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跨体系社会”:帝国的沟通与运行——李漫著《元代传播考》序言

合集下载

元代的文化交流与宗教传播

元代的文化交流与宗教传播

元代的文化交流与宗教传播元代(1271年-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不仅在政治经济领域有独特的发展,文化交流和宗教传播也是这个时期的重要特征。

元代汇聚了来自蒙古、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多元文化,这种多元性反映在宗教信仰上。

本文将探讨元代的文化交流与宗教传播。

首先,元代的大一统政府为文化交流和宗教传播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由于元朝政权由蒙古族建立,汉人文化面临一定的冲击。

然而,与此同时,蒙元政权也采取了包容和借鉴的态度,尊重和吸收汉人文化。

元代政府曾派遣使臣出使南方诸国,交流吸纳各地文化,促进了民族文化的融合。

汇集了汉、蒙、藏等诸多宗教信仰,如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

其次,元代汉地文化的发展促进了文化交流。

元朝统治者采用一定的文化政策,保留了儒家文化传统,尊孔立儒,并在元朝始终保持汉文化的传统。

汉地仕宦文化也兴盛于此,许多儒家经典、文化典籍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与研究。

元代的科举制度影响深远,使士人们争相考取功名,为文化的传承和交流提供了基础。

第三,元代的佛教文化成为了东亚地区的重要宗教。

元代恢复了大量佛寺,举办了许多佛事活动,使佛教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其中最著名的是至今影响深远的云游大师一行,他们将中国佛教传播到了日本。

云游大师弘一、智者一行等人,在日本播下了佛教的种子,为后来日本佛教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外,伊斯兰教在元代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由于蒙元政权的建立,伊斯兰教成为元代重要的宗教之一。

元代的伊斯兰教发展可追溯到发源地的中东和西域等地区。

铁木儿、札剌台等伊斯兰教统治者在政治、军事和宗教上对汉地和蒙古地区进行广泛的传播与宣教活动,极大地推动了伊斯兰教在元代时期的发展和传播。

最后,元代的文化交流与宗教传播还体现在文学艺术领域。

元代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深受汉地和外族文化的影响。

元代戏剧是对汉地戏曲和外族劳动剧种的继承和发展,如元曲、皮影戏等。

元代的绘画艺术也融合了多元的元素,形成了“元画派”,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元朝的多元文化与统治制度

元朝的多元文化与统治制度

元朝的多元文化与统治制度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多元文化和统治制度并存的时期。

在元朝时期,汉、蒙、回等不同民族和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融合,并形成了独特的统治制度。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介绍元朝的多元文化和统治制度。

一、融合的多元文化元朝由蒙古帝国建立,蒙古族是当时统治阶层的主体。

然而,在元朝的统治下,汉、蒙、回等多个民族和文化共存,并相互交融。

元朝统治者充分借鉴了各个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既保留了蒙古族的游牧文化和草原风俗,又吸收了汉族的儒家思想和官僚制度,以及回族的伊斯兰教文化。

这种多元文化的融合,为元朝的统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

首先,元朝的统治者采取了容纳各族文化的政策,鼓励各民族保留自己的传统风俗与习惯。

例如,元朝统治者坚持蒙古族的婚姻习俗和衣着方式,让蒙古族在政治和军事领域发挥主导作用,同时也尊重其他少数民族的信仰与生活方式,保护其文化特色。

这种容纳各族的政策使得元朝拥有了丰富多样的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元朝文化。

其次,元朝统治者还推行宗教宽容政策,为伊斯兰教、佛教、道教等不同宗教信仰提供了空间。

以伊斯兰教为例,元朝政权高层倡导礼教,修筑清真寺,设立回回官等,为回族人民提供了宗教信仰的自由。

此外,佛教在元朝同样得到了蓬勃发展,成为元朝的国教之一。

这种宗教宽容政策促进了各个宗教文化的交流融合,丰富了元朝的文化内涵。

二、多元文化的影响及其统治制度元朝的多元文化融合不仅影响了社会文化领域,同时也对统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在政治制度方面,元朝采用了蒙古族的传统制度,并与汉族的官僚制度相结合。

元朝设立了行省、道州、监司等地方行政机构,推行县官制,基本保留了宋、金时期的政治制度。

与此同时,元朝还设立了蒙古四王、骨儿都督等特殊职位,以满足蒙古族的统治需求。

这种融合的政治制度,既保留了蒙古文化的特色,又继承了汉族的官僚制度,使得元朝实现了各族统治者之间的有效协调。

其次,在经济制度方面,元朝推行并发展了蒙古族的牧业经济和汉族的农业经济。

元代的民族融合与文化多元化

元代的民族融合与文化多元化

元代的民族融合与文化多元化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

这个时期由蒙古族建立的政权统治着中国大陆,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少数民族王朝。

然而,元代不仅是一个简单的蒙古人在中国的政治霸权,它还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时期,因为这个时期出现了一种民族融合和文化多元化的趋势,不同的民族和文化在这个时期得到了更多的交流和交融。

元代的多元文化不仅表现在统治者的文化品味上,还表现在社会上各种文化、艺术和文学的兴盛。

元代文化的多元性和综合性体现在多种思想学派、文学流派和艺术形式的并存和交融中。

蒙元王朝这一少数民族王朝选择了"攘夷"政策,建立起了一种中央集权和宽容多元文化,保持了中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这种文化模式一直延续到明代,影响了后来的中国历史。

以下分为三方面进行阐述。

一、政治因素元代的民族融合和文化多元化首先是由政治因素所驱动的。

蒙古族的统治者通过选用汉族和各少数民族来担任技术性职务或者助理职务,从而增加了汉族和少数民族在国家制度中的参与度,进一步强化了融合的趋势。

作为支配者的蒙古族也逐渐地接触新的文化和思想,并且试着将这些东西与自己的文化相融合,创造出了独特的文化。

在元朝的政治制度中,职位的设立和分配都是一种多元文化的体现。

元朝设立了奥丁、机宜、皇子辅政等一批官职,既选用了汉族的文化,也糅合了蒙古族的政治要素,这些职位及职权形式促进了汉蒙的文化融合。

这个时期的胡赊、张朝瑞、陈宜等多个汉族元臣,具有印证这种融合趋势的示范意义。

同时,政治制度中的丞相、参知政事和御史台等官职和职权,也是多元文化的表现。

二、文学因素从文学上看,元代文学体现了多种民族和文化的交融和融合。

元代文学融合了南北诗歌和扬州派的新诗,对其进行了改进和推进,并将其发扬光大。

在元代文学的发展中,还出现了各种新的文学形式,如《元曲》、《元说笺注》等书籍,这些文学形式充分表达了多元文化的特点。

元代诗歌中出现了不少的少数民族人物。

第二章 元代的对外交往与文化成就

第二章  元代的对外交往与文化成就

2 . 元 代 的 学 校 制 度
2. 元代的学校制度
中央:
立京师蒙古国子学(1270年,许衡主掌)
国子监学设立(1287年,耶律有尚主掌)
地方:
地方官学的普遍设立
书院官学化
民间:
社学
各种私塾
第三节 科学技术与文化
1. 科 技 成 就
1. 科技成就
郭守敬:《授时历》与地 理、水利技术
贾鲁:治河 《元一统志》与朱思本: 《舆地图》
2 . 文 化 与 艺 术
关汉卿与《窦娥冤》
元 代 杂 剧
文 人
文人画

赵孟頫与元四家:黄公望、 吴镇、倪瓒、王蒙
倪瓒《山石野树图》(右) 赵孟頫《瓮牅图》(下)
第二章 元代的对外交往与文化成就
第 一 节 元 代 的中 国与世 界关系
第一节 元代的中国与世界关系
西方旅行者与传教士的东来
• 火药、火器、印刷术、指南针先后 经波斯传入阿拉伯,又经阿拉伯传 到欧洲。三大发明西传对欧洲文明 的变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 1245~1246年间,意大利人普 兰·迦儿宾奉教皇之命出使蒙古。
“北方知有程朱之学,自(赵)复始。” ——《元史》卷189, 《儒学一·赵复》
金 华 朱 学 学 者 的 讲 学
金华朱学学者的讲学
“海内家蓄朱子之书,人习圣贤之学。” ——苏天爵:《滋溪文稿》。
科举取士:“多采考亭朱氏《贡举私议》”
“非程朱学不试于有司,于是天下学 术,凛然一归于正。” ——欧阳元:《圭斋文集》。
最早的金属管火炮:火铳 航海技术的发展与牵星术
郭守敬及其设计的简仪
《 农 桑 辑 要 》
《农桑辑要》 王祯:《农书》 危亦林:《世医得效方》 回回医术传入

元朝的文化交流与文明传播

元朝的文化交流与文明传播

元朝的文化交流与文明传播元朝(1271年至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它的兴衰与文化交流与文明传播密切相关。

在元朝时期,由于统治者蒙古人的开放政策以及多元文化的融合,元朝成为了一个独特的文化交流和传播中心。

在这个时期,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流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不仅吸收了外来文化,也向外界传播了中国的文明。

本文将详细介绍元朝的文化交流与文明传播,并探讨其影响。

首先,元朝时期的文化交流主要体现在人员、商品和知识的流动方面。

随着蒙古人的统治,大量的外来商人和使节来到中国,他们带来了各种外国商品和文化,使中国境内的市场更加繁荣。

同时,元朝的统治者也鼓励外国使节来华,从而增加了自身的国际地位和声誉。

这些使节往往会带来各自国家的文化和传统,与当地人进行交流和互动,从而促进了文化的交融。

其次,元朝时期的文化交流还表现在科技和艺术的传播方面。

由于元朝统治者的开明政策,许多外国的科学家和学者受邀来中国,与当地学者进行学术交流。

这种交流不仅加速了科技的发展,也促进了不同文化的相互交流。

例如,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就是在元朝期间来到中国,并向世界传播了中国的发明和技术,比如火药、印刷术等,这种传播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元朝还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交流中心,促进了不同民族的融合和文明的传播。

蒙古人在统治中国期间,尊重并保护了当地各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他们的开放政策使得各民族的文化在中国境内得以传承和发展。

特别是元朝时期的都城大都(今北京),成为了文化的交汇点,各种不同民族的文化在这里交流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元代文化。

最后,元朝时期的文化交流与文明传播对中国自身的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元朝期间,中国本土的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而富有创造力的艺术风格。

元代绘画、小说和音乐都得到了重要发展,对后来的明清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元朝还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方面借鉴了外来的文明,为中国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元代的科技传播与学术交流

元代的科技传播与学术交流

元代的科技传播与学术交流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它在文化和科技方面都有着独特的贡献。

元代时,科技传播和学术交流在社会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于当时的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元代是一个多民族汇聚的朝代,不同文化的融合和交流成为推动科技发展和学术交流的动力。

当时,元朝执政者对于各族人民都采取了包容和宽容的态度,并积极倡导多元文化的交流。

这种宽容和包容的政策为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之间的学术交流提供了条件。

在科技传播方面,元代推动了科技发展的步伐。

当时,元朝吸收和吸纳了南宋时期的科技成果,如瓷器制作、纺织技术等,将其传播到各地。

同时,元代还从外国引进了一些新的科技,如火药、印刷术等。

元朝对于外来文化和科技的接纳和消化,不仅带动了中国科技的发展,也为世界科技的传播做出了贡献。

学术交流在元代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元朝政府非常重视学问和教育,对于学习、研究和传播知识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当时,元朝的官府和私人都设立了许多学院、书院和图书馆,为学者和研究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

在这些学院和图书馆中,各种书籍和文献得到了收藏和传播,学者们得到了相互交流和学习的机会。

在学术交流方面,元代还推动了汉、藏、蒙等地区的文化交流。

元代时期,汉、藏、蒙等地区的文化交流在学术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当时,元朝政府积极鼓励汉、藏、蒙等地学者之间的交流,各地学者纷纷前来元朝参加科举考试或是寻找学习和研究的机会,从而促进了不同地区文化的融合和交流。

此外,元代还有一些重要的学者和思想家出现,他们为元代的学术交流和科技传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如刘满堂、赵孟頫、李冶等人,在书法、绘画、医学等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

他们的学术成果和学术方法为后人所继承和发展,并对于当时的学术交流和科技传播具有重要的影响。

总而言之,元代的科技传播和学术交流在当时的社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元朝政府和社会各界对于科技和学问的重视以及宽容包容的态度,为科技的发展和学术的繁荣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元朝的制度与文化交流

元朝的制度与文化交流

元朝的制度与文化交流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其建立者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部落,建立了庞大的帝国。

元朝在政治、军事、制度以及文化交流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元朝的制度和文化交流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元朝的制度1.1 部落联盟制度元朝采用了部落联盟制度,成吉思汗通过联合蒙古部落,建立了庞大的帝国。

这一制度使得元朝获得了强大的兵力和资源,为后来的征服提供了保障。

1.2 官制和地方制度元朝实行了官制和地方制度的改革,建立了完善的官僚体系。

官制的特点是多级并行的官职体系,同时设立中央和地方的官员。

地方制度中,设立了路、州、县等行政区划,使得统治更加有条不紊。

1.3 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元朝实行了统一的货币制度和度量衡制度,使得商业交流更加便利。

统一货币和度量衡促进了国内贸易的发展,也为外部的经济交流提供了便利。

二、元朝的文化交流2.1 中亚与西亚文化的交流元朝统治下,中亚、西亚等地的文化与中国文化产生了广泛交流。

在元朝的统治下,中亚和西亚地区的文化传统得到了保留和发展,同时这些地区的文化也对中国产生了重要影响。

2.2 西方与东方文化的交流元朝与西方的各国也保持了一定的文化交流。

成吉思汗和后来的元世祖忽必烈积极推崇各种文化,尤其是佛教和伊斯兰教。

他们欢迎外来的宗教文化,使得中国的文化更加开放多元。

2.3 文化交流对艺术的影响文化交流对元代的艺术产生了积极影响。

元代的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吸收了各个民族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元代艺术风格。

著名的《元人画谱》就是元代绘画艺术的杰出代表。

总结:元朝的制度和文化交流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元朝的制度使得帝国更加稳定和有序,为其统治提供了基础。

而文化交流使得元代的文化更加开放多元,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元朝的制度和文化交流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

(字数:509)。

元代文学的多元性与一体性

元代文学的多元性与一体性

元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元代文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初 期、中期和晚期三个阶段。
初期以“元曲”为代表,包括 “元杂剧”和“散曲”,是元 代文学的成熟期。
中期则以“诗、词、曲”为主 要形式,代表了元代文学的鼎 盛时期。
晚期则以“话本”和“戏曲” 为主要形式,推动了元代文学 的进一步发展。
02
元代文学的多元性
不同民族文化的交融
汉文化与蒙古文化的交融
元代文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蒙古文化的影响,同时也有蒙古文化与汉文化的交融现象。这种交融使得元代文 学具有独特的多元性。
汉文化与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的交融
除了蒙古文化,元代文学还涉及了其他如女真、契丹等少数民族文化,这种交融进一步丰富了元代文学的多元 性。
不同地域文化的交融
03
整体而言,元代文学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多元性和一体性逐 渐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认识和研究。未来,随着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和跨学科 方法的引入,相信对元代文学的评价和研究将会更加丰富和深入。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元代文学的多元性与一体性代文学背景介绍 • 元代文学的多元性 • 元代文学的一体性 • 元代文学的代表作品及特色 • 元代文学的评价与研究现状
01
元代文学背景介绍
元朝历史背景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宋朝和明 朝之后的一个朝代,其统治者 为蒙古族,历时98年。
元朝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自唐 朝以来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为 文学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社 会环境。
代表作品
《江边秋夕候月》、《杜秋娘诗》、《金 陵待月》、《暮春》、《宫中题》、《游 黄山》等。
VS
特色
刘秉忠的诗歌以抒情、写景、叙事为主, 内容多表达对人生、爱情、社会的思考和 感慨,语言简练优美,富有音乐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汗位 起 , 经 过 三 次 西征 ( 成吉思汗时期 , 1 2 1 9 — 1 2 2 7 ; 窝 阔 台汗 时 期 , 1 2 3 6— 1 2 4 1 ;蒙 哥 汗 时 期 , 1 2 5 2 — 保 持 着对 于汉 地 文化 的 某种 拒 斥 ,从 而 大一 统 帝 国 1 2 6 0 ) , 形 成 了一 个 纵横 欧 亚 、 拥 有 历 史上 最 为广 阔 内部 的 涵化 或 融合 并未 最终 趋 于同一 。例 如 在 生 产 的连续 性领 土的 帝 国。 1 2 6 0年 忽 必烈在 汉地 即 汗位 , 方 式上 ,元朝 保 留 了以农耕 与 游牧 为主要 生产 方 式 建元 “ 中统 ” , 1 2 7 1年 改 国号 为元 , 1 2 7 9年 灭 南宋 , 创 的 二元 社 会体 制 ; 在 社会 身份 制度 上 , 元 朝 实行 四等 造 了 中 国历 史上 一 个 由 蒙古 族 建 立 的 、 “ 北逾 阴山. 人制 , 即作 为元 朝 “ 国姓 ” 的 蒙 古人 ( 按《 南村辍耕录・ 西极流 沙, 东尽 辽左 。 南越 海表 ” 的统 一 帝 国。由于蒙 氏族 》 记载 , 蒙 古计 7 2种 ) , 包括 钦 察 、 唐兀、 畏兀儿、 元 王 朝 的 庞 大 而 又 富 于 变化 的 统 治体 系和 人 口构 回回等 西 域人 在 内的 色 目人 ( 按《 南村辍耕录 ・ 氏族 》 成, 其 历 史的编撰 和 解释 也 尤 为复 杂。除 了一般 认 为 是 蒙古太宗( 窝阔台) 去世 前 一 年 ( 1 2 4 0年 ) 编 成 的 《 元朝秘史》 ( 用畏 兀 儿 字 的蒙 古文 写成 , 也称为《 蒙 古 秘史 》 ) 和 元世 祖 中统二 年 ( 1 2 6 1 年) 设 翰 林 国史院 后 开 始纂辑 的 “ 实录” 外. 在1 3 6 8年元朝 灭 亡后 不久 , 明 太祖 朱 元璋 即诏 修 元 史 ,经过 洪武二 年 和 洪武 三 年 的 两次 编 写 , 最终 形成 了 2 1 0卷 《 元 史》 , 是后 代 研 究元 史的基 础 史料 。 由于编 写仓 促 、 语言复杂、 战 乱 和 变故 较 多等 原 因,历 来 学者 对这 部 史 书的 讹误 有 大量 的修 订和 考证 : 清 中叶 以后 . 学者 们 对 于元 史 的 热情 又 混杂 了探 寻新 的世 界 形势 的兴趣 。 在 漫 长的 历 史 中 。元 史研 究的 目的 始终 与 对 蒙 元 王朝 崛起 与灭 亡 原 因的探 索相 关 .而要 解释 这 一
( d y n a s y t o f i n i f l t r a t i o n ) 。 根 据他 们 的观 点 , 北 魏 等王朝 中族 群 关 系逐 渐 涵 化 ( Ac c u l t u r a t i o n ) 而趋 于 同一 。 而征 服 王朝 却 留有 清晰 的 多元 体 制特征 。即征服 者

序 … … 黪 …
l 瓣 《 } 2 { { ,


元代“ 跨体系社会" : 帝国的沟通与运行
李漫著《 元代传播考》 序 言
口 汪 晖
1 3世 纪初 期 蒙 古势 力 的崛起 是世 界 历 史上 的 重
要 事件 。从 1 2 0 6年铁 木 真 统 一 蒙 古诸 部 , 即大 蒙 古
问题 .人们 不 可 能绕 过 元 朝 的 如 下 几 个独 特 性 : 首 先, 在 中 国王朝谱 系中 , 元 朝是 一 个地 域 宏 阔却 短命 的王朝 , 但 所谓 短命 也 是相 对 于其 他 几 大王 朝 而 言。 我 们 不 能不 想到 , 即便 是在 2 0世 纪 的 交通 和技 术 条
记 载 ,色 目含 3 1种 ) , 包括 淮 河 以北 原金 朝境 内的 汉、 契丹 、 女 真人 , 较 早被 蒙 古征服 的云 南 、 四川 两省 人, 及 东北 的 高 丽人 汉 人在 内的 汉人 ( 按《 南 村 辍 耕 录・ 氏族 》 记载 , 汉 人 有 8种 ) 和 最后 被征 服 的南 宋境 内各族 的 南人 : 在 宗教 和 文化 认 同方 面 . 元 朝 诸教 并 举, 此起 彼 伏 , 例如 , 在与金 、 宋 角逐 的 太祖 、 太 宗 时 期, 蒙古 崇 奉道 教 , 在 西 藏纳入 蒙 古势 力 范 围之后 的 宪 宗至顺 宗时期 , 佛教 逐 渐居 于主 导地位 。《 元 史》 卷 二 。二 《 释 老传 》 中说 : “ 元 起 朔方 , 固已 崇尚释教 。及 得 西域 . 世 祖 以其地 广 而 险远 , 民犷 而 好 斗 , 思有 以 因其 俗 而柔 其 人 , 乃郡县土番之地 , 设 官分职 , 而领 之 于帝师 。” 在 蒙古征服 金 、 宋 的过 程 中, 民 间儒 学不 绝如 缕 。 但 在政 治 上 受到排 斥 。这一 情 况在 至 大 四年 ( 1 3 1 1 年) 仁 宗即位 后发 生 了重 大 变化 。仁 宗 自幼 师 从儒 学者 李孟 ,即位 后 不但 派 国子 祭 酒 刘赓 “ 诣曲 埠. 以 太牢祀 孔子 ” , 并 扩充 国子 生 员至 3 0 0 人 。1 3 1 3 年( 皇庆二年 ) , 朝廷将周敦 颐、 二程 兄弟、 张载 、 邵 雍、 司 马光 、 朱熹、 张械 、 吕祖 谦 等 宋儒 从 祀 于孔 庙 , 并 诏行 科举 , “ 四 书” 及《 诗》 《 易》 成 为科 场 经典 , 程 朱 理 学在 一 个 异族 统 治 的王 朝 里获 得 了前 所 未 有 的 官 方地位 。除 此之 外 。 基 督教 、 伊 斯 兰教 和 犹 太教 在 元
件下 , 与 之规 模 相 当 的 多民族 国家 苏联 , 也仅 仅 存在 了7 0余年 。即便 不说 元 朝建 立前 的 蒙古势 力崛起 时 期 和 退 出中原后 的 “ 北元 时期 ” ( 1 3 6 8 —1 4 0 2 ) , 在 交通 尚不 发达 、 人 口及 文化 构 成极 为 复 杂 、 地 域 规模 如 此 庞 大的条 件 下 . 蒙元 王朝 是如 何 维持 将 近 9 0年 的统 治 的?其 次 。 元 朝是 一 个 由蒙古人 通过 战争 征服 而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