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叔敖埋蛇阅读答案
孙叔敖埋蛇阅读答案

孙叔敖埋蛇阅读答案篇一:2015年育英中学初三一模语文试题答案2012级初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答案 2015、04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D )(3分) ....A.剽(biāo)悍桎梏(gù)即物起兴(xīng)咬文嚼(jiáo)字....B.慰藉(jia)荫(yīn)庇鳞次栉(zhì) 比芒(máng)刺在背....C.恻隐( ca ) 炽(zhì)痛廓然无累(lěi) 怏怏不乐(yàng) ....D.稽(qǐ)首乱窜(cuàn)奄奄一息(yǎn)强聒不舍(guō) ....解析:A、剽(piāo)悍即物起兴(xìng)B、荫(yīn)庇C、炽(chì)痛...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B )(3分) .....A.渲染候补秫秸秆不可明状B.国粹吞噬天然气重蹈覆辙C.取缔哂笑吓马威红装素裹D.销魂延袭文绉绉断章取义解析:A.不可名状 C.下马威 D 沿袭顶礼膜拜豁然贯通通宵达旦不求甚解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C )(3分) ..A. 由于山体滑坡,奔赴汶川抗震救灾的队员往往突然会走投无路,但他们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及时赶到目的地,开展救援工作。
B.小明同学站起来说:“郭老师刚才那番话抛砖引玉,下面我来说说我的想法。
”....C.今年世界环境日主题的表述言简意赅——“你的地球需要你:团结起来应对气候变化”。
....D. 他们原来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毕业后各自回到故乡,从此便分道扬镳了。
....解析:A、走投无路:比喻处境极困难,找不到出路。
“走投无路”中的“路”不是指现实中的“道路”,而是“办法”。
B、抛砖引玉:抛出砖去,引回玉来。
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好作品。
抛砖引玉为自谦之词,引用于本人。
统编(部编)版语文3年级上册 第8单元 类文阅读一(含答案)

三年级(上)语文第八单元类文阅读一(一)孙叔敖埋蛇孙叔敖幼时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
归而泣,其母问故,叔敖对曰:“闻见两头蛇者死,向者吾见之,恐将死。
”其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
”其母曰:“吾闻有阴德,天报之福。
汝不死也。
”及长,为楚令尹。
注释:孙叔敖,春秋时楚国人。
向者,这里指不久之前。
阴德,暗中所施之德。
令尹,春秋战国时楚国的官职名,其位相当于齐、晋、鲁的正卿。
1.下列词语解释有错误的是()A.故:缘故,原因。
B.安在:何在,在哪里。
C.报:告诉,传达。
2.把下面的句子改写成现代汉语。
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
3.孙叔敖的母亲为什么说他不会死?用文中的原句回答:。
4.从孙叔敖的行为中,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二)美丽的吻几年前,在西雅图残疾人运动会上,9名参赛者全部是身体或者智力方面有缺陷的孩子。
他们整齐地排在百米速跑的起跑线上。
接着枪声一响,所有的人都跑了起来。
确切地讲他们并不是速跑,可是他们都满心欢喜地要跑完全程并争取获胜。
突然,一个男孩子在跑道上跌倒了,他坚强地爬起来,再次跌倒,他又坚强地爬起来……连续好几次,男孩终于哭了。
其他8个孩子听到男孩的哭声,放慢速度停下来,然后转身回跑,无一例外。
这时,一个患有“恐低综合症”的女孩弯下腰,在那个男孩的脸上轻轻吻了一下说:“这会让你好些的。
”然后,9个孩子手挽着手走向终点。
体育馆的所有观众都站起来,掌声和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持续了将近10分钟。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满心欢喜:无一例外:2.读文中的画线句子,可以体会到()A.男孩子怎么都爬不起来,他太脆弱了。
B.男孩子尝试了很多次,可是他太爱哭了。
C.爬起又摔倒的情况发生了很多次,对男孩子的打击很大。
3.男孩子跌倒后,其他孩子是怎么做的?用“”在文中画出来。
4.观众为什么会站起来为孩子们鼓掌?请写出你的理解。
(三)黑鱼母亲一位垂钓新手去郊外钓鱼时,由于没有经验,竟然忙了大半天,一条小鱼都没有钓到手。
初二语文朗读节奏试题

初二语文朗读节奏试题1.阅读《叔敖埋蛇》一文。
(17分)孙叔敖为婴儿之时,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其母问其故,叔敖对曰:“闻见两头之蛇者死,向者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
”其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 其母曰:“吾闻有阴德者天报以福,汝不死也.”及长,为楚令尹,未治而国人信其仁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4分)①叔敖对曰()②恐去母而死也()③蛇今安在()④恐他人又见()【答案】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4分,每空1分)①回答②离开③哪里④担心【解析】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比如本题中“对”“去”“安”古今意义不同,要注意辨析。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下面句子有两处停顿,请用“/”划出。
(4分)吾闻有阴德者天报以福【答案】吾闻/有阴德者/天报以福(4分,停对一处2分)【解析】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判断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分析其结构,按照现代汉语的阅读习惯判断停顿,比如“主谓”之间要停顿,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可停顿。
关键是要弄懂句子的意思。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3】找出与文中“杀而埋之”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A.久之,目似暝《狼》B.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晏子使楚》C.蔽林间窥之《黔之驴》D.事列《神仙》之传。
《黄鹤楼》【答案】C(2分)【解析】先要大致了解全文内容,弄清例句中字词的意思,然后根据自己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各项中字义,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进行比较。
可用排除法,将明显不符合答案的项先行排除。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1)及长,为楚令尹,未治而国人信其仁也。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小石潭记》【答案】(4分)(1)等到孙叔敖长大成人后,做了楚国的令尹,还没有上任,人们就已经知道他是个仁义的人了。
(“及”“为”翻译错误各扣1分;主语不补充扣1分;共2分,不倒扣)(2)(溪身)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长蛇爬行那样弯曲,有点地方露出来,有点地方被淹没了,隐隐约约可以看得出。
叔敖杀蛇阅读答案

叔敖杀蛇阅读答案【篇一:叔敖杀蛇】孙叔敖为婴儿之时,尝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忧而不食。
母问其故。
叔敖对曰:“儿闻见两头蛇者必死。
向吾见之,恐去而死也。
”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
”母曰:“无忧。
吾闻有阴德者,天报以福,汝不死。
”及长,为楚令尹,未治而国人信其仁也。
注释:①尝:曾经。
②向:刚才。
③去:离开。
④阴德:暗中有德于人的行为。
⑤治:治理,管理。
1、解释加着重号的词的意思。
(3)(1)归而泣 (2) 向吾见之(3)蛇令安在 (4) 天报以福,5、母问其故6、杀而埋之3、翻译下面的句子。
(4)(1)向者吾见之,恐去而死也。
(2)未治而国人信其仁也。
3、蛇今安在?4、天报以福4、短文运用什么刻画方法,刻画了幼时孙叔敖怎样的形象?(3)叔敖杀蛇姓名成绩孙叔敖为婴儿之时,尝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忧而不食。
母问其故。
叔敖对曰:“儿闻见两头蛇者必死。
向吾见之,恐去而死也。
”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
”母曰:“无忧。
吾闻有阴德者,天报以福,汝不死。
”及长,为楚令尹,未治而国人信其仁也。
注释:①尝:曾经。
②向:刚才。
③去:离开。
④阴德:暗中有德于人的行为。
⑤治:治理,管理。
1、解释加着重号的词的意思。
(3)(1)归而泣 (2) 向吾见之(3)蛇令安在 (4) 天报以福,5、母问其故6、杀而埋之3、翻译下面的句子。
(4)(1)向者吾见之,恐去而死也。
(2)未治而国人信其仁也。
3、蛇今安在?4、天报以福4、短文运用什么刻画方法,刻画了幼时孙叔敖怎样的形象?(3)【篇二:30孙叔敖杀两头蛇教案】杨:今天我们学习第30课《孙叔敖杀两头蛇》,由我和周俊豪为同学们主讲。
1.周板书:孙叔敖(1)周:我们一起来读好这个名字——孙叔敖(2)周:有谁了解他呢?(3)周(播放ppt导读):孙叔敖是战国时期楚国人,是楚国的令尹,令尹是掌握国家军政大权的大官。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古文是讲述了孙叔敖小时候的一个故事。
孙叔敖埋蛇

孙叔敖埋蛇(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高中诗词、文言文集、古文杂谈、国学典籍、古文拼音、诗词赏析、古文作者、寓言诗词、小学诗词、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high school poetry, classical Chinese essays, ancient essays, Chinese classics, ancient pinyin, poetry appreciation, ancient writers, allegorical poetry, elementary school poetry,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ata format and writing method!孙叔敖埋蛇【文言文】孙叔敖为婴儿之时,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
“孙叔敖为婴儿之时,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阅读答案

孙叔敖为婴儿之时,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母问其故,叔敖对曰:“闻见两头之蛇者必死,向①者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
”其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
”其母曰:“吾闻有阴德②者,天报之福,汝不死也。
”及长,为楚令尹,未治国而国人信其仁也。
注释:①向:刚才。
②阴德:暗中有德于人的行为。
小题1:用“/”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2处)(2分)吾闻有阴德者天报以福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2分)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
小题3:读了这则故事,你觉得孙叔敖身上有什么优秀品质?(2分)参考答案:小题1:吾闻 /有阴德者/ 天报以福小题2:我担心别人再看见它,就把它杀掉并埋起来了。
小题3:示例1:孙叔敖禀性仁爱,为了他人的生存宁肯牺牲自己。
示例2:孙叔敖无私善良,能处处为他人着想。
小题1:试题分析:学生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
划分节奏时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一、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按照“主/谓/宾”的原则进行划分。
朗读停顿往往在主谓之间或动宾之间。
二、按照“动宾/动宾”的形式划分。
三、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连词“以、于、为”同样如此)。
四、根据句首的语气词来划分。
有些句子句首含语气词(发语词),表示将发表议论,提示原因,如“盖”、“夫”(读“ fú)、窃、惟、凡;或表敬副词,如“请、敬”,往往在发语词后进行停顿。
五、根据句首的连词或总结性的词语来划分。
若句首出现表假设、转折等的连词,如“若”、“而”、“然则”等;或表总结性的词语,如“故”、“是故”等,往往在这些词语的后面要加以停顿。
六、根据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者”后来划分。
七、根据文句内在的逻辑意义来划分。
小题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
翻译句子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
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
《孙叔敖为婴儿之时》阅读练习及答案

孙叔敖为婴儿之时,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
其母问其故,叔敖对曰:“闻见两头之蛇者死。
向者①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
”其母曰:“蛇今安在?” 曰:“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
”其母曰:“吾闻有阴德者,天报以福②,汝不死也。
”及长,为楚令尹,未治而国人信其仁也。
(选自《新序杂事一》)(注释)①向者:从前,过去,这里指“刚才”。
②有阴德者,天报以福:积有阴德的人,上天就会降福于他。
3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其母问其故./温故.而知新B.恐去.母而死也/去.后乃至C.恐.他人又见/ 恐.前后受其敌D.吾闻.有阴德者/ 不若无闻.也35.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
36.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孙叔敖是个怎样的人?
【答案】
34.A
35.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
36.“见两头蛇,杀而埋之”表现出他的勇敢;“恐去母而死”表现出他的孝顺;“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表现出他的仁慈。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期末专项课外阅读题六(含答案).doc

三年级(上)期末专项课外阅读题六(一)孙叔敖埋蛇孙叔敖幼时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
归而泣,其母问故,叔敖对曰:“闻见两头蛇者死,向者吾见之,恐将死。
”其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
”其母曰:“吾闻有阴德,天报之福。
汝不死也。
”及长,为楚令尹。
注释:孙叔敖,春秋时楚国人。
向者,这里指不久之前。
阴德,暗中所施之德。
令尹,春秋战国时楚国的官职名,其位相当于齐、晋、鲁的正卿。
1.下列词语解释有错误的是()A.故:缘故,原因。
B.安在:何在,在哪里。
C.报:告诉,传达。
2.把下面的句子改写成现代汉语。
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
3.孙叔敖的母亲为什么说他不会死?用文中的原句回答:4.从孙叔敖的行为中,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二)五岳独尊泰山行看惯了江南的小桥流水与烟雨迷蒙,如旅行日程中常有的周庄、同里、乌镇等等,赏够了南方的奇峰怪石和茂林修竹,我的潜意识里就十分向往北方山岳的雄伟与粗犷。
所以,()是在细雨蒙蒙的冬季,我()是和同事们兴致勃勃地踏上了泰山之旅。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的诗句出神人化地描绘出泰山的雄伟与壮丽,以及那种舍我其谁、独步天下名山的不凡气势。
当我们真正登上了泰山之巅时,对杜甫诗的意境理解得就更加透彻、更加深刻了。
特别是在这种较为恶劣的天气状况下,我们一行能坚持冒雨登山,这本身就是难得体验的人生经历,()是在一种轻松惬意的氛围中,以乘坐缆车的方式上山,也许()很难体会到这种与“十八盘”亲密接触、与细雨山风融为一体、景随步移、山随景动、天人合一的独特魅力。
玉皇顶是泰山的最高峰,海拔1,545米,因建有玉帝观而得名。
我们默默地注视着这历经风雨沧桑的无字碑,它留给了游客无尽的遐想,更引发大家对创造中国悠久灿烂文化的众多历史人物的神思。
泰山以气势磅礴君临天下著称,又以众多名胜古迹、瑰丽多彩的诗篇石刻碑文享誉海内外。
泰山的美是雄性的,是独一无二的,她的外在美和内在美不是一次两次的浏览就能完整领略的,她需要倾注更多的精神、物质、体力和才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叔敖埋蛇阅读答案
导读:孙叔敖埋蛇
孙叔敖为婴儿之时,尝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忧而不食。
母问其故。
叔敖对曰:儿闻见两头蛇者必死。
向吾见之,恐去而死也。
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
母曰:无忧。
吾闻有阴德者,天报以福,汝不死电。
及长,为楚令尹,未治而国人信其仁也。
(选自《新序》)
注释:①尝:曾经。
②向:刚才。
③去:离开。
④阴德:暗中有德于人的行为。
⑤治:治理,管理。
阅读训练
1、解释加着重号的.词的意思。
(1)归而泣__________ (2)向者吾见之__________
(3)蛇令安在__________ (4)叔敖对曰__________
2、区别加着重号的词的用法。
(1)母问其故__________ (2)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__________
(3)杀而埋之__________ (4)忧而不食__________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向者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未治而国人信其仁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4、短文运用什么刻画方法,刻画了幼时孙叔敖怎样的形象?读罢此文谈谈你对孙叔敖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参考答案:
1、(1)回家(2)刚才(3)哪里(4)回答
2、(1)缘故(2)所以(3)连词,表顺接④连词,表因果
3、(1)刚才我见到了两个头的蛇,恐怕离开母亲而死了。
(2)还没有治理,百姓已经都相信他的仁爱了。
4、语言、动作、神态等方法。
天真、幼稚,极富有爱心的一个人。
参考译文:
孙叔敖小的时候,曾经到外面游玩,看见一条两个头的蛇,就杀了蛇并把蛇埋了,回家后就哭个不停,忧伤而不吃饭。
母素问他原因。
孙叔敖回答说:我听说见了两个头的蛇的人一定会死,刚才我见到了,我恐怕要离开母亲而死了。
母亲说:蛇现在在哪里?回答说:我恐怕别的人再见到这条蛇,就打死它埋了起来。
母亲说:不要忧虑。
我听说暗中有德于人的人,上天会用福来报答他的。
你不会死的。
孙叔敖长大后,做了楚国的令尹,还没有开始治理,百姓都已经相信他的仁爱了。
【孙叔敖埋蛇阅读答案】
1.《孙叔敖埋蛇》阅读答案
2.文言文《孙叔敖埋蛇》阅读答案
3.《孙叔敖埋蛇》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4.孙叔敖埋蛇阅读练习附答案
5.孙叔敖杀蛇阅读答案
6.《孙叔敖杀两头蛇》阅读答案
7.孙叔敖埋两头蛇励志故事
8.《孙叔敖杀两头蛇》阅读答案及翻译
上文是关于孙叔敖埋蛇阅读答案,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