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诗词研究
李清照经典诗词赏析

李清照是中国宋代著名的女词人和文学家,她的诗词作品以清新脱俗、婉约细腻著称。
以下是一些李清照的经典诗词赏析:1.《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词通过描绘溪亭日暮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
词中的“兴尽晚回舟”和“误入藕花深处”形象地表现了作者沉醉于美景而忘返的心情。
而“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则通过动作和声音的描写,展现了作者想要回归却不得的苦闷心情。
1.《如梦令·谁伴明窗独坐》谁伴明窗独坐,我共影儿俩个。
灯尽欲眠时,影也把人抛躲。
无那,无那,好个凄惶的我。
这首词以朴素自然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孤独和寂寞的感受。
通过“谁伴明窗独坐”和“影儿俩个”的对比,展现了作者孤独无依的境况。
而“灯尽欲眠时,影也把人抛躲”则通过生动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黑暗和寂寞的恐惧。
1.《声声慢·寻寻觅觅》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首词以“寻寻觅觅”开头,通过描绘冷清凄惨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孤独、失落和悲伤的心情。
词中的“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和“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描写了作者借酒浇愁和孤独寂寞的感受。
而“满地黄花堆积”则通过描写凋零的菊花,表现了作者对逝去时光的无奈和悲伤。
以上是对李清照经典诗词的一些赏析,她的作品充满了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李清照诗的研究报告

李清照诗的研究报告1. 引言李清照(1084年-约1155年),字易安,号易安居士,北宋时期著名的女词人。
她的词作风格优雅细腻,以悲凉之情和婉约之辞著称。
本文将对李清照诗的创作背景、艺术特点以及影响做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
2. 李清照的创作背景2.1 家族背景和成长环境李清照出生于一个文化世家,父亲是北宋初年的文学家李格非,家族对她的诗词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同时,李清照在家中也接受了严谨的教育,掌握了才女所应具备的文学知识和技巧。
2.2 社会背景和时代特征北宋时期,文化繁荣,人文主义思潮盛行。
这种社会背景为李清照的诗歌创作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同时,北宋时期也是政治动荡不安的时期,这种社会背景下诗人的作品往往带有浓郁的时代特征。
3. 李清照诗的艺术特点3.1 情感表达李清照的诗作情感真挚,表达了女子自身的内心体验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她的诗作中常常描绘女子在婚姻和爱情中的种种遭遇和矛盾心理,表达出对生活的思考和对命运的感慨。
3.2 语言表达李清照的诗以细腻的表达和简洁的语言著称。
她善于运用对仗、对句和意象等修辞手法,使诗歌语言富有韵律感和美感。
同时,她追求真实和自然,注重抒发真实感情,不拘泥于套语和形式。
3.3 音乐性李清照的诗作在音乐性上也具备独特的魅力。
她的词作多为填词曲调的作品,因此在词曲配合和节奏感上具备很高的要求。
她的诗往往能配合旋律的节奏流畅、抑扬顿挫,具备很高的艺术感染力。
4. 李清照诗的影响李清照的诗作广为流传,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深远。
4.1 影响其他词人李清照的诗歌成就对后世的诗人产生了重要影响。
她的作品常被后世的词人赞美和模仿,成为后世词坛的楷模和标杆。
4.2 文学价值李清照的诗作在文学史上具备重要的地位。
她的诗歌创作表达了女性的真实感受,充分展现了女性诗人的独特视角和才华。
同时,她的语言表达独特,艺术价值极高。
4.3 社会意义李清照的诗作反映了当时社会风貌和女性地位的变迁,对于研究北宋时期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变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李清照的诗词赏析

李清照的诗词赏析
李清照是中国宋代著名的女词人,她的诗词作品以清新脱俗、婉约细腻著称。
她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备受赞誉,而且对后世文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清照的词以情感细腻、意境深远见长。
她的词多以个人情感为题材,表达了她对爱情、人生、自然等方面的感悟和思考。
她的词语言优美,韵律和谐,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李清照的词中经常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比如在《如梦令》中,她用“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来形容自己对爱情的迷惘和痛苦;在《醉花阴》中,她用“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来形容自己孤独寂寞的感受。
这些手法不仅增强了词的艺术表现力,也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她内心的情感。
李清照的词中还充满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
她善于观察自然,对花开花落、季节更迭等方面有着深刻的感受和思考。
比如在《声声慢》中,她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来形容自己孤独寂寞的感受;在《如梦令》中,她用“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来表达自己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
这些感悟和思考不仅反映了她的个人情感,也体现了她对人生和自然的独特见解。
总的来说,李清照的诗词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
她的作品不仅表达了她对爱情、人生、自然等方面的感悟和思考,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背景和时代精神。
她的诗词作品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欣赏。
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

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
李清照是宋代著名的女词人,她的词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婉约清新:李清照的词多以婉约风格为主,情感表达细腻、含蓄,语言清新自然,给人以柔美、优雅的感觉。
2. 情景交融:她善于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来烘托情感,使情景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深远、美妙的意境。
3. 音律和谐:李清照对音律有着很高的要求,她的词往往押韵工整,节奏明快,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很强的音乐美感。
4. 用典巧妙:她在词中巧妙地运用典故,不仅丰富了词的内涵,也增加了词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感染力。
5. 真挚情感:李清照的词情感真挚,无论是表达相思之情、离别之苦,还是抒发对生活的感悟,都能让读者感受到她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
6. 女性视角:作为女性词人,李清照的词常常展现出独特的女性视角,对女性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有着深刻的描绘。
例如,她的代表作《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就体现了她婉约清新的风格,通过对雨后海棠花的描写,表达了对春光易逝的感慨;《声声慢·寻寻觅觅》则以叠词的运用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她独特的艺术魅力。
总的来说,李清照的词在婉约中蕴含着深沉,清新中透露着隽永,
对后世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清照词十年研究综述

汇 报 人 :
XX
壹
贰
叁
肆
伍
陆
柒
李清照所处的时代 背景和社会环境
李清照词的创作历 程和演变
李清照词在文学史 上的地位和影响
研究李清照词的重 要性和意义
研究背景:李清照作为宋代著名女词人,其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研究意义。 研究历程:从上世纪至今,对李清照的研究经历了初步探索、深入挖掘和多元化研究三个阶段。 研究焦点:李清照的词作、生平、思想、艺术风格等方面的研究一直是研究焦点。 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文本分析、跨学科研究等多种方法。
目的:深入了解李清照词的创作背景、风格 特点和思想内涵
意义:推动对李清照词的研究,为文学史和 词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全面、深入的李清照词 鉴赏和理解,促进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李清照的早期词作:多写闺中情思,风格婉约柔媚 李清照的中期词作:词风渐趋凄婉,抒发个人身世之感 李清照的晚期词作:词境开阔,寄寓深沉,多写家国之思 李清照的创作特点:善于运用白描手法,语言清丽自然,富有音韵之美
视角。
推动了李清照 词的传播与普 及,增强了人 们对她的认识
与了解。
对后来的词人 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为宋词 的发展做出了
重要贡献。
通过对李清照 词的研究,展 现了宋代女性 文学的独特魅
力与价值。
深入研究李清照词的艺术 特色和思想内涵
拓展李清照词与其他文学 作品的比较研究
挖掘李清照词在当代社会 的价值和意义
创新之处:采用跨学科研究方法,综合运用文学、历史、哲学等多学科理论,拓宽了研究视 野。
局限之处:过分依赖文献资料,缺乏对李清照生活时代的实地考察与访谈,影响了研究的深 入。
诗人李清照诗词全集赏析

诗人李清照诗词全集赏析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号易安居士,济南人。
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我在此整理了李清照诗词全集赏析,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李清照诗词全集赏析11、点绛唇·闺思李清照?〔宋代〕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
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
(衰一作:芳)这是一首借伤春写离恨的闺怨词。
全词情词并胜,神韵悠然,层层深入揭示了抒情女主人公心中无限愁情。
这首词上片写伤春之情,下片写伤别之情。
伤春、伤别,融为柔肠寸断的千缕浓愁。
刻画出一个爱情专注执着、情感真挚细腻的深闺思妇的形象。
写出了让人肝肠寸断的千缕浓愁:寂寞愁、伤春愁,伤别愁以及盼归愁。
结尾“望断”二字写尽盼归不能的愁苦,此时感情已积聚至最高峰,全词达到高潮。
2、南歌子·天上星河转李清照?〔宋代〕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
凉生枕簟泪痕滋。
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
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
旧时天气旧时衣。
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
这首《南歌子》所作年代不详,但从抒发国破家亡之恨来看,似为流落江南后所作。
以寻常言语入词,是易安词最突出的特点,字字句句锻炼精巧,日常口语和谐入诗。
这首词看似平平淡淡,只将一个才女的心思娓娓道来,不惊不怒,却感人至深。
3、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李清照?〔宋代〕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
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
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这首词写秋景,寄乡愁,是一首典型的易安晚期作品。
通篇从醉酒写乡愁,悲慨有致,凄婉情深。
此词开头两句写寒日梧桐,透出无限凄凉。
“萧萧”这里是萧条、寂寞之意。
“琐窗”是雕有连琐图案的窗棂。
“上”字写出寒日渐渐升高,光线慢慢爬上窗棂,含着一个时间的过程,表明久久地观看着日影,见出她的百无聊赖。
梧桐早凋,入秋即落叶,“恨霜”即恨霜落其叶。
李清照诗词艺术风格赏析

李清照诗词艺术风格赏析李清照是中国唐宋八大家之一,被史学家认为是宋代女词人中的代表性人物,具有深远的文学影响力。
她的诗词以自然淳朴的情感、浪漫主义的倾向和艺术表现力强而著称。
以下是对李清照诗词艺术风格的赏析:一、自然淳朴的情感李清照的诗词情感表达自然、淳朴,没有底蕴深邃、状况复杂的复杂情感。
她的情感如白沙献瑶池一般,简单的表达中透露着深刻的情感思想,反映了她自然而然的情感感受。
如《如梦令》中的“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这一句,通过对昨晚的自然变化进行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对失恋的痛苦和回忆。
她把自己的感觉流露出来,而没有表现出欲盖弥彰的姿态。
二、浪漫主义的倾向李清照的诗词具有明显的浪漫主义倾向。
她常常表现出对自由、爱情等主题的追求和渴望,充满了个人主义的情感色彩。
她的诗词内容深入浅出,富有幻想性和遐想性,把私人的感觉融入到舒展的自然图景之中。
如《如梦令》中“昨夜雨疏风骤”这一句就是流露出对失恋的痛苦和对追求爱情的向往的表达。
三、艺术表现力强李清照的诗词具有良好的表现力和较高的艺术成就。
她运用极富感染力的情感语言,把婉约、柔媚的情感深入人心。
她的诗词对于色彩的表现尤为绚烂,常用色调的变化来表现不同的情感。
如《如梦令》中“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表现了诗人对失恋的幻灭,悲伤.而此时的海棠花带给人一种跌宕、悲凉的感觉,在敌我之间,更多了一份孤独感,衬托出诗人更深的失意与万分难过的感情。
总之,李清照的诗词把自然特征和人的主体性结合起来,不同的情感感受不同的自然背景产生不同的诗情,所表现的情感和表现方法,是文学创新的蓝本,她的文艺风格已经成为中国文学的独特之处,对于后人的文学原创有着深远的影响。
试论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试论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李清照词凝练,通俗易懂,具有逻辑性,意思富于变化的艺术特色。
一、语言凝练
李清照的词中遣词曲意,丰富而见解深,结尾巧妙,凝结了许多意趣,高度表现了词的凝练。
比如《桃花源记》中“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五七日天气新,七八日风和日暮”。
这句话看似简单,但却表现出了
春天来临和春天过去的生动描述。
二、多样变换
李清照的词意象丰富,富于变化,能够表达出许多内涵。
以《胡笳十
八拍》为例,第一拍写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拍中将自己的孤独、悠远感满溢地抒发出来,并且以
汗水结尾,真实地表达了人们在无限广阔中空虚孤独的感受。
三、具有逻辑性
李清照的词具有很强的序次逻辑和理智性,表现出无言的诗意。
比如《渔家傲·秋思》中“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把早晨出行的情景真实地展现出来,又唱出一曲
渐行渐远的异乡之恋,具有浓郁的愁绪感。
从以上三点可以看出,李清照词充分表达出她心中所思所想,文字内涵深刻,写作手法凝练,思想内涵丰富,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清照诗词研究李清照是我国南北宋之交的一位著名女词人,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着特殊地位的女文学家。
历代以来对其词作的艺术成就,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李清照把女性的柔情美、诗人的理想美和性格的阳刚美融为一体,形成自已独特的艺术个性:婉中见直,柔中有刚。
李清照词的语言有着与众不同的鲜明个性,她遣词造句,自出机杼,创造了自然率真的语言。
正是由于词人的独具匠心,使词的语言通俗而又雅致,常见而又觉得新鲜。
她的词作发臻于完美的艺术技巧,充分展示了其个性,揭示了女性生活中婉美、多情的一面,她的词作就是她的一部思想情感的发展史。
她的“易安体”词对我国古典诗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地影响,被推为“婉约之宗”。
本文试着剖析易安词的艺术特征,易安其人的思想感情轨迹,来认识她,学习她。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今山东济南人,出身于书香味浓郁的上层士大夫家庭。
良好的家庭环境,使李清照受到了很深的影响,父亲李格非对其的管理和教育宽松且开明。
李清照从小能够博览群书,读经史、诸子百家、诗词歌赋、笔记小说,在知识的海洋里汲取了丰富的养料。
李清照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反对以作诗之法作词,严分词与诗的区别,重视词自身的艺术特点,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
艺术风格独特,形式上善用对比、白描手法,状物抒情,细腻精巧,曲折尽意,语言清新自然,音律和谐优美,在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被称为“易安体”,把婉约词推向高峰,对后世影响很大。
其词现存七十多首,总体来看完整地反映了李清照一生的情感轨迹。
前期作品多写其悠闲生活、闺房相思,内容缺乏深意,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后期多抒发孤寂凄凉的身世之感,情调感伤,并寄寓了对中原故土的怀念之情,风格曲折深隐、哀婉凄凉,如《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本文将从词作的艺术风格的独特性、语言运用的创新性和其词清晰地反映其思想情感的发展历程三个方面来论述一、艺术风格的独特性(一)婉约中的丈夫之风。
自明以来论词以婉约、豪放为限。
所谓婉约,就是以委婉曲折的手法来抒发含蓄微约的感情,简言之即“曲径通幽”。
然而同是婉约,易安词的个性化色彩更为明显和突出。
李清照扬长避短,把女性的柔情美,诗人的理想美和性格的阳刚美融为一体,形成自已独特的艺术个性:婉中见直,柔中有刚。
即前人所云“李易安词无铅粉气”,《醉花阳》是词人向爱人倾吐重阳佳节深切思念之情的名篇:薄雾浓云愁永尽,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上片写白昼、夜间的孤独难熬,下片追忆从前夫妻同赏秋菊,而以“人比黄花瘦”作结,传达了自己因刻骨镂心的思念而面容憔悴的情形。
全词无一字言及相思,而相思之深切又充溢字里行间,可谓委婉含蓄,“无一字不秀雅”,但意思却直率明白,“令人再三吟咀而有余味”。
李清照词风韵之多样性,以及其“神骏之致”,最集中地体现在其词中所谓“倜傥丈夫气”上,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来:易安词中激荡着大胆、强烈、真率的感情,易安词与传统的词有所不同。
李清照为人,爱则热烈,愁则浓重,思之刻骨,怨之断肠,形诸笔墨,则是抒情大胆、强烈、真率。
刻骨的相思和浓重的愁怨,本是易安词的重要内容之一。
她词中所表现出的相思缠绵、离愁别绪,却于“话中有骨”,而不似一些婉约词人陷入姚鼐所言的“颓废而幽”的境地。
如“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凤凰台上忆吹箫》)同时,易安词反映了作者孤傲的性格和超旷的情怀,因而构成了高远的意境。
李清照“才高学博,近代鲜伦”,处两宋交替之际,士大夫多沉溺苟安之中,常有众浊我清,众醉我醒之感。
反映在词作中,则是其弧傲的性格特征。
“雪里已知春信至,此花不与群花比”(《渔家傲·寻里已知》)、“屈平陶令,风韵正相直”(《多丽·小楼寒》)。
显然,在这些词句中,作者把自我注入了这些所咏的花木中,梅之超群,菊之高洁,桂花之脱俗,银杏之纯净,实际上都是词人自我写照。
易安词所表现的情感,压抑而能自振,哀怨而能自拔,凄苦而能自强,显示了强烈的自我意识,顽强坚毅,其词中豪气正蕴于此。
(二)多样性的创作手法。
李清照词作表现手法绚丽多彩,千姿百态,充分表现了她高超的艺术造诣和创作才能。
易安词表现手法新颖巧妙,主要表现在:1、善于移情于物。
李清照喜欢将个人的主观感爱揉合于客观景象中,使景物成了感情的载体,既增强了词的含蓄性,又丰富了词的意韵。
如《醉花阴》中的起拍,作者把自己的主观感“愁”与“难熬”,分别揉进了客观的空间景物与时间中,巧妙地再现了自己的孤独寂寞,传达出对爱人的深切思念。
2、善用对比。
李清照一生的际遇就是一种强烈鲜明的对比,她把这种传统手法予以翻新,将对比运用于全篇的艺术构思中,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天真单纯的佳女(卷帘人)与“浓睡不消残酒”的主人形成对比,突出了抒情主人公的多愁善感和细腻多情;《永遇乐、落日熔全》通过良辰佳节个人处境和情绪前后截然相反的对比,传达出作者思慕昔日家园与忧愤目前时局的心情。
她又将虚实融为一体,进行对比,使时空高度浓缩。
如《南歌子、天上星河转》词人将“天气”、“衣”、“情怀”与往昔比较,目下为实,从前为虚,实虚参照,形成对比,完美地表达了作者的心境和情绪。
3、善于熔铸典故和前人诗词。
据统计,李清照现存诗词中,用典及点化前人诗句者近半。
这既与秦观的“少故实”不同,也不象黄庭坚“尚故实而多疵病”,更无辛弃疾“掉书袋”的习气。
其显著特点一是多用人们熟悉常道之典,为避生僻晦涩;二是由作者意旨流摄,创意新颖,拓深了词作内涵;三是把典故用通俗口语表现,明白晓畅,灵动自然。
比如“鸿雁传书”,易安词中所用典故较多,且多出新意。
如“云中谁寄绵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一剪梅》)、“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相识”(《声声慢》)。
这既用典,又似触景生情,生动地反映出作者彼时彼地的复杂内心世界,率真自然,明白易晓,典故与词境水乳交融,达到了“点铁成金”、脱胎换骨、以故为新的境地,构成完美的艺术整体。
4、善用铺叙手法。
李清照写词提倡抒情不可局促,要把感情展开,在凝炼中求得舒展。
这种手法既能丰富人物形象,又能充分地表现作者的感情。
在<<声声慢>>中,词人把自己的心情和节令、天气景象,等等结合在一起,融以对往事的追忆,过渡到眼前的伤感,既让它们纷沓而至,又让它们一排布阵,而且越写越细,越写越深,感情不断得到推进。
当然作者在写作时铺叙手法的运用并非单一,为避免文章的呆板和感情的平淡,结尾警策语句,如《一剪梅》中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等等,都是步步推进,作者以铺叙的手法刻画了抒情主人公的心理动态和行为动作,从而达到抒情的目的。
5、她还常用白描手法,反衬手法,刻画人物渲染环境,将景与情自然巧妙地组织在一起,情因景而抒发得更加具体形象,景因情而充满了感情色彩,情景相生,韵味无穷。
二、语言的创新性李清照又是一个语言大师。
她的词语独具风格,清新自然而又富有表现力。
词不同于诗,词本身是用来歌唱的。
这就要求词的语言大众化,口语化,既便于唱,又便于听。
易安词的语言尤其注重了词的这一本色要求,这构成了易安词在艺术上的又一重要特色。
(一)口语入词。
她的语言明白家常,能“以寻常话度入音律”,推陈出新,化俗为雅。
李清照能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
如“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行香子》),全是口语,似信手拈来,全无雕饰斧凿痕迹。
但细细品来,却又词蕴深意,言外有情。
李清照对语言的锤炼正在于发掘生活中富有诗意的情感后,又能从口话中挑选最准确、最生动的语言来表达,所以能够在平易中显现功力,浅近中显现精美。
(二)富有音乐之美。
她本人对音律的造诣很高,懂得利用语言本身的自然音响和节奏来表达特定的情感,她特别善于运用双声迭韵来增强作品表达情感的效果。
《声声慢》开拍连用十四个迭字,除了“觅觅”、“冷冷”之外,全是齿声字,读来齿牙敲击,短促轻细,造成了一种凄清的效果,用来表现词人孤寂、凄苦的复杂心理状态是再合适不过的。
而最后几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舌音和齿音交加重叠,又给人一种啮啮叮叮的感觉,生动地表现了忧心情况的情绪。
这些又声迭韵字在音节、情调及气象营造方面,与内容紧密配合,续来朴素自然,不露痕迹,得到历代词评家好评。
(三)化用典故。
李清照语言的独创性,还表现在用典上。
她的词中有不少语言是从前人的诗、词乃至散文的句子而来的,可贵之处是她用典是那样自然妥贴始终保持着她特有的明白易懂的语言风格。
如《凤凰台上民吹箫》中“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是化用刘义庆《幽明录》中刘晨、阮肇之离天台比拟赵明诚之离家。
化用《列仙传》仙人萧史与弄玉之典,以“秦楼”代指词人自己的住所。
词人用两个仙凡恋爱的故事,暗示她与丈夫美满的婚姻。
而今天各一方,人去楼空,从而将意思表达得更加凝炼,丰富,深刻。
李清照在语言上的成就,代表了北宋文人词语言的新高度。
李清照从口语中吸收有生命力有表现力的成分,创立了生动、清新的语言风格,这对发扬民间词的优良传统、坚持词健康发展的方向,是一个重大贡献,对宋词的发展起了良好的影响。
三、思想情感的发展史(一) 青春激情的少女时期和新婚期。
蹴罢秋千,起来慷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划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嗥。
(《点绛唇》)此词意虽浅,却可见李清照少年才力,以及她未出嫁前无忧无虑的少女生活的一个侧面。
这首词通过人物行动的描写,刻画了一位轻灵姿秀、活泼洒脱的少女形象,又揭示了她内心热爱生活的情愫和精神韵致。
这恰恰再现了作者少女时代不受封建礼教过多约束,生活的丰富多彩。
从这首词当中不难看出少女时代的李清照,充溢着青春活力与生活热情,充满着无忧无虑。
心绪激荡,任性豪逸的少女时代过去了,李清照于18岁时适赵明诚。
赵明诚也生于官宦也家,其父赵挺之曾官至徽宋朝宰相之位。
而他却自幼爱好金石书画,同是一个才华横溢、诗文俱佳的青年。
夫妻二人在艺术志趣与文学修养方面颇多一致,经常一起唱和诗词,一起整理古籍,共同搜集和研赏金石珍品,陶醉于艺术世界里,生活得十分幸福,真可谓“金石姻缘”。
明赵杰称其“佳人才子,千古绝唱”(《古今女史》)。
这既是夫妻,又是诗友、学友、知音的甜蜜生活,更增进了二人的文学涵养与夫妇情感,也使得每一次夫妻别离却给李清照的感情带来强烈的冲击。
她把这种感情上的体验,融进了词篇,写出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在《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一词中,作者以活泼、清淅、浅俗的话言表现了一个少妇娇羞动人的姿容以及她新婚初期闲适、幸福的生活。
李清照婚后至南渡前这段时期,是其生活最为幸福美满的时候,夫妇同志,伉俪情深;也是其艺术创作的成熟期,无论慢词、小令均达到很同造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