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都市圈的发展
安徽省2018年合肥都市圈城市主要指标统计:GDP固定资产外商投资房地产社会消费品进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

合肥市 马鞍山市 芜湖市 淮南市 六安市 滁州市 桐城市
安徽省2018年合肥都市圈城 土地面积(平方 年末户籍人口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11445.1 4049 6026.1 5532.3 15450.8 13516 1546
758 229.1 388.9 389.7 588.6 453.7 75.4
445.2
196.7
523.1
424.4
220.7
930.1
810.2
26.3
193.7
174.6
摘编自《合肥统计年鉴2019》
建筑业
752.7 116.6 190.8 85 98.7 119.9 20.6
第三产业
3933.1 803.3 1434.9 483.1 568.3 650.9 80.4
财政收入(亿
1378.3 270.7 603.1 173.9 205.2 324.5 28.8
固定资产投资
7.1 10.1 9.7 2.4 13.4 15.4 12.7
工业投资增长
17.5 46 20.1 -3.5 9.1 8.8 4.1 10.4 11.4 11.9
23.11
1.55
1.31
外商直接投资 金融机构人民
32.3 24.85 29.16 2.85 5.03 13.92 0.08
13646.7 1620.4 3408.1 1435.2 1846.9 2045.3 272.8
金融机构人民
15338.5 2182.9 3692 2073.9 2680.8 2556.7 435.8
7822.9 1918.1 3278.5 1133.3 1288.1 1801.7 300.4
我国城市群副中心的评价标准与发展路径——以合肥市建设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为例

我国城市群副中心的评价标准与发展路径——以合肥市建设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为例王永龙;顾立新;张银侠【摘要】城市群副中心是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建设城市群、打造新的增长极.以正在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的合肥市为例,探讨中国城市群副中心建设的意义、评价标准和发展路径.城市群副中心的评价指标应该是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开放程度、资源环境和影响带动.因此,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的建设路径应为全域发展、全面创新、全面开放.【期刊名称】《福建江夏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08)003【总页数】10页(P74-82,96)【关键词】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发展规划;评价标准;发展路径【作者】王永龙;顾立新;张银侠【作者单位】合肥市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室,安徽巢湖,238000;合肥市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室,安徽巢湖,238000;合肥市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室,安徽巢湖,238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99.2一、研究背景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一个城市发展趋势,即以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得到迅速扩张,并呈现出由一极向多极发展的特点。
[1]在全球各大城市群中,处于国家、大洲乃至全世界经济、政治中枢和重要交通枢纽地位,能够集聚国内乃至国际重要经济社会要素,国际竞争实力超强,对区域经济起到引领和支撑作用的城镇密集区(包括城市群、都市圈、城市带)就是世界级城市群。
[2]5目前已形成六大世界级城市群,即以纽约为中心的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以芝加哥为中心的北美五大湖城市群、以东京为中心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以伦敦为中心的英伦城市群、以巴黎为中心的欧洲西北部城市群和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城市群。
[2]5合肥市位于长三角城市群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交汇处,是承东联中启西的重要枢纽,是长江经济带实施东西双向开放战略的关键节点。
2014年9月,《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正式公布,安徽省第一次被国务院整体划入“长三角”,并在国家层面上提高要求,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要建设以上海为中心,南京、杭州、合肥为副中心,“多三角、放射状”的城际交通网络;提升南京、杭州、合肥都市区的国际化水平,优化提升沪宁合、沪杭主轴带功能;合肥要加快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
城市的特色及其建设_兼谈合肥城市规划_汪文忠

人居与自然无阻隔亲密接触。 而新城区的 建设注重与自然环境的相结合, 人工景观 大都建立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如天鹅 湖、翡翠湖的改造,这些都是建立在合肥 市空间发展规划中 “ 引山 ( 紫蓬山 ) 水( 巢 湖) 入城市 ” , 形成山、 水、 城、 林的生态城 市的格局决策上。 发展 同时, 合肥市正在实施的 “ %*%” 战略布局,沿巢湖逐步兴建一个生态型、 现代化的滨湖新区,以主城区为核心,在 其东、 西南、 西、 北方向形成四个城市副中 心组团的点辐射网。 合肥这一建筑布局颇 有法国巴黎城市规划的特点, 因地制宜。 二、 城市历史文化特色 城 !" 世纪世界建筑大师沙里宁说:“ 市是一本打开的书, 从中可以看到它的目 标和抱负。 ” 美国学者刘易斯・芒福德在 《 “ 城市发展史 》 中说, 让我看看你的城市, 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 ” 求的是什么。 这说明, 城市从本质上还是 代表了一种文化精髓、 文明演进的程度。 城市,作为一种整体性的文化指令性符 号, 它的美学语义即它的艺术形象的审美 价值的意味, 就在于其与人的关系上所表 现出来的文化特征的倾向性。 城市文化, 是人类在城市中创造的物 质和精神财富的综合, 是城市的人格化表 现,是人类生活的空间化表述,它是城市 人群生存状况、行为方式、精神特征以及 城市风貌的总体形态, 是属于这个城市人 群的完整价值体系。 现代城市文化弘扬历 史, 融会时尚, 应是发展的主流。 但在科技、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城 市文化的趋同化日益扩大。 弗兰普顿曾把 这种无视地域历史文化的 “ 国际主义 ”的 建筑称为 “ 全球文明 ” 的一部分, 并加以否 定。 相反, 他肯定那种新生地方文化, 吸取 地方传统的做法,他将称之为 “ 世界文 化” 。很显然, 如果不注意地域历史文化, 城市将会失去特色。 地域历史文化之所以如此重要, 是因
巢湖三分南京合肥忙竞争 南京谋划宁合都市圈受阻

巢湖三分南京合肥忙竞争南京谋划宁合都市圈受阻从8月22日安徽省宣布撤销地级巢湖市以来,巢湖人便人心惶惶,很多企业机构开始为自己的去向忧心。
原巢湖市地税局的张倩(化名)和她的同事纷纷开始填写志愿表,在合肥、芜湖和马鞍山中三选一,他们选择的是安徽省会合肥。
人事的变动,仅是此次“巢湖三分”影响的一个方面,其更大的影响,则在于其对合肥经济圈和南京都市圈的影响。
此次巢湖的拆分,无疑为安徽省省会合肥提供了向南发展的空间,巢湖与芜湖、马鞍山、滁州同为南京都市圈范畴,其与南京及整个江苏的联系也相当密切。
在都市圈竞争成为区域竞争主要形式的大背景下,“巢湖三分”,让南京、合肥两大都市圈竞争开始加剧。
有关专家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长远看,这场由“巢湖拆分”引发的南京与合肥两大都市圈之间的竞争,一方面可助推合肥经济圈的扩张与繁荣,另一方面也将引发南京都市圈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促使南京加快向以现代服务业为主打的服务型城市转变。
合肥意图:外流资源回流8月22日,安徽宣布撤销地级巢湖市,并对原地级巢湖市所辖的一区四县行政区划进行相应调整,分别划归合肥、芜湖、马鞍山三市管辖。
行政区划调整后,合肥市辖4区1市4县,马鞍市辖3区3县,芜湖市辖4区4县。
多年来,安徽一直在对其发展战略进行调整,也是在寻求区划调整的现实路径。
如出台各种规划引导产业和人口向合肥、芜湖等核心城市集中,包括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申报并获批,江北集中区、江南集中区的建设规划,都在试图形成以皖江城市带建设为轴,合肥、芜湖为两个增长极的发展战略,使安徽成为加速国家“中部崛起”战略实施的助推器。
而安徽省此举,更有大力发展“合肥都市圈”的意味。
合肥不仅是“皖江城市带”的核心城市,也是“合肥都市圈”的领头羊,其城市竞争力以科技创新为主,但一直受到城市发展空间的限制。
合肥原有的铁路、航空与现今的内湖——巢湖带来的航运,县级巢湖市和庐江县化归合肥,合肥的交通运输更为便捷。
三分巢湖,现在如何了?

三分巢湖,现在如何了?和⼈瞎聊,说起三分巢湖的事,马上⼗年了,写⼀下吧。
结果没收住,字多了。
三分巢湖,还是因为合肥和整个安徽经济,先天上的不⾜的原因。
长三⾓都市圈,从东端开始,沿长江公布,上海苏州⽆锡常州镇江南京再加上马鞍⼭芜湖合肥,上海南京合肥层级逐级递减。
上海做为长三⾓都市圈第⼀极,地位⽆可捍动。
南京作为长三⾓都市圈次⼀极城市,合肥相对做为再次⼀级城市,这也和三省经济地位相符。
南京,做为江苏省会,有时被调侃为“徽京”,谁让南京离安徽太近,离江苏地理中⼼达远,⼀部分安徽⼈直接认为南京是安徽省的省会。
虽然省会城市可能集中省内资源的使⽤,但也⽆法直辖命令苏锡常三市。
苏锡常三市和上海⾛的近,上海也可以沿长江直接辐射苏锡常,苏锡常也是不屑徽京。
南京都市圈,既然是圈,当然不会是⼀个城市⾃⼰在那⾥蹦跶,所以南京只能拉拢同省的扬州和不同省的马鞍⼭芜湖,打造⾃⼰的环南京都市圈。
南京⾃⼰,也在做上海⼩弟和⾃⼰单⼲两种情况下摇摆,但谁也不想总做⼩弟,南京也想成为长三⾓都市圈⼀极,环南京城市也只有场州马鞍⼭和芜湖可以拉拢,谁让南京靠近安徽,不是江苏的地理中⼼。
合肥地处安徽接近安徽地理中⼼,不靠江不靠海,这也是先天不⾜,历史沉淀也不够,在上海和南京⾯前难免低⼈⼀等。
关于南京长江⼤桥也得说⼀下,南京长江⼤桥太矮了,上海出发万吨级轮船过不去,安徽⽅⾯如果有万吨轮船巨轮也过不来,这也导致安徽经济辐⾝到南京后⼒道不够,安徽和上海交流也没法以万吨轮船来沟通,南京是⼀个临界点的区位。
合肥知道,安徽如果和整个江苏⽐拼,那是绝对没有胜算,如果没有野⼼,当然可以安⼼做上海江苏的⼩弟,沿长江分布三个省份经济实⼒也确是如此。
但如果和苏锡常⼤致苏南区域去掉的江苏⽐拼,安徽⽅⾯并没有多少劣势,那为什么不去争⼀极,打造合肥都市圈,并带动整安徽经济,毕竟谁也不想总做⼩弟,没有哪个省份愿意经济落后,仰别省之⿐息。
想发展整个安徽省经济,消除南北⽂化隔阂,先打造合肥都市圈,集中省内资源先做⼤省会,再带动整个安徽经济,那就要拉拢合肥旁边的平原城市,马鞍⼭芜湖,再⼤⼀点可以把铜陵也算上,这⼏个城市都是沿长江分布,有更好的流通性。
合肥——快速公交系统(BRT)在合肥的实践与展望

合肥——快速公交系统(BRT)在合肥的实践与展望快速公交系统(BRT)在合肥的实践与展望快速公交系统(BRT)作为⼀种快速安全、舒适便捷、⼤运量、造价相对低廉的公交⽅式在合肥市委市政府的⾼度重视和⼤⼒⽀持下正在徽州⼤道实施,并已进⼊试运⾏阶段,⽬前实施效果正逐步显现。
下⾯就合肥市发展BRT 谈谈⼀些看法。
⼀、合肥市发展BRT的必要性和迫切性●1、合肥市城市性质要求⼤⼒发展BRT●2、合肥市城市发展规模要求⼤⼒发展BRT ●3、合肥市空间发展战略要求⼤⼒发展BRT ●4、合肥市公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亟需BRT来改善●5、合肥市⽬前的经济实⼒决定合肥应优先发展BRT1、合肥市城市性质要求⼤⼒发展BRT根据合肥市最近修编的总体规划,合肥市的城市性质是:合肥是安徽省省会,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和区域性交通枢纽,长江中下游重要的中⼼城市之⼀。
同时,合肥市也是区域旅游会展、商贸物流、⾦融信息中⼼和现代服务业基地。
这种城市性质决定了合肥市将来是客流、物流的聚集⾼地,城市居民出⾏需求将⼗分旺盛。
2、合肥市城市发展规模要求⼤⼒发展BRT根据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到2010年,合肥市中⼼城区⾯积将由现在的225平⽅公⾥增加到300平⽅公⾥,城市⼈⼝由现在的224万增加到300万;到2020年,合肥市中⼼城区⾯积将达到360平⽅公⾥,城市⼈⼝也将达到360万。
这种急剧发展的速度,既需要交通尤其是快速公交来引导,⼜需要舒适、⼤运量的交通⽅式来⽀撑。
3、合肥市空间发展战略要求⼤⼒发展BRT 合肥的城市空间拓展经历了单中⼼发展、三翼拓展、多中⼼组团式的发展模式,⽬前多中⼼组团式的发展模式还没有根本确⽴,合肥的空间拓展呈现出内部“摊⼤饼”,外部指状⽆序发展态势。
合肥市城市空间结构演变趋势见图1。
最近,合肥市委市政府根据城市建设传统与现状发展趋势,契合合肥都市圈长远的发展框架,同时结合城市⽣态环境保护要求,提出“141”城市空间发展战略。
合肥市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根据合肥市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合肥市是中国安徽省的省会城市,也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
在2024年,合肥市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首先,合肥市的经济总量持续增长。
202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了5326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了12.5%。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了177亿元,增长了6.3%;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了3382亿元,增长了12.3%;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了1767亿元,增长了12.9%。
这一数据显示了合肥市经济的整体稳定和快速发展的态势。
其次,合肥市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在2024年,合肥市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大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力度。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了1802亿元,占全市GDP的33.8%;现代服务业增加值达到了1328亿元,占全市GDP的24.9%;先进制造业增加值达到了1001亿元,占全市GDP的18.8%。
这些数据表明,合肥市正朝着高新技术、现代服务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努力。
第三,合肥市的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加强。
合肥市积极推进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不断延伸,城市道路和桥梁得到了改善。
此外,合肥市还加大了水利设施建设,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改善了水环境质量。
同时,合肥市加大了城市园林绿化工作,增加了城市绿地面积,提高了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总的来说,合肥市在2024年取得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显著成就。
经济总量不断增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加强,社会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
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合肥市政府的正确决策和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
未来,合肥市将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中心城市做出更大的贡献。
2015—2030年合肥市域最新综合交通规划(图)PPT优质课件

积极谋划城市轨道交通、快速道路等城市骨架交通网络和综合枢纽 体系布局,引导合肥经济圈和大都市区框架拉开,引导紧凑集约的 城市空间结构与土地开发;
人本发展:多元一体、高效便捷、安全幸福
构建国际水准的多层次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积极面对机动车高增 长带来的动静态双重压力与挑战,提出近期交通改善的总体策略、 重大项目和行动纲领,保障城市交通基本通畅和出行品质。
高铁可直接通达
淮南、蚌埠、宿州、六安 、滁州、铜 陵、黄山
铁路不可直接通 达
马鞍山
问题研判
问题二:城市骨架路网初步建成,但路网总体规模不足,路网级配有待完 善,快速路与用地布局需进一步协调
• 城市道路建设进度的加快,“环放+格网”的 总体路网结构已经初步形成;
• 2006年至2014年,快速路从无到有,形成“一 环六射一纵”。
规划思路
四项转变
适应型发展 解决主城问题 机动车自由发展
粗放建设
主动引导型发展 经济圈城乡统筹 轨道主导公交都市 建管并举、功能提升
汇报提纲
一、规划背景与交通使命 二、交通特征与问题研判 三、发展趋势与目标构建 四、布局规划与近期建设
交通特征
居民出行绿色交通主导、出行时距呈现大城市双高峰、高运距特征,机动 化程度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私家车增长迅猛,交通拥堵集聚二环内
500米覆盖率为89.7%,与规范推荐值存在一定差 距。
公交线路重复系数示意图
合肥市公交发展相关指标与规范比较
类别
合肥现状 规范推荐
万人车辆 拥有率 (标台)
13.0
12-15
线网密度 (km/km2)
1.88
2-2.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肥都市圈构建及其发展策略研究范毓灼刘复友程国辉(安徽省城市规划协会)(安徽省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一、合肥都市圈构建的必要性都市圈构建的理论基础源于城市空间相互作用和空间扩散理论。
作为安徽省会的合肥,绝不能把影响区仅囿于安徽皖中一隅,省域中心城市的定位决定着合肥要从省域以至于更大的区域角度来看待都市圈的发展,都市圈应在未来的发展中建成具有省域影响或省际影响的中心城市集结地。
其次,合肥都市圈建设应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国内外都市圈概念上一般指以特定的通勤时间为半径,可以接受城市的某一方面功能服务的地域范围。
发展中的合肥,其自身的辐射力和集聚力都是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
据《合肥市近期建设规划》,合肥市实际居住人口近期(2005年)达200万人,远期(2010年)达300万人。
其相应的腹地和影响区域也在逐步拓展。
合肥都市圈建设的必要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出1、建设强大的省域中心城市,带动省域经济腾飞的需要合肥作为省会城市的规模偏小,必须实行跨越式发展策略。
安徽省域城市首位度低,中心城市实力不强,省域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一个经济实历程强大的中心城市带动,合肥都市圈的空间拓展必将增强区域整体的经济实力。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的用地和腹地范围都必然随之发展,以支撑中心城市的发展,合肥城市的发展在从“点”走向“面”的同时,都市圈也在不断地发展壮大。
2、增强省会城市竞争力,赢得与周边都市圈竞争优势地位的需要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市,资源在空间上的自由流动必然导致竞争。
谁占有的地域空间和腹地范围越广阔,谁就能在运筹空间和资源方面更加得心应手,也更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合肥周边东有南京都市圈,西有武汉都市圈和昌九经济走廊,北有徐州都市圈。
这些都市圈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安徽省边境的一些城市。
合肥要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必须努力扩大腹地范围,在与周边城市的竞争和合作中不断发展壮大。
3、整合区域资源,实施联动发展,避免重复建设的需要市场经济的发展将从根本上改进城市发展的传统模式,要求中心城市建设从更大的区域范围整合区域各种资源,实现资源共享、环境共保、设施共建,避免重复建设。
二、合肥都市圈构建的原则及区域范围合肥都市圈构建按以下原则:①中心城市的影响程度和影响范围;②区域协同发展的原则;③资源共享、设施共建的原则;④生态环境保护和协调的原则。
根据以上原则确定合肥都市圈以合肥为中心,将半径200公里范围或2小时通勤圈从空间联系紧密程度分为核心圈层,紧密圈层和经济协作圈层。
(1) 核心圈层。
包括合肥市区、肥东、肥西两县城以及长丰县南部中心城镇,基本和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市区范围基本一致。
远期城市发展规划中肥东、肥西两县将撤县设区,合肥北面的双墩镇也将发展为卫星城镇。
核心圈层即都市圈中的中心城市的建设范围。
远景中心城市人口规模应达到300万人左右;GDP的中心度要大于45%;外围地区到中心城市的通勤率要不小于其本身人口的15%。
(2) 紧密圈层。
指与中心城市经济、社会联系较为紧密的商圈和产业圈,存在较为紧密的空间联系的区域。
紧密圈层包括以上核心圈层加上六安市区、舒城县、庐江县、巢湖市区、寿县南部等。
紧密圈层内共有人口约900万人,GDP总值现状约500亿元。
紧密圈层中各城市文化背景相似,空间联系紧密,城市向心度高,是进行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较高城市化区域(也即本文中重点阐述其发展策略的都市圈概念)。
(3) 经济协作圈层。
指空间上相互邻近,各城镇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引力,随着经济的发展需要进行协作的区域。
这一圈层城市大致位于200公里的范围内,包括蚌埠市、淮南市、滁州市、马鞍山市、芜湖市、铜陵市、池州市、安庆市、六安市、巢湖市以及中心城市等11个地级市市域范围,这一地区现状城市数量占全省的64%,建制镇数量占全省75%,总人口占全省78%,经济总量占全省总量80%,是安徽省经济发展的精华地带。
这一区域随着中心城市实力的强大以及区域设施的完善,有可能形成一个较大的城市结节区域。
三、合肥都市圈的发展目标1、总体建设目标合肥都市圈的发展总目标是:建设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管理一流、环境生态良好的现代化都市圈。
增强区域整体竞争力,培育安徽经济发展增长极;促进各城镇协调发展,区域资源合理利用,基础设施、社会设施、重大项目合理配置。
逐步把合肥都市圈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和自身特色的省会城市圈层,以及长江中下游重要的次级中心。
2、空间拓展阶段目标合肥都市圈的空间拓展按时间发展的先后可以分为3个阶段。
即近期、远期和远景。
近期目标是: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全力发展核心圈层,构建中心城市,增大中心城市经济实力;协同发展紧密圈层城市。
远期目标:重点发展紧密圈层,通过支撑体系的完善,促进圈层内城乡一体化发展,培育六安、巢湖两个次级中心城市;协调发展经济协作圈层城市,努力扩大都市圈腹地,拓展城市生存空间。
远景目标:以合肥为中心,构建包括11个地级市在内的城市结节地区,形成“一心”(合肥)“两翼”(六安、巢湖)“八星”(滁州、马鞍山、芜湖、铜陵、池州、安庆、蚌埠、淮南)的空间布局形态,培育成高度城镇化地区,安徽省举足轻重的经济增长极核。
四、合肥都市圈的发展策略1、产业协同发展策略(1) 错位竞争下的区域城市现代社会,竞争无所不在,都市圈与都市圈之间存在竞争,都市圈内部各城市也存在竞争,竞争导致分化,使各城市高度分工,高度分工下的各城市相互依赖,也更需要合作。
各城市由于本身的资源廪赋条件不一样,都存在着竞争中的优势领域和劣势领域。
避开劣势领域,发展优势领域,才能在竞争中获得主动,也才能融入区域整体协调发展中去。
都市圈内各城镇必须明确各自的主导产业,确立各城镇本身的产业发展方向,避免“小而全”的重复建设。
(2) 创新极核和转化区国际上的大都市都是作为一个创新极核存在的。
大都市内集中大量的科技人才和研发机构,其对区域的贡献很大一部分就在于创新上,合肥市作为安徽省省会,国家科研基地,拥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等高等院校12所,中科院合肥分院、中国同步辐射实验室等科研院所195个,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7万多人。
专业技术人员占市民比例较高,是中国名副其实的科技智力密集区。
合肥现有2个国家级开发区,其中高新技术开发区被定为向亚太经济组织(APEC)开放的工业园。
1997年合肥市被国家确定为全国首批3个技术创新试点城市之一,1998年合肥市成立了技术创新促成中心。
全市有高新技术产业120家,占全省总数的47.3%,其中高新技术开发区内有88家。
合肥市区在未来的发展中完全可以成为都市圈内的创新极核。
都市圈中其它城市由于其人才智力资源的不足,只能作为创新转化区域存在。
这些城市必须加大科技成果引入力度,吸引创新成果在本市转化。
(3) 都市圈各主要城镇主导产业发展布局合肥市:①先进的制造业。
合肥制造业拥有美菱、荣事达等一批著名品牌,建有海尔工业园,加入WTO后,制造业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完全可以成为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
②高等教育和高新技术产业。
作为都市圈创新极核的合肥市区,教育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③服务产业。
作为省会的合肥要服务全省,必须拥有一批级别较高的服务产业。
大型商业集团、科教服务产业、旅游服务产业应该在省城经济中扮演重要角色。
六安市:①工业应以发展机电、轻纺和农副产品加工工业为主,六安市机电、轻纺行业已经初具规模,这些行业在未来也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是六安市竞争中的优势行业。
②六安区域服务业中心,六安市是六安市级行政机关的驻地,其服务功能也辐射到皖西各地,皖西地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六安市也是皖西旅游区的重要服务基地。
巢湖市:①工业未来发展的五大产业,建材、食品、纺织、化工等。
建材产业在巢湖市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其在未来也是发展中的重点行业之一。
②巢湖旅游区的服务基地之一。
巢湖市具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人文景观。
巢湖风景区2001年进入国家级重点风景区行列,巢湖旅游正产生越来越大的吸引力,作为巢湖旅游区服务基地的巢湖市拥有发展的优越条件。
(4) 旅游产业的发展协调合肥、巢湖、六安3地旅游产业发展各具特色,应强化合肥旅游圈建设。
合肥应着眼城市的悠久历史和城市的现代化,以古城特色和现代化大都市形象吸引人,全国和国际旅游可以打出“包公”牌、“三国”牌,省内旅游应侧重于现代化大城市的宣传;六安应着眼于“山”的特色来吸引人,六安是大别山旅游的服务基地,可以大力发展山野生态游和原始森林探险游。
巢湖旅游发展应着眼于“水”上作文章,围绕巢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开发建设,加大宣传力度,打出巢湖休闲度假旅游牌,合肥、巢湖市应联手进行巢湖旅游开发。
2、城镇体系和城乡一体化策略合肥都市圈发展的成熟时期应形成两大圈层,其一是核心圈层,即以合肥为中心,包括肥东、肥西的中心城市建设范围,其二是紧密圈层,包括六安、巢湖两个次级中心以及舒城、庐江等卫星城镇。
城市圈两大圈层形成四级中心城镇,第一层次是大合肥市区,包括原合肥市区以及肥东、肥西两个规划拟撤县设立的区。
第二层次是六安、巢湖两个副中心城市。
第三层次是以庐江、舒城、双墩、三河、下塘集等城镇形成的卫星城镇。
第四层次指一般的建制镇。
大合肥市区人口将在2010年达到300万人左右,巢湖、六安市区人口到2020年将达到50万人左右,庐江、舒城县城将达到15万左右,其它卫星城镇在规划期内也将达到5—8万人左右,形成核心结节区域在空间上均衡分布,共同促进都市圈发展的局面。
合肥都市圈应实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策略,通过多种方式发展郊县经济,壮大乡镇企业,一个发展良好的都市圈应是城乡协同发展的一体化区域,城乡一体化需要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一体化作支撑。
都市圈城镇将形成沿交通干线为轴线的空间布局形态。
将形成三条主要发展轴线:一是沿312国道和宁西铁路的合肥—六安西向发展轴,二是以沪蓉高速、合安路、合九铁路为依托的南向发展轴线,三是以华东第二通道,合芜高速公路为依托的东南向发展轴线。
3、基础设施、社会设施的协调配置策略基础设施是都市圈形成发展的基础,社会设施是都市圈发展的动力。
基础设施的优化升级将大大缩短各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扩大都市圈的空间范围。
社会设施的配置随着都市圈的发展而不断升级,而其自身又对都市圈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应从不同的地域空间范围内进行协调。
(1) 基础设施的协调①各圈层基础设施配置原则核心圈层。
应努力做到“一体化”,中心城区拥有的基础设施也应努力覆盖到本圈层的每一角落,避免边缘化地区存在。
交通方面,公交线路应通达各处,重点加强公路交通网络建设,提升路网等级和加大路网密度并举,建成主城区和郊区一体化、便捷、高效的公路交通系统;供水、排水、电力、电讯管线也应覆盖到各处。
紧密圈层:应努力做到“融合化”,本区域范围内各结节点(六安、巢湖及各卫星城镇)内部在完成“一体化”的基础上,要保证结节点之间要有主要的联系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