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离体雌核发育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多倍体植物自交不亲和性研究进展

多倍体植物自交不亲和性研究进展

多倍体植物自交不亲和性研究进展随着人类对植物遗传和生殖机制的深入研究,多倍体植物自交不亲和性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课题。

自交不亲和性是指在植物自交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之间产生互斥作用,导致受粉卵母细胞发育异常或者不受精发生,最终导致种子萌发失败或者胚胎发育停滞,这种现象在多倍体植物中尤为常见。

自交不亲和性不仅会影响多倍体植物的种子繁殖,还会影响到杂交育种和种质资源开发利用,因此对多倍体植物自交不亲和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多倍体植物自交不亲和性的研究内容包括自交不亲和性的遗传基础、发生机制、分子调控和生理生化等方面。

为了更好地探究多倍体植物的自交不亲和性,科研工作者们通过利用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等现代研究手段,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进展。

以下将对多倍体植物自交不亲和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一、自交不亲和性的遗传基础自交不亲和性是由多基因控制的复杂性状,遗传基础涉及到配子、胚胎和成熟植株三个层次。

自交不亲和性的遗传基础多样复杂,常见的遗传模型包括隐性致死、超显性休眠、两性混合不亲和性等。

隐性致死现象指的是自交不亲和基因隐性表达的结果是胚胎或大孢子形成异常,种子枯死而不是胚胎萌发。

超显性休眠指的是自交不亲和基因的超显性表达会导致种子萌发或种子发育的异常。

两性混合不亲和性则是指两个异源物种杂交后的不亲和性。

在日益深入的研究中,多倍体植物自交不亲和性的遗传基础得到了较为深入的探究,例如玉米自交不亲和性的研究发现,自交不亲和基因在个体杂交中的发育具有隐性致死特点。

而西瓜自交不亲和性的研究中则发现自交不亲和性可能由一对隐性自交不亲和基因引起。

这些研究不仅有助于揭示多倍体植物自交不亲和性的遗传规律,还为相关生物的杂交育种提供了理论支持。

二、自交不亲和性的发生机制自交不亲和性的发生机制一直是科研领域争论的焦点。

多倍体植物的自交不亲和性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层次,一是染色体层次,即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互斥作用导致个体幼胚发育停滞;二是细胞层次,即生殖细胞的发育中互斥作用导致受精卵的形成异常。

雌核发育

雌核发育

五、雌核发育二倍体的生长与发 育


天然雌核发育后裔的成活率很高;而人工诱发 雌核发育后裔成活率低、生长慢。 天然雌核发育后裔卵巢能正常发育,可与雄鱼 交配、产卵和繁殖;人工诱导雌核发育二倍体, 一般卵巢较小、畸形,雌核发育后裔的能育性 差。
六、雌核发育在水产养殖中的应 用


四、雌核发育二倍体生物的性别
雌核发育的个体或后裔的性别由卵核的遗传成分(染色体)决定。


在雌性配子同型(XX)的鱼类中,仅含有1条 X染色体的卵子,经人工诱发的雌核发育二倍 体个体含有XX染色体,遗传学上和表型上均 为雌性。 在雌性配子异型(ZW)的鱼类中,则可产生 雌雄两种性别(♀ZW和♂WW)。
雌核发育鱼类的共同特点
1.
卵子具有与母本完全相同的染色体组型。
同种或异种精子进入卵内(激活卵)只起刺 激卵子发育的作用,不形成雄性原核和提供 遗传物质。 子代的遗传物质完全来自雌核,只具有母本 的性状
2.
3.
二、鱼类雌核发育二倍体的诱发
—通过精子染色体遗传失活和卵子染色体二倍体化实现





1)精子遗传物质的失活 只破坏DNA而非整个细胞,以维持其游动性和穿透卵 子 的能力。有时利用异源精子。 ---物理方法:采用物理辐射如γ射线、X射线和紫外线 (暗处操作)等处理精子,使精子的遗传物质失活。 ---化学方法:采用化学物质如甲苯胺蓝(Toluidine blue)、 乙烯尿素(Ethyleneurea)和二甲基硫酸(Dimethylsulfate)等 消除精子染色体遗传活性的方法。 ---显微手术法:采用显微操作的方法直接去除受精卵中雄 性原核的方法。
性别控制——产生单性种群 快速建立纯系 确定性别遗传机制 基因-着丝点作图 有害隐性基因的排除 核质杂种

西葫芦离体雌核发育初期POD及其同工酶活性变化研究

西葫芦离体雌核发育初期POD及其同工酶活性变化研究

西葫芦离体雌核发育初期POD及其同工酶活性变化研究王丽娜;王秀峰;谢冰;李晓京;王东红;彭云龙【期刊名称】《西北农业学报》【年(卷),期】2008(017)004【摘要】以一代杂种碧珠为供体诱导西葫芦离体雌核发育,研究了离体雌核发育初期胚珠中过氧化物酶(POD)及其同工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西葫芦离体雌核发育初期即未受精胚珠接种后13 d内,胚珠中POD及其同工酶活性变化明显,其中总的过氧化物酶(POD)、NADH过氧化物酶(NADHPOD)、生长素过氧化物酶(IAAO)、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呈上升趋势;细胞色素过氧化物酶(COX)、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SP)的活性呈先下降后略升高的趋势.【总页数】5页(P258-262)【作者】王丽娜;王秀峰;谢冰;李晓京;王东红;彭云龙【作者单位】山东农业大学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泰安,271018;山东农业大学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泰安,271018;山东农业大学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泰安,271018;山东农业大学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泰安,271018;山东农业大学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泰安,271018;山东农业大学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泰安,2710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642.6【相关文献】1.茄子/番茄嫁接体发育过程中的蛋白质含量、POD、CAT和SOD活性及其同工酶研究 [J], 陈红;王永清;袁媛;潘绍坤2.黄瓜雌核发育早期过氧化物同工酶活性的变化 [J], 王晓云;杜胜利;曹翠玲;魏爱民;韩毅科;张桂华3.伯乐树种子发芽过程中 SOD、POD酶活性变化研究 [J], 王娟;刘仁林4.盐胁迫、辐射条件下耐盐与不耐盐水稻POD同工酶、全蛋白变化的研究 [J], 王振英;郑坚瑜;陈瑞阳5.山楂种子休眠与萌发生理研究Ⅴ.山楂种子POD活性及其同工酶的变化与休眠的关系 [J], 郭明军;杨晓玲;张培玉;项殿芳;齐永顺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黄瓜雌核离体培养加倍技术

黄瓜雌核离体培养加倍技术

黄瓜雌核离体培养加倍技术2. 材料与方法2.1 黄瓜未受精子房离体培养体系的建立2.1.1 材料验采用的黄瓜材料有两种类型即光滑型和刺瘤型黄瓜,部分材料为荷兰光滑型雌性系(长、短)与中国刺瘤类型的Fl代。

2.1.2 方法雌花采集:取未开放的黄瓜雌花,去掉花冠和花柄。

表面灭菌:先用75%酒精处理子房30秒,然后用10%次氯酸钙液灭菌15分钟。

用无菌水冲洗3次。

接种:在无菌条件下,将灭过菌的予房,切成2-3mm厚的薄片,立即按种在盛有诱导培养基的三角瓶内。

诱导培养基:以N6(朱至清等,1974),MS(Murashige and Skoog,1962),mller(Miller,1963)培养基基本成分(详见附表2)为基础,根据试验设计做相应调褴。

培养基中的大鼍元素化合物为国产,有机、微摄元素和附加的植物牛长调节物质均购自SIGMA公司。

培养基于灭菌前用NaOH或HCI调PH至5.8,加热溶化后分装至三角瓶,25ml/瓶,在SANYO高压灭菌器120℃,1.06Kg/cm2的压力下,灭菌15min。

培养方法:接种后的三角瓶置25℃黑暗条件下培养7天,然后移至同等温度、14hr 光/l0hr黑暗条件下培养。

3~4周后即可继代。

继代培养基:1/2MS+BA 0.5mg/L+蔗糖30g/L再生植株的扩繁:自未受精子房产生的幼小胚芽,继代至1/2MS培养基15天后,形成正常小植株(根茎叶完整),为保护其种质资源,提高种苗基数,使其更具应用价值,对形成的正常小植株进行快繁。

接种:取长至5cm左右的正常小植株,剪成2-3cm小段,每段含1或2节,插接于快繁培养基上。

快繁培养基K:MS大量、微量、有机,Fe盐KT/NAA(0.1/0.1mg/L)在K快繁培养基上,每个切段可形成芽丛,产生新枝3-4个。

再生植株驯化与移栽:“一步移栽法”:1)准备直径12cm,高15cm左右的广口玻璃瓶,内盛3-4cm深的蛭石,用除糖和琼脂的MS基本培养基浇湿,然后封口、高压灭菌;2)将三角瓶内大苗或大芽从生长点往下留2片展开叶部位下,用剪刀剪下,将枝条直接扦插在广口玻璃瓶内的蛭石上,用薄膜封口,置于组培室架上培养:3)7天后松开瓶口的薄膜。

植物中雌激素的合成和代谢途径研究

植物中雌激素的合成和代谢途径研究

植物中雌激素的合成和代谢途径研究雌激素是一种女性激素,它在女性生殖系统的发育和维持中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除了在动物中,雌激素也存在于植物中,并影响植物生长、开花和果实成熟等过程。

本文将介绍植物中雌激素的合成和代谢途径研究的最新进展。

一、植物中雌激素的来源植物中的雌激素产生于多种不同组织和器官,包括开花植物的花瓣、茎、叶、花粉、花药、花托、花坛和果实等。

大多数植物雌激素来源于花瓣,其次是茎和叶子。

在植物中,雌激素主要被生物合成和代谢途径调控。

二、植物中雌激素的生物合成途径植物中的雌激素主要通过花青素生物合成途径形成。

花青素是一类具有丰富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它们是由苯丙氨酸和柠檬酸的酰基衍生物经过生物合成途径合成的。

花青素的结构和生物合成途径分别由环糊精加速提取和代谢组学技术得到了证实。

其中,花青素前体酪氨酸的代谢被发现可以在植物组织的不同部位和发育阶段内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与植物生长和发育密切相关。

三、植物中雌激素的代谢途径植物中雌激素的代谢途径主要包括羧化和甲基化两种方式。

羧化是植物中雌激素分解的主要途径,它是通过花青素羧化酶的作用将雌激素羟基分子羧化为羧基分子而发生的。

甲基化是植物中雌激素代谢的另一种方式,它是通过S-腺苷甲硫氨酸和乙醇胺氧化酶的作用将雌激素中的羟基甲基化而发生的。

这些代谢途径共同参与了植物中雌激素的转化和代谢,从而调节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四、雌激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植物雌激素的来源、生物合成途径和代谢途径的研究,为我们更深入地理解雌激素在植物中的作用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植物中的雌激素对植物生长和发育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例如,雌激素可以影响植物的细胞扩张和分裂,从而影响植物的生长速度和生长方向;同时雌激素也参与了植物的开花和果实成熟过程,影响植物的繁殖能力。

总之,植物中雌激素的合成和代谢途径的研究为我们揭示了植物中雌激素存在的真相,这些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植物生长和发育的分子机制,还为新型抗逆的植物基因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植物雌性单倍体的离体诱导

植物雌性单倍体的离体诱导
g n g n t a li s v a y o e e i h po v tg s o y o e ei a l i r i o c l e wa e iw r u d a d a a e fg n g n t h p o d we n n c s e p e e t . / / o i d c ie e e t o y o e e i a l i e e d n g n tp d p y il gc l r ne s d n v r n u t f c f g n g n t h p o d d p n s o e oy e a h soo ia t v c n sa e o o o l t ,d v lp n tg fe r o s c,p t a me to n vt n c l ns f w r tt d n rp a s f n e e o me t a e o mb a s y e e r r t n fi i o io ua t, l e r o a p n a e ,me im mp st n,mo e o n c l t n a d c lia o o d t n ,e c t d e n p e dg s du c o o io i d i o u a o n u t t n c n i o s t .S u is o f i vi i te e fc o s w r y t ma ial u h s a t r e s s e e t l s mma ie c y r d. F r o tg n f g n g n t a li , 8 me s mpe z o n o e y o y o e ei h p od c s 0 a l s de e r e t . u s t i w r p e ne e s d

园艺植物生物技术课后习题答案

园艺植物生物技术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至第五章一、主要名词和概念:一.1. 植物细胞全能性:植物体的每一个具有完整细胞核的细胞都具有该物种全部遗传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发育成为完整植物体的潜在能力。

2. 脱分化:将已分化的不分裂的静止细胞放在培养基上培养后,细胞重新进去分裂状态,一个成熟细胞转变为分生状态的过程。

3. 再分化:经脱分化的组织或细胞在一定的培养条件下可转变为各种不同的细胞类型,形成完整植株的过程。

4. 器官发生途径:由外植体或愈伤组织诱导形成不定根或不定芽,再获得再生植株的方法5. 体细胞胚胎发生途径:在组织培养中起源于一个非合子细胞,经过胚胎发生和胚胎发育过程,形成具有双极性的胚状结构而发育成再生植株的途径。

6. 外植体:由活体植物体上切去下来的,用于组织培养的各种接种材料。

包括各种器官、组织、细胞或原生质体等。

7.褐化现象:指在外植体诱导初分化或再分化过程中,自身组织从表面想培养基释放褐色物质以至培养基逐渐变成褐色,外植体也随之进一步变褐而死亡的现象。

8. 看护培养:利用活跃生长的愈伤组织来看护单个细胞,使其持续分裂和增殖的培养方法。

9. 分批培养;把细胞分散在一定容积的培养基中培养,当培养物增值到一定量时,转接继代,建立起单细胞培养物。

10. 连续培养:利用特质的培养容器进行大规模细胞培养的一种培养方式。

11. 体细胞杂交:使分离出来的不同亲本的原生质体,在人工控制条件下,相互融合成一体,形成杂种细胞,并进一步发育成杂种植株的技术。

12. 雄核发育:在适宜的离体培养条件下,花粉(小孢子)的发育可偏离活体时的正常发育转向孢子体发育,经胚状体途径或器官发生途径形成完整植株。

13. 雌核发育:以未受精子房或胚珠为外植体诱导单倍体的方法。

14. 非整倍体:生物体的核内染色体数不是染色体基数整数倍,而发生个别染色体数目增减的生物体。

15. 代换系:生物体的染色体被异源种属染色体所代换的品系。

16. 易位系:某染色体的一个区段移接在非同源的另一个染色体上,具有发生染色体易位的品种。

葫芦科作物离体雌核发育技术研究进展

葫芦科作物离体雌核发育技术研究进展

中国瓜菜2024,37(4):1-6收稿日期:2023-11-06;修回日期:2024-01-27基金项目:湖南省科技厅重点研发项目(2022NK2007)作者简介:张成桃,女,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南瓜分子育种。

E-mail :*****************通信作者:孙小武,男,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瓜类育种。

E-mai :***************戴思慧,女,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瓜果蔬菜学。

E-mail :****************常规的育种手段周期长、变异小,需要一种能快速、准确繁育出携带所需性状的纯合植株的方法。

利用离体雌核培养诱导技术可以快速得到纯合植株,缩短育种周期,加快育种进程。

但在葫芦科离体雌核发育的过程中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类胚诱导率、出胚率较低等许多问题。

因此,通过改进试验技术、方法来提高其诱导效率,建立稳定性好、重复性高的未授粉子房离体培养技术,在葫芦科作物育种中具有重要意义。

笔者对影响葫芦科离体雌核发育技术的几个因素进行了综述,为今后离体雌核发育技术研究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1影响因素1.1基因型大量研究表明,供体材料的基因型是决定离体雌核发育成功的首要因素,不同基因型的雌核在离体培养过程中再生能力存在着明显差异。

在南瓜中发现,不同基因型供体材料在相同诱导条件下,DOI :10.16861/ki.zggc.202423.0705葫芦科作物离体雌核发育技术研究进展张成桃,宋慧娟,孙翔宇,戴思慧,孙小武(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长沙410128)摘要:单倍体或双单倍体对作物改良、遗传育种具有重要意义,对提高单倍体的诱导频率、建立高效稳定的离体雌核诱导体系至关重要。

而常规育种周期长、工作量大,且遗传性状存在不稳定性。

在葫芦科作物中通常通过未授粉子房、胚珠离体培养的途径产生单倍体或双单倍体植株,从而获得纯合的自交系,使基因快速纯合,极大地缩短育种年限。

对葫芦科作物离体雌核发育技术进行了综述,影响离体雌核发育结果的主要因素有供体植株的基因型、培养基及添加的外源激素、黑暗热激与预冷处理方式、播种季节、子房发育时期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离体雌核发育的研究进展收稿日期:2009-03-17基金项目:黑龙江省科技攻关项目(GB06B111-6)作者简介:张伶俐(1982-),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蔬菜育种。

E-mail:linglizll@*通讯作者:屈淑平,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蔬菜遗传育种和生物技术。

E-mail:qushuping@张伶俐,崔崇士,屈淑平*(东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哈尔滨150030)摘要:文章对影响植物离体雌核发育因素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包括基因型、基本培养基、碳源种类及浓度、激素种类及浓度、接种时期、预处理方式、接种方式及培养条件等对离体雌核发育的作用及影响。

关键词:未受精胚珠或子房;离体培养;雌核发育中图分类号:Q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9369(2009)11-0133-04Progress of plants in vitro gynogenesis/ZHANGLingli,CUI Chongshi,QU Shuping(College of Horticulture ,Northea 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Harbin 150030,China )Abstract:The article reviewed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of the plants in vitro gynogenesis,includinggenotype,medium,the type and concentration of carbon source,the type and concentration of the hormone,inoculation period,pre-treatment,culture conditions,inoculation methods and so on.Key words:unfertilized ovules or ovaries;in vitro culture;gynogenesis 未受精子房、胚珠的离体培养能够诱导植物的离体雌核发育,进而产生单倍体、双单倍体以及多倍体植株,用于遗传学和育种研究工作中。

自从San 等通过大麦未受精子房的离体培养获得了单倍体植株,并第一次提出了“雌核发育”的定义以来[1],有关离体雌核发育的研究引起了植物育种工作者的极大兴趣,许多学者开始对各种植物进行离体雌核发育的研究,先后在烟草、小麦、向日葵、甜菜、韭菜、洋葱、西葫芦和黄瓜等多种植物上获得了单倍体植株[2-12],使得离体雌核发育成为产生单倍体植株的一个重要途径,这对于育种材料的快速纯化、丰富种质资源和加速育种进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影响植物离体雌核发育的因素很多,包括供体的基因型、培养基、接种时胚囊的发育时期、外植体培养前的预处理、接种方式、培养条件等,这些影响因素并不是独立存在的,通常是几个因素同时对整个诱导过程发生作用,而且诱导条件不容易保持完全的一致,所以单纯分析某一个因素的效应是困难的,必须经过大量的比较试验才能得到有价值的结果。

本文就这一研究领域的进展加以综述。

1基因型在植物离体雌核发育的诱导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基因型依赖。

多种植物的未受精子房及胚珠离体培养的研究结果表明,即使在相同的培养条件下,不同基因型的供体材料也会有不同的反应。

在水稻的研究中,周嫦等先后进行了15个粳稻品种和4个釉稻品种的未受精子房培养[13]。

在4个釉稻品种中,只有2个品种得到了愈伤组织,但其诱导频率很低,分别为1.19%和2.8%。

而15个粳稻品种的诱导频率为1.5%~12.0%不等,明显高于釉稻的诱导频率。

在向日葵、草莓等多种植物上也发现了相似的规律[14-15]。

供体的基因型对未受精子房及胚珠离体培养的效果有很大影响,在建立再生体系时,应针对不同基因型的材料进行研究,筛选不同的诱导条件,以获得理想的诱导频率。

第40卷第11期东北农业大学学报40(11):133~1362009年11月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ov.20092培养基培养基是植物再生体系建立过程中的首要影响因素,培养基的影响涉及到基本培养基的种类、碳源的种类及浓度、外源激素的种类及浓度等诸多因素。

对于不同的植物材料,不同的培养条件应分别进行筛选,通过大量的比较分析,逐步对再生体系加以优化。

2.1基本培养基培养基是研究最多的因素之一,目前大多未受精子房或胚珠培养通常采用Miller、N6、MS、H、White等基本培养基或其改良型。

向日葵未受精子房培养研究表明,N6培养基能有效的削弱体细胞的增生、促进雌核的发育[14]。

黄瓜未受精子房的离体培养中,则采用了MS培养基或在其基础上对某些成分作了一些调整[15]。

而陈学军、谢冰等对西葫芦未受精胚珠进行离体培养结果表明培养基对胚状体诱导率影响显著,其中诱导率高的培养基有很大的利用价值,其中以MS、N6培养基对胚状体诱导率较高[8-9]。

对草莓未受精子房的离体培养,也是采用了MS培养基或其改良型[16]。

2.2碳源种类及浓度在诱导成功的试验中,多数是采用蔗糖作为离体培养的碳源,使用的浓度因植物种类而异,低的为2%~3%,高的达到10%~14%。

在烟草试验中比较了2%、4%、6%、8%共4个浓度水平,以4%的蔗糖浓度胚状体的诱导率最高[17]。

同一植物在胚诱导时常使用较高浓度的蔗糖,而在生根培养时则采用低浓度的蔗糖。

洋葱胚在诱导时需要较高的蔗糖浓度(10%),而幼胚在生长时则采用了6%的蔗糖,生根培养时只加了4%的蔗糖,过高(12%)或过低(3%)的蔗糖浓度诱导效果不佳[18]。

同样,谢冰等在对西葫芦前期胚状体诱导时采用了30mg·L-1的蔗糖浓度,而在生根培养基上则采用了20mg·L-1的蔗糖浓度[9,19]。

2.3外源激素培养基中通常需添加细胞分裂素(6-BA)和生长素(IAA)等外源激素,其对未受精的子房或胚珠的离体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不同作物及胚状体发育的不同阶段对激素的种类和浓度有不同的要求。

烟草未受精子房的培养中使用了0.5~1.0mg·L-1的IAA与2~4mg·L-1的6-BA[2];非洲菊的未受精胚珠培养则以MS中的大量元素+Heller中的微量元素+1/2铁盐+0.2mg·L-16-BA+0.1mg·L-1IAA的诱导效果较好[20]。

陈小鹏等在黄瓜未授粉子房的胚状体诱导中发现加入TDZ后,其诱导率显著提高[21]。

陈学军、谢冰等在西葫芦未受精胚珠培养过程中筛选出了最佳的浓度组合为4.0mg·L-12,4-D+0.25 mg·L-1NAA+1.0mg·L-16-BA或4.0mg·L-12,4-D+0.5mg·L-1NAA+1.0mg·L-16-BA,诱导率都在90%以上[8-9]。

Kaya在诱导甜菜未受精胚珠培养时发现,在培养基中加入活性炭能有效的提高诱导率(9.5%~ 11.1%),其原因可能是活性炭消除了某些生长抑制剂的作用;同时还发现加入AgN O3诱导率反而降低[22]。

韩丽华等首次将AgNO3用于甜瓜离体胚囊发育试验,在5~80mg·L-1的AgN O3培养基上均获得了甜瓜再生植株,浓度为80mg·L-1时,胚状体诱导率达0.74%[23]。

3接种时期在诱导单倍体材料进行发育的过程中,外植体在接种时所处的发育时期可能比培养基成分更为重要。

敖光明等在对玉米胚培养的研究中发现,成熟的玉米子房比幼嫩子房更易于诱导单倍体产生,还可不经愈伤组织直接出苗[24]。

Gémes-Juh觃sz等对6种不同基因型的黄瓜进行了取材时期和预处理方式的研究,发现雌花开放前6h时胚囊刚好形成,胚的诱导率最高[11]。

谢冰对西葫芦未受精胚珠离体培养诱导结果表明,西葫芦成熟以及接近成熟的胚囊对人工诱导条件比较敏感,而成熟后的胚囊成员细胞在离体条件下较难启动分裂[9]。

陈学军等也提出开花当日西葫芦未受精胚珠活力较高,其愈伤组织诱导率也最高[8]。

4预处理接种前的低温或热激处理可能有利于某些植物未受精子房或胚珠离体培养时形成单倍体植株。

闫华等将向日葵花序在4℃冰箱中预处理24或48h,发现能明显地提高孤雌生殖的诱导率,同时还能有效的抑制珠被产生愈伤组织[14]。

Kwack等以中国南瓜的胚珠为外植体研究体细胞胚发育途径时发现,胚珠用5℃冷处理2d后,其再生频率提高[25]。

而Metwally等在美洲南瓜胚珠再生的研究·134·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第40卷中得到了相反的结果,低温预处理外植体会降低再生频率,而不经低温处理的再生频率则高[26]。

而徐静在对西葫芦子房培养过程中发现,对西葫芦的大多数的基因型材料,35℃热激5d十分有效,但同时也发现有的基因型材料对温度有更高的要求,512品种在40℃下热激的效果更好[27]。

接种前的预处理可能会从生理生化上改变细胞的生理状态、改变其分裂方式和发育途径,有利于其形成单倍体植株,但具体的机理目前还不清楚。

5接种方式在未授粉子房或胚珠的离体培养中,接种方式同样影响着诱导率。

在大麦的研究中,黄群飞等将子房连小穗柄一起接种,将小穗柄插入培养基的方式,其效果明显优于子房平放的接种方式[28]。

杜胜利等在黄瓜未授粉子房培养中发现2~3mm厚的子房薄片平放接种方式效果最优[15]。

在西葫芦未受精子房培养中,陈学军等比较了4种不同的接种方法,发现按横切法接种时,最先从切口处长出愈伤组织,且愈伤组织的诱导率最高达28%,其次是切啄、纵切,而以完整胚珠接种法所得愈伤组织诱导率最低为6%[8];而谢冰则认为将完整胚珠直接放在培养基表面,有利于营养的吸收和胚状体的诱导[9]。

6培养条件已报道的研究中,离体雌核培养采用的培养温度一般为22~28℃,与各类植物生长发育要求的适宜温度基本吻合或略高,但有时采用更高或更低的温度时表现更好,如Kojima等在韭菜未受精胚珠培养中发现20~21℃最适合[29]。

光照方式也有多种,其中包括黑暗、500lx16h、1000lx昼夜间歇光照、1500lx10h、2000lx、3000lx12~16h 等,但缺乏严格的比较试验。

陶自荣等在马铃薯未授粉子房诱导培养中发现,在子房诱导培养阶段需在散射光或黑暗条件下进行,而分化阶段则需用日光灯每日照射8h(约2000lx)[30]。

在水稻、草莓及黄瓜的未受精子房诱导中,研究者大多采用了前期黑暗(约1周),后期恒定光周期的光照方式,而且发现变温培养效果优于恒温培养,因此可以理解为黑暗是大多数植物离体雌核发育和胚状体形成的有利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