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和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的异同
埃里克森心理发展的八个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心理发展的八个阶段理论埃里克森是一个没有高等学位的理论家。
在很大程度上,他的观点是跨学科的,他独特地将弗洛伊德的观点与人类学的语言结合起来。
有些评论者可能认为他的研究取向更多的是哲学而不是科学。
然而,与弗洛姆等从心理科学转向哲学的研究者不同,埃里克森的一些概念得到了科学的证实。
尽管埃里克森忠实于弗洛伊德,但是他的基本概念是高度原创的,更多的来源于常识语言,而不是精神分析晦涩的专业术语。
这一倾向使他的观点没有更好地与其他理论家的多数概念联系起来。
他最具有创造性的观点就是“同一性危机”,这是他迈入几乎尚未有人探索的人格领域的媒介。
他将人的社会心理发展归纳为8个阶段:童年阶段1 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此时不要认为婴儿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动物,只要吃饱不哭就行,这就大错特错了。
此时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期,因为这期间孩子开始认识人了,当孩子哭或饿时,父母是否出现则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问题。
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它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
具有信任感的儿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
反之则不敢希望,时时担忧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埃里克森把希望定义为:“对自己愿望的可实现性的持久信念,反抗黑暗势力、标志生命诞生的怒吼。
”2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或怀疑)的冲突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
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
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大小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
2019上半年教师资格笔试:弗洛伊德与埃里克森心理发展理论的区别与联系

2019上半年教师资格笔试:弗洛伊德与埃里克森心理发展理论的区别与联系作为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的高频考点,弗洛伊德与埃里克森两人的理论常常以单选题例题的形式出现在考试中。
那么怎么能将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说与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这两个常考的知识点理解和把握到位,并得到分数呢?中公讲师将在此帮您进行释疑解惑。
作为教资笔试中经常出现的人物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作为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理论有很大程度上的相似,具体如何进行区别呢?第一,弗洛伊德作为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向盛行的人性观提出了挑战,转向了对意识与无意识的研究,对整个西方世界产生巨大的影响,而埃里克森作为弗洛伊德的学生,受弗洛伊德的影响很大,同时他对弗洛伊德的理论进行了修正,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是前者理论的继承。
第二,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困惑主要来源于早期的童年时期压抑的性冲动,并认为性是最重要的本能。
他认为人从出生到死亡的一切行为都受性本能的冲动所支配,因此,人的一生是由许多性欲阶段组成的,他认为,每一个发展阶段中都存在着可能引起冲突和矛盾的来源,如果能顺利解决这些矛盾,个体会成功的走向成熟,否则,会对个体的人格造成久远的消极影响。
他把人的发展分为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如下:弗洛伊德划分的阶段在心理学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引导着心理学家在人的发展方面的研究,埃里克森就对弗洛伊德的观点进行了继承,但是后者强调儿童是寻求适应环境的、积极的、好奇的探索者,而不是父母塑造的受生物力量驱使的被动的生物,第二个方面埃里克森很少强调性驱力,更侧重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他认为人一生面临八个主要危机或心理社会阶段,每一个危机都涉及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
如下:每种危机出现在特定的时期,这个时期是由发展中的个体在生命的特定时间点所经历的生物成熟和社会需求决定的。
每种危机必须顺利解决才能成功过渡到下一个危机,这与弗洛伊德的理论是不同的。
教育学 心理学 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

第三讲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精神分析学派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
其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1856-1939),和艾里克森。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及人格发展观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5.6-1939.9.23),犹太人,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及精神分析学家。
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他认为被压抑的欲望绝大部分是属于性的,性的扰乱是精神病的根本原因。
著有《性学三论》、《梦的释义》、《图腾与禁忌》、《日常生活精神病理学》、《精神分析引论》、《精神分析引论新编》等。
(一)弗洛伊德的早期观点——二分法:意识与无意识1.长期以来,人们将心理等于意识。
2.他认为心理分为意识与潜意识。
其中意识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而潜意识则的强大的。
3.潜意识是人类意识之外的心理活动。
人生而就有追求快乐的本能,但却为社会规范所不容,而被排入意识阈以下,即潜意识。
由于潜意识不自觉地积极活动,构成了人的行为的背后的内驱力。
(二)弗洛伊德修订观点——关于人格结构的观点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相互作用而构成的整体。
1.本我(1)什么本我:本我相当于潜意识,是人格中原始的、本能的、强有力的,最难接近的部分;(2)本我的成份:它包括本能的性的内驱力和被压抑的习惯倾向;(3)本我的功能●本我的目的在于争取最大的快乐和最小的痛苦,减小紧张。
●在心理发展中,年龄越小,本我的作用就越大,婴儿几乎完全处于本我的状态;●本我会使我们产生幻觉和对希望目标的想象。
这被他称为“初级过程思维”。
(4)本我是自我产生的条件:儿童不断扩大与外界的接触,以满足不断增长的需要,使自我得以产生。
2.自我(1)什么是自我:自我是意识结构部分,是本我的奴隶。
(2)自我的功能●本我必须通过自我才能与现实世界接触;●自我在满足自己需要的时候,遵循现实的原则,自我是由本我发展而来,又是本我与外部世界的中介。
●在人格结构中,自我能支配自己的行动,思考过去的经验,计划未来的行动。
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与弗洛伊德不同,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包括有机体成熟、自我成长和社会关系三个不可分割的过程,经受着内外部的一切冲突。
其发展顺序按渐成的固定顺序(即有机体的成熟程度)分为八个阶段,每一阶段都存在着一种发展危机。
危机的解决标志着前一阶段向后一阶段的转化。
顺利地度过危机是一种成功的解决,反之是一种不成功的解决。
成功的解决有助于自我力量的增强和对环境的适应;不成功的解决则会削弱自我的力量,阻碍对环境的适应。
埃里克森划分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如下。
第一阶段:婴儿期(0~1.5岁),基本的信任感对不信任感。
本阶段发展任务为: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希望的实现。
如果母亲对婴儿给予爱抚和有规律的照料,婴儿将在生理需要的满足中,体验到身体的康宁、环境的舒适,从而感到安全,产生信任感;如果母亲的爱抚和照料有缺陷,婴儿将产生不信任感。
第二阶段:儿童早期(1.5~3岁),自主对羞怯与怀疑。
本阶段的发展任务为: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意志的实现。
自主性意味着个人能按自己的意愿行事的能力。
明智的父母对儿童的态度应当掌握好分寸,既要给儿童足够的自主空间,又要在不伤害儿童自尊心的前提下给予其必要的节制。
第三阶段:学前期或游戏期(3~6岁),主动感对内疚感。
本阶段发展任务为: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
埃里克森认为,顺利度过前两个阶段的儿童已认识到自己是人,在这一阶段中,他们面临的问题是他们能成为什么样的人。
他们充满想象力,其行为也更具目的性和主动性。
这一时期,超我产生了。
第四阶段:学龄期(6~12岁),勤奋感对自卑感。
本阶段相应的发展任务为: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
在本阶段中,儿童进入学校,学习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学习过程中,儿童一方面努力追求着自身的完善,促生了勤奋感;另一方面,儿童在努力追求的过程中伴随着一种害怕失败的自卑感。
第五阶段: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精神分析发展理论——弗洛伊德、霍妮、埃里克森(整理笔记)

一、理论背景精神分析学说是一种治疗神经病的方法,也是一种研究心理功能的技术,更是一种心理学的理论。
精神分析学说是莱布尼茨、赫尔巴特的心理哲学和叔本华、尼采的反理性哲学与精神病医学临床实验相结合的产物。
精神分析学说中的两个核心概念无意识和本能的来源:(一)无意识的来源1.莱布尼茨。
德国心理学奠基人、哲学家莱布尼兹认为,客观存在的、能活动(即有意识)的实体,是由单子组成的,单子是一切实体的元素,类似于知觉。
单子不生、不灭、不变,依其本性的规律不加外力而永行不息。
它们间的和谐,预先存在于单子的法则之内,单子的发展是一种明了化的过程,即一些不明了的知觉逐渐向明了的知觉发展,所以实体表现出活动的等差,也就是意识的等差。
低级的为微觉,微觉是无意识的,如一滴水的知觉,是无意识的知觉,知觉继续发展为意识的实现,便成了统觉。
2.赫尔巴特。
被誉为科学教育学之父的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赫尔巴特(J.F.Herbart,1776—1841)认为心理学就是观念的静力学和动力学。
他从联想主义观点以及力学的引力和斥力的原理出发,认为观念不仅相互吸引,而且互相排斥,观点联结的方式是融合和复合。
此外,他在莱布尼兹的微觉统觉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意识阈”与“统觉团”的概念。
认为一个观念若要由一个完全被抑制的状态进入一个现实观念的状态,便须跨过“意识阈”这道门槛。
而任何观念要想进入意识内部,必须与意识内原有观念的整体相和谐,否则就会被排斥而降入无意识内,意识阈随着意识与无意识的相互转化而变化。
不同的是莱布尼茨关于无意识的观念倾向于纯粹的描述,认为有些观念为人“意识到”,有些观念不被人意识到,即为无意识;而赫尔巴特认为存在着一个叫做无意识的心理区域。
(二)本能的来源如果说,意识和无疑是属于心理形态的问题,那么,本能则属于心理动力的问题。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所有行为都是由一种或多种生理本能所驱动,通过某种行为方式降低生理张力。
最基本的本能是自我本能与性本能。
发展心理学发展理论

发展心理学发展理论第二章发展理论主要发展理论:精神分析理论学习理论(行为主义的观点)认知发展理论习性学理论生态系统论中国的发展心理学理论第一节精神分析理论精神分析理论又译心理分析理论,是西方现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
精神分析学派的发展理论分为两个时期:弗洛伊德为代表的早期精神分析理论与埃里克森等人为代表的新精神分析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观1、人格的结构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三个成分构成,即本我、自我、超我组成。
本我(id),包括人的先天本能和基本欲望,由快乐原则支配。
自我(ego),介于本我和现实之间, 既要满足基本需要,又要控制和压抑本我的过分冲动。
自我是遵循现实原则活动的,它是有意识的、理智的。
超我(superego), 人格中良心、理想方面,代表着社会的伦理道德,力求完美。
超我以至善原则行事。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性本能, 性本能表现为一种力量和冲动,这种能量和冲动被称作“力比多”。
力比多以特有的阶段次序投射到身体的不同部位,使它依次成为儿童兴奋的中心,这就促成了相应的人格发展阶段。
2、人格发展阶段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1)口唇期(0~1岁)(2)肛门期(1 ~ 3岁)(3)生殖器期(3 ~ 6岁)(4)潜伏期(5、6 ~ 12岁左右)(5)生殖期(12岁~20岁左右)3、简评贡献:儿童早期经验影响后期发展的观点很有价值;把人格发展看成是动态、变化的过程,对人格发展研究产生了积极影响。
不足:观点缺乏有力支持;过于强调性本能的满足;研究取样来自少量精神疾病患者。
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1、埃里克森的基本观点埃里克森把人格的发展看作是一个渐进贯穿终生的过程,并要依次经历8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特殊的发展任务,即解决由个体的生物成熟与社会文化的要求之间产生的冲突即发展危机。
每阶段发展危机的解决,即获得积极品质,使个体顺利的发展至下一个阶段,否则个体将会遭遇到适应的困难,并进而阻碍到以后各个阶段的发展。
埃里克森心理发展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心理发展八阶段理论1、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应当注意,每个阶段都是以这个阶段产生的危机命名的。
这个阶段从出生持续到一周岁,与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中的口唇阶段十分一致。
2、自主性对羞怯和疑虑这一阶段发生在出生第一年后至第三年。
与弗洛伊德心理性欲发展阶段的肛门阶段一致。
3、主动性对内疚这个阶段发生在第四年至第六年左右。
与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阶段的男性生殖器崇拜阶段一致。
4、勤奋对自卑这个阶段从出生后第六年到第十一年间,与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的潜伏阶段相当。
大多数儿童整个发展阶段都是在学校度过。
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这个阶段发生在十二岁到二十岁左右,大致相当于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的生殖阶段。
埃里克森正是对这个心理社会阶段的论述才显赫于世的,因为这一阶段包含了他最著名的概念同一性危机6、亲密对孤立这个阶段称为成年早期,持续时间约二十岁到二十四岁左右。
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不存在与它或以后的心理社会阶段相对应的阶段。
7、繁殖对停滞这个阶段发生在人生的二十五岁到六十五岁左右,亦称成年中期。
8、自我完整对失望这个阶段发生在六十五岁到死亡这段时间里,称为成年晚期。
埃里克森把自我完整定义为,只有这种以某种方式关心事物和人们的人,才能使自己顺应形影相随的胜利和失望,顺应其他事物的创造者,或者说顺应各种产品和思想的创造者——只有在这种人身上,这七个阶段的果实方能日臻成熟。
——我找不到比自我完整更好的词来表述它。
(1963,第268 页)按照埃里克森的理论,只有回顾一生感到所度过的是丰足的,有创建的和幸福的人生的人才会不惧怕死亡。
这种人具有一种圆满感和满足感。
而那种回顾挫败人生的人则体验到失望。
看起来似乎令人奇怪,但是体验到失望并不象体验到满足感的人那样敢于面对死亡,因为前者在一生中没有实现任何重大的目标。
里克森认为,发展变化贯穿我们的生命。
所有的人在生命中都面临着八种主要的心理社会危机或冲突。
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发展观

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发展观精神分析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
它既是一种治疗精神病的方法,又是一种研究心理功能的技术,更是一种心理学的理论。
它的诞生对心理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同时,这一影响还波及医学、哲学、人类学、历史学、文艺社会学等一系列学科。
根据该理论自身的发展,又分为精神分析理论和新精神分析理论。
二者的代表人物分别为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他们在发展心理学方面都有一套完整的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是奥地利著名的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说的创始人。
他出生于摩拉维亚的一个犹太商人家庭,1860年随家庭迁居于奥地利维也纳。
1881年,弗洛伊德获医学博士学位。
1895年,他和布洛伊尔(J.Breuer)合著的《癔病研究》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精神分析学派的诞生。
弗洛伊德与达尔文、哥白尼齐名,都被认为是推动人类认识自身的世界级大师。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和动力观在学习弗洛伊德的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之前,有必要先了解精神分析理论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以及他对人格结构和人格动力的看法。
一方面,在他学医的时候,正是科学史上发现细菌病源作用的时候,人们十分热心寻找疾病的原因。
弗洛伊德积极探讨精神疾病的原因,当时他受“催眠术”和“谈疗法”的影响,以催眠和回答探究问题的方法开始研究。
另一方面,19世纪的奥地利帝国,宗教气氛十分浓厚,社会禁欲非常严重,两性关系得不到正常发展,许多精神病导源于性的压抑。
促使弗洛伊德从性心理方面研究精神病的根源和对于个性发展的影响。
在弗洛伊德早期的著作中,他将人格划分为意识(conscious)、前意识(preconscious)、潜意识(unconscious)三部分。
后来,他又从另一角度将人格划分为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
有人用图(如图3-1)来表示弗氏对人格结构的这两种描述。
图3-1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示意图意识由个人当前知觉到的心理内容组成,是人能认识自己和认识环境的心理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弗洛伊德与埃里克森理论的异同
(1)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的,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它们之
间的关系决定着个人人格的基本面貌。
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本能,人格的发展就是性
(心
理性欲)的发展。
儿童人格发展分为口唇期(0〜1岁)、肛门期(1 —3岁)、性器期(3〜6岁)、
潜伏期(6〜II岁)和生殖期(青少年期)五个阶段。
(2)艾里克森接受了弗洛伊德理论的基本框架,但更强调自我的作用,认为人格是生物、心
理和社会三方面因素组成的统一体,个体人格发展要经过一系列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
定的目标、任务和冲突。
各个阶段互相依存,后一阶段发展任务的完成依赖于早期冲突的解决。
人的心理发展分为八个阶段:阶段1(0〜I岁)信任对怀疑、阶段2(1 —3岁)自主对羞怯、
阶段3(3—6岁)主动对内疚、阶段4(6〜12岁)勤奋对自卑、阶段5(12 —18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阶段6(成年初期)亲密对孤独、阶段7(成人中期)繁殖对停滞、阶段8(成年晚期)完美对绝望。
(3)区别与联系:
①区别:弗洛伊德强调本能的作用,将人格发展局限于母亲一儿童一父亲这个狭隘的三角关
系中,特别强调早期经验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而艾里克森则更强调自我的作用,将个体发展置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上,重视社会文化对人格发展的影响,认为人格发展是一个渐成的
过程;弗洛伊德对人格发展阶段的划分只到青春期为止,而艾里克森则将人格发展阶段扩展
到了人的一生。
②联系:艾里克森的发展理论是对弗洛伊德的发展理论的继承、扩展与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