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恩美小说中民间故事的后现代主义解读
从谭恩美的《喜福会》中聆听当代批判的声音

从谭恩美的《喜福会》中聆听当代批判的声音作者:曹建敏刘海静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20期摘要:《喜福会》这部小说是华裔美国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通过不同文化背景下母女两代人的情感纠葛,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兼容、美国社会种族歧视与美国主流文化的霸权话语、以及一代移民女性与二代华裔女性对自我身份的探索与认知。
关键词:自由;民主;移民;矛盾;融合;西化[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0--01在华裔美国文学家中,谭恩美被世人视为当代最重要的女性作家之一。
《喜福会》是她的第一部、也是最重要的小说。
在这部小说中,她讲述了四对移民母亲和美国出生的女儿的故事。
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造成了母女双方不同的文化身份和生活习惯。
基于此点,整部作品里布满摩擦和冲突。
书中来自中国的母亲都是第一代移民,能说一点英语,却很难融入美国社会,难以适应东西方文化差异;他们的女儿都在美国出生,接受西式教育,甚至有人和美国人结婚生子,在两种文化冲击的夹缝中努力实现自己的美国梦。
在这种情况下,两种文化、两种身份、甚至是两代人之间必然发生碰撞与调和。
随着情节的发展,谭恩美向我们展示了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矛盾与融合:母亲和她们的女儿灵魂内形成双重混合身份——侧重于中国传统和侧重于美国文化的混合身份。
小说的第一部分题为“千里鸿毛一片心”,它与第四部分“西天王母”共同讲述了四位华人母亲的事迹。
四位母亲生在中国,后移民美国。
初踏美利坚的土地,她们内心彷徨;面对与中国截然相反的文化潮流,她们被迫鼓起勇气做出改变,努力试图摇身一变、破茧而出,成为真正的美国人。
可惜,她们最终只能身陷文化冲击的泥沼中进退两难、难以自拔——夹在墨守成规、传统保守的中华风俗和善于变通、朝气蓬勃的美国风潮之间动弹不得。
于是,她们总是怀念过去身在中国的时光,渴望如她们臆想中的那般,在所谓遍地机遇、富饶自由的美国过上一种更轻松的生活。
谭恩美--美在不同——对《喜福会》的跨文化解读

270谭恩美--美在不同——对《喜福会》的跨文化解读董宁杰 西安财经学院摘要:《喜福会》是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成名作,小说中,母女关系冲突迭起,母女两代人从误解、冲突到相互沟通理解,其背后体现的是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本文从对母女关系的分析入手,探讨《喜福会》中所体现的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关键词:《喜福会》;母女关系;冲突;融合《喜福会》取材于谭恩美自己的家族经历,小说中,四位母亲分别叙述自己在旧中国的遭遇以及在移民后对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迷惘。
这种迷惘,体现了母族文化与异族文化相遇时,母族文化的载体对异族文化的一种本能的排斥,而这种本能正是由印烙在文化基因中的民族符号所产生的。
四位女儿则各自讲述了自己处于东西方两种文化夹缝中的感受,体现在与母亲的分歧以及在事业家庭中所遭受的挫折等几个方面。
母亲们努力地为出生在美国的女儿们灌输着中国文化,而接受了西方文化熏陶的女儿们却表现出对母亲的不理解。
在他们看来,母亲的想法迷信,行为既荒唐又可笑,与她们所接受的美国教育,即崇尚平等,自由,独立,是背道而驰的。
由于矛盾双方都固执的各持己见,不肯让步,于是冲突和隔阂就不可避免。
作者叙述了四对母女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在不同的民族精神和价值观念的影响下,对于对方文化的不同态度所产生的矛盾和冲突,但更重要的是,这种代表着不同文化的母女之间的碰撞最终用深深的理解和爱包容了对方,母女关系从冲突走向和解,表现了东西方文化的发展趋势—文化融合。
一、东西方文化的隔阂与碰撞—冲突迭起的母女关系四对母女间的冲突,反映了母女两代在不同文化氛围的熏陶下所形成的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
小说通过描写四对母女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反映出了她们之间的代沟和隔阂。
这四位母亲生长于中国,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固守着中国式的行为准则,她们潜移默化的把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强加在女儿身上;而她们的女儿们生于长于美国,受到西方文化的熏陶,她们追求自由平等的美国式的生活方式,对于来自母亲传统思想的灌输嗤之以鼻,对中国式的充满牺牲精神的母爱拒之千里。
谭恩美的《喜福会》与后殖民主义批评研究

第34卷第3期Vol.34N o.3开封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Kaife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2014年3月20日M ar.202014·5·doi:10.3969/j.issn.1008-9640.2014.03.003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从美国华裔文学中分离而来。
其与众不同之处是“女性书写”。
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60年代开始形成,这一阶段为大家公认的最具代表性的女作家是艾迪斯·伊顿。
艾迪斯·伊顿的叙事方式在谭恩美的四部小说中尤其得到借鉴与发扬。
在20世纪60年代,“华裔女性作家,一个令世界瞩目的特殊群体,在主流文化的边缘抒写着她们的精彩人生;她们又是普通的一群人,在茫茫人海经历着凡人的喜怒哀乐。
华裔女性作家客观上作为中国文化的继承人和传播者,在这种寻求与区别的基础上找到了适合于自身发展的道路,她们在作品里所表现的文化认同和民族属性的理念,进一步说明第二代华裔以及其后辈的“文化身份是扎根于美国社会又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华裔美国人。
”[1]其中,谭恩美作为华裔女作家的代表,以其观察和叙事的独特视角和描写人物的特殊方式震惊了美国文学界,促进了美国华裔女性文学的进步与繁荣。
谭恩美从西方女性主义的角度重新审视了中国传统的保守观念对妇女的影响,她笔下的母亲不再是忍辱负重、屈从命运的固有形象,因而她的作品为当时文坛增添了新的活力,具有很大的感召力。
“西方女性主义批评以女性主义思想为理论基础,以社会性别与社会身份认同为出发点,以‘从边缘迈向中心’为目标,致力于挖掘女性在历史、文学、社会中处于从属地位的缘由,探讨性别与文本之间的观照关系,从文学视角对性别歧视进行拆解,从而构建女性的书写方式、女性的话语系统,重建女性主义文学与批评理论。
”[2]在后殖民主义批评的重要理论中,后殖民女性主义批评是在20世纪80年代渐渐发展起来的一个批评理论,又被称为“第三世界妇女批评”,它因融合了种族、阶级等多重因素使得该理论的批评力度大大提升。
《中国的暹罗猫》中的后现代特征-戏仿

的语 境 差 异 和 冲 突 能够 达 到 歪 曲 、 讽 刺 或 颠 覆 前 文 本 的效 果 . 从 而 达 到 作 者 的 写作 目的 。
二、 人 类和 动 物 的 倒 置 正 如 前 面 阐 述 .戏 仿 就 是 将 被 戏 仿 对 象 的 弱 点
品. 分 析 其 所 具 有 的后 现代 主 义 特 征 . 揭 示 小 说 作 者 无 限放 大 . 是一 种破坏性和刻意性强烈 的文学手法 。 通 过颠 覆 和倒 置 人 与 动 物 的 形 象 . 达 到 其 歪 曲 中 国古 为 实 现 讽 刺 意 图 . 作者在其作 品中以戏仿为手段 . 以 老 文化 以迎 合 西 方 社 会 和 读 者 的 目的 夸 张为基调 。 极 尽所能地嘲弄被戏仿 对象 . 向读 者 塑 谭 恩美 创 作 了一 系 列 包 含 中 国 古 老 文 化 的 作 品 . 造 一 个 滑 稽 可 笑 的形 象 。 在《 中国的暹罗猫》 中, 谭 恩 包 括其 儿 童 作 品《 月 宫娘 娘 》 和《 中 国 的暹 罗 猫 》 。 她 尝 美 颠 覆 和 倒 置 了人 类 和动 物 的 形 象 .用 聪 明 善 良 的 试 扩展 一部 分 中 国 民间 传 说 . 改 编 成 孩 子 们 喜 闻乐 见 暹 罗猫 来 嘲 弄 中 国人 的刻 本 形 象 主 角 “ 傻瓜 ” 的 活 的 故事 , 从 而 达 到 她 写作 的 目的 。 《 中国 的 暹 罗 猫 》 就 泼 可爱 、 精 明 能 干 与 书 中人 的 阴沉 猥 琐 、 蠢 笨 无 知 形 是 由谭 恩美 撰 写 .著 名 画 家 谢 兹 配 图 的 儿 童 小 说 . 它 成 了鲜 明 对 比 作 者 笔 下 的 县 官 就 是 典 型 的人 类 缩 向 西方 读 者 再 现 了 “ 古老” 的 中 国形 象— — 神 秘 美 丽 、 影 。这 愚 笨 的县 官 专 横 跋 扈 . 他 的命 令 也 着 实 荒 唐 : 令 人 向往 , 但却原始 、 落后 , 人 民生 活穷 困不 堪 。故 事 “ 所有人 和动物在他面前都要鞠 躬 . 为 了 怕 别 人 嘲 笑 通 过 一 只 从 小 生 活 在 古 代 中 国 官 府 里 却 会 用 尾 巴写 他 . 他禁止 任何人放声大笑 . 谁 违 反 了他 的 命 令 就 要 。I 2 ] 字 的猫 咪 “ S a g w a ” ( 谐音 : 傻瓜 ) 的成长历程 , 来 丑 化 古 罚 款 ” 老 中 国 的形 象 。 猫咪“ S a g w a " 天性 善 良而 机 智 . 依 靠 能 除 了作 者 生 动 的描 述 . 画家谢兹 也功不可没 。 插 用 尾 巴 写 字 的绝 活 . 和 生 活 在 官府 里 的家 人 及 小 伙 伴 图 中 的猫 和 老 鼠 形 象 生 动 , 衣着鲜 艳 , 神 采奕奕 . 配 们一起戏耍 县官 。 惩奸 除恶 , 帮 助 百 姓 。在 这 个 故 事 上 人 类 的 服 装 和 饰 品 , 惟妙惟 肖: 而 贪 官 却 被 塑 造 成
谭恩美作品中的中国文化研究述评

谭恩美作品中的中国文化研究述评谭恩美作品中的中国文化研究述评摘要:谭恩美是著名的华裔作家。
在谭恩美的五部小说中,包含了大量的中国习俗与中国文化的意象,如风水、五行、汉字和鬼魂等,引起了读者的极大兴趣与强烈关注。
很多国内学者对其作品中的中国元素进行了研究。
基于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里的大量学术论文与数据,本文从两个方面,即谭恩美小说中中国文化的主要内容和中国文化的呈现方式,分析和总结了近25年来国内学者对谭恩美作品中的中国文化的研究状况,同时,指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以及未来的研究趋势。
关键词:谭恩美中国文化意象《喜福会》文化态度《喜福会》是谭恩美的第一部小说,1989年在美国发表。
在出版当年,该书连续九个月名列《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并先后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美国国家图书批评循环奖及1991年最佳小说奖。
随后,《灶神之妻》(1991)、《灵感女孩》(1995)、《接骨师之女》(20XX)及《拯救溺水鱼》(20XX)相繼问世,均广获好评。
在中国,1992年浙江文艺出版集团出版了由程乃珊与严映薇翻译的《喜福会》。
而《灶神之妻》《灵感女孩》及《接骨师之女》也先后被翻译成不同译本,《拯救溺水鱼》则于20XX年由青年作家蔡骏改写成《沉没之鱼》。
1993年华裔导演王颖把《喜福会》改编成电影,创造了非凡成绩。
由此可见,谭恩美作为一位华裔作家,在国内外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因而研究她的作品具有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一、国内研究概况国内对谭恩美的专门研究一般认为以1993年冯亦民发表在《读书》上的一篇介绍《喜福会》的文章为源头,1992年在少数论者文中出现过“谭恩美”字样。
国内对谭恩美的研究大致从1993年肇始,这大约与彼时改编电影获得一定的国际影响力相关联,也应该与译介出版时间上的稍微滞后有关。
根据中国知网的检索数据,1993年至20XX年期间对谭恩美的研究相对来说较少,而20XX年呈现势如破竹的态势。
与此同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首次出版了萨义德的《东方学》,20XX年又出版了萨义德的其他图书。
试析谭恩美的《喜福会》中体现的中国文化因素(一)

试析谭恩美的《喜福会》中体现的中国文化因素(一)论文关键词:《喜福会》母女关系中国传统文化因素论文摘要:本文以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成名小说《喜福会》为分析文本,探讨了作品中母女关系所体现的文化内涵,进而分析作者作为少数族裔女作家面临着美国的强势文化,如何构建自身的文化身份。
小说中提到中国的宿命论、风水理论、星相占卜、阴阳五行、集体主义、中国式谦虚、饮食习惯等,这些中国传统文化因素可以很好地体现华裔的生存状态,同时也是华裔们重建自我,寻找心灵归宿的有效手段。
《喜福会》是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由十六个小故事组成,表现了四位移民美国的中国母亲和她们出生成长在美国的女儿之间的冲突和融解。
作者在小说中以个人的经历为素材,写出了自己幼年的生活,以及中国文化、女性劣势等问题。
谭恩美的父母于20世纪40年代各自从中国移民到美国,他们中国传统的文化背景和人生经历为后来谭恩美的写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谭恩美于1952年出生在美国加州,是移民第二代的典型表,基于自己独特的华裔经验,将中国母亲与美国女JL的生活经历,以及心路历程描写得淋漓尽致,不仅在母女关系的基础上建构了一个颠覆父权制的女性世界,而且把母女关系提升到两种异质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的层面上来。
这也为现今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交往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谭恩美在书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因素的描写也十分引人人胜,如儒家思想、五行说、宿命论、JxV水理论、星相占卜、阴阳五行、集体主义、中国式谦虚、饮食习惯等。
这些中国传统文化因素可以很好地体现华裔的生存状态,同时也是华裔们重建自我,寻找心灵归宿的有效手段。
一、母女关系体现的文化冲突与融合中美两国在文化传统、观念意识、生活方式与社会习俗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同之处,母女冲突实质是以母亲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和以女儿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之间的冲突。
这也是《喜福会》所展示的东西文化冲突的重点所在。
谭恩美在母女关系的主题中表现了性别的不平等,以及文化的冲突,积极寻求自身的文化身份。
_接骨师之女_的寻根情结

小说中的“通灵人要想知道已经死去的 人,也就是在阴间生活的人的近况,以及一些难以理 解事件的前因后果,可以请阴间的人来现身说话。④ 茹灵一辈子都是在“通灵”中度过的。这些故事情节 看似离奇,其实完全符合旧中国民间生活的真实形 态。正是所谓的神婆、道士等构成了中国的民俗文 化,这些民风民俗的描写,使小说具有了民族的韵
一、母性谱系的追寻
书的封面用的是谭恩美外婆本人的一张陈年旧 照片,暗示了作者母性谱系追寻的情结。作者在小说 扉页写到:母亲在世的最后一天,我终于知道了她还
有我外婆的真实姓名。仅以此书献给她们两位:李冰 姿、谷静梅。母性谱系的追寻已然呈现在读者面前。 《接骨师之女》正是以作者自己的家庭生活与家族经 历为题材,描写了发生在外婆“宝姨”、母亲茹灵、女 儿露丝三代女性身上的富有传奇色彩的家族故事, 一百年的时光,像溪水一般从外祖母流淌到母亲,从 母亲流淌到女儿。一部回忆文稿,一张旧照片唤醒了 被覆盖的往事,外孙女露丝开始倒溯三代女性的身 世。一切是从茹灵寻找“一个记不起来的姓氏”开始 的,母亲茹灵患有老年痴呆症,失忆症愈来愈明显,专 为别人“捉刀”的华裔女子露丝突然忆起,数年前母亲 曾交给她一卷中文写成的手稿。正是母亲写的这卷身 世“地图”,与多年前母亲茹灵的亲生母亲宝姨(即“接 骨师之女”— ——外婆谷琉心) 在茹灵出嫁时给她的另 一份手稿,共同解开了三代女性的身世之谜。
为了找回母亲的记忆,为了寻回疏离的中国文 化,谭恩美于 2001 年出版了她的又一力作《接骨师 之女》②。《接骨师之女》将母女情结和中国甲骨文字 连结在一起,以一个制墨世家的兴衰、“龙骨”即古人 类和动物化石的发掘、卢沟桥的炮声、日本侵华战争 和抗战胜利等为历史背景,描述一个家族中“宝姨”、 茹灵和露丝等三代女性的命运变幻,以及这三位女 子之间在家庭传承、冲突中蕴含的细腻复杂的情感。
寻找生命的平衡——谭恩美作品解读

寻找生命的平衡——谭恩美作品解读作者:张军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09年第11期关键词:谭恩美作品《我的缪斯》《喜福会》《沉没之鱼》《接骨师之女》摘要:当代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作品从不同的视角讲述了中西文化的碰撞,其鲜活的人物及曲折感人的故事构成了曲调悠扬动听的中西混响的交响乐,她的笔下蕴藏着深刻的人生体悟和坚韧的生命力量,在谭恩美的五部长篇小说中,作品糅合了大量的记忆、想象和现实材料。
在想象和现实的叙述中,她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创作了“中国故事美国书”,向主流文化中心挺进。
小说蕴含的深厚而丰富的人性,真诚而深厚的情感,一次次震撼着中外读者,让我们在命运沉浮中,去思索和挖掘生活的深度以及生命的意义.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女作家汤亭亭和谭恩美为代表的美国华裔文学,逐渐发展、繁荣,进而步入美国主流文坛,为世人瞩目,并在全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谭恩美以其为数不多的几部作品享誉美国文坛,显示出了她超凡的洞察力和高超的写作技巧,再加上血脉中浓厚的东方传统文化与神秘色彩,使其作品深受美国读者喜爱。
在当今美国社会倡导多元文化的大背景下,她的地位早已渐渐超越了一位少数民族或者流行小说家的身份,而成为整个美国乃至西方最为著名的作家之一。
尽管她的作品的历史背景与中国有关,但小说一直关注的是当代美国人之间的情感和关系,母女关系、姐妹关系、夫妻关系、情人关系、朋友关系等。
她将当代美国普通人的生存状况和内心纠葛一览无余地展现给读者,显现了各种人生的选择。
谭恩美的几部作品都从不同角度讲述了移民美国、传统保守的中国母亲和完全“美国化”的女儿从误解对立,又经由岁月磨砺,逐渐和解融合的故事。
这一寻求和解的过程,贯穿着谭恩美对“生命平衡”和自我身份认证的觅求。
1989年出版的《喜福会》讲述了旅美的四对华裔母亲们的辛酸屈辱的遭遇,以及女儿们逐渐成长为具有独立人格和经济地位的新一代女性的烦恼。
小说中浓浓的母女情深,割断不了的亲情,催人泪下的曲折故事深深地打动了美国读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 现 了互 文性 这一 后现代 主义 特征 。 互 文性 理论 是 产 生 于西 方 结 构 主 义 和解 构 主
义 思 潮 的 一 种 文 本 理 论 。 倡 导 这 一 理 论 的 学 者 们
认为 , 为存 在 的 基 础 , 言 使 这 个 世 界 成 为 了一 作 语 种无 限 的文本 , 这 个 世 界 上 的 一 切 都 文 本 化 了。 使
国民间 故事 时 , 文本 间进 行 大 量 的改 写 和重 构 , 在
式 ( 裂 的 、 放 的) 游戏 、 然 、 序 、 言 、 兴 分 开 、 偶 无 无 即
表 演 、 与 、 创造 、 结构 、 立 、 参 反 解 对 缺席 、 散 、 本 分 文
问性 ( 文性 )修辞学 、 法 、 行关 系、 喻 、 互 、 句 平 转 混
“ 样 , 本 性 代 替 了 文 学 , 文 性 代 替 了 传 统 ” 而 这 文 互 ,
能算 是后 现代 主义 作 家 , 其 作 品具 有 明显 的后 现 但 代 主义 特征 是 不 容 置 疑 的 。本 文 将 以互 文 性 和 戏
互文 性理论 则成 为 了理 论 家 打破 传统 的文 本 观念 ,
( i ea 在 研究 巴赫金 的对 话 理论 和 狂 欢化 现 象 Kr tv ) s 时所提 出 , 在其《 并 符号 学 》 中加 以详 细 阐述 的一 个
收 稿 日期 : 0 20 — 3 2 1 — 90
作者简介 : 先平 , 士, 师, 杨 硕 讲 主要 从 事 英 美 文 学 、 裔 文学 研 究 。 华
义的烙印。
关 键 词 : 间故 事 ; 文性 ; 仿 民 互 戏 中图 分 类 号 :1 6 4 I 0 .
后 现代 主 义是 一 个 众 说 纷 纭 、 衷 一 是 的概 莫
念 。后 现 代 主 义 的 正 式 出 现是 在 2 O世 纪 5 0年 代
国女性 在父 / 权 制 社 会 中与 命 运 抗 争 , 塑 中 国 夫 重 女性 形 象 的。
的 剖析 与透 视 赢 得 了 当时 学 术 界 的认 同 。在 阐述 后 现代 主义 与现代 主 义 的 区别 时 , 桑 列举 了对抗 哈 现 代主 义的所 有后 现代 主 义特 征 : 达达 主 义 、 形 “ 反
传说 、 文学 经 典 、 间 习 俗 等 文 化 元 素 的 利 用 。 而 民 在众 多 的文化元 素 中 , 对 民间传 说 的利 用 尤 为 突 她 出。因为作 为人 类想 象 力 的源 头 , 神话 传 说 往往 被 用来 讲述一 段 根 源 , 者 被 用 来 为 一 种 文 化 、 个 或 一 民族 寻根 觅祖 。 由此 , 话 传 说就 成 为 传统 价 值 体 神 系 中不可 缺 失 的重 要 组 成 部 分 。谭 恩 美 在 讲 述 中
一
末到 6 o年代 初 , 7 在 O年代 和 8 0年 代对 思想 界与文
学界 产生 了重 要 的影 响 。在 18 9 7年 出 版 的 《 现 后
、
改 写 中 国 民间故 事 重 塑 女 性 形 象
谭恩美 作 品 的 一 个 最 为 显 著 的 特 征 是 对 神 话
代转 折 》 书 中 , 桑对 文学 领 域 后 现 代 主品 通 过 对 中 国 民间 故 事 的 改 写 和 重 构 , 谭 来对 抗 种 族 和 性 别 的 双 重 压 力 , 以达 到 重 塑 华 裔 女 性 形
象 和 对 华 裔 身份 重构 之 目的 。 而 改 写与 重 构 又借 助 于 互 文 与 戏 仿 两 种 手段 得 以 实现 , 这使 其 作 品 打 上 了后 现 代 主
V 0 .1 No. 1 2, 3
Se p. , 01 2 2
文 章 编 号 : 6 卜3 5 ( 0 2 0 —0 60 1 7 7 3 2 1 ) 30 1 - 6
谭 恩 美 小 说 中 民 间故 事 的 后 现 代 主 义 解 读
杨 先 平
( 州职 业 大 学 , 苏 扬 州 ,2 6 0 扬 江 2 50 )
第 1 2卷 第 3期
21 0 2年 9 月
南 京工程学 院学报 ( 会科 学版 ) 社
J u n l fNa j g I siu eo c noo ( ca inc ii ) o r a ni n tt t fTeh lgy S0 ilSce eEdt o n on
对 文 本 进 行 解 构 的 武 器 。 ] “ 文 性 ”(netxu l y 互 itre tai )是 克 丽 斯 蒂 娃 t
仿 作为切 入 点 来 分 析 谭 恩 美 作 品 中 民间 故 事 所 体
现 出 的后现 代主 义特 征 , 视谭 恩 美是 如 何 在作 品 检 中重述 古老 的 中国神 话 和传 说并 加 以移植 , 再现 中
E— i: o g a n y h o o . n mal d n d me @ a o .c r c n
第 1 2卷 第 3期
杨 先 平 : 恩 美 小 说 中 民 间故 事 的后 现 代 主 义解 读 谭
1 7
重 要 概念 。互 文 的基本 含 义是 指文 本 、 语 与 其他 话 文本 、 话语 的 相 互 关 系 。在 存 在 借 用 、 语 或 典 故 引 的地 方 , 文性 尤为 明显 。1 6 互 9 9年 , 她又 在 著作 《 符
合、 表层 、 阐释 、 解 、 指 、 叙 事 、 史 、 迹 、 反 误 能 反 裨 踪 反讽 、 不确 定 性 、 内在 性 。l 在 后 现 代 主 义 小 说 对 ”1 现实 主义小 说 和现 代 主义 小 说 的形 式 与 叙 事 技 巧 不 断 消解 的 同 时 , 创 造 了 自 己的 表 现 手 法 , 拼 也 如 贴、 戏仿 、 互文 、 蒙太 奇 、 色幽 默和迷 宫等 。 黑 在美 国 当代 文 学 中产 生 了一 大 批 非 常有 代 表