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的收集与表示导学习型教学案

合集下载

数据的收集和表示教案

数据的收集和表示教案

数据的收集和表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数据的概念,掌握数据的分类和特点。

2. 了解数据的收集方法和技巧。

3. 掌握数据的表示方式,包括表格、图表和图像。

二、教学内容1. 数据的概念和分类数据是指通过观测、测量或记录所得到的事实或信息。

数据可以分为定量数据和定性数据。

定量数据是通过数值来表示的数据,如年龄、身高等;定性数据是通过描述性词语或符号来表示的数据,如性别、颜色等。

2. 数据的收集方法a. 问卷调查:通过设计问卷并采集被调查者的回答,以获取信息。

b. 实地观察:通过观察和记录现实环境中的情况和现象,获取数据。

c. 实验方法:通过对变量进行控制和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d. 文献研究:通过查阅文献、报告和统计数据等资料,获取相关数据。

3. 数据的表示方式a. 表格:通过表格形式呈现数据,清晰地列出各项指标和数据。

b. 图表:通过图表形式将数据进行可视化展示,包括柱状图、折线图、饼图等。

c. 图像:通过图像的方式来表示数据,如地图、流程图、结构图等。

三、教学过程1. 数据的概念和分类a. 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了解数据的含义和常见类型。

b. 分组讨论,让学生归纳整理数据的分类和特点。

2. 数据的收集方法a.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常见的数据收集方式,并讨论其适用场景。

b. 案例分析,让学生运用不同的数据收集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 数据的表示方式a. 引导学生学习如何使用表格整理和呈现数据,并通过实例进行实践操作。

b. 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读取和分析不同类型的图表,并运用图表解决问题。

c. 引导学生学习如何使用图像来表示复杂的数据,提高数据可视化的效果。

四、教学资源1. 数据分类和收集方法的案例分析。

2. 表格、图表和图像的实例和练习材料。

五、教学评估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设计一个问卷调查并收集数据,并用图表形式展示数据结果。

2. 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数据收集的合理性、数据表示的准确性和整体的呈现效果。

第15章 数据的收集与表示教案

第15章 数据的收集与表示教案

第15章 数据的收集与表示15.1 数据的收集 15.1.1 数据有用吗 15.1.2 数据的收集通过组织学生讨论解决实际问题,帮助学生经历收集数据的过程,概括数据收集的步骤,理解频数与频率.重点数据收集的步骤、频数与频率. 难点数据收集的意义、频数与频率.一、创设情境师:在我们班的所有同学中,肯定有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同学.对老师的这一说法有没有不同意见呢?又怎样来确定老师说法的正误呢?教师引导:应通过实际调查的情况来得出结论,我们接下来进行调查,看老师的这一说法对不对?二、探究新知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调查:(1)调查的方法,是写在纸上,还是举手比较合适?(2)调查结果的记录办法有无更好的方法?(3)调查过程中有无失真的地方?如阴历、阳历的计算,怎样防止失真现象? 教师启发学生:(1)要收集到真实的数据,先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2)收集数据的过程中应注意⎩⎪⎨⎪⎧数据的真实性数据的整理让学生对以下问题进行调查:我们班推荐谁当校学生会委员的候选人?班级同学最喜欢哪一项体育运动?思考:自己在进行这些调查之前,应做什么准备工作?并打算怎样进行调查?教师任意抽查一位同学或一个小组阐述自己的准备工作以及调查方案,其他学生进行讨论.师生共同总结收集数据的步骤: 第一步:明确调查问题; 第二步:确定调查对象; 第三步:选择调查方法; 第四步:展开调查; 第五步:记录结果; 第六步:得出结论.继而引导学生观察记录的数据,得出频数和频率的概念.频数: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频率: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与总次数的比值.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完成教材第133页“试一试”.三、练习巩固1.推荐候选人问题中每个人得票的频数就是每个人的________;每个人得票的频率就是每人的________与________的比值.2.请学生举出一些用数据得出结论的例子.3.鞋店的老板要进货,他要把某一尺码的鞋多进一些,这是根据什么理由?这些数据他是怎样得到的呢?四、小结与作业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何收获?有何困惑?与同伴交流,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作业教材第135页习题15.1第1,2题.本节课以活动为中心,让学生参与课堂上谁当候选人的数据收集中,在活动中理解频数与频率的概念,体会其意义.课堂形式开放,学生参与程度高,但教师要整体布控,及时调整学生活动的时间,注意教学的高效性.15.2数据的表示15.2.1扇形统计图体会数据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扇形图所反映出来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从中尽可能多的获取有用的信息.重点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会制作扇形统计图.难点能够根据统计图中提供的信息作出合理的判断,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清楚地表达出来.一、创设情境1.“奋斗改变命运,梦想让我们与众不同”这句话中,笔画最多的字的频数是________,频率是________.2.全班50名学生在体育课时进行三项体育活动:立定跳远、50米短跑、掷实心球.请根据已知条件完成统计表:二、探究新知出示教材第136页问题1.引导学生完成以下问题:(1)图中各个扇形分别代表什么?(2)人们失去牙齿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3)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情况有没有不同?(4)图中每个圆中所有扇形表示的百分比之和为多少?(5)同一个扇形统计图中各扇形圆心角的大小与图上所示的相应百分比之间有什么关系?(6)你能否根据百分比计算出各个圆心角的度数呢?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进行讲解,继而总结出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即扇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告诉我们各部分数量占总数量的百分比,在表示各部分数量在总数量中所占份额时常常使用扇形统计图.出示教材第137页问题2.2002年12月3日.从摩纳哥蒙特卡洛举行的国际展览局大会上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中国当选为2010年世博会的东道主!选举由国际展览局89个成员国的代表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在首轮投票中,中国以36票位居第一,韩国28票,俄罗斯12票,墨西哥6票,波兰被淘汰;在第二轮投票中,中国获38票,韩国34票,俄罗斯10票,墨西哥被淘汰;在第三轮投票中,中国获44票,韩国32票,俄罗斯被淘汰;在最后一轮投票中,中国以54票胜出.怎样用扇形统计图表示各国得票数占总票数的百分比?师生共同解决后,一起总结作扇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制作扇形统计图的步骤:(1)计算各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2)计算各部分相应的扇形圆心角的度数;(3)用圆规画圆,再利用量角器作出各圆心角,从而把圆面分成若干个扇形.(4)将各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标注在相应的扇形上;(5)填写标题.出示教材第139页问题3.在2012年第30届伦敦奥林匹克运动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1)中国体育健儿在该届奥运会上共获得多少枚奖牌?获得的金牌数在总奖牌数中占多大的比例?(2)从所获奖牌的总数看,和最近几届奥运会相比,中国体育健儿在本届奥运会上的成绩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教材第139页表15.2.1,讨论回答问题3的第(1)问,然后师生共同绘制第30届奥运会奖牌数的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三、练习巩固根据某中学同学们最喜爱的体育活动扇形统计图,回答下列问题:(1)同学们最喜欢哪种体育活动?(2)最受欢迎的两类体育活动是什么?它们的百分比之和是多少?(3)图中的各个扇形分别代表什么?(4)图中所有百分比之和是多少?(5)假如你是校长,为了尽可能多地满足同学们的需求,你会增添哪种体育设施?四、小结与作业小结我们可以用统计图来表示收集到的数据,正确的选择三种统计图,分清绘制图形与选择统计图之间有什么联系?各种统计图之间能否转换?作业教材第145~146页习题15.2第2题.在学生自学后,交流学习效果.在讲到扇形统计图是把什么图形分成若干份和用什么线来分的时候,趁机介绍扇形的知识,让学生感知扇形是圆的一部分.对于扇形统计图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学生比较容易掌握.我在教学的过程中让他们自己分组交流讨论,凭着自己的发现、自己的想法来探索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我在这里面只是起到一个引导作用,不再是绝对的主体的作用.在教学中,切实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更加坚信,娴熟的知识储备和教材体系的熟练程度对于教学所起到的作用.对于教材版本不断更换和教材不断修订的教育现状,教师只有厚积薄发,才能有备无患.15.2.2利用统计图表传递信息根据图表提取信息,处理实际生活问题.重点会识别各种图表所提供的信息.难点从图表中获取信息,进行决策.一、创设情境多媒体展示三种类型的统计图表,可以帮助我们直观得出有意思的结论.二、探究新知2016年第31届奥运会在巴西举行,为了帮助中国代表团分析夺牌形势,我们可以将第30届伦敦奥运会美、中、俄、英等国家奖牌以统计表和统计图呈现,见教材(多媒体展示),和我国自第24届——第30届总计奖牌数回眸.如何评价中国奥运代表团在历届奥运会上的表现呢?生1:“我看奖牌总数最好.”生2:“我以为金牌数最好.”生3:“我看将金银铜牌换成分数,比较总分最为合适.”明确:引导学生全方位思考问题,让他们明白综合评价的意义.师:“刚才同学们都绘制了自己本学期以来数学单元小测验成绩的统计表,同桌的同学相互交换一下去读,看看都有哪些收获.”生1:“王华一直在进步,他的单元小测验的成绩一次比一次高.”生2:“李明的成绩不够稳定,看他的成绩统计表就知道,忽高忽低.”师:“你们再看看,分别设计运用了哪些统计图表.”生:“统计表不大一样,可是大家几乎都选用了折线统计图.”师:“为什么选择折线统计图呢?”生:“折线统计图更能直观地反映成绩的变化.”明确:先对数据进行定性、定量分析,选用合理的统计图表.引导学生解决教材第141页“思考”中体现的问题,并进一步概括归纳得出:统计表可以清楚地将数据分门别类地列出来.当数据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时,可以通过增加子栏目继续对数据进行分类统计.条形统计图是用宽度相同的条形的高低或长短来表示数据特征的统计图,它可以直观地反映出数据的数量特征.如果有两个研究对象,常常把这两个对象的相应数据并列表示在同一幅条形统计图中.扇形统计图是用整个圆代表所研究的总体,用圆中各个扇形代表组成总体的各个部分,扇形圆心角的大小反映出各组成部分的数量在总数量中所占份额的大小.折线统计图是用折线表示数量变化规律的统计图,如果关注的是某种现象随时间变化而发生的变化,常常以时间为水平放置的数轴,以折线的起伏直观地反映出数量随时间所发生的相应变化.三、练习巩固学期结束前,学校想知道学生对本期学校工作的满意程度,特向全体学生(1000人)做问卷调查,结果如下:(2)计算每一种反馈意见占总人数的百分比,并作出扇形统计图;(3)你认为本次调查结果对校领导总结本学期工作、制定下学期工作计划有影响吗?为什么?四、小结与作业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何收获?有何困惑?与同伴交流,在学生交流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作业教材第146页习题15.2第3,4题.本节课是由学生参与、合作绘制各种统计图表,结合统计图表呈现的信息,用所得的信息进行生活决策.整节课教师对学生绘制统计图表的规范性作好指导,让学生养成在统计中用数据说话的好习惯.信息的理解具有开放性,对学生不同的想法给予指导、鼓励,提高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人教版六年级小学数学教案之数据的收集与表示

人教版六年级小学数学教案之数据的收集与表示

人教版六年级小学数学教案之数据的收集与表示数据的收集与表示数据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事物的变化和趋势。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会收集和表示数据,从而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本文将探讨人教版六年级小学数学教案中关于数据的收集与表示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一、数据的收集数据的收集是指通过观察、实验或调查等方式,收集相关的信息和数字。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实际的案例或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据的收集。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校园调查,询问同学们喜欢的水果种类,并记录下每种水果的票数。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们不仅可以学会如何收集数据,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数据的表示数据的表示是指将收集到的信息和数字以某种形式进行展示。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图表、图形和表格等方式来表示数据。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之前的调查结果,制作一个柱状图,将不同水果的票数以柱子的高度来表示。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们不仅可以学会如何表示数据,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图形理解能力和创造力。

三、数据的分析数据的分析是指通过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比较和推理,从中得出结论和解决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思维方式,对数据进行分析。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柱状图的结果,回答一些相关的问题,如“哪种水果的票数最多?哪种水果的票数最少?”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们不仅可以学会如何分析数据,还可以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数据的应用数据的应用是指将收集到的数据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数据与其他学科进行结合,进行跨学科的学习和应用。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柱状图的结果,讨论不同水果的产地和价格,并进行比较和分析。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们不仅可以学会如何应用数据,还可以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综上所述,数据的收集与表示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华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15章《数据的收集与表示》教学设计1

华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15章《数据的收集与表示》教学设计1

华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15章《数据的收集与表示》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数据的收集与表示》是华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15章的内容,本章主要让学生了解数据的收集、整理、表示的方法,掌握频数、频率的概念,能运用图表来表示数据的分布情况。

本章内容是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开始,对于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时已经接触过一些统计学的知识,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但他们对数据的收集、整理、表示方法的了解还比较肤浅。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统计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数据的收集、整理、表示的方法,掌握频数、频率的概念。

2.能运用图表来表示数据的分布情况。

3.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数据的收集、整理、表示方法。

2.频数、频率的概念及运用。

3.图表的绘制及数据的分析。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学习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运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案例,掌握数据的收集、整理、表示方法。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材料,如调查问卷、数据表格等。

2.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包括图片、动画、视频等。

3.准备统计学软件或工具,如Excel、Python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如调查班级同学的兴趣爱好,引入数据的收集与表示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介绍数据的收集、整理、表示方法,以及频数、频率的概念。

通过案例展示数据的收集过程,让学生了解数据的来源和处理方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实践操作,如填写调查问卷、整理调查数据等。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数据的收集与描述教学设计

数据的收集与描述教学设计

数据的收集与描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 理解数据的意义和价值;2. 学会基本的数据收集方法;3. 掌握描述数据的常用方法。

教学重点:1. 数据收集的准确性和有效性;2. 数据描述的准确性和清晰性。

教学难点:如何选择适合的数据收集方法;如何使用合适的方法描述数据。

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讲授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一、导入(5分钟)向学生介绍数据的基本意义和价值,引发学生对数据的兴趣和思考。

二、数据收集方法的介绍(15分钟)1. 观察法:通过观察和记录外部现象来收集数据;2. 访谈法:通过与他人交流和访谈获取数据;3. 实验法:通过实验设计、数据记录和数据分析来收集数据;4. 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数据;5. 文献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来收集数据。

三、实践活动(25分钟)1. 组织学生进行观察法数据收集活动,例如观察班级同学的身高,并记录下来;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各种数据收集方法的优缺点,并分享在实践活动中的体会。

四、数据描述方法的介绍(15分钟)1. 频数分布表和频数分布图:用于展示数据的分布情况;2. 均值、中位数和众数:用于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3. 极差、方差和标准差:用于描述数据的离散程度;4. 直方图和箱线图:用于直观地展示数据的分布情况和异常值。

五、实践活动(25分钟)1. 学生使用频数分布表和频数分布图来描述观察法收集到的数据;2. 学生使用均值、中位数和众数来描述实验法收集到的数据;3.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各种数据描述方法的适用场景和注意事项。

六、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教师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总结,并强调数据收集和描述的重要性;2. 学生提出与数据收集和描述相关的问题,并进行讨论;3. 老师介绍数据分析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数据分析的知识。

教学反思:本课程通过结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了解数据的收集和描述方法,并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一年级数学教案认识数据的收集和表示

一年级数学教案认识数据的收集和表示

一年级数学教案认识数据的收集和表示在一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让学生认识数据的收集和表示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学习这一内容,学生能够培养数据观察和分析的能力,为后续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教案将介绍一个针对一年级学生的数据收集和表示的教学方法。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数据是由各种信息组成的,并能够通过观察和收集数据来了解事物的性质。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使他们能够正确地收集、分类和表示数据。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让他们能够在小组中相互协作,共同完成数据的收集和表示任务。

二、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正确地观察和收集数据,理解数据的意义和价值。

2. 学生能够使用各种图表和图像来表示数据,并能够正确地解读和分析这些数据。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首先,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问题来唤起学生对数据的认识和兴趣。

例如,教师可以问学生他们家里有几个人,有几个男生和女生,然后用这些数据展示给学生看,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数据的意义。

2. 数据的观察和收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校园内的小调查活动。

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在校园内观察并收集有关学生喜欢的颜色、喜欢的食物或其他感兴趣的事物的数据。

学生可以使用简单的问卷或者记录表来收集数据。

3. 数据的分类和整理在收集完数据后,学生需要将数据进行分类和整理。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起讨论,根据数据的不同属性,将数据进行分类并进行整理。

学生可以使用简单的图表或表格来表示分类后的数据。

4. 数据的表示学生可以选择合适的图表或图像来展示他们所收集的数据。

可以使用柱状图、折线图或者饼状图等来表示数据。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选择最合适的图表,并教给他们如何正确地绘制和标注图表。

5. 数据的分析和解读学生需要学会正确地分析和解读数据。

教师可以提问一些关于数据的问题,比如“哪种颜色是大家最喜欢的?”或者“大家最喜欢吃什么食物?”。

学生可以根据图表来回答这些问题,并用自己的话解读数据的含义。

数据的收集与表示导学案(共4课时)

数据的收集与表示导学案(共4课时)

第1课时数据的收集学习目标:1.体会数据的有用性。

2.知道收集数据的过程。

3.掌握频数和频率的概念,会求频数和频率。

学习重点:理解数据的有用性,会计算频数和频率。

学习难点:利用数据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

自主探究:自主学习与交流:自学教材130----133页内容试完成下列问题1、数据有用吗?举例说明。

2、数据收集的过程。

(举例说明)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第四步第五步第六步3、叫做频数,叫做频率。

频数和频率都能反映对象出现的。

4、在一次优秀干部的评选活动中,得票结果如下表所示.(总票数为50)候选人小林小明小华小丽唱票记录正正正正—正下T正正得票数21 8 2 19上表数据显示,小林的得票频数是____,得票频率为____;小丽的得票频数是____,得票频率为____.你能计算出小华、小明、小丽三人得票的频数和频率各是多少吗?议一议:频数、总次数、频率之间的关系(用公式表示)频数== 总次数== 频率==自主提升:以小组为单位,做“抛硬币”的游戏.游戏时,请一个同学负责记录出现正面和反面的频数,填入下表游戏结束后,四个同学一起计算一下出现正面和反面的频率.抛掷结果10次20次 50次频数频率频数频率频数频率出现正面次数出现反面次数通过上面我们可以知道,•正面出现的频数和反面出现的频数之和等于____,正面出现的频率和反面出现的频率之和等于_________.自主检测:1、某同学随手写了下面一串数字:0001111101.其中0出现的频数是____频率是____;1•出现的频率____,•频率是___.2.已知一个县有40人参加全国初中物理竞赛,把他们的成绩分为六组,第一组到第四组的频数分别是10,5,7,6,第五组的频率是0.20,则第六组的频率是___________3.对100个数据进行整理时分成5组,第一组的频率是0.15,第二组的频率是0.2,第四组和第五组的频率和是0.37,(1)第三组的频率是多少?(2)第二组数据是多少?4.对某班50名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进行的一次调查,得到下表喜欢的体育项目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人数30 25 40 20根据上表,回答下列问题:(1)计算喜欢各项体育活动的人的频率。

2024年小学数学《数据的收集与表示》教案

2024年小学数学《数据的收集与表示》教案

2024年小学数学《数据的收集与表示》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了解数据的收集和表示的概念;2. 掌握常见的数据收集方式,并能够进行简单数据的收集;3. 掌握常见的数据表示方法,包括列表、条形图和折线图,并能够根据实际数据绘制图表;4. 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学思维,培养他们对数据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数据的收集方式;2. 数据的表示方法;3. 绘制简单的图表。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黑板、彩色粉笔、实物、图片、工具书;2. 学生准备:课本、练习册。

四、教学流程1. 导入(5分钟)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让学生思考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收集数据的,例如通过观察、问卷调查等方式。

2. 概念讲解(10分钟)解释数据的概念,并介绍数据的收集方式,如观察、问卷调查、实地调查等。

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理解各种数据收集方式的应用场景。

3. 数据表示方法(15分钟)介绍常见的数据表示方法,包括列表、条形图和折线图。

以实例演示为主,通过绘制图表展示不同数据的表示方式,让学生理解图表的含义。

4. 绘制图表(20分钟)提供几组实际数据,让学生根据所学的数据表示方法绘制图表。

教师可以分组指导学生,鼓励他们用不同的图表方法展示同一组数据,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5. 数据分析和讨论(15分钟)让学生观察所绘制的图表,并提出自己的观察和分析结论。

通过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的形式,促进学生对数据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的发展。

6. 总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数据的重要性以及数据的收集和表示方法的应用。

同时,展示学生绘制的图表,鼓励他们的努力,并指出可改进之处。

五、课后作业1. 练习册上相关练习;2. 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观察和收集数据,并尝试用图表表示。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实例演示和实际操作等方式,培养了学生对数据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据的收集与表示导学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丽星中学七年级数学导学案设计
小组负责人:
小组长:
预习笔记
总第48课时
课题:整式的加减全章复习(二)
综上所述调查收集数据的过程为:
三收集数据的方法一般有:
阅读课本186<<赢在哪里>>
这是一张XX~XX年赛委cBA总决赛八一双鹿对上海东方队一场比赛后公布的比赛统计表,请你从表中进行分析,上海东方队赢在哪里
八一双鹿
上海东方
最终比分
05
16
二分球
30/60
35/65
二分球命中率50%
54%
三分球
9/29
8/18
三分球命中率31%
44%
罚球
8/20
22/27
罚球命中率90%
81%
前场篮板
20
7
后场篮板
26
30
快攻
4
7
扣篮
2
6
盖帽
9
失误
8
助攻
5
8
预习笔记
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1、经历调查和收集数据的过程,体会数据的作用;
2、了解不确定的现象也能够表现出规律,养成用数据说话的新习惯;
3、理解频数、频率概念并能进行计算。

4、培养观察、探究、分析、归纳的能力。

学习重点: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讨论,体会数据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能够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从而树立正确的数据观
学习难点:理解调查和收集数据的过程,正确地解释数据结果
【一】
预习交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遇到下面一些问题
同学们最喜欢哪一门学科?
选举我们班的班干部
班里同学出生主要集中在哪一年?
本级全体学生的平均年龄为多少岁?
【二】明确目标.
【三】分组合作一:调查全班同学最喜欢的科目
二:选举我们班的班干部
1、明确调查问题:谁当班干部好
2、确定调查对象:全班每位同学
3选择调查方法:
4、展开调查:
5、统计结果:
6、得出结论:
预习笔记

预习笔记
四频数和频率
在下列一组数:86、868、886、888、868、688、666中,数字8和6出现的频数和频率分别是多少?
频数:
频率:
.下表为一收集到的数据,总人数是50人


篮球
跑步
乒乓球
跳绳
羽毛球
排球


8
9
6
5




归纳:频率、频数和总数据之间的关系如下:
2..每天早上你是如何醒来的?下面是一所学校初中800名学生早晨起床方式的统计表,请问:这所学校的学生各种起床方式的频数各是多少?频率各是多少?
【四】能力提升.
某中学为了解本校学生的身体发育情况,对某年级同龄的40名女生的身高进行测量,结果如下(数据均为整数,单位:cm)
67
54
59
66
69
56 62
58
59
60 64 60 57 61 58 53 58 64 58 63 58 x 57 62 59 65
51
46
51
60
65
58
63
62
54
49
68
64
分组
频数
频率
44.5~149.5 2
0.05
49.5~154.5 A
0.15
54.5~159.5
4
B
59.5~164.5
c
D
64.5~169.5
6
0.15
合计
40
(1)频率分布表中的A=

B=
;c=
;D=。

2)原来数据中x的值可能是
练习:
、假如抛硬币10次,有4次出现正面,6次出现反面,
则出现正面的频数是(
),频率是(
),出现反面的频数(
),频率是(
)。

2、一个学生随手写了下面这一长串数字:
0100100010011001010110110100011100011011010101100 请问0和1出现的频率和频数各是多少
总结:
、数据的收集(1)明确调查问题
(2)确定调查对象
(3)选择调查方法
(4)展开调查
(5)记录结果
(6)得出结论
学习永无止境
2、频数与频率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作业必做题P188、1、2。

选作题:P188、6。

专业的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