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汉语同义词辨析异同论

合集下载

古今汉语同义词辨析异同论

古今汉语同义词辨析异同论

作者: 黄金贵
作者机构: 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浙江杭州310028
出版物刊名: 古汉语研究
页码: 63-69页
主题词: 汉语 同义词 古代 现代 词汇 词义
摘要:古汉语同义词辨析.长期以来理论贫乏、成果平庸,主要由于“以今律古”,一切按照现代汉语同义词的理性认识行事。

实践表明,二者虽然有相同的同义标准、体式等,但在辨析的时域、功用、性质、对象、方法诸多重要方面都有较大的差异。

只有掌握古汉语同义词辨析的特点,使它从一般的词汇研究变为词义的系统辨释,才会从根本上改变其长期滞后的局面。

第三讲古今词义的异同同义词辨析

第三讲古今词义的异同同义词辨析

第三講古今詞義的異同同義詞辨析汉语的词汇,除了一部分基本词汇外,都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

这种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词义的演变。

古今词义异同的几种情况关于古今词义的异同,概括起来有三种情况:一、古今词义基本相同(参看教材84页)二、古今词义迥然不同(参看教材84页)【揭】《说文》:高舉也,從手曷聲。

现代是指把盖合或粘合着的东西分开。

但在古代却是“高举”的意思。

《战国策·齐策》:“于是乘其车,揭其剑。

”《庄子·达生》:“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也。

”“揭”在这些句子中只能理解为“高举”。

揭竿而起。

有人把成语“昭然若揭”解释为“明白得好象把遮盖着的东西揭开一般”,这就是不了解古今词义的差别而造成的错误。

【抢】现代是抢夺、抢劫的意思,但在古汉语中,却是“碰撞”的意思:《战国策·魏策》:“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百姓发怒,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用头碰地罢了)今天只有在“呼天抢地”这样的成语里还保留古义。

古代也有“撞”这个词,但在早期的古籍中,是“击”的意思,如《韩非子·难一》:“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

”撞晋平公【僵】现代汉语中是“僵硬”的意思。

在古汉语中,却是“倒下”的意思。

《战国策·燕策》:“妾知其药酒也,进之则杀主父,言之则逐主母,乃阳僵弃酒。

”“阳僵”就是假装倒下。

《汉书·眭弘传》:“今大石自立,僵柳复起,非人力所为。

”“僵柳”即枯倒在地的柳树。

成语“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也是说百足虫由于脚多,死了也不会趴下。

【很】《说文》:不聽從也。

《史记·项羽本纪》:“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庄子·渔父》:“见过不更,闻谏愈甚,谓之很;人同于己则可,不同于己,虽善不善,谓之矜。

”【行李】《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 杜预注:“行李,使人。

”三、古今词义有同有异古今词义的差别,更为常见的情况是,有些词古义和今义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古汉语通论(二)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汉语通论(二)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汉语通论(二)古今词义的异同古汉语通论(二)古今词义的异同古汉语通论(二)古今词义的异同语言是发展的,学习语言要有历史发展的观点。

现代汉语是从古代汉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们又必须承认语言的继承性,看到古今汉语相同的方面;但是更应该重视语言的发展,看到古今汉语相异的方面。

继承和发展,是矛盾的统一,忽视任何一方面,都是不对的。

语言的各方面,词汇变化最快。

旧词不断消亡,新词不断产生,词义不断演变。

在学习古代汉语时,我们必须特别注意古今词义的异同。

有没有这样的一些词:它们的意义直到今天仍旧是几千年前的意义,几乎没有发生变化的呢?有的。

例如“鸡”、“牛”、“大”、“小”、“哭”、“笑”等,它们所指称的仍旧是几千年前的同一概念。

这些是属於基本词汇的词,是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语言的继承性、稳固性的重要表现之一。

但是,像这种意义几乎没有变化的词,在汉语词汇中只占少数。

有没有这样的一些词:它们的现代意义和古代意义是毫无关系的呢?也是有的。

例如“该”字在上古和中古都只当“完备”讲(注:古代汉语里,字和词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一致的;因此,研究古代汉语,传统上都以字为单位。

本书为了行文的方便,沿用了传统的办法,在论及某个具体的单音词时,往往不称“某词”而称“某字”,如不说“‘该’这个词”,而说“‘该’字”,以下皆同此(只是行文上这样,但我们实际上还是以词为单位)。

),宋玉《招魂》:“招具该备,永啸呼些。

”王逸注:“该,亦备也。

”到了中古以后才有“应当”的意义,在这后起的意义和“完备”的意义之间,我们看不出继承的关系来(注:《说文》:“该,军中约也。

”段玉裁注:“凡俗云‘应该’者,皆本此。

”但是“军中约”的意思没有史料可以证明。

)。

又如“抢”(qiǎng)字,现代是抢劫的意思;《庄子·逍遥游》中“抢(qiāng)榆枋”的“抢”,是“突过”的意思,《战国策·魏策四》中“以头抢(qiāng)地尔”的“抢”,是“撞”的意思,都和“抢劫”的意义无关。

第三讲古今词义的异同同义词辨析

第三讲古今词义的异同同义词辨析

第三講古今詞義的異同同義詞辨析汉语的词汇,除了一部分基本词汇外,都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

这种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词义的演变。

古今词义异同的几种情况关于古今词义的异同,概括起来有三种情况:一、古今词义基本相同(参看教材84页)二、古今词义迥然不同(参看教材84页)【揭】《说文》:高舉也,從手曷聲。

现代是指把盖合或粘合着的东西分开。

但在古代却是“高举”的意思。

《战国策·齐策》:“于是乘其车,揭其剑。

”《庄子·达生》:“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也。

”“揭”在这些句子中只能理解为“高举”。

揭竿而起。

有人把成语“昭然若揭”解释为“明白得好象把遮盖着的东西揭开一般”,这就是不了解古今词义的差别而造成的错误。

【抢】现代是抢夺、抢劫的意思,但在古汉语中,却是“碰撞”的意思:《战国策·魏策》:“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百姓发怒,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用头碰地罢了)今天只有在“呼天抢地”这样的成语里还保留古义。

古代也有“撞”这个词,但在早期的古籍中,是“击”的意思,如《韩非子·难一》:“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

”撞晋平公【僵】现代汉语中是“僵硬”的意思。

在古汉语中,却是“倒下”的意思。

《战国策·燕策》:“妾知其药酒也,进之则杀主父,言之则逐主母,乃阳僵弃酒。

”“阳僵”就是假装倒下。

《汉书·眭弘传》:“今大石自立,僵柳复起,非人力所为。

”“僵柳”即枯倒在地的柳树。

成语“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也是说百足虫由于脚多,死了也不会趴下。

【很】《说文》:不聽從也。

《史记·项羽本纪》:“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庄子·渔父》:“见过不更,闻谏愈甚,谓之很;人同于己则可,不同于己,虽善不善,谓之矜。

”【行李】《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杜预注:“行李,使人。

”三、古今词义有同有异古今词义的差别,更为常见的情况是,有些词古义和今义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古今词义的异同完整版

古今词义的异同完整版

4、羹:古义指的是烹煮好的带汁的肉。如《左 传·隐公元年》:“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 故。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 君之羹。” 《史记·项羽本纪》:“吾翁即若 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古今词义的发展变化 1、词义范围扩大(简称词义扩大) ①江:《水经注·江水》:“江水又东,迳巫 峡。” ②河:《山海经·海外北经》:“饮于河渭, 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③车:古指马车、牛车等;而在现代又包括汽 车、火车、自行车、摩托车等交通工具。
(三)古今词义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劝:先秦“劝”是“鼓励”、“勉励”的意思 (如“劝学”“以劝事君者”);汉魏以后才有了“ 善言规劝”和“劝解”的意义。 2、给:古义“供也”、“足也”。今义为“给 予”。 3、再:先秦义为“第二次”或“两次”,表示动 作的数量。如《左传·僖公五年》:“一之谓甚,其 可再乎?”《左传·庄公十年》:“一鼓作气,再而 衰,三而竭。”今义“再”不表数量,而表行为的重 复,意义与古代的“复”字同。
4、由中性变爲贬义 ①谤:古代是个中性词,不带贬义。如《战国 策·齐策》:“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受下赏。” 后来变成了贬义词,为“诽谤”、 “毁谤”等义。 ②谣言:《搜神记》:“长安中谣言曰:‘见 乞儿,与美酒,以免破屋之咎。’”
③下流:《报任安书》:“下流多谤议。”《 报孙会宗书》:“下流之人,众毁所归。” ④犯:《左传· 桓公五年》“若先犯之,必奔。 ”——我郑国的军队若先向陈国发起攻击,陈国 的军队必先溃败逃走。讲自己的进攻用“犯”, 是不符合现代人的讲话习惯的,这说明这个词在 感情色彩上古今是不同的。
(二)古今词义完全不同
1、找:古代的含义是“划船”。现代“找”义为“ 寻找”。 2、去:现在是“到、往”的意思;古代则正好相反 ,义为离开。 3、抢:古代义为“突过”或“撞”。现代“抢”( qiǎng)是“抢夺”义。 4、叔:上古作“拾取”讲,如《说文》:“叔,拾 也。”现代“叔”只用于亲属称谓。 5、凫:雁丑也。《尔雅》

古代汉语:古今词义异同

古代汉语:古今词义异同
走狗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范蠡遗大夫种书 曰: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 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
2、贬义变褒义
锻炼:比喻玩弄法律诬陷人。
《汉书·路温舒传》:则锻炼而周纳之。 《后汉书·韦彪传》:“锻炼之吏,持心 近薄。”注:“锻炼犹成熟也。言深文之 吏,入人之罪,犹工冶铸陶,锻炼使之成 熟也。”
恨:遗憾。《史记·淮阴侯列传》:“大王失 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洛阳伽蓝记 》:“不恨我不见石崇,恨石崇不见我。” 《长恨歌》:此恨绵绵无绝期。 成语相见恨晚
2、变轻 怨:(古)痛恨。 《史记·淮阴侯列传》:秦父兄怨此三人,入于骨髓。 《史记·袁盎列传》:梁王由是怨盎,曾使人刺盎。 (今)埋怨、责怪
3、中性变褒义
祥:指吉凶的征兆、预兆。 《左传·僖公十六年》:是何祥也?吉凶 安在? 后指吉祥,《韩非子·内储说上》:主欲 治而不听之,不祥。
4、中性变贬义 谤(古)背后批评或指责。(今)指无中生有
诽谤、诬陷人。 《战国策·齐策》: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
耳者,受下赏。
侵(古)指不宣而战,无正义非正义之分。 《左传·僖公四年》: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

古义
今义
义素1
(供旅行者吃的)干粮﹢ (供旅行者吃的)干粮﹢
义素2
其它各种粮食-
其它各种粮食﹢
2、词义缩小
今义小于古义,今义包含在古义之中, 成为古义外延的一个组成部分。
丈夫
今义 古义
臭:古义泛指各种气味(既有好闻的, 也有难闻的)。
《周易·系辞》: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 言,其臭如兰。
《史记·项羽本纪》: 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 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 眦尽裂。项王按刃而跽曰 :“客何为者?”

业余函授笔记:古今词义的异同

业余函授笔记: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今词义的异同古今词义的异同是古今汉语的继承和发展在词义方面的体现,有的词古代的意义一直到现在还保留着,而有的词的意义则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了或大或小的变法,大体说来,有这么几种情况:一、古今词义完全相同或基本相同1、完全相同天象:日、月、风、雨、雷、电动物:马、牛、羊、犬、鸡、鹅、鸭植物:桃、李、枣、松、梅、竹方位:东、西、南、北、前、后、左、右人体器官:口、耳、目、手、足、腰、脑2、基本相同《说文》《新华字典》尝:口味之也辨别滋味粹:不杂纯一、不杂慈:爱也仁爱埃:尘也灰尘钓:钓鱼也用饵诱鱼上钩这些次的稳固,是由于它们所指称的事物概念具有稳固性决定的,这种情况反映了语言的稳固性和继承性。

但词义的发展是绝对的,稳定是相对的。

如:1、词义没变,但词所标志的对象本身却起了变化:镜:古今都是照面的工具,但制作材料不同。

2、词没变,但人们对词所表示的对象的认识变了。

雷:古今都是指雷声,但:古:雷公敲打天鼓发出来的。

今:带电云放电时释放出的高温使水滴汽化,空气体积迅速膨胀而产生的猛烈的爆炸声。

二、古今词义迥别涕古:鼻涕今:眼泪《捕蛇者说》:蒋氏大戚,汪然出涕。

闻古:《说赵太后》:;老妇不闻也今:臭不可闻偷盗窃古:苟且,随便,不严肃。

《左·文17》:齐君之语偷,臧文仲曰:民主偷必死《左》:人生几何,谁能无偷?《卜居》:随波上下,偷以全吾躯乎?苟且偷生、忙里偷闲、卑鄙、举(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别人如(唯)恐不胜)三、古今词义微殊微今:细小、细微古:隐蔽,未显露的《左·哀16》:白公奔山而缢,其徒微之。

《礼记》:夫礼者,所以章疑别微(澄清疑难,辨别未显露的)以为民防(使不要越轨的规范)者也访今:探访、访问古:征求意见:穆公访诸骞叔(左)给今:与古:供: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毙今:死古:倒下去<坐·哀2>:郑人击简子中肩,毙于车中敌今:敌人古:匹配、差不多凡公女嫁于敌国,姐妹、上卿送之。

古代汉语通论 古今词义异同

古代汉语通论 古今词义异同
(一)古今问题 1、古今的时段与古义、今义。 前面我们讨论一个词词义的演变, 主要是就一个词发展的两头来说的, 主要说明这个词较早的意义和现代汉 语这个词的意义的不同。但这并不是 说,这个词较早的意义从先秦到五四 运动以

前(或者从先秦到中古汉语、近代汉语以前)一 直使用;也不是说,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的 意义直到现代才出现。例如: 禽,指飞禽走兽,主要见于汉以前;汉以 后,多专指鸟类。 涕,上古时表示“眼泪”,但在汉朝时期 比较通俗的文献中,“涕”已经有了鼻涕的意义。 2、古义的保留 我们说一个词古今的意义不同。主要是就 常用的、主要的意义以及单独作为一个词的情形 而言的。并不意味着古义就消失了,不使用了。 有些词义作为词素在后来的双音节词中保留,也 有些词义,在成语中保留。
基本词汇、一般词汇。 基本词汇是从古代到现代,在实际运 用中必不可少的词,它们表达的是对于人 们交际最不能缺少的概念。 基本词汇特点:(1)普遍性;(2)稳固 性;(3)是构成新词的基础。 词汇中基本词汇以外的词汇就叫一般词汇。
举例如下: 人、马、牛、羊、鱼、犬; 天、地、日、月、山、水、风、雨、雪; 东、南、西、上、下、左、右、前、后; 大、小、轻、重、长、短; 走、行、迎、过、追、退。 复音词:蟋蟀、凤凰 基本词汇同发展相对缓慢的语法结构一起, 保证了汉语的稳定性,体现了古今汉语之间 的继承关系。从学习古代汉语的角度来说, 这些词语的学习没有什么困难。
从学习古代汉语的角度看,这些词,初学时比较 困难。但这种困难比较好克服,只要勤于查辞 书、字典,即可避免导致理解上的错误。
(三)意义有联系,又有区别,同中有异。

这些词义最难掌握,也是古代汉 语学习的重点。因为这些词语的古今 差异,很容易被忽略,因而造成理解 上的错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