onrelated to several facto rs,such as geograph ic facto r,populati on facto r,econom ic facto r,andintegrated facto r.T hen,it analyzes the difference and varying trend of h igher educati onbetw een tw o regi ons,acco rding to w h ich som e recomm endati ons fo r develop ing h igher educati onin the w estern regi on are p rovided.Keywords: h igher educati on;balance of distributi on;spatial distributi on;G I N Imode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