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里仁第四
[转载]《论语.里仁篇第四》原文及译文
![[转载]《论语.里仁篇第四》原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e95b8987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7d.png)
[转载]《论语.⾥仁篇第四》原⽂及译⽂原⽂地址:《论语.⾥仁篇第四》原⽂及译⽂作者:草⽊百合《论语.⾥仁篇第四》1、⼦⽈:“⾥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译⽂:孔⼦说:“居住在民风淳厚的地⽅,是最理想的。
⼀个⼈选择住处⽽错过了民风淳厚的地⽅,怎么算得上明智呢?”2、⼦⽈:“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译⽂:孔⼦说:“不⾏仁的⼈,没有办法持久处在困境中,也没有办法长期处在顺境中。
⾏仁者是⾃然⽽然,⾛在⼈⽣正途上,明智者则是了解⼈⽣正途的重要,⽽作此选择。
”(或:孔⼦说:“⼀个不⾏仁的⼈,不能够长久处于贫困的地位,因为他不知道仁的重要;同理,⼀个不⾏仁的⼈,也不能长久地处于富贵的地位。
⼀个有仁德的⼈能以仁⼼待⼈接物,使他⼈获得安宁;⼀个有智慧的⼈,知道⾏仁对⾃⼰有利,对他⼈也有利。
”)3、⼦⽈:“唯仁者能好⼈,能恶⼈。
”译⽂:孔⼦说:“只有⾏仁者能够做到喜爱好⼈,厌恶坏⼈。
”(或:孔⼦说:“唯有仁厚有智慧的⼈,能够知道哪些是值得喜欢的⼈,哪些是值得憎恶的⼈。
”)4、⼦⽈:“苟志于仁矣,⽆恶也。
”译⽂:孔⼦说:“只要⽴志⾏仁,就不会做坏事了。
”(⼜:孔⼦说:“⼀个⽴志于⾏仁的⼈,没有所憎恶的⼈,也没有所憎恶的事。
”)5、⼦⽈:“富与贵,是⼈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去仁,恶乎成名?君⼦⽆终⾷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译⽂:孔⼦说:“富有与尊贵,是每⼀个⼈都想要的;如果不依正当途径,加于君⼦⾝上,他是不会接受的。
贫穷与卑微,是每⼀个⼈都讨厌的;如果不依正当的途径,加于君⼦⾝上,他是不会逃避的。
君⼦如果离开了⼈⽣正途,凭什么成就他的名声?君⼦不会有⽚刻的时间,脱离⼈⽣的正途,在匆忙、急迫的时候坚持如此;在危险、困顿的时候也坚持如此。
”6、⼦⽈:“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好仁者,⽆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
《论语》第04章里仁

《论语》第04章里仁不能够长久地处在安乐的境地。
有仁德的人安于仁,有智慧的人顺从仁。
”【解读】仁者安于仁和智者烦从仁是由于他们气质不同,如孔子在另外的地方所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雍也》)水性动,动者顺势,所以须从仁;山性静,静者安定,所以安于仁。
但无论是安于仁还是顺从仁,对仁的追求都是一致的。
不一致的是不仁者,亦即没有仁德仁心的人。
由于没有仁德仁心,所以缺乏主心骨,缺乏稳定的人格,无论在哪种情况下都不能够一以贯之地坚持下去。
如果是处在贫困之中,不能够做到安贫乐道,做到孟子所说的“贫贱不能移”;如果是处在安乐之中,也不能够做到久享安乐,做到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
一言归总,这种人因为缺乏安身立命的基础,所以必然是反复无常的小人。
而仁者和智者因为有智慧,有涵养,修养达到了仁的境界,所以无论处于贫富之间还是得意失意之间,都会乐天知命,安之若素。
这就是有没有仁心之间的区别。
所以,仁心是安身立命的基础。
【03】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注释】①好(hdo):喜爱。
②恶(W0):厌恶。
【译文】孔子说:“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够正确地去喜爱人,才能够正确地去厌恶人。
”【解读】子贡曾经向孔子请教说:“一乡的人都喜欢他,这个人怎样?”孔子回答说:“难说。
”子贡又问:“一乡的人都厌恶他,这个人又怎么样呢?”孔子还是回答说:“也难说。
只有当乡人中的好人喜欢他,乡人中的坏人厌恶他时,我才能肯定他是好人。
”(《子路》)又有一次,孔子说:“众人都厌恶他,一定要对他加以考察;众人都喜欢他,也一定要对他加以考察。
”(《卫灵公》)可见,对一个人的好恶一定要有是非标准,既不能只凭个人的私心得失之见,也不能被舆论所左右,人云亦云。
【解读】按照孔子的观点,一个人既已主志献身于精神方面的事业,就不应以吃穿等物质方面的生活为追求,因为他的。
思不能被物质方面的欲望所分占。
这种观点在过去的时代是理所当然,不言而喻的。
国学宝典《论语》:里仁第四原文翻译

国学宝典《论语》:里仁第四原文翻译里仁第四【原文】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子曰:“不仁者不能够久处约,不能够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子曰:“苟志於仁矣,无恶也。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盖有之矣,我未见也。
”子曰:“人之过也,各於其党。
观过,斯知仁矣。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事父母,几谏,谏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翻译】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
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
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论语-里仁第四(拼音诵读版)

lǐrén dì sì里仁第四zǐ yuē lǐ rén wéi měi zé bù①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chǔ rén yān dézhì处仁,焉得知。
”zǐ yuē bù rén zhě bù kě yǐ②子曰:“不仁者,不可以jiǔchù yuē bù kě yǐ cháng chǔ久处约,不可以长处lèrén zhě ān rén zhì zhě lì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rén仁。
”zǐ yuē wéi rén zhěnéng hào rén ③子曰:“惟仁者,能好人,néng wùrén能恶人。
”zǐ yuē gǒu zhì yú rén yǐ wú④子曰:“苟志于仁矣,无wù yě恶也。
”zǐ yuēfùyǔ guì shì rén zhī⑤子曰:“富与贵,是人之suǒ yù yě bùyǐqí dào dé所欲也,不以其道得zhī bù chù yě pín yǔ jiàn shì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rén zhī suǒ wù yě bù yǐqí人之所恶也,不以其dào dé zhībùqù yě jūn zǐ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qùrén wù hū chéng míng jūn z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wú zhōng shízhī jiān wéi rén zào无终食之间违仁,造cì bì yú shì diān pèi bì yú次必于是,颠沛必于shì是。
论语第四章(里仁)注音

第四章论语里仁篇欧阳学文zǐ yuē lǐ rén wéi měi zé bù chǔ rén yān dé zhì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zǐ yuē bù rén zhě bù kě yǐ jiǔ chù yuē bù kě yǐ cháng chǔ lè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rén zhě ān rén zhì zhě lì rén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zǐ yuē wéi rén zhě néng hào rén néng wù rén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zǐ yuē gǒu zhì yú rén yǐ wú wù yě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zǐ yuē fù yǔ guì shì rén zhī suǒ yù yě bù yǐ qí dào dé zhī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道得之,bù chù yě pín yǔ jiàn shì rén zhī suǒ wù yě bù yǐ qí dào dé zhī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bù qù yě jūn zǐ qù rén wù hū chéng míng jūn zǐ wú zhōng shí zhī jiān不去也。
里仁第四原文及解释

里仁第四原文及解释
论语·里仁第四》原文如下: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这句话的意思是:居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是好的,选择不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怎么可能是个明智的选择呢?
孔子在这里强调了仁德的重要性,他认为人们应该居住在有仁德的地方,与仁者为邻,这样可以获得仁者的影响和教导,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
否则,如果选择居住在没有仁德的地方,可能会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导致道德下滑。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
利仁。
”
这句话的意思是:没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呆在艰苦的环境中,因为他会感到沮丧和无助;同时,也没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长久地享受
快乐,因为他会感到贪婪和自私。
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够安心地生活在无论艰苦还是安乐的环境中,因为他能够自我约束、自得其乐,并用自己的仁德影响周围的人。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
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够真正理解和欣赏美好的事物,同时也能够容忍和接纳不良的行为和习惯。
这是因为仁者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尊重他人的感受和权利,不会刻意地进行好恶之辨。
相反,没有仁德的人只会以自己的喜好为标准,随意地褒贬他人,缺乏对他人的尊重和理解。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一个人真心追求仁德,那么他就会自然而然地避免任何不良的行为和习惯,因为他深知这些不良习惯会对他自己和周围的人造成伤害。
这就是仁者的境界,他不仅能够自我约束,也能够影响周围的人,引领他们走向道德的高地。
原来论语可以这样读之——里仁第四

4.1【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是很好的。
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怎么说得上明智呢?”我们知道的“孟母三迁”,就是择仁而处。
《孟子·公孙丑上》有一段引到了这一章。
孟子曰:“矢人岂不仁于函人哉?矢人唯恐不伤人,函人唯恐伤人。
巫匠亦然。
故术不可不慎也。
孔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莫之御而不仁,是不知也。
”矢人,是以造箭为生的人。
函人,是造铠甲的人。
巫,能治病。
匠,木匠,要造棺材。
这段话的意思是:造箭的人难道天生比造铠甲的人不仁吗?造箭的人唯恐他的箭不锐利不能伤人,选铠甲的人唯恐他的铠甲不坚固使人受到伤害。
唯恐救不了人的巫医和唯恐不死人棺材卖不出去的木匠也是如此。
所以说选择职业不可不慎重啊。
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是很好的。
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怎么说得上明智呢?’仁,是上天尊贵的爵位,是人们安定的住所。
没有人阻挡却选择不仁,这就是不智。
孔子讲择乡(选择住处),孟子发挥了,讲择术(选择职业)。
由此我们可以推广到很多地方。
譬如择乡可以想到择友择妻,择术可以想到择师择好(爱好)等等。
记得我高中的班主任徐致远老师常常引用柳青《创业史》上的话教我们,人生有几步是非常关键的,一定不能走错。
4.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约,是贫困。
利,朱熹解作贪,“盖深知笃好而必欲得之也”,也可以解作下面译文中的用法。
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期过贫困的生活,也不能长期过安乐的生活。
有仁德的人安于实行仁,有智慧的人认识到仁对他有利所以实行仁。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君子能安守贫困,小人困苦不堪就要作乱了。
孔子就讲:“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
君子处富贵,能“无骄”能“好礼”,不仁之人久处富贵,就会有种种毛病出来。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这一句话讲得太好了。
《朱子语类》上讲,安仁者不知有仁,如带之忘腰,履之忘足。
国学宝典:论语·里仁篇第四原文

【导语】《论语》作为孔⼦及门⼈的⾔⾏集,内容⼗分⼴泛,多半涉及⼈类社会⽣活问题,对中华民族的⼼理素质及道德⾏为起到过重⼤影响。
下⾯是⽆忧考分享的国学宝典:论语·⾥仁篇第四原⽂。
欢迎阅读! 【论语·⾥仁篇第四】 ⼦⽈:「⾥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 ⼦⽈:「唯仁者能好⼈,能恶⼈。
」 ⼦⽈:「苟志于仁矣,⽆恶也。
」 ⼦⽈:「富与贵,是⼈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去仁,恶乎成名?君⼦⽆终⾷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 ⼦⽈:「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好仁者,⽆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
有能⼀⽇⽤其⼒于仁矣乎?我未见⼒不⾜者。
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 ⼦⽈:「⼈之过也,各于其党。
观过,斯知仁矣。
」 ⼦⽈:「朝闻道,⼣死可矣。
」 ⼦⽈:「⼠志于道,⽽耻恶⾐恶⾷者,未⾜与议也。
」 ⼦⽈:「君⼦之于天下也,⽆适也,⽆莫也,义之与⽐。
」 ⼦⽈:「君⼦怀德,⼩⼈怀⼟;君⼦怀刑,⼩⼈怀惠。
」 ⼦⽈:「放于利⽽⾏,多怨。
」 ⼦⽈:「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不患⽆位,患所以⽴;不患莫⼰知,求为可知也。
」 ⼦⽈:「参乎!吾道⼀以贯之。
」曾⼦⽈:「唯。
」⼦出,门⼈问⽈:「何谓也?」 曾⼦⽈:「夫⼦之道,忠恕⽽已矣!」 ⼦⽈:「君⼦喻于义,⼩⼈喻于利。
」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内⾃省也。
」 ⼦⽈:「事⽗母⼏谏,见志不从,⼜敬不违,劳⽽不怨。
」 ⼦⽈:「⽗母在,不远游,游必有⽅。
」 ⼦⽈:「三年⽆改于⽗之道,可谓孝矣。
」 ⼦⽈:「⽗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则以喜,⼀则以惧。
」 ⼦⽈:「古者⾔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 ⼦⽈:「以约失之者鲜矣!」 ⼦⽈:「君⼦欲讷于⾔⽽敏于⾏。
」 ⼦⽈:「德不孤,必有邻。
」 ⼦游⽈:「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懷,思念也。懷德,謂存其固有之善。懷土, 謂溺其所處之安。懷刑,謂畏法。懷惠,謂貪 利。君子小人趣向不同,公私之間而已。尹氏 曰「樂善惡不善,所以為君子;苟安務得,所 以為小人。」
『4-12』子曰:「放於利而行, 多怨。」
4:12 Confucius said: "If you do everything with a concern for your own advantage, you will be resented by many people.”
『4-14』子曰:「不患無位, 患所以 立; 不患莫己知, 求爲可知也。」
4:14 Confucius said: "I don't worry abut not having a good position; I worry about the means I use to gain position. I don't worry about being unknown; I seek to be known in the right way.“ 所以立,謂所以立乎其位者。可知,謂可以 見知之實。程子曰:「君子求其在己者而已 矣。」 「知」原作「矣」,據清仿宋大字本改。
• 『4-5』子曰:「富與貴, 是人 之所欲也; 不以其道得之, 不 處也。貧與賤, 是人之惡也; 不以其道得之, 不去也。君子 去仁, 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 之間違仁, 造次必於是, 顛沛 必於是。」
4:5 Confucius said, "Riches and honors are what all men desire. But if they cannot be attain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Tao they should not be kept. Poverty and low status are what all men hate. But if they cannot avoided in while staying in accordance with the Tao, you should not avoid them. If a Superior Man departs from humaneness, how can he be worthy of that name? A Superior Man never leaves humaneness for even the time of a single meal. In moments of haste he acts according to it. In times of difficulty or confusion he acts according to it.“
終食者,一飯之頃。造次,急遽苟且之時。顛沛,傾 覆流離之際。蓋君子之不去乎仁如此,不但富貴、貧 賤、取捨之間而已也。言君子為仁,自富貴、貧賤、 取捨之間,以至於終食、造次、顛沛之頃,無時無處 而不用其力也。然取捨之分明,然後存養之功密;存 養之功密,則其取捨之分益明矣。
• 『4-6』子曰:「我未見好仁 者, 惡不仁者。好仁者, 無以 尚之; 惡不仁者, 其爲仁矣, 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 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 不足者。蓋有之矣, 我未之見 也。」
『4-4』子曰:「苟志於仁 矣, 無惡也。」
4:4 Confucius said: "If you are really committed to humaneness, you will have no evil in you.“ 苟,誠也。志者,心之所之也。其心 誠在於仁,則必無為惡之事矣。楊氏 曰:「苟志於仁,未必無過舉也,然 而為惡則無矣。」
『4-11』子曰:「君子懷徳, 小人 懷土; 君子懷刑, 小人懷惠。」
4:11 Confucius said: "The Superior Man cares about virtue; the inferior man cares about material things. The Superior Man seeks discipline; the inferior man seeks favors.“
『4-3』子曰:「唯仁者, 能 好人, 能惡人。」
4:3 Confucius said: "Only the humane person is able to really like others or to really dislike them." 好、惡,皆去聲。唯之為言獨也。蓋無私 心,然後好惡當於理,程子所謂「得其公 正」是也。游氏曰:「好善而惡惡,天下 之同情,然人每失其正者,心有所繫而不 能自克也。惟仁者無私心,所以能好惡 也。」
『4-15』子曰:「參乎 吾道一以貫 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 問曰:「何謂也 」曾子曰:「夫子 之道, 忠恕而已矣。」
4:15 Confucius said: "Shan, my Tao is penetrated by a single thread." Tseng Tzu said, "Yes." When the Master left, some disciples asked what he meant. Tseng Tzu said, "Our master's Tao is to be sincere and fair, and that's it.“
4:8 Confucius said: "If I can hear the Tao in the morning, in the evening I can die content.“ 道者,事物當然之理。苟得聞之,則生順 死安,無復遺恨矣。朝夕,所以甚言其時 之近。程子曰「言人不可以不知道,苟得 聞道,雖死可也。」又曰:「皆實理也, 人知而信者為難。死生亦大矣!非誠有所 得,豈以夕死為可乎?」
4:6 Confucius said: "I have never seen one who really loves humaneness or really hates non-humaneness. If you really loved humaneness you would not place anything above it. If you really hated the nonhumaneness, you would not let it near you. Is there anyone who has devoted his strength to humaneness for a single day? I have not seen anyone who has lacked the strength to do so. Perhaps there has been such a case, but I have never seen it.“ 言好仁惡不仁者,雖不可見,然或有人果能一旦奮然用力於仁, 則我又未見其力有不足者。蓋為仁在己,欲之則是,而志之所 至,氣必至焉。故仁雖難能,而至之亦易也。蓋,疑辭。有之, 謂有用力而力不足者。蓋人之氣質不同,故疑亦容或有此昏弱 之甚,欲進而不能者,但我偶未之見耳。蓋不敢終以為易,而 又歎人之莫肯用力於仁也。此章言仁之成德,雖難其人,然學 者苟能實用其力,則亦無不可至之理。但用力而不至者,今亦 未見其人焉,此夫子所以反覆而歎惜之也。
放,上聲。孔氏曰:「放,依也。多怨, 謂多取怨。」○程子曰:「欲利於己, 必害於人,故多怨。」
『4-13』子曰:「能以禮讓爲國乎, 何有?不能以禮讓爲國, 如禮何 」
4:13 Confucius said: "If you can govern the country by putting propriety first, what else will you need to do? If you can't govern your country by putting propriety first, how could you even call it propriety?“ 讓者,禮之實也。何有,言不難也。言有 禮之實以為國,則何難之有,不然,則其 禮文雖具,亦且無如之何矣,而況於為國 乎?
第五講
處 利 約 去 觀 志 得
選擇與堅持(裡仁篇)
『4-1』子曰:「里仁爲美。擇 不處仁, 焉得知 」
4:1 Confucius said: "As for a neighborhood, it is its humaneness that makes it beautiful. If you choose to live in a place that lacks humaneness, how can you grow in wisdom?" 處,上聲。焉,於虔反。知,去聲。裡有 仁厚之俗為美。擇裡而不居於是焉,則失 其是非之本心,而不得為知矣。
『4-9』子曰:「士志於道, 而恥 惡衣惡食者, 未足與議也 」
4:9 "A shih who is set on the way, but is ashamed of old clothes and coarse food, is not worth consulting.“ 心欲求道,而以口體之奉不若人為恥, 其識趣之卑陋甚矣,何足與議於道哉? 程子曰:「志於道而心役乎外,何足 與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