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传神与意境

合集下载

最新赣美版美术七年级上册课件2第二课:传神与 意境 (1)

最新赣美版美术七年级上册课件2第二课:传神与 意境 (1)

• 《汉宫春晓 图》, 37.2cm×20 38.5cm,主 要描绘宫中 缤妃生活。 是仇英画嘚 杰出代表。
画家借皇家园林殿宇之盛,以极其华丽嘚笔墨 表现出宫中嫔妃嘚日常生活,极勾描渲敷之能事。 不仅是仇英平生得意之作,在中国重彩仕女画中 也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百骏 图》, 纵 102厘米、 横813厘 米.目前保 留在美国 纽约大都 会博物馆。
• 近代和现代画家比较多, 如吴昌硕、齐白石、黄 宾虹、高剑父、徐悲鸿、 张大千、潘天寿、丰子 恺等。
• 中国画嘚分类:
• 从创作思想及审美情趣,可分为文人画、宫廷画(院体画)和 民间画三类。
• 按表现对象即创作题材,分为: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和动 物画等。
• 按表现手法进行分类,分为:工笔画、写意画、半工写等
• 郎世宁善画马,《百骏图》是其平生百余幅马作品中嘚杰作。此 图描绘了姿态各异嘚骏马百匹放牧游息嘚场面。全卷色彩浓丽, 构图复杂,风格独特,别具意趣。
引言
• 绘画是指运用线条、色彩等,通过造型、设色和构图等手段, 在平面中塑造出静态嘚视觉形象,以表达作者审美感受嘚艺 术形式
• 中国画是一种比较引人注目嘚艺术形式,其经过数千年嘚丰 富革新及发展,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嘚风格和丰富多彩 嘚形式手法,形成了独具中国意味嘚绘画体系。
• 《韩熙载夜宴图》描摹了南唐巨宦韩熙载开宴行乐嘚场景,是今 存五代时期人物画中最杰出嘚代表作。这幅画卷不仅仅是一幅描 写私人生活嘚图画,更重要嘚是它反映出那个特定时代嘚风情。 画家顾闳中奉李煜之命而画,画中主要人物韩熙载是五代时北海 人,后唐进士,文章书画,名震一时。其父亲因事被诛,韩熙载 逃奔江南,投南唐。初受南唐李璟嘚宠信,后主李煜继位后,当 时北方嘚后周威胁着南唐嘚安全,李煜一方面向北周屈辱求和, 一方面又对北方来嘚官员百般猜疑、陷害,整个南唐统治集团内 斗争激化,朝不保夕。在这种环境之中,官居高职嘚韩熙载为了 保护自己,故意装扮成生活上腐败,醉生梦死嘚糊涂人,好让李 后主不要怀疑他是有政治野心嘚人以求自保。但李煜仍对他不放 心,就派画院嘚“待诏”顾闳中和周文矩到他家里去,暗地窥探 韩熙载嘚活动,命令他们把所看到嘚一切如实地画下来交给他看。 大智若愚嘚韩熙载当然明白他们嘚来意,韩熙载故意将一种不问 时事,沉湎歌舞,醉生梦死嘚形态来了一场酣畅淋漓嘚表演。顾 闳中凭借着他那敏捷嘚洞察力和惊人嘚记忆力,把韩熙载在家中 嘚夜宴过程默记在心,回去后即刻挥笔作画,李煜看了此画后, 暂时放过了韩熙载等人,一幅传世精品却因此而流传下来。

美学概论_第六章_意境、传神、优美与崇高详述

美学概论_第六章_意境、传神、优美与崇高详述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人文素质教育研究中心意境和传神是中国美学史上特殊的美学范畴对后世艺术美的创造和欣赏较大影响今天谈到艺术美的创造和欣赏时还离不开意境与传神优美和崇高作为美的不同形态对于我们认识不同类型美的事物的内容性质和形式特征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境即是意与境的结合情与景的统一是主观思想感情与客观景物生活现实相互交融所形成的一种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氛围意是指艺术家经过审美熔铸的思想情感意志理想趣尚等它来自主观内心境是指经过加工提炼的自然景物和社会生活情景它来自客观现实艺术中的意境就是艺术家的主观情思和客观的自然景物融为一体所产生的一种神韵体现的一种气质意境的本质特征就是
意境有两个部分组成:
“象内之境”,即艺术作品中的艺术形 象,它鲜明生动、具体可感,是实的、有限 的
“象外之境”,它并非艺术作品所实有 的,而是由作品艺术形象的隐喻功能造成的 超越具体形象的新的艺术境界,它是虚的, 无限的,具有含蓄性
一、意 境
意境就是虚与实、形与神、鲜明与 含蓄、有限与无限的统一。它既能表现 外在形貌,又能传达事物内在的精神气 质,还能表现艺术家对客观事物的独特 的审美感受
李白《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一、意 境
王昌龄《诗格》
诗有三境:一曰物境 二曰情境 三曰意境
一、意 境
二、传 神
传神,是中国传统艺术追求的一种创作主张,指 文艺作品要抓住所描写对象的最具审美价值的个性特 征,通过概括、提炼,塑造出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 充分表现出对象的神态、气韵和精神特质
“意”,是指艺术家经过审美熔铸的思想、情感、 意志、理想、趣尚等,它来自主观内心
“境”,是指经过加工、提炼的自然景物和社会 生活情景,它来自客观现实

《传神与意境》教案

《传神与意境》教案

《传神与意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传神与意境的概念及其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运用传神与意境的原则进行艺术创作,提升创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传神与意境的定义与内涵2. 传神与意境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3. 艺术作品中传神与意境的体现4. 欣赏与分析传神与意境的艺术作品5. 实践创作:运用传神与意境进行艺术创作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传神与意境的定义与内涵2. 如何在艺术创作中运用传神与意境3. 欣赏与分析传神与意境的艺术作品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传神与意境的定义、内涵及应用。

2. 示范法:展示艺术作品中传神与意境的体现。

3. 欣赏法:分析、讨论艺术作品的传神与意境。

4. 实践法:引导学生进行艺术创作实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传神与意境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

2. 新课内容:讲解传神与意境的定义、内涵及应用。

3. 案例分析:展示艺术作品中传神与意境的体现,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

4. 欣赏与感悟:欣赏传神与意境的艺术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5. 创作实践:引导学生运用传神与意境进行艺术创作,展示作品并进行评价。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和互动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2. 作品分析:评估学生在欣赏和分析艺术作品时对传神与意境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 创作实践:评价学生在实际创作中运用传神与意境的能力,包括创意、技巧和表现力。

七、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艺术展览或博物馆,以便更直观地感受传神与意境在实际艺术作品中的体现。

2. 邀请艺术家或专家进行讲座,分享他们在创作中如何运用传神与意境的经验。

3. 开展艺术作品比赛或展览,鼓励学生将所学应用于实践,提升创作自信。

八、教学反思:1. 总结教学过程中的成功与不足,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2.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内容难度,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美学概论-期末考试

美学概论-期末考试

一、美学学科的诞生1750年,德国理性主义者鲍姆嘉登正式以“Aesthetik”这个术语出版他的《美学》第一卷,来表明感性认识的理论,规定了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标志着美学学科的诞生。

鲍姆嘉登因此被后人称为“美学之父”。

Aesthetik的原意是“感性学”。

鲍姆嘉登在此规定了美学的研究对象,认为美学是专门研究感性认识的,是“感觉的科学”,并且明确地把审美活动归结为感性认识,认为应该有一门专门的学科来研究感性的审美,应建立专门的“感性学”,这就确立了作为感性认识的“美学”以自身独特的方式存在的合法性。

二、康德论述美的四大特点康德从质、量、关系和情状四个方面分析了审美判断和美的特征,揭示出其中的一系列二律背反:1.美不涉及欲念和概念。

康德提出审美是一种趣味判断,他认为趣味判断是以情感为内容的,它不同于单纯的快感。

它与逻辑判断也不同,逻辑判断涉及概念,趣味判断不是一种理智的,而是一种情感的判断。

2.审美判断是单称、主观的,但仍普遍有效。

审美判断是个人的意见和单称判断,然而却有普遍性。

因为我认为美的不是从我自身的利害计较出发得来的,而是引起我的认识功能的和谐的自由活动。

这是人人都有、人人相通的“共通感”。

3.美是没有明确目的却又符合目的性的。

判断一朵花的美,并不要先弄清花的概念、用途,这就是没有目的性的概念,但却能引起想象力和理解力的和谐的自由的活动,所以它是美的。

因此美就是那种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没有概念的纯形式,而又必然为一切人所喜爱。

4.凡不凭概念而被认为必然产生快感的对象就是美的。

因为美不是客观的,而是主观原因造成的,美作为合目的性形式,不存在于现实对象的形式本身,而是在于审美判断者的心境和快与不快的情感之中。

三、美的根源在于社会实践1.美来源于实践中的自由创造。

美如何在实践中产生:(1)劳动创造了美:生产劳动是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目的的活动,人能根据具体情况的改变和发展相应地改变设计蓝图,能“按照任何一种尺度”进行创造,也能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美的规律即人的本质规律,美的本质即人的本质,即劳动实践的本质。

七年级美术上册《传神与意境》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美术上册《传神与意境》教案、教学设计
2.实施任务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探索,掌握绘画技巧,提高创作能力。
-设计具有挑战性的绘画任务,鼓励学生分组合作,共同探讨创作方法,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采用分层教学法,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根据学生的绘画水平和兴趣,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使他们在实践中逐步提高技能,增强信心。
3.教学方法:采用直观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感受,自然而然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讲解“传神”与“意境”的概念,分析《溪山行旅图》中的具体表现,如线条、墨色、构图等。
2.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传神”与“意境”在绘画中的应用,提高他们的绘画技能。
3.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和示范法,结合多媒体展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传神”与“意境”的表现方法。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学生分组讨论,选择一个主题进行绘画创作,要求作品具有传神与意境。
2.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绘画技能。
3.教学方法:采用分组合作、讨论等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学生根据所选主题进行绘画创作,教师进行个别辅导。
七年级美术上册《传神与意境》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中国绘画中“传神”与“意境”的概念及其重要性,理解其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运用线条、墨色、构图等基本技法,创作具有传神与意境的美术作品。
3.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和分析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中国绘画作品,提高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
5.作业提交:请学生在下一节课前提交绘画作品和作品解析,教师将组织评价和反馈。

《传神与意境》教学设计

《传神与意境》教学设计

《传神与意境》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注重传神写照,“以形写神”是中国画的首要原则,《辞海》对传神的诠释是“指能生动地传达神情意志”。

本节课所选的几幅画涵盖了中国画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画科,写意与工笔两大形式,显示了中国画的传神与魅力。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欣赏和认识传统中国画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初步了解传统中国画的发展概况,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并能对美术作品进行简短评论。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中国古代美术作品中传神与魅力的欣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分析作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领略传统中国画的传神魅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能准确地评价中国画的魅力。

难点: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

课前准备教师:教学课件、各种国画作品的图片、国画画家介绍等。

学生:收集自己喜欢的中国画。

教学过程1、中国画知识导入从美术史的角度讲,民国前的都统称为古画。

国画在古代无确定名称,一般称之为丹青,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

近现代以来为区别于西方的油画(又称西洋画)等外国绘画而称之为中国画,简称“国画”。

它依照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趋向及因此而产生的艺术手法而创作。

中国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和审美情趣,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

中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和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融化物我,创作意境,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

由于书画同源,两者在达意抒情上都强调骨法用笔、因此绘画同书法、篆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中华民族文化的中国画是具有“诗、书、画”等中华民族文化特征,这是中中国画的根本;其最高境界就是诗情画意。

2、新授(1):汉族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这种画种被称为“中国画”,简称“国画”。

第2课 传神与意境 课件 赣美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上册 (1)

第2课 传神与意境 课件 赣美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上册 (1)
7
《芙蓉锦鸡图》(北宋)赵佶
鸡在中国向有“德禽”之称,《韩诗外传》 载:“鸡有五德:头戴冠者,文也;足搏距 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见食相 呼者,仁也;守夜不失者,信也”。《芙蓉 锦鸡图》借鸡的五种自然天性宣扬人的五种 道德品性,流露出宋徽宗对安逸高贵之品格 的赞许和他对大臣的要求。作品采用写实手 法,描绘工致细腻。
《渔庄秋霁图》(元)倪瓒
6
宋徽宗赵佶(1082年-1135年),宋朝第八位皇帝。 虽然在政治上“一塌糊涂”,但是,宋徽宗在艺术上 的造诣极高。他自创一种书法字体被后人称之为“瘦 金体”,他热爱画花鸟画自成“院体”。是古代少有 的艺术型皇帝。
《芙蓉锦鸡图》(北宋)赵佶
《瑞鹤图》(北宋)赵佶
《廋金体》(北宋)赵佶
8
此幅墨笔画湖石临塘、疏荷斜挂,两只水 鸭或昂首仰望、或缩颈望立,意境孤独空灵, 余味无穷。
《荷花水禽图》(清初)朱耷
9
《荷花水禽图》(清初)朱耷
10
总结
●中国画的定义和材料 ●中国画的分科 ●人物画——传神 ●山水画、花鸟画——意境
11
江西美术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第二课
传神与意境
中国古代绘画作品欣赏
1
中国人物画的最高境界—— 传神
传神是指能生动的传达神情意志 中国画注重传神写照,“以形写神”是
它的首要原则
2
山水画和花鸟画追求的是表达 意境
意境是画中的情调和境界,是作品中情 景交融,虚实相生的韵味空间。
3
《溪山行旅图》(北宋)范宽 台北故宫博物院
4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溪山行旅图》(北宋)范宽 台北故宫博物院
巍峨的高山顶立,山头灌木丛生,结成 密林。小丘与岩石间一群驮队正匆匆赶路。 细如弦丝的瀑布直泄而下,溪声在山谷间 回荡,景物的描写极为雄壮逼真。全幅山 石以密如雨点的墨痕和锯齿般的岩石皴纹, 刻画出山石浑厚苍劲之感。画幅右角树阴 有「范宽」二字款。 前景占了大约三分之一的空间,后景则占 据了剩余大约三分之二的画面。

七年级美术上册 欣赏 第2课《传神与意境》教案3 赣美版

七年级美术上册 欣赏 第2课《传神与意境》教案3 赣美版

传神与意境1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和认识传统中国画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初步了解传统中国画的发展概况,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并能对美术作品进行简短评述。

2.通过对中国古代绘画中传神与意境的欣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分析作品的能力。

3.领略传统中国画的传神与意境,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2学情分析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而进行的美术作品感受、品味,欣赏的教学活动之一,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掌握欣赏方法,提高欣赏水平,重点欣赏以人物、山水、花鸟兽为题材的中国画,采取积极措施,给以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让学生主动的、创造性的学习过程中,初步掌握国画的欣赏方法,提高中学生对中国画欣赏课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性学习能力和审美感受能力。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对中国画精髓“传神与意境”贯穿反复。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对中国画作品的分析评价及“传神与意境”的体现。

2.以点带面,通过本章中国古代绘画切入课题,全面认识中国古代绘画。

1.引导学生对中国画作品的分析评价及“传神写照”的体现。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观赏《清明上河图》媒体映示《清明上河图》学生都熟悉的一幅中国画作品,导入中国古代传统绘画。

多媒体播放图片,让学生欣赏并感受中国古代传统绘画的魅力。

教师讲解:中国传统绘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艺术家用绘画的形式描绘和记录的我国古代社会生活的画面。

中国绘画以毛笔、水墨、宣纸为特殊材料创作出来的作品,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和想象力,它不单纯拘泥于外表形似,更强调神似。

活动2【讲授】讲解新课1.映示图片投影:五代画家顾闳中作品《韩熙载夜宴图》,并配文字介绍作品中作者和主人公。

(欣赏韩熙载夜宴图,教师可播放一段平缓柔和的琵琶曲,学生感受乐曲带来的平缓心境更易进入画面所表现的故事当中)Δ顾闳中南唐画家,善画人物,据记载,他奉南唐后主李煜之命夜至韩熙载家中,窥视其夜宴情景,凭现场目识心记,创作了此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溪 山 行 旅 图 范 宽 ( 北 宋 ) 这件作品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气势雄强,
巨峰壁立,几乎占满了画面,山头杂树茂密, 飞瀑从山腰间直流而下,山脚下巨石纵横, 使全幅作品体势错综,在山路上出现一支商 旅队伍,路边一湾溪水流淌,正是山上流下 的飞瀑,使观者如闻水声、人声、骡马声, 也点出了溪山行旅的主题。
行旅在哪里呢?
山间行旅: 两商人一前一后,中间 四匹骡马驮着货物行进。
《 庐 山 高 图 》
纸 本 设 色 明 朝 沈 周
沈周,字启南,号石田,“吴门四家” 之首。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图是沈周 41岁时所作,气势雄强苍郁而又空灵。 图中山峦层叠,石头纹路繁复, 草木茂盛,云雾飞泉,栈道高人,独 具匠心。
5.颜料
二、了解三大画科和两大技法
1、三大画科 中国画的题材可分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
2、两大技法
表现技法可分工笔画和写意画。
三、欣赏中国古代绘画的 传神与意境
传 神:
传神要求画家在反映客观现实时 不仅仅满足于外在形象的逼真,更重视 对其神态与精神的生动揭示。
第一、人物画
人物画要求形似,更要求神 似,形神兼备是重要追求。绘画 中表现人物内在的精神气质,使 人物形象个性鲜明,呼之欲出。
赣美版初一美术 第二课
传神与意境
——中国古代绘画作品欣赏
贵阳市白云一中
刘顺必
教 学 内 容
一、了解中国画的绘画工具 二、了解三大画科及两大技法的分类 三、中国古代绘画作品的传神与意境。 (重点、难点)
课堂教学
一.了解中国画绘画工具
1.毛笔 2.墨
3.纸:
· 绢 · 宣纸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4.砚
五牛图
韩滉画五牛以喻自己兄弟5人,以任重而顺的牛的品性来表达自我内心为国为君的情感,是以 物寄情的典型之作。图画五牛,形象不一,姿态各异,或行或立,或俯首,或昂头,动态十足。 每头牛皆目光炯炯,作者通过对眼神的着力刻画,将牛既温顺又倔强的性格表现得极为传神。 作品完全以牛为表现对象,无背景衬托,造型准确生动,设色清淡古朴,浓淡渲染有别,画面 层次丰富,达到了形神兼备之境界。

朱耷(约1626年—约1705年),
号八大山人,又号雪个、个山 、入 屋、驴屋等,入清后改名道朗, 明 末清初画家,明亡后削发为僧。
荷花水禽图
朱耷
此图是最能代表画家艺术风 格的作品,荷叶的画法奔放自如, 墨色浓淡相间,并富有层次,水鸭 画法亦简率放逸,形象洗练,一幅 白眼向天的情景.画面意境空灵, 余味无穷。
《韩熙载夜宴图》局部欣赏
《韩熙载夜宴图》局部欣赏
《韩熙载夜宴图》局部欣赏
《韩熙载夜宴图》局部欣赏
《韩熙载夜宴图》局部欣赏
《韩熙载夜宴图》局部欣赏
在这幅巨作中, 画有四十多个神态 各异的人物,各个 性格突出,神情描 绘自然。达到了传 神的境界。 《韩熙载夜宴图》 从一个生活的侧面, 生动地反映了当时 统治阶级的生活场 面。
第二、山 水
在山水画中,传神是通过意境表 达出来的。 所谓意境即赋予山川环境以不 同的氛围与境界,表达出画家的心 境和愿望,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渔庄秋霁图》
倪瓒 元代
该图取平远意境。 用笔洒脱而不浮滑,用 墨干淡而滋润,简洁高雅, 耐人寻味,苔点与皴笔皆成 横势,和谐地构成了空寂、 宁静的美。
印: 钤印“御书”朱文方印,印 在“宣和殿”三字之上,一 点丌占画面,相反却为之生 色。



墨梅图
墨梅图是元代画家王冕画 梅的代表作。此图写一干 倒挂嫩梅,枝条生长茂盛, 枝头缀满繁密的花朵,千 姿百态,犹如万斛玉珠, 晶莹透彻,渗出一股清气。 洁白的花朵与铁骨铮铮的 干枝相映照,清气袭人, 深得梅花清韵。这种以繁 梅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式表现出清贞孤傲气 概的艺术手法,较之疏梅 更为不易。此图是王冕晚 年画梅艺术臻于化境的精 心之作,深为后世文人所 珍贵。
《骊山避暑图》 清 朝
袁江
第三、花 鸟 画
在花鸟画中追求传神,是要把花 草木鸟兽的勃勃生机表现出来,使作 品独具某种情趣。
荷花(绢本设色)
课堂教学
1.请同学看这幅画, 画面有哪些美术组成 部分?

画 印 书
课堂教学


题诗: 秋劲拒霜盛,峨冠锦羽鸡; 已知全五 德,安逸胜凫鹥。 落款: 用的是自己独创的瘦金体, 内容是“宣和殿御制并书” 押书:“天下一人”(自己 的别号)
学习本课后,你对中国画有什么新的认识?
学习中国画能够帮助我们提高审美意识,激 发我们更加了解中国文化,更好的继承和发 扬本民族的文化,培养爱国情操。
谢谢观赏!
泼墨仙人图
此图画一位仙人袒胸露怀,宽衣 大肚,步履蹒跚,憨态可掬。那 双小眼醉意朦胧,仿佛看透世间 一切,嘴角边露出一丝神秘的微 笑。那副既顽皮可爱又莫测高深 的滑稽相,使仙人超凡脱俗又满 带幽默诙谐的形象活灵活现。画 面上几乎没有对人物做严谨工致 的细节刻画,通体都以泼洒般的 淋漓水墨抒写,那浑重而清秀、 粗阔而含蓄的大片泼墨,可谓笔 简神具、自然潇洒,绝妙地表现 出仙人既洞察世事又难得糊涂的 精神状态和性格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