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春季鲁教版五四制四年级语文下学期3.12、学会看病教案5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2《学会看病》_鲁教版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2《学会看病》_鲁教版要练说,得练听。
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仿照,才能不断地把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
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专门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晰,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如此能引起幼儿的注意。
当我发觉有的幼儿不用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夸奖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用心听,用心记。
平常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如此幼儿学得生动爽朗,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经历,又进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
[教学目标]事实上,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经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
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如何会向高层次进军?专门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畴专门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刻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
如此,就会在有限的时刻、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
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知识与技能:.认识11个生字,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明白得“打蔫儿、喋喋不休、按图索骥、雪上加霜”等词语的意思。
要练说,先练胆。
说话胆小是幼儿语言进展的障碍。
许多幼儿当众说话时显得可怕:有的结巴重复,面红耳赤;有的声音极低,自讲自听;有的低头不语,扯衣服,扭身子。
总之,说话时外部表现不自然。
我抓住练胆那个关键,面向全体,偏向差生。
一是和幼儿建立和谐的语言交流关系。
每当和幼儿讲话时,我总是笑脸相迎,声音亲切,动作亲昵,排除幼儿恐惧心理,让他能主动的、自由自在地和我交谈。
二是注重培养幼儿敢于当众说话的适应。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实录12.学会看病鲁教版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实录12一、提醒课题师:明天来学习一篇阅读课,在教员的协助下,最主要的是靠大家自己来学习默读,有决计学会吗生:能。
师:真有自信。
先看教员把课题补充完整。
板书——学会看病。
齐读。
读准后鼻音〝病〞,生再读。
二、初步回想课文师:昨天预习课文了吗,读了几遍读通课文的?生:5遍。
师:还有不一样的吗?生:10遍。
师:噢,你读得真仔细。
回想一下,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生:有一个小孩子独自去看病,他妈妈独自在家等候,然后他平安无事地回来了。
师:把原因说得再详细一些吗?是他自己去看病的吗?生:他生病了,他妈妈为了鼓舞他去看病,试试自己的胆量,最后学会了看病。
师:这样便是,说得真好。
初读课文之后,母亲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呢?生:很关心自己的生长。
〔好的——爱孩子的效果。
〕生:很爱孩子,为他以后的生活打下了预防针,让他以后独立生活。
〔觉得这是一位——〕关爱孩子的母亲。
〔胆子大一点,站起来说〕生:我觉得是位伟大的母亲。
由于她的孩子这么小就教育孩子怎样独立生活,独立看病,我觉得她是一位伟大的母亲。
〔伟大的母亲,还有别的吗?大胆地说。
〕生:她是一位教子有方的母亲。
由于孩子小的时分就让他独立生活独立面对困难,所以她教育的好。
〔请坐,又不赞同见吗?〕师:你们班的同窗都很会读书。
你们都觉得都是这是一位关爱孩子的母亲。
那详细从哪里可以看出这是一位爱孩子的母亲呢?我们从书本中去寻觅答案。
请翻开书本105页,请同窗们默读课文,边读边划出母亲心思的句子,从中去寻觅依据。
生:默读课文。
〔从这个小片段可以看出,经过教员有效地引导,先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观念。
〕三、交流师:你划了哪些句子,感遭到了什么?从他们的那一分钟起让他先有个印象,以后再按图索骥。
从这里感遭到母亲是十分的自责。
生:从他出门的那一分钟起,末尾悔恨。
师:从刚才那位同窗说,从这里可以看出母亲十分的悔恨,板书——悔恨再看看这里的第一句话,曾经明晰地通知我们母亲末尾悔恨。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实录12.学会看病_鲁教版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实录12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纳范读,让幼儿学习、仿照。
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
一、揭示课题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样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什么缘故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 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成效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刻,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只是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要紧缘故确实是腹中无物。
专门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明白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差不多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明白“是如此”,确实是讲不出“什么缘故”。
全然缘故依旧无“米”下“锅”。
因此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专门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因此,词汇贫乏、内容空泛、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
要解决那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存足够的“米”。
师:今天来学习一篇阅读课,在老师的关心下,最要紧的是靠大伙儿自己来学习默读,有信心学会吗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专门难做到恰如其分。
什么缘故?依旧没有完全“记死”的缘故。
要解决那个问题,方法专门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刻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
《学会看病》课堂教案设计

《学会看病》课堂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学会关爱家人。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看病”的理解和经历。
(2)板书课题《学会看病》,引导学生思考:本文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2.课文阅读与理解(1)让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理解生字词。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指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情感表达。
①课文主要讲述了哪些事情?②作者在看病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③作者是如何克服困难的?④作者在看病过程中学会了哪些东西?3.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在家人生病时的表现,讨论如何关爱家人。
(2)让学生举例说明家人关爱自己的事情,分享自己的感受。
4.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关爱家人的作文。
5.课后拓展(1)让学生课下收集关于关爱家人的名言警句,下节课分享。
(2)组织学生进行家庭角色扮演,模拟家人生病时的情景,学会关爱家人。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阅读课文《学会看病》,让学生理解了关爱家人的重要性,培养了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4.课后拓展环节,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资源1.课文《学会看病》2.生字词卡片3.家庭角色扮演道具六、教学时间1课时七、教学评价1.课后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了解他们是否掌握了课文内容。
2.课下收集关于关爱家人的名言警句,评价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3.家庭角色扮演活动,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关爱家人的意识。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师生对话,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在看病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如担心、焦虑、期待等情绪,以及作者是如何克服这些情绪的。
对话示例:师:同学们,当你们生病时,最想从父母那里得到什么?生1:我想得到关心和照顾。
生2:我希望父母能陪我去医院。
《学会看病》语文教案

《学会看病》语文教案教案标题: 《学会看病》教学目标:1. 了解看病时应该注意的事项及流程。
2. 学习相关医学词汇和表达方式。
3. 培养学生对自己身体健康的意识和责任心。
教学内容:1. 了解看病前的准备工作。
2. 学习预约医生和看病流程的表达方式。
3. 学习常见医疗词汇和表达方式。
4. 学习如何描述自己的病情及疼痛程度。
5. 学习医生询问病情的常见问题及如何作答。
6. 学习医嘱的表达方式和遵循医嘱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 学习医疗词汇和表达方式。
2. 学习医生询问病情的常见问题及如何作答。
3. 学习医嘱的表达方式和遵循医嘱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1. 医疗词汇的理解和运用。
2. 如何正确描述自己的病情和疼痛程度。
3. 如何理解并遵循医嘱。
教学方法:1. 任务型教学法。
通过模拟真实场景中的看病过程,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和对话练习。
2. 多媒体教学法。
使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辅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医学词汇和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一、导入 (5分钟)引入看病话题,提问学生平时看病时有哪些困惑和难点,并和学生讨论。
二、新课呈现 (10分钟)1. 给学生展示图片或视频,介绍看病前的准备工作。
2. 教授学生预约医生和看病流程的表达方式。
3. 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教授学生一些常见的医学词汇和表达方式。
三、语言输入和练习 (15分钟)1. 分组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看病场景,并使用学到的医学词汇和表达方式进行对话练习。
2. 问答练习: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医生常见的病情询问问题,培养学生正确描述自己病情的能力。
四、达标检测 (10分钟)教师设计一份小测验,测试学生对医学词汇和表达方式的掌握程度。
五、巩固和拓展 (10分钟)1. 激励引导: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医嘱的重要性,并分享一些医生的建议和经验。
2.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回家整理一份看病流程和常见医学词汇的笔记,并写下自己对看病的一些感悟。
六、总结与评价 (5分钟)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并进行教师评价。
四年级下教学教案-·12.学会看病鲁教版

学会看病教学目标1.认识12个生字。
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有关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3.感受母亲磨炼儿子的特殊母爱,激发独自面对生活、磨炼自己意志的情感。
教学重点:从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中体会母亲对孩子的爱。
教学难点:对于母亲“狠心”的背后包含的深意的理解。
课前准备老师:准备幻灯片学生: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同桌练习表演母子对话。
教学过程一、介绍作者导入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个人,出示:毕淑敏: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内科主治医师。
她曾经从医20年,先后担任军医、主治医师等职。
之后,开始专业写作,取得辉煌成就。
著有《毕淑敏文集》十二卷,在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散文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自由读一次,请一位同学来读,从这段资料中你了解到什么信息?这位做过20年医生的妈妈,在儿子生病发烧的时候,不但不在家里给儿子找药治病,反而逼儿子独自去医院看病。
这位母亲到底是怎么想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毕淑敏老师写的课文《学会看病》------齐读课题。
二、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度的地方多读几次,并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1、学习词语:忐忑不安喋喋不休按图索骥聊胜于无指名读,小老师带读,指“按图索骥”你们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吗?可以从字面上猜猜看,骥是指什么(好马、良马)?整个词连起来是指:按照图像寻找良马。
比喻按照线索寻找事物。
也比喻办事死板,不懂变通。
齐读词语。
过渡:词语会读了,放到句子中你还会吗?指名分句填空并读一读。
2、填空理解词语。
1、“你到街上去打车,然后到医院。
先挂号,记住,要买一个病历本。
然后到内科,先到分诊台,护士让你到几号诊室你就到几号,坐在门口等。
查体温的时候不要把人家的体温表打碎……”我()地指教着。
2、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的心房。
《学会看病》教学设计

《学会看病》教案课题:20、学会看病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11个生字。
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词典理解“打蔫儿、喋喋不休、忐忑不安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 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教具准备课件学生准备学生预习课文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出示诗歌《妈妈的爱》,教师朗读诗歌,学生听完后谈感受,引出诗歌所赞扬的“母爱”。
教师接着谈话引出课题。
“母爱是无私的,是无微不至的。
然而却有这样一位母亲在儿子生病发烧的时候,做过多年医生的她不但不在家里给儿子找药治病,反而逼儿子独自去医院看病。
这位母亲到底爱不爱自己的儿子?她当时又是怎么想的呢?她是怎样的一位母亲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学会看病》这篇课文。
”2、出示学习目标。
二、预习检测(8分钟)任务:通过分析字音、字形并组词,自学本课出现的生字。
要求:自学——小组内交流——全班展示评价:读音准确,会组词。
(奖励★)学生准备,随后请每个小组的“火星”讲解生字学习情况。
三、出示自学任务导学提示一:任务:自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用简洁的话概括出来)要求:读课文——小组内交流——全班展示(时间2分钟)评价:表达清楚,概括准确。
(奖励★)导学提示二:第二次备课及反思栏任务:读课文,找出描写妈妈语言的句子,尝试分角色朗读妈妈与儿子的对话。
(注意体会妈妈和儿子对独自去看病的不同的想法)要求:自读课文,找句子——小组内朗读——全班展示时间3分钟)评价:声音洪亮,朗读流利,感情丰富。
(奖励★★)导学提示三:任务:读课文,找出描写母亲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并用恰当的词语概括母亲的心理状态。
四年级语文教案 12 学会看病(全国一等奖)

《学会看病》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母亲心理活动的变化,并能感受母亲对儿子特殊的爱,激发学生独立面对生活、磨练意志的能力。
3.学习内心独白的人物心理描写方法,并在自己的习作中会运用。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体会母亲心理活动的变化,并能感受母亲对儿子特殊的爱,激发学生独立面对生活、磨练意志的能力。
教学难点:学习内心独白的心理描写方法,并在自己的习作中会运用。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了解作者,板书课题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毕淑敏的资料。
她,生于新疆,曾在西藏的阿里高原当兵11年;她,是内科主治医师,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写作;她,是北师大文学硕士,心理学博士,国家一级作家。
她就是毕淑敏。
2、教师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丰富的经历,既勾起了学生对作者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又让学生对本文的感情基调有了一个初步了解。
)二、检查预习情况,整体把握1、根据课前预习单,小组合作分工朗读课文,读错的字音组员及时纠正。
2、小组的组长汇报组员朗读课文的情况。
(设计意图:将课前的预习与课堂无缝对接。
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检查预习,突破传统的课堂指名读词语、逐段读课文的方式,更加节约了时间,也提高了课堂实效性。
)三、深入文本,体会母亲的心理变化,感受母亲对儿子的爱1、出示自学要求:(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描写母亲心理活动的句子(2)有感情的朗读描写母亲心理活动的句子,用精炼的词语概括母亲心理变化的过程,完成当堂训练题一。
做出决定→ ( ) → ( ) → ( ) → ( ) → ( 勇气回来 )2、学生自学。
教师巡视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3、小组汇报。
小组读句子,谈感受。
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立足文本,挖掘文本资源,依托语言文字,通过多元的解读,激情的朗读,以学生为主体,注意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与生命体验,通过以“说”与“读”、“读”与“悟”的结合,引导学生读书、思考、交流、讨论,尽量多的把宝贵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教师要用最少的时间做最有效的指导,设计一个主线问题贯穿始终,引导学生自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会看病》教学反思
本文讲的是儿子感冒了,妈妈让他独自上医院,学会了看病的事。
母亲用这种方式磨炼儿子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课文先讲母亲发现儿子病了,准备照例自己用药给他治病,后又改变了主意,让他自己独自到医院看病。
“当我又准备在家里的储药柜里找药时,却突然怔住了。
”说明母亲意识到应该锻炼儿子独立面对疾病。
接下来的对话,可以看出儿子对父母的极度依赖,更坚定了母亲“应该及早教会他看病”的决心。
“既然我是母亲,就应该及早教会他看病”、“生怕自己改变了主意”、母亲对儿子的嘱咐、“心立刻软了”、“孩子毕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等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反映出母亲内心的矛盾,爱子真情饱含其间。
再讲儿子到医院后母亲在担心、后悔与自责中等待,直到儿子看完病回家。
“从他出门的那一分钟起,我就开始后悔。
我想……”、“时间艰涩地流动,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心“疼痛地收缩成一团”等心理活动的细致描写,让人真切地感受到浓浓的母爱。
母亲看似“冷漠”的言行,是为了尽到做母亲的责任,对孩子的未来负责,通过让儿子学习找医生看病,磨炼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
本文从母亲尽责的独特视角,反映了母爱的广袤深远。
由于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本课时,我先引导学生充分地自读课文,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通过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生词,初步感知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
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按照课文前的阅读提示,边读书边勾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进行交流。
在体会母亲感情时,我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
最后学完课文,我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学习课文的感受,或者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类似经历。
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情感的体会。
正如我的意料,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大事小事都有父母包办,哪怕一点伤风感冒父母们都紧张得不得了,第一时间带孩子们上医院看病,从没有像书中的母亲一样放胆让孩子们自己上医院看病,所以,对于书中的小男孩独自一人去医院看病,他们中大多数同学都觉得不可思议,有一小部分同学却很渴望像小男孩一样去尝试,但他们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家长们肯定很担心他们,害怕他们会出意外。
教学中,即使我们千方百计希望能培养学生的独立生活的能力,但在现今社会,孩子们个个都是父母的宝贝,根本很难实现像书中的母亲那样放心让孩子独自一人看病的,如何真正培养孩子们独立生活的自理能力,这真值得每一个父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