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行为支持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行为管理在教育中的应用

行为管理在教育中的应用

行为管理在教育中的应用近年来,行为管理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行为管理可以帮助教育者更好地管理和引导学生的行为,提高教学效果。

本文将从行为管理的定义、作用以及在教育中的应用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行为管理可以被定义为一种管理策略和技巧,旨在帮助个体(尤其是学生)制定可行的行为规范,并提供相应的激励和制裁措施,以达到行为目标的管理过程。

行为管理不仅仅涉及到个体的行为,还包括对环境和社会关系的管理。

其次,行为管理在教育中的应用可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通过行为管理,教育者可以规范学生的行为规范。

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制定明确的行为规范,如不用手机、不打闹、不讲话等,来规范学生的行为。

同时,教师可以设置相应的奖励机制,例如表扬、奖励分或小礼品,来鼓励学生的积极行为。

而对于违反规范的学生,教师可以采取适当的惩罚措施,如留校察看或者降低分数,以制止不良行为的发生。

其次,行为管理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管理课堂秩序。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的行为秩序杂乱,教师不仅难以进行有效的教学,还会影响其他学生的参与和学习。

通过行为管理的方法,教师可以明确规定课堂的行为规范和纪律,包括就坐姿、安静听讲、不与他人交谈等,从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同时,教师可以使用一些技巧,如呼唤学生的姓名、眼神交流等,来引导学生遵守课堂纪律。

另外,行为管理还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育者通过行为管理可以展示自己的关爱、理解和尊重,并且给予学生适当的支持和帮助。

例如,在学生有困难或者得到进步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以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同时,在学生发生纠纷或者问题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行为管理的方式,如引导对话、调解等,来解决问题,促进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

最后,行为管理在教育中的应用也需要教育者注意一些原则和技巧。

首先,行为管理应当在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个体差异的基础上进行。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行为规范和需求,教育者应当理解并尊重这些差异。

简述幼儿行为辅导常用的方法

简述幼儿行为辅导常用的方法

简述幼儿行为辅导常用的方法幼儿行为辅导是帮助幼儿改变和调整不适当行为的过程,目的是培养他们积极、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社会技能。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幼儿行为辅导方法:1.建立积极的关系:与幼儿建立友好、亲密的关系是行为辅导的基础。

幼儿需要感受到关心和支持,这样才能建立起互信的关系并接受辅导。

2.提供清晰明确的规范:幼儿对待辅导者的期望是明确的规范和界限。

通过制定明确的规则和期望,帮助幼儿了解和掌握期望和行为规范。

3.使用正向强化:正向强化是一种通过鼓励和奖励增强积极行为的方法。

在幼儿表现出积极行为时,及时给予称赞、关注和奖励,以增强这种行为的频率和持久性。

4.使用忽略法:对于一些无害或自发性的负面行为,可以选择忽略的方法。

幼儿可能会通过表现一些不适当的、为引起关注而做出的行为,但如果这些行为被忽略,幼儿很可能会逐渐停止这种行为。

5.提供代替行为:当幼儿表现出不适当的行为时,可以教导他们采取替代性的适当行为。

例如,当幼儿生气时,教导他们用一些表达情感的词语,而不是用打人或推人的行为。

6.问题解决技巧:通过教授问题解决技巧,帮助幼儿学会面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以教导他们通过交流、合作和制定解决方案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7.建立良好的沟通:良好的沟通是行为辅导的关键。

与幼儿建立开放、尊重和有效的沟通渠道,通过倾听和理解他们的感受和需求,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8.模仿和示范:通过模仿和示范,引导幼儿学习和模仿适当的行为。

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和故事讲述等方式,让幼儿观察适当的行为,并帮助他们理解和模仿这些行为。

9.鼓励自主性:鼓励幼儿发展自主性和独立思考能力,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解决方案,并鼓励他们尝试新的方法和策略。

10.提供支持和反馈:在幼儿进行行为改变过程中,给予持续的支持和反馈是非常重要的。

及时给予肯定和积极的反馈,帮助幼儿建立起自信心和积极性。

总之,幼儿行为辅导需要综合运用上述方法,采取措施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关怀,引导他们改善行为,并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行为习惯和社会技能。

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如何让学前儿童养成积极的行为

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如何让学前儿童养成积极的行为

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如何让学前儿童养成积极的行为在培养孩子良好习惯方面,学前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幼儿阶段是孩子形成行为习惯的关键期,家长和教育者应采取积极的措施,帮助学前儿童养成积极的行为习惯。

本文将结合学前教育的特点,就如何培养孩子的好习惯进行探讨。

一、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在学前教育的过程中,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是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的关键。

首先,教室的布置应该舒适、整洁,给孩子以良好的视觉感受;其次,教室内应备有丰富的学习资源,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另外,教师应当注重激励和表扬,及时给予孩子正面的反馈。

通过这些努力,孩子会逐渐养成学习自觉、自律的好习惯。

二、培养孩子的时间管理意识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对孩子的发展至关重要。

在学前教育中,家长和教育者应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时间观念,并进行适当的时间安排。

例如,制定每天的学习计划,并提前告知孩子,让他们知道每一个活动的开始和结束时间;同时,要倡导孩子有序地完成一项任务后再进行下一项任务,避免做事草率。

通过时间管理的培养,孩子能够更好地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提高效率。

三、注重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自控能力是培养良好习惯的重要因素之一。

学前阶段的孩子常常容易冲动、难以自我克制,因此,家长和教育者应注重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

可以适当运用奖励和惩罚机制,例如,当孩子能够按时完成作业或者达到既定的学习目标时,给予适当的奖励;反之,当孩子在行为上有了明显的瑕疵时,进行适度的惩罚。

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会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产生积极的或者消极的结果,从而主动调整自己的行为。

四、积极引导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责任感是孩子养成好习惯的基础。

学前阶段的孩子通常容易依赖他人,缺乏主动性和责任感。

在教育过程中,家长和教育者应注重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首先,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例如,让孩子自己穿衣、整理玩具等;其次,要倡导孩子主动承担责任,让他们明白做事的后果和影响,从而形成责任心。

通过积极引导孩子培养责任感,他们会更加主动地养成良好习惯。

学前教育中的性格培养方法

学前教育中的性格培养方法

学前教育中的性格培养方法在学前教育中,性格培养是十分重要的一项任务。

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可以帮助幼儿塑造积极的性格特点,促进其全面发展。

本文将介绍几种在学前教育中常用的性格培养方法。

一、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自信心是培养孩子积极性格的基础。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以下方法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1. 提供成功体验:为孩子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能够体验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从而增加自信心。

2. 鼓励积极表现:对孩子的积极行为和成就给予肯定与表扬,让他们感受到被关注和认可。

3. 设置挑战目标:通过适当的挑战,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和动力,让他们在努力中成长,增加自信心。

二、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合作意识是培养孩子团队精神和社交能力的重要环节。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培养合作意识的方法。

1. 小组活动:组织孩子进行小组活动,让他们互相协作、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合作精神。

2. 角色扮演:在游戏中给孩子分配不同的角色,让他们明确自己的任务和责任,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3. 培养分享意识:教育孩子分享自己的资源和知识,鼓励他们与他人分享,培养合作共赢的意识。

三、培养孩子的坚持能力坚持能力是培养孩子毅力和抗挫折能力的关键。

以下是几种可以培养孩子坚持能力的方法。

1. 设定目标和规划:教育孩子设定明确的目标,并帮助他们制定实现目标的具体计划。

2. 预防和处理失败:教育孩子面对失败时不放弃,而是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坚持不懈地追求目标。

3. 提供支持和鼓励:在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给予适当的支持和鼓励,让他们知道困难是可以克服的。

四、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责任感是培养孩子独立性格和道德观念的关键。

以下是几种培养孩子责任感的方法。

1. 指责和奖励:对孩子的过错进行适度的批评,引导他们认识到责任,并相应地给予奖励和表扬。

2. 培养照顾他人的意识:通过帮助孩子关心和照顾他人的经验,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同理心。

3. 培养孩子的公民意识:教育孩子遵守规则和法律,让他们明确自己作为一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学前教育中如何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学前教育中如何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学前教育中如何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幼儿期是孩子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幼儿的成长和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学前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下面将从建立规范引导、激励奖励、示范行为和家校合作等方面探讨学前教育中如何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一、建立规范引导建立明确的规范对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至关重要。

教师应该通过明确的规范引导幼儿,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

教师可以制定一份幼儿行为规范手册,将规范具体化,例如:按时吃饭、整洁卫生、友善待人等。

教师可以进行规范引导,通过例子和实际操作来说明规范的具体内容,让幼儿理解并接受规范。

二、激励奖励激励和奖励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手段。

教师可以设立一些个人或班级的奖励机制,鼓励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例如,设置星星卡,每次幼儿表现良好可以获得一颗星星,一定数量的星星可以获得奖励。

教师还应及时称赞和肯定幼儿的良好行为,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和进步得到重视和认可。

这样可以激发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他们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示范行为教师本身是学习和行为的榜样,他们的行为会直接影响到幼儿。

因此,教师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力求做到言传身教。

教师要求幼儿守时,自己首先要守时;要求幼儿友善待人,自己首先要友善待人。

教师通过自己的示范行为,引导幼儿学习正确的行为方式,并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家校合作家庭是孩子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环节,家校合作对于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至关重要。

学校应该与家长保持紧密的沟通,共同制定幼儿的行为规范,并相互分享幼儿在学校和家庭中的表现。

家长在家庭中也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例如,与孩子一起制定家庭规矩,建立奖惩机制等。

通过家庭与学校的共同努力,可以形成一致的行为引导,帮助幼儿形成一致的行为准则。

总结:在学前教育中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教师和家长共同努力。

如何通过学前教育帮助孩子克服不良习惯和行为问题?

如何通过学前教育帮助孩子克服不良习惯和行为问题?

在学前教育中,教育者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让他们学会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沟通和合作。

以下是一些实际的例子,说明如何在学前教育中培养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1.分享和交流:鼓励儿童分享自己的玩具、图书和经验,与同伴进行交流和互动。

教育者可以组织一些分享活动,如“我最喜欢的玩具”或“我最近去的地方”,让儿童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2.小组活动:组织小组活动,让儿童在小组中共同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

通过小组合作,儿童可以学会分工合作、协商和达成共识,并培养团队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

3.角色扮演游戏:利用角色扮演游戏,让儿童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不同的情感和情境。

通过角色扮演,儿童可以学会换位思考、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感受,并发展出良好的社交技巧。

4.观察和模仿:教育者可以通过自己的示范和行为,让儿童观察和模仿良好的人际交往行为。

例如,教育者可以展示如何礼貌待人、倾听他人和解决冲突的方法。

5.解决冲突:教育儿童如何解决与同伴之间的冲突。

教育者可以引导儿童学会冷静思考、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并寻求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6.建立友谊:鼓励儿童与同伴建立友谊关系,并培养他们的社交技巧。

教育者可以组织一些友谊活动,如“交朋友日”或“友情故事分享会”,让儿童了解友谊的重要性和建立良好关系的方法。

7.家庭参与:加强家庭参与,让家长参与到学前教育中来。

家长可以与儿童一起进行亲子游戏、读书和户外活动等,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和沟通。

8.集体活动:组织集体活动,如运动会、文艺演出等,让儿童在集体中体验合作和竞争的乐趣。

通过集体活动,儿童可以学会在集体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并与他人协作完成任务。

9.评价和鼓励:对儿童的良好人际交往行为给予及时的评价和鼓励,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进步和成就。

通过积极的反馈,激发儿童进一步发展人际交往能力的动力。

10.教育课程:在教育课程中融入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内容。

例如,设计一些与人际交往相关的课程单元或主题活动,让儿童通过学习和实践来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积极行为支持在儿童早期干预过程中的应用

积极行为支持在儿童早期干预过程中的应用
【 关键 词 】积 极 性 为 支持 早 期 干 预 【 中图分 类号】G 7 6 4 【 文献标 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0 0 9 -5  ̄ 4 9( 2 0 1 4 )0 1 —0 1 6 2 —0 2
许多儿童在对 其父母或抚养者而 言存在 问题行 为,却被
求。
养 困难是产生 问题行为的主要 因素,缺少来 自父母 的关爱和 回应 ,或是无法 与家长正常 的进 行 良好的互动 与儿童反抗行 为 、 攻 击 性 行 为 的 出现 密 切 相 关 。 …L y t t o n( 1 9 9 0 )指 出儿 童 期 出现 的问题 行为在后续 的精 神压力 ,婚姻破裂 或家庭压 力 的等 因素作 用下 , 日趋恶 化 ,使家 长形 成 了功 能失 调 的 抚 养模式 。 儿童的 问题 行为会使家庭 处在一个高压 力状态 下 ,会对 家庭 成 员之 间的 关系及 家庭 教养 方 式产 生消 极影 响 。H a r r o w e r( 2 0 0 0 ) 指 出 问题 行 为 的存 在 会 使 家 长 降 低 带 儿童外 出参 加活动的几率 , 导致 儿童 问题行 为更加严重 ,形 成恶性循环 。 本文基 于国 内外文献 资料的研究 ,分析对儿 童 进行有效 早期干预的元素 ,探 讨 了积极性为支持 在儿童早 期干预及转 衔过程 中的 引用 ,从而为积极性 为支持在早期干 预 中的应用提供文献参考 和理 论依据 。
解释为 儿童的不成熟 ,家庭成员无法提供 适当 的指导策 略, 儿童抚养 者也无法 为儿童的发展做 出适 当的指引 。部分 儿童 的 问题 行为在其 发展过程 中是外显的 。C a m p b e 1 1( 1 9 9 5 )指 出存在 这一类型 问题 行为的儿童 ,将在后 续的发展过程 中出 现 隐性的 问题行 为,且 出现 的风险会逐渐增 加 。…大量研 究 显 示,部分存在 问题 行为的儿童极有 可能继续发展成 为不 良 行 为,并且在小学阶段 或是青春期早 期出现 问题行为 的概 率 会 增加 。 S o b o l( 1 9 9 0 )研 究发 现 ,问题行为 的 出现 是与

如何通过学前教育帮助孩子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

如何通过学前教育帮助孩子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

在学前教育中,教育者可以通过以下一些方式培养儿童的社交能力,让他们更好地与他人相处和合作。

以下是一些实际的例子,说明如何在学前教育中培养儿童的社交能力:1.观察与模仿:教育者自身要成为良好的社交榜样,展示正确的社交行为。

通过观察和模仿教育者的行为,儿童可以逐渐养成良好的社交习惯。

例如,教育者在与儿童互动时,展示出友好、尊重和合作的态度。

通过观察教育者的行为,儿童可以学习到如何与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如何表达自己的意见和需求以及如何解决冲突等社交技巧。

2. 小组活动:组织小组活动,让儿童在小组中共同完成任务或项目。

通过小组活动,儿童可以学习如何与他人合作、沟通和解决冲突。

例如,教育者可以将儿童分成若干小组,并为每个小组分配一个任务或项目。

儿童需要与小组内的其他成员合作,共同完成任务或项目。

通过小组活动,儿童可以学习如何分工合作、沟通想法和解决冲突,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

3. 角色扮演游戏:利用角色扮演游戏,让儿童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不同的社交情境。

通过角色扮演,儿童可以学习如何与他人互动、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以及解决冲突。

例如,教育者可以为儿童提供各种角色的服装和道具,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人物进行扮演。

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儿童可以体验不同的社交情境,学习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如何与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以及如何解决冲突等社交技巧。

4. 分享与倾听:鼓励儿童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同时也要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和观点。

教育者可以引导儿童在交流中尊重他人的意见,学会妥协和合作。

例如,教育者可以组织一些分享活动,让儿童分享自己的兴趣爱好、喜欢的书籍或歌曲等。

通过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儿童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观点,同时也可以锻炼自己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教育者还可以鼓励儿童在交流中尊重他人的意见,学会妥协和合作。

5. 解决冲突:教育儿童如何妥善解决与他人的冲突。

引导他们用和平、理性和合作的方式解决争端,而不是用攻击性或暴力的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积极行为支持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作者:张莉来源:《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7年第05期【摘要】积极行为支持是积极应对儿童个体挑战行为的有效方法。

本文从挑战行为鉴定、挑战行为功能评估以及干预策略的制定与实施三个方面论述了积极行为支持策略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

【关键词】积极行为支持;挑战行为;学前儿童【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7)05-0008-04积极行为支持是指使用各种方法消除个体挑战行为,改变与这些行为相关的负面情境的过程(Carr et al,1999)。

挑战行为是指个体表现出的影响自身或他人,伤害自我,伤害他人,影响个体获得新技能及社会关系发展的行为。

〔1,2〕积极行为支持针对个体所处的生态系统制订干预计划,为个体提供支持,最终达到改善个体生活的目的。

〔3〕由于神经发育、气质特点、家庭环境及父母养育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学前儿童会表现出一些挑战行为问题,比如社会行为问题、习惯问题、学习问题等。

〔4, 5〕这些行为问题不仅会影响儿童自身的学习和社会交往,也会影响其他儿童的发展。

有研究者指出,当儿童表现出挑战行为时,有必要使用综合性的积极行为支持手段,教会儿童新技能,为儿童提供支持,促进儿童发展。

〔6〕目前挑战行为在我国学前儿童中的发生率超过10%。

〔7, 8〕但是,关于使用积极行为支持促进我国学前儿童发展的研究很少,已有的研究也局限在特定儿童(如自闭症儿童)领域。

〔9〕教师如何应对学前儿童的挑战行为,这一问题值得我国学前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

积极行为支持包括定义挑战行为,鉴别挑战行为的功能或目的,制订积极行为支持计划,增加儿童的恰当行为,促使儿童学习新技能等一系列过程。

〔10〕本文尝试论述积极行为支持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希望能为学前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帮助教师改善或消除儿童的挑战行为。

一、挑战行为鉴定挑战行为是指“个体表现出的行为能够导致自我伤害,伤害他人,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影响个体新技能的获得”。

〔11〕挑战行为主要包含三个要素,即干扰个体或者他人的学习,阻碍个体的社会性发展,对个体或他人造成伤害。

在考虑以上三个要素的同时,要鉴定儿童的行为是否具有挑战性,教师还要考虑儿童行为的严重程度、发生频率以及儿童行为的适龄性特点等。

教师应该特别关注儿童难以入睡、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容易疲乏等不易发现的行为特点。

〔12,13〕二、挑战行为功能评估功能评估是一个尊重个体的过程,可以借此了解个体何时、何地、为何出现挑战行为。

〔14〕在鉴定儿童的挑战行为后,教师应该对挑战行为进行功能评估。

功能评估是制订干预计划的基础,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有效支持个体行为的信息。

教师可以使用直接的行为观察、访谈以及其他数据收集程序组合信息,从中发现维持挑战行为的各种变量,找出表现挑战行为的目的和功能,并对此进行假设。

根据评估的结果,教师可以对儿童的挑战行为进行功能假设,并在此基础上制订相应的干预策略,教会儿童可以代替挑战行为的新技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儿童挑战行为的出现。

〔15〕三、制定和实施干预策略在学前教育环境中,有效的干预策略主要分为环境的创设与改进以及对个体的教育指导两个方面。

〔16〕(一)环境的创设与改进环境的创设与改进主要指对儿童所在教室的物理环境、日常活动程序、课程活动设计、教室规则等方面进行调整,因为这些因素可能作为情境事件或者先行刺激引发儿童的挑战行为。

1.教室物理环境教室物理环境包括教室空间安排、教室桌椅摆放结构、教玩具的选择等。

〔17〕教室空间安排可能会影响儿童恰当行为的发展。

当空间较小时,儿童间的某些游戏活动不能很好地开展,有些儿童会故意推挤同伴以扩展自己的空间。

因此,教师应该适当安排活动,调整儿童间的活动距离。

另外,合理的教室空间安排还可以激发儿童之间的积极互动,保证每个儿童都能拥有安静、舒适的空间。

〔18〕桌椅的摆放结构也会对儿童的行为造成影响。

座位结构松散时,教师很难兼顾所有儿童,容易造成儿童注意力分散,也容易引发儿童的挑战行为。

儿童周围的同伴也是引发儿童挑战行为的原因。

当儿童不喜欢周围的同伴时,有些儿童可能会表现出上课不专心、和同伴吵闹等行为。

Michelle 等人(2004)对两名3岁儿童的实验研究表明,当教室座位调整为马蹄形,而且儿童围坐在教师面前时,儿童打扰他人、触碰同伴以及自言自语的行为明显减少。

〔19〕因此,教师可以尝试将教室座位安排成半圆形或马蹄形,并且让表现出挑战行为的儿童坐在教师可以直视的范围内,以便在儿童表现出挑战行为时教师可以给予必要的提示。

教玩具的选择和摆放也可能成为影响儿童行为的潜在因素。

当玩具数量较少且深受儿童喜爱时,儿童需要分享或者轮流玩玩具,而那些社交能力较差的儿童由于不懂得分享,可能会表现出攻击同伴、争抢同伴玩具等行为。

当玩具色彩暗淡、对探索行为要求过高或过低时,儿童也会因任务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从玩具上转移注意力,表现出打扰同伴的行为。

因此,教师应该选择难度适中、外观新颖的玩具,引导儿童制定轮流进行游戏的规则,或者组织儿童共同分享玩具。

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安排一些儿童在游戏时担任监督员,预防儿童挑战行为的发生。

2.日常活动程序日程安排和活动常规的建立能影响儿童良好社会行为的形成。

〔20〕保持一致的日程安排可以让儿童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也能够帮助儿童建立有关教室行为的清晰规则,可以有效避免儿童因为无所适从而表现出挑战行为。

3.课程活动设计课程安排不合理,如高运动量的活动密集出现时,容易提高儿童的兴奋性,导致吵闹、注意力不集中、打扰同伴等挑战行为的出现。

有些儿童还会因为不能适应对探索能力的高要求而出现离开活动区域等逃避行为。

合理的课程安排应该保持活动的均衡性,包括集体活动与个体活动交替,以儿童为主的活动与以教师指导为主的活动交替,高结构化活动与低结构化活动交替等。

富有趣味性,具有创造性,适应儿童发展水平、个体兴趣和需要的活动有利于儿童积极行为的发展。

〔21〕另外,教师还要设计好各个活动间的过渡环节。

有研究表明,在教室中出现活动过渡期时,儿童会频繁表现出挑战行为。

清晰的过渡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时间浪费,儿童的挑战行为也会减少。

不少调查表明,在活动过渡环节如果为儿童提供活动选择,儿童会表现出更高的活动参与度,挑战行为明显减少。

〔22〕4.教室规则教室规则的使用可以帮助儿童理解教师的期望,引发儿童更多的与这些规则相关的恰当行为。

教师可以引导儿童与同伴友好相处,与同伴一起分享玩具;在课堂上保持安静,回答问题前先举手;接受同伴或教师的帮助时要表示感谢;不能在教室里吵闹,等等。

教室规则的建立能够帮助儿童自我监控,发展恰当行为。

(二)对个体进行教育指导1.对儿童个体的教育指导很多研究已经表明,教育可以使个体行为发生比较显著的改变( Dunlap, Kern-Dunlap,Clarke & Robbins, 1991)。

教师可以在班级范围内实施有效的教育方式,包括教会儿童恰当的表达方式、恰当的社会交往技能以及为儿童设计恰当的替代行为等,这种干预方式被认为是防止儿童出现挑战行为的最有效方法,有利于儿童的学习。

〔23〕有些儿童不会表达自己的需求,他们想要玩玩具,希望参与同伴活动时,会表现出抢玩具、拉同伴头发等行为,结果遭到同伴的误解,不受同伴欢迎。

对于这类儿童,教师可以事先教他们一些恰当的表达方式,如“让我玩一下玩具好吗?”“我和你们一起玩,好吗?”在具体教学情境中,教师可以设计类似情境,启发儿童选择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愿。

有些儿童孤立、退缩,不愿或者不知道如何与同伴交往,有些儿童则采用不恰当的行为方式发起交往,如拉同伴头发等。

教师可以采用讲故事、木偶剧表演、游戏、绘画、播放录像等方式引导儿童学习如何与同伴合作游戏,进行自我管理以及解决冲突等,通过直观有趣的形式激发儿童学习恰当的社会交往技能。

〔24〕研究者使用各种社会情绪学习项目对学前儿童进行干预,结果发现儿童的社交技能增强,不恰当行为减少,适应行为增加。

〔25〕很多儿童的挑战行为是为了引起教师的关注。

Michelle A. Duda(2004)对两名3岁女孩挑战行为的功能评估表明,教师在课堂上很少给予两名女孩回答问题的机会,这两名女孩常常受到教师的忽视,而当她们表现出挑战行为时,教师往往会给予关注,所以这两名女孩的挑战行为得到了强化。

〔26〕对于表现出挑战行为的儿童,教师应予以关注,为儿童创设更多展现自我的机会,在儿童进行游戏或者参与活动时给予更多的督导和反馈。

当儿童出现挑战行为时,教师应该为儿童提供清晰的指引,告诉儿童应该怎么做,而不是仅仅告诉儿童不能做什么。

2.对儿童同伴的教育指导同伴对于儿童的影响至关重要。

教师应鼓励儿童与表现出挑战行为的同伴交流互动,指出同伴的挑战行为,帮助同伴改进行为。

教师还可以通过集体游戏的形式,帮助儿童与同伴进行友好互动。

3.对儿童父母的教育指导父母的教育对儿童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对儿童的父母进行育儿培训,有利于减少儿童的挑战行为。

〔27〕教师可以和儿童的父母多沟通,教会父母一些简单有效的指导策略,与父母合作一致,为儿童提供积极行为支持。

积极行为支持是应对儿童挑战行为问题的有效策略,该技术使用以评估为基础的干预方法,减少儿童的挑战行为,提高儿童的生活质量。

但是,积极行为支持技术对我国学前儿童挑战行为的解决效果如何,还有待更多实证研究的解释。

参考文献:〔1〕SANDRA VARGAS PEREZ. A comparison of three functional assessment strategies with Head Start children displaying challenging behavior〔D〕.College of Education,2001.〔2〕〔12〕LYNETTE K CHANDLER,CAROL M DAHLQUIST.Functional assessment strategies to prevent and remediate challenging behavior in school settings〔M〕.New Jersey:Pearson Education,2002: 1-12,46-54.〔3〕〔6〕〔11〕LISE FOX,GLEN DUNLAP,DIANE POWELL. Young children with challenging behavior: Issues and considerations for behavior support〔J〕. Journal of Positive Behavior Interventions,2002,(4):208-217.〔4〕〔7〕彭迎春, 倪进发, 陶芳标.儿童行为问题的研究进展〔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3,9(3):192-196.〔5〕王秀珍. 儿童行为问题的研究进展〔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7):667-668.〔8〕闫芳,孙秀丽.儿童行为问题及相关因素流行病学研究〔J〕. 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0, 8 (1): 31-32.〔9〕〔14〕李成齐.自闭症儿童的行为问题辅导:功能评估的应用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5,(8):44-47.〔10〕〔15〕〔18〕〔27〕DIANE POWELL, GLEN DUNLAP, LISE FOX. Prevention and intervention for the challenging behaviors oftoddlers and preschoolers〔J〕. Infants &Young Children,2006,9(1):25-35.〔13〕〔24〕FRANCES MUELLER,MARK LARSON. A supplement to positive behavior support for all Michigan students: Creating environments that assure learning〔D〕.Michigan:Michigan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2000.〔16〕MELISSA STORMONT,TIMOTHY JLEWIS. Positive behavior support strategies in preschool childhood settings: Teachers’ importance and feasibility ratings〔J〕. Journal of Positive Behavior Interventions,2005,7(3):131-139.〔17〕〔25〕JULIE QMORRISON, KEVIN M JONES. The effects of positive peer reporting as a class-wide positive behavior support〔J〕. Journal of Behavioral Education,2006,(2):1-14.〔19〕〔21〕〔23〕〔26〕MICHELLE A DUDA,GLEN DUNLAP,LISE FOS, et al. An experimental evaluation of positive behavior support in a community preschool program〔J〕. Topics in Early Childhood Special Education,2004,24(3):143-155.〔20〕〔22〕MARY LOUISE HEMMETER,MICHAELENE OSTROSKY.Research synthesis on effective intervention procedures:Executive summary〔EB/OL〕.〔2006-09-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