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会·贵州民族民间工艺品和人才
电子商务+贵州省黄平县民间手工艺品苗族非遗“黄平泥哨”的发展前景探究

电子商务313电子商务+贵州省黄平县民间手工艺品苗族非遗“黄平泥哨”的发展前景探究杨昌安 葛文静 邓卫霞 王前线 叶天松 李建勇 西北民族大学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少数民族也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但同时,各少数民族的文化也遭到了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
国家为保护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在2010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明确指出,国家将扶持民族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等工作。
原先它的生存面临着巨大挑战的民间手工艺品“黄平泥哨”,它作为贵州省的非遗文化之一,在这种大环境里获得了发展的机遇。
本文将通过探寻苗族非遗“黄平泥哨”的发展现状以及影响其销售的因素,结合电子商务为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在大环境下应用好电子商务这股潮流,推进黄平泥哨的发展,保护非遗文化。
关键词:苗族非遗;黄平泥哨;电子商务中图分类号:J5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9)031-0313-01一、黄平泥哨销量的影响因素(一)生产的不稳定性据走访了解黄平县苗族泥哨传承人之一王登书后我们知晓,目前,王登书已有22个徒弟出师,能够独立熟练制作、教授泥哨这一民间手工艺品。
尽管我们的“国家级非遗文化传承人”王登书同志已尽其所能地培养黄平泥哨的传承人,但培养人数仍然较少。
并且,黄平泥哨由于其传承人数较少,加上目前尚未出现有人带头进行集体规模化生产,其主要生产形式仍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处于分散状态,不具备规模效应不说,也无法保证泥哨生产的稳定性,这种生产的不稳定性也间接导致了泥哨销量的不稳定。
(二)销售渠道受阻黄平泥哨目前的销路主要为:1.批发商品销售给下级代理,但同时,为了保证代理商的收益以及长期合作,相对于零售价格,传承人批发给销售商的价格会降低一半。
由于没有过多的销售渠道,泥哨的传承人只好接受这种廉价批发销售。
2.通过省内博物馆、旅游区线下展销。
但根据走访了解,通过这两个渠道进行销售的收入甚微。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第一届中国贵州人才博览会”黔东南州参会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第一届中国贵州人才博览会”黔东南州参会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13.03.02•【字号】•【施行日期】2013.03.0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第一届中国贵州人才博览会”黔东南州参会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各县市人民政府,州政府有关部门、有关直属机构:《“第一届中国贵州人才博览会”黔东南州参会工作实施方案》已经州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黔东南州人民政府办公室2013年3月2日“第一届中国贵州人才博览会”黔东南州参会工作实施方案贵州省人民政府决定于2013年3月28日—29日在贵阳国际会议展览中心举办“第一届中国贵州人才博览会”,根据省政府要求,为做好参会的各项筹备工作,确保活动取得圆满成功,特制定本方案。
一、时间(一)开幕式:2013年3月28日(星期四)9:00。
(二)展期:2013年3月28日—29日。
二、地点贵阳国际会议展览中心。
三、工作目标(一)引进一批高层次和紧缺急需人才。
(二)与对口帮扶城市协调签署人才战略合作协议。
(三)协助构建一个人才交流合作的长效平台。
四、主体活动(一)开幕式。
1.时间:2013年3月28日9:00—9:40。
2.地点:贵阳国际会议展览中心登录大厅。
3.我州出席人员:州党政主要负责人;各县(市、开发区)主要负责人;新闻媒体负责人及记者。
4.邀请和通知:我州参加开幕式的领导和嘉宾的名额数将由执委会综合组负责通知我州人才博览会工作领导小组联络员处,由联络员上报给我州人才博览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参加开幕式的领导和嘉宾名额的分配落实,并于2013年3月20日18:00前将跟踪落实的信息反馈至执委会综合组。
5.开幕式中我州参加的议程:举行签约仪式(9:30—9:40)。
民族文化元素与设计理念的融合

民族文化元素与设计理念的融合一、贵州旅游工艺品的创新方向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蕴藏着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瑰宝,如苗族银饰刺绣及剪纸、布依族蜡染、彝族傩戏、大方漆器、牙舟陶器等等,这些都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贵州旅游业的发展步伐加快,越来越多的民族民间物品被开发成具有本土文化烙印的旅游工艺品,尽管这些少数民族元素在现代审美意识中仍独具魅力,但作为旅游工艺品如果仅仅照搬这些元素,仅有着华丽的民族文化外衣而无提升内涵的创新符号,这样的工艺品是没有生命力可言的。
(一)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是旅游工艺品创新的源泉贵州少数民族人口占到了全省总人口的 37.9%。
在这片广袤土地上孕育了苗、侗、水、彝、布依、仡佬、土家等 17 个分布较为集中的世居少数民族,各民族都有着丰富深邃的民族文化,因此贵州被称为一个民族民间文化集粹的特色省份。
因为地处山区,交通不便,贵州长期处于与外界隔离的状态,使得在高速发展的今天,还完整地保存了银饰、刺绣、蜡染、漆器等精美绝伦的多种原生态民间工艺传统形式。
例如,苗族服饰以其精妙的工艺、绚丽的色彩、繁多的款式、丰富的题材成为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被誉为穿在身上的“无字史诗”,其技艺反映了苗族同胞在漫长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步创造出的艺术成就,是本民族独有的思想内涵和文化主题的集中统一体现;流行在侗族地区的多声部、无伴奏、无指挥、自然和声的民间合唱形式“侗族大歌”已有两千五百年的悠久历史;贵州三都的水书被誉为象形文字“活化石”,其形状类似甲骨文和金文,主要用来记载水族的天文、地理、宗教、民俗、伦理、哲学等各领域的文化信息,在2002 年被纳入首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上述这些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精粹是贵州省旅游形象的一张名片,使贵州的旅游文化别具一格,是贵州增强旅游工艺品创新思路的源泉和提升品牌战略优势的动力,也正是因为贵州种类繁多的民间工艺与民族图案,才使贵州旅游工艺品具有浓郁的原生态风情与本土文化特色,成为创新旅游商品开发设计的一大优势。
工艺品制作课件PPT课件( 37页)

选用当地的优质无烟煤残颗粒碾成粉,与白泥、乌泥、黄泥按不同的比例混 合制成坯料,采用压坯的成型方法和急冷急热的烧成方法,造型古朴典雅,体质 轻簿,色泽如银。
实践内容:
1、有条件可带学生参观博物馆,如果没条件可放一些图片给学生欣赏。 2、可组织学生用当地挖的泥巴,用捏或者盘泥条的方法做泥塑。或者用 橡皮泥做泥塑。
第2课 陶艺的制作
知识点: 1、陶艺的材料、工具、设备。
陶艺的材料有泥料和釉料。泥料分陶土和瓷土。釉是陶瓷表面那层近似玻璃 状的物质,陶瓷上釉的作用是美观和便于清洁。
窑按燃料不同可分为:柴窑、煤窑、电窑、气窑;按形状结构不同可分为:
龙窑、馒头窑、隧道窑。
2、陶艺的制作过程。(如有条件可带学生参观陶瓷作坊)
双联结、 吉祥节、双环结、十字结、平结等。
实践内容: 1、教学生编织一个中国结送给长辈或朋友。可用编织中国结的彩线,也 可用一般的毛线进行编织。
第四单元 刺 绣
第1课 刺绣概述
知识点: 1、刺绣的概念。
刺绣是中国古老的手工技艺之一,古称针绣,是用针将丝线或其他纤维、纱 线在织物上绣制的各种装饰图案的总称。它是用针和线把人的设计和制作添加 在织物上的一种艺术。因刺绣多为妇女所作,故又名“女红”。
二、贵州传统民间工艺品的主要种类
知识点: 1、贵州传统民族民间工艺的主要种类。
民族刺绣、扎染、蜡染、雕刻、剪纸、陶艺、漆器、金属工艺、编织等等。
2、贵州三宝。
大方漆器、平塘牙舟陶、玉屏萧 (建议如有实物展示更好)
难点: 1、贵州传统民族民间工艺品的主要表现形式。
如:民族刺绣主要有苗族刺绣、苗族挑花、侗族刺绣、水族刺绣和布依族刺 绣等。蜡染主要苗族蜡染、布依族蜡染、革家蜡染等。他们都体现在少数民族的 服饰上。雕刻主要有傩戏面具木雕。陶艺主要有平塘牙舟陶、黄平泥哨、织金砂 陶等 。漆器主要有大方漆器。金属工艺主要有苗族银饰。编织主要有赤水竹编 书画等。
贵州民族民间文化、地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与研究 课题申报书活页

课题申请·评审书《课题设计论证》活页课题名称:贵州民族民间文化、地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与研究课题设计论证·本课题的核心概念界定、相关研究文献综述、选题的背景及研究价值·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重点·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或研究步骤(限3000字内)一、本课题的核心概念的界定世界上不同国家和组织对于那些具有民族民间特征的,具有一定历史、文学、艺术、科学社会价值的文化的称呼和理解不同。
国际上采用版权保护的国家和组织统称其“民间文化艺术”,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保护民间文学表达形式、防止不正当利用及其侵害行为的国内法示范法条》(以下简称《示范法条》)中对民间文学艺术表达形式作了如下界定:由传统艺术遗产的特有因素构成的,并且列举了四种具体的表达形式包括口头、音乐、活动和有形表达形式,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1989年通过的《保护传统的民间文化建议案》中称其为“民间文化和传统文化”,并将其定义为:来自某一文化社区的全部创作,这些创作以传统为依据,有某一群体或一些个体所表达并认为是符合社区期望的作为其文化和社会特征的表达形式;它的准则和价值通过模仿和其他方式口头相传。
其形式包含在语言、文学、音乐、舞蹈、游戏、神话、礼仪、习俗、工艺美术、建筑及其他艺术之中。
我国的文化部,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国家文物局主办的国际、国内研讨会中,则根据我国的传统习惯和立法现状,将其称为“民族民间文化”。
本课题的“民族民间文化、地域文化”主要指贵州范围内,贵州民间故事、神话故事;四渡赤水长征文化;贵州茶文化、酒文化;贵州民间艺术;贵州风景名胜;、遵义会议、黎平会议红色文化;苗族飞歌、芦笙舞;水族双歌、铜鼓舞;瑶族《打猎舞》;布依族姊妹箫、山歌《好花红》:以及彝族斗牛舞;贵州仡佬族饮食文化、傩戏面具文化;赤水丹霞非物质文化遗产;贵州侗族大歌、琵琶歌等。
贵州省教育厅、省文化厅、省民宗委关于组织申报第二批贵州省职业院校民族民间文化教育传承创新项目的通知

贵州省教育厅、省文化厅、省民宗委关于组织申报第二批贵州省职业院校民族民间文化教育传承创新项目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贵州省教育厅,贵州省文化厅,贵州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办公室•【公布日期】2017.08.18•【字号】•【施行日期】2017.08.1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化正文贵州省教育厅、省文化厅、省民宗委关于组织申报第二批贵州省职业院校民族民间文化教育传承创新项目的通知各市(州)教育局、文广新局、民宗委(局),贵安新区社会事务管理局,仁怀市、威宁自治县教育局、文广局、民宗局,省直各职业院校、普通专科学校: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教育厅省民宗委〈贵州省加快发展民族教育实施方案〉的通知》(黔府办函〔2015〕213号)《中共贵州省委办公厅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黔委厅字〔2014〕35号)和《贵州省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创新工作实施办法》(黔教民发〔2014〕331号)精神,推动我省职业院校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工作可持续发展,省教育厅、省文化厅和省民宗委决定组织申报第二批贵州省职业院校民族民间文化教育传承创新项目,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一、申报范围全省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含全省范围内的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高中和普通高等职业学校、普通专科学校)。
二、申报项目贵州省职业院校民族民间文化教育传承创新项目包含:项目一:民族民间文化教育重点支持专业(学科),其工作重点是创建具有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专业(学科)及相应实训室(基地)建设。
项目二: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创新团队,其工作重点是民族民间文化教育课程资源开发,民族民间文化教育方式、教学模式创建。
项目三: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名师工作室,其工作重点是民族民间工艺产品开发、文化创意设计和民族民间文化技能人才培养。
三、申报条件(一)职业院校民族民间文化教育重点支持专业(学科)1.职业院校具有民族民间文化教育某个专业(学科)领域的教育团队,人数在三人以上;2.职业院校已开发有民族民间文化教育拟申报专业(学科)的课程(教材)及相关教学资源,制定有相应的教学计划,并在本校使用一年以上;3.职业院校与相关行业、企业或者民间组织开展紧密型合作共建、联合培养等工作一年以上;4.职业院校已培养具有民族民间文化素养和技能方面的专业学生40人以上。
刘一意的非遗印象

刘一意的非遗印象作者:
来源:《乡村地理》2022年第02期
刘一意,1969年生于贵州长顺,国家一级美术师,文化部优秀专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贵州画院学术委员、专职画家,贵州美术馆典藏与研究部主任,贵州民族大学外聘硕士生导师。
刘一意自述:
貴州的苗寨有多姿多彩的传统习俗和技艺。
我的这几幅作品,主要通过对特定群体的描绘,来展现贵州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和时代对贵州苗寨的影响。
其中,《布依古八音》以广泛流行于贵州南北盘江两岸的布依族八音坐唱为创作题材,结合中国汉、唐时期的传统绘画造型风格进行展现。
八音坐唱这种古老的曲艺形式早在唐宋时期就流传于贵州布依族村寨,并世代相传,被称为中国民间曲艺的“活化石”。
《苗家织绣图》以中国传统的造型语言与贵州苗族服饰文化相结合,并以独特的构成方式,展现了苗族服饰从纺线、织布、锤布、染布、晾晒到刺绣等过程,生动表现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苗族古老纺织技艺。
我去过很多村寨,而贵州的许多苗寨都有过“爬坡节”的传统习俗,每年到春天农历三月三,苗族男女都会相约到村寨附近的山坡上,吹笙跳舞,对歌传情。
期间,遇上意中人,双方便可确定恋爱关系……《苗岭笙歌》这幅作品以“吹笙传情、花伞对歌、结伴而回”三个场景,表现了苗家青年恋爱的这一传统习俗。
而《山里的集市》描绘了这些年在苗寨中悄然发生着的变化,各类农产品、惠农小商品越来越丰富,许多城里人,每到赶集日,专程驱车赶集买山货,热闹非凡……(责任编辑/陈景雄)。
黔西南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黔西南州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黔西南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黔西南州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16.09.12•【字号】州府办发〔2016〕43号•【施行日期】2016.09.1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黔西南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黔西南州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通知州府办发〔2016〕43号各县、市人民政府,义龙试验区管委会,州直有关部门:《黔西南州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已经州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抓好贯彻落实。
黔西南州人民政府办公室2016年9月12日黔西南州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2016—2020年)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是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源于丰富多彩的本土文化和传统手工技艺,结合现代新理念、新材料、新技术,在市场新需求促进下不断发展、变革、延伸和壮大起来的产业新形态。
它是新常态下实践“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而有效的举措。
同时也是将传承历史文化遗产与展现当代文化并举、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打造地方个性化名片,升级发展黔西南州地方经济的重要载体。
根据黔西南州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发展实际,为加快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确保“十三五”期间全州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加快成长和可持续发展,满足各类人群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引导和规范全州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健康发展,特编制本《规划》。
规划期为2016—2020年。
一、产业现状黔西南州“十二五”末共有民族民间工艺品企业(含手工作坊)191家,拥有品牌26个,从业人数为3812人,2015年实现总产值26,500.6万元,“十二五”期间实现销售收入53,240万元。
(一)产品结构及产业分布1.产品结构现状。
在全州9个县(市、区)中,民族服饰的加工生产最多,计有49家,其中又以布依族传统服饰和现代表演服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