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故居上海的精神坐标
小马路,旧时光

小马路,旧时光作者:钟磬音来源:《小资CHIC!ELEGANCE》2013年第11期道路是城市的血脉,也承载着城市沿革的历史。
南京路淮海路繁华地耀眼,有时在那些僻静的小马路,反而更能发现令人惊喜的美好。
历史与怀旧,复古与情调,都是上海小马路能够带给我们的。
接下来就跟着小编一起,逛逛那些安静闲逸的小马路,透过树丛,看看街边的老房子。
那些名人故居、优秀历史建筑,无不展现着海派优雅的风致。
武康路位置:上海徐汇区标志建筑:武康大楼、巴金故居、宋庆龄故居武康路很美很静,即使在周末也不会有太多人。
找个阳光好的午后,从南到北漫步,你会有很多惊喜。
这条被誉为“浓缩了上海近代百年历史”的“名人路”荟萃了众多名人故居以及优秀的历史建筑,他们多为西班牙式、法式文艺复兴式风格,优雅而气派。
不少人端着单反专程来到此地,感受精美的建筑与舒心的景致,用相机留下那份老上海法租界的韵味。
在武康路和淮海路的交接处,伫立着武康路的标志性建筑—武康大楼。
武康大楼原名诺曼底公寓,建造于1924年,是上海最早的外廊式公寓建筑。
它高耸在街角,红色的砖墙,景致的门窗,显示出不凡气度。
再往前走,吸引人眼球的是文学巨匠巴金的故居。
它现在向公众免费开放,里面的东西都保持着原样,主人衣食起居都触手可及。
在这幢富有底蕴的小楼,巴金创作出了著名的《随想录》。
楼上存放着满柜的中外文献,却不曾再会有主人将他们翻开。
看着屋外的小花园绿意正浓,当初巴金老先生也曾这样注视过窗外吧。
黄兴故居、孔祥熙故居、宋庆龄故居等名人故居也都在这条小马路边静默伫立,风风雨雨,年岁更迭,故人已去,它们却依然不改当初。
这条路上还专门有旅游接待处,有兴趣的游客在那里可以更详尽得了解武康路的历史风貌,同时也是个不错的歇脚场所。
高邮路位置:上海市徐汇区标志建筑:郑振铎故居又是一条僻静的适合散步的小马路,很短很闲静,这条连通复兴路和湖南路的小道,中间不再会有交叉的马路,你可以沿着街边自在漫步,不必担心等红灯注意行车。
上海市红色基地景点

上海十大红色旅游景点“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上海,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无数中国共产党人和各党派、各阶层的志士仁人在这里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开创了我们民族的千秋大业,培育了一种崇高的民族气质、革命精神和高尚风范。
一位烈士,就是一座丰碑。
1、中共一大纪念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是介绍中国共产党诞生史迹的革命旧址纪念馆,属事件类纪念性博物馆,入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是上海著名的红色旅游景点。
中共一大纪念馆建于1952年,是在中共一大会址上建立起来的纪念馆,由“一大”会议室、中共创建史陈列室和革命史专题临时陈列室3部分组成,有历史文献、文物和照片170余件,陈列内容为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背景、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产生及其活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中共一大纪念馆先后获得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国防教育基地等荣誉。
2、宋庆龄故居纪念馆及陵园上海宋庆龄故居是宋庆龄长期居住和生活的地方,是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基地,是上海著名的红色旅游景点。
纪念馆的基本陈列以故居主楼为代表,以宋庆龄生平和寓所生活为主线,展陈孙中山、宋庆龄的手稿、信函、照片、生活用品等珍贵文物。
纪念馆以优美的环境、丰富的文物吸引了200多万海内外游客。
上海除了宋庆龄故居纪念馆外,有关宋庆龄的著名红色旅游景点还有宋庆龄陵园,宋庆龄陵园更是入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主要由宋庆龄墓、宋庆龄纪念碑、雕像和全景式展示宋庆龄瑰丽人生的宋庆龄纪念馆等。
3、陈云故里·练塘古镇(故居/纪念馆)练塘古镇不仅仅是江南著名的水乡,也是无产阶级革命家陈云同志的故乡,为国家级4A景区,这里人文历史丰富、文物古迹充盈,著名的红色旅游景点陈云故居暨陈云纪念馆更是入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由铜像广场、主馆、陈云文物馆、陈云故居、陈云手迹碑廊和文化创意街组成,是上海著名的红色旅游景区。
巴金故居简介

巴金故居简介
摘要:
1.巴金故居背景介绍
2.巴金故居的布局与特点
3.巴金故居的历史价值与意义
4.巴金故居的现状与保护
正文: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他的故居位于四川省成都市。
巴金故居的布局合理,主体建筑为清式木结构四合院,占地面积约1500 平方米。
故居中的建筑特色鲜明,既有四川民居的传统风格,又融入了西方建筑元素,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故居的正门位于东南角,门前有一座石狮,象征着权威和地位。
进入大门,迎面而来的是正厅,这里是巴金会见宾客和处理公事的地方。
正厅两侧是厢房,分别是巴金的卧室和书房。
巴金的卧室布置得简洁朴素,只有一张床、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体现了巴金一生崇尚简朴的生活态度。
书房则陈设着巴金的作品和一些珍贵的历史资料,是巴金创作的重要场所。
巴金故居不仅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而且对于研究中国近现代文学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巴金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他的许多作品都诞生于此。
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巴金那一代文人的风骨和精神风貌,对于了解巴金的人生和创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近年来,巴金故居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修缮。
目前,巴金故居已经成为了
一座向公众开放的文化场馆,人们可以在这里参观巴金的生活环境,了解他的生平事迹和创作成就。
巴金在上海的故居

巴金在上海的故居巴金在上海的故居,那可是个有故事的地方,一砖一瓦都透着文化的气息,仿佛能听见历史的低语。
走进这条不起眼的小巷,拐个弯,再往里走几步,你就能看见那扇斑驳的木门,上面刻着岁月的痕迹,就像老照片里的人,虽然容颜已改,但那份韵味,依旧让人心动。
这房子啊,不大,但布局精巧,典型的上海老弄堂风格。
一推开门,一股淡淡的墨香扑鼻而来,那是书卷的味道,也是巴金先生留下的精神气息。
客厅不大,但布置得温馨雅致,墙上挂着几幅水墨画,简约而不失格调。
沙发上,似乎还残留着巴金先生当年与友人促膝长谈的余温。
想象一下,在那个年代,这里可是文人墨客聚集的地方,大家围坐一起,谈天说地,指点江山,那份豪情壮志,至今还能感受到。
往里走,是巴金先生的书房。
这里可是他的“秘密基地”,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籍和手稿。
书架上,每一本书都像是他的老朋友,陪伴他度过了无数个日夜。
书桌上,还摆放着那支他常用的钢笔,虽然已经有些年头,但笔尖依旧锋利,仿佛随时都能流淌出动人的文字。
看着这些,你就能想象到,巴金先生当年是如何在这里奋笔疾书,用文字记录下时代的变迁,人性的光辉与阴暗。
书房旁边,还有一间小卧室。
这里简单朴素,一张床,一张书桌,一张椅子,就是全部。
但就是这样简单的环境,却孕育出了无数不朽的作品。
躺在床上,闭上眼睛,你仿佛能听到巴金先生的心跳,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爱,对文学的执着。
这里,是他灵魂的栖息地,也是他创作的源泉。
故居的院子里,种满了各种花草,虽然不是什么名贵品种,但每一株都充满了生机。
春天,百花齐放,争奇斗艳;夏天,绿树成荫,蝉鸣声声;秋天,落叶纷飞,满园金黄;冬天,白雪皑皑,银装素裹。
四季轮回,岁月静好,这里见证了巴金先生的一生,也承载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走在故居的每一个角落,你都能感受到那份浓厚的历史氛围。
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有时候,你会突然停下脚步,闭上眼睛,仿佛能听到巴金先生的声音,在耳边轻轻响起,讲述着那些年的风风雨雨,那些人的悲欢离合。
上海巴金故居简介

上海巴金故居简介
嘿,朋友们,今儿咱们聊聊上海那旮旯儿的一块宝地——巴金故居,那可真是个有故事的地儿,保准你去了就不想走。
一踏入这宅子,你就仿佛穿越了时光隧道,回到了老上海的风华绝代。
一进门,一股子书香气息扑面而来,那是岁月沉淀下来的味道,让人不由自主地放慢了脚步,轻声细语起来。
先说这院子吧,那叫一个雅致!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特别是那几株老槐树,枝繁叶茂,好像能讲出几百年的故事似的。
你瞧那花窗格子,雕得精细极了,阳光一透进来,洒在地上,斑斑点点,美得像幅画儿。
再往里走,就是巴金老先生生前居住的地方了。
那房间布置得简简单单,一张书桌,几把椅子,墙上挂着几幅字画,还有那些泛黄的书本,静静地诉说着主人的过往。
你坐在那书桌前,仿佛能听见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的声音,那是巴金老先生用文字编织梦想的声音啊。
最让人动容的,还得是那客厅里的照片和遗物。
每一张照片背后,都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每一件遗物,都承载着巴金老先生的情感和记忆。
你看着那些东西,心里头就会涌起一股暖流,觉得跟这位文学巨匠的距离又近了几分。
哦对了,还有个小细节不得不提,那就是巴金故居里的氛围。
那种宁静、安详的感觉,真的是别处难找。
你走在里面,不自觉地就会放慢呼吸,生怕打扰了这份宁静。
这种感觉,就像是回到了家一样温馨、自在。
总而言之啊,上海巴金故居不仅仅是一座房子、一个景点那么简单。
它更像是一位老朋友,静静地等待着每一位到访者的倾听和感悟。
如果你有机会去到上海,一定要抽空去巴金故居走一走、看一看。
相信我,那将是一次难忘的心灵之旅。
一盏明灯 巴金北京旧居寻迹

文化·生活 CELEBRITY HOUSE名人故居栏目主持:陆杨第一次北京之行1925年8月,为了报考北京大学,巴金只身北上,第一次来到北京。
经人介绍,他在北河沿同兴公寓住下。
但考前体检时被查出患有肺病,他不得不放弃考试。
如今北河沿大街东侧是皇城根遗址公园和绿地,西侧则全是住宅小区,那间名为同兴公寓的地方早已不见踪影。
1904年,巴金出生在四川成都一座深宅大院,又称李家院子。
这里是巴金作品《家》中高公馆的原型。
巴金大部分时间都在这个深深的院落里过着优裕但却禁锢的生活,直到1923年。
李家是一个官僚封建地主家庭,当家的是巴金的祖父,在家里,俨然是专制制度的化身。
父亲李道河曾在川北广元当过两年知县。
在这个家庭中,最多时有40多个仆人,而被唤作“四少爷”的巴金,却最愿意与仆人们在一起。
仁爱的母亲,是巴金人生的第一位老师。
他从母亲这里懂得了爱,懂得了宽容。
巴金幼年另一位老师则是轿夫老周。
周轿夫常把自己辛酸的经历编成故事讲给巴金听,还跟他说:“要好好地做人,对人要真实,不管别人待你怎样,自己总不要走错脚步。
”周轿夫正直善良的品性,给了巴金很深的影响。
五四运动后,巴金深受新潮思想的影响,并开始了他个人的反封建斗争。
1920年旧历年底,祖父去世,巴金庆幸“家里再也没有人可以支配”他的行动了。
1923年巴金离开成都,先到上海,不久到南京东南大学附中读书。
1927年赴法国留学。
7月,巴金肺病加重,也因为手里的资金紧张,他从巴黎搬到了向东一百公里的小城沙多,在那里他翻译了克鲁泡特金《伦理学》,翌年完成了他的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始用笔名“巴金”。
1928年10月,《灭亡》被叶圣陶发现,发表于《小说月报》,引起强烈反响。
同年冬巴金回国,居上海,数年之间,著作颇多。
巴金虽闻名海内外,但“巴金”两字的由来却不是每个人都知道的。
巴金在1957年致前苏联作家彼得罗夫的信中对自己的笔名作了注解:“一九二八年八月我写好《灭亡》要在原稿上署名,我想找两个笔画较少的字。
上海城市精神品格故事

上海城市精神品格故事【最新版3篇】篇1 目录1.上海城市精神的内涵2.上海城市精神的品格3.上海城市精神的故事篇1正文【上海城市精神的内涵】上海,作为我国的经济中心和国际大都市,具有独特的城市精神和品格。
上海城市精神蕴含了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四个方面。
这四个方面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了上海独特的城市精神内涵。
【上海城市精神的品格】1.海纳百川:上海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移民城市,吸引了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
这里的人们热情好客,包容性强,各种文化交融,形成了上海多元化的文化特色。
2.追求卓越:上海一直以追求卓越为城市发展的目标,致力于打造国际一流的城市。
从近代民族工业的崛起,到现代经济的飞速发展,上海始终走在时代的前沿。
3.开明睿智:上海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这里的人们注重学习,勇于创新,开明睿智成为上海城市精神的重要品格。
4.大气谦和:上海城市精神中的大气谦和,体现在上海人民在待人接物方面的包容和大度,以及在面对困难时的坚韧不拔。
【上海城市精神的故事】上海城市精神的故事不胜枚举,以下是其中几个典型的例子:1.上海世博会:2010 年上海成功举办了世博会,这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一次世博会。
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充分体现了上海城市精神的追求卓越和海纳百川。
2.浦东新区的开放发展:浦东新区作为上海的新兴区域,自上世纪 90 年代起,通过不断引进外资、创新发展模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这一过程充分展示了上海城市精神的开明睿智和大气谦和。
3.上海市民的志愿者服务:无论是在日常生活还是重大活动中,上海市民都展现出极高的志愿者精神。
在城市精神品格的感召下,上海市民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传递正能量。
篇2 目录1.上海城市精神的内涵2.上海城市精神的品格3.上海城市精神的故事篇2正文【上海城市精神的内涵】上海,作为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国际化大都市,具有独特的城市精神和品格。
上海城市精神蕴含了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了上海独特的城市精神内涵。
巴金,大深情者

巴金 大深情者插画_曹语庭何 菲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都市情感作家,专为本刊撰写熟男熟女的奇情美食。
每次经过上海武康路113号的巴金故居,总会在门口有一刻逗留。
有时隔着围墙,看看院内亭亭如盖的广玉兰也是好的。
武康路113号是一座假三层花园住宅,建造于1923年,由一座体量敦厚的主楼、南北两座附楼和前后花园组成,占地面积约1 400平方米,坐落于上海海拔最低且最为神秘、贵气的地段——武康路-安福路街区。
住宅最早的主人是一位英国人,解放后曾进驻苏联商务代表处。
20世纪50年代,国家为提高专家学者的生活工作条件,武康路113号由上海作协分给巴金居住。
当时每月租金145元,十分昂贵,巴金一直是自付房租,没有要过国家任何补助和津贴。
我读巴金,远不如读鲁迅作品多。
巴老最令我钦佩的,并非家喻户晓、且被搬上荧屏的《激流三部曲》,而是晚年呕心沥血写就的《随想录》。
因为有巴金的存在,《收获》成为中国当代文坛标志性刊物,而另一本代表了中国文学发展潮流的刊物《上海文学》则刚刚度过了70周岁生日,它的起点是1953年巴金创办的《文艺月报》,它们至今仍不断为中国当代文学造血、赋能。
除却大师级作家身份,巴金身为杰出的出版家、编辑家的启航之路,始于17岁时参与创办《平民之声》周刊,他将通讯处设在自己家中,从第4期起,抗战期间,巴金的夫人萧珊在西南联大念书。
巴金于1940年和1941年都前去昆明探望,在昆明度过了两个暑假,他们一起拜访了沈从文。
当时物资紧张,物价飞涨,巴金与沈从文用米线作为晚餐,有西红柿和鸡蛋,他们就很满足。
新中国成立后,巴金担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务。
直至2005年去世,上海留下了巴金生命里最漫长深刻的履痕。
闯上海历来不容易,不仅需要勇气,也需要硬核的才干。
与大多数新移民一样,巴金在相当长时间内频繁搬迁。
至今巴金在上海尚存9处旧居,而《家》的诞生地——闸北宝山路宝光里14号早已在淞沪抗战中炸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金故居:上海的精神坐标
作者:文/海风
来源:《上海采风月刊》2012年第01期
位于上海武康路113号的巴金故居,12月1日正式开馆。
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及中国作协名誉副主席金炳华共同为故居揭牌。
从此,公众不仅可以走进巴金生活、写作半个多世纪的居所,还能一睹珍贵馆藏。
此次馆内陈设由巴金女儿李小林亲自监督,力求再现巴金生前原貌。
目前,故居内保存图书近四万册,包含大量作家签名本和初版本,还有超过十万页(件)的各类书稿、书信、文献、照片档案资料,此外,还有众多名家书画及巴金生前使用过的家具、器物、衣物等。
客厅壁炉前,摆放着1957年前苏联雕塑家谢里汉诺夫为巴老创作的浮雕头像;书橱里,巴老著作的各种译本整齐排列着。
一缕阳光洒在巴老经常坐的扶手椅上,人们仿佛还能看见他在这里创作《随想录》时的情景。
在卧室的床头柜上,摆放着巴金夫人萧珊的照片和她的翻译作品。
据故居工作人员介绍,紧挨着床的五斗橱上原先放着萧珊的骨灰盒。
萧珊1972年去世,巴金就把她的骨灰盒接回家。
巴金曾在《怀念萧珊》中写道:“我按期把骨灰盒接回家里。
有人劝我把她的骨灰安葬,我宁愿让骨灰盒放在我的寝室里,我感到她仍然和我在一起。
她的结局将和我的结局连在一起。
”2005年11月25日,他们的骨灰合在一起,伴着红色的玫瑰花瓣撒入东海。
巴金一家1955年9月迁入这里,巴金在这里生活、写作长达半个世纪,直到2005年去世。
在这里,巴金翻译、写就了他的众多重要作品,包括被誉为“说真话的大书”的五卷《随想录》。
这里不仅是巴金生前居住最久的地方,也是中国所有现代文学大师故居中,作家居住时间最长的一处。
这里见证了巴老后半生的悲欢离合,也见证了20世纪下半期中国的风风雨雨。
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周立民介绍说,武康路巴金寓所曾出入过众多中外作家及各界名人,“这里见证了20世纪下半期中国文学的跌宕起伏,更留存了半个世纪以来中国文学不同时期的记忆。
”巴金一家于1955年9月搬来于此,当年10月就在此迎接了第一批客人:法国作家萨特和同为知名作家的爱人波伏娃。
另外,夏衍、沈从文、曹禺、柯灵、王西彦、唐弢等文坛名人都曾是这里的座上客。
1974年,沈从文来看望历经劫难的巴金,两人坐在一楼的走廊上促膝长谈。
1983年,张光年特地从北京来探望病中的巴金,两人就文艺界的情况交换意见,畅谈中国文学的发展道路。
除了客厅,位于二楼的书房有时也是巴老接待比较亲密友人的地方。
在这个书房里,祁鸣拍摄的一幅题为《劫后的笑声》,将文革结束后巴老与张乐平、柯灵、孔罗荪、王西彦、师陀
等老友谈笑相聚的历史瞬间进行了定格。
老艺术家们的笑容仿佛在告诉大家:文艺的春天来到了。
鲁迅博物馆原副馆长陈漱渝认为,巴金不仅仅属于上海,更属于整个中国,巴金对真善美的追求和传达是他给予读者最好的财富,“巴金是上海这个城市的文化名片,他作为鲁迅的文化战友,与其它的作家、文人一起丰富着上海这个城市的文化,共同建立起上海的文化精神。
”他认为,巴金故居是上海的精神坐标,到故居参观是文化的洗礼、心灵的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