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人教版数学七下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word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总结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章-数据的收
集、整理与总结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数据的概念和数据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 掌握数据的收集方法,包括观察法、实验法和调查法。
3. 学会整理数据的方法,包括制作频数表、制作条形统计图和
折线统计图。
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
教学准备
1. 教材: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章教材。
2. 教具:白板、黑板、多媒体课件、绘图工具。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实例引入数据的概念和作用,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2. 授课:介绍数据的收集方法,包括观察法、实验法和调查法,并进行详细讲解和示范。
3. 练:分组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收集数据,并使用合适
的方法整理和表达数据。
4. 深化:引导学生分析和总结所收集的数据,提出问题并讨论。
5. 归纳: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化学生对数据收集、整理和总结方法的理解。
6. 作业:布置相应的练题和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评价
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参与程度。
2. 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答案正确率。
3. 进行小组或个别评价,关注学生的理解深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活动设计合理,有助于学生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总结方
法有更深入的认识。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数学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教案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统计和描述数据的情况?”(如:统计班级同学的身高、体重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数据的奥秘。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这一章节的内容充满好奇心。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展现出较高的学习热情。然而,在教学查问卷和观察方法的设计不够熟练,导致收集到的数据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为了提高学生们的数据收集能力,我计划在下一节课中增加一些关于调查问卷和观察方法设计的实例讲解,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如何避免主观偏见和错误。
其次,在数据整理环节,学生们对表格、图表等整理工具的使用还不够熟练。在接下来的课程中,我将加强对这些工具的讲解和练习,让学生们能够熟练掌握并运用到实际操作中。
此外,对于统计量的选择和统计图的绘制,学生们普遍存在一定的困难。这说明我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可能没有做到足够细致和深入。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知识点,我打算在后续课程中增加一些具体的案例,通过对比不同统计量的优缺点和统计图的适用场景,让学生们能够更加明确如何选择和使用这些工具。
-数据的整理:在整理过程中,如何对数据进行合理的分类、排序,以及如何发现和纠正数据中的错误。
-统计量的选择:根据数据特点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进行描述,理解不同统计量在描述数据时的优缺点。
春人教版数学七下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word教案

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10.1.1 统计调查(第一课时)学习目标:知识:了解通过全面调收集数据的方法,会设计简单的调查问卷收集数据。
方法:理论联系实际。
情感:感受统计调查的思想,体会动手收集数据、处理数据过程的乐趣。
学习重点:1:统计调查过程中,数据处理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2:掌握用划记法、表格整理数据,并会用扇形统计图描述数据。
学习难点:组织有效的统计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合作与交流;扇形统计图的绘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作图工具。
教学流程: 【导课】如果要了解全班同学对新闻、体育、动画、娱乐、戏曲五类电视节目的的喜爱情况,你会怎样做?板书课题【阅读质疑,自主探究】请同学们自学课本151页—153页的内容,思考下面的问题:1:从课本151页的数据中,你能看出全班同学喜爱各类节目的情况吗?怎样才能很清楚地看出全班同学喜爱各类节目的情况?2:你能根据表10-1和图10.1-1,说出全班同学喜爱五类电视节目的情况吗? 3:如何根据百分比或圆心角画出相应的扇形图?【多元互动,合作探究】上述问题展示给学生,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先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总结;教师适当点拨、指导,最后汇总得出:为解决问题,需要做统计调查:1、首先对全班同学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数据。
2、为了更清楚地了解数据所蕴含的规律,需要对数据进行整理。
统计中经常用表格整理数据,其中经常用划计法记录数据。
3、为了更直观地表中信息,经常用条形图和扇形图来描述数据。
条形统计图:就是用坐标的形式来描述.扇形统计图:用一个圆代表总体,然后将各部分所占的百分比将圆分成若干个部分,再在各部分中标出相应的百分比和名称。
语文 数学 外语 物理 政治 历史 地理 生物0 510 1520人数学科类别如制作扇形统计图关键是确定各部分所占圆心角的大小,它的确定方法就是用该部分数据所占的百分比×360o,如体育所占的百分比是20%,则相对应的圆心角为360o ×20%=72o 。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教学设计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小结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授课教师:《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小结》教学设计(一)内容和内容解析本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的小结”。
主要的内容是通过解决一个实际生活问题,从而回顾,复习整个一章的知识。
内容解析:本章第一节的内容就是统计调查,已经对数据的处理经历的四步: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描述数据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且介绍了收集数据的一种重要方式---调查问卷。
也学习了如何利用表格整理数据,并且根据问题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图描述数据。
通过绘制条形图,扇形图和折线图体会了不同统计图的优缺点。
本课是对这节内容的提高和升华,通过解决一个实际生活问题(要了解七年四班同学周一至周五平均每天使用手机上网的时间情况),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统计调查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据意识,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根据内容分析,本节课的重点是:处理数据的四个过程以及选择适当的统计图描述数据。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教学目标:1.体会数据处理过程中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能选择合适的统计图对数据进行整理和描述。
2.通过实际参与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活动,感受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增强学习统计的兴趣,培养重视调查研究的良好习惯和科学态度。
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据意识,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感受合作学习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
目标解析:目标1达成的标志是:学生能够按照教师的引导,明确数据处理的过程要经过四步: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能够根据表格中的数据,绘制出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
目标2达成的标志是:学生参与并绘制完成条形图和扇形图,并且根据条形图和扇形图进行简单的分析,从而解决教师所提出的问题。
目标3达成的标志是: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主动参与小组讨论,交流活动,表现出求知的欲望、主动展示自己学习成果。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章数据的搜集、整理与描述单元教学设计

2.分组合作,探究学习:鼓励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数据收集、整理与描述的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教师可以设计不同难度的任务,让各小组自主选择,使学生在合作中共同进步。
3.案例分析,提升能力: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数据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6.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计算机软件、网络资源等,辅助数据处理和展示,提高教学效果。
-引导学生运用Excel等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提高其信息素养。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一组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数据,如班级同学的身高、体重分布情况,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例如,分析某城市一年内各月份的降雨量数据,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预测未来的降雨趋势。
4.适时引导,突破难点:针对教学重难点,教师应适时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掌握关键知识点。
-在讲解概率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概率的含义,并引导他们运用概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多元评价,激发潜能: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章数据的搜集、整理与描述单元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数据收集、整理与描述的基本概念,掌握数据收集的途径和方法,如问卷调查、观察法等。
2.学会使用表格、图表等工具整理和展示数据,能够运用条形图、折线图、扇形图等对数据进行描述和分析。
3.掌握简单概率的计算方法,了解概率的意义和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优秀教学案例

3.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数据处理方法,如用表格整理数据,用图表展示数据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回忆。
4.教师可以总结之前的知识,并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要求。
3.游戏情境:设计有趣的数学游戏,如数据接龙、图表猜猜看等,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媒体情境: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等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数据资源,丰富学生的数据感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据处理的方法。
(二)问题导向
1.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动力。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案例背景以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为主题,旨在通过实际教学案例,探讨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有效地引导学生掌握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如小组合作、动手操作、问题探究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据收集、整理与描述的方法。同时,教师还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程度的学生个性化的指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升。
(二)讲授新知
1.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和示例,向学生介绍数据的收集方法,如调查、实验等,并解释每种方法的优缺点。
2.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和示例,向学生介绍图表的制作方法,如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并解释每种图表的特点和适用场景。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教学设计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根据调查问题,设计数据收集方案。
(2)小组内部分工合作,开展数据收集工作,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3)小组之间分享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数据整理和描述,讨论如何从数据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针对午餐偏好调查数据,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数据收集的意义,掌握数据收集的基本方法,如问卷调查、观察、访谈等,并能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方法。
2.学会整理和描述数据,掌握基本的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如制作表格、绘制统计图表(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并能从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在数据收集、整理和描述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沟通,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从数据中发现规律和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1)明确各小组成员的职责,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发挥各自的优势。
(2)定期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各自的心得和经验,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3.案例分析法,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4.重视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在数据收集、整理与描述过程中的表现,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
3.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方法,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教案):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单元备课

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单元备课本章是统计部分的第一章,内容包括:1.利用全面调查与抽样调查(以抽样调查为重点)收集和整理数据;2.利用统计图表(以直方图为重点)描述数据;3.展现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统计调查的基本过程.本章共安排三个小节和两个选学内容,教学(不包括选学内容)约需10课时,具体安排如下(仅供参考):10.1 统计调查约3课时10.2 直方图约2课时课题学习从数据谈节水约3课时数学活动小结约2课时一、教科书内容与本章学习目标(一)本章知识结构框图本章知识结构如下图所示:(二)教科书内容10.1节“统计调查”,主要介绍收集、整理与描述数据的一些常用方法.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是统计调查的常用方法.教科书以调查人们对几种电视节目的喜爱情况为背景,设计了两个问题,通过统计调查问题1回顾了全面调查;通过统计调查问题2介绍了抽样调查.教科书首先设置问题1,要求学生考察全班同学喜爱五种电视节目的情况.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统计调查,首先是收集数据,由此引出利用调查问卷收集数据的方法;对于收集到的数据需要进行整理才能看出数据分布的规律,这就涉及如何整理数据的问题,教科书介绍了利用频数分布表(没有给出频数分布的概念)整理数据的方法;为了更直观地看出全班同学喜爱五种电视节目的情况,教科书选用了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的条形图和扇形图展示了数据的分布规律;最后通过分析统计图表就可以看出全班同学五种电视节目的情况.对于扇形图,学生在小学只能从扇形图中读出信息,不会画出扇形图来描述数据,在本节中,教科书结合问题1介绍了如何画出扇形图,这是本学段的一个教学要求.问题1的统计调查过程实际上让学生经历了一个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即数据处理的一般过程.数据的来源一般有两条渠道:一条是通过统计调查或科学试验直接得到第一手统计数据;另一条是通过查阅资料等间接获得第二手统计数据.统计调查是获得第一手数据的重要途径,它们常常通过访问、邮寄、电话、电脑辅助等形式来收集数据;科学试验是取得自然科学数据的主要手段;各种文献资料、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媒体等提供了大量的统计数据,通过这些资料或媒体可以获得第二手数据.本章主要学习通过统计调查来收集数据,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的方法.关于通过科学试验获得数据的方法,教科书通过一个选学栏目作了简单介绍;对于通过查阅资料等间接手段收集数据的方法,主要安排在课题学习和习题中.用样本估计总体是统计的基本思想,抽样调查是实际中经常采用的一种调查方式,也是本节重点介绍的统计调查方法.教科书沿用问题1的情景,设计了问题2,介绍利用抽样调查收集数据.在问题2中,调查全校学生对五种电视节目的喜爱情况,由于学生人数较多,采用全面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不太实际,抽样调查是一种经济、有效、省时省力的方法,这就使学生对抽样的必要性有所感受.结合着必要性的讨论,教科书给出了与抽样调查有关的概念和术语,如样本、总体、个体、样本容量等.为了使样本尽可能具有好的代表性,抽取样本时,要求每一个学生都有相等的机会被抽到,教科书介绍了一种利用学号随机抽取样本,实现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这个抽样方法简单有效,便于学生理解样本的代表性.有了样本数据,就可以整理、描述和分析样本数据,通过分析样本数据来估计总体的情况.通过问题2的学习,学生经历了一个利用抽样调查处理数据、解决问题的统计过程,对抽样调查的必要性、样本的代表性、单随机抽样,以及通过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等有所了解.在问题1,2的基础上,教科书设置了问题3.问题3是比较学生所在学校三个年级学生的平均体重,教科书没有给数据,也没有给分析和解决过程,需要学生自主合作完成.教科书这么做的目的是考虑到统计内容有较强的实践性,希望学生通过亲自参与统计活动这种有效方式学习统计内容.问题3中设置的三个小问题,事实上是给学生完成此问题适当的引导.其中调查方案的确定,需要根据学生自己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权衡,选取相对合适的调查方案.即使是调查同一所学校,也完全可以采用不同的调查方式收集数据,但要能解决所提问题为前提,其实这是辩证地认识两种调查方式特点的过程,更是正确认识统计方法特点的过程.通过问题3,让学生亲自参与在实际问题中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统计过程,培养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建立数据分析观念,感受统计的思想.“捉-放-捉(capture-recapture)”是生产和科研中经常用到的方法,常常被用来根据部分的情况估计整体的情况,例如估计养鱼池中鱼的个数,森林中某种动物的个数等,这个方法体现了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教科书在选学栏目“实验与探究瓶子中有多少粒豆子”中,模拟这种方法设计了一个活动,通过学生动手活动体验这种方法,感受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并了解试验也是获得数据的有效方法.10.2节“直方图”,重点讨论利用直方图来描述数据.对于直方图,学生在前两个学段没有接触,这是本学段学习的一种新统计图.教科书从学生熟悉的问题情景入手:从63名学生中选出40名参加广播体操比赛.选择参赛队员的一个要求是队员的身高应尽可能整齐.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选出符合这个要求的队员,教科书介绍了利用频数分布确定人选的方法.分析数据的频数分布,首先是将数据分组,根据一组数据的最大值、最小值可以确定这组数据的极差,极差反映了数据的变化范围.参照极差,可以确定组距,进而可以将数据进行分组,利用频数分布表给出了身高数据的分布情况,分析频数分布表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的身高分布在哪个范围,由此可以确定参赛选手的身高.对于取值比较少的数据(如前一节最喜爱的电视节目),可以用条形图描述频数分布,而对于取值比较多的数据(如身高),分组后可以用直方图来描述频数分布.教科书利用问题4介绍了根据频数分布表作出频数分布直方图的方法.教科书结合一个实际问题介绍直方图描述数据的方法,使得对于统计图表的认识具体化.10.3节“课题学习从数据谈节水”,要求学生综合利用学过的统计知识和方法从事统计活动,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基本过程.教科书选择了一个具有实际意义和时代气息的问题——水资源问题为主题编写课题学习,这不仅有利于统计知识的深入学习,而且具有“节能减污,保护环境”的教育价值.这个课题学习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要求学生阅读背景材料,从中收集数据,通过数据处理回答问题.第二部分要求学生运用已学的统计调查知识,完成一个以“家庭人均月生活用水量”为题的统计调查活动,并结合第一部分的内容撰写一份报告.课题学习的设计目的,一方面是让学生感受对数据进行合适处理,可以挖掘其中蕴涵的信息,体会统计方法的意义;另一方面是让学生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统计过程,在经历这个统计调查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感受统计的思想,逐步建立用数据说话的习惯.(三)本章学习目标1.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活动,了解数据处理的过程.了解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两种收集数据的方式,会设计简单的调查问卷.2.通过实例,体会抽样的必要性,了解简单随机抽样.通过简单随机抽样,体会样本估计总体的合理性,能根据统计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3.通过实例,了解频数及频数分布的意义,会用表格整理数据,体会表格在整理数据中的作用.5.能画扇形图和简单频数分布直方图(等距分组的情形),并能利用频数分布直方图解释数据中蕴涵的信息.会根据问题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图描述数据,进一步体会统计图在描述数据中的作用.6.通过表格、折线图、趋势图等,感受随即现象的变化趋势.7.通过实际参与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活动,经历统计的一般过程,感受统计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增强学习统计的兴趣,初步建立数据分析观念,培养重视调查研究的良好习惯和科学态度.三、对教学的几个建议1.注意统计思想的渗透与体现2.在统计过程中学习统计,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3.挖掘现实生活中的素材进行教学4.准确把握教学要求5.关注信息技术的使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10.1.1 统计调查(第一课时)学习目标:知识:了解通过全面调收集数据的方法,会设计简单的调查问卷收集数据。
方法:理论联系实际。
情感:感受统计调查的思想,体会动手收集数据、处理数据过程的乐趣。
学习重点:1:统计调查过程中,数据处理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2:掌握用划记法、表格整理数据,并会用扇形统计图描述数据。
学习难点:组织有效的统计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合作与交流;扇形统计图的绘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作图工具。
教学流程: 【导课】如果要了解全班同学对新闻、体育、动画、娱乐、戏曲五类电视节目的的喜爱情况,你会怎样做?板书课题【阅读质疑,自主探究】请同学们自学课本151页—153页的内容,思考下面的问题:1:从课本151页的数据中,你能看出全班同学喜爱各类节目的情况吗?怎样才能很清楚地看出全班同学喜爱各类节目的情况?2:你能根据表10-1和图10.1-1,说出全班同学喜爱五类电视节目的情况吗? 3:如何根据百分比或圆心角画出相应的扇形图?【多元互动,合作探究】上述问题展示给学生,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先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总结;教师适当点拨、指导,最后汇总得出:为解决问题,需要做统计调查:1、首先对全班同学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数据。
2、为了更清楚地了解数据所蕴含的规律,需要对数据进行整理。
统计中经常用表格整理数据,其中经常用划计法记录数据。
3、为了更直观地表中信息,经常用条形图和扇形图来描述数据。
条形统计图:就是用坐标的形式来描述.扇形统计图:用一个圆代表总体,然后将各部分所占的百分比将圆分成若干个部分,再在各部分中标出相应的百分比和名称。
语文 数学 外语 物理 政治 历史 地理 生物0 510 1520人数学科类别如制作扇形统计图关键是确定各部分所占圆心角的大小,它的确定方法就是用该部分数据所占的百分比×360o,如体育所占的百分比是20%,则相对应的圆心角为360o ×20%=72o 。
注意:各部分的圆心角之和可能与360 o 有一定的误差。
4、全面调查的意义。
【训练检测,目标探究】1.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整个圆表示总体,那么扇形____代表整体的25%. (2)如果整个圆代表9公顷稻田,那么扇形C 大约代表_____公顷稻田.2、小李通过某地区1998年至2000年快餐公司发展情况的调查,情况的条形图1.1-2①和快餐公司盒饭年销量的平均数情况条形图1.1-2②.利用图1.1-2①、图1.1-2②共同提供的信息解答下列问题.(1)2000年该地区快餐公司有 个;(2)1999年平均每个快餐公司盒饭年销量是 万盒,2000年每个快 餐公司盒饭年销量是 万盒.(3)2000年该地区快餐公司共销售盒饭 _____万盒. 【训练检测,目标探究】1、下面是一所学校400名学生早晨起床方式的统计表:教师巡回指导。
可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议。
课堂小结谈谈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惑? 作业设计1、 必做题:习题10.1第1、2题。
2、 选做题:以“你帮父母做过家务吗”为主题在班级进行调查,请设计一体育20 %动画30%张调查表,并整理收集到的数据,选择适当的统计表进行描述,和同学交流讨论得到的调查情况。
本课知识体系板书设计10.1.1统计调查(第一课时)一、概念3、数据描述二、收集数据4、全面调查1、问卷调查三、练习2、整理数据四、小结教学反思:10.1.2 统计调查(第二课时)学习目标:知识:总体、个体、样本及样本容的概念以及抽样调查的意义.方法:理论联系实际。
情感:感受统计调查的思想,体会动手收集数据、处理数据过程的乐趣。
学习重点:对概念的理解及对数据收集整理。
学习难点:总体概念的理解和随机抽样的合理性。
教学过程:【导课】上节课我们对全班同学对自己所喜爱的学科进行了调查,那么如果要对某校2000名学生对新闻、体育、动画、娱乐、戏曲五类电视节目的喜爱情况,怎样进行调查?板书课题【阅读质疑,自主探究】请同学们自学课本153页—155页的内容,思考下面的问题:1:抽取多少名学生进行调查比较合适?被调查的学生又如何抽取呢?2:抽取多少名学生进行调查比较合适?被调查的学生又如何抽取呢?3:你可以用条形图和扇形图来描述上述表格中的数据吗?【多元互动,合作探究】上述问题展示给学生,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先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总结;教师适当点拨、指导,最后汇总得出:1:抽样调查:抽取一部分对象进行调查的方法,叫抽样调查。
2: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的意义总体:所要考察对象的全体。
个体: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叫个体。
样本:抽取的部分个体叫做一个样本。
样本容量:样本中个体的数目。
3:①抽样调查要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即样本容量要恰当。
②抽取的样本要有随机性。
一般情况下,样本容量越大,估计精确度就越高。
4.让学生观察P154抽样调查100名学生最喜爱节目的人数统计表和统计图,并指出最好选择什么统计图来描述较好。
1.教材第154页的练习。
2.要调查下面几个问题,你认为应该作全面调查还是抽样调查:(1)调查我们班所有同学的体重情况(2)调查市场上五色冰淇淋的色素含量是否符合国家标准;(3)检测某城市的空气质量;(4)调查某村所有家庭的年收入;(5)调查巫山县初一年级的作业量情况;(6)调查重庆市冬小麦亩产量.【迁移应用,拓展探究】师生共同解决:(1)当调查的对象个数较少,调查容易进行时,我们一般采用全面调查的方式进行。
(2)当调查的结果对调查对象具有破坏性时,或者会产生一定的危害性时,我们通常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进行调查。
(3)当调查对象的个数较多,调查不易进行时,我们常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进行调查。
(4)当调查的结果有特别要求时,或调查的结果有特殊意义时,如国家的人口普查,我们仍须采用全面调查的方式进行。
注意:在抽样调查中抽取的样本要具有代表性。
课堂小结:谈谈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惑?作业设计1:必做题:习题10.1第3、4题。
2:选做题:习题10.1第8题。
板书设计10.1.2统计调查(第二课时)一、抽样调查的意义四、练习二、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的意义五、小结三、抽样的注意事项教学反思:10.1. 3 统计调查(第三课时)学习目标:知识:分层次和按比例调查。
方法:理论联系实际。
情感:感受统计调查的思想,体会动手收集数据、处理数据过程的乐趣。
学习重点:对较大数据进行分层次抽样。
学习难点:正确确定比例进行抽样和由数据描述作出判断。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导课】某地区有500万电视观众,要想了解他们对新闻、体育、动画、娱乐、戏曲五类电视节目的喜爱情况.(1)能不能用问题2中对学生的调查数据去估计整个地区电视观众的情况呢?(2)如果抽取一个容量为1 000的样本进行调查,你会怎样调查?板书课题【阅读质疑,自主探究】请同学们自学课本155页—158页的内容,思考下面的问题:1:由表10-3中的数据,可以估计各个年龄段中观众对某类节目喜爱的情况吗?2:由上面的调查结果,你能描述整个地区观众随着年龄的增长,爱好娱乐类和动画类(或其他)节目的百分比的变化情况吗?【多元互动,合作探究】在抽样调查中应该如何分层?上述问题展示给学生,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先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总结;教师适当点拨、指导,最后汇总得出:【训练检测,目标探究】1:教材第158页的练习1、2、3。
【迁移应用,拓展探究】师生共同解决: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是收集数据的两种方式.全面调查收集到的数据全面、准确,但一般花费多、耗时长,而且某些调查不宜用全面调查.抽样调查具有花费少、省时的特点,但抽取的样本是否具有代表性,直接关系到对总体估计的准确程度.课堂小结谈谈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惑?作业设计习题10.1第6、10、11题。
板书设计10.1.1统计调查(第三课时)一、情景创设三、小结二、新课四、练习1、……………………2、……………………教学反思:10.2直方图学习目标知识:初步掌握用频数直方图、频数折线图描述频数分布情况的基本步骤.方法:探索、发现、归纳.情感:合作学习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学习重点: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学会用直方图描述数据.学习难点:组距和组数的确定.。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流程【导课】在前面我们学习了哪几种描述数据的方法?它们各自的优点是什么?今天我们学习另一种常用来描述数据的统计图——直方图【阅读质疑,自主探究】根据下面的问题,阅读课本P163“问题4”内容。
(演示课件)1.在测得的这组数据中,身高最高(最大值)的是谁?最矮的(最小值)是谁?相差多少?2.这63名同学的身高在那个范围变化?3.选择身高在那个范围的学生参加呢?【多元互动,合作探究】1.检查自探结果(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2.归纳:(1)先求身高变化范围(2)决定组距与组数强调:根据问题的需要,各组的组距可以相同或不同,本题做等距分组.组距和组数的确定没有固定的标准,要凭借经验和具体问题来决定。
一般当数据在100以内是,按照数据的多少,常分成5~12组(3)确定分点。
确定分点的方法有多种,这里采用最小值为第一组的左端点,然后根据组距依次列出各组的取值范围。
(4)列频数分布表。
画频数分布表时,注意划记时不要漏数(5)画频数分布直方图,做出决策强调:频数分布直方图中的小长方形的宽相同(即:组距相同)与条形统计图不同【训练检测,目标探究】1、一个样本含有20个数据:35,31,33,35,37,39,35,38,40,39,36,34,35,37,36,32,34,35,36,34.在列频数分布表时,如果组距为2,那么应分成___组,32.5~34.5这组的频数为_____.2、对某班同学的身高进行统计(单位:厘米),频数分布表中165.5~170.5这一组学生人数是12,频率是0.25,则该班共有____名学生【迁移应用,拓展探究】2008年中考结束后,某市从参加中考的12000名学生中抽取200名学生的数学成绩(考生得分均为整数,满分120分)进行统计,评估数学考试情况,经过整理得到如下频数分布直方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此次抽样调查的样本容量是_____(2)补全频数分布直方图(3)若成绩在72分以上(含72分)为及格,请你评估该市考生数学成绩的及格率与数学考试及格人数。
课堂小结:画频数分布直方图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作业设计:必做题:课本P169习题10.2第2.题选做题:课本P169习题10.2第3.题板书设计∮10.2直方图一画频数分布直方图的一般步骤⑴⑵⑶⑷⑸教后反思:102030405060~3536~4748~596~7172~8384~9596~1718~12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