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衙署博物院讲解词
直隶总督署博物馆导游词

直隶总督署博物馆导游词直隶总督署,又称直隶总督部院,是中国一所保存完整的清代省级衙署。
原建筑始建于元,明初为保定府衙,明永乐年间改做大宁都司署,清初又改作参将署。
1730年(清雍正八年)经过大规模的扩建后正式建立总督署,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八帝,可谓是清王朝历史的缩影,曾驻此署的直隶总督共59人66任,如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方观承等直到192019年清朝末代皇帝逊位才废止。
民国年间是直系军阀曹锟的大本营。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曾是日伪和国民政府河北政府所在地,有“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之称。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河北政府也曾驻此。
1988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直隶总督署博物馆导游词,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直隶总督署博物馆导游词各位游客: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直隶总督署博物馆,我是你们的导游**。
直隶总督署位于古城保定市繁华地段,是我国目前唯一保存完整的一座清代省级衙署。
其前身可上溯到元朝,康熙八年(1669年)大宁都司奉旨裁撤。
同时直隶巡抚自正定移驻保定,保定开始成为直隶省的政治中心。
以开始成为直隶省的政治中心。
以后一直到宣统年间,这里一直是清代直隶省军政枢纽机关所在地,历任总督基本上都在此办公并居住,直隶全省的军民要政也基本由此发布。
先后有74人99任次就任直隶总督,唐执玉、李卫、方观承、琦善、曾国藩、李鸿章、荣禄、袁世凯等清代名臣都曾坐镇于此,影响王朝政局的很多重大事件,都与这座省府衙门有着最直接的联系,其历史内涵十分丰富,可谓“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
”。
”直隶总督署的建筑布局,既承袭了前代衙署的特色,同时又受到了明清北京皇家宫殿建筑布局乃至民居建筑规制的影响。
整座直隶总督衙署建筑座北朝南,东西宽134.4m(合清制42丈),南北纵深约224m,共占地三万余平米,其建筑分东、中、西三路。
中路至今保存完好,有大门、仪门、大堂、二堂、官邸、上房五进院落,配以左右厢房耳房,均为小式硬山建筑。
2018-绥远城将军衙署导游词范文-精选word文档 (7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绥远城将军衙署导游词范文各位团友,大家早上好!我是内蒙古××××旅行社的导游×××,大家称我小×好了。
按照旅游合同上的日程安排,今天上午我们要去游览的景区是将军衙署。
它位于呼和浩特的新城区,是清代一品封疆大吏绥远城将军的办公住所。
于清代乾隆二年(1737年)随绥远城一同兴建,只是将军衙署当年就建成了。
这是我国仅存的一座高级武官衙署,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辟为内蒙古自治区将军衙署博物院。
那为什么要在呼和浩特这个地方建一座武官的衙署呢?呼和浩特过去又叫归绥,归指的归化城,绥指的是绥远城,也就是今天的新城,为什么又要在这里介绍绥远城呢?因为将军衙署和绥远城是密不可分的,它建在绥远城中轴线中心偏北处,就好比是绥远城的心脏,因此要介绍将军衙署就得先从绥远城说起。
归化城是建于明代的,它是由着名土默特部的蒙古首领阿勒坦汗(俺答汗)和他的妻子钟金哈屯(人称三娘子)亲自督建的,建好后起名叫“库库和屯”,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城,这也就是今天呼和浩特名字译音的来历;明政府取“归附朝廷、接受教化”之意(显然带有有民族歧视色彩)赐名为归化城,归化城当时是一座繁荣的城市。
到了清代,清廷与漠西蒙古准葛尔部经常发生战争,西北边疆的这种动荡局势,促使清廷决定要加强北部的军事防卫,以巩固其在西北的统治。
经过反复权衡,清廷决定在原归化城东北五里处新建一座军事防御城,使新、旧两城成犄角之势,便于防卫。
在雍正十三年(1735年)时,开始了新城(绥远城)筑城的筹备工作,乾隆二年(1737年)二月正式开始筑城,于乾隆四年(1739年)六月新城建成,历时两年四个月,这种建城的速度在历史上是十分罕见的。
乾隆二年,清廷从山西右卫(今右玉)调来建威将军王昌(又作“王常”)就任第一任正一品绥远城将军。
关于将军衙署的作文

关于将军衙署的作文《将军衙署之旅》我一直听说将军衙署是个很有故事的地方,今天终于有机会去瞧一瞧。
刚到将军衙署的门口,那股古朴老旧的气息就扑面而来。
大门看起来特别厚实,好像在无声地诉说着往昔的威严。
门上的铜钉排列得整整齐齐,每一个都泛着陈旧的光泽,像是见证了无数岁月的小眼睛。
我脑海里一下子就浮现出以前那些将军出入这扇大门的场景,也许士兵们正站得笔直,恭迎将军下马回衙署。
走进院里,院子里的地面是那种古老的砖石铺成的。
我走着走着,不小心还被一块稍微凸起的砖石绊了一下,差点摔个狗啃泥。
我心里想这路肯定也是以前士兵们来来去去踏出来的,带着历史的“小坎坷”呢。
院里有几棵大树,树干粗得我一个人都抱不过来。
树上叽叽喳喳的有些小鸟在叫,就像是给这个古老的地方增添了一点活泼劲儿。
再往里走,就看到那些办公和住人的屋子了。
屋子的感觉又暗又凉,里面的家具摆放都特别有讲究。
有一张大桌子,我想象着以前的将军就坐在那儿,皱着眉头翻看着各种军报信件,旁边的师爷在小声地汇报着事务。
我还看到墙上挂着的一些旧画像,画像里的将军看起来都特别严肃,眼睛里透着一股威压,我一靠近就觉得有点害怕,好像他的眼神会穿透画像来质问我这个冒失的闯入者。
屋子的角落里有一个小箱子,感觉破旧得不行了,但锁头还在那挂着。
我就特别好奇里面装了啥,是一些老将军的私人信件,还是那时候的军功簿呢?我这好奇劲儿一上来,就忍不住找讲解员问这个箱子的事儿,讲解员冲我笑了笑说这个箱子其实里面以前装的是一些文书档案,不过随着时间的磨损,那些里面的文件早就没了。
我当时就觉得特别惋惜,感觉像是错过了一场和历史近距离对话的机会。
从将军衙署出来的时候,我满脑子都是刚才看到的那些画面,别看这将军衙署就是个几间屋子的古建筑群,但这里面满满的都是故事和过去的影子,它就像一个无声的老人,虽然不会说话,但它保存的一切都能让我这个后人感受到以前的模样。
《再探将军衙署》这一次我又来到了将军衙署,老地方还是那么有魅力。
古衙轶事与廉政文化

古衙轶事与廉政文化作者:张静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3年第05期摘要:近年来,廉政文化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各地丰富多彩的廉政文化建设活动成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那什么叫廉政文化?廉政文化就是以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进一步拓宽反腐倡廉教育的覆盖面,积极倡导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相承接、与时代精神相统一的廉洁文化。
为此,就以这座历经沧桑的古衙轶事为引子与大家共同探讨廉政文化。
关键词:内蒙古;将军衙;廉政文化在绥远城将军衙署二堂正门上方悬挂有一匾额,上书“安民则惠”四个大字,反读则为“惠则民安”。
这字里行间的意思就是,能让老百姓过上安稳日子就是贤惠的官,而做官廉洁,一心为民,则就会使老百姓安居乐业。
恰恰在绥远城将军衙署的历史上也涌现出了数量众多的安民之官,如第71任绥远城将军永德在任六年,镇压骑匪,为民除害;训练军队,抗击沙俄;支持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以至于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后,永德被帝国主义列入“严惩官员清单”之中。
还有第76任绥远城将军贻谷,在任期间大力提倡兴修水利,疏开河渠五百余条,使河套平原灌溉面积达三百万亩。
成为我国塞外著名的农垦区;分地旗民,为满族子弟开办工厂,使他们能够自力更生;积极办学,兴教育,注重培养人才。
再有弃暗投明,率领绥远6万国民党官兵和和平起义的董其武,他的义举顺应历史潮流,合乎人民心愿,在全国的解放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对维护祖国和平统一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这一动作,不但加快了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并且对早日实现全国的解放事业产生了积极影响,发挥了重要作用。
而他本人也在83岁高龄时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并继续为党的事业奋斗了终生。
这一切,其实就是廉政文化在特定时代的特定体现。
今天的廉政文化内涵更加丰富,它是廉政建设与文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
廉政建设需要以文化为载体,文化建设应包括廉政内容,廉政与文化相辅相成,不可或缺,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及其周边景点介绍

景点介绍席力图召:30元、人席力图是蒙古语,意为“首席”或“法座”。
汉名“延寿寺”,为康熙所赐。
该召座落在呼和浩特旧城玉泉区石头巷北端,座北向南。
据史料记载,明万历九年(公元1582年),土默特蒙古部阿勒坦汗死后,其子僧格都楞继承了汗位。
他执政后,效仿他父亲的作法,决定邀请三世达赖索南坚措到内蒙古右翼各部传播宗教。
三世达赖接受了他的邀请。
为了迎接索南坚措三世达赖的到来,僧格都楞于万历十二年(公元1585年)为他建立了这座小喇嘛庙——席力图召。
后在清康熙、雍正、咸丰和光绪年间,经不断扩建和修缮,成为呼和浩特地区规模最大的喇嘛教寺院,并掌握着这个地区的黄教大权。
召庙建筑宏敞,风格独具.虽经四百年风雨和动乱,仍保留较完整。
昭君墓:65元、人座落在呼和浩特市南效9公里的大黑河南岸;蒙古语称做“特木儿乌尔虎”;昭君墓又名"青冢",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汉代,墓高三十余米,墓身为人工夯筑的封土堆,矗立在一片平畴中,更显其巍峨高耸。
墓园青松垂柳,花草繁茂。
民间对昭君墓有"辰如峰、午如钟、夕如枞",一日三变之说,为呼市八景之一。
昭君墓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迹,也是历史上民族友好的象征。
库布其沙漠:60元、人(含沙车)库布其沙漠是中国第七大沙漠,地处我国文化摇篮的黄河中游的南缘,居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北部,库布齐沙漠景观壮美,风光独特。
700里黄河宛如弓背,迤逦东去的茫茫沙漠宛如一束弓弦,组成了巨大的金弓形,库布其就是语里"弓弦"的意思。
如诗如画的新月型沙丘链、罕见的垄沙和蜂窝状的连片沙丘等诸多沙漠景观自然神奇,是原汁原味的大漠风光,给人以发自内心的震撼。
成吉思汗陵:90元、人成吉思汗原名铁木真,他统一了蒙古诸郡,建立了蒙古汗国,并成为历史上著名的元太祖。
1227年,成吉思汗因坠马病死在渭河之滨,其遗体被运往陵墓埋葬。
金霍洛也自此而名扬蒙古,其蒙语释意为“主人的陵园”。
绥远将军衙署导游词

漠南第一府——绥远将军衙署【沿途导游讲解】各位团友我们接下来要去参观的景点是将军衙署,它位于呼和浩特的新城区,是清代一品封疆大吏绥远将军的办公住所。
于清代乾隆二年建成,是我国仅存的一座武官衙署。
那为什么要在呼和浩特这个地方建一座武官的衙署呢?呼和浩特过去又叫归绥,归指的是归化城,绥指的是绥远城,也就是今天的新城,为什么又要在这里介绍绥远城呢?因为将军衙署和绥远城是密不可分的,它就好比是绥远城的心脏,因此要介绍将军衙署就得先从绥远城说起。
归化城是建于明代的,但是由著名的蒙古首领阿拉坦汗和他的妻子中金哈屯,人称三娘子亲自督建的,建好后起名叫“库库和屯”,蒙语意为青色的城,这也就是今天呼和浩特名字译音的来历,明政府赐名为归化城,归化城当时是一座繁荣的城市。
到了清代,清廷与漠西蒙古准葛尔部经常发生战争,西北边疆的这种动荡局势,促使清廷决定要加强北部的军事防卫,以巩固其在西北的统治,经过反复权衡,清廷决定在原归化城东北五里处新建一座军事防御城,使新、旧两城成掎角之势,便于防卫。
在雍正十三年时,开始了筑城的筹备工作,乾隆二年正式开始筑城,于乾隆四年新城建成,历时两年四个月,这种建城的速度在历史上是十分罕见的。
衙署建成后乾隆皇帝从山西右卫调来原为二品建威将军王昌就任绥远第一任正一品的绥远大将军。
将军衙署自建成之日起就是一品封疆大吏,绥远将军的官衙。
清代就有六十多位将军在此任职,民国时期先后又有几位著名将领如傅作义,董其武等在此办过公,可以说这里一直是绥远地区的政治中心。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座立交桥为鼓楼立交桥,是三层半定向苜蓿叶组合型立交桥,占地4.3公顷,其结构形式主桥为现浇欲应力混凝土连接箱梁,引桥为预制混凝土空心桥梁。
该工程由市政府委托市建设局组织建设,由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设计,由铁道部第十八工程局五处一公司承建。
于1996年5月开工到1997年竣工,历时一年零一个月。
【实地导游讲解】我们现在衙署对面看到的“一”字型照壁,上写着“屏藩朔漠”四个字,意味着保卫边疆。
内蒙古将军衙署博物院

内蒙古将军衙署博物院
党员公开承诺书
注:承诺书一式三份,本人存一份,党组织存一份,公示一份。
注:承诺书一式三份,本人存一份,党组织存一份,公示一份。
注:承诺书一式三份,本人存一份,党组织存一份,公示一份。
注:承诺书一式三份,本人存一份,党组织存一份,公示一份。
注:承诺书一式三份,本人存一份,党组织存一份,公示一份。
党员公开承诺书
注:承诺书一式三份,本人存一份,党组织存一份,公示一份。
党员公开承诺书
注:承诺书一式三份,本人存一份,党组织存一份,公示一份。
党员公开承诺书
注:承诺书一式三份,本人存一份,党组织存一份,公示一份。
注:承诺书一式三份,本人存一份,党组织存一份,公示一份。
注:承诺书一式三份,本组织存一份,上一级党组织存一份,公示一份。
注:承诺书一式三份,本人存一份,党组织存一份,公示一份。
将军衙署古建筑介绍

将军衙署古建筑介绍
将军衙署是清代绥远将军管辖归化城、漠南蒙古及统领大同、宣化等地驻兵的办公衙门。
这一古建筑位于呼和浩特市新城西街,始建于清代乾隆元年,占地约3万平方米,后经过维修改造,重新开放时占地2.64万平方米。
整个建筑群按照“前朝后寝”的功能分布,坐北朝南,分东、中、西三路,主要建筑沿中轴线排列,体现了中国官式建筑规划选址和建筑营造的设计理念。
中路建筑由南向北依次为:一字形照壁、府门、仪门、大堂、二堂、三堂、四堂,共五进院落。
这些建筑是绥远城军政事务的核心所在,展示了清代绥远城将军府复原陈列。
大堂是将军衙署内规格最高、面积最大,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处建筑,通常只有在将军遇有重大活动时才会开启。
照壁上方镶嵌有“屏藩朔漠”四字匾额,是绥远城第71任将军克蒙额于清代光绪十六年亲笔题写,意为要像屏障、藩篱一样保卫北部边疆。
将军衙署严格按照《大清会典》一品府衙的规制建成,完整保留了清代官衙的建筑特征,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集中体现了明清官式建筑营造的制度化、模式化。
自绥远城建成至民国时期,共有78任将军在此任职或办公,历时172年。
在漫长岁月中,将军衙署一直扮演着绥远地区军政中心的角色。
此外,经过改造后的将军衙署不仅是一个古建筑展示场所,还融入了地区历史宣传功能,成为了一个多功能博物馆。
它向公众展示了绥远城的历史和文化,使人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这一地区在清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总的来说,将军衙署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文化价值的古建筑,它不仅是清代绥远地区军政中心的见证,也是中国传统官式建筑艺术的瑰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讲解词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您参观清〃绥远将军衙署。
请接受将军衙署博物院诚挚的问候:大家好!满语(sainou),蒙语(tasainou)。
刚才我分别用满语和蒙语向大家问好,两种语言的问候听起来十分相似,在接下来的参观中我们还会发现两个民族的文字的外形也非常接近,而我们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以及今天所参观的将军衙署也与这两个民族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2006年此处历史文化遗产被国家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今天的将军衙署博物院之行就由我来为您讲解,同时提醒各位在进入院落后请勿吸烟,这里有专门的吸烟处。
将军衙署博物院是依托清代绥远城将军衙署而建立的专题历史博物馆,现共开放11个展厅,其中5个按照建筑物的历史功能开设的原状陈列,6个依据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为题材开设的专题陈列,较为详细地展示了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明清以来的历史发展脉络以及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下面我们先到第一展厅折房了解有关这座城市的史实。
第一展厅折房折房,是绥远城将军的僚属誊写奏折、履行上传下达职能的部门,现作为展示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明清以来的历史发展脉络的专题陈列展厅。
“呼和浩特”为蒙语的译音,意为“青色的城”,这一名称来源于明代万历三年土默特部阿拉坦汗与妻子钟金哈屯(人称三娘子)所建城池,为今天呼和浩特旧城的前身“库库和屯”,蒙语意为青色的城,明政府赐名为“归化城”(有让少数民族归附顺化之意)。
而满族建立清王朝政权入关后,出于军事驻防以及民族统治的目的,在此兴建了绥远城,相对于建于明代的归化城而言,绥远城被称为“新城”,是为今呼和浩特新城区的前身。
新城与旧城构成了今天呼和浩特的主体,蒙古族与满族的先人先后为这座城市的发展奠定了根基,所以这座城市是一座以蒙古族、满族、回族、汉族等民族为主的多民族的大家庭。
而今天的将军衙署直接来源于绥远城的兴建。
绥远城始建于清代乾隆二年,是出于巩固政治军事统治的目的而设臵,绥远城占地285万平方米,合4275亩,近正方形,布局合理,街道齐整,四座城门外皆有瓮城,城外有石桥、护城河。
城门上有望楼,城角有角楼,城中心有高大的钟鼓楼,并以此为中心辐射出四条主街道,城内共有各级衙署199所,兵房12000间,而将军衙署就设臵在城中心偏西北的位臵。
四座城门分别为:东门“迎旭门”、南门“承薰门”、西门“阜安门”、北门“镇宁门”。
四座城门均有城门名额,上面用满、汉、蒙三种文字雕刻着城门名称,据《绥远城驻防志》记载,城门名称“皆圣裁”,证实了这几个城门都是乾隆亲自命名并御笔亲题。
自康熙末至乾隆朝,根据军政统治的需要,清廷先后设臵了很多如绥远城这样的驻防城,而随着战事的逐渐减少和驻防重点的确定,最终较为固定的八旗驻防城主要有:盛京(沈阳)、吉林(吉林市)、黑龙江(齐齐哈尔)、绥远城(呼市)、宁夏(银川)、伊犁(伊犁)、西安(西安)、成都(成都)、荆州(江陵县)、江宁(南京)、杭州(杭州)、福州(福州)、广州(广州)等13处。
由于绥远城是位于长城以北的第一道屏障,所以被誉为“漠南第一府”。
建城之初,山西右卫建威将军王常奉旨移驻绥远城,总理工程事务,后为第一任绥远城将军,此处即为将军的治所。
他的职责是“镇守险要,绥和军民,均齐政刑,修举武备”,绥远城将军直辖当地土默特、乌兰察布、伊克昭盟、各旗蒙古王公、民众。
外遇战事有调遣大同、宣化二镇,节制沿边道、厅等特权1。
绥远城竣工后,驻防兵丁主要从京城八旗闲散满洲兵、热河兵及家选兵2内选拔,初期布防共计兵丁3900人,兵丁家眷也全部入驻绥远城。
八旗兵在城内的分布,依照京城驻防兵员分布方式,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分驻城内。
八旗制是清代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制度,由太祖努尔哈赤在女真人牛录制基础上建立。
满族人按八旗制分隶各旗,平时生产,战时从征。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始建四旗,正黄旗、正蓝旗、正白旗和正红旗。
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增设四旗,称镶黄旗、镶蓝旗、镶红旗和镶白旗。
1635年皇太极平衡满八旗势力又增创了蒙汉八旗。
这种组织以不同旗色作为标志,黄、红、白、蓝四色有正有镶。
八旗又分上三旗和下五旗,上三旗为镶黄、正黄、正白,由清朝皇帝亲自统领,旗内无王;其余五旗为下五旗,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
绥远城将军用镶黄旗旗色。
第二展厅回事处将军衙署自绥远城建成直至解放前后200多年的时间里,一直都扮演着绥远地区军政指挥中心的重要角色,其建筑格局、功能分区也是严格按照清代官制规定营建,整个建筑群体由纵向的三路建筑群组组成,内有房屋132间,占地2.25万平方米。
其东跨院主要设臵库房、马房、厨房等后勤体系,西跨院以贮藏图籍文书等库房以及衙署寺庙为主,而中轴建筑群组则是绥远城军政事务核心所在,其建筑功能完全按照古代官衙“前朝后寝”规制,并且以中轴线建筑1绥远城将军,遵奉敕书:兼管右卫官兵、归化城土默特官兵。
如有需用绿旗官兵之处,于大同、宣化二镇绿旗官兵内,听其酌量调遣。
——《绥远城驻防志》2家选兵——清代满洲等旗人之家仆(多为汉人)因跟主人出征而获兵籍者的称谓。
此前家仆因其身份低下,无独立户籍,只能依附于主人户下,故亦称“户下”或“家下”人。
但如因军功等原因,可偿还主人身价后,从主人户下分离出来另立户档,名曰“开户”或“另户”,多加入汉军旗籍,并被另记档案。
为主,以两侧厢房、配房为辅。
中轴主体建筑由南至北依次为:大照壁3、府门、仪门、大堂、二堂、三堂、四堂。
本展厅称为“回事处”,又称“文秘处”,是将军衙署的典吏整理日常往来文件、建档造册的办公处所,属大堂的西厢房。
在大堂、二堂的两边分布着这样的厢房、配房共计有6座,每一座都属于一个执行不同职能的部门,明清以来的州县官衙大多讲究设臵“三班六房”4,分别执行清代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能,而绥远城则在将军衙署的东西两侧设臵左司、右司衙署来履行相关职能5。
绥远城将军官至武职从一品,在官吏等级区分严格的封建社会,不同的官吏等级都有明显的标志,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这些官员的服饰。
大家请看展柜内的陈列,对不同的官吏等级标志进行了详细的展示,这些称为“补子”的刺绣被缝制在清朝官服的前胸后背,作为官员等级高低的重要标志,玄鸟类代表文职,瑞兽类代表武职。
按照官吏的品级依次为:文职一品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雪雁、五品白鹂、六品鹭鸶、七品鸳鸯、八品鹌鹑、九品练鹊。
武职一品麒麟、二品狮子、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八品犀牛、九品海马。
除了要在官服上区分等级,不同等级的官吏还要佩戴不同等级标志的顶戴花翎。
(也就是官帽)顶戴也分九品,一品到九品依次为红宝石、红珊瑚、蓝宝石、青金石、白水晶、砗磲、素金、阴文镂花金、阳文镂花金等,雍正八年(1730年),更定官员冠顶制度,以颜色相同的玻璃代替了宝石,无顶珠者无官品。
清制,武职五品以上,文职巡抚兼提督衔及派往西北两路大臣,以孔雀翎为冠饰,缀于冠后,称花翎,除因军功赏戴者外,离职即摘除,花翎有单眼、双眼、三眼(“眼”即孔雀翎毛上圆花纹)之别,除贝子、固伦、额驸因其爵位戴三眼花翎。
镇国公、辅国公、和硕额驸戴双眼花翎外,品官须奉特赏始得戴用,一般为单眼花翎。
另外,清代改冠制,替以礼帽。
礼帽分两种,一为暖帽,圆形,有一圈檐边,多用皮、呢、缎、布制成,多黑色,中有红色帽纬。
二为凉帽,无檐,喇叭式,初期扁而大,后期小而高,用藤、篾席编制,外裹绫罗,多为白色,也有湖色、黄色,上缀红缨顶珠。
清朝的礼帽,在顶珠下有翎管,质为白玉或翡翠,用以安插翎枝。
翎枝分蓝3照壁,是中国传统建筑特有的部分。
明朝时特别流行,一般讲,在大门内的屏蔽物。
古人称之为:“萧墙”。
因而有萧墙之说。
在旧时,人们认为自己宅中不断有鬼来访,修上一堵墙,以断鬼的来路。
另一说法为照壁是中国受风水意识影响而产生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建筑形式,称“影壁”或“屏风墙”。
风水讲究导气,气不能直冲厅堂或卧室,否则不吉。
避免气冲的方法,便是在房屋大门前面置一堵墙。
为了保持“气畅”,这堵墙不能封闭,故形成照壁这种建筑形式。
4三班六房是明清时代州县吏役的总称。
三班指皂、壮、快三班。
皂班主管内勤,壮班和快班共同负责缉捕和警卫。
六房指吏、户、礼、兵、刑、工书吏房。
5左司(布政司,行政事务)办理官兵升补、调任、编制、训练等事项,是隶属于兵、刑、工三部的机构;右司(按察司,行政事务)办理官兵粮食、户口、马乾、武器及旌表抚恤等事务,是隶属于吏、户、礼三部的机构。
翎和花翎两种。
蓝翎为鹖羽所做,花翎为孔雀羽所做。
花翎在清朝是一种辨等威、昭品秩的标志,非一般官员所能戴用;其作用是昭明等级、赏赐军功,清代各帝都三令五申,既不能簪越本分妄戴,又不能随意不戴,如有违反则严行参处;一般降职或革职留任的官员,仍可按其本任品级穿朝服,而被罚拔去花翎则是非同一般的严重处罚。
六品以下则戴鶡鸟尾羽,称为蓝翎,无眼,俗谓老鸹翎。
绥远城将军所穿官服补子为海水麒麟,顶珠为红宝石,配双眼花翎。
将军衙署在近300年的风雨历程中,曾几易其主,至解放前后的漫长岁月中一直扮演着绥远地区军政统治中心的角色。
从乾隆二年(1737年)——宣统三年(1911年)这174年里是绥远城将军的办公住所;民国期间,这里是国民政府在绥远地区的政权中心。
新中国成立后,又有绥远省人民政府、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在此办公。
1992年成立了将军衙署博物院,2003年6月正式对外开放。
在近三个世纪的春秋更替进程中,这处承载着青城厚重文明的历史文化遗产己成为传播内蒙古历史文明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第三展厅官房通过前两个专题展厅的参观,我们对绥远城的由来,将军衙署的历史沿革有了初步的了解,对将军衙署的两个重要部门折房、回事处的职能也有了进一步的把握,而将军衙署的另一个重要部门官房,则为辅佐将军的政务机构。
官房是负责官吏用面奉将军指令的名义对绥远城管辖范围内的各部门、各地方负责官员发布指示,其作用与北京故宫“军机处”的作用相当。
这里没有专职的官吏负责,由绥远城笔帖式6或其他官员兼职,完全处于将军的直接管辖之下。
在清代全国各衙署中,各级官吏办公场所的装修及办公设施的配备均较为简陋,并且朝廷向无各级衙署修缮的专项开支,平日的简单修缮费用均从军政长官的俸禄、养廉银中支出,或者通过募捐的方法筹集缮款,正因为如此民间流传着“官不修衙、客不修店”的说法。
而如官房这样设臵火炕的办公用房在将军衙署中屈指可数,由此可以看出该部门在将军衙署中的重要地位。
北墙供奉着清朝12位皇帝的画像,从努尔哈赤开创满族人一统天下的基业,到康熙、乾隆的康乾盛世,又急转直下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直至统治中国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结束,这段清朝由盛而衰的历史脉络清晰地呈现在每位满清统治者的画像上。
一个地方政权衙署的建筑群落,是由大大小小的殿堂与厅房组成,刚才我们参观了折房、回事处以及官房,这些机构都是将军衙署行使具体职责的部门,是辅佐将军行使军政权力的机构,它们分布在大堂的两侧,足可以突显大堂在6笔帖式:官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