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氧综合治疗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患者护理体会

合集下载

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护理体会

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护理体会
碍 的 患 者 , 通 过 播 放 以前 熟 悉 的 歌 曲 、 贴 患 者 自 己或 家 人 可 张
干前 后 、 右旋转 训 练 , 左 最后 在外 界推 动 下保持 他 动平 衡训
练 然后 过 渡 至 立 位 平 衡 训 练 。 足站 立 墙 根 , 行 跨 步 , 上 , 双 横 使
的照片 , 使其认识 自己的病房 和床位 , 恢复记忆功能 , 然后通过
和 活 动 幅 度适 宜 , 可 过 于 用 力 以免 发 生 骨 折 。 保 持 肢 体 功 能 不
效果 。现将近几年收治 的此类患者 的护理体会 总结如下 。
1 语 言 障碍 的护 理
针对不同语 言障碍 的患者使用 不同的语 言功能锻炼 , 对患
者 采 取 友 善 的态 度 , 于 失 语 者 , 利用 合适 的 非 语 言 动 作 , 对 可 如 通过 眼神 、 势 、 手 、 摸等 , 者应答 方式 可采用摇 头 、 手 拉 抚 患 点 头 、 手 等 动 作 。 于 语 言 沟 通 障碍 者 , 配合 简短 的语 言 和 温 摆 对 可
■勰
目嘧露

氧化碳 中毒 迟发 性脑 病 的护理 体 会
张 蓉
( 中信机电制造公司总医院, 山西 运城 0 3 0 ) 4 8 1
护 理 戋 临 库

氧 化 碳 中毒 患 者 一 般 经 临 床 治 疗 及 高 压 氧 治 疗 后 中毒
营养供给 , 要时可遵 医嘱给予促进食 欲的药物 , 免食用刺 必 避
按摩应轻柔缓 慢进行 , 开始宜轻柔 , 然后逐渐加 强 , 对拮抗 肌予 以安抚性按摩 , 使其放松 , 按摩后进行各关节的被动 活动 。 先近端后远端 , 大关节至小关节 , 活动度 由小到大 , 对肢体关节 做 曲、 、 伸 内拉、 外旋被动锻炼 , 其做髋关 节活动时, 尤 动作轻柔

高压氧治疗一氧化碳中毒的护理体会

高压氧治疗一氧化碳中毒的护理体会

高压氧治疗一氧化碳中毒的护理体会罗惠萍 林红征 秦丽湘 张心丹摘 要 目的:探讨一氧化碳(CO )中毒患者高压氧治疗的护理措施。

方法:对本院28例高压氧治疗的急性CO 中毒患者的护理经验进行总结。

结果:经过精心护理,28例中,治愈26例,好转2例。

结论:早期高压氧治疗CO 中毒,可以提高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的治愈率,减少或减轻迟发性脑病的发生,同时在整个高压氧治疗过程中做好每个环节的护理,是一氧化碳中毒患者救治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 一氧化碳中毒;高压氧治疗;护理 一氧化碳(CO )中毒,俗称煤气中毒。

CO 对人体毒性效应有直接毒性作用和间接损害作用。

当C O 被吸入人体即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使血液的携氧功能发生障碍,严重影响氧的释放和传递,造成组织急性缺氧,出现呼吸、循环和神经系统的病变。

2006年1月~2008年6月我院收治一氧化碳中毒患者28例,现将对其的治疗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28例,均符合急性C O 中毒的诊断标准[1]。

其中男12例,女16例。

年龄15~55岁,平均35.2岁。

轻度中毒12例,中度中毒10例,重度中毒6例。

接受高压氧治疗时脱离中毒现场1~24h 不等。

1.2 治疗方法 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采用杭州生产的YYC O8A -1型医用单人氧舱进行治疗。

治疗方案:首次治疗压力应大于0.25~0.3MPa,治疗时间85m in /次。

中、重度中毒患者中毒前3d 每天治疗2次,2次治疗间隔6h 以上,治疗压力低于首次。

轻度中毒患者每日1次。

总治疗次数1~47次,平均23.5次。

1.3 疗效标准[1] 痊愈:临床症状消失,思维正常,肢体肌力Ⅳ级,生活自理,脑电图恢复正常;显效:临床症状大部分消失,思维正常,记忆力略减退,动作迟缓,生活自理:好转:临床症状减轻,但未达显效标准;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

2 治疗结果 28例中,治愈26例,好转2例。

高压氧治疗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28例体会

高压氧治疗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28例体会
现代 中西 医 结合 杂志 Mo e o ra o It rt rd i a C iee n s r dc e 0 8F b 7 5 d r J un l f ne a dT a io l hn s a dWet nMe in 0 e 。1 ( ) n g e tn e i 2 内分 泌 , 时进 行 对 症 治 疗 。 如果 经 过 保 守 治 疗 无效 , 房 过 同 乳 大 , 痛 明显 , 疑 有 癌 变 可 能 者 , 以手 术 切 除 。 传 统 的乳 胀 或 可
2 结 果
急 性一 氧化 碳 中 毒 ( O—P 迟 发 性 脑 病 的 发 病 率 较 低 , C ) 但 该 病 轻 者 致痴 呆 、 瘫痪 , 者 呈 持续 性 植 物 状 态 , 至死 亡 。 重 甚 我 院 20 0 3年 2月一 2 0 0 6年 2月 收 治 迟 发 性 脑 病 患 者 2 8例 , 均采 用 以 高压 氧 治 疗 ( O 为 主 , 物 治 疗 为 辅 的 综 合 治 HB T) 药
[ 要 ] 目的 观 察 高压 氧 治 疗 一氧 化 碳 中毒 迟 发 性 脑 病 的 治 疗 效 果 。方 法 回 顾 性 分析 2 0 摘 0 3年 2月一 2 0 06
年 2月我 院 收 治 的 2 8例 一氧 化 碳 中毒 迟 发 性 脑 病 的 临床 表 现 、 疗 效 果 及 生 存 结 果 。结 果 治 愈 2 治 0例 , 转 6例 , 好 死 亡 2例 , 有 效 率 9 % 。结 论 总 3 急 性 一 氧化 碳 中毒 迟 发 性 脑 病 出现后 应早 期 积 极 地 进 行 治 疗 , 疗程 3个 月 ~o 5a ,
mi , 至创 口无 活动性 出血 再 以弹力 绷带加 压 包扎 1 -4 。 n直 2 8 h

高压氧治疗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治疗效果及护理体会

高压氧治疗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治疗效果及护理体会

高压氧治疗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治疗效果及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探究高压氧治疗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50例高压氧治疗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均匀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

结果:根据实验数据发现,观察组患者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较高。

结论:对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实施综合和护理干预,有利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提升患者满意度,在实际应用中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一氧化碳中毒;综合护理干预;治疗有效率【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30-0258-02一氧化碳中毒指的是一氧化碳进入患者呼吸道和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丧失携带氧气的能力,患者中毒后,全身细胞都会出现毒性,患者大脑会受到严重损伤,如果患者中毒后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病情会发展严重,出现各种并发症状,甚至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1]。

临床上常采用高压氧进行疾病的治疗,另外对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观察患者恢复情况。

选取我院收治的50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观察组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护理效果,现将具体过程及结果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与护理方法1.1 患者资料选取我院收治的50例高压氧治疗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19例。

患者年龄均匀30~76岁,平均年龄为57岁。

患者发病时间均为中毒后10~40d。

将其均匀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要求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等临床资料相似(P>0.05)。

1.2 护理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具体如下:1.2.1入舱前的护理1.2.1入舱前护理。

高压氧治疗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的护理体会

高压氧治疗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的护理体会

高压氧治疗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的护理体会摘要】在生产和生活环境中,含碳物质燃烧不完全,都可产生一氧化碳(CO)。

如不注意煤气管道的密闭和环境的通风等预防措施,吸入过量CO后可发生急性一氧化碳中毒。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是较为常见的生活性中毒和职业性中毒,对人体的毒性效应有直接毒性作用和间接损害作用,是危害人健康的严重疾病之一;CO中毒主要引起组织缺氧。

当CO吸入人体后,85%与血液中红细胞的血红蛋白(Hb)结合,形成稳定的COHb,因COHb不能携带氧,血氧不易释放给组织而造成细胞缺氧,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损伤,因其死亡率极高,部分患者还可发生迟发性脑病,若能及时治疗,可挽救患者生命及预防迟发性脑病。

高压氧治疗是将患者置身于高压氧舱内进行加压、吸氧已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方法。

高压氧治疗CO中毒已经临床证实是最有效的首选方法,而全面有效的护理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1]。

2008年11月~2010年3月我院收治的50例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经高压氧治疗护理体会报告如下:【关键词】高压氧治疗一氧化碳护理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50例患者,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3~80岁,平均年龄41.5岁。

中毒方式:煤炉取暖32例、燃气热水器等煤气泄漏13例、职业操作5例,中毒时间15min~10h不等;50例患者均符合急性CO中毒的诊断标准[2]。

其中轻度中毒36例、中度中毒10例、重度中毒4例。

1.2 方法:所有患者注意保暖、保持呼吸道通畅,在吸氧、脱水降颅压、改善循环、营养脑细胞及防止并发症的同时,均给予高压氧治疗。

治疗方案:3ATA压力下吸氧不应超过40分钟;2ATA压力下吸氧不应超过80分钟;轻、中度中毒患者每日1次,重度中毒患者中毒前3d每天治疗2次,2次治疗间隔6h以上,治疗压力低于首次,以后改为每日一次。

疗程:轻度5~10次,中度15~20次,重症患者应不少于40次,以减少迟发性脑病的发生[3]。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脑病高压氧治疗的护理体会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脑病高压氧治疗的护理体会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脑病高压氧治疗的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探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高压氧治疗中整体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高压氧治疗的一氧化碳中毒患者56例,将其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和护理干预组,各28例。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结果护理干预组和常规护理组的护理总满意度分别为96.4%和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通过实施护理干预,使患者和家属能积极配合行高压氧治疗,提高患者的治愈率,且护理效果满意。

【关键词】一氧化碳;高压氧:护理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并不少见,但对中毒机制了解的人少之又少,因而多数人在发生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时不知如何处理,导致威胁生命。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指的是含碳物质燃烧不完全时产生的气体经人体呼吸道吸入,一氧化碳和人体血红蛋白结合后使血红蛋白失去携氧作用,从而产生组织窒息。

一旦发生一氧化碳中毒,除了对人体组织细胞产生毒性作用,更会影响人体大脑皮层,因此,一氧化碳中毒不容轻视。

临床上在救治一氧化氮中毒中通常采用高压氧治疗,研究认为,高压氧可以改善一氧化碳中毒患者临床症状,可以提高患者临床生存率。

当然,在高压氧治疗一氧化碳中毒患者中,还需要辅助护理干预,以提高疗效。

基于此,本文旨在探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在接受高压氧治疗中的整体护理干预效果,为临床提供指导。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一氧化碳中毒患者56例为研究对象,中毒时间2~10 h,男27例,女29例,昏迷3例;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无力,恶心,呕吐等,均符合一氧化碳中毒的标准。

将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和护理干预组,各28例。

常规护理组年龄15~71岁,护理干预组年龄17~73岁。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1.2.1 常规护理组入院后主要进行对症治疗,并给予相应心理、用药指导等护理。

高压氧治疗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护理体会论文

高压氧治疗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护理体会论文

高压氧治疗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护理体会【摘要】目的:观察高压氧治疗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迟发性脑病的疗效。

方法:对于我院2009年9月—2011年11月收治的35例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患者进行高压氧治疗的护理。

结果:34例经高压氧治疗取得满意的效果。

结论:高压氧治疗及早应用,足够的疗程,提高治愈率。

减少并发症。

降低死亡率【关键词】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高压氧治疗;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6-0197-02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是指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中毒症状解除,即经过一段所谓“假愈期”之后,又出现的一系列以痴呆精神症状和椎体外系表现为主的神经系统症状⑴。

迟发性脑病的发生于患者年龄、昏迷时间的长短,治疗不及时有密切的关系。

因此为防止迟发性脑病的发生,尽早积极足够的疗程高压氧治疗,并配合药物治疗,及加强进舱前、中、后的护理。

从而降低迟发性脑病的致残率、死亡率。

现将我院2009年9月—2011年10月收治35例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患者、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我院2009年9月—2011年11月,共收治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患者35例,男19例,女16例,年龄32—80,岁,平均年龄56岁。

均有明确一氧化碳中毒史。

符合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诊断标准。

2 临床表现:智能障碍:表现智力低下,痴呆,活动减少,反映迟钝,言语减少,不知道大小便,不会穿衣,不知饥饱等。

认知障碍:记忆力丧失,计算力、空间和时间定向障碍。

精神障碍:行为怪异,苦笑无常,躁狂或孤僻、缄默不语。

锥体外系功能障碍:震颤,表情呆板,睁眼昏迷,木僵状态,亦可呈持续性植物状态。

其中智力,记忆差,活动言语少,反应迟钝24例。

出现慌张步态,四肢肌张力高,记忆丧失10例,出现意识障碍,睁眼昏迷,呈持续植物状态1例。

3 治疗方法:3.1 高压氧治疗,采用多人空气舱治疗。

高压氧治疗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护理体会

高压氧治疗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护理体会

高压氧治疗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护理体会
薛利
【期刊名称】《基层医学论坛》
【年(卷),期】2017(021)027
【摘要】目的总结高压氧治疗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护理要点.方法将我院2013年3月—2014年9月收治的24例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患者作为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服务流程;将2014年10月—2016年4月收治的24例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患者作为干预组,采取早期优质护理干预,观察2组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结果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0.83%,明显低于干预组的95.83%(P<0.05);对照组患者的满意度为54.17%,明显低于干预组的91.67%(P<0.05);对照组患者经护理干预后身心舒适度、家庭融入度、生活作息及日常工作、精神状态等指标评分均低于干预组(P<0.05).结论对于一氧化碳中毒后出现迟发性脑病的患者,采取高压氧舱治疗的同时提供早期全面护理干预措施,可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总页数】3页(P3656-3658)
【作者】薛利
【作者单位】城固县第二人民医院,陕西城固 7232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高压氧治疗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36例护理体会 [J], 张晓娟;姚娜;马红霞
2.浅谈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高压氧治疗及护理体会 [J], 张学玲;张美霞
3.高压氧治疗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护理体会 [J], 宋爱云
4.高压氧治疗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护理体会 [J], 宋娟娟;施妍
5.大剂量甲泼尼龙联合高压氧治疗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患者的疗效分析[J], 冯新春;高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压氧综合治疗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患者护理体会
吴秀云1, 袁丽芳2, 吴晓英1, 李厚成1, 宁红萍1, 朱 明1 (郧阳医学院附属太和医院1高压氧科;2磁共振室,湖北十堰 442000)
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是指吸入含碳物质燃烧不完全而产生的有毒气体(抑制呼吸酶素血红蛋白的窒息性毒气),部分中重度患者昏迷超过4h 以上,经救治清醒后经过一段“假愈期”(2~60d),又出现一系列以痴呆、精神症状和锥体外系表现为主的神经系统疾病[1]。

我科2001-2005年来共收治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36例,通过医务人员全程细致的心理护理,人为因素拒绝或中断治疗的现象没有发生,提高了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36例病人,男性21例,女性15例。

年龄70~11岁,平均40±1岁,均在发病3~20d内接受高压氧(HBO)治疗。

1.2 治疗方法
采用上海七O一医用氧舱厂SHC2000-3600 -6型氧舱,空气加压,面罩吸氧(99.8%)27例,8例采用头盔吸氧(高压混合氧97%O
2
+≤3% CO2),治疗压力为0.23MPa(2.3AT A),吸氧时间40m in×2,中间休息10m in,或者头盔连续吸氧80 m in,开始治疗前5d,每日两次,以后每天一次,10次为一疗程[2]。

1.3 结果
本组病人在高压氧治疗的基础上均给予脑细胞活化剂如辅酶A、ATP、细胞色素C等静脉滴注。

36例中,28人高压氧治疗30次以上,26例完全恢复(意识清醒,生活自理,恢复工作),2例显效(意识清醒,四肢轻度震颤);8例高压氧治疗少于20次,其中2人完全恢复,5人有效(口吃,吐词不清,四肢震颤及智力下降),1人无效死亡。

2 护理体会
2.1 心理护理
做好心理护理,除了要具备高压氧医学专业知识和高气压环境下熟练的护理操作技术外,还必须具有高度责任感和安全意识感,掌握必要的心理学知识,学会分析不同病人心理的技能。

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一旦出现病情重,常规药物治疗预后差,恢复时间长,我们在药物对症治疗基础上加高压氧治疗,不仅缩短了病程,而且疗效显著[3]。

虽然在日常工作中我们注重了运用这一治疗手段的综合疗效,但忽视了医学心理学知识与心理护理技巧的运用和实施所带来的同步效应,致使部分患者及家属对高压氧治疗或拒绝,或中断,影响疗效的情况时有发生。

因此,要求我们护理人员通过自己的语言、行为、态度等有意识地影响病人及家属的感受和认知,改变其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

2.1.1 首次高压氧治疗时的心理护理:对首次治疗的病人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将直接关系到病人选择和坚持高压氧治疗直至达到良好疗效。

如讲解高压氧治疗原理、治疗过程和疗效,介绍氧舱的主要设施、操作人员的资质等。

另外,告诉病人治疗时可能出现的不适及应对措施,可带领病人参观治疗环境,教会调节咽鼓管的方法,让已经接受治疗的病人谈治疗的感受,以树立新病人的信心,让其从心理上愿意接受此项治疗。

2.1.2 因人施护:对老年人要反复、耐心细致介绍治疗的相关知识,激发他们的求治欲;对中青年人要详细解释和疏导,让其有倾诉的机会,以平衡心理,稳定情绪,克服困难,安心治疗,并可适当诱导,发挥其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能动作用,尽快树立治疗信心。

2.1.3 治疗过程中的护理:①加压阶段,做好解释工作,可通过病人间相互交谈、播放音乐等分散病人注意力,缓解恐惧紧张情绪。

②稳压阶段,经常询问有无不适,密切观察病人的动作、表情,给病人安全感。

③减压阶段,病人耳部有不适感,讲解原因,教病人如何调节等。

2.1.4 出舱后的护理:观察有无异常反应,了解治

4
1
3
・郧阳医学院学报(J Y MC) 2006年10月,25(5):314
疗过程中的感受及效果,耐心解答病人的提问,为下一次治疗的配合工作奠定基础。

2.2 高压氧舱的感染监控
氧舱内因容积小、全封闭、患者集中等特点,频繁使用舱内容易发生污染。

为了防止交叉感染,在病人出舱后应充分通风,对舱壁、地面用0.5%84消毒液擦拭,紫外线照射30m in/舱次,每月对空气菌落进行监测,舱内吸氧期间增加换气时间。

2.3 高压氧治疗前后病人的饮食指导及治疗中氧
舱温度调节
①治疗前1h进温开水100~200m l,避免进食过饱,以免加压后引起恶心呕吐。

②调节氧舱温度,一般情况下冬天18~20℃,夏天22~24℃为宜。

③出舱后补充高热量流质饮食200~400m l。

3 健康指导
一氧化碳中毒预防最重要,一定要做好本病的宣传工作,以便急救与自救。

一旦发生一氧化碳中毒,应立即将患者移至通风处,保持患者呼吸通畅,对呼吸、心跳骤停者立即行心脏复苏术。

针对急性中毒意识障碍恢复后的患者,护理工作更应做到语言通俗易懂,告知患者家属目前的病情及预期进展,有无生命危险,一定要注意神经系统的表现,指导患者定时持续治疗,以便及时防治迟发性脑病,尤其是昏迷清醒后的患者,两周内卧床休息,避免精神刺激,不宜过多消耗体力。

[关键词] 迟发性脑病;一氧化碳中毒;高压氧;护理
[中图法分类号] R595.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6-9674(2006)05-0314-02
[参 考 文 献]
[1]吴钟琪主编.医用高压氧临床手册[M].长沙:湖南科
学技术出版社,1997:326-327.
[2]李厚成.高压氧治疗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抢救中的临
床应用[J].郧阳医学院学报,2003,22(6):348-349.
[3]李温仁,倪国坛主编.高压氧医学[M].上海:科学技
术出版社,1998:467.
[收稿日期]2006-08-23
(上接第308页)
口轮匝肌、颧肌、笑肌、提上唇肌、降下唇肌、提口角肌、降口角肌、颊肌和颏肌等;同时在眶下缘中点下方约1c m处分离出由眶下孔穿出的眶下血管和神经,在下颌体上、下缘中点距矢状面边缘约2.5 c m处分离出由颏孔穿出的颏血管神经[1];在咬肌前缘与下颌骨下缘相交处向口角外侧约1c m处至内眦方向细心分离出面动脉及其分支,即:下唇动脉、上唇动脉和鼻外侧动脉。

面部皮肤薄而柔嫩,富有弹性、表情肌肌束纤细,面动脉行程迂曲且表面有面神经下颌缘支跨越,分离时须特别细心。

3.2.2 面侧区:首先清除腮腺表面的筋膜,以显露腮腺并分离出由腮腺前缘发出横行于咬肌筋膜表面的腮腺管,追踪至穿颊肌处;再依次分离出由腮腺上缘、前缘和下端穿出呈扇形分布的面神经五组分支,即:颞支、颧支、颊支、下颌缘支和颈支;然后清除咬肌筋膜,显露咬肌,使跨越其表面的结构位置关系更清晰可见。

面神经分支细小并相互交织,清理时须特别小心,分离出一段即可,不宜追踪,以免损伤其它重要结构。

4 小结
这样的头部解剖标本,设计科学合理,制作精细美观,结构显示清楚,解剖层次分明,立体效果好,实用价值高。

使学生对头面部细小而繁多、难以理解和辨认的复杂结构一目了然,记忆深刻。

这样的标本,既可以用有机玻璃缸封装后作为陈列标本展示,宜长期保存;也可以游离存放在盛有固定液的标本箱内,示教时随用随取,并可多次重复使用,既节约了标本材料,又提高了教学效果,深受老师和学生的欢迎。

[关键词] 局部解剖学;标本制作;头部
[中图法分类号] R323.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6-9674(2006)05-0308-02
[参 考 文 献]
[1]彭裕文主编.局部解剖学[M].第六版.北京:人民卫
生出版社,2004:23-27.
[收稿日期]2006-05-30

5
1
3

李 晴等.就业导向下的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