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里仁篇第四

合集下载

[转载]《论语.里仁篇第四》原文及译文

[转载]《论语.里仁篇第四》原文及译文

[转载]《论语.⾥仁篇第四》原⽂及译⽂原⽂地址:《论语.⾥仁篇第四》原⽂及译⽂作者:草⽊百合《论语.⾥仁篇第四》1、⼦⽈:“⾥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译⽂:孔⼦说:“居住在民风淳厚的地⽅,是最理想的。

⼀个⼈选择住处⽽错过了民风淳厚的地⽅,怎么算得上明智呢?”2、⼦⽈:“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译⽂:孔⼦说:“不⾏仁的⼈,没有办法持久处在困境中,也没有办法长期处在顺境中。

⾏仁者是⾃然⽽然,⾛在⼈⽣正途上,明智者则是了解⼈⽣正途的重要,⽽作此选择。

”(或:孔⼦说:“⼀个不⾏仁的⼈,不能够长久处于贫困的地位,因为他不知道仁的重要;同理,⼀个不⾏仁的⼈,也不能长久地处于富贵的地位。

⼀个有仁德的⼈能以仁⼼待⼈接物,使他⼈获得安宁;⼀个有智慧的⼈,知道⾏仁对⾃⼰有利,对他⼈也有利。

”)3、⼦⽈:“唯仁者能好⼈,能恶⼈。

”译⽂:孔⼦说:“只有⾏仁者能够做到喜爱好⼈,厌恶坏⼈。

”(或:孔⼦说:“唯有仁厚有智慧的⼈,能够知道哪些是值得喜欢的⼈,哪些是值得憎恶的⼈。

”)4、⼦⽈:“苟志于仁矣,⽆恶也。

”译⽂:孔⼦说:“只要⽴志⾏仁,就不会做坏事了。

”(⼜:孔⼦说:“⼀个⽴志于⾏仁的⼈,没有所憎恶的⼈,也没有所憎恶的事。

”)5、⼦⽈:“富与贵,是⼈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去仁,恶乎成名?君⼦⽆终⾷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译⽂:孔⼦说:“富有与尊贵,是每⼀个⼈都想要的;如果不依正当途径,加于君⼦⾝上,他是不会接受的。

贫穷与卑微,是每⼀个⼈都讨厌的;如果不依正当的途径,加于君⼦⾝上,他是不会逃避的。

君⼦如果离开了⼈⽣正途,凭什么成就他的名声?君⼦不会有⽚刻的时间,脱离⼈⽣的正途,在匆忙、急迫的时候坚持如此;在危险、困顿的时候也坚持如此。

”6、⼦⽈:“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好仁者,⽆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

论语解读——里仁篇第四(26讲仁之义)

论语解读——里仁篇第四(26讲仁之义)

【原文】 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1),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2),知者利仁。”
【注:指智者把仁德作为方法去运用。
【译文】孔子说:“不仁的人不可以长久地居于穷困中,也不可以 长久地居于安乐中。有仁德的人安于仁[实行仁德便心安,不实行 仁德心便不安];聪明人利用仁[他认识到仁德对他长远而巨大的 利益,他便实行仁德]。”
论语解读 ——里仁篇第四
【题解】本篇取“里仁为美”句中的“里仁”两字为篇名。 上篇重点谈“礼”,本篇重点谈“仁”,“礼”是“仁”的外
在表现形式,“仁”是“礼”的内核。本篇也是《论语》全书的重 点篇目,较为集中地记载了孔子的仁学思想。“仁”是孔子学说的 核心,也是孔子及孔门弟子追求的最高最完美的道德境界。本篇谈 “仁”,涵盖以下内容:仁者对待环境﹑苦乐﹑是非﹑志向﹑富贵 ﹑过错的态度及方法,强调对“仁”的追求,以及仁者对待真理﹑ 利益﹑礼让﹑忠恕﹑孝道﹑恶衣﹑恶食以及言行﹑举止等一系列行 为规范的要求。
4.6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⑴之;恶 不仁者,其为仁矣⑵,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 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⑶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注释】⑴尚——动词,超过之意。⑵矣——这个“矣”字用法同 “也”,表示停顿。⑶盖——副词,大概之意。
【译文】孔子说:“我不曾见到过爱好仁德的人和厌恶不仁德的人。 爱好仁德的人,那是再好也没有的了;厌恶不仁德的人,他行仁德 只是不使不仁德的东西加在自己身上。有谁能在某一天使用他的力 量于仁德呢?我没见过力量不够的。大概这样人还是有的,我不曾 见到罢了。”
【原文】 4·4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注释】①苟:如果,假如。 ②恶(è):坏。 【译文】孔子说:“假如立定志向实行仁德,总没有坏处。”

论语第二卷:里仁第四

论语第二卷:里仁第四

(1)【解析】解答本题要理解“万钟”和“加”的含义,“万钟”在此特指荣华富贵。 “加”在此为“需要”之意,关键在表述时要简明扼要。 答案:富贵要通过正当途径和方法去获得。(或“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2)【解析】这是一道比较阅读题,解答时要注意审题,题目要求是找异同,所以回 答时两方面都要涉及。 答案(示例):儒家和道家相同点是都认为以不义之法得来的富贵如同浮云,应该摒 弃。但是,两家的理论基础又是不同的,道家视一切富贵如粪土,主张无为、清修。 而儒家并不反对富贵,而且是积极地去追求富贵,但是追求富贵一定有一个原则,那 就是一个“义”字,不义之富贵,儒家也视为粪土。


阅读下面《孟子》和《论语》相关选段,按要求答题。 (一)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 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 曰:“使齐人傅之。” 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 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 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 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 (二)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1)用一个八字成语来概括孔子和孟子的观点。 (2)湖南有一个专家认为《三字经》中的“孟母三迁”是误导孩子,在今天这个竞 争日益激烈的社会,我们更需要的是去适应环境,你赞同这个观点吗?请结合以上 材料谈谈。
第二卷:里仁第四

原文 译文 子曰:“苟志于仁矣, 孔子说:“如果立志 无恶也。” 修养仁德,就不会有 邪恶了。”



这里的仁主要是要人们明白一个道理,就是立志、坚 持自己的信念。今天,人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纷繁复杂的社 会里,要做到时刻保持一种清醒和自我的状态是不容易的。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的言论得到了充分的 自由,不过,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有时往往会不假思索的去 转载和捏造一些为了吸引眼球的不堪事实,最后导致信息 失真。造成了大量不必要的损失。 孔子说:“假如立志实行仁德,总没有坏处。”只要 养成了仁德,那就不会去做坏事,即不会犯上作乱、为非 作恶,也不会骄奢淫逸、随心所欲。而是可以做有益于国 家、有利于百姓的善事了。孔子教诲大家无论做什么事情 都要保持清醒和矢志不渝的信仰。

朱熹《论语集注》里仁第四

朱熹《论语集注》里仁第四

朱熹《论语集注》里仁第四朱熹《论语集注》里仁第四凡二十六章。

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处,上声。

焉,于虔反。

知,去声。

里有仁厚之俗为美。

择里而不居于是焉,则失其是非之本心,而不得为知矣。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乐,音洛。

知,去声。

约,穷困也。

利,犹贪也,盖深知笃好而必欲得之也。

不仁之人,失其本心,久约必滥,久乐必淫。

惟仁者则安其仁而无适不然,知者则利于仁而不易所守,盖虽深浅之不同,然皆非外物所能夺矣。

谢氏曰:“仁者心无内外远近精粗之间,非有所存而自不亡,非有所理而自不乱,如目视而耳听,手持而足行也。

知者谓之有所见则可,谓之有所得则未可。

有所存斯不亡,有所理斯不乱,未能无意也。

安仁则一,利仁则二。

安仁者非颜闵以上,去圣人为不远,不知此味也。

诸子虽有卓越之才,谓之见道不惑则可,然未免于利之也。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好、恶,皆去声。

唯之为言独也。

盖无私心,然后好恶当于理,程子所谓“得其公正”是也。

游氏曰:“好善而恶恶,天下之同情,然人每失其正者,心有所系而不能自克也。

惟仁者无私心,所以能好恶也。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恶,如字。

苟,诚也。

志者,心之所之也。

其心诚在于仁,则必无为恶之事矣。

杨氏曰:“苟志于仁,未必无过举也,然而为恶则无矣。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恶,去声。

不以其道得之,谓不当得而得之。

然于富贵则不处,于贫贱则不去,君子之审富贵而安贫贱也如此。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恶,平声。

言君子所以为君子,以其仁也。

若贪富贵而厌贫贱,则是自离其仁,而无君子之实矣,何所成其名乎?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造,七到反。

沛,音贝。

终食者,一饭之顷。

造次,急遽苟且之时。

颠沛,倾覆流离之际。

盖君子之不去乎仁如此,不但富贵、贫贱、取舍之间而已也。

言君子为仁,自富贵、贫贱、取舍之间,以至于终食、造次、颠沛之顷,无时无处而不用其力也。

安德义论语解读——里仁篇第四26(讲仁之义)

安德义论语解读——里仁篇第四26(讲仁之义)

安德义论语解读——里仁篇第四〔26〕【题解】本篇取“里仁为美”句中的“里仁”两字为篇名。

上篇重点谈“礼”,本篇重点谈“仁”,“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仁”是“礼”的内核。

本篇也是《论语》全书的重点篇目,较为集中地记载了孔子的仁学思想。

“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也是孔子及孔门弟子追求的最高最完美的道德境界。

本篇谈“仁”,涵盖以下内容:仁者对待环境﹑苦乐﹑是非﹑志向﹑富贵﹑过错的态度及方法,强调对“仁”的追求,以及仁者对待真理﹑利益﹑礼让﹑忠恕﹑孝道﹑恶衣﹑恶食以及言行﹑举止等一系列行为标准的要求。

【原文】4.1子曰:“里仁为美①。

择不处仁②,焉得知③?”【注释】①里仁为美:住的地方有仁爱的风俗才好。

里:古代百姓聚居的地方,《周礼》记载二十五家为一里。

②择不处〔chǔ〕仁:选择住处,不住在有仁爱风俗的地方。

处:居住。

③知:通“智”,聪明。

【语译】孔子说:“居住在仁的环境中最好。

选择居住环境而不讲究仁,哪里算是聪明?”【解读】本章是孔子的环境论。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不是决定性的因素,但也是不可无视的因素。

“里仁为美”。

如果不选取有仁爱风俗的地方,是不能算一个明智的人。

“孟母三迁择邻里”的故事,就说的是孟子母亲为小孟子选择环境而三次搬家的事,选择温柔敦厚有仁者之风的人作邻居。

推而广之,交朋友也应该选择道德学业比自己高的交往,便于自己随时向朋友学习,见贤思齐。

【原文】4.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①,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②,知者利仁③。

”①约:贫困。

②仁者安仁:指仁者把仁德作为自身修养的需要。

③知者利仁:指智者把仁德作为方法去运用。

【语译】孔子说:“不仁的人,既不能长在贫困中,又不能长在安乐中。

有仁德的人安于仁道,有智慧的人运用仁道。

”【解读】本章谈“不仁者”和“仁者”处世的区别。

“不仁者”,应属于“小人”,“鄙夫”,卑贱之人。

为什么不仁者不能久居困厄艰难的环境里,也不能长处快乐之中呢?由“不仁者”的心态、性格决定。

里仁第四原文及解释

里仁第四原文及解释

里仁第四原文及解释
论语·里仁第四》原文如下: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这句话的意思是:居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是好的,选择不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怎么可能是个明智的选择呢?
孔子在这里强调了仁德的重要性,他认为人们应该居住在有仁德的地方,与仁者为邻,这样可以获得仁者的影响和教导,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

否则,如果选择居住在没有仁德的地方,可能会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导致道德下滑。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
利仁。


这句话的意思是:没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呆在艰苦的环境中,因为他会感到沮丧和无助;同时,也没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长久地享受
快乐,因为他会感到贪婪和自私。

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够安心地生活在无论艰苦还是安乐的环境中,因为他能够自我约束、自得其乐,并用自己的仁德影响周围的人。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够真正理解和欣赏美好的事物,同时也能够容忍和接纳不良的行为和习惯。

这是因为仁者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尊重他人的感受和权利,不会刻意地进行好恶之辨。

相反,没有仁德的人只会以自己的喜好为标准,随意地褒贬他人,缺乏对他人的尊重和理解。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一个人真心追求仁德,那么他就会自然而然地避免任何不良的行为和习惯,因为他深知这些不良习惯会对他自己和周围的人造成伤害。

这就是仁者的境界,他不仅能够自我约束,也能够影响周围的人,引领他们走向道德的高地。

《论语里仁第四》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

《论语里仁第四》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

论语里仁第四》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论语 *里仁第四》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的核心,本篇章也是整部《论语》的重点篇目,集中地记载了孔子的“仁学”思想。

“仁”不但是孔子学说的核心,也是儒家 追求的最完美的道德境界。

原文】 4.1 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译文】 孔子说: “居住在有仁爱的地方最好。

选择居住环境 而不讲究仁德,怎么算是聪明?解读】安德义解读认为此章是孔子的环境论,我以为有道理。

但我还以为生命成长应该从生命的内在开始,似乎这句话与“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宪问》篇)有关。

实 际上讲的就是人的生命的美好,要以内在的仁德修养为基础, 离开对内在仁德的追求都是不明智的。

原文】 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 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译文】孔子说:“不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于贫困之中, 也不能长久地处于安乐之中。

仁德的人安于仁道,真正聪明 的人一定会实践仁德。

”“A本篇重点谈论“仁”,“礼 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仁”是“礼”解读】对一个人而言,仁德的有无决定了他的生命状态。

无论是贫困还是安乐,能够始终如一的泰然处之的人并不多, 始终如一是生命成长之道。

“久处”说的就是始终如一,讲的 是心不被物役的道理。

“久处”的概念在佛教中,就是人的定 力。

能够做到“久处”是因为心中有仁德,而心中有仁德的人 又会安于仁德,其行为就会利于仁德。

至此,我们就会明白 喜新厌旧、朝三暮四、朝秦暮楚的人往往都是内心缺乏真正 仁德的人。

“仁”不是小善,而是大善,是一个人生命的定海神针。

解读】此章孔子谈论的是仁德的人内心情感的体现。

真正 更多谈论的是人心,是人的品德修养。

而仁德有无在有些人 眼里是很难分得清,判断得明的。

仁与不仁的界限实质上就 是公与私的界限,仁者天下为公,心中装着天下苍生,以老 百姓的幸福为己任;不仁的人心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

因 此,仁者与不仁者对好恶的价值判断就有了区别。

论语第四章(里仁)注音

论语第四章(里仁)注音

第四章论语里仁篇zǐyuēlǐrén wéi měi zébùchǔrén yān dézhì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zǐyuēbùrén zhěbùkěyǐjiǔchùyuēbùkěyǐcháng chǔlè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rén zhěān rén zhìzhělìrén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zǐyuēwéi rén zhěnéng hào rén néng wùrén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zǐyuēgǒu zhìyúrén yǐwúwùyě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zǐyuēfùyǔguìshìrén zhīsuǒyùyěbùyǐqíd ào dézhī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道得之,bùchùyěpín yǔjiàn shìrén zhīsuǒwùyěbùyǐqídào dézhī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bùqùyějūn zǐqùrén wùhūchéng míng jūn zǐwúzhōng shízhījiān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君子无终食之间wéi rén zào cìbìyúshìdiān pèi bìyúshì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里仁篇第四
1、子曰:“。

择不处仁,焉得知?”
2、子曰:“,,。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3、子曰:“,能恶人。


4、子曰:“,无恶也。


5、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6、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7、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8、子曰:“,夕死可矣。

” 9、子曰:“未足与议也。


10、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


11、子曰:“,小人怀土;,小人怀惠。


12、子曰:“,多怨。

”13、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
14、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15、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16、子曰:“,小人喻于利。


17、子曰:“见贤思齐焉,。


18、子曰:“,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19、子曰:“父母在,不远游,。

”20、子曰:“,可谓孝矣。


21、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22、子曰:“古者言之不出,。


23、子曰:“以约失之者!”24、子曰:“君子欲。


25、子曰:“,必有邻。


26、子游曰:“;朋友数,斯疏矣。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