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民间工艺美术

合集下载

人美版高中美术鉴赏《中国民间美术》课件

人美版高中美术鉴赏《中国民间美术》课件

符号:
万字不断头
古钱
如意头

老虎 松鹤 牡丹花 瓶、如意
高贵、神圣、传统 避邪----长青、松鹤延龄 花开富贵
平安如意
吉祥如意
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活动中, 会出现哪些民间美术作品?
春节 元宵节 年画、剪纸、春联、
庆贺元宵节的花灯、纸扎
端午节
中秋节
端午节悬挂的天师符,钟馗像、 及龙舟彩船
面塑
“面花”城里人叫“面塑”或 “捏面人”。 是用面捏制成的民间艺术品 它普遍流行于我国以吃面食 主的北方。 起源于民间祭祀动中用面塑带 替宰杀牛等动物的习俗。
三、综合
皮影
皮影是我国民间 工艺美术与戏曲 巧妙结合而成独 特艺术品种。
皮影表演
香囊
端午节香包
木雕面具
面具表演
陕 西 木 勺 面 具
特 点
民间美术特点
一,具有民族特色
民 间 美 术 欣 赏
二,色彩艳丽
民 间 美 术 欣 赏
三,有很强的实用性
民 间 美 术 欣 赏
四,有很强的象征性
桃--- 长寿 鸳鸯-- 夫妻恩爱 喻意: 牡丹---富贵 石榴,葡萄--- 多子
树叶有虫 民 间 美 术 欣 赏
谐音:喜鹊梅花
连年有余
马上封侯
中国民间美术
中国民间美术
概念:
民间美术是广大农村劳动人民为 满足自身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作, 并在他们自己当中应用和广泛流传 的美术作品。(以下作品是民间美 术的有)
一平面造型
剪纸 木刻版画 刺绣织锦 印染花布 民间绘画

二立体造型
木雕 布制品 石雕 泥塑 砖刻 陶瓷 面塑...
刺绣 布玩具

论中国民间美术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论中国民间美术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论中国民间美术的现实意义和价值中国民间美术是中国独有的艺术形式,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民间美术的现实意义和价值不容忽视。

本文将探讨中国民间美术在传承文化、促进社会发展和丰富人民生活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传承文化中国民间美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通过对传统技艺的学习和创新,中国民间美术激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进一步推动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例如,中国剪纸、中国结等民间艺术形式已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这些艺术形式的传承不仅让人们体验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也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二、促进社会发展中国民间美术作为一种群众性的艺术表现形式,融入了人们的生活和社区,对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首先,中国民间美术传承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创造力,激发了人们的创造潜能,推动了社会的创新和进步。

其次,中国民间美术还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为民众提供了广阔的就业机会。

例如,中国传统手工艺品的生产和销售行业,就为许多人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并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三、丰富人民生活中国民间美术丰富多彩,表现了丰富的人民生活,为人们提供了艺术的享受和文化的滋养。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中国民间美术的身影。

无论是在家庭装饰中使用的民间手工艺品,还是在民间艺术表演中欣赏到的节日庆典,都让人们感受到了美的力量和快乐。

这些由民众创造的艺术形式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塑造了社区的文化氛围和风貌。

总之,中国民间美术在传承文化、促进社会发展和丰富人民生活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我们应该加强对中国民间美术的保护和传承,让更多的人了解、喜爱和参与其中,共同推动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

唯有如此,中国民间美术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人们带来更多的美好和幸福。

中国民间美术

中国民间美术

地方代表
陜西
河北
一、窗花剪纸
窗花剪纸是陕西民间最广泛、最普及的民间艺术活动。这种传统的装饰艺术源远流长,早在汉代,民间农夫 女子就使用金银箔和彩帛剪成一种“方胜花鸟”,贴在鬓角以作美丽的装饰风尚,后来逐步发展,到隋唐时代, 在节日、庆典用彩纸剪成各种花草、动植物、人物故事,贴在窗格上的称“窗花””,贴在门楣上的称“门签”、 “门画”,婚嫁时床头、墙炕上的称“贴花”、“喜花”、“顶蓬花”等;宋代就有了系统的各种剪纸讲究,使 “喜花”、“礼花”、“门花”在婚嫁上应用到丧礼和日常生活中,特别是丧葬,有长筒形的各种“葬仪花”; 明清时期,女子出嫁,十分讲求“上炕剪子”(即会剪各种窗花、衣样等刀剪工艺活路),所谓“上炕剪子下炕 镰”。发展到近现代,陕西各地农村,上至老年妇女,下至青少年女子,几乎家家都有剪贴窗花的习俗,多数人 都会剪出个“花鸟虫鱼”来,许多家户,均保存有“窗花底样”,逢年过节,前后窗格、墙头,都贴有各种人物、 戏曲、山水、花鸟虫鱼、家禽、兽物等剪纸和窗花,尤其以剪纸最为普遍。每逢红(喜庆)白(丧葬)事、喜庆、 节日,都要剪贴各种“花格”、“花边”、单、双“喜”字、“吉祥图”、“太极图”等,把房间、堂屋布置得 有条有理,美观鲜沽。这种习俗,代代相传,有增无减,日渐兴盛。在许多农户,窗花剪纸成为择婚的条件之一, 如某某姑娘“能描(绘)、能剪(窗花、衣服样式、款式)、能扎(绣工)”,就被农家竞相择婚,同时,这种 剪纸工艺也成为人与人、户与户之问,求美、比美、争胜的风俗内容之一。这都充分反映了陕西民间各族人民的 共同心理。
民间艺术综述
河北省地处黄河中下游流域,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也是全国唯一的兼有平原、草原、高原、山地、湖泊 和海滨的省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了绚丽多彩、形式多样的民间艺术。河北民间 艺术的地方戏曲、民间曲艺、民间歌舞、乡村古乐、民间美术、特色工艺、沧州武术、吴桥杂技,在国内外都是 享有盛誉的。这些艺术从不同角度表现出的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其共同特色是起源于民间生活,有的是从历史上 传承下来的,有的是从外地移植过来的,有的是在新的形式下创新的,最终逐步形成浓厚的地方特色,深为广大 群众所喜爱,不仅在历史上有一定的影响,而且至今仍然有着绵延不断的艺术生命力。河北民间艺术在历史发展 的长河中,对人民群众陶冶情操、娱乐身心、抒发情感、交流思想,起到了无形纽带的作用,为促进河北省的社 会进步,曾做出过彪炳史册的贡献。1949年后,河北民间艺术得到了全面系统的整理挖掘,进入了全面复兴的时 期。1978年以来,这些艺术重又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并增加了新的时代特色。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文化 的进步,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千秋大业中,河北民间艺术更以其独具的艺术魅力,为凝聚人心、营 造健康的精神氛围,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服务于经济建设,发挥着推进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社会功能。

中国民间美术

中国民间美术

民间刺绣在中国有悠久历史,古称“凿”、“钴凿”,又称 “针绣”“扎花”,俗称“绣花”,因多为妇女所作,还称“女红”。
我国民间刺绣的历史可追溯到远古时期,它是伴随着 陶器和织物的诞生以及人类最初的审美意识而产生的。 《尚书,虞书》载有舜命禹作衣的内容,这是最早的有关 刺绣的记载。
刺 绣
四大名秀 苏绣、湘绣、粤绣和蜀绣
画 (素)”、“郁(垒素()绿”)、”“像郁。垒明(代绿后)期” 随着市民阶销层两的旺发二展扩与大需发求展、,版在画清技代术已的经繁形荣成与了进诺步干,生年产画能得力到强了,进一步的
推进。
像。
行销范围大的中心产地,它们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在风
在清代,木板年画则深入到农村、城镇的每个角格落上,相凭互借区其别喜,闻斗乐奇见争的艳题。材、朴素的形式、物美价廉的特点,盛
江 苏
桃花坞木版年画
构图对称、丰满 色彩绚丽 用套色制作 精细秀雅
天 津
杨柳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年画
笔法细腻、人物秀丽、 色彩明艳、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气氛祥和、 情节幽默、题词有趣
山 东
潍坊杨家埠
年画体裁广泛 想象丰富 重用原色 线条粗犷 风格纯朴
年画的制作过程 画稿、勾线、木刻、制版(线版和色版)、印刷、人工彩绘、装裱等几道工序。
剪纸-阴阳
阳刻
阴刻
线
• 库淑兰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她的作品在全国 获过很多奖,甚至飘洋过海,远赴欧美,掀起东方文化的波澜。
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也叫“门神画” 通过木板印制的年节装饰画,具有鲜明的乡土气息,反应了民间民俗,寓意吉祥喜庆。
年画起源于古代的门神
明代后期随着市民阶层的发展与需求、版画技术的繁荣与

中国民间美术

中国民间美术
也就是说寓意性、象征性是民间美术最重要的艺术特征。
四大刺绣流派 :苏绣 湘绣 粤绣 蜀绣
苏绣
湘绣
粤绣
蜀绣
【知识拓展】
安徽安庆望江县民俗风情·挑花
望江民间的挑花工艺可 追溯到距今1000多年 前的唐代,起初只是农 闲之余,妇女们凭借自 己的智慧才华,飞针走 线制作出的头巾、手帕、 腰带、荷包、围裙、坎 肩等,既实用又美观。 后来发展至近代,望江 挑花不仅进入了人民大 会堂,还打入了国际市 场,而且,著名的庐阳 花布就是根据望江挑花 及合肥挑花创作设计出 来的。
请添加小标题
请替换文本,复制您所需要的文本, 在黏贴选项中选择“只保留文本”即可。 如果文本替换出现字体颜色或格式与模板 不一致,请您“取消组合”后再替换。请 替换文本,复制您所需要的文本,在黏贴 选项中请替换文本,复制您所需要的文本, 在黏贴选项中选择“只保留文本”即可。
关键词三
关键词四
请添加页面标题
05
留文本”即可。
04
请替换文本,复制您所需要的
文本,在黏贴选项中选择“只保
03
留文本”即可。
02
请替换文本,复制您所需要的
文本,在黏贴选项中选择“只保
01
留文本”即可。
关键 词四
请替换文本,复制您所需要的 文本,在黏贴选项中选择“只保 留文本”即可。
关键 词二
关键 词三
请添加页面标题
01
关键词或 小标题
美在民间永不朽
——中国民间美术
什么是民间美术,民间美术的特性?
1、民间美术是相对于专业而言的,它的创作基本上是 以农民为主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人民。
2、是广大农村劳动人民为满足自身精神生活的需要而 创作的,并在他们自己当中应用和广泛流传的美术作 品。

民间美术的种类

民间美术的种类

民间美术的种类一、年画:是的一种。

始于古代的“门神画”清光绪年间,正式称为年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主要产地有杨柳青、桃花坞和山东潍坊等,有“月份牌”年画,其他还有四川、福建、山西、河北以至浙江等地。

旧年画因画幅大小和加工多少而有不同称谓。

传统年画以木刻水印为主,追求拙朴的风格与热闹的气氛,因而画的线条单纯、色彩鲜明。

内容有花鸟、胖孩、、春牛、神话传说与等,表达人们丰收的心情和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与乡土气息。

中国著名的三大“年画之乡”是: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

这些地方所生产的年画深受城乡人民喜爱。

二、刺绣:古称针绣,是用绣针引彩线,按设计的花纹在纺织品上刺绣运针,以绣迹构成花纹图案的一种工艺。

古代称“黹”、“针黹”。

因刺绣多为妇女所作,故又名"女红"。

刺绣是中国古老的手工技艺之一,代表是、粤绣、、闽绣、汉绣、麻绣和苗绣等,都各具风格,沿传迄今,历久不衰。

刺绣的针法有:齐针、套针、扎针、长短针、打子针、平金、戳沙等几十种,丰富多彩,各有特色。

绣品的用途包括:生活服装,歌舞或戏曲服饰,台布、枕套、靠垫等生活日用品及屏风、壁挂等陈设品。

民代刺绣种最著名的是顾绣。

三、风筝:为中国人发明,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后来其学生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更而演进成为今日多线风筝。

风筝源于春秋时代,至今已2000余年。

相传“为木鸢,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

”到南北朝,风筝开始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从隋唐开始的。

由于的发达,民间开始用纸来风筝。

到了宋代,放风筝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

在传统的中国风筝中,随处可见这种吉祥寓意之处:“福寿双全”、“百蝶闹春”、“连年有鱼”、“四季平安”等这些风筝无一不表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运用人物、走兽、花鸟、器物等形象和一些吉祥文字,以、吉语及为题材,通过、双关、象征及谐音等表现手法,构成“一句吉语一图案”的美术形式,赋予求吉呈祥、消灾免难之意,寄托人们对幸福、长寿、喜庆等愿望。

民间工艺美术作品简介

民间工艺美术作品简介

1、年画年画在历史长河中逐步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明显的地方特色,像天津杨柳青、河南开封朱仙镇、江苏苏州桃花坞、山东潍坊杨家埠,这些并成为四大年画产地。

年画的题材包罗万象,总计画样,有两千多种,堪称一部民间生活百科全书。

它大致可分为四个方面:(一)神仙与吉祥物这是年画的基本题材。

神仙是早期年画的主要表现内容,它在年画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吉祥物包括狮、虎、鹿、鹤、凤凰等瑞兽祥禽,莲花、牡丹等花卉,摇钱树、聚宝盆等虚构品,通过隐喻、象征或谐音等手法表示吉利祥瑞的意义,表达辟邪禳灾、迎福纳祥的主题。

(二)世俗生活民间艺术家通过自身的观察与感受,表现现实生活。

这类题材在年画中少于其他题材。

世俗生活的题材主要包括人们的生息劳作,节令风俗,时事趣闻等。

(三)娃娃美人这种题材在民间年画中占有很大比例,表达了人们早生贵子、夫妻和美的良好愿望。

(四)故事传说这一部分大多取材于历史事件、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笔记小说以及戏曲等,其中戏曲题材比重最大。

这类年画常见的有《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白蛇传》、《牛郎织女》等。

人们往往通过这类题材增长了知识,并接受了传统的道德教育。

山东潍坊以杨家埠年画为代表。

炕头画是该地颇具特色的品种。

潍坊年画的特点是线条粗放,造型简括,色彩强烈,多用原色。

2、剪纸剪纸,又叫刻纸,是一种镂空艺术。

是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

其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

剪纸的载体可以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

最具代表性的是北方山西的江萍剪纸,发展成为多色、套色、花色美,形成了“简中求繁、繁中求和、和中求殊”的原色、重彩艺术语言。

剪纸在中国农村是历史悠久,并且流传很广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

剪纸,就是用剪刀将纸剪成各种各样的图案,如窗花、门笺、墙花、顶棚花、灯花·等。

这种民俗艺术的产生和流传与中国农村的节日风俗有着密切关系,逢年过节亦或新婚喜庆,常常会贴“囍”这个字,人们把美丽鲜艳的剪纸贴在雪白的墙上或明亮的玻璃窗上、门上、灯笼上等,节日的气氛便被渲染得非常浓郁喜庆。

云南民族民间美术及特征PPT演讲稿

云南民族民间美术及特征PPT演讲稿

第十章 蜡染(苗族蜡染)
• 蜡染,古称蜡缬,与绞缬 (扎染)、夹缬(镂空印 花)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 印花技艺。中国的染织工 艺早在西周时期(公元前 ll 世纪——公元前771年)已 得到较大的发展。根据 《礼记》等文献记载,织 物的染色当时设有一种叫 “染人”的专官主管,楚 国还设有专门主持生产靛 蓝的“蓝尹”工官。
第五章 银器(新华村白族银器)
• 目前,白族银器主要产品 包括汉式银器、藏式银器 和其他一些民族的银佩饰 等三大部分。因为涉及面 广,其形制、工艺、纹样 等方面都各有其特定的社 会意义和文化内涵。 • 白族银器加工的基本技法 有锤碟、焊接、抛光、錾 刻、花丝、剔空等,其中 以錾刻和花丝工艺最具特 色。
第九章 扎染(大理白族扎染)
• 扎染古称"绞缬",是我国 一种古老的纺织品染色技 艺,大理叫它为疙瘩花布、 疙瘩花。因主产地在大理, 染布者大多是白族,故尔 人们又把它叫做大理扎染、 白族扎染。大理白族自治 州大理市周城村和巍山彝 族回族自治县的大仓、庙 街等地至今仍保留着这一 传统技艺,其中以周城白 族的扎染业最为著名,被 文化部命名为"民族扎染 之乡"。
苗族蜡染
第十一章
织锦(傣族织锦)
• 云南美女,傣族美女必不可少, 身材窈窕的她们是版纳街头流 动的风景。而她们身上一“梭” 一线织出的的傣裙,就是被公 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的“傣族手工织锦技艺” 的作品之一。 “锦”在字典中 指“精美鲜艳的纺织品”,傣 族人早有棉布和丝绸织锦,现 在,我们看到的通常是棉布织 锦。傣族手工艺人用这一布上 的“美丽云霞”, 它们也成为 许多游客必买的版纳纪念品之 一。 由于工业化的冲击,这一 布上的“美丽云霞”越来越少, 由于它的稀少而弥足珍贵,目 前,相关部门正准备采取各种 措施,希望把“云”留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屯堡地戏“脸子”的制作:脸子一般用白杨、白果、楸木制作,这些木料质地细腻、韧性强,不易裂开,雕刻起来顺手又省力。

脸子制作的程序一般有三道:把木料放在阴凉通风处晾8——10天,半干后,锯成1.2尺左右的圆木,剥去树皮再晾3---5天,然后将圆木剖成两个相等的半圆,成为毛坯。

在毛坯上量好头盔和脸部的比例以及五官的位置,雕刻出大的轮廓,并配上耳翅,粗坯便完成了。

各个部位和五官的造型,民间艺人有一个口诀:“各一半(头盔和脸部之比)三三五(以指头为尺度,额三指,鼻三指,鼻尖至下巴共五指)”立眉皱鼻鼓眼睛。

地戏面具是“脸谱化”的,有的角色的面部只涂一种颜色,有的角色上部和下部、左部和右部各为一色,称“阴阳脸”,有的角色用峰、碟、鱼、瓜蔓等图案进行装饰。

眉毛的画法,有“女将柳叶眉,少将竹叶眉,武将刺刺眉”和“女将一条线,少将一支箭,武将如烈焰”的讲究。

屯堡人的工艺(1)丝绸系腰多少年来,屯堡村寨就流传着这样的童谣:鲍屯的锤子,九溪的言子,三堡的秤杆子。

鲍街的下街几乎每家都织丝绸系腰,农闲时节劳作归来,家家户户都会点上油灯,牵丝理线。

丝绸系腰是传男不传女的,所以至今还是只有鲍屯承继这这门手艺。

学做系腰要先从纺丝开始,1450多根丝要纺成150多根线,然后,挂丝带——将150多根线挂在屋里的铁钩上,插上插下,错一根都要重新解开来织。

随后是织通带、挑花、翻花。

丝绸系腰分成通带和丝头两部分,通带是一根长一尺四尺、宽七公分,织上各种暗花的布带,下面缀着一。

尺四长的丝带,丝带部分散开,仿佛今天的流苏,是整个系腰上最具装饰性的地方,织好以后要看丝带齐不齐,整齐才是最好的。

最后的一道工序是将白色的丝绸腰带染成黑色。

一天盯着做,要一个星期才能做成一根丝绸腰带(2)梅花管簪在一些老人的头上带有梅花管簪。

最上面竖插一根,叫“管”,横着别住发髻的叫“簪子”长形微拱两头尖,它们犹如三片树叶,衬托着装饰性最强的梅花,梅花呈方形,静静地绽放在青丝之间。

梅花管簪由两根细细的银链连接,共同汇成了屯堡妇女头上的一抹亮色。

梅花管簪是大袖妇女不可少的装饰。

(3)糖来自屯堡第一大村——九溪。

做糖首先要从泡米开始,然后蒸出一锅香喷喷的糯米饭,再放上麦芽和匀,捂上8个钟头,把渣子去掉,就可以放在大铁锅了熬,直到熬干就出糖了。

从泡米到出糖,一天一夜的时间就过去了。

60斤糯米,2斤多麦芽糖,烧100斤柴,可以出净糖40斤,和上豆面和上豆面可以得50斤。

其中,麦芽糖是要自己做的。

(4)秤将做秤首先要找梨木,按规定的长度锯下来,50斤的秤要70—80厘米。

要把枋子磨圆,用铁皮包好,然后安上牌方(拎的环子)再用天平砝码来称,称好重量才能按比例按花心(秤的刻度)。

(以上摘自《六百年屯堡明王朝以,遗民纪事》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8月)其它文艺形式舞龙灯:县境内在每年元宵灯会所舞的龙,主要分为两种。

第一种用生竹划篾片扎成龙头龙尾,糊上棉纸后用彩色笔点睛绘形,再用粗篾条编扎成约10余米的筋脊,按每隔20厘米许悬系篾圈若干道,圈上贴上用红纸剪制得鳞片作为龙身,龙头、龙身和龙尾联在一起,通常14至16米。

包括龙头、龙尾在内,各条龙整体分为7节,每节均装约1.5米高的木制把柄,除龙头内置一特制油桶外,其余各节等距离地排装小灯笼状的龙胆4个于肚内,内插用竹签和纸捻编缠后经植物油或者和加热熔化的蜡汁浸渍制成的明子(俗称“草鞋板”);另外,还须单独糊制龙珠1个。

至出灯时,每一把柄由1人擎举,将龙体里的明子全部点燃,整条龙体在夜间通体透亮金光熠熠,尤其是龙头活灵活现,异常威武。

当有人家接龙时,众擎龙者在燃放的烟花爆竹下齐力奋而舞之,或独龙戏珠或双龙夺宝,上下翻飞盘绕腾挪均又招有式,甚是壮观热烈。

第二种的龙头和龙尾与亮龙相同,形稍小,其龙身以粗篾条为筋脊用稻草编扎而成分为5至7节,长约9至16米;出灯时点亮龙首龙尾内置的明子,在龙背上顺插燃香若干,舞动时香烟缭绕,无数点香火悠忽如流星,别具一番景致。

还有一种全部用稻草编扎而成,从龙的首、背至尾顺插燃香,有5至7人擎而举舞之,此种龙多为少年儿童群邀制作,届时他们且舞且行,顺街巷挨家逐户讨粑粑作乐,颇为节日增趣。

(方志出版社1997年5月《施秉县志》第二章汉族)屯堡帽子上的刺绣艺术屯堡帽子,屯堡人称“风帽、鱼尾帽、圈圈帽、凤尾帽”等,帽的后部形如鱼尾、凤尾,独具特色。

风帽制作色彩丰富,蓝色打底较多,图案以大红色、黄色为主,点缀有绿色、深蓝色等。

图案多以凤形、鱼形、蝴蝶形、寿字形、万字形为主,寿字形意在长命百岁,万字形意在万事如意。

刺绣手法有中国传统的平绣、锁绣、堆绣。

风帽的边缘和顶部多用锁绣,字形均为平绣,鱼形不是本身图形的再现,而是屯堡人经过长期生活的提炼,运用夸张变形的手法,大胆设计和绣制,使一个小小的风帽深藏着民族、民间刺绣的艺术价值。

屯堡肚兜和口水兜上的刺绣艺术肚兜和口水兜主要是屯堡小孩常用。

肚兜是挂在小孩的胸前,用来装钱、物的。

口水兜也是挂在小孩的胸前用来搪口水的,都有着实用的功能,同时有着装饰和美化的作用,一般为扇圆形,在中间都绣着丰富的花朵、桃子、石榴或圆形古钱纹样。

色彩以深色为主,配有绿色、蓝色、紫色等。

采用平绣和锁绣手法刺绣。

桃子和石榴纹样寓意多子多福。

屯堡背扇上的刺绣艺术背扇是屯堡人用来背孩子的专用服饰,由背扇心、背扇盖、背扇首、背扇带、背扇裙组成。

在背扇心、背扇盖、背扇首上都绣有寓意深刻、图案美观大方的图案。

在扇心、扇盖上用平绣和堆绣手法,绣着绿叶、花包、花朵、石榴、桃子、枣子、孔雀、凤凰等图案,寓意是“开花结果”、“多子多福”、“飞黄腾达”。

在扇首和扇心的四周用平绣单针手法,绣有实心或空心“万”字形、“寿”字形、“玉”字形,寓意是“万年长寿”、“长命百岁”、“人玉合璧”等。

背扇的刺绣面积在屯堡刺绣艺术中是最大的,也是图案纹样选用较多、色彩较丰富、刺绣手法最多的一种,但我们没有看到有绣龙的图案。

据有关明朝时期对绣制品管理规定的史书记载,当时政府专门设立了一整套管理机构来掌管织绣、印染的生产,对绣品的成色及纹饰禁忌有严格控制,如“农民服饰俱有定制,今有织绣蟒、龙、斗牛……工匠者处斩,家口发边外充军,服用之人重罪不宥”。

可见当时龙的图案在农村中是不允许绣制的,所以现今在屯堡的刺绣艺术中很难寻到绣龙、蟒的图案,也体现了屯堡人守法厚道的绣德和绣品。

屯堡人鞋上的刺绣艺术屯堡人妇女所穿的鞋叫绣花鞋,绣花鞋分春、秋、冬穿的和夏天穿的两种,春、秋、冬穿的叫绣花鞋,夏天穿的叫布耳鞋。

绣花鞋形如船型,没有左脚和右脚之分,也称船型鞋。

刺绣手法采用平绣、堆绣、锁绣,图案以夸张变形的鱼形纹样为主,在鞋的两边绣制对称鱼形纹,鞋跟处用锁绣绣出装饰线条。

鞋尖用堆绣手法绣制花朵、石榴、金鱼、水纹、云纹等对称图案。

整个绣花鞋以及布耳鞋展示着屯堡人均衡、对称的图案设计运用的艺术思想。

图案色彩的选用以亮丽、鲜艳为主,突出鱼形、水纹和云纹色彩,用大红、天蓝、桔红、黄色、紫色等作为配色。

鱼形代表吉祥,水纹、云纹图案寓意是:穿上绣花鞋后,“人能在水中走,也能在云中行”。

屯堡绣花鞋的刺绣图案及造型相似于1964年吐鲁番阿期塔汉墓中出土的棉鞋。

屯堡绣花鞋已被南京博物院作为文物收藏。

屯堡人鞋垫和袜底的刺绣艺术屯堡人的鞋垫和袜底同绣花鞋一样,不分左右。

鞋垫除了自己使用外,还作为礼物送给亲朋好友或者心上人。

鞋垫和袜底的刺绣手法都是平绣单针,所绣内容有花卉、实心和空心的万字、寿字和表达自己愿望的文字,如“永不变心”、“一心一意”、“花开富贵”等。

色彩较为单一,一般是蓝底白字,或蓝底红字等。

现在去参加屯堡人的婚礼,就可以收到新娘送的礼物——鞋垫。

贵州安顺屯堡的刺绣艺术无疑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枝奇葩,是祖先留下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精华,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意蕴。

屯堡刺绣发展到今天,有些用现代的取代了传统。

如何有效地继承、研究、保护和发展,是我们广大文化艺术工作者面临的问题。

今天我们研究、欣赏屯堡传统的刺绣艺术,必须思考她们的传承、保护与发展。

贵州省已在安顺学院建立了贵州省屯堡文化研究中心,安顺市成立了屯堡研究会,这将对屯堡传统文化的研究、传承、保护与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屯堡绣花鞋(上文摘自【民间美术】浅谈贵州屯堡民间刺绣艺术文/罗文帝)手工业和商贸屯堡人主要是从事农业耕耘。

明清时期江南人不断涌入贵州, 也带来了先进的手工业生产方式。

屯堡文化的内容, 也包含了屯堡手工业的成分。

安顺一带的屯堡手工业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作坊和工匠的劳动分工上。

碾坊是利用河水资源带动石滚将稻谷碾成大米的作坊。

榨油坊, 将菜籽榨成菜油。

粉坊, 将大米制成米粉、卷粉、干粉丝。

糖坊, 生产屯堡独有的枣子糖、窝丝糖、豆面糖、包心糖、葵花杆糖, 其原料主要是麦芽、大米、大豆。

屯堡人祭灶神皆用此类糖, 据说昔日贡品、著名的镇宁“波波糖”也是屯堡人的杰作。

此外还有豆腐坊, 烤酒坊, 染坊“染土布”, 机行“纺织土布”等。

匠人有木匠、石匠、铁匠、蔑匠(制作竹器)补磨、泥瓦匠(修房盖屋)、烧窑匠(制作砖瓦陶瓷)、银匠(打制银手饰)、锅匠、炉匠(焊铆及修理金属器具)、补碗匠、皮匠(硝皮及修理皮件)、阉鸡匠、剃头匠、刀师傅、裁缝等, 分工较细, 门类复杂。

(上文摘自一九九五年十月《贵州民族研究季刊》第四期(总第六十四期)李业成《贵州屯堡文化概述》)1 源起:仪式功能与神性之美地戏面具的社会功能,首先是神性的,是作为祭祀祈祷用途的,其起源于古老的傩文化。

追循地戏艺术的发展轨迹,有必要交待这一历史文化背景。

傩源于原始宗教,是原始社会先民表现对图腾、鬼魂、祖先及大自然的崇拜,祈求平安丰收、趋吉避凶、驱赶瘟疫的一种仪式,有傩舞、傩仪、傩戏三个发展阶段。

傩舞是傩最原始的雏形,是原始社会人们对无法认知的事物的敬畏之情的一种集体无意识的体现。

到了西周和春秋时期,各种社交礼仪逐渐成熟,傩舞也向傩仪方向发展。

傩仪有宫廷与民间之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它不断向世俗化和戏剧性方向演进,终于在宋代形成了傩戏。

而作为宫廷傩戏中的一个分支———军傩的安顺地戏,则是在明洪武二十一(公元1388)年前后,由南征军队和移民带到贵州的。

“调北征南”、“屯田制”的实行、“调北填南”的实现,便是安顺地戏植入的大致时间。

在今天,我们可以这样认为:除了个别角色的增加和个别剧目的增减上略有变化,目前的安顺地戏基本上保持了明初传入贵州时的原样,成为了戏剧史上的一座“活化石”。

地戏的发展源流表明了其对于神性的强调,而在屯堡民间传统中,对待地戏的庄重态度和整个仪式的复杂严肃,也充分体现了其神性的一面。

在传统民俗中,地戏表演是被当做一项重大的宗教仪式来完成的,其过程非常繁琐冗长,包括“开箱请神”、“跳神”和“封箱送神”等众多仪式,“跳神”又包括“扫开场”、“下四将”、“正戏”、“扫收场”等,加上贯穿于整个过程中或演出结束后的“开财门”、“送太子”等活动,一套完整的仪式几乎需要一个月的时间才能够完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