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庙堂碑

合集下载

唐楷十大名碑

唐楷十大名碑

1、说出十个碑帖的名称并作简单介绍一、欧阳询化度寺碑《化度寺碑》全称《化度寺故僧邕禅师舍利塔铭》。

唐五年立。

欧阳询书。

用笔瘦劲刚猛,结体内敛修长,法度森严。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敦煌石室曾发现唐拓本,为法国人伯希和携往国外,分存于法国巴黎图书馆、英国伦敦博物馆。

近年敦煌石室,发现一个残本,存236字,摹拓颇精彩。

二、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九成宫醴泉铭是唐代碑刻,公元632年镌立于(今陕西麟游县)。

魏徵撰文,。

记述唐太宗在九成宫避暑时发现醴泉之事。

笔法刚劲婉润,兼有隶意,是欧阳询晚年经意之作,历来为学书者推崇。

“九成宫醴泉铭”碑唐贞观六年(公元632年)镌立于陕西麟游九成宫醴泉铭原碑宫,现位于麟游县杜水之阳九成宫遗址,建有碑亭,现为中国国宝级文物。

碑高米,厚米,上宽米,下宽米,碑料为石灰石。

碑身、碑首连成一体,碑座已破损,碑首有六龙盘绕,碑身阳面碑额刻“九成宫醴泉铭”六个大字,阳文篆书。

正文24行,满行50字(由于原碑在宋以碑座破损,最后一行字已完全不可见,故有满行49字的误传)。

三、虞世南孔子庙堂碑唐碑,正书,撰并书。

虞世南书《孔子庙堂碑》原本称《东观帖》,明代曾收藏,后辗转入清内府。

其间曾为所得,董其昌大为赞扬。

书此碑成,以进呈,太宗把所佩右军将军会稽内史黄银印赐给虞世南。

亲笔写的,宋时曾刻入《群玉堂帖》,已佚。

武周三年(703),命相王重刻.正书三十五行。

行六十四字。

额“孔子庙堂之碑”六字,为所书。

重刻之石今亦不传。

此碑书法俊朗圆腴,端雅静穆。

是初唐碑刻中的杰作,也是历代金石学家和书法家公认的虞书妙品。

此碑刻成之后,“仅拓数十纸赐近臣,未几火烬”(清《大瓢偶笔》)。

四、褚遂良雁塔圣教序《雁塔圣教序》亦称《慈恩寺圣教序》,唐代书。

楷书,共1463字。

公元653年(唐永徽四年)立。

共二石,均在陕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

前石为序,全称《大唐三藏圣教序》,唐太宗撰文;后石为记,全称《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记》,唐高宗撰文。

大师临帖:沈尹默临《孔子庙堂碑》

大师临帖:沈尹默临《孔子庙堂碑》

大师临帖:沈尹默临《孔子庙堂碑》沈尹默临《孔子庙堂碑》•薛元明《孔子庙堂碑》为虞世南69岁时撰文并书虽然历代对于此碑的评价极高但取法者寥寥,更确切地说专门取法者极少只是偶尔涉及而已唐楷当中被提及最多的要数颜柳欧三家之外,禇遂良更是备受青睐唯独虞世南《孔子庙堂碑》似乎属于“冷门”既无标准可视的法度也没有特别轻松的快感这正是临学虞世南书法的难度所在。

如何来理解虞世南的《孔子庙堂碑》不妨从“圆、丽、清”三字入手。

所谓圆,就笔画而言,用笔主圆全碑给人的感觉是气息流畅,点画饱满,字形圆转没有欧柳那种森严的威严感、壁垒感颜真卿楷书也有圆意主要是通过篆籀笔意来实现体现的是“圆浑”虞世南的楷书则是“圆秀”除了笔画的圆润之外更主要是气息上的圆融非常明快清雅所谓丽就是美观、俊秀书家的字不能仅仅只做到外形漂亮“丽”包含的是一种特殊的内在气质字态有万千变化,充满活力,明艳动人由内而外,而非单纯的外表所谓清,着重是指气息书法的气息可分为清中清、清中浊、浊中清、浊中浊四类最好是清中清其次是浊中清再次是清中浊最后是浊中浊《孔子庙堂碑》是浊中清经过镌刻,难免会有变形但不要忘了,唐代的刻手可不是一般人并非北魏时的那些民间工匠其中多有高手尽管是碑刻由拓本观之仍能感受到清雅、秀媚、舒展的流动气息临习虞世南《孔子庙堂碑》要举重若轻笔画虽轻细而不弱结体有妩媚之姿而不俗遥接王羲之下笔要刚劲,更要干净,方能有清气气息清雅最为重要气息一旦浑浊粗俗则俗不可耐要想有清气自然要在点画经营上注重微妙之处做到凝重中见飘逸秀丽中有刚健沈尹默是近代书法重镇在思想理念和艺术实践上与元代赵孟頫有很多相似之处沈尹默在唐楷中花功夫最多的书家是褚遂良故而其个人楷书面目中褚的影子最多即便在临其他家唐楷之时褚氏笔法也会不由自主地流露出来shen沈尹默临《孔子庙堂碑》相比原碑而言沈的临作增加了界格变成了竖幅形式是一种有意识的创作用笔极为严谨,结体端庄等大原碑中的一些圆转处理变成了方折很多起笔如第二列“时”字,第五列“末”,第六列“极”形成了尖薄的习气这是从《阴符经》中吸收来的而且变得刻意了再如第二列“叹”字的短捺画改成长捺乃明显的褚法转折和笔法的改变使得整体气息不够圆融沈尹默临《孔子庙堂碑》这件临作则是册页形式同样也有界格但较前图更接近原碑临作册页更多是褚书笔意开篇“孔子庙堂碑”五字笔墨有意浓重不但不显突兀反倒和原碑的风化剥蚀暗合极为自然字形大小变化不受界格限制增加了对比像“司”字的竖弯钩“恭”字“心”部中竖画的弧度都是明显的褚法不自觉地流露出来同一个书家面对同样范本处于不同时期的临作无疑是一种很有意味的对比。

《孔子庙堂碑》译注

《孔子庙堂碑》译注

《孔子庙堂碑》译注《孔子庙堂碑》是一块保存完好的古代碑刻,记录了孔子在朝廷中的一些重要事迹和思想。

以下是对该碑刻的译注,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含义和历史价值。

标题:《孔子庙堂碑》译注简介:《孔子庙堂碑》是一块保存完好的古代碑刻,记录了孔子在朝廷中的一些重要事迹和思想。

本文将对该碑刻进行详细的译注,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含义和历史价值。

正文:孔子庙堂碑,刻有孔子的训诂及其学说的重要内容。

这块碑刻以传统的篆书体刻写,整体保存较为完好。

通过对其译注,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孔子在朝廷中的地位和他所倡导的思想。

首先,碑文中记录了孔子担任官职的经历。

他先后在鲁国和宋国担任过不同的职务,为政务和政治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反映了孔子在当时社会中的受重视程度,以及他对政治和行政的深刻理解。

其次,碑文还记载了孔子的一些重要言论和教导。

例如,孔子强调了道德修养和个人品德的重要性,他提倡的“仁”、“礼”、“忠”等概念对于当时社会的道德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些思想和价值观在后来的历史中被广泛传承和发扬,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外,碑文还提及了孔子与各国政要的交流和往来。

孔子被称为“万世师表”,他的思想和学说吸引了许多学生和政治家前来听讲和交流。

这种交流促进了各国之间文化的交流和共同发展,为后来的文化交融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孔子庙堂碑是一块非常重要的碑刻,记录了孔子在朝廷中的重要事迹和思想。

通过对其译注,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孔子的思想和他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这块碑刻的保存完好,为我们研究古代历史和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和参考。

译注结束。

本文标题为《孔子庙堂碑》译注,简介和正文内容都与标题相符。

文章内容中没有加入任何广告信息或涉及版权等侵权争议。

同时,文章中没有出现不适宜展示的敏感词或其他不良信息。

正文的内容流畅,没有缺失语句、丢失序号或段落不完整的情况。

通过这篇译注,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孔子庙堂碑》的历史价值和意义。

心正气和笔精体妙_虞世南及其_孔子庙堂碑_文师华

心正气和笔精体妙_虞世南及其_孔子庙堂碑_文师华

/名作欣赏MASTERPIECES REVIEW 97/艺术广角Arts艺术广角/ 江西_文师华心正气和 笔精体妙——虞世南及其《孔子庙堂碑》虞世南(558—638),字伯施,越州余姚(今属浙江慈溪)人,出生于建康(今南京市)。

虞世南家是东南名门望族,父亲虞荔官至陈朝太子中庶子,叔父虞寄任陈朝中书侍郎。

虞世南在陈朝时,入建安王府任法曹参军,后迁为西阳王友。

589年陈朝灭亡,虞世南与其兄世基一起徙居京都长安,被晋王杨广征为晋王府学士。

杨广立为太子,又改为东宫学士。

杨广即帝位,虞世南任秘书郎,并兼任文学侍从。

618年隋朝灭亡,虞世南与欧阳询并为窦建德的东夏王朝所留用。

621年东夏王朝被李世民消灭,虞世南与欧阳询一样,再次作为降臣进入唐朝,被秦王李世民收留,初为秦王府参军事,后转为六品记室,并充任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成为著名的“十八学士”之一。

贞观元年(627),李世民即皇帝位,虞世南任著作郎,以“天下贤良文学之士”充任弘文馆学士,经常在内殿与唐太宗李世民讲论文义,商量政事,日见亲近。

贞观七年(633),虞世南经秘书少监转为秘书监,并封爵永兴县子,世称“虞永兴”。

据《新唐书》卷102载,虞世南外貌瘦弱温和,品性儒雅刚正,论议持正,直言敢谏。

例如有一次,唐太宗写了一首艳丽的宫体诗,命虞世南写“和诗”。

虞世南觉得这样的诗歌无益于国家的振兴,便回答说:“圣作虽工,然体非雅正,上之所好,下必有甚者,臣恐此诗一传,天下风靡,不敢奉诏。

”唐太宗的开明睿智,为虞世南提供了辅君治国的良机,成就了他完美的人生。

虞世南生前,太宗常常称赞他有“五绝:一曰德行,二曰忠直,三曰博学,四曰文词,五曰书翰”。

卒后,太宗下诏:“陪葬昭陵。

”并感叹说:“世南于我犹一体,拾遗补阙,无日忘之。

盖当代名臣,人伦准的。

”后来太宗还命著名画家阎立本画其肖像置于凌烟阁中供人瞻仰,这样,虞世南便成为唐朝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虞世南不仅是唐代名臣,而且是文学家和著名书法家。

孔子庙堂碑风格

孔子庙堂碑风格

孔子庙堂碑风格
孔子庙堂碑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遗产之一,其风格独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孔子庙堂碑的主要特点包括:
## 1. 端庄肃穆
孔子庙堂碑的风格非常端庄肃穆,符合传统文化中对孔子的崇拜和尊重。

碑文选取的文字也都非常正统,用字规范,寓意深刻,给人以庄严肃穆的感觉。

## 2. 巧妙运用布局
孔子庙堂碑在布局上非常巧妙,采用了多种形式,如竖排、横排、悬挂、横挂等,使得碑文更加生动有趣,也更加符合传统文化的审美观。

## 3. 独特的书法风格
孔子庙堂碑的书法风格也非常独特,采用了楷书、隶书、篆书等多种字体,笔画细腻、遒劲有力,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总之,孔子庙堂碑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独特风格和深刻寓意一直为人所推崇和喜爱。

虞世南孔子庙堂碑 释文 -回复

虞世南孔子庙堂碑 释文 -回复

虞世南孔子庙堂碑释文-回复【虞世南孔子庙堂碑释文】是一份重要的历史文献,在研究孔子及其思想传承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文将一步一步回答有关其主题的问题,并展开相关论述,希望能对读者理解该碑文内容有所助益。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虞世南孔子庙堂碑释文】的主题是什么?作为一篇碑文,它记录并传承了孔子及其思想的精髓,因此主题应该是表达孔子思想的重要性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影响。

那么,【虞世南孔子庙堂碑释文】是如何表达孔子思想的重要性的呢?其中,关键词“庙堂”可以引出庙堂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简言之,庙堂是统治者权威与文化传承的象征,因此该碑文通过庙堂的意象来表达孔子思想的重要性。

接下来,我们需要详细探究庙堂意象如何体现孔子思想的重要性。

在古时,庙堂是统治者管理国家、治理朝纲的重要场所,因此如果孔子思想能在庙堂中得到传承和发扬,那对社会的进步与国家的治理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因此,【虞世南孔子庙堂碑释文】通过这一意象来强调,孔子思想的传承不仅是一个个人的学问积累,更是国家社会发展的至关重要的一环。

进一步解读【虞世南孔子庙堂碑释文】可以发现,该碑文突出展示了孔子思想对于国家社会发展的影响。

碑文中强调孔子对于君主的“明保负责”,而君主通过推崇孔子思想来保障国家的稳定与繁荣。

这种思想传承给君主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使得君主能够“诚以治天下者”,即充满诚意地去治理天下,推动社会的安定与进步。

通过这一方面的描述,【虞世南孔子庙堂碑释文】强调孔子思想对于国家的治理具有巨大的价值。

此外,该碑文还突出了孔子思想对于人民的教育的意义。

碑文中提到孔子“明训黜闻”,强调其以德育为基础的教育思想。

教育对于社会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性,而孔子思想所强调的德育正是这一发展的关键。

通过庙堂作为象征性的场所来宣扬这一思想,【虞世南孔子庙堂碑释文】表达了孔子思想对于人民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对于社会的影响力。

综上所述,【虞世南孔子庙堂碑释文】通过庙堂意象来表达了孔子思想的重要性及其对于社会发展的影响。

孔子庙堂碑

孔子庙堂碑

孔子庙堂碑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博学多才,精通礼乐,治学严谨,一生中不仅对我国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而且还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中以他亲笔撰写的《孔子庙堂碑》最为著名,此碑全称“汉鲁相韩勑造孔子庙堂碑”,因碑首刻有“汉鲁相韩勅造孔子庙堂之碑”字样,所以通常称为《韩敕碑》,又因碑体镌刻细致,书法劲美,深得汉隶三味,故亦称《鲁相韩碑》,属汉隶中的上品。

韩勑(?-122),字奉伯,东汉著名的政治家、学者,新朝的创建者。

他生平笃信儒家,提倡儒术,同时兼容佛、道两家思想。

从这一点上来说,他与董仲舒颇为相似,董仲舒著《春秋繁露》就明确主张儒、道、阴阳等诸家合流,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在意识形态方面的要求。

韩勑继承了董仲舒的理论,认为阴阳家和儒家思想互相补充,互相促进,是真正的“大一统”思想。

这是一篇骈文,共23行, 46字。

它原刻在陕西省孔庙正殿台基上,北宋末年断裂移置鲁壁,后来辗转流失,到了清康熙初年,被山东曲阜孔氏后裔曲阜县令杜立德收藏,后由曲阜县令孔尚任用古隶体重新刊刻。

今天我们看到的这块拓本,字口清晰完整,是南宋绍兴九年(即公元1150年)刻成的。

尽管《韩勅碑》的刊刻年月比《史晨碑》晚将近150年,但是它所代表的隶书艺术却几乎没有逊色于《史晨碑》,尤其是横向取势开张、纵向取姿多变的特点更加明显。

与前后各碑相比较,《韩勅碑》具有瘦劲而挺拔的独特风格。

其结构严谨匀称,纵长横短;偏旁布局严谨工整,使每个字都规矩可循,增强了字与字之间的内在联系,也使其章法布局呈现出横成列竖成行,大小错落的韵律美。

韩勑《孔子庙堂碑》文字的遒劲秀逸,非一般学者所能达到。

但他并非追求外表形式美,而是注重内涵的研究与挖掘,只是将书法当作书写文字的工具,而没有当作艺术看待。

文中多处运用古今诗文句子,读起来朗朗上口,毫无滞涩难解之感,也增强了文章的可诵性。

如“鲁人见韩”一句,韩勑便化用了晋代诗人陶渊明“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的名句,也成为本文的亮点之一。

虞世南孔子庙堂碑帖

虞世南孔子庙堂碑帖

虞世南孔子庙堂碑帖
《孔子庙堂碑》是虞世南的代表作,其原碑立于唐贞观七年(633年),记载了唐高祖五年封孔子二十三世后裔孔德伦为褒圣侯及修缮孔庙之事。

该碑高280厘米,宽110厘米,楷书35行,每行64字,笔法圆劲秀润,平实端庄,笔势舒展,用笔含蓄朴素,气息宁静浑穆,具有平和中正的气象,被誉为初唐碑刻中的杰作,也是历代金石学家和书法家公认的虞书妙品。

此外,《孔子庙堂碑》还有数种,以唐虞世南所书最有名。

此碑是为记述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封孔丘三十三世孙孔德伦为褒圣侯及重修孔庙事而立。

贞观七年(633年)刻成,无撰写年月。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了解更多信息,建议查阅书法类书籍或咨询书法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庙堂碑》的艺术特点
《孔子庙堂碑》,有数种,以唐虞世南所书最有名,故单称《孔子庙堂碑》或《夫子庙堂碑》,多指此碑。

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刻。

虞世南撰书。

为初唐碑刻中杰出之作,亦为历代金石学家和书法家公认之虞书妙品。

此碑是为记述高祖武德九年(626)封孔丘二十三世孙孔德伦为褒圣侯及修葺孔庙事而立。

贞观七年(633)刻成,无撰写年月。

虞世南陈永定二年(公元558年)——唐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字伯施,会稽余姚人,官至秘书监永兴公。

书法与欧阳询齐名,并称“欧虞”,或称其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为初唐四大家。

虞世南存世作品主要有:《孔子庙堂碑》、《汝南公主墓志铭》、《贤兄帖》、《郑长帖》、《诏书帖》、《积时帖》、《摹<兰亭序>帖》、《破邪论》(传)。

代表书论有《书旨述》、《笔髓论》。

最能代表其书法美学思想实质的,当是《笔髓论》中之《契妙》篇。

虞世南巧妙地把《老子》虚静无为的思想,融入到自己的书法美学思想之中。

所谓“契妙”妙在无为,强调的是“和”字,“心正气和,则契于妙”。

“和”即“中”也、“正”也,冲和之谓道。

“字虽有质,迹本无为,禀阴阳而动静,体万物以成形,达性通变,其常不主。

”通变思想是其书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虞世南《孔子庙堂碑》的用笔
《书概》:“论唐人书者,别欧褚为北派,虞为南派。

盖谓北派本
隶,欲以此尊欧褚也。

然虞正自有篆之玉筋意,特主张北书者不肯道耳”。

“有篆之玉筋意”一语道破虞书用笔之天机。

虞书笔锋锐利而用笔奔放飘逸,给线条增加了极大地张力和弹性。

《书概》又云:“永兴书出于智永,故不外耀锋芒,而内涵筋骨”。

董其昌云:“虞永兴尝自谓于道字有悟。

盖于发笔处出锋如抽刀断水,正与颜太师锥画沙屋漏痕同趣。

”《芳坚馆题跋》:“右军内懨法,惟伯施用之浑然无迹。


《孔子庙堂碑》的点画非常之简约,但不简单。

初看似乎没有什么“技法含量”,露锋起笔,回锋收笔。

仔细观察其线条像天生的美人不施粉黛、不事雕饰,却精神内敛、端庄典雅。

尤其是一些主笔画,如长撇、长捺,请爽而劲健;横折处用转笔法,线条厚实、遒劲,是对“外柔内刚”的最好诠释,所有这些全得力于篆法用笔。

篆法用笔,在唐楷中本就寥寥无几,而象虞世南在《孔子庙堂碑》中运用的如此纯熟、自如,更属凤毛麟角。

虞世南在《笔髓论.契妙》篇对用笔有一段的精辟论述:“且笔妙喻水,方圆喻字,所视则同,远近则异,故明执字体也。

”他认为,字体(形)的无常无定,犹如盛水的器皿可方可圆,用笔就应当如水一样随方就圆,如是才能“合于妙”,达到“质”与“迹”的统一,符合“禀阴阳而动静,体万物以成形”的规律。

好一个“笔妙喻水”,道尽用笔之精髓。

笔者以为,虞世南《孔子庙堂碑》的整体笔法属于尚圆一脉,圆而富有韵味;体裁属方,方而不露。

笔圆体方,谓之遒;体方而用圆,
而谓之逸。

正如赵宦光在《寒山帚谈》中说:“虞世南用笔第一,正锋善圆,结构善逸”。

十分确切、精到。

二、虞世南《孔子庙堂碑》的结体
虞书横平竖直是一大特点。

赵宦光《寒山帚谈》:“唐已前字未始有曲,唐已后字始开曲之门户。

”而虞书横平竖直的特点,则恰恰是对魏晋遗韵的继承,与虞世南同时代并称“初唐四杰”的另外三家,不是以“曲”求新,就是以“险峻”取胜;极尽欹侧之能是。

虞书横平竖直这一特点,正好是其在《笔髓论》《契妙》中,“心正气和,则契于妙”,“和”即“中”也、“正”也,冲和之谓道,妙在无为的思想的体现。

而在后人看来就是“没有特点”,也因此虞书在后代很少受到关注:论欧、褚技法的文章不胜计数,论虞书者寥寥无几;再加之横平竖直本身容易写板,就更显得“聊无趣味”了。

其实后人只注意了线条的外形“横平竖直”,没有注意到线条内在的“质”的含蕴,即所谓的君子藏器于身,无修行者岂能识见。

虞世南楷书结构较“松”、较“散”实为一病;而对于《孔子庙堂碑》来说,也许是个优点。

虞世南在《笔髓论》《契妙》中,对字形、字体结构提出了“字虽有质,迹本无为,禀阴阳而动静,体万物以成形,达性通变,其常不主。

”的辨证思想。

以这种辨证思想的观点来看,这种“较”松、“较”散,从容的结体,正好与《孔子庙堂碑》的文本内容相契合,很好地体现了儒道两家所由之而来的“易文化”的精髓,即崇尚冲和、崇尚变化的思想。

赵宦光《寒山帚谈》:“仿真楷书,必遵虞、欧方为正法。

论粗迹,
虞得一笔法,欧得一字法。

语其妙,则虞结在肺腑,欧结在肢节,大不侔也。

虞专内略外,欧事外失内,故俗眼左虞右欧,正自不然”。

“虞结在肺腑”、“虞专内略外”,在《孔子庙堂碑》中的突出体现。

一是字内笔画之间搭接少、留白多,显得空灵、通气,使有些字内显得特别空阔。

二是通过线条变化留出大片空白,比如他常把宝盖的横勾写得稍长为下部留气,包围、半包围结构的字的框型都比较宽。

三是撇捺舒展地外拓扩大字内空间。

四是左右结构的字有意拉开距离留白。

几乎每个字他都会依据字型,通过伸缩笔画、笔画变形、调整笔画的疏密造成对比、造成空白,并且那些“白”的区域大都是相连的。

结实润泽的线条,与“留白”产生了一种对比关系。

那些连通的“白”与“黑”,整体感觉空灵、潇洒。

正如莫云卿所言:“虞书气秀色润,意和笔调,外柔内刚,修媚自喜。

”五是字体颀长、富有仙骨道风,潇洒飘逸之美。

如:“固天纵以挺”,“固”字中的大“口”,左上角、右下角断开留白,字内外的“白”连成一片;小“口”的左上角断开留白。

“危逊”,“危”字第四笔主撇不与第三笔横搭接。

“一匡末运”等等。

三、虞世南《孔子庙堂碑》的点画特点
横平竖直是《孔子庙堂碑》一大特点。

笪重光《书筏》“格方而棱圆,栋直而纲曲,佳构也”。

是对横与竖在楷书中作用的最好诠释。

“格方而棱圆”指框架方,棱角圆。

“栋”即栋梁,一字之中的横竖笔画,为一个字之中的栋梁,栋梁不能不正、不能歪斜。

“纲”即纲
维,即其他点画,与字内空间。

如果栋梁欹斜,纲维曲屈,字就难以站立起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