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经济区科技资源整合路径研究

合集下载

成渝城际城配物流一体化发展现状及路径研究

成渝城际城配物流一体化发展现状及路径研究

C h i n as t o r a g e&t r a n s p o r t m a g a z i n e2023.09c n12-1204/f.2021.11.035.[5]杜健,曹炜林,孟佳敏,赵梓珺.新零售背景下生鲜电商社区团购模式问题分析[J].中国物流与采购,2022(07):51-52.D O I:10.16079/j.c n k i.i s s n1671-6663.2022.07.009.成渝城际城配物流一体化发展现状及路径研究文/谭敏向华本文聚焦成渝城际城配物流一体化发展,依托实地调研数据,总结成渝城际城配物流发展现状,根据现实基础,提出换电重卡环境下的物流组织模式重构———“公交化、同城化、单元化”,从而促进成渝城际城配物流一体化良性发展。

一、发展现状(一)公路物流货物运输量大。

目前,成渝间货物往来仍主要依靠公路运输。

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成渝双向货物运输量达3.79亿吨,其中公路运输约3.6亿吨,占总运量的95%。

据民生公司统计,成渝间公路运输集装箱量约为20万T E U。

[1](二)城际城配物流各自为政。

根据2022年实地走访调研,重庆发往成都有两种情况:一是其他干线发成都,途经重庆,卸载重庆货物后再配成都货物;二是成渝间货物直发。

城际物流完成后,将货物分包给城配公司完成最后一公里。

现状下,城际城配公司一般不在同一公司体系。

(三)标准化单元化程度不高。

货源方面,以重庆港口(果园港、珞璜港、寸滩港、小南垭港)转运货量为主,零担货量为辅。

港口转运多为大宗货物,标准化单元化可实现程度高。

零担货物由于品种复杂、大小不一、包装各异、来货时间不定、人工掏箱等各种因素,目前收货标准化程度低,运输、分拣单元化程度低,物流集货组织效率低。

(四)空间布局不合理致迂回。

成渝中心距离约300公里,中部物流资源分散,基础设施、配送中心等资源匮乏,物流标准不一,衔接不畅,双城经济圈覆盖区域还未实现物流的高效运转,时常出现空返、迂回等。

成渝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成渝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成渝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建议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成渝协同发展是指成渝两大城市群之间协同发展,共同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作为中国西部发展的重要战略,成渝协同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实际推进过程中,成渝协同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需要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案。

本文将从问题和建议两个方面来探讨成渝协同发展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成渝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1. 发展不平衡:成都市作为成渝两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远远超过重庆市。

这种不平衡的发展导致了成渝两大城市群内部发展差距较大,影响了协同发展的进程。

2. 交通瓶颈:成渝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相对滞后,交通拥堵问题严重。

成都和重庆之间的铁路、高速公路等交通连接不畅,影响了跨城市的人员流动和经济交流。

3. 产业结构单一:成渝地区的产业结构主要以制造业为主,缺乏高端服务业和创新型产业。

这种产业结构单一导致了成渝地区在国家经济结构调整中面临较大的挑战。

4. 生态环境问题:成渝地区的生态环境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空气质量、水质污染等问题严重。

生态环境问题的存在制约了成渝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前景。

1. 加强政策协同:在制定各项政策时应考虑成渝两地的实际情况,加强政策协同,推动成渝地区的一体化发展。

特别是在产业发展、城市规划等方面要形成一致性和协调性。

3. 优化产业布局:推动成渝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大高端服务业和创新型产业的发展力度。

发挥成都和重庆在不同领域的比较优势,形成互补性的产业布局。

4.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大对生态环境的治理力度,减少污染排放,改善空气质量和水质。

推动形成绿色发展的理念,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5. 加强文化交流:加强成渝地区的文化交流,促进两地人民的心灵交流和思想碰撞。

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交流会议,增进成渝两地的相互理解和友谊。

成渝协同发展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和合作。

只有通过解决存在的问题,采纳有效的建议,才能推动成渝地区实现协同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2021年度四川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考试题

2021年度四川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考试题

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国家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严格限制(),控制建设用地总量。

不得违反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征收集体所有的土地。

[ 单选题:2 分]A 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B 农用地转为未利用地C 未利用地转为建设用地D 建设用地转为农用地试题解析您的答案:A回答正确2关于四川的基本情况,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单选题:2 分]A 人口多B 底子好C 不平衡D 欠发达试题解析您的答案:B回答正确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相对人可以催告被代理人自收到通知之日起()内予以追认。

被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视为拒绝追认。

行为人实施的行为被追认前,善意相对人有撤销的权利。

撤销应当以通知的方式作出。

[ 单选题:2 分]A 三十日B 四十日C 六十日D 九十日试题解析您的答案:A回答正确4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被宣告死亡的人,人民法院()视为其死亡的日期;因意外事件下落不明宣告死亡的,()视为其死亡的日期。

[ 单选题:2 分]A 宣告死亡的判决作出之日;判决书上确认的日期B 判决书上确认的日期;意外事件发生之日C 宣告死亡的判决作出之日;意外事件发生之日D 判决书上确认的日期;宣告死亡的判决作出之日试题解析您的答案:C回答正确5新发展阶段战略之“眼”或“魂”是()。

[ 单选题:2 分]A 构建新发展格局B 新发展理念C 高质量发展D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试题解析您的答案:A回答正确6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以公告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时生效。

[ 单选题:2 分]A 公告完成备案B 公告发布C 公告通过审核D 公告加盖公章试题解析您的答案:B回答正确72020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

[ 单选题:2 分]A 《成渝经济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B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C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D 《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决定》试题解析您的答案:B回答正确82021年1月,重庆市和四川省两地政府发文批准同意设立川渝(),旨在打造区域协作样板,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

对“新成渝经济区”发展的探究

对“新成渝经济区”发展的探究

对“新成渝经济区”发展的探究摘要:重庆、四川、一脉相承,赋予了成渝地区先行先试的权力,国家的很多政策和地方资源、产业基础,不但为成渝间的区域合作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也为区域合作提供了坚实的条件,共同为成渝直线经济带昭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通过政府引导,以及大力的政策扶持,将呈现出更多的投资机会;对普通市民而言,则会带来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更多的收入来源。

作为西南地区经济腾飞的“双翼”,重庆和四川经济抱团发展将改写中国区域经济版图。

成渝经济区扬帆远行,它被寄予厚望,将领航中国驶出区域经济建设的深水之区。

abstract: chongqing and sichuan are given the power of the prior to carry and try in chengdu-chongqing region. many state’s policies and local resources, industrial base, not only provide powerful driving force for regional cooperation of chengdu-chongqing, also bring the broad prospects for development of chengdu-chongqing economic zone. through government guidance, as well as the strong policy support,it will show more investment opportunities; for the general public, it will bring more jobs and more sources of income. as the southwest region’s economic take-off “double wings”, the regional cooperation of chengdu-chongqing will change china’s regional economic layout.the development ofchengdu-chongqing economic zone is obtained high hopes, and it will pilot our country pull out of the deepwater area of the regional economic construction.关键词:新成渝经济区;合作;发展key words: new chengdu-chongqing economic area;cooperation;development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4-0308-020 引言2011年5月5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下发《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包括重庆市31个区县和四川省15个市,正式纳入新规划的成渝经济区。

成渝经济区区域协调发展的问题研究

成渝经济区区域协调发展的问题研究

成渝经济区区域协调发展的问题研究作者:房君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15期(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成都610031)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快发展,中国各地区之间、区域之间的经济社会联系越来越紧密,相互间的合作和协调发展也显得越来越重要。

成渝经济区在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对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和长江上游经济带的开发都将产生极大的影响。

从成渝经济区区域内部协调发展的目的与原因出发,结合成渝经济区发展现状与特点,分析其在区域协同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如何有效促进成渝经济区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成渝经济区协调发展经济合作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5-0148-03引言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速的背景下,中国的区域发展政策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在国家政府的引导下,打破省市行政区划,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已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大趋势。

过去二十多年引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东部三大经济区形成的模式,正在向全国扩散 [1]。

许多省级规划也通过国家批准上升为国家战略,2008年1月,国务院批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2009年6月批准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成渝经济区发展规划正在加紧制定,预计也即将被批准[2]。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尤其是同一经济区内部的跨行政区协调。

成渝经济区目前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经济区内协同发展情况并不理想。

如何健全成渝经济区区域协调互动机制,突破行政区划的局限,实现区域间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对培育西部经济新的增长极、促进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意义重大。

一、成渝经济区在区域协调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一)行政区划导致行政壁垒,地方利益冲突明显成渝经济区在行政上分别隶属于四川省和重庆市,作为省际合作经济区,在政策的制定会受到行政区划和经济区划不整合所带来的制约,行政界线的分割加大了成渝经济区行政协调的难度,发展战略的差异带来协调合作的障碍,如四川省以“建设成都平原经济区”为重点的向东北发展的发展战略和重庆市以“建设渝西经济走廊和都市经济圈”向东发展的发展战略,两地发展战略的不协调导致资阳、内江、自贡等川中经济陷落去阻碍了成都和重庆经济联系[3]。

公共管理视阈下南充市构建“成渝第二城”的路径研究

公共管理视阈下南充市构建“成渝第二城”的路径研究

公共管理视阈下南充市构建“成渝第二城”的路径研究南充市作为四川省成渝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成渝地区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实施,南充市正在积极构建“成渝第二城”,以承接成都的产业转移、优质资源和优势要素向南南移动。

本文从公共管理的视角出发,探讨南充市构建“成渝第二城”的路径,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一、南充市的发展现状南充市地处四川盆地,是成渝经济区内的重要城市之一。

近年来,南充市在城市建设、产业发展、人才引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相比于成都等一线城市,南充市在综合实力和城市影响力上仍存在较大差距。

在此背景下,南充市积极响应国家“成渝一体化”的发展战略,努力构建“成渝第二城”,通过吸引成都的产业转移和优质资源向南南移动,实现南充城市的提升和发展。

二、公共管理视角下的路径研究1. 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产业是城市经济的核心,南充市需要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方向和重点项目。

在产业选择上,可以考虑与成都的产业互补性,避免重复建设,加强资源整合,实现优势互补。

要加强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和引导,推动南充市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升级。

2.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南充市需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特别是交通、能源、水利等方面,以提高城市的技术含量和智慧化水平,增强综合竞争力。

要加强与成都的交通联通,建立便捷的交通网络,方便人才流动和资源调配。

3. 加强城市品牌建设城市品牌是城市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南充市需要加强城市品牌建设,提高城市影响力和知名度。

可以通过举办活动、推广特色产品、建设旅游景点等方式,展示南充的文化底蕴和特色魅力,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金向南充聚集。

4. 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公共服务是城市吸引人才和资本的重要保障,南充市需要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等方面的服务水平,为企业家和人才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和条件。

要加强城市管理和规划,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

重庆市科技协同创新模式及路径研究

重庆市科技协同创新模式及路径研究

重庆市科技协同创新模式及路径研究在建设“重庆科学城”的背景下,科技协同创新成了完善重庆市创新设计的有力抓手。

基于此,本文以科技创新发展带来的意义为出发点,探索出一條符合重庆市现实需求的模式及路径,助力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战略顺利开展。

【关键词】重庆科技协同创新前言:创新是推动城市现代化发展的源动力,近年来,重庆市在发展的路上不断开发新路径,竭尽所能地推动科技创新事业的发展,凝结创新发展之力,深化科技领域改革,为城市稳步发展助力,让科技协同的积极作用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支柱。

一、重庆市科技协同创新发展的意义重庆市积极响应国家科技创新发展的号召,严格遵照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建设的总体规划,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协同创新方案,为争取更多的科技项目资源安置在本市,重庆市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实现高新项目与基础设施建设的联动交流,为国家政策的落实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

重庆市科技协同创新模式的开启不仅有利于成都与重庆两市经济建设,还能实现自然资源、人才资源的优势互换,在交流互动中实现了科技创新驱动城市建设发展,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

在科技创新项目的驱动下,重庆市聚集了可供利用的创新资源,通过优势资源共享便于区域发展战略布局的构建。

二、推进科技协同创新的有效途径(一)做好顶层对接设计规划,联手实现科技协同创新重庆市要想抓住时代发展的机遇,就要在充分理解《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的基础上,加强与成都地区的沟通与互动,搭建起顶层对接的交流平台,在政策指引下,以极强的竞争力完成建设国家级成渝科技创新中心的任务,让科技协同创新方针政策在实践中得以落到,将发展诉求与愿景通过互动合作的方式得以传递,让成渝地区双城规划建设的基本目标得以实现。

致力于联手打造科学城市,以建设多元化城市科技整体布局为核心,利用顶层设计规划方案推动科技协同创新的实现。

重庆市科技建设管理部门应依据“清单制”的模式,将主体责任下放到基层单位和个人的肩上,以互通的形式联动多部门的协同对接,以创新为核心,确保科技协同项目以扎实的基础落地,形成重庆市的独特名片,从而进一步拉动西南科技新阵地建设的核动力。

经济区一体化发展路径研究——以四川成都平原经济区为例

经济区一体化发展路径研究——以四川成都平原经济区为例

经济区一体化发展路径研究——以四川成都平原经济区为例陈姣姣【摘要】一体化发展是经济一体化和城市群建设达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也是扩大城市规模和增强竞争力的必然手段.随着“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成渝城市群等国家战略的实施,四川成都肩负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重任,传统的单核集聚发展模式不再适应时代需求,必须与周边城市抱团发展,形成更大的合力参与国际分工.“1+7”的成都平原经济区在2016年经济总量突破两万亿,一体化发展基础良好.通过成都与其他城市群发展对比,分析平原经济区一体化发展瓶颈,加强规划引领、建立协调架构、无缝全域对接、区域联防联治将是继续推进经济区一体化发展的有效路径.【期刊名称】《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00)003【总页数】5页(P29-33)【关键词】成都平原经济区;一体化;竞争力;路径【作者】陈姣姣【作者单位】成都市经济信息中心,四川成都61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7.71随着区域一体化的不断深化发展,城市之间的抱团发展已经成为参与全球经济分工和国际竞争的主要手段。

城市群通过开展内部分工,促进资源要素共享,以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形成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从而提升各自以及整个区域的竞争力。

四川省成都平原经济区一体化发展正是顺应城市群的发展趋势,拓展成都外部空间,深入落实“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肩负四川省“首位城市”的责任担当,提升经济区内各大城市的联动发展水平,充分利用各城市的优势资源,强化各城市间产业的水平分工和垂直分工。

(一)成都一城独大的发展模式逐步被打破为构建多层次、多中心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四川省委全面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要求充分发挥成都作为省会城市的首位带动作用,努力做大其他城市经济板块,这一战略的实施实质是要破解成都一城独大现象,做强市州经济梯队,做大区域经济板块。

从2010-2016年成都平原经济区的GDP增速来看(表1),自2014年以来,经济区内其他城市(除2014年乐山)的GDP增速都超过了成都,这有力地说明当前成都平原经济区的发展态势已经开始从成都单核集聚发展向集聚与扩散并重的发展模式转变,成都一城独大的这种模式已经逐步被打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系内部创 造 、 结合 、 换 、 化 、 交 转 吸收 和利用 。因此对 成渝 经 济 区区域创新 资源 的整 合 ,有 利 于形成 稳定 的区域创 新 网络 ,产 、 、 ” “ 学 研 紧密合作 , 正把 区域 真 的建设转 移到 依靠科 技进 步和创 新 的轨道 上来 。
12 整合 成 渝 经济 区科 技 资源 是 改 变现 阶段 科 技 . 资源现 状 的重要措 施
1 成 渝 经 济 区 科 技 资 源 整合 的现 实必 要 性
11 整 合成 渝经 济 区科技 资源是 加 强川渝 合 作 。 . 共 建 区域 创新体 系的重要 基础 跨 区域 创新体 系对 接结 构理论 认为 :大 区域创
成 渝经济 区是 我 国中西部 地 区科 技 资源 丰富 的 地 区( 见表 1。0 6 , )20 年 四川省共 拥有科 技 活动机 构 124个 , 中 9 其 在川 国家级 重点 实验 室 1 6个 、 部 省
活动人员达到 7 1 人。科技投入方面,0 6 四 766 2亿 元 . 占 G P 比 重 D 1 %; 庆市 R D经费 投入 3.8亿元 , G P的 . 重 2 & 80 占 D
比重 达到 1 9 . %。 0
但是 , 成渝 经济 区分属 于不 同 的行 政 区 , 政 区 行
科技资源支撑。 因此 , 对于成渝经济区这样的科技资 源 丰富的 大经济带 ,建设 跨 区域创 新体 系应遵 循对 接结 构理论 找 到对 接 的接 口, 以集 成科技 资源 、 才 人 资源等创新资源为对接 口,明晰各方对接后的价值 关系, 选择 系统集 成 、 势整 合 的对 接模式 与 运行 机 优
技基础条件平台是集研究实验基地和大型科学仪31成渝经济区区域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具体器设备共享平台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科学数解决方案据共享平台科技文献共享平台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区域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是一个复杂漫平台网络科技环境平台于一体的区域性的科技基长的过程
第2卷 1
总第 1 5 2 期
20年 l 08 0月 第 5期
成渝经济区科技资源整合路径研究
贾 舒 , 超 英 孙
607) 1 0 1 (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 成都

要 : 基础条件平 台是整合科技资源的路径之一 。搭建区域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是整合 区域科技资源 , 高区域 科技 提
创新 能力’ 的重要物质基础。成渝经济 区作为科技 资源密集的 区域 , 有必要 通过 建设 区域科技基础条件平 台整合科技资
基金项 目: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 十一五 ” 规划项 目——“ 成渝经济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项 目编号 :C 7 0 5 项 目负责人 : ( S 0B4 ; 孙超英) 成果之~。 作者简介 : 贾舒 , 经济学硕士 , 中共 四川省委党校区域经济教研部讲 师, 研究方 向: 区域 经济和城 市经 济 ; 孙超英 , 中共 四川省委党校 区域经 济教研部主任 . 教授 。 研究方向 : 区域经济 和城市经济。
源 。 总 结 长三 角先 进 经验 的基 础 之 上 , 出 了近期 成渝 经济 区在 建 设科 技 基 础 条 件 平 台 中的一 些 具 体 实施 方 案 和政 在 提 策措 施 。 关 键 词 : 渝 经 济 区 : 技 资 源整 合 : 成 科 科技 基础 条件 平 台
在 当前经济 全球 化 的大背景下 ,科 技创 新能 力
已经成为 国家或 地 区竞 争力 的核心 和可 持续 发展 能 力 的重要 标志 。 十七 大报告 也把 提高 自主创 新能力 , 建设创新 型 国家作 为确保 我 国国 民经 济“ 好又 快 ” 又 发展 的最 为重要 的 目标之 一 。 渝经 济 区是 我 国《 成 西
部大开发 “ 十一 五 ” 划》 点开 发的 区域之 一 , 规 重 同时
果 『。而对 科技 资 源 的整合 是对 创新 网络 内部发 生 2 ] 的活 动 ,这些 活动包 含 了资源在 正式 或者 非正式 关
0j ̄ 国第 一个统筹城 乡综合配套 改革试验 区 . z- R 完全 有 可能成 为 中西 部乃 至全 国更具辐 射带 动功 能 的增 长极 , 因此 , 高科 技 自主创 新 能力 , 自主创 新 道 提 走 路, 无论 对 国家或是 对成渝 经济 区来讲 , 都具 有 十分 重要 的意义 。 然而科技创 新能力 的提高很 大程度上依 赖于科 技资源 的丰 富程度 以及使 用效 率 的高低 。所 以, 对科 技资源整合有着非 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
8 国家级企 业技术 中心 1 5个 , 国 新体系之问融合 , 应首先找到对接结合部 , 必须通过 级 重点 实验 室 5 个 , 对接达 到 系统集成 、 优势 整合 的效果 。 这种 对 接是有 家级工 程技 术 中心 9个 、省级 工程 技术 中心 2 6个 : 序的, 是按 照一定 价值关 系融合 起来 的 , 接 后产生 重庆市 科技机 构数 达到 7 5 。四川省 从事科 技 活 对 1个 1 12的创 新 实效 [。科 技 资源 是 区域 创新 体 系 的 动人 员 1 30 0人 ,科 学 家与工 程 师 占从 事科 技 活 +> 9 0 重要物质基础 。区域创新体系的建立依赖于众多的 动人 员 的 6 .%, 有 两 院 院 士 5 3 9 拥 7人 ; 重庆 市 科 技

卜 ¨
舒 . 超英 孙
— — ——— —
成 渝 经 济 区 科技 资源 整 合 路 径研 究
… … … —— ———— —— 一 一
— — —— 一 — —
科 技 管 理

表 1 20 0 6年成 渝 经 济 区科 技 资 源存 量 指 标
制, 通过不断地交流与合作逐步实现科技一体化 、 经 济一 体化 。 此外 ,整合 跨 区域 的科 技 资源也是 维持 创新 网 络运 行 的重要 保证 。区域创 新 网络是一 个 建立在 资
源关 系 的基础 上相互 依赖 不断 发展 的体 系 。这些 资 源关 系的总体 特征是 交互 、 过程 、 程序 和制 度化 的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